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

阿饭不要吃米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

【简介】感谢网友“阿饭不要吃米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音调、响度和音色

!!1.常识性了解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为烦燥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高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

!!“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高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盘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图3-10,读后教师作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察觉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扩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

!!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说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动的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多,又举得恰当。

3.音色

(1)讲述

!!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声音?(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是谁的声音的。

!!同一个人的音色,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变化。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一个特征?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

!!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四)说明

!!1.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2.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3.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篇2: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 → 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 → 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 新课教学

一、 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响度:

1. 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 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 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 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 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篇3:初中物理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册音调、响度和音色教案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习题精选

选择题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

A.音调和响度B.响度与音色C.音调和音色D.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色会逐渐改变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都会逐渐降低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参考答案:

1.B2.B34

填空题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

1.振幅,振幅,越小2.响度,音调,音色3.音调,响度4.高,振动频率

典型例题

【例题1】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解析:

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例题2】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解析:

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例题3】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解析:

保养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凭借听敲打机车发出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是否有异常变化,就可以较快的发现列车是否存在故障.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篇4:响度、音调和音色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响度、音调和音色)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 顾文德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教育。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者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

[1] [2] 下一页

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P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P35“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

篇5:响度、音调和音色教案

五、课后作业

1.课本36页1、3

2.上网查阅,完成课本36页4

3.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 响度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