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颗大番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简介】感谢网友“一颗大番茄”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共11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郭磊 胡海斌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人才成为紧需型人才,中职学校争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作为专业开设。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体现出中职教育应有的特色,甚至有向教室文化课转化的趋势。这对信息技术教学,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尤其不利于学生就业。解决当前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打造职校优势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篇2: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1世纪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而推动其快速发展的正是信息技术。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急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争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甚至信息技术专业。然而,部分学校只为扩大学校影响力,增加招生人数,部分学校盲目跟风,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开设,导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层出不穷。

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1.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初中级岗位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训,相应的,学校必须提供相关实验设备和材料。例如,“网线制作与测试”实验需要购买双绞线、RJ-45水晶头、压线钳、测线仪等;“组建小型计算机网络”实验则需用到多台客户机、服务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部分实验材料属于一次性耗材。

要完成信息技术课程全部的实验教学,学校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实验场所,购置实验设备,并且每年投入一定经费进行设备维护,这对多数学校来说是笔不小的费用。为节省开支,部分学校削减实验场次,部分学校仅提供机房供学生上机,条件较差的学校直接改实验课为理论课,将信息技术课完全搬到教室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只是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这不符合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也将大大降低。

2.教材内容滞后及偏理论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既要理解和掌握各种概念与原理,又要联系实际,进行大量实操练习。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也应遵循此原则,然而,现今的信息技术教材在理论和实操比重等方面,总是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达不到实际教学要求。

(1)教材更新速度滞后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因此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刚出版一本介绍某种技术或设备的书籍,我们即发现该技术已经过时,()或设备已遭淘汰。课程内容落后,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有效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材偏理论化

信息技术教材种类繁多,但真正系统性强、结构清晰的少之又少。少数结构安排合理,内容讲解翔实,涵盖整个学科体系的教材,又因理论性太强,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

3.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技术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能让中职学生轻松掌握信息技术的优秀的教学能力。中职学校往往缺少优秀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于是,部分学校安排其他计算机学科教师兼任,或是直接让文化课教师改教信息技术,造成教师边学边教、教师水平不如学生的现象频发,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4.落后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厌恶理论知识,喜欢动手操作,从参与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强调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侧重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并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师本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不适合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尤其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

二、针对课程现状的对策探究

1.增加资金投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学校要打造优势专业,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可以每年从学校预算中划出一定资金用于实验场所建设、实验材料购置以及设备维护等,并逐年增加投入。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例如,在机房电脑安装特殊软件虚拟实验环境,利用虚拟出的实验环境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该方法需要相应软件的支持,同时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精选合适教材,加强校本研究

教材选用要慎重,要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尽量以实践教学为主,能够通过简单的实操案例讲解使学生掌握

知识和技术,这对保障中职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实际教学中,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授课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做重点讲解。例如,如何获取网络资源、如何组建小型计算机网络等。同时,加强校本研究,针对本校学情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的调整、补充,以及校本教材开发,达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3.引进优秀专业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缺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学校,应积极向外招聘优秀教师,也可内部选派合适教师外出学习,通过专业培训达到胜任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信息技术更新迅速,学校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够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并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

4.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1)运用多媒体教学

中职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还普遍采用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照本宣科、死教书、教死书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运用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进行演示,不仅能将抽象的网络原理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被“演示+操作+讲解”的新型授课方式所取代,信息技术教师不会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尴尬将会彻底扭转。

(2)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精讲多练法”正适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

法”是教师提出任务并引导学生积极搜寻相关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个完整的项目来掌握教学内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根据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努力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校要打造信息技术精品课程和优势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各个方面入手改变现状,并将自身优势和职教特色融入进来,真正形成具有本校职教特色的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郑建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中旬,(01)。

[2]傅颖。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职业教育研究,(06)。

作者简介:郭磊(1984.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实验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

胡海斌(1980―),男,四川南充人,硕士,西华师范大学实验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网络技术、计算机教育与应用。

篇3:广州市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广州市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对广州市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各高校瑜伽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此新兴项目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 高校 瑜伽 现状 对策与建议

瑜伽是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结合、相应、心的统一等。现在一般所讲的瑜伽,主要是指用来增进身体、心智和精神健康的练习方法。瑜伽锻炼对塑造形体、舒缓情绪、减轻压力都有很好的作用,此项目非常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目前广州市部分高校已将瑜伽列为大学公共体育课选修项目,为了使瑜伽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不断推广和发展,笔者对广州市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全面了解各高校瑜伽教学的现况,分析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发挥瑜伽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发挥瑜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使瑜伽更好地融入大众健身,为此新兴项目能够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开设瑜伽课程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8所开设瑜伽课程的高校为研究对象。

1.2主要研究方法

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整理,对有效问卷做常规数理统计和分析。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瑜伽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2.1.1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

统计显示:在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所有的学校都有教案、音像教材;有6所学校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分别占总数的75%;有图解或文字教材的学校2所,占25%,这种教材有的学校是自编的,有的是选用著名瑜伽导师编写的配套教材。目前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学校较少。

没有相关教学文件的学校教师认为:瑜伽课的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本人决定,学校没有具体要求,这种随意性的、无计划的教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展开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图文并茂、简明易懂的文字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学习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一些健身常识、锻炼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实践运用的体验,将文字教材真正地与动作实践融为一体,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课外锻炼的教科书”。因此,各高校应加强理论教材的建设,它是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2.1.2瑜伽课的教学内容。

所调查的8所高校中,瑜伽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包括主要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内容。实践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呼吸―体位法―冥想”为一体的“哈达瑜伽”体系进行。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校是用“瑜伽体位法”和“自编瑜伽套路”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师通常是根据各校制定的瑜伽教学的目的任务来选择的,尤其是“自编瑜伽套路”,它的针对性较强,但“自编套路”动作选择的差异性较大。“瑜伽体位法”是经过锤炼总结出的一百多个动作,在选用基本姿势的同时,教师把它纳入了自编套路,并且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说明高校瑜伽课的教师在瑜伽运动不同发展和学校体育教育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辅助教学内容包括“垫上肌力练习、形体练习、身体素质练习、其他”等部分。多数学校选用“垫上肌力”作为技术部分的辅助教学内容,是因为这种利用身体自抗力的练习方法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身体局部的肌肉力量,还方便运用而不受器材的限制;大部分学校选用“形体练习”,形体训练和瑜伽属于两种不同的锻炼手段,并且有各自的项目特色;还有一部分学校在瑜伽教学中配合身体素质练习,如力量、耐力、柔韧、平衡等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1.3瑜伽课场地状况。

经过调查,广州市8所高校中,有5所在室内(其中2所设施齐全,3所设施稍简单),还有3所在室外上课,1所无固定场所(其中所配备音像设施也不够齐全)。参照国内一些体育院校场地标准、一些瑜伽健身场馆的场地状况,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瑜伽场地的最低标准应该是:场地设在室内,面积至少80平方米,地面铺地砖或地板,有音响、镜子、瑜伽垫等。根据这个标准,广州市作为经济较发达城市,瑜伽课场地设施状况良好,大部分高校拥有室内场馆。

2.2高校瑜伽课任课教师的现状

调查可知,广州市8所学校中,75%的瑜伽教师年龄在24―35岁之间,这说明瑜伽教师队伍比较年轻。这部分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吸收了瑜伽知识的.多种新鲜因素,但相对经验不足,有待继续提高相关知识和技能。36―40岁的瑜伽教师占18.75%,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上这部分教师是各大院校推广瑜伽的主力军。瑜伽是新兴的运动项目,教师的瑜伽教学年限都不长,在学习新兴项目的同时配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这部分教师推动瑜伽在高校发展的原因。因此,青年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年龄优势,老教师要发挥传授经验的纽带作用,为高校瑜伽项目的推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的学历集中在本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学历层次较低。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不高,应该说这种分布与瑜伽教师队伍年轻化有关。对于不断创新和发展直观性强、充满美感、能够调节身心的瑜伽运动而言,瑜伽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修养,不断加强瑜伽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瑜伽教师的继续教育、在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3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情况分析

从调查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校学生参加瑜伽运动的活动动机中,强身健体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把瑜伽作为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放在首位。审美动机占26.96%,说明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审美能力,创造审美主体,瑜伽特有的美感和魅力吸引着他们。而娱乐、调节心智、培养精神意志、增进友谊等方面,可以满足他们各种需要和追求心理需要。由此表明了大学生从事瑜伽运动是满足他们生理、心理的多元化需求。

3.对策与建议

3.1广州市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展情况较好,与社会上瑜伽运动的推广呈同步趋势,将高校瑜伽与社会体育相结合。

3.2广州市普通高校瑜伽教师数量无法满足瑜伽教学的需求,且现任瑜伽教师整体专业素质还存在明显不足,故应加大培训在职教师的力度。

3.3目前瑜伽教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哈达瑜伽体系,初步形成了系统的教学内容;瑜伽教材的建设比较薄弱,针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瑜伽教材还是空白。应组织编写适合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瑜伽教材,加强瑜伽理论教材的建设。

3.4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锻炼。学校成立瑜伽俱乐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柏忠言,张惠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倪腊贵.论瑜伽运动规律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J].贵州体育科技,,12.

[3]范京广.时尚健身瑜伽[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5.

[4]周涛.普通高校健美操教材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5):112.

篇4: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玲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中职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促进中职学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职学校学生管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实施了中职生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说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但发展中职教育,除了这些“硬投入”外,学生管理的水平这一“软实力”在中职教育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学生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一)学生成分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大多数学生上中专是无奈的选择,和其他同学比,总觉得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习性、心态、与人交往能力、自我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巨大。中职学生不仅同龄人中是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就其本身内部结构来说,也是构成复杂。复杂的学生构成,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有问题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学校在指导思想上基本上以不出事为准则,在具体管理措施上显得简单、粗陋,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异性;强调高压管理,忽视柔性管理;强调服从,忽视个性张扬。

(三)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校认为服从管理,不惹事生非的就是好学生,没有构建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评价体系,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把学生置于被动状态,没有尊重和适应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

在中职教育的学生管理中,如何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并对待目前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认真研究学生管理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包括四个递进的层次: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人;学生是平等的人。其核心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反映。

其一,要把学生当人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把学生当成机器来要求,上课不能说话,下课不能大声喧哗,做什么事情都有统一要求,不能出格,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我们就是无形中没有把学生当人来看待。学生作为人,就享有基本的人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最基本的权利。

其二,就是要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也即是未成熟的人,自然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还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与成人有质的区别,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其三,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学生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其四,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要尊重教师的权威等观念。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虽然中职学生的管理应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但有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必须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让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有章可循。

(三)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注意评价的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篇5: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朱文哲

摘 要:农村幼儿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分析了农村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实现农村幼儿园课程的优化,推动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6: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幼儿教育的课程质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的现状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搭配不合理

在农村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其课程设置依旧是传统的模式,这种模式看重学科课程,却把活动课程视为不必要的课程,幼儿在幼儿园只是坐在教室里接受课本教育。一些幼儿游戏活动在农村幼儿园中慢慢消失,农村地区幼儿的活动课程相对较少。此类安排,不但不会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而且对于正在刚刚接触课程的幼儿来说,不利于培养他们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对以后进行活动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自主性也会降低。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显性课程是以教材、教学规划的形式存在,隐性课程是在教育过程中以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中一种熏陶式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同样重要。然而,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更重视显性课程,更关心幼儿是否获得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在幼儿成长阶段的性格、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偏好。这样,在幼儿阶段就开始重视分数,无论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是人格培养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农村幼儿教育由于缺乏相关的师资来源,很多都是由一个教师既教语文也教数学。因此,根本就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开展相应的隐性教育。

3.教材占据主要位置,缺少有特色的园本教材

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农村幼儿教师依旧保留传统思想,将六学科课程放在首位,不愿意改变教学方式。在农村幼儿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的学校都是由一个老师利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相应的课程授课,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授课,学生在座位上听课的一种传统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少。在教学形式上,主要倾向于对教材知识的照本宣科,没有过多地涉及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幼儿的评定方法,90%以上的学校均采用考试的模式,将优秀学生和差生分开,过分地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幼儿兴趣方面的培养,使很多农村地区的幼儿在接受幼儿教育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厌学问题。

二、农村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调查发现,90%的农村幼儿园(班)教师均是低薪聘用的代课教师,有近一半的代课教师的学历是初中或高中学历,且有63%的教师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的教师资源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在课程教育过程中,这些教师往往缺乏有效的计划组织能力,教育质量自然也会降低。并且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跳槽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幼儿园在教师入职之初进行了重点的培训和教育,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离开。较高的教师流动性对幼儿的学习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连锁反应:幼儿刚刚适应一个老师的.授课方式,过了不久又要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样下去幼儿会因为对教学方式的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2.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落后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幼儿教师能够接受到的正规培训非常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上岗,有些甚至没有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调查中显示,有超过70%的教师都是在入职后才开始接受学校小规模的培训。并且这种培训往往都是由老教师带着新教师进行几次课程教学实验,培训内容的设置往往缺乏科学性。新教师通过这样的培训上岗后,会发现一些实际的教学问题无法用培训的内容来解决,进而产生教学工作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滞后,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无法传递进来。很多教师一味地沿用老一辈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便无法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充分挖掘出幼儿的兴趣爱好。很多幼儿都是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也无法及时发现幼儿身上出现的问题,即使发现,也是简单地进行批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归根到底,农村幼儿教师的课程观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导致的。

3.缺乏适宜于农村幼儿园的教材

一方面,在农村,很多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可读性都较差,内容较为宽泛和简单,缺乏有效的教学步骤指导。现行教材的设置主要凸显的是知识的传授,趣味性活动安排的较少,教材的连贯性和结构性也不是很清晰。这样,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便会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没有创新的动力,也不会顾及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需要。有数据调查显示,有超过76%的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在教材的选购中大多购买和城镇幼儿园一样的教材,内容过于城市化,缺乏对农村实际情况的关注,导致教学和农村实际严重脱节。这些教材里关于在农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是少之又少。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幼儿来说,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无法和身边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学习如同空中楼阁,缺乏立足的根基,自然无法牢固地掌握知识。幼儿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这很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课程问题的对策

1.扩充幼儿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随着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对满足幼儿学习、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的增多,对教师的数量有了更大的需求,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所以,农村幼儿园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扩大师资队伍,引进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扎实的幼儿教师。另外,农村幼儿园还要招募一些培养价值大、发展潜力高的应届毕业幼师作为幼儿园的储备师资力量,为今后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扩大师资规模的同时,幼儿园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幼儿教育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政策和教学思想层出不穷。而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缺乏对新事物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很容易造成教学手段的落后和教学理念的陈旧。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保证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幼儿园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职工的专业素质。

2.加大农村经济发展,规范课程的设置

无论是学校的建设、教师的引进、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资金,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农村经济对其发展和建设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落后,无法吸引优秀的师资,更无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要想最大限度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教育纳入到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为幼儿园支付引进高水平教师所花费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撑幼儿园的建设。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幼儿园还要规范课程的设置,加大在课程设置上的创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科学性强、实施效应高的教学氛围。

3.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教材

在教材的制定和编写上,笔者认为相关教材编写和出版部门应该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制定出一套适合农村幼儿教育的教材体系,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与此同时,农村幼儿园要努力整合各方面的课程资源,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幼儿园发展状况和幼儿的接受能力,主动地制订出适合本园幼儿学习的教学材料,作为对现有教材的良好补充。另外,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要学会因地制宜,将农村元素融入教学,让教学内容和幼儿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让幼儿教育“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坚持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施教理念,结合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状况来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如何优化课程设置成为幼儿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于农村幼儿教育来说,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努力。在课程改革方面,有关部门、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要因地制宜,坚持创新,结合农村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更适合幼儿学习的课程计划。只有这样,农村幼儿教育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给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篇7:浅析中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中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广西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 农飞善

【摘 要】针对中职外语教学的不如意现状,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向专业延伸,运用多媒体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见解。

篇8:浅析中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的冲击,中职招生体制的改变,在校中职生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滑坡。管理难、教学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在这种困境和形势面前,如何搞好中职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外语教学,更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因为外语是中职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愿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中职外语教学的现状

虽然外语是中职生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外语教学的现状堪忧。一是中职外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外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二是教师不顾学生的外语实际水平,一味地跑大纲,按计划,照本宣科。结果是,教师应该讲的都讲了,但学生却是基本不会。中职整体的外语教学很不理想,对学生的成长和中职的健康发展都极为不利。要改变中职外语教学尴尬的局面,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遵循外语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外语实际出发,体现中职的特点,对症下药,多点适应性和生活化。

二、中职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1.确立科学的外语教学目标

中职外语教学的不如意现状,首先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一味沿用普教外语的教学目标,显然不适应中职的教育实际。所以,笔者认为,中职外语的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外语自身的规律,又要体现中职特点,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中职的特点是一部分学生参加对口高职升学,另一部分学生则参加就业工作。(英语教学论文 )所以外语的教学目标要分类:对升学高考的学生要以升学目标为指导,围绕升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就业工作的学生,要以适用、简易、生活化为目标,以教材为蓝本,有选择地传授一些外语知识,让学生有外语的感觉和基本外语能力即可,切不可高大全地去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服务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学生应该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对中职学生尤其重要。因为中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能力是极其低下的,更加需要老师们要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思想。以人为本,具体到外语教学中,就是要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能力出发,不要嫌弃他们水平低,不要埋怨他们外语能力差,更要尊重他们的外语实际。教师要重新给自己定位,给学生定位,并以这个为起点,一点一点地和学生一起在外语天地里提高进步,欣赏他们的才华,肯定他们的才干,帮助他们找到自我,肯定自我,乃至超越自我。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水平和认识特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创新的感受,那么,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教师意料之外的优点和潜力。况且,尊重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查找不足、完善自我的过程。

3.将外语教学延伸至专业教学课堂

中职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很快就走上工作岗位,所以外语教学不能不考虑这种现实。一定不要独立地去讲授外语知识,而要将中职外语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赋予外语教学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达到与专业课共同提升的目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设计外语教学。以中职的服装专业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外语把专业的流程或者服装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主题,写出一篇小文章,或者进行简单的外语对话训练。将外语课堂延伸到专业课教学领域,既有利于使外语课堂“活”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结合性教学要符合中职外语教学的总体安排,避免随意性和临时性。如果随意打乱教学计划和课程规范,走向另一个极端,很难取得所期望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要单纯地讲授外语,还要向专业教师学习,多了解一点与学生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性的外语教好,深受学生喜欢。

4.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本来对学习兴趣不大,劲头不高,如果教师再用传统的简单的那一套讲课,课堂气氛肯定是死气沉沉。所以教师一定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增加点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而多媒体技术以有声有色、形神俱佳的优势,在各学校已普及,深受学生喜爱。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既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又把知识在娱乐中进行了传授。这就需要教师在多媒体的备课上多下点功夫,多动点脑子,备出些好的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外语,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水平。确实,教师要把这样的一批学困生教出点成绩,不下功夫是不行的,但这是中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是学生探索的动力。没有愉悦的心情、浓厚而又广泛的兴趣,学习似乎是他们沉重的负担。因此,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职学生对学习易产生枯燥心理,对外语科目学习的态度甚是排斥。多媒体可为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景和真实的交际场面,有助于创造外语环境,使学生增加直接用外语思维,并学生使用外语的机会,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器官都可参加活动,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述课文时如果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来做卡片、制挂图、制幻灯片、甚至制课件,学生在课外都兴趣盎然地制作,期待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出现,都乐于上外语课。开展这样的活动,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大大激发学生学外语的积极性。

(2)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在以多媒体辅助外语课堂教学之上,多媒体以其实时多样的特征呈现感性材料,对于促进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想象未知和验证已知的发散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具有独特的功效,从而可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但在投影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认识不充分、操作不到位等。因此,有必要优化投影教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中职外语教学是中职教学中的重要一科,中职外语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但只要中职教师团结一心,以高度的责任感,满腔热情投入其中,并以科学的方法去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一个满意的收获。

篇9:激励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激励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有很多途径和方式.文章认为,分配制度及激励机制不尽合理,激励机制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阻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作 者:唐俐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67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F272.9 关键词:激励机制现状   激励机制对策   企业改革  

篇10: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关于中职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状况不断改善,由于历史、政策、制度等方面因素,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依旧突出,未来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构建专业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现状;对策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和核心要素,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然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职发展的“软肋”,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显得更加紧迫。

一、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在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及整体素质方面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但问题仍比较突出。

(一)规模不断扩大但数量仍旧缺乏

全省中职学校(不含技校,下同)专任教师24384人,比增加4164人,增长20.6%,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重由2068.26%提高到71.49%,但生师比由年31.33:1上升至35.79:1,其中普通中专37.35:1,职业高中34.87:1,都远高于普通高中的19.08:1;专业教师(包括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下同)12443人,比2005年增加3398人,增长37.57%,生师比由2005年的70.03:1提高到70.14:1。20全省17个市中职生师比最高达50.98:l,最低也达25.55:1,其中14个市超过30:1;在校生与专业教师之比最高达123.96:1,最低为40.05:1,其中12个市超过60:1。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缺额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依然很大,教师紧缺已成为中职规模扩大、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结构得到改善但矛盾依旧凸显

一是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有所改善。年全省中职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为51.03%,比2005年高6.08个百分点,但与到“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5%左右”相差相当大。2010年全省17个市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最高为66.07%,最低只有32.26%,其中8个市低于50%。二是专业教师专业结构有所改善。“十一五”期间,全省中职专业教师专业结构有所变化,从专业大类在校生数与专业教师之比与2005年的比较来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类下降较大。分别由107.64:1下降到97.96:1和由118.88:1下降到88.07:1;农林类略有下降;许多专业类别上升较大,社会事业由46.98:1上升到91.99:1,医药卫生由49.35:1上升到90.44:1,商贸旅游由54.12:1上升到90.48:1,交通运输由46.17:1上升到72.09:1。土木工程类由54.87:1上升到78.49:1,财经、文化艺体类有所升高,除财经、文化艺体类外,其他专业类别的在校生与专业教师之比依然过高,其中加工制造类、社会事业类、医药卫生类、商贸旅游类、信息技术类和土木水利类都超过或接近80:1。总的来看。教师专业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已经成为中职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素质逐步提高但差距仍然很大

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有所提高。20lO年全省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5年70.53%提高到81.46%,专业教师也有所提高,但与到20“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更远低于20lO年全省普通高中平均水平(94.35%)。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最高为93.16%,最低仅为72.33%,其中12个市低于85%。二是“双师型”教师有所增加。2010年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达到5270人,比2005年增加3423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重由2005年20.42%提高到42.35%,与到年“‘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总数的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而且许多专业教师源于高校毕业生或由文化课改行而来,对企业生产工艺缺乏了解,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薄弱,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2010年全省17个市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重最高为66.41%,最低仅为24.41%,其中11个市低于50%。总体而言,专业教师素质与教学要求仍然存在差距,教师素质不高已成为中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十一五”安徽省中职专业教师状况进一步改善,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依旧突出,难以很好地适应职教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制约中职发展的“软肋”。

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症结

专业教师队伍成为制约中职发展的“软肋”,存在数量紧缺、结构矛盾、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历史性缺陷

2010年安徽省中职学校523所,其中普通中专108所、职高344所,成人中专71所;职高校数、在校生占65.8%和55.7%。绝大多数职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教育体制改革或是新世纪以来各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调整中由原来办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普通中学改制而成的,特别是许多农村职高既无办职教的基础设施,也缺乏专业师资,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许多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转型而来的,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上虽然学习了一些,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非常欠缺,加上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硬伤”,造成专业教学上频频出现“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种稻谷”的现象,教学与企业生产要求之间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与此同时,许多学校在改制转型的过程中,教育观念、办学思想、育人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难以实现华丽转身,职教意识比较淡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普通中专专业教师队伍状况相对较好,但也存在因不少优质学校升格为高职或并入到高校而造成的影响。成人中专与职高相比,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普通中专,先天不足也相当明显。

(二)政策性瓶颈

一是在教师入口上不畅。现行政策强调教师编制管理,教师入编重视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规定年龄界限;更有一些地方规定,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企业身份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入编任教师。由于政策规定的限制,中职专业教师仍依赖从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招考,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因学历不达标,或没有教师资格证以及受到年龄限制,难以进入专任教师岗位。安徽师范类高校相当多,而培养中职专业教师的能力却相当弱,原有一所技术师范学院,现也改为去掉“师范”的科技学院,“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的培养功能大大削弱。二是在师资培训上不力。现行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政策多是针对普通中学制定的,对中职教师尤其专业教师培训缺乏有力的政策,对企业参与教师培训和提供教师实践缺少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缺乏动力机制,中职专业教师主要是通过院校培训,培训内容及方式方法上还缺少针对性,参与培训的涉及面还不宽,培训层次还不高,影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无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尚无有力的政策,虽然实施统一的认证制度,但地方教育部门对认证标准执行不一、把握不严,而且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很多地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仅仅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完成上级教育部门的任务,“资格认证制度的缺失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实现完善化和规范化操作”。四是在专业教师职评上缺失。中职尤其职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一直采用普通中学标准,许多地方还把中职专业教师职评与普通中学放在一起,而且存在重论文发表、轻实际应用研究的倾向,难以引导教师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不同行业间的专业技术职务转换困难,政策缺乏弹性和可操作性,企业、生产一线人员入中职任教很难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五是在兼职教师管理上不为。由于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大量招聘兼职教师,而对兼职教师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兼职教师处在没有编制和财政拨款、没有固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下工作,教育部门也未将其纳入到教师队伍管理,统计时列入“另类”,学校对他们管理也仅限于业务。六是在政策执行上不严。近些年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意见,《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皖政办[]23号)和省教育厅、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但许多地方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财政经费有限等原因,未能较好地执行有关政策,从而使有限的政策失去应有的效用。

(三)制度性障碍

一是编制传统难以改观。近些年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在校生数每年在变,而许多地方中职教师编制数却多年未变,甚至有的还是按本世纪初职教最低谷时期的编制数执行,还有的行政编制占用学校事业编制,而且中职教师配置仍按普高模式要求确定数量,未能充分考虑职教的特点。二是“绿色通道”难以畅通。为解决中职专业教师短缺问题,安徽前些年专门开辟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校任教的“绿色通道”,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因涉及人事编制和财政经费等问题,“绿色通道”难遇“绿灯”,适应经济发展而设的新兴专业的专业教师更是难以寻觅。三是教师进出难以流动。许多职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文化课教师和因专业调整产生专业教师结构性过剩需要流动,而教师实行“身份管理”和学校“所有制”难以流动;许多地方学校缺乏人事自主权,招聘教师采取统一考试制度,因地域小、可选范围狭窄以及程序复杂又难以选招到合适的专业教师。四是教师培训难以合作。许多地方教育部门的人事科室多是为基础教育而设,组织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培训往往成了职教科室的事;中职不仅没有教研机构而且许多地方还没有专职教研人员,中职教研工作也成了职教科室的“分内之事”或是无人问津,教研培训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五是运行机制难以有效。目前国家和地方还缺乏诸如专业带头人和名教师培养评选机制、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以及兼职教师聘任机制等,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不配套、不完善,使得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有效落实大打折扣。六是学校改革难以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等很难真正落实,学校办学活力尚未有效激发出来。同时,许多学校评价制度缺乏激励手段,管理模式刻板缺少人文关怀,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中职发展的“软肋”问题,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政策制度,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更新观念是先导

一是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要改变学校发展“建大楼而不育名师”的现象,建立以人为核心、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二是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对教师要由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的价值。三是树立“价值引领、目标定位、制度规范、文化和谐”的理念。着力塑造教师主体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环境,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觉、有序、高效地按制度教育教学,把有形的硬管理转变成无形的软约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发展力。四是树立以技能为核心的理念。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是专业教师队伍的内涵所在。要让专业教师走进企业,更多地获得推进课程改革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培养是前提

要根据中职需求选择专业建设基础好的师范类或综合性高校作为中职专业教师的培养基地,并加强面向中职教师的`专业硕士点建设。安徽省未来要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和同城市的省属师范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中职专业师资,如安徽工程大学与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学院等院校与合肥师范学院以及安徽科技学院建设中职专业师资培养基地,根据全省中职专业师资需求情况,选择一些重点骨干专业减少学术性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技术性、技能性和师范类教育理论课程。培养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增加企业岗位实习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以及教师资格证和相应专业资格证考试,使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就具有双师素质。为保证培养质量,实行教育认可制度,建立权威性的评估机构,对申请承担中职专业教师培养任务的院校进行质量评估。此外,可以在综合性院校相关专业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师范类教育理论课程,或作为选修课程,为一些乐于从教的毕业生进入中职任教提供知识、技能储备。为中职增加师源。

(三)把握入口是关键

一要根据中职在校生数的年度变化及时核定教师编制,针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与优化,设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流动编制用于学校聘任紧缺的专业教师,财政部门应按照编制核拨学校人员经费,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制度。二要改革专业教师招聘办法,编制内招聘专业教师可在教育、人事部门指导和监督下由学校自主招聘。拓宽非师范类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人中职任教的通道,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可允许在进校任教的一定期限内取得教师资格;对于招聘的企业技能型人才也可以类似的办法办理。三要完善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允许学校聘请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兼职任教或指导实习,允许兼职教师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并免于个人所得税,在编制内聘任兼职教师的劳动报酬由财政支付,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可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加大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的资助,鼓励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精湛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到职校任教。四要逐步实行国家层面中职专业教师资格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参照医生、律师、注册会计师等考试办法,开展中职专业教师资格国家考试。

(四)强化培训是基础

制定中职教师培训规划和完善政策制度,确定骨干企业作为教师实践基地,对培训项目实施跟踪管理,建立培训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培训内容和方式,以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方案,以实体化为手段完善实践教学,聘请企业经理和高级专家、高校骨干教师、行业业务负责人等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等有机结合的、富有职教特色的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要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把教师培训课堂拓展到企业生产车间,使教师深入了解掌握企业生产实际、管理过程和企业文化等,参加企业岗位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切实解决教师动手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并非简单的两三个月集中培训就能达到的,延长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时间,制定相关的对参训教师跟踪指导的计划和措施,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从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将培训过程延伸到“集中培训”之外,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此外,在重点综合性院校开展中职教师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研究水平。

(五)打造“双师”是核心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省级教育部门要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争取与人社部门联合推进认定工作,市级教育部门开展认定工作严格把关。同时,应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如给予在聘的双师型教师一定的岗位津贴,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优先。完善中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把技能考核、是否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教师职评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职评的导向作用,以激励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高双师型教师工资起点,扩大中职教师工资津贴在国家专项拨款中比例,使其达到国民经济行业中较高水平,缩小职业声望与收入之间的差距。此外在住房、医疗、退休制度等方面改革,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六)改革管理是动力

结合当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中职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扩大学校用人自主权,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和“身份”管理模式,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以及项目聘用、人才派遣等新型用人方式,建立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习激情,不断追求自身素质提升和专业化发展,在实践中创造成功、体验快乐和实现自我价值。教师的内生动力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最大动力,只有教师内生动力的有效激发,学校才会充满办学活力和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篇11:浅谈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职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策

作者/胡秀明

摘 要:中职生英语学习质量直接影响着其将来就业和对口高考。然而其英语学习现状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相关专题 现状及中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