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陶渊明

樵川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我心中的陶渊明

【简介】感谢网友“樵川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心中的陶渊明(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二中 杨秋爽

(指导老师 董海霞)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篇2:我心中的陶渊明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流云伴着坎坷飘过清幽的山涧,风雨携夹沧桑掠过古老的年代。东晋——一个风雨飘摇,乱世纷杂的历史片段。壮美的宫殿,无上的皇权,个人的壮志满怀仅似一蜻蜓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黄龙褂的苍穹下,似乎并没有什么能够腾起壮阔的波澜。归隐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与无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还没有离弦驰骋,就已湮没于一声无以名状的“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市廛的喧嚣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阴影,你毅然驾车远去,一路尘土飞扬,并无一人举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离,或许还有布谷鸟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鸟鸣,诗意的田园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远的骊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望断天涯,心远地偏。随心而游的你并没有刻意伪装,却赢得了身后一字靖节的高风亮节,随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却流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于世间绵远流长。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梦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寻的目标。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间挥洒,无意间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洒脱,无拘无束,却也桀骜不羁,暗含几许惆怅。曾记否你“抚孤松而盘桓”,并没有忘却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单并非因为你不欢乐,只是无相与者,你感慨于乱世不随人意,梦想不称现实,于是你劝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梦想并非你所抛弃,是乱世不容你一盏明灯,高风亮节。事后,不需思虑,无需慨叹,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饮,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则种,夏至则耕,秋来则收,冬来则闭门自赏风景如画。一室之内,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潜,是潜心,抑或是潜于世俗之外,或许仅有那日你檐下的鸟儿瞥见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华,然而几千年的轮回,东晋的鸟儿飞断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个

时代的记忆仅有随风消遣,埋藏于时光的车轮匆匆,终仅有“陶潜”二字出土,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与浮想。

十载一轮回,生命的光华经不起时光的侵蚀与打磨,不论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会叹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许是你真的超脱了凡人对于生死的遐想与恐惧,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静得原于自然,归于大地。

纵览你一生清贫,诗般的生活入梦,你的形象却也一样高大,同样迷离。后人的眼光还不足以承载审视你一世的光环,稚幼的眼中你永远是亘古的英雄!沧桑的古老遗留下不变的客观,而不一样的年代又有不一样的论断,你定格在古老的东晋,而在我狭小的部落格中赋予你的是无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渊明,只一词心境缠绕了一生的潇洒旅途。

我眼中的陶渊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叹于陶潜五斗诗魂!

篇3:我心中的陶渊明

我心中的陶渊明字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大家心中的他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一千个人眼中也会有一千个陶渊明。幸而生在百花齐放、学术观点自由争鸣的年代,不然也许陶渊明永远就只有一个形象,就像某个年代满大街的人穿的都是蓝布长衫一样。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除了在他生活的本年代没有受到重视,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对他的诗文和品性大加赞赏和推崇。于是,陶渊明就此名垂千古,以田园诗人鼻祖的身份。

我不懂诗文,所以对被备受赞誉的陶渊明的诗文,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完全欣赏,更没有资格说什么批判之类的话。在此,仅是简单谈谈我对他的认识。

在中学和高中时期,读过不少陶渊明的作品,譬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等,对其中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确实感觉清新脱俗。但在我对陶渊明的生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又感觉,在他的诗句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清新脱俗的背后,又隐藏着淡淡的疾世愤俗的味道。这种味道,被我认为是一种绝望的放弃了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失望和遗憾。

空说无理,请看详解。

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归隐的思想的。他少年时期还满怀壮志,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到29岁才开始出仕做官。不妨设想,在29岁之前,陶渊明想必一直在努力和其他文人一样,寻求仕途,希望一展政治抱负。但一定仕途坎坷,所以即将到了而立之年的他才有机会做官。

但他受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打击。本来想要有所作为,但终其一生,做的都是一些小官:祭酒、参军、县丞等等。人微言轻,又无奈官场黑暗,而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反抗,于是不得不逃避。有些人评论说,他的归隐与借归隐之名买名沽誉不一样,与消极逃避也不一样,说他追求心灵的宁静,说是对黑暗官场的反抗。但在我看来,他就是逃避,也只能逃避,因为他没有能力反抗,因为他出身卑微,冲不破门阀制度对高管权位的垄断。

在他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误落尘网”,而是“有意踏尘”。因为他一直到41岁才开始归隐。倘若是“误落”,又怎会过了十几年这么漫长的时间才意识到走错路了?他分明就是在为官的那十余年中,一直在不断地挣扎,从祭酒到参军,从参军到县丞,可不是在挣扎么?只是无奈十年代的努力,换来的却是满身心的伤痕和失望。哀,扔抱一丝希望,心死,放弃了所有的追求。哀莫大于心死,于是才有了他41岁归隐的序幕。

但他并没有真的'心死。从他归隐后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根本就没有真正宁静。倘若真的一切都看开,那就只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了。但事实上,他写了大量爱自然、爱丘山等等的诗篇,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说是“性本爱丘山”,说是“复得返自然”,实则掩盖却分明强调了他的那种不甘心。他甚至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世界桃花源,但那是他真正的生活?还是他那没有平静的内心的未了心愿?真正爱归隐的,就那样归隐了,我们并没有办法去考证他们的存在。但是陶渊明却没有归隐掉,并且和他的诗文一直活到今天。

他没有心死。因为没有心死,所以才会有不满,有遗憾,所以才会压抑。而压抑,是他写诗的直接原因。写诗,是他的一种派遣压抑的方式。自古写诗作文,就是内心包容不住种种矛盾的撞击才以文字为载体抒发出来的一种情感。但是真正心归自然的人怎会有那么多矛盾呢?就像一个潜心向佛的人又怎会六根不净呢?

所以说,他的清新脱俗的诗文的背后,藏着太多的疾世愤俗的味道,来自他内心深处的不甘与遗憾。

他是自己辞官归隐的,但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被迫归隐。被迫归隐山林,在苍天大地的环境下,也只能借苍天大地的清净来掩盖内心的纷乱。我想,这就是他那么多田园诗的诞生的背景了。我想,陶渊明能名垂千古,要感谢他卑微的出身和一直不曾死去的雄心。要不是他卑微的出身,他不会在仕途上遇到那么多的坎坷而无奈归隐;要不是他一直不曾死去的心,也不会留下那么多归隐后留下的山水田园诗。

试想,如果他真的心无杂念,甘做农夫,能写出那么多诗文吗?能活的那么落魄吗?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官员,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农夫;试想,如果其他归隐的人也心有不甘,从而写出大量关于田园的诗歌,那么他还会是田园诗的鼻祖吗?

但他终究是还是被学术界认定为田园诗的鼻祖了。这其中的原因自然很复杂,因为我们的试想仅仅是试想而已,时光不会倒退,而这世界上,也根本就没有如果。

所以我心目中的陶渊明,诗文成就很高,但是他的生活却是十分失败的。正像我之前说的: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官员,也不是一个成功的农夫。他就注定在生的时候落魄潦倒,死后才飞黄腾达。

以上便是我对我心目中的陶渊明的详解,并无任何恶意攻击与颠覆。

篇4: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篇5:我心中的陶渊明800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

篇6: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先生率真直爽,又不愿抛头露面。就算是自传也以第三人称来写自己,不愿让后世评头论足。

先生前期在官场打拼,对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憎恨不已。又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于是《桃花源记》顺利成章的出现了。这也许是先生的一场梦,或是连梦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先生为人淡泊名利,不愿再插手黑暗的`社会。退隐一山、一水、一草屋;一花、一木、一田园。这些就是后期的先生。

退隐后的先生不为形拘,不以物移、不慕荣利,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焉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桑麻的长势让他忧心,豆苗的稀稠让他牵挂,家乡的秋山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舒展,纯朴的乡情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好。他的身心融入了自然之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虚静淡远,便是先生心性的写明。表明了他宁愿淡薄自处,甘于贫穷,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先生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先生虽然不追求功名利禄,但酷爱文章。先生著文章的目的仅仅是自娱,先生内心的确有会意,是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只能写文章给自己看。先生读书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但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三方面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的内心并非一潭死水,但与谁诉说,告知与谁?

先生前期不屈于命运,奋力拼搏,却一无所获。因为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先生决定退隐。看淡一切,自在终老……

篇7: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朵朵雨花携伴着丝丝茉莉菊香飘入窗内,亲吻了我的脸颊,轻抚书桌上茉莉的腰肢。落了,三朵纯洁的茉莉花儿,落了。母亲为我沏了杯茉莉花茶,放在桌前。这是我的茉莉,这是自己真实的新秀之香。或许曾经,有位老先生,不忍将他的菊抛弃,将他沏来喝吧!

我未曾喝过自家的花茶,只是品过出于他人之手的美味;我未曾虔诚的向陶老信拜,只是简单翻过课本。对于陶老,只是草草了然,并无细品其韵。

今日窗外有雨,有风,有茉莉和菊香,窗内同样如此。此刻,花茶可品,富有菊印的瓷杯离我的唇愈来愈近,鼻间回萦着淡淡茉莉的清香,品一口,满口香,茶下肚,香流连。这香茶的美味,在此时才涌现出,过去那些花茶,恐怕……这世界是这般真是,人也变得真实起来。花影之中,我望见了一个真实的身影。

他颇嗜花,尤爱菊。

夕日欲頹之瞬,谁也无法猜穿他内心对雅菊的恋往。余晖之中有他与菊最真实质淳的合影。

又是一个无眠的雨夜。

你拖着疲惫略醉的身体穿过门前的“雨帘”,仰倒在早已被雨水滴过的床铺之上。已是满身携雨的你半睁开干枯的双眼,无望的用目光滋养着遍体鳞伤的菊,不忍看他们落下,你悄然闭上了双眼,等待黎明的曦光再次光顾田园……

睡了,做梦了,伴着菊香,梦到了曾经的你。

那个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你,虽只身为县令,却从那三个“罢!罢!罢!”中搏发出光明峻洁的热血。

从没做过什么有权势地位的高官,也没享过高居深宅的雅待,只拥有微小的乌纱。

每日望着用汗水浇灌土地的农民百姓,怜惜着骨瘦如柴的乞讨者,哀叹着受难的无数子民。低头再次瞅瞅自己,“无能为力啊!”

小小散着光的乌纱在无际广漠的黑暗中微不足道,实在不忍看子民受磨难,而自己只能无力的流泪,在暗夜中独承绞心的痛。而后,你离去,离开了散弥着浓郁花香的园林。

来到日夜企盼的田园,从此不再过忍痛官场的生活。

简陋破旧的小屋,有着圣洁的气息,荒秽的田园中弥漫着真实的灵魂。

如今的人啊,被散着金光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被权的魔鬼侵占了灵魂。

要到哪里去找那散发茉菊香的知音呐?

又要到哪里去寻觅找到真实的灵魂?

无眠的雨夜,我又将与何人牵手?

雨花四溅,桌上茉莉茶已凉。向雨地中蓦然回首,五柳下的人亦蓦然回首……

真茉菊香,愿香暖人间。

篇8: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从指缝间溜走,不觉容颜老去,而我心中的陶渊明依然如故。

陶渊明是才华横溢的。《晋书.陶潜传》曾有记载:博学善属文。而萧统的《陶渊明集序》这样评价他: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不疑有问。众人皆知陶渊明博采众长,他的智慧有如皎洁清凉的月光,缓缓倾泻在诗歌的花蕾上,为诗歌增添风采。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我心中的陶渊明便是诗歌的使者。他引领着晋朝的文人攀登文学的高峰。

陶渊明是傲骨冰心的。唐有李白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晋有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品性是高贵的,他的灵魂是坚贞的。他也有满腹志向。“大志济于苍生”便是他的夙愿。更有诸多文章可追其印迹,如“潜少怀高尚”“语时事则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他满心热情,却被俗世击得粉碎。他宁愿放弃,也不愿像某些人一样苟颜于官场。在世人眼里,他是怯懦的。可又有谁能看出他内心的坚持。他以心为笔,以血为墨,才换来了中年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他不贪图权位,所以当他的人格、心志遭到侮辱时,他便不顾一切,如一株梅花,傲立于霜雪中。

陶渊明是悠然自在的。在经历了几度东风,几度飞花后,他的胸襟更为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对他生活境界的写照。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寻得的“桃花源”,却在辞官归隐后,在心灵深处寻获。放下杂念,忘却官场的失意,回归自然宁静的生活,在落英缤纷的桃林中高歌;于春光融融的时日,在田里劳作;在晚风习习的夏日里抚琴;在满天星辉的月色里赋诗……无不透着闲适的氛围,让人心生沉醉。

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才华横溢,傲骨冰心又悠然自得。他的博学,他的孤高,他的怡情就如这柔柔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灵魂。夕阳西下,放眼远望,满目青翠。静静的,轻轻的,是你走进我的心里来了吗?

相关专题 陶渊明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