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及税收对策

双拼波波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西部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及税收对策

【简介】感谢网友“双拼波波”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部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及税收对策(共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西部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及税收对策

西部退耕还林(草)现状分析及税收对策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由于土地沙漠化导致西部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为保护西部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战略决策.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到了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地位这个战略高度.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草)试点,西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政策必须加强,特别是生态税收亟待完善.本文通过对西部退耕还林(草)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若干宏观和税收对策建议.

作 者:付广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38 刊 名:林业经济问题  PKU英文刊名:PROBLEMS OF FORESTRY ECONOMICS 年,卷(期): 24(3) 分类号:F326.20 关键词:生态环境   土地沙漠化   退耕还林(草)   税收对策  

篇2: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陕西退耕还林(草)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和朱钅容 基总理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长江上中游地区,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尤其以陕北地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荒漠化严重。严重阻碍了区域人民脱困致富,直接影响和威胁下游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把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地把生态建设作为其根本和切入点,而山川秀美工程则是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是实现山川秀美工程的主要措施之一。      一、陕西省退耕还林(草)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退耕还林最大试点省之一,自入冬以来,省、地、县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遵照朱总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精神,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林业、农业、扶贫、水保、计划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省10地(市)34个示范县全面起动。     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县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规划,组织协调,制定政策,造林还草技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成功经验,如推行专业队承包造林和抗旱造林法,使大旱之年重点工程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走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形成规模优势;把基本农田保吃饭,经济林果保花钱,草业牧业保小康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带实行移民建镇,杜绝“越种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局面等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将为进一步深化山川秀美工程注入了活力。     -国家共确认和下达我省退耕还林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60.7万亩。实际造林面积为计划任务的104%,已经验收兑现1061.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715万亩,荒山造林346.4万亩。共向77.9万退耕户发放粮食7.06亿公斤,现金补助1.44亿元人民币,种苗补助2.58亿元人民币。  1999-国家累计确认和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3336.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276.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060.7万亩,截止20底,全省完成2333.95万亩,共向523万农民发放粮食20.37亿公斤现金补助3.87亿元,种苗补助7.48亿元。      造林工程中,主要造林树种在长城沿线风沙区为侧柏,油松,新疆杨,仁用杏等,草种以沙打旺,草苜蓿为主,但成活率偏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防护林主要有以白杨,刺槐为主,经济林为核桃,花椒,软枣,柿子等,经济林比重较大,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呈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趋势。关中平原区退耕还林(草)任务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高,主要树种有刺槐、苦楝、中槐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草)完成情况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经济林比重偏大;草业建设重视不够;基本农田,苗木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育苗技术亟待提高,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松树、茶叶、油松、栎类、油桐、柏树等。     在退耕还林从试点到全面启动的过程中,我省逐渐探索总结出退耕与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相结合,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扬延安精神与依靠科技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利益调动相结合等成功经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省生态环境和植被恢复初见成效。     二、退耕还林(草)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生态优先原则,经济林比重偏大 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工程中,群众在退耕地栽植经济林积极性高,栽植防护林阻力大。秦巴山区中低海拔退耕地,大多栽种板栗、银杏、核桃、油桐等经济林。渭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注重植被经济价值高,短期见效的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轻视侧柏、刺槐、油松、沙棘等生态防护型树种,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陕北丘陵沟壑区也 倾向于大面积栽种山杏、山核、沙棘、任用杏、桑树等树种,但总体成活率和保存率低下。     (二)植被建设合理性欠妥,重林轻草现象普遍     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重工程措施轻林草生态措施,重治理轻管护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建设任务的进度和质量出发,也从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考虑,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在荒山荒坡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宜通过封山恢复天然植被或人工种草促进植被的恢复,否则又有可能重踏“年年造林不见林”的老路。有些地方从坡底到山顶栽植的全是经济林和用材林。即使是延安以北的广大森林草原区,也违背草灌先行的成功经验而大量发展经济林。     (三)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乏力,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下 不同区域退耕地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南高北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部分地区造林成活率只有20%--40%,保存率更低。因此,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促进已有的成果技术的转化,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是提高退耕还林(草)的质量保障。    (四)苗木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种苗结构不尽合理 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品种对路的种苗供应是退耕还林,还草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所在。陕西目前国有苗圃的产量占总产苗量的17%,国有苗圃的主渠道作用 还不能得到保证。示范县中退耕还林项目涉及的主要经济树种如板栗、银杏、核桃、大枣、仁用杏等一些优良品种的育苗,嫁接,品种选育等问题未能很好解决,主要造林树种的育苗比例有待提高,容器育苗比重小,温室育苗刚起步,从而限制了苗圃苗木的数量和质量,外调苗木势必造成成本增加和造林成活率下降。     (五)退耕还林项目区分散,山川秀美建设进展不平衡 国家投资的城镇,川道等重点项目区治理速度快,效果好,而偏远乡镇的差距很大。陕西省各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大,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因此在山川秀美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走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路子。由于试点示范搞平均分配,相对分散,进而影响到退耕还林(草)与发挥地域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结合。     三、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经济 退耕还林(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必将以产业调整为前提。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调整单一种植结构,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不减产量,大力推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舍饲养殖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收入。     1.调整产业结构     环境建设是山川秀美工程的主体,陕西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长远影响,依次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将退耕还林(草),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提。同时重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特色农业的深度开发,突破“小而全”的区域产业格局,保护和改良生态环境,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优化农业空间结构,使其在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满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2.发展特色农业     重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不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着眼,强调特色杂粮,杂豆,油菜,蔬菜及副食食品。优质烤烟,优质果品,特色瓜果,名贵药材,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商品基地建设。应重视研究科技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特别重视对节水技术,高效旱作技术,生态重建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农田整治技术等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3.制定可行目标     要重视建立起以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农业,商品致富型牧业”为结构特征的“三型”农业。因此 ,退耕还林(草)工作应紧密围绕重点工程的造林绿化全面展开,坚持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和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经济林果建设要特别注意品种的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作用,坚持走少、精管、高效的路子。在草业开发上,应坚持以草为主,树立“小草大产业”的新观念。以饲草开发为重点按照草育配套的原则,带动商品型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区域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 该区山川秀美要以退耕还草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要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北部风沙区牧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是东春缺贮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可提高产草量、质量、解决冬草来源,缓解天然草场承载压力,还可提高畜产品转化率。发展草地畜牧业,首先要追求产品优质高效,注重引进生物资源,填补,置换与充实原来空缺,衰败或变化的生态位。     2.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     该带属于以雨养旱农业区,农田一直遭受水土流失和干旱的困扰,在坡耕地上修建水平梯田,可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条件和大面积退耕建设植被提供保证。     3.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原沟壑区 按照目前的农村经济和植被建设技术水平,不宜过分扩大人工林草面积,提倡近期荒沟坡采取封禁自然恢复办法,建议在丘陵沟壑区近期植被建设应以退下的坡耕地为主,植被恢复以防护(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和解决农村生物能源(烧柴)为主,不宜提倡建设大规模的用材基地,且灌木为主,实行乔灌结合,并把人工草地当作一种作物来经营管理,提倡在25度以上的山坡耕地,全面实行草乔灌带状间轮作。对荒山荒坡宜通过封禁促使天然植被自然恢复,不宜盲目推广“退一还二(三)”等模式。     4.秦岭北坡和秦巴山地     该区域山大沟深,人均农耕地少,陡坡地比例大。但该区水热条件优越,十分利于林草生长,具有恢复林草植被的比较优势,要停止毁林开荒垦植,加强天然林保护,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林特产品,缓解退耕还林后粮食产量,收入下降的矛盾。    (三)建立良种优育繁育基地,规范苗木生产供应     1.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在相同的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亚区及工程中心建立优质的采种基地和苗木基地,还必须在区、乡(镇)建立二级种苗基地,进行规范化育苗,培养良种壮苗,避免外地调苗造成经费浪费,影响造林种草成活率。同时,还应积极引进各种抗逆性强, 效益好的树种、草种进行实验和推广。应注重优良品种和相应育苗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走规模发展之路,利用专项资金,瞄准先进的育苗技术的引进,对现有苗圃进行改进,建设现代化育苗基地,形成产业化,商品化。     2.统一苗木调拨和发放     退耕还林草过程中,种苗应实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建议将现金和种苗款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统一掌握,根据规划,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统一组织优质,对路树苗,指导农民按技术要求栽植。由山川秀美管理机构组织,由农户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验收小组验收,验收合格后,领取粮食和现金。     (四)加强基本农田和草地建设     1.保证基本农田 退耕还林后,25度以上坡耕还林、还草,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因此必须加强这些耕地管理,加强利于综合治理,增大坡改梯力度,增设灌溉设施,科学配方施肥,使其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从而利用剩余较少面积的土地基本解决农民的吃粮问题。     2.增加草地比例     草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种草力度,推广草田轮作,实行人工和飞播相结合,建设和封育相结合,禾本科和豆科草结合。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重点改良沙化草场,建设沙尘植物草带。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重点改良退化草场,建设旱生植物种草带。在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重点建设其基本人工草场,恢复和改良退化草场。     (五)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示范样板     1.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林草植被恢复进展缓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科技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首先,政府部门应与科技单位紧密结合;其次,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前瞻性研究;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设环境监测系统。     2.建立试验示范样板 退耕还林的浩大工程需要较好的典型和样板引路。因为立地条件不同,栽植的树(草)种有差异,为做到因地制宜应在每个生态类型区建立1-2个示范区,以较高的标准,较高的投资强度和较快的进度,优先引进组装,推广先进技术。从而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科技示范,使之成为科技示范样板与窗口、环境与政策教育基地。     (六)调整土地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1.完善土地政策,移民建村建镇 为避免有些农户地种不完而有些农户仅有的一点地还属退耕范围的矛盾,建议各级政府制定相关调整政策。并且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在生态环境恶劣,坡耕地多,坡度陡,人民生活贫困的山区,丘陵沟壑区,实施移民建镇。     2.加大投资力度 实施退耕还林(草),国家进行一定的投资和政策优惠是必须的,但主要资金还依靠地方筹集,即国家投一点,群众筹一点,经营筹建实体拿一点的多元投资机制。特别是吸收社会资金的加入将可大大地增加融资量。私人资金的投入也能够保证工程建设的效果和责任心。

篇3: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环境效应分析

退耕还林(草)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生态和社会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土高原尚待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作 者:焦峰 温仲明 李锐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陵,712100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2(1)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效应   社会效应  

篇4:草花市场现状分析

草花市场现状分析

为比较清楚地了解草花生产情况,笔者从开始,对北京、上海、大连、山东等地草花生产量较大的企业和农户进行走访,深入了解了草花的生产营销现状及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作 者:白雪  作者单位: 刊 名:河南科技 英文刊名:HENAN KEJI 年,卷(期): “”(20)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浅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良好运营离不开良好的财务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涉及领域广泛,产品丰富,经营机制灵活,投资少、见效快,其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较强,展现出了较强的生命力,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对于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这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并未足够重视,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篇6: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呈现的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培养大学生健康恋爱观念的`对策.大学生恋爱观受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学校以及社会影响的原因,相对不够成熟,需要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作 者:王颖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刊 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B823.3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现状   对策  

篇7:网吧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网吧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网吧数量不断增多,网吧的消防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当前网吧消防安全现状全面的.分析,论述了搞好网吧消防安全工作的意义.

作 者:汪文君 郑连军  作者单位: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青海西宁,810007 刊 名:科技传播 英文刊名: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X924 关键词:网吧   消防安全   分析对策  

篇8: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新疆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一、新疆农民收入比较分析 1.从绝对数量分析,自1978年到2002年间的年份中,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1863元,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同期内为2000元,相差很大,这种差距在近两年表现的尤为突出,资料表明:

作 者:王永宁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金融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刊 名:新疆农垦经济 英文刊名: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年,卷(期):2003 “”(5) 分类号:F32 关键词: 

相关专题 税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