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仿生小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简介】感谢网友“仿生小狗”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共8篇),供大家参考。

篇1: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马拴莹

马拴莹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

摘 要: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既是西部民族地区跨越赶超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更是高职毕业生实现就业的现实需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思想观念严重错位、专业设置不合理及师资素质亟待提高等诸多症结问题;结合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采取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以调整专业设置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逐步探索“订单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步骤措施,走出一条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篇2: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05-0184-05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持续加大、尤其是随着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热络,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多。结合未来一个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强化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拟就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存在的症结问题以及加快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等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部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按照百度的词条解释,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级人才。”西部民族地区涉及云南、贵州、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等12个省区,其中“省一级的自治地方全部分布在西部;州一级的自治地方占全国30个民族自治地方的27个,为90%;83个县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集中在西部,占全国民族自治县总数的69.2%;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到西部总面积的85. 9%。”全国8 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有80%以上分布在西部。截至底,西部民族地区共有各类高职院校291所,约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高职人才显得迫在眉睫。

1.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西部民族地区跨越赶超的客观需要。随着西部地区对外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双边或多边之间已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你来我往的人员交流或项目互动中,急需大批具有国际化能力素质的高职技能人才,让他们起到累积互信、夯实经济基础的纽带或桥梁作用,这是西部民族地区跨越赶超的现实需要。一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从矿产资源来看,全国39.4%的煤炭、87.5%的原油、50%以上的锰、铬、钛等储量均在西部,青海的钾盐、镁盐等储量居全国首位,云南、贵州的磷矿占全国的40%以上。从农业资源来看,西部民族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28%,草原面积占55. 9%,森林面积占36 %,水能储量占82. 3%,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从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有6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西双版纳、内蒙古大草原、青藏高原以及珠穆朗玛峰等无数美景。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技能人才极其匮乏。比如,云南“每万名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有专业技术人才90名,比全省平均值少53人……一些民族自治地区,如楚雄、红河、德宏等地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更加明显偏低。”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站在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抢抓优势资源转化升级的政策机遇,逐步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旅游产业,使西部不但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重化工、煤炭等生产基地,而且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多元发展。适应一体化经济跨越赶超的提升需要,西部民族地区既需要大批熟练掌握石化等相关产业技术的高端人才,又需要掌握现代种养殖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掌握现代旅游管理与服务技能的高精人才。二是围绕实施“走出去”或“请进来”战略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随着西部民族地区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出于互利共赢的经济动机,许多国外高精人才来到这里参与项目开发或经济建设,中外高端人才的互动交流次数越来越多。如若没有坚实的外语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熟练的实战能力相配合,国外专家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就难以发挥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另外,随着西部各省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诸多资金雄厚、技术一流的大企业开始勇闯国外市场,或者承接相应的经济合作项目。实施运作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有一大批外语精、业务强、素质高的高技能人才,从事研发、创新、设计、品牌、制造、营销、维修、售后服务等基础工作,并以专业视角对国际市场的运作机制等进行全面把握。如若没有相当数量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具备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做后盾支撑,国内企业将很难在国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三是适应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战略需要。培养国际化的职业教育人才,既是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高层次竞争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民族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院校对外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西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来的,具有起点低、基础差、规模小、知名度不高等弱点。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远考虑,他们结合各自的教育基础和师资力量,瞄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目标,努力实现专业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材国际化和教学方法国际化,以此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业资质水平及国际竞争力,逐步满足西部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多点位需要,打造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及国际化表征的高职院校集群。

2.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需要。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长期失衡,第一产业比重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增加值也不是很高。仅以为例,在西部27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第一产业比重只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自治州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只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3个自治州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只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8个州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9个自治州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是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缓的原因之一。与不均衡的产业结构相比,人才分布同样如出一辙,即多数技能人才集中于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则人才匮乏,进而影响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发展。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西部民族地区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主导产业,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通过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或经济优势,以此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层次的跨越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受此拉动或助推,西部“一些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或重点岗位,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高职人才,以承担工业现代化、信息化对技术人才的技能需求。”加快培养能够适应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显得十分必要。

3.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职毕业生实现就业的现实需要。西部民族地区属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规模较小、速度较慢、质量较差”的低位运行状态。其中,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低……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受高校连年扩招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之民营经济不发达,西部民族院校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一是高职毕业生能力素质难于适应现有就业岗位需要。按照不成文的升学规律,西部民族院校在校生多是因考不上大学转而接受高职教育的,他们接受高职教育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不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相反把主要精力用在消遣娱乐上,因而专业知识学习不扎实,实战操作能力不强,动手能力较弱,毕业后因功底不牢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据调查,新疆城镇少数民族家庭“近三年,有67. 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就业率为33. 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二是用人单位选人标准更加务实。随着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吸纳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选人用人过程中,他们不但制定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对达不到录用标准的高职毕业生坚决拒之门外。与此同时,随着新行业、新岗位的陆续设立,同步需要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部分高职毕业生因专业不对口,很难在这里大展才华,由此出现“部分毕业生找不到用人单位、部分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优秀毕业生”的两难现象。比如,随着煤炭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崛起,新疆自治区十分缺乏煤矿开采技术和煤化工方面的高职人才,特别需要与能源化工、高技术化工、重要矿产等方面的技能型高级人才。由于上述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从而降低了煤炭精深加工业的运行质量。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就是坚持高起点或高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本位,以能力素质为根本,全面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国际化意识,让他们具有符合世界潮流的知识结构,一体化的宽阔视野和超强的能力素质,从而能够在西部未来的就业中赢得主动。从这一点来看,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提升西部民族地区高职毕业生能力素质的重要保障。

二、西部民族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诸问题探析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西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具有“传统产业人才多,创新型、专业型尤其是新技术人才少,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等表征,具有国际化眼光的职业教育人才凤毛麟角。经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思想观念严重错位。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的全面改革,尤其是随着大学生就业理念的深刻变化,西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积极心态关注职业教育,这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如此,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对职业教育仍抱有偏见,并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严重错位。部分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倾其所有让孩子读好书,以便日后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相反他们对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嗤之以鼻,认为是低层次或不正规的,学不学没啥用,即便毕业后也不会找到好工作;部分高中生同样把考取名牌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不枉十年寒窗苦”,相反他们从未考虑接受高职教育,感觉去那类院校学习低人一等。只有在高考成绩较差、理想大学考不上的情况下,才去高职院校接受技能教育。与学生或家长相比,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觉得到这里教书脸上无光,认为高职教育是为高考落榜生提供的“次高等教育”,若有机会必去其他正规高校任教。部分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发挥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个别地方领导甚至认为,高职教育是地方政府的累赘、财政的包袱。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对职业教育存在上述偏颇认识,这对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2.专业设置不合理。民族高职院校多是通过对本地人才市场的动态分析和前瞻预测自主设置专业的,推进实践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宁夏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专业规模小、布点多、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前瞻性不足、与支柱产业适应性较弱”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本地区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一是专业设置趋同。由于西部各省区经济结构相近,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同构属性,给人产生大而全、小而同的相似感,相反不能体现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因专业的同质性太强,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之争异常激烈。二是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受经济的计划性影响,西部民族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用人单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需求,而是习惯于政府下指令,或者寄望于用行政手段来解决招生就业等问题,存在较大的“等、靠、要”思想,致使专业设置长期固定不变,难于与市场需求实现同频共振。三是争办热门专业。对于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既要秉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准入原则,也要根据本院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科学谋划,不能盲目跟进,或者只顾眼前利益,设立诸多“短平快”的热门专业。目前,西部民族院校专业设置恰恰具有“功利主义严重、随意性较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缺点。由于专业设置不科学,不但与西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用人需求出现错位,而且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

3。师资素质亟待提高。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眼光、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从西部民族院校师资现有状况来看,“普通型师资较多,专业型师资较少;具有传统型知识的师资较多,具备新型知识的师资较少。”部分教师存在“学历偏低,观念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知识面窄”等缺点。一是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点陈旧,科研能力较低,科研水平较差,对本学科国内外研究动向知之甚少。比如,在广西自治区36所高职院校中,每年能够发表具有“较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30%左右。”二是师资学历不高。受历史、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西部民族院校师资学历不是很高,以低学历为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数量不是很多。经对广西36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具有“中高学历、高职称人数占全部教师的8%左右……”这与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差距较大。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民族院校师资年龄结构不成比例,呈现老教师多、青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的结构特点,没有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以老带新、梯次合理的师资队伍,从而对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四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与工程师或技师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作为复合型教师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集知识、素质、经验和技能于一身,并体现于日常教育过程之中。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具有“双师型”资格的师资数量应不低于任课教师总数的80%左右,西部民族院校很难达到这一规划目标。五是实战能力较弱。由于民族院校任课教师多是从其它学校合并来的,因而“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单一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上述教师多擅长知识灌输,相反缺乏相应的企业经历或实战训练,难于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应用,进而实战能力不强,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西部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强调:“到,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构建具有现代表征的职业教育体系,结合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远景目标,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素质当起关键性作用,架构以“双师型”为核心的师资队伍无疑具有指标意义。一是面向国内外招聘“双师型”人才。根据西部民族地区“双师型”队伍建设实际,应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广招具有“双师型”资格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并在职称评定、子女安置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筑牢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二是面向知名企业引进兼职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人用人原则,有重点地从大企业或跨同公司引进一批“双师型”人才,发挥他们专业知识扎实、实战技能娴熟、操作经验丰富的优势,以兼职教师身份为在校大学生讲授实战技能课程,使国际化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强化校内“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针对校内师资素质实际,可分期分批地把他们选送到国内著名高校进行知识培训,尤其是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走“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之路,把院校教师选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战经验培训,让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管理流程,不断丰富自身的实战阅历,把知识学习和实战演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2.以调整专业设置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必须根据各民族院校实际设置相关专业,以满足国内外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点位需求。一是围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设置专业:西部民族院校可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针对国内外市场对高级人才的即期需求,及时设立与之相符的高职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大批市场急需的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国内外企业对特定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需求。二是设置前瞻性专业。应组织对国内外人才市场熟悉的专家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发达省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或潜在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从中确定一些前瞻性的专业,做到国外经济提升到什么程度,就把涉外技能人才培养到什么程度,哪个发达省市需要高技能人才,就把毕业生输送到哪里。三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设置原则,根据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结合院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同步设立相关专业,并细化学习课程。对那些已经不适于继续招生的专业,要及时予以裁撤。实践中,只有做到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才能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国内外市场需求顺利对接。

3.探索“订单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西部民族院校与国内大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应依托中外合作办学载体平台,以高职毕业生境外就业为导向,及时培养一批国外人才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是校企之间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由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出面,与国外跨国公司或相关用人单位签订用人或人才培养协议,也可依托西部民族地区的劳务输出中介机构与国外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使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够有所遵循。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西部民族院校与外方用人单位或跨国公司联手确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内容设定、授课方式以及考核考评等共同研究,以便对在校生的能力素质进行针对性培养和实训,真正实现“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到境外指定企业工作。三是建立境外学生实习基地。为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境外适应能力,西部民族院校可与跨国公司联手,有重点地设立境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培养民族大学生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在跨国工作环境中接受实训锻炼,使国际化职业技能人才真正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篇3: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一、文献综述

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因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周裘绒(1997)分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状况,提出了一般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解决办法,同时提出对特别贫困地区应当特别扶持。王根顺、孟子博(2008)从西部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沈有禄(2010)以2007年全国地方中等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的人均经费及生均预算内经费为例,研究发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的离散程度较大。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指数值较大,同时差异也大。辛均庚(2012)指出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单一是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周永平(2013)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价值追求与转型必要,提出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思路。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基尼系数法和DEA方法等。已有的关于经费配置效率研究的文献多集中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周胜(2014)从投入效益、使用效益、产出效益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公共教育经费配置效益进行了计量分析。戴平生(2014)使用基尼系数的一个等价算法:收入份额法对我国省域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省域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性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从区域结构来看,都有了显著改善。郭华林、苏捷(2014)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DEA方法对浙江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进行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关于民族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以8个多民族省份2007年—2012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据为例,使用DEA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进行静态分析,使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进一步衡量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论将为改善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状况,提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生产效率以及完善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一)DEA与Malmquist指数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方法的研究基本框架是由查恩斯、库珀和罗德(1978)基于费罗尔提出的生产效率的观点基础上提出的。DEA方法不仅可以对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做出度量,而且还能指出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依据规模报酬假设的不同,DEA模型可以分为规模报酬不变前提下的C2R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BC2模型,其中C2R模型是专门用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BC2模型是用来判断决策单元是否为技术有效的。Malmquist指数是基于DEA方法构建的使用面板数据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方法,最初由曼奎斯特斯坦提出。1982年卡文斯等首度将该指数应用于生产率变化的测算,此后研究者将其与DEA模型相结合,它可以较好地刻画相对效率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大于1表示效率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等于1表示效率水平不变;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小于1则表示效率水平下降。如公式(1)所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fpch)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techch)和综合技术效率变化(effch),其中综合技术效率(effch)变化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tfpch=techch×effch=techch×(pech×sech)(1)

(二)经费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取

根据我国8个多民族省(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和教育财政的相关研究,并考虑数据可得性来选取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固定资产。产出指标包括专任教师、教学质量、学生数量三部分。其中教学质量用毕业生职业证书获得率来体现;学生数量使用在校生人数。本文以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云南、西藏8个省(自治区)为决策单元,采用2007—2012年各省(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进行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研究。其中固定资产、教师数量、教学质量和学生数量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2011年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年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数据根据2007年—2012年的数据平滑得来。

三、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研究

(一)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静态分析

使用民族地区8个省(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利用软件DEAP2.1,采用投入导向型的CCR模型以2011年和2012年的截面数据为代表进行测算。规模效率主要考察我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是否有效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效率等于1,说明经费投入规模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经费投入既不浪费也不紧缺,经费投入规模恰到好处。规模效率小于1,则说明存在投入不足或投入过剩。2011年,内蒙古、广西、贵州、西藏、云南、青海、宁夏7省(自治区)规模效率值为1,实现了经费投入规模的最佳状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规模效率为无效状态。2012年,实现规模有效的省(自治区)下降为5个,云南、青海和新疆未实现规模有效。对于未达到规模有效的省(自治区),仅仅一味地增加经费投入,扩大规模,不仅不会出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省(自治区)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适当控制投入规模,通过制度创新等手段,来提高经费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主要考察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方法等技术方面是不是有效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纯技术效率等于1,则说明经费管理方法和制度恰到好处。纯技术效率小于1,则说明,经费配置方法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从纯技术效率层面上看,根据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个民族省(自治区)纯技术效率等于1,反映出我国2011和2012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配置效率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综合表现,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的综合效率。从综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广西、贵州、西藏、青海、云南、内蒙古、宁夏7个省(自治区)实现了DEA有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实现DEA有效的省(自治区)为5个。对于配置效率未到达有效的省(自治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来提高配置效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需要在控制投入规模的同时,改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模式。云南和青海两省则应重点改进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制度。

(二)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的动态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对2007—2012年民族地区8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得到了8省(自治区)分年和分省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值及其分解。从按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2007—2012的6年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的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变化,总变化趋势为下降,说明6年间民族地区整体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普遍偏低。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09—2010年和2010—2011年分别出现了1.7%和2.7%的增长幅度,但2011—2012年又呈现下降趋势。对技术效率变化进行进一步分解,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增减上下波动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大。2009—2010年间,技术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增长,2010—2011年间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技术效率的增长均有贡献。历年的技术进步变化数值均小于1,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变化是造成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按省份分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看,8个民族省份的2007—201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均小于1,均呈现衰退趋势,其中青海衰退趋势最为明显,幅度为14.8%;全部8个民族省份中,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的有6个,其余2个省份出现了技术效率下降。技术效率变化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青海地区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是因为规模效率变化小于1,新疆地区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则是由于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全部8个省份的技术进步变化都小于1,这说明技术进步效率下降时是民族地区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衰退的共同原因,这个结论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按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技术进步是民族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的研究结论。由此可见,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虽然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技术进步等的落后阻碍了经费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第四部分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一)从静态分析的角度

2011年,内蒙古、广西、贵州、西藏、云南、青海、宁夏7省(自治区)为实现规模效率有效。2012年,实现规模有效的省(自治区)下降为5个。从纯技术效率层面上看,根据表2,2011年和2012年除新疆外的7个民族省(自治区)纯技术效率等于1,反映出我国2011年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从综合配置效率的角度看,2011年广西、贵州、西藏、青海、云南、内蒙古、宁夏7个省(自治区)实现了DEA有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有效。2012年实现DEA有效的省(自治区)为5个。造成新疆地区无效率的原因包括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两方面。而造成云南和青海两个省市无效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方面的原因。因此这三个省市在改进效率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新疆地区需要在控制投入规模的同时,改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模式。云南和青海两省则应重点改进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方法和制度。2011年和2012年间,内蒙古、广西、贵州、西藏、宁夏5个省(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实现了DEA有效,新疆、云南和青海地区可以在参考这5个省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区位优势,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民族特色,加强技术和知识共享,来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效率的提高。

(二)从动态分析的角度

2007—2012年民族地区整体和单个省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技术落后是造成经费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宏观制度环境下,鼓励各教育机构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经费管理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来说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好已有规章制度,重点组织好新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的培训和实施工作,严格执行有关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确保专项经费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不断推进教育财务制度体系的完善。加大对中职免学费政策执行情况等重大教育投入改革政策的专项检查力度,确保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按规定公开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及行政经费等相关信息。加强教育财会、内部审计人员全员培训。要建设经费监管信息系统,加强对学校财务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各教育机构应及时总结有关地方和学校在经费使用管理方面的好政策、好做法、好经验,主动进行有计划的宣传。对经费使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查处的案例要及时进行通报,加强案例警示教育。民族地区社会和个人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府投资是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来源,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不仅导致经费投入数量有限,也影响经费配置效率。中等职业教育应当扩大经费来源渠道,鼓励个人和社会投资,建立健全个人和企业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对加强和规范经费管理进行研究,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对教育财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篇4: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指出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提出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 者:姚文遐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刊 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5(1)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保护  

篇5: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

中国的西部民族地区蕴涵着丰富的物产和资源,但由于种种因素,并未发挥出优势.相反,由于环境保护工作薄弱,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因此从法律上有效的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概况及成因,提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健全与民族地区相适应的环境法律体系,加强监督与国际间的合作.

作 者:张瑞萍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法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3(10)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法制建设  

篇6:计算机职业教育与IT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IT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IT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近年来社会对IT行业人才需求量很大,计算机专业在职校教育中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现今存在的问题是职校培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往往难以顺应社会的需求,这跟IT行业人才空缺相互矛盾。本文在于调查现今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探究并总结出一套改进这些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IT人才培养

一、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宗旨在于培养能够面向社会建设、产品生产、服务业和管理层面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本在与服务广大学子,给予其就业方向的指导,致力于生产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型高素质人才。我国在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对新世纪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教育与其人才培养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亟需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计算机职业教育阻碍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IT行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朝阳产业,近年来社会对IT行业人才需求量很大,然而每年又有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样的矛盾无非是人才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所造成的。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计算机职业教育阻碍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师资队伍落后。众所周知,不同于其它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全世界从事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人员有千千万万,计算机软、硬件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企业投资较大,给予高技能人才的报酬很高。因此,这个圈子中的高技能人才大都向往在企业中工作。计算机专业在职业学校开设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老师以中青年为主,而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多。一方面,市场快速变化而教师们长期缺乏实践,所学的知识可能很快落伍;另一方面,按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高职教师自我更新知识的行动力亦不足。陈旧的知识使他们在面临新的教学问题时可能力不从心。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职校对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陈旧、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恰当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社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对知识的更新及应用往往走在了学校教育的前端。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无法顺应企业对他们的要求,而社会也对现今职校培养的人员失望。

(三)学生动手能力差。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对实际应用操作要求很高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有独立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现今计算机职业教育中灌输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很多,而提供给其实践的机会却很少,因此培养出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独立操作的能力都很差。这也是计算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三、应当如何通过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顺应社会的IT人才的探讨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名师才能出高徒,这是应当是我们建设教师队伍的原则。对从事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定期给予培训及考核,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让职业学校的教师也能够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或鼓励职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进修或参与项目研发,让其能够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及最新的`科学技术。

走出去的同时,还应采取引进来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在实践环节,我们可以聘请企业中从事IT行业的知名人士定期给学生讲学,以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是现今社会所需求的。

(二)对学生一般的专业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培养。

有调查显示,在IT行业中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的本科生不到1%,既有99%以上的毕业生都会从事实际操作的工作。这给计算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较明确的任务,既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一般专业能力与熟练的操作技能。

微机的组装与维护、系统的安装及调试、软、硬件的故障处理、Ms office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以及行业相关的最新资讯和常见问题的解答能力等等均是一般的专业能力。

而熟练的操作能力,是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关系到某个特定的岗位或特定的设计作品。统计数据表明,职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这是IT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事业。而局域网管理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络编程等工作最需要人才,若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实训锻炼,对他们的就业会很有帮助。

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建立各种实训平台。如,办公自动化实训平台、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平台、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训平台、网络管理实训平台、服务器管理实训平台、软件开发实训平台、动漫设计实训平台、系统集成实训平台。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训使我们的学生拥有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践基地。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学生创造类似的企业工作环境。师资方面,应由校方和企业联合设计专业课程,以实现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校方可与一些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期合作战略计划。在合作的企业中建设一些实验性教室。让学生在某一培养阶段到企业中实习,由企业给其安排顺应企业工作的培训课程或项目实践。通过这样的培训。使学生在毕业从业之前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丹玲.计算机职业教育问题和对策[J].新职教,,11.

[2]方平.浅谈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和策略[J].科技资讯,(5).

[3]彭丽丽.论计算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改革[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

[3]甘国原.高职高专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训课优化教学探析[J].广西轻工业,(11).

篇7: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考论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职业院校的认同和重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文章论述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指出了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国际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渐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我国加入WTO后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加工制造业的需要。另外,本土企业及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也需要大量的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新型人才。因此,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越来越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该看准方向,把准定位,找准途径,走出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加紧推进于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总结自身的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意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从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转变。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担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与行业岗位相适应人才的重任。

2、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我国职业院校将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创新发展。要想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竞争中保持优势,职业教育院校也必须跟进国际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向世界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实现教育的国际共享。

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1、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大局已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竞争性合作阶段。在此背景下,区域性高等教育合作不断推进,我国已经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若干地区合作平台。除了本科院校普遍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交流,职业院校也越来越认识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名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澳大利亚威廉安格里斯学院合作办学的中澳酒店管理专业,1/3课程由澳方教师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可申请将学分转移至澳大利亚大学继续深造。学院师生可与澳大利亚、澳门等知名旅游学院师生交流学习,并到美国、迪拜、澳门等酒店进行实习。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出国工作机会较多,工作起点高,工资待遇优于一般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美好。

2、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工作取得重要发展机遇

随着世贸组织把高等教育视为全球贸易中重要服务性产品,高等教育的经济作用越发受到各国重视。留学生教育不仅给本国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带来巨额经济效益,还加强了多元文化氛围。因此,我国也积极加入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中。据最新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源国,也成为了新兴的吸引更多国际生的目的国。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1、国际化教育理念要直根于教育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

受限于生源质量和师资配备等条件,职业院校很难在短期内建成为国际知名职业院校,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正确审视和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中。在教学活动方面,要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科研方面,要注重和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拓展专项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在管理方面,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管理理念和质量标准,加强院校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2、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教学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队伍的质量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引进国外优秀资源,拓宽本校教师国际视野。一方面,聘请国外高校学者来校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吸取国外优秀教学和管理经验,启发本校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定期选派骨干教师与管理人员出国交流研习访学,开阔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

3、加大国际化校企合作力度,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对于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另一方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补充和提升,国际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让学生在跨国公司的实习中,了解国际化背景下的技能人才标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为更好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此外,通过聘请国际知名技术人员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完善和提高。四、结语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当抓住当前机遇,树立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努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就是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3]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4]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7.

[5]王捷.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9.

篇8:发展经济学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论文

【内容摘要】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其结构主义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二战结束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经济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诸多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滞后、经济变量弹性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明显的刚性结构。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完全不同,市场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价格刚性,有时还会出现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因此,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是静态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而应建立在动态调整可投资资源和保证供给增长的前提下,使社会经济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结构主义发展思路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结构主义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和实用上的局限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复活而成为发展经济的新的主流思想。概括起来,新古典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一是社会的发展应是综合的发展,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重视人力资本,纠正唯物质资本的缺陷;三是强调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显著拉动作用;四是新古典主义突出了市场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微观经济基础等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同样,由于新古典主义在实践中和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于是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盛行,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思想表现在如下:一是可持续经济发展观念的产生;二是新增长理论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

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即都存在着发达地区和和相对落后的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学主要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大国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小国的特征。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发展中的大国发展经济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展中大国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容量的绝对数相比较发展中小国要大。第二,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产业的集聚、调整、优化,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庞大的基础设施,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国内需求,需要资金数量大,依靠外援或外资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第三,由于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缺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因,实现的是内向型发展的政策,工业化起步阶段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就是必然选择。第四,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腴是发展中大国良好的资源禀赋,国内市场规模大,但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如下难题:一是遗产和文明传统的重大影响;二是沉重的人口压力、严峻的就业问题和低下的经济效率;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落后农业与工农业协调发展问题;五是内部发展与对外开放的适度选择。发展中大国与发展中小国相比较,其工业化过程亦不同:一是资本积累。发展中小国既可以自身积累,也可以依靠国际资本。而发展中大国则不行,尽管利用外资绝对量不少,但所占比例有限。二是产业结构。发展中大国的产业结构要求门类相对齐全,这是由发展中大国的资源状态和国内需求状况共同决定的。三是国内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中小国幅员小,国内统一市场较易形成;发展中大国幅员辽阔,建立交通和通讯网络需要巨额投资,且耗用时间长。所以,发展中大国不同于发展中小国,发展中大国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更为严重,更为棘手。比如中国,存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处于末端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大。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层级性。

四、发展经济学适用于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的后发地区相比较,我国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第一,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区域经济基础薄弱,二元结构典型。第三,教育科技落后,基础设施差,社会发育度低,资本形成能力弱。第四,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发展经济学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内部,亦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问题探索了良好的范例,提供了成功的借鉴,那么用它来解决一国内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可行的。这是因为一国内部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条件和现实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类似,所以,发展经济学完全可以用来解决中国后发展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后发展地区具有普适性。

五、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结构主义和激进主义所采取的工业化,既忽视农业的发展,又只采取单向的工业品导向,虽然使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但农业发展严重滞后,而且工业发展亦后劲乏力。张培刚教授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完整的工业化是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工业化。后来发展经济学之所以陷入危机,是因为发展经济学没有完成使命,广大农村依然贫困,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如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与工业的协调。我国后发展的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类似,作为一个整体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民族地区又更为落后,暂时还不具有全面进行工业化的现实条件,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的农业化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化时,应具备较强的物质资源的储备,包括:数量庞大的、可使用的资本储备,劳动技能较高的、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等。显然,西部民族地区在整体上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从资本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资本形成能力弱,资本使用效率差;从适合现代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来说,西部民族地区科技教育水平低下,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资源稀缺、素质差;就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适应性来看,就连东部沿海地区目前都还不够成熟,何况西部民族地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和水资源发布等特征,其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其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困难。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路径选择:一是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如果还没解决温饱问题,怎么奢谈现代化。二是在国家扶持下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关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不能搞重复建设,要从自身特点和优势出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潜力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四是发展科学技术,注重人才培养。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毫无疑问应是后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郑长德.世界不发达地区开发史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对发展经济学的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

[发展经济学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