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独相凡十年原文及译文赏析

三杯上马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赵普独相凡十年原文及译文赏析

【简介】感谢网友“三杯上马去”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赵普独相凡十年原文及译文赏析(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赵普独相凡十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赵普独相凡十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注释:

1.除:封授

2.可:同意

3.去:离开

4.骤:突然

5.震恐:惊恐

6.因:副词,于是,就

7.损:妨害、妨碍

8.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

9.耳:罢了

10.终:结束

3.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5.原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选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3分)

参考答案

3.C

4.赵普站在宫门外,很长时间了也不离去,皇帝最终同意(听从)了他的请求。

5.①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思对即可)

译文:

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喜爱或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直到宴会结束。

本文讲的是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故事。

篇2:《赵普》原文及译文

原文:《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宋史赵普传文言文阅读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排:一个接一个

B.一日,大雪向夜 向:将近

C.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微:地位低

D.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 识:辨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表示赵普的正直有谋略的一项是( )

①因与普计下太原 ②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将安逃乎?

③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④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⑤太祖素恶其人……普坚以为请

⑥且刑赏天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普在陈桥驿和太宗(晋王)及诸将一起拥戴宋太祖做了皇帝,因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B.赵普为臣十分谨慎,退朝后在家时,也不敢穿便服,害怕皇上一旦到自己家来而失礼,而宋太祖对他们夫妇也很亲近随便。

C.在是否先攻打太原一事上,显示了赵普的思虑深远,但从多次谈论太祖做皇帝前二人交往的一些不足之事来看,又显得不够豁达。

D.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说爱嫉妒别人,但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从他关门读《论语》、抗颜迁官等事中就可以看出。

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史赵普传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8.A(排:推开)

9.B(①太祖向赵普问计,试探 ③赵普不如太祖豁达 ④从读书中受益)

10.D(“关门读《论语》”不能表现这一特点。)

11.(1)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阖、箧、竟各1分,句意2分)

(2)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且、岂、专各1分,句意2分)

篇3:李白《独不见》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独不见》原文译文及赏析

独不见

作者:唐·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题解】

独不见,为乐府古题。《乐府古题要解》:《独不见》,言思而不得见也。

【注释】

1、黄龙:古代府名,一名龙城。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古为边远之地。

2、天山:唐时称伊州(今哈密)至西州(今吐鲁番及鄯善)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3、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莎读shā。

4、风催句:意谓天冷了,妇女们赶着抛梭织布,准备过冬衣裳。寒,一语双关,梭寒,心寒。梭,织机上牵引纬线的工具。

【译文】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小子?原来是黄龙边塞的男儿。

天山雪深三丈,真不是远行的时候啊!

从天春蕙草初绿到秋天野草苍茫,西池上莎鸡鸣叫。

秋天的寒风摧拉棕树哗哗作响,月亮的冷光直入霜房,让人悲伤。

与君离别经年,你当初种的齐眉桃树。

如今桃树枝也已有百余尺,花落以后成为枯枝。

然而还是不见你人影,独自流泪,可有人知?

【赏析】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

【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篇4:《赵韩王普为相》阅读理解答案译文

《赵韩王普为相》阅读理解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 微行:帝王或尊者隐藏自己的身份换装出行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义

C.卿勿复言,吾已谕矣 谕:明白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启箧取一书而读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3分)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⑨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足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篇5:《宋史·赵普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宋史·赵普传》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闼:门

B.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意:料想

C.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 游:交游

D.家人发箧视之。 发:打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因与普计下太原。 不如因而厚遇之。

C.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 既自以心为形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3)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5.

(1)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4分)

(2)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4分)

(3)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4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1)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

(2)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3)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

5. 答案(1)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久之”“ 亟”“ 迎拜”各一分,整个句意1分)

(2)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侧微”“既”“微时”各一分,整个句意1分)

(3)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且"、"岂"、"专"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来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太祖多次微服私访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后都不敢穿便服。一天,大雪一直下到夜里,赵普以为皇上不会出来了。过了一会儿,听到敲门声,赵普赶忙出来,见太祖正立在风雪之中,赵普慌忙叩拜迎接。太祖说:“我已经约了晋王了。”随后太宗也到了,在厅堂铺上双层垫褥,三人席地而坐,用炭火烤肉吃。赵普的妻子在旁斟酒,太祖把她喊作嫂嫂。趁机与赵普策划攻打太原。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太原攻下来后,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不如暂且等到平定各国后,那么太原这样的弹丸棋子大的地方,还能逃到哪里去吗?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当初,太祖地位卑贱时,赵普跟他交游,得了天下之后,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太祖性格豁达,对赵普说:“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宰相,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从此赵普不再谈论。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篇6:“赵韩王普为相”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赵韩王普为相”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俟削平诸国

俟:等待

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方法

C. 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同

D. 普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贬谪

5. 《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3分)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④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太祖在赵普的提示下,“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得到的赏赐也特别优厚,并都因此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并坚持己见,最终获得太祖认同。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任他为相。

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5分)

(2)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5分)

参考答案

4. D(除,任命。)

5. B(④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说法,⑥是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6. A(“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与原文不符。)

7.(1)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稍”、“制”“兵”各1分,大意2分)(2)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合户”、“箧”、“测”各1分,大意2分)

翻译: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 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篇7: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者赵生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解析 C项,特:仅、只。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解析 ③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④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⑤表现不出赵生的率性。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解析 A项,因果关系不当。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

(2)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

【参考译文】

高安乞丐赵生,衣服破旧,头发蓬乱,不曾沐浴清洗,喜好饮酒,喝醉酒就殴打责骂街市上的人。即使有好事的人有时召请他谈话,赵生也谩骂人家,斥责人家的过错和恶行。所以高安的人都称他是狂人,不敢亲近他。但是他与人交往,即使不曾认识,也都能说出这人多年的疾病和他平生的善恶行径。因为这个,有人说:“这不是得道之人吗?”

元丰三年,我被贬居住在高安,有时在路上见到赵生,也害怕他的狂妄,不敢询问。这年年末,赵生前来拜见我。我问他说:“你不曾求过人,如今拜见我,为什么呢?”赵生说:“我心里想见你呀。”

赵生曾经告诉我说:“我将和你在这里夜宿。”我答应了他。后来他却没有来,问他原因,赵生说:“我本来打算和你到别的地方游玩,考虑你不可能不受惊吓,惊吓或许会伤了心神,所以不敢喊你。”我问他:“你到哪里游玩的?”赵生说:“我经常到太山下,所见的情况与世上说的地狱相同,你如果见到这些,回来后应当不愿做官了。”我说:“什么缘故?”赵生说:“那里有很多僧人与官吏。是僧人超出本分,官吏糟蹋财物的缘故。”我说:“你能到他们那儿,他们也知道尊敬你吗?”赵生说:“不是这样,我能见到他们,他们却不能见到我。”赵生于是叹息说:“这也是歪门邪术,不是正道啊。你能够修身养性使精气与本性俱全,那么出入生死之间,将不用学就会,这样以后才算是正道。”我回答说:“养气,请允许我按照你的说法去做,至于养性该怎么办呢?”赵生没有回答。一天,赵生笑着说:“你曾经问我如何养性,如果有梦和醒的差异,那么本性就不全了。”我非常吃惊,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从此知道赵生不仅持有方术,也是懂得道的人啊。

赵生两眼有白膜,看东西不清楚。但时常能脱开白膜现出瞳孔,瞳孔是青绿色的。他曾经说自己生于甲寅年,至今有一百二十七年了。赵生家本来是代州的,名叫吉。他侍奉五台山的`一个僧人,不能坚持到底,离开了僧人,游走四方。赵生少年时期没有品行,所做大多是不合法的事,和扬州的蒋君一同学习。蒋君讨厌他,用药毒伤了他的眼睛,于是两眼就长了白膜。

赵生喜欢禽鸟和六畜,经常带着这其中的一样跟随自己,和它一起睡觉吃饭。居住在兴国时,他畜养了一头高大的骡子,被骡子踢伤而死。我听说有道的人讨厌别人了解他,大多用不好的言语、丑恶的行为来隐匿自我,然而也不能全部遮掩住,所以德行和谨慎时常表现在外面。现在我看赵生,他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并非专门用来隐匿自我的。而他的言语时常有合于道的。

篇8:田子为相原文、译文、课后习题及赏析

田子为相原文、译文、课后习题及赏析

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③。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④。”田子愧惭,走出,造⑤朝还金,退请就狱⑥。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⑧金赐其母。

注释

田子:指齐国田稷子。

为:担任。

①归休:休假回家。

②镒:二十两。 奉:给。

③馆:这里指“家”。

④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

⑤造:往,到。

⑥就狱:接受处分。就:靠近。

⑦舍:舍弃。这里指“赦免”。

⑧以:把,拿。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为相三年不食乎?( ) (2)田子愧惭走出( )

(3)子安得此金( ) (4)子其去之( )

(5)即舍田子罪( ) (6)王贤其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

子安得此金?

3、“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句中的“欲”在文中指:(3分)

(1) (2)

4、“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表现了:(2分)

5.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的母亲对孝与不孝的看法是怎样的?(3分)

参考答案

1 ⑴吃饭 ⑵跑 (3)哪里,怎么 (4)拿走(离开)(5)免去,免除 (6)认为贤惠

2 你是怎么获得这些钱的?

3 ⑴不取不义之财 ⑵不做不忠之事 (忠、义)

4 田子知错就改的品质(母亲教子有方 1分)

5、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引用不全,适当扣分)

词类活用

1.动词的用法 “子其去之”的“去”,活用为使动动词,意思是“使……离开”。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王贤其母”的`“贤”,活用为意动动词,意思是“以……为贤”“认为……贤”。

参考译文

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简析

田子

知错能改、很孝顺。

田母

深明大义、大局为重、大公无私、教子有方、品德高尚。

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田子为相三年回家,带回来一百镒黄金给母亲,受到追问。第二层,母亲认为做官也要吃饭,受钱就是不义、不忠、不孝。要赶儿子走。第三层,田子愧惭跑出,把钱还给朝廷,退请就狱,田子复为相,其母受到奖赏。

篇9: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杜:关闭

C.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走:使……逃走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稍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②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B.①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C.①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李牧为“良将”的一项是( )

①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②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③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④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⑤李牧多为奇阵……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⑥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A.③⑤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认为自己的实力暂不如匈奴,便制定制度规定:只要匈奴来人侵就要立即进入小城堡坚守。

B.赵王派人替代李牧边将的职务后,边境的局势甚是糟糕,赵王只好请李牧重新镇守边境。

C.李牧重新回到边境后,由于士兵都愿与匈奴决战,他就精挑士兵、战车与战马,并进行军事演练,做好了积极的战斗准备。

D.尽管李牧击退了匈奴,并在许多战斗中战功赫赫,但最终还是被统治者杀害了。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1)(他)每天都会杀几头牛犒劳士兵,常常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还)增加了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关键词:“飨”“谨”“间谍”“多”“厚遇”)

(2)又非常纵容放牧,让百姓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的军队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关键词:“纵”“小”“详”“北”“委”)

二: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如前,乃敢奉令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13.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分)(《廉颇与蔺相如》)

(2)楚兵罢1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5分) (《垓下之战》)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6分)

参考答案:

9.B(起用)

10.C(都是转折连词。 A.才,副词 /竟然,副词 B.把,介词/因为,连词D.给,动词/跟,介词)

11.D

12.B(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13.(1)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所以”“去”“亲戚”,每错一个扣1分。共3分。 (2)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罢”“因”“释”,每错一个扣1分。共5分。 (3)善于作战的人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使上将军挫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的军队能赶到。“因”“趣”“蹶”,每错一个扣1分。共6分。

附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他)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这样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军队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干五万人,弓弩1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檐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十年,廉颇逃亡到魏国去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了武遂、方城。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国兵士)。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大败秦军,赶跑了秦将桓齮。(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拒敌韩、魏。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齐将颜聚,最终灭亡了赵国。

篇10:“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原文及译文赏析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定西。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巡视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随方御之方:形势

B.吴平,进行省右丞 进:进攻

C.进征山西,次保定 次:驻扎

D.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坐:连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死不问,爵除 木欣欣以向荣

B.因徇下来附诸郡县不如因善遇之

C.与友德将铁骑三千彼与彼年相若也

D.败扩廓于宁夏 何为其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薛显在赵均用死后投奔明太祖,他和常遇春的在和张士诚的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都大获全胜,直接导致五太子等人后来的投降。

B.太祖曾在群臣面前盛赞薛显作战勇猛和做事有谋略,行军打仗可以独当一面,这些方面特点在南昌之战和湖州之战中有所表现。

C.薛显在和元朝的.军队作战过程中一向少有败绩。虽然在收复庆阳的过程中险遭不测,但最终还是和徐达等合力平定了陕西全境。

D.明初,朝廷奖赏有功之臣,虽封薛显为永城侯,却因罪让他谪居海南。后虽回到朝中赐官加爵,但死后若干年还是被免除爵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3分)

(2)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4分)

(3)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3分)

参考答案:

4.B(进升官职)

5.B(A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都是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和,跟/连词,和,跟;D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6.A(常遇春在和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小却”)

7.(1)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今日之战,将军功”判断句式1分,“弗如”1分,句意通畅1分)

(2)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免于一死。(“伪”“以”“道”各1分,句意通畅1分)

(3)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以”“相掩”各1分,句意通畅1分)

文言文参考翻译:

薛显,萧县人。赵均用占据徐州,让薛显担任元帅,守卫泅州。赵均用死了,率领泗州军门来投降(朱元璋).太祖授予亲军指挥职位,跟随自己征战。南昌平定之后,命令薛显跟随大都督殊文正守卫南昌。陈友谅侵犯南昌,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两座城门。陈友谅军队的攻势很急。薛显依据形势防御敌军,间或派出精锐士卒出战,斩杀了敌军的平章刘进昭,擒住副枢赵祥。固守南昌三个月,南昌城才解围。武昌平定之后,邓仲谦占据新淦没有攻克,薛显讨伐他,乘机攻占了一些没有归附的属县。凭借战功提拔为江西行省参政。(他又)跟随徐达等收复淮东,接着攻打张士诚。又和常遇春攻打湖州,(在这一阶段)他派遣别将率领流动军队攻占了德清,占领了升山水寨。张士诚派遣他的养子“五太子”集结重兵来救援,常遇春与他交战,稍有退却。薛显率领水军奋勇攻击,烧毁了敌军的船只。敌军大败,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率领旧部投降,得到降兵六万人。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五太子等投降之后,吴地的人震惊恐惧,湖州于是被攻下。(紧接着)他们进攻围住平江,他和诸位将领分城门进军攻打。吴地平定,进升省右丞职位。

朝廷命令薛显跟从大将军徐达攻打中原地区。将要出行之时,太祖告谕诸位将领,说“薛显、傅友德的勇敢和谋略在军中名列前茅,可以独当一面。“进攻攻占了充、沂、青、济,攻取了东吕、棣州,乐安。回军的时候收复河南,(紧接着)攻打陕西关中地区。他渡过黄河,攻占与了卫辉、彰德、广平、临清。他率领骑兵、步兵和水军攻取了德州、长芦。在河西务打败元兵,又在通州打败元兵,接着攻占了元大都。然后派兵逻古北诸隘口,攻占了大同,俘获乔右丞等二十四人。进军征战山西,驻扎在保定,攻占七垛寨,打败并追击元主脱因贴木儿。薛显利傅友德率领二千铁骑,攻占平定了定西。薛显的别将攻占了马鞍山西番寨。获得了许多的家畜和物产,赶跑了元朝的豫王,在宁夏打败了扩廓。薛显又和徐达会师攻I占了平凉。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了。张良臣占据城池叛乱,徐达进攻围困他。扩廓派逍韩扎儿攻打原州,以阻挠明朝的军队。薛显在灵州驻兵,阻止韩扎儿的军队。张良臣的军队援兵断绝,就失败了。追击贺宗哲到六盘山,把扩廓赶到塞外,山西就全部平定了。

洪武三年冬天,朝廷大封有功之臣。因为薛显擅自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干户吴富,皇上当面数清他的罪行。封他为永城侯,没有赐予免罪免死铁券,谪居到海南。将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来赡养薛显所杀的吴富和马军的家人;一份给薛显的母亲和妻子,没有给予他免罪免死的铁券,贬官到海南。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薛显在海南居住数年,皇上怀念他,召他回来。也给了他免罪免死铁券,享受一千五百石的俸禄。

其后,薛显又随大将徐达征战漠北。多次奉命巡视河南,在北平屯田,在山西练兵,跟从魏国公巡视北方。洪武二十年冬天,皇上召还,行至山海卫时,(突患疾病)去世。赠永国公,谥桓襄。当时,薛显没有儿子,弟弟薛纲年幼。洪武二十三年,追究连坐薛显是胡惟庸党羽,因为薛显已经死,不问其罪,免除爵位。

相关专题 译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