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歆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简介】感谢网友“歆厌”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共15篇),欢迎参阅。

篇1: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学习活动应当是主体积极参与的一种源自于内在需要的活动,是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充实自我的过程。传统“接受性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是否记住书本知识为目标,学习难以成为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而“研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只是过去教学中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忽略了“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价值。为什么美国的青少年很少得奥赛金牌,成年后却能大把大把地拿诺贝尔奖?其中的一个答案是:中国的教育是培养会考试的人,外国的教育是培养会创新的人。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回归已刻不容缓,教育观念的转变得尽快深入人心。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三个显著的特点。在数学学科领域中,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三个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在书本知识的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联想起他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满足内在各种需要。

一、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的渗透

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数学开放题既展示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又反映了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因此,利用数学开放题引入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数学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数学开放题的构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而获得新问题,其二是问题解法的开放性而获得新思路。

如图1,AB⊥BD,CD⊥BD,且AB=6M,CD=4M,BD=14M,点P在BD上移动,并使△ABP与P,C,D组成的三角形相似,求PB的长。

由于没有指明△ABP和△PCD之间顶点的对应关系,分析题意可得两种情况:(1)△ABP∽△PDC,有6∶(14-PB)=PB∶4,解之得PB=2或12;(2)△ABP∽△CDP,有6∶4=PB∶(14-PB),解之得PB=8.4。所以本题有三个答案:PB的长为2,12或8.4。这是问题本身条件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结论的多样性的典型题。

再如图2,讲完直角三角形相似后,提出如下问题: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根据条件,结合图形,直接写出你能得出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1] [2] [3]

篇2: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渗透

吴建山

(福建莆田华侨中学)

摘 要: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学习。

关键词:设计;探究性意识;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处于核心地位。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有两个显着特征,其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其二是教学过程的探索化。

一、设计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探究意识

设计思路:

1.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

2.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问题研究

3.将研究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理论

4.应用理论,解决问题

5.在应用中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

6.将理论进行拓宽与引申

例1.“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的.教学中:

问题1:由诱导公式(一)可将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化为求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试问能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除了可以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可求外,其他仍无法求出。

问题2:任意90°到360°的角能否用锐角表示?(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①当β∈[90°,180°]时,β=180°-α;当β∈[180°,270°]时,β=180°+α;当β∈[270°,360°]时,β=360°-α。②当β∈[90°,180°]时,β=90°+α;当β∈[180°,270°]时,β=270°-α;当β∈[270°,360°]时,β=270°+α。

问题3:探索①的表达式是否有公式转化。可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正、余弦的定义得出结论。教师再把结论推广到一般角α。

问题4:α角可以是任意角吗?

这里通过恰当的提问,将学生再次引入探究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设计自主探索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渗透

1。纵深发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命题的不断变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反复运用的过程。

例2.求实数a的范围,使当x∈[0,1]时,不等式x2-ax+a+1>0恒成立。

师生分析:不等式中有两个字母x和a。x∈[0,1],求实数a的范围。

方法3:[数形结合思想]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1=x2和y2=a(x-1)-1的图象,由图象可知y2=a(x-1)-1恒过定点(1,-1)。要使y1>y2在x∈[0,1]时恒成立,直线的斜率应大于-1,所以a∈(-1,+∞)。

此题复习了三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横向联系,一法多用

立体几何新教材增加了空间向量及其相关的内容,因此,学习这章内容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以下两类型:(1)与角有关的计算;(2)与距离有关的计算。

例3.已知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B⊥AC,PA=AC=AB/2,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

(1)证明:CM⊥SN.

(2)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

分析:异面直线成角问题,传统解法是平移后再解。题目中有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出异面直线CM、SN所成的角或算出。第(2)问通过求平面CMN的法向量后,同法可求得线面所成的角。

问1:改求二面角M-NC-S的大小,能否同法求之,与传统方法比较简便吗?

问2:若增加求点S到平面CMN的距离,异面直线CM、SN之间的距离,三棱锥S-MCN的体积,能否用向量法计算?解题方法相似吗?与传统方法简便吗?

问3:哪些题型还可以用向量法解决?学生思考后,得出第三种类型: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教学中应对某些习题进行深化和引申,以加强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目前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断加强,给我们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要立足课堂、着眼教材、贴近学生实际,使课堂教学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当今和未来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陈跃辉。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能力[J]。江苏高中数学教与学,(05)。

篇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及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一学期几个研究性课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和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落实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应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只要占据了这个主阵地,研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而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则要求教师或其他成人不要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关键是要转变目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引导学生从以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从而开发和张扬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体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丧失。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以知识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它关注的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沿着前人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学会学习的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渗透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堂。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情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质量也高;主动参与面广,教学效果就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需求。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一课时,我首先安排这样一个活动: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数,移动一下小数点使它变成另一个数,看看能写出几个?在原数的左右按一定规律排成一排。由于活动情景是学生有兴趣参与的,任务又完全能胜任的,他们马上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继而主动研究小数点变化的规律。2、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样的问题存在疑惑,想去研究。其次,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上,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提出很多需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什么有关?”“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什么地方要用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计算能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然后讨论确定研究重点。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目标的导引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研究活动中,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主动参与中酝酿了创造的契机。3、让学生享受参与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强烈。面对一个未知领域,孩子充满了强烈的好奇,非常希望去尝试一番。而对自己亲自实践得到的知识,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品尝参与的乐趣,强化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几何初步知识整理和复习》时,我要求同学们为学校一块长40米,宽24 米的空地设计一个花坛,花坛面积是空地的一半。学生踊跃参与,拿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方案。通过设计花坛,充分感受到了自己是这节课的主人,要用智慧和知识为学校设计出既美观又经济的花坛,在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同时在设计、计算中,系统的复习、应用了所学知识,体验了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感情经历。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研究的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大力提倡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这种学习形式符合小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互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取长补短,从而扩大眼界,打开思路,产生一个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萌发。为了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研究学习中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1、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一种群体活动,但仍需每一个人为共同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交流,但并不排斥学生的独立思考。群体交流前的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人云亦云,造成群体的认知偏差。所以,交流之前的独立思考正是个体思维的.高潮期。然后通过全体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活跃思维,达到完成共同的研究任务的目的。一般来说,学生能独立完成可不进行合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或有些知识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时,才进行合作交流,使人人有事可干,人人有意见发表。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静态物体的数据收集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会数据收集、整理的意义和方法。然后播放“某路口五分钟车辆通过情况”的录象,要求学生统计出每一种车各有几辆。面对毫无规律的车流,学生一头雾水,根本无法统计出各类车的辆数,纷纷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型,这样才保证了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有分有合,确保全体成员的智能提高,使每个学生走上成功研究的桥梁。2、交流与倾听的关系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广泛应用,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数学的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交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使观点与观点交锋,智慧与智慧碰撞,促进创新火花的闪现。正如一位名家所言:“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想法与另一种想法交流,得到的却是两种思想。”但得到两种思想的前提是必须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见到课堂上小手如林,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全然不顾是否重复了别人的发言或与他人截然不同。倾听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还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注意吸收合理成分,把别人的想法与自己联系起来,对自己进行反思。教师还需帮助学生学会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是批评而应提问,让他在解释研究成果时,不得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修正结果。如研究“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比较。交流时,一学生说:“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和8份,每份分别是1/4和1/8。剪下后一比,可以看出1/4大于1/8。经过研究我认为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马上有学生提问:“我这张正方形纸的1/4比你那张纸的1/8小多了,是不是有时候1/4小于1/8?”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学生也加入了讨论,在思辩中弄清了分数是对于一个整体而言的,指的是占有的份数。交流和倾听使学生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的协作学习,一起排除疑点,正确对待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会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考虑得更周到,由此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和实质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养成时时想发现、事事想探究的认知习惯。应该说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并创造数学,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数学教学中,使数学学习方式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自主探究转变,实施的途径是:1、运用发现法优化教学过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接受式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无法经历“满怀欲望、痛苦、茫然、激励、充实和喜悦的探究过程”,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渐渐的其自主性、创造力被扼杀得荡然无存。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发现,使新知的学习过程变为研究问题的过程,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在无人指路的时候也能找到通往知识之路”的本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习第八册《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类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先出示一些分数,请学生分类:1/4、3/5、1/10、2/5、1/8、1/100、4/6、6/12,学生按分子分母的情况分成了三类: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接下来我让学生自主研究:先选取其中一类分数,用课前准备的各种形状的纸、线、尺、格子图等材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与同学交流后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己研究,在容易出现偏差之处做些点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发现了每一类分数大小的秘密,喜悦之情不言而语。这堂课,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比较大小,只需半节课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会导致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数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充分暴露了思维过程,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2、构建“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必须经过思考、探索、研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因此“问题解决”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模式,实际上是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施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寻找解决策略;回归生活,应用数学问题。这种模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我先出示北京申奥时第二轮各城市得票情况条形统计图,从图上看出北京得票数遥遥领先,接着迅速把生活情景转化成数学情景,引导学生抓住“遥遥领先”提出问题: “北京的得票数分别比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多多少?”“比其他三个城市的总数多多少?”“北京的得票率是多少?”我先让学生用百分数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应用已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北京的得票数比多伦多多154.5%,那么多伦多得票数是不是比北京少154.5%?”自然的引出学生容易犯的直觉错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闪现,使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研究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

[1] [2] 下一页

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页  [1] [2]

篇4: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正仪中心校 周伟华

研究性学习对体育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领域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心态、习惯的培养,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

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协作研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教师的悉心指导。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

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创编徒手操编排原则与注意事项的书刊及音像资料;引导学生怎样选择编排与主题相符合的动作;启发学生思考配合的旋律及节奏如何与操的主题及动作的风格相吻合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好处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不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有几位学生想要研究“小篮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老师认为这个课题难度太大,非同学们力所能及,劝他们换一个题目。在学生们的坚持下,这个课题被确立了。课题组经过广泛收集资料,探究,他们的研究目标未能完成达到。按以前的评价标准,他们的成绩应被评为“不及格“,但研究性学习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他们的学习表现应该是达到了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当然,主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一组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课间喜爱的体育活动调查,查阅了资料、走。学生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在以往的学习中是难以做到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不多见的。

四、对于研究性学习应正确理解的地方

1、本质不能脱离体育

体育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品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偏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

手段”的基线而淡化体育课的本质特征,仍须致力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能力、运动兴趣等的培养,这些都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的。研究课题不能只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或一些体育原理上的辨析和验证上,更须强调运动技能和对一些身体练习手段的感悟、迁移、运用及创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毫无差别,为“研”而“研”,忽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2、研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更重视认知的过程。它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更侧重于过程评价。它的着重点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能从中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研究性学习正以它的特殊魅力进入到我们的教育改革的步伐中,体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体育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任重而道远。

篇5: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正仪中心校 周伟华

研究性学习对体育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自然、社会、自我领域的感性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心态、习惯的培养,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作一些简单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确立研究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也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如果设置的课题过于“死板”。又会抑制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确定一个课题范围,即一个课题包含多种选择,既为学生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在障碍跑中,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6个垫子、6个篮球、6个体操圈,由于垫子可翻,

可爬;篮球可拍、可搬;体操圈可钻、可跳。因此,学生可以进行不同排列组合的障碍跑。

2、合理分组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为了确保这种形式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笔者认为:1、以5―6人一组为宜。因为,如果人数过多,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人浮于事、消极应付的现象;如果人数过少,视野不够开阔,组内的交流面过窄,也会给本组的探究活动造成困难。2、以自由组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因友伴群体多是平时交往甚密、性格相近、感情融洽的学生,他们也容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这样组成的群体,凝聚力较强,且有自然的带头人,便于开展活动。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不易为群体接纳的个别学生。教师要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帮助选择一个能够相容的群体,并说服其接纳该生,以保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研究的桥梁。

3、加强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但若缺少教师的指导,就可能成为无益的劳动。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探究方向、组织协作研究、查找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教师的悉心指导。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在“分组协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如“创

编活动性游戏时,要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学习游戏创编的方法及相关的游戏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所提供的每一种器材的功能,并考虑如何充分、合理地运用器材;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地编排,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如何考虑活动的内容与游戏的名称相吻合,并具有鲜明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性

[1] [2] [3]

篇6: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作 者:孙清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莱山第一中学,山东烟台,26400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篇7: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更高的标准,其中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新课改理念下教育事业的首要问题.

作 者:尹小容  作者单位:四川渠县三汇镇第二中心学校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8: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同于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发展学习的方式.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从学科课程教学和活动教学两个方面入手.

作 者:张欣欣  作者单位:临沂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刊 名:成才之路 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9: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职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摘 要:高职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其重要性在高职教学中不言而喻。本文结合高职数学教学实际,对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作了论述,并对如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学 课程形态

一、高职的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以问题为载体,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通过自主思考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自己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到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高职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教师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职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提供多渠道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特点有: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由于学生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高职数学教学的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由探索而得来的知识是最难忘、最深刻的,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高职的数学教学在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把探索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数学有关的现实问题,介入数学应用领域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思路更宽、思维空间更大的研究性材料。

数学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论证的实际问题展开,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将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整合起来,使数学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拓宽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数学实践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华罗庚教授的“优选法”以及“优选法”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中实现最优化目标的巨大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

1.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高职学习的主要形式,是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高职数学研究性学习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让学生以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数学,开拓高职数学教学的研究性空间。

思维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深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发展思维、获得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纯追求标准答案变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资源,其中许多重要的例题、习题,蕴涵着数学的思想精髓和思维方法,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应认真挖掘教材中例题、习题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推广、应用的研究,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数学开放题是研究性学习一种载体

数学开放题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近几十年被介绍到中国。通常把条件多余而需要选择、条件不足需要补充、答案不固定、一题多解的题目,或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和结论都需要解题者自行设定和寻找的题目统称为数学开放题。

数学开放题则是通过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 数学开放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在对问题的条件、结论、解法三个维度实施开放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该问题涉及的整个知识板块的把握,使学生学会了既有灵活性又具发散性的数学抽象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

篇10: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本文论述了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两种模式以及顺利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作 者:范瑞宣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 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11:浅谈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教学论文)

四川省剑阁中学   任  勇   628300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学生必修课,目前,它已不容置疑地走进了所有普通高中,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开设了起来。当然,既是一门课程,它就需要教师参与进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学。可是,通过笔者近一年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竟然大多数教师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在研究性学习中干些什么,为此,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它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外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在人类社会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它又携带着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来到中国,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从1995年起他们就开始在部分重点中学进行实践和研究。这么多年来,国内外对此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理论,这之中,又以霍益萍教授主编的“研究性学习丛书”最具代表性,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等,它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各方面理论及实践情况。我认为,这是教师们应着重学习的理论书籍之一。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是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落脚点在于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社会开放;教师在其中处于指导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这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的知识与以往各位老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是有显著区别的。以往学科教学所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其中专业知识居于首要地位。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充电,这些急需补充的知识有: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常用的信息技术、常用的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

只有学习了以上理论和补充了相关的知识,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名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指导者。

第二,要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丛书”中谈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以下一些角色:教师是学习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从这些角色中就可以看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学习新的知识,然后才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教师还不能作旁观者,也不能像在其它学科教学中那样只讲不动,而是要协助学生,参与到他们的研究中去,作一名研究者、课题的指导者、帮助促进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从这些角色定位上可以看出,教师不是无事的人,而是很忙的,他既要考虑在学生之先,又要亲自动手参与,而不是像个别老师那样,一到学生活动时间,他三言两语向学生交待一下就行了,这样,既不可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第三,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具体应做哪些事?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所以教师应做以下一些事情:

(一)配合年级组确定研究主题,编拟课题题目,这是学生正式开始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旦确定好了研究主题后,全体师生都应参与课题题目编拟,然后由部分教师协助年级组筛选出合适数量的课题题目,以备师生选用。

(二)选择自己熟悉的或和自己专业知识对口的课题进行宣传和准备。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组合应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为了让学生能跟着自己去研究出成果,教师就必须把自己所选择的课题的现实意义、研究意图、研究价值作很好的宣传鼓动,这样学生才能确定是否跟着你去研究。在宣传的同时还要作好开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大致的研究方向、研究进程、研究方法等。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招兵买马”,你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些学生,你就可以把他们编成一个或几个课题组开始研究了。在正式研究之前,你还应该向学生们作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知识介绍,并把你手上所拥有的课题向学生们作进一步的说明,使他们明白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四)一开始和学生一起研究时,教师就应该严格地按照学校和年级组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好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管理表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随时记录下研究足迹,这样才能在学生课题结题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因此,研究性学习有比较复杂的管理表册,大致分为“学生用表”、“教师用表”和“职能部门用表”三大部分共有几十张之多。为了使这些表册能充分、完全地反映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就必须自己先研究透彻它们的填写方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填写。其实,学生课题研究并不一定就能出什么成果,但只要他们能在一个学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实地把这些表册填写完成,它本身就可以算是一个成果,学生在这之中就能学到许多知识了,因为他们为了要填写好这些表册,光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他们还必须要亲自去查阅资料、走访他人、动手实验,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掌握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了。

(五)在每周的活动指导中,首先要备好课,这种备课和其它学科备课的要求不同,它不需要太详尽,只需写出方法的设计、构想出研究的框架,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办法就行了,因为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究竟会出现什么情况,连老师也不知道。然后要帮助学生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比如查找资料、实验、访问等,其次就是和学生一起去进行研究。调整方法。

(六)要在研究活动中和学生一道随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总结提炼阶段性成果。

(七)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八)负责学生的安全。

(九)在一年的学习快结束时,在学校和年级组的安排下指导学生结题、答辩、整理所有材料、总结成果、提交考核小组考核、推广成果等。

以上是我就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做的事情作的一点浅陋之见,目的是让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事可做,且能做好自已应做的事,如有错误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篇12: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论文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认为语文不用花太多时间去学,时间的多和少在分数的反应上都差别不大,语文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的是接受性学习,教师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对基础知识强调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忽视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忽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忽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学习生活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精心设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答疑难,以此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把“研究性”学习这样方式引领到课堂中来,是语文课堂巨大的理念改革,它改变了多年来学生被动学习,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宽松、快乐的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在他们主动学习的模式下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本人就此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为“探究性”学习铺路

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语文学习的时候曾经说过:语文课堂的效率必须提高,根本问题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教育理念的改革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实施的关键也在教师,要想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把“研究性”学习这种理念贯穿到语文教学中,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推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原来课堂的主宰者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成长的参与者。

二、创新课堂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携手同行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握课堂,通过语文课堂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展示个性和特长的舞台,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主动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

1. 搭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学习形式,核心是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但是这样学习不是盲目的、无序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教师必须是成为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幕后人,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要给学生营造和谐主动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性”学习中,不是单单靠一些简单的提问来达到目的,而是需要教师专心背课,背学生,然后设置教学活动,要从教材整体出发,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提问,提出的问题是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要有系统性和计划性的提问。

2. 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研究性学习注入活力。(1)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更多的利用鼓励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研究性学习铺路。课堂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可以说,“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教师应该是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劲头,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探究和深入的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重视互助合作,拓展研究空间。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调动极大的探究热情,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狂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我们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这样教学方式,要认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外力深入探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领自己的想象力,把探究引向深入。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携手同行,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发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鼓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发掘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必将为我们举步维艰的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创语文教学的一片新的天地。

篇13: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现某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认识问题,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方案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合作者的确定均由学生自主解决。

研究性学习能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在当前,它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实施研究性的学习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研究课题的提出,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包括课题的提出,课题的选择,探索课题和教师原则指导四个环节。

一、     课题的提出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我们往往是首先寻找课题,简单的说,就是提出问题。我认为,它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教材内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在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物理的定义是:研究的是关于力的、声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并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在课本上,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初二物理课本上出现的研究性课题:

类 别

页 面

课      题

实验

11

如何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

小实验

13

用自制的卷尺测量身高,要求比较起床后和临睡前的身高有何不同。

习题

14

怎样用刻度尺测乒乓球的直径

小实验

27

测自己的步行速度

小实验

42

用烧瓶和铃铛做真空不能传声实验

小实验

60

纸锅烧水

小实验

78

制作针孔像机和潜望镜

习题

79

用手电筒和平面镜白纸做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实验

小实验

97

自制平行光源和磨制冰透镜、研究物体的颜色

小实验

112

自制天平和量筒

小实验

129

橡皮筋测力计

小实验

142

筷子提米,巧找重心

小实验

158

个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

小实验

173

观察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

小实验

188

自制潜水艇模型和密度计

小实验

201

研究自行车的构造

小实验

218

比比谁的功率大

以上我列出了初二物理课本将近二十个实验,都是课本提出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2.   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初中学生适当的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21世纪的交通、航天技术的发展、空间技术和我们的生活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从而写出这些方面的小论文和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3.   物理学科与新技术的交汇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总离不开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在讲授第一章测量,讲到纳米这个单位,我们可以借机介绍一下纳米技术。并建议同学们努力学习本领,立志探究这一高科技领域。

4.   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

学生学习了第3章噪声之后,知道了人类的四大公害:水污染、噪声、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只有人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才会蓝天碧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课题:①研究我们家乡浏阳河的污染情况;②我们学校有哪些噪声;③我们平常有哪些对环境污染的不良习惯;④农村对垃圾的处理的方式科学吗?等。

5.   物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应成为联系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的纽带。如吹肥皂泡,细心的人便会观察:肥皂为什么是球形的,吹出后为什么总是先升后降,为什么有时无色,其至是暗淡的?所以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与折射”后可让学生以肥皂泡为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物质间的三态变化后,学生就能解释露珠、霜、大雾、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到底是不是水蒸气,等形成的原因。

二、     课题的选择

我认为,初中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应遵守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

2.   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可采用多种研究形式使其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因此确定的研究课题,应含更多的教育因素,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   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一般应能很好的体现物理与技术、社会关系、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问题,获得关于社会及科技进步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体验的同时真切的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真切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

4.   可行性原则

选择研究课题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特长,学校及社区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及指导专家的指导水平,使研究性学习真正能落到实处。

三、探索课题

在确定课题后,学生应该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首先,我们要求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或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为什么,或由学校组织教师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或者通过互联网进行讨论,征集意见。提出方案后,还应送交物理教师进行相关的审核,以免提出违背科学规律的问题。

四、教师指导

在整个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与他们能力差距大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主张学生去探究那些稍微高于他们课堂知识的课题,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增长了能力。以此来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篇14: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高级中学 李育健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5: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23-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营造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激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话者,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以及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文中的“半壁见海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大海升起的太阳”。“半壁”就是“半山腰”吗?“壁”可以作“山腰”讲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纷纷查阅工具书,结果发现,“半壁”不是“半山腰”,而是“半边”的意思,并发现这些工具书引用的例句也都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见海日”就是“半边见海日”,也就是“半边”被“海日”照耀着。像这种质疑,就可以发现课本中大量的问题。

其次,经常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强烈的辩论声中,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从而找到有价值、有可行性的主题。笔者在讲授《阿Q正传》时,教科书要求学生认识“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经历了怎么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www.fwsir.Com)按照一般的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断加重的,但笔者不这样简单处理,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学生的看法极具个性,甚至会形成相反的看法,充分肯定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要介绍“一般理解”,提示学生再作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多元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科内容与真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也都密切地联系着。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以及专题研究的穿插,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语文教师本来就是杂家,和其他学科有不太相同之处,就是语文教师对各种知识最好都要懂,这样讲起课来就会信手拈来,丰富素材。研究性学习要求语文教师更加要注意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各学科较深层的知识。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为什么叫“死海不死”?人为什么能安然无恙地躺在死海上呢?等等。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又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这么一小段文字,却涉及农业、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哪些因素时,文中认为“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这样简单一句话,又涉及地理、物理、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像这些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倘若教师仅仅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讲解,学生收效甚微,甚至还不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研究的领域稍微广一点,涉及上文所提到学科的知识,那么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在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下开展学习,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语文课就变成了趣味横生的综合课。

三、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让小组讨论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小组讨论应围绕着主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记录研讨的过程。那么,该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呢?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合理编排小组。要使小组合作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就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来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应把成绩较差的和成绩较好的同学编在一组,把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活泼、善于表现的同学编排在一起。这样的交叉合作,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带动较差的同学一起思考,性格开朗的同学可以带动性格内向的同学积极参与探究。总之,科学的分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班同学合作学习的优势。

其次,让人人轮流当组长。让每名学生轮流来担任合作小组的组长,可以使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组长任期为一周,大家轮流担任,让每名组员都有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讨论,保证讨论的纪律,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还要担当小组的记录员、发言人。组长在整个小组讨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次,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对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教师应该在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相互交流的欲望时才组织讨论。如在理解课文内涵、赏析语言、探究课文主旨、理解课文写法的意义、迁移训练等时,遇到了一些较难的问题,即使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知怎样解决,此时可展开组织小组讨论,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流中提高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反而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辩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例如,笔者在教《项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玛蒂尔德为了项链,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采用其他办法,假如凭借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么样呢?课堂里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争相发言,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对此发表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组的结论是这样的: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去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刚毅、诚实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单一苍白的评价结论,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四、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及时性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实现听说读写结合

多媒体具有及时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做的作业,教师的评点或批改,可以通过多媒体得到及时反馈、适时指导,这就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评改方式的延时、个体化的缺点,而且在作业――评改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提高了听说读写的教学实效。如《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为此,教师可设问:以心情为横线,以景物为纵线,建立一个坐标轴,用曲线来表示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学生当场完成以后,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自己解说,说明对课文的理解和作业构思的依据。教师适时提问,请这名学生解答或者引导其他同学结合课文向这名学生质疑,必要时,请他当场修改自己的作业。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及时性特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得到及时展现,在质疑、讨论、修改及再质疑、再讨论、再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探究深度,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契合时代的特点,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随着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力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关专题 研究性学习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