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年年有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简介】感谢网友“年年有余”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共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教师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进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师语言文字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提高活动,进一步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在全校教师学生中的认知度,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普通话和规范字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用语用字,实现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普通话不仅成为我校的教学语言,即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普遍使用普通话,更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员工在教学、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校园公共场合用字规范率100%,教师的板书、备课等书写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管理。

1、建立学校语言文字领导小组及管理网络,加强领导。

2、加紧制度建设,坚持制度管理。如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晋级、评先制度,“推普周”开展系列活动的制度,校内规范用字制度,师生课堂用语督查制度,学生课余用语督查制度等。力争通过制度化管理,将语言文字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着重在学生常规管理,学生评先评优,教职员工聘用、考核、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目标。

(二)做好普通话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和校刊、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政策;学校橱窗、班级黑板报开辟“辨析易读错字”专栏,定期展示易读错字供全校师生学习;在校园教学区设立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标语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做好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工作。

将普通话水平作为新进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对在职教师的要求是:教师普通话考核必须必须达标(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他教师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若不能达标,将视为不合格教师,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优。

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教师语言文字能力培训主要有以下要求:

1、普通话成为教师教学用语和校园语言;语文教师能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板书、备课等书写认真、规范,不出现异体字、错别字。

3、能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

4、能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5、对学生朗读、口语交际、书写等具有评价鉴赏能力。

(四)注重日常渗透,开展系列活动。

1、组织好每年的“推普周”系列活动,如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各班级举办手抄报,推普专题广播讲话等活动。

2、每学年开展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知识教育和普通话规范字基本功培训测试工作,以测促训,以训保质。

3、开展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各种评比竞赛活动,进一步强化师生意识,提高素质。如开展钢笔字、粉笔字评比活动、诗文朗诵比赛、教师说课比赛等。

4、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即师生在课堂以外的会议、集体活动中,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日常交谈中要求使用普通话。师生在接待外来客人和电话时,要求使用普通话。教师备课、板书、批改、制作试卷必须用规范字。

篇2: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新课程提倡发展的、动态的、人性化的评价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这不仅要改革评价体系,尤其重要的是要变革评价理念、主体、标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教育评价应该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导向、激励和教育的功能。

一、整体化的评价理念:让评价更全面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当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教育要关注人的整体发展,除了要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综合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传统的课程评价的功能注重甄别和选拔,新课程评价的功能更加注重发展,即评价不仅要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更应该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己发生改变,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身心品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的评价观注重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评价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即如何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关注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评价不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不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班级教育中的评价要把开设的所有课程都纳入评价范畴。如英语课的口语会话、情景表演;微机课的电脑操作和技能比赛;音乐课的舞蹈训练和电子琴的风采展示;体育课的基本知识和动作表演;美术课的现场作画、沙画展示等。

要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融入评价中,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评价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按照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通过评价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历程,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任何活动都应该从表现单一的认知评价扩展到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目标评价三者的有机整合,由此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到苗圃基地进行除草浇水活动,到户外举行“绿色教育主题中队会”,在校内开展特色班级学生特长展示活动等。

二、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让评价更准确

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如智力水平、学习自觉性、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学生片面发展,大量的学生被淘汰。例如传统的学业成绩评定,只注重学生写在试卷上的答案,学生思维的推理过程、形成假设、论证论点、运用论据等却被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而这些对学生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传统的学业成绩评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被格式化在唯一数据和标准答案上,既不能体验到智慧火花和学习过程带给他们的愉悦,也不利于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创新的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是不合理的。”因此,在确定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最大程度的实现。新课程评价承认学生发展维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注重用个性化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实际发展,允许学生在目己的兴趣和特长上有发挥的空间,实质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关涉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内容,都应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不管它是隐性的、难以客观测评的内容,还是显性的、可客观测评的内容。

一个班级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感、意志等每一方面的评价都应分设不同层次,力求使所有的评价都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达到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自己具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还有更高的标准在前方召唤他们,激励他们向下一个目标奋进。具体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也是这样,都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体验到各自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和希望,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和发展。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时,有老师把它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能够按照课程表独立整理课本,准备学习用具;二是能按时、规范、独立地完成作业,不需他人督促;三是大胆质疑、积极探索,能做到敢于和善于提问;四是主动查找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原因,并及时改正;五是自觉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

三、动态化的评价过程:让评价更合理

新课程的评价观把评价看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倾向于采用一些自我参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对比评价结果与学生先前的表现,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补救措施。这种评价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试图为学生在群体中确定一个位置,因此,评价的重心应该从结果转向过程。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应该在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作出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学习方法、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的活动、课堂笔记、家庭作业、个性设计等第一手的资料,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同时结合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来做好形成性评价,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发展作一个终结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

教育的多元化评价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注重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例如,有的班级,教师设置了夺星比赛,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别: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学生可以拿到黄星,专心听讲的学生可以得到一颗红星,团结协作的学生可以获得一颗绿星,作业工整的学生可以得到蓝星,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进步就奖给一颗金星,得满十颗星就能够换一面枫叶。目的是使学生热心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样的评价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让评价更人性

量化评价重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定是一种进步。但是量化评价把复杂多样的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组组统计数据,使得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淹没于数据之中,也丢失了教育中最根本、最有意义的内容。新的评价观更多地采取质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身心发展。质性评价是当前教育评价领域关注的焦点,是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范式。它倡导的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情景测验、课堂行为记录、学习日记、成长档案袋等等评价方式,已开始被教育工作者关注并付诸实施,这将有助于人们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真实而完整的表现。

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遗弃和全盘否定,教育评价要 实现问卷调查、观察、交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的恰当地整合,有效地发挥两种评价方法各自的优势,以便更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更有效地实现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班级中没有差生的观念,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表彰和鼓励。在实施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激励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坚持多一把尺子量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我能行,我快乐”;真诚关爱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阳光和雨露”„„如采用小组评价法、活动评价法、鼓励评价法、形象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无级评价法、个案评价法、参与评价法、反馈评价法等评价的方法和策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象化为主导,形象评价法比较生动、活泼、具体,学生较易接受,印象深刻,所产生的效果能持续很长时间。

例如,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得到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一个笑眯眯的太阳、一朵会下雨的云彩、一个小动物、一颗小植物、一个儿童卡通人物形象等奖品,学生从这些图形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又如,当学生取得某一项成绩时,被允许在教室的某一面墙纸上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粉,按上一个手印,并签上自己的姓名和日期。渐渐地,教室的墙上出现了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小手印,每一个手印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关于自己成长的记录。

五、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评价更公正

传统评价由外部评价者来实施,并且各种外部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互不沟通,被评价者通常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事实证明,无论什么评价如果没有被评者的主动参与,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家长、学生、教师、校长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特别注重评价对象对评价过程的积极参与。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吸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

学生成长档案袋的使用就把教育评价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伙伴、教师、家长四方面的评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例如,有的老师设置了个性化的学生成长档案袋,其中有学生的自我介绍和每月的夺星记录,有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成长足迹的电子相册,在每一阶段都穿插老师、家长、伙伴、自己以赠言的方式所做的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多角度(包括学生所接触到的每一方面的人)、全方位(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个性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和发展,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发展。

总之,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班级教育中的多元评价,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真正成为反馈教育质量、进行教育调控的直接根据,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篇3: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评价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怎样定位新课标要求下的学生?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逐步凸显出来。我校吸收借鉴以往教改成功经验,摒弃以往不合理的评价方法,为了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进行的更具科学、合理,特制定此项工作实施方案。

一、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新的评价体制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人文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运用。而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活动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相应的教育评价。传统的评价体制必然被现代的教育体制所淘汰,必须建立一个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诱发广泛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项评价内容;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定期评与不定期评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基本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与方式的多元化。

二、根据学生生活实际 体现多元评价特点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引导,需要激励。在实施多元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元性评价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只有明确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方

向,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多元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多元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多元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构成了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确定的目标主要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新课程标准,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填写好学生《素质报告书》,建好《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两项评价,把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

2.多元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

多元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更为重要。他们在自评、互评和他评的过程中不断发扬长处,纠正不足,实现了发展、进步和提高的目标。

3.多元性评价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多元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认真把握学生多元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4.多元性评价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多元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多元化评价

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再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这种新旧知识的整合。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多元性评价体系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应用在让学生自己讲,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上,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课堂独裁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2.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讲授要生活化,情境化。过去灌输书本知识的“空对空”模式应转变为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才有话好讲。

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身边的社会情景在课堂上重现,引发学生“说”的欲望。把抽象的知识拉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这无形中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3.尽量消除人为设定的框框,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尽可能设计灵活性问题,少给学生的思维设定框框,避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良好的设疑,加之教师的及时引导,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打破了框框,课堂就会呈现出绚丽的亮点,学生的回答也会凸显出个性魅力色彩。 所以我们平时上课时也尽量不要人为地给学生设定框框,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讲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来,从而体现出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

总之,从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可以看出,学生评价更加关注问题解决能力、个人效率、思维技能及接受变革的意愿。学生评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解放学生,将支持理念“工具理性”变“解放理性”,赋予学生真正的主体性,凸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地位。全国各地在中小学课程价值方面达到共识——学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发展,符合了时代的要求。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以甄别学生为主,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教育教学评价,在目的及根本上产生质的变化,有效地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

篇4: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旨在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多元评价与以纸笔测验方式为主的评价方式性质各异,功能互补,都是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显然多元评价更能全面的反应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趋于多元化。

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成为启动多元评价的根本动因

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合素质。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往往并不是凭借单一学科知识的作用,而是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态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进取心,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对自己的超越态度)等方面。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有效的学生评价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人才培养标准的变革决定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

二、我国的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多元评价的政策依据

我国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全面发展的深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则进一步全面揭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内涵。“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能偏废。

三、综合素质的多元化评价改革是对以往评价制度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的有力应对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一些学校在考试评价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现行中、高考制度的影响,我国考试评价制度还存在种种弊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的方法仍以纸笔为主;素质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总之,以往的评价的方式是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和刺激性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文化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已异化为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枷锁”, 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为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元评价在美国、英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相继兴起,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多元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绩,以提供教学改进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来源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 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的解释,它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

建构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学生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认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考查了学生的初级学习的效果,很少考查高级学习的成果。这种理论还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效果在情境中评估。主张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能力,提倡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真实性教育,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在高度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

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南,也是评价学生的基本依据。教育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制定教育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和价值复合形成的性格化)、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日本教育家和教育评价专家桥本重治等也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不同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教育目标进行了分类,分类的方面基本一致,一般都分成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类。总结我国教育评价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有以下思路。一种思路是按德、智、体、美、劳五育分类,把教育目标分为思想政治、知识能力、体质健康、审美情趣和劳动技术五大类。另一种思路是以素质发展为分类基础,把教育目标分为精神素质和身体素质。也有学者把教育目标在总体上分为认知(知识、理解、运用、评价)、情感(意向、兴趣、动机、价值取向)习惯(意志、习惯、自我调控)、技能(行动、操作、运动、技巧、艺术)四大领域。以上的几种思路基本都涵盖了我国教育方针所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为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照。

五、新课程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为多元评价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在其所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12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方法要多样,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对现行学生评价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革,多元评价符合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多元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是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有着其它评价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评价方式本质上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具有显而易见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严重忽视了评价的激励、导向等功能。评价的内容是不全面的,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单一的,评价的标准是整齐划一的,评价的主体是“错位”的。

总之, 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的中学生评价制度;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行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题。

篇5: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及心理学发展成果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要用开放、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舞台。多元评价与以纸笔测验方式为主的评价方式性质各异,功能互补,都是教育评价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显然多元评价更能全面的反应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趋于多元化。

一、发扬学生的优点需要多元评价

综合评价从教师一元化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等都成为整个评价中的多元主体,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班主任评判的状况。特别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自评中了解了自己的优缺点,更懂得了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引以为骄傲,不断强化,使它成为自己稳定的良好品质。同学互评,包括文化课学习、特长爱好、行为习惯及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方面,在同学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促使自己进步的基点,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师、家长、社会能够全面了解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由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放大了学生的优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人才

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规格也是多元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只是学业成绩优异,还需要有应对日趋竞争激烈社会挑战的综合素质。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创新人才往往并不是凭借单一学科知识的作用,而是需要综合素质的基础,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态度等方面。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有效的学生评价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人才培养标准的变革决定了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

三、新课程改革需要多元评价

评价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在其所作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的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月8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方法要多样,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对现行学生评价制度进行反思与改革,多元评价符合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多元评价的实施有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是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多元评价来源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 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至少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的解释,它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就应该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

总之, 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的中学生评价制度;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多元评价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深化素质教育和推行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题。

篇6: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论文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论文

摘要:高职学生是富有创新潜力的群体,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本文重点研究了高职院校模块化创新活动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的育人文化,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创新能力;模块;平台;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由此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业已成为全球教育人才培养的大趋势。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015—2018年)》提出,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它也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机电特色,以服务现代制造业为主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依托各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逐步搭建创新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笔者从“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还能做什么”两个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构建强化能力的模块化创新活动体系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创新素质教育主要依托二课堂和创新竞赛两个模块实施,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已富有一定的成效。二课堂模块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型社团、“双休日工程”培训、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如图1所示)。我校共创立学生社团近百个,其中科技创新型社团占40%,大批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其中的'优秀学生更是收获了创新技能竞赛获奖的硕果。自2005年开始,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双休日工程”培训,这一课外培训模式开展至今,已有13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9年—2018年期间,学校资助科技创新型社团组织近600余个学生创新项目,对每个创新研究项目资助额度为2000元—4000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每年的暑假,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赴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与此同时,学院在组织、资金和场所等方面也为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创新竞赛模块方面,学校有技能节活动、学生自主创新案例竞赛、省级技能竞赛和国家级技能大赛等一系列的比赛。从普及性竞赛到选拔性的各类竞赛,每年吸引了3000余名学生参与,做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的育人文化

如上所述,学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二课堂中融入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二课堂”和“创新竞赛”两个模块,并以丰富的教育形式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更为重视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创新创业导师制等,笔者认为,以此为契机,可以将高职学生的创新教育,通过进一步营造创新氛围的育人文化引向深入。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从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业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双重导师。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通过资金投入、软硬件的建设、科学灵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教师科研项目、技术研究所、大师工作室等作为载体,为教师提供平台,在这一基础上,让其引导学生进行科技的创新,满足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图2所示)。

三、科学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客观评价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检验和导向作用。它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方向和定位,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技能以及师资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出发,构建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同时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二级指标,确定权重系数,构建因子分析模型,初步形成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如图3所示)。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平台和体系,但是在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的营造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还需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严薇,刘鸫根。依托学习创新型社团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33)。

[2]苏海泉,李永。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

[3]郑美红,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构建[J]。新西部,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