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真平乱文言文翻译

hongge30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何真平乱文言文翻译

【简介】感谢网友“hongge305”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何真平乱文言文翻译(共11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何真平乱文言文翻译

何真平乱文言文翻译

原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

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日:“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日:“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

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译文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少年英俊奇伟,喜好读书舞剑。元至正初年,任河源县务副使,转任淡水场管勾,弃官归乡。元末盗贼四起,何真聚众保卫家乡。至正十四年,同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何真到元帅府告发。元帅受贿,反而逮捕何真。何真逃跑,率部众占据坭冈,发兵攻打王成,没能取胜。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守惠州。

何真赶走黄常,杀死王仲刚,因功绩授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镇守惠州。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率兵打败赶走他,收复广州,因而擢升广东分省参政,不久擢升右丞。赣州熊天瑞率水军几万人图谋对付何真,何真在胥江迎战。天降大雷雨,打断熊天瑞船上的桅杆,何真打败赶走他。广州人靠何真得以保全。在此之前,何真两次攻打王成,讨伐陈仲玉而王成兵士坚守,至正二十六年,又围攻王成,招募能擒获王成的人,奖给钞币十千。王成的奴仆绑缚王成出城。何真就给他钞币。沿海叛乱者都投降。当时中原大乱,岭外(与中原)交通隔绝,有人劝何真效仿尉佗旧事。(他)没有听从。多次派使者由海道向朝廷贡奉土产。积功迁升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任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率水军攻取广州。

廖永忠到福州,用书信告谕何真,于是航海直驱潮州。军队到后,何真派都事刘克佐到军营门献上印章,登记所属郡县户口兵粮,奉上书表投降。廖永忠上报于朝廷,太祖赐诏书褒奖何真说:“朕想到古代的豪杰,保卫境域,安抚民众,以期待有德的人。像窦融李劫之类,率兵据险,卓然立于群雄之间,不是真主不屈服,这些汉唐名臣,如今没有见到。你何真联合数郡民众,竟然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保全境域来归顺,即使窦融李劫也不及你。”廖永忠抵达东莞,何真率官员属吏迎接慰劳,于是奉诏入朝。太祖擢升何真为江西行省参政知事,并且告谕他说:“天下纷争,所说的豪杰有三种。改变乱世为治世的`,是上等。保护民众通晓事物变化、知道归顺谁的,是二等。依恃险阻,苟且偷安,丢了性命也不悔悟的,这是下等。

你诚心归附,不抵拒王师,可称得上识时务者。”何真磕头致谢。居官声望颇为显著,尤其喜好儒家学说,读书作文。不久,转任山东参政。洪武四年,命他返回广东,收容集合以前的兵士。事毕,仍治理山东。洪武九年,辞去官职。

篇2:何充文言文翻译

何充文言文翻译

何充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注释:

1、王含:字处弘。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敦的'哥哥。王敦起兵谋反,但他也叛变相助。

2、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庐江,郡名,现在安徽省境内。

3、贪浊狼藉:贪浊,,。声名狼藉,杂乱,一塌糊涂。籍,通“藉”。

4、王敦:王含之弟,东晋时任大将军之职,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5、护:袒护。

7、故:故意,特意,特地。

8、咸:都,全,皆。

9、主薄:官名,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10、反侧:不安,担心。

11、正色:脸色严肃。

12、异于此:不同于这种说法。此,代词,指王敦护其兄的话。

13、晏然:坦然,态度安闲平和的样子。

14、神意自若:神色态度非常自如,和平常一样。

15、王含作庐江郡:作,担任

16、所闻异于是:异,不同

翻译:

王含担任庐江郡郡守的时候,名声极差。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故意在与很多人坐在一起谈话时称赞他的哥哥:“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十分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王敦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坐在座位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一样。”王敦没话可说。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感到担心。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篇3:詹何钓鱼文言文翻译

詹何钓鱼文言文翻译

【原文】

詹何钓鱼

《列子》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撓。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沈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沈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译文】

詹何用单股的蚕丝做钓线,用芒刺做钩,用细小的竹子做钓竿,将一粒饭剖为两半来做钓饵,在有百仞深、流水湍急的深渊之中钓到(一条)可以装满一辆车的鱼,钓丝还不断,钓钩没有被扯直,钓竿没有被拉弯。

楚国的国王听说了觉得很惊异,就把他叫来问他原因。

詹何说:“曾经听我曾经当过大夫的父亲说过,蒲且子射箭啊,曾经用很弱的弓、很纤细的丝绳,顺着风一射,一箭在云端射到两只黄鹂鸟,(因为)用心专一,用力均匀的.原因啊。我按照他的这种做法,摹仿着学习钓鱼,五年才完全弄懂其中的道理。现在我在河边持竿钓鱼时,心中不思虑杂事,只想鱼,丢线沉钩,手上用力均匀,外物没有能扰乱(我的心神)。鱼看见我的钓饵,好像(掉到水里的)尘埃或聚集的泡沫(一样自然),吞食它不会怀疑的。所以我能以弱制强,以轻御重啊。大王您治理国家如果可以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就可以一手应付了,还能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吗?”楚王说:“高。”

篇4:王者何贵文言文翻译

王者何贵文言文翻译

【前言】

《王者何贵》通过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主要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最终决定于人民。统治者只有以民为天,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反之,就有危险,甚至亡国。

【原文】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贵:认为......宝贵。

④非:不是。

⑤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⑥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⑦与:亲附,拥护爱戴;赞许,称赞。

⑧辅:辅佐,协助、帮助。

⑨非:非难,责怪。

⑩背:背弃,违背。

⑾《诗》:即《诗经》,四书五经之一。

⑿人:这里指统治者。

⒀遂:终究。

⒁未之有也,“之”:宾语前置,代词,代不灭亡这件事。

【翻译】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篇5:多言何益文言文翻译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注释:

1.选自《墨子墨子后语》。

2.子禽(qín):人名,墨子的学生。

3.益:好处。

4.蛙蝇:可以理解为蛙和黾(黾:据说是蛙的一种)

5.恒:常常

6.观:看,看到。

7.时夜而鸣:时,切合时机、按时。 恒,常常。 鸣,啼叫。按时在黑夜结束的时候啼叫

8.多言何益: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

9.擗(pǐ):同“敝”,困、疲劳。

10.时夜而鸣,天下振动:翻译天未亮时就引吭高歌而鸣,惊醒天下生灵,纷纷振作行动起来。

篇6:真相知文言文翻译

1.对下列加括号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信》B.课其职事甚(急)《急迫》

C.于是不复(冀)其相知《希望》D.鞠咏之才,不(患)不达《灾祸》

2.下列加括号的含义相同的两组是:( ) (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

B.人或问其(故)。|马无(故)亡而入胡。

C.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明知(故)犯。

D.将(之)官。|鞠闻之。

3.用现代汉语将句子翻译。

及志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

1、对下列加括号词语的'解释错误的是:(D)

A、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 书:信。

B、课其职事甚(急) 急:急迫。

C、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冀:希望。

D、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患:灾祸。

【解析】

患:担心。

2、下列加括号的含义相同的两组是:(B C)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

B.人或问其(故)。

马无(故)亡而入胡。

C.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明知(故)犯。

D.将(之)官。

鞠闻之。

【解析】

A、知:(受)赏识。执掌,管理;做某地知州或知县。

B、故:都是“原因”“缘故”的意思。

C、故:都是“故意”“有意”的意思。

D、之:动词,到。到官,即“到任”。代词,这件事。

3、用现代汉语将句子翻译。

及之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译文:

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不但一点儿没有特殊的礼遇,还非常严厉督查(考核)他的政务。

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担心他恃才傲物。

篇7:真相知文言文翻译

真相知文言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大家读过这篇文言文了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真相知文言文翻译吧!

原文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被朝廷提封为大理评事,任为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去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没有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更把王化基当做良师益友了。

注释

(1)鞠咏:字咏之,北宋开封府人。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有正直之誉。

(2)王公化基:王化基,字咏图,北宋名臣,为人宽厚,喜怒不行于色,有清声。

(3)知:做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

(4)擢第: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擢,提拔。

(5)释褐:古代读书人正式做官叫“释褐”或“解褐”。褐,粗布衣服。

(6)大理评事:大理寺是宋代的最高法院,“评事”是属官,参与审评刑狱之事。

(7)课:考核。

(8)吏干:当官员的才干。

(9)参知政事:宋朝的副宰相。

(10)峻:高傲

(11)骄:急躁

(12)冀:希望

篇8:真画师文言文翻译

宋元君招募画师,准备绘制宋国地图。报名那天,各 地画师纷纷赶来。宋元君到现场亲自接见,拱手作揖,一 一问好,表示谦恭下士。其实这是当面考察,等于面试。 明天还要笔试,择优录取,正式聘用。

宋元君行礼时,众画师受宠若惊,慌慌张张的俯身答 礼,然后端正肃立。有不少画师技痒了,舔笔调墨,可笑 的.迫不及待。宋元君看在眼里,心中有数:至少一半是画 匠,不够格,要刮掉!

这时候有一位迟到的画师,满脸傲慢相,大摇大摆走 来,懒得俯身答礼,也不端正肃立,最使人吃惊的是,他 竟敢提前退场,回招待所去了。

宋元君示意背后的小臣,叫去调查调查。

小臣去,回来禀报:“那家伙回房间,脱成了半裸体 ,斜坐炕上,两腿张成八字,真是一副傲慢相。”

宋元君说:“录取吧,这是真画师!”

篇9:《晋书何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晋书何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

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

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默,通“墨”。

译文:

何琦,字王伦,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

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博得点滴功劳,实在是为了获得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于是,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节俭寡欲,富有贫苦,与乡邻一起共度。乡里遭遇**,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于是替她赎身,还她自由。这样做,不是为了小的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有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

司空陆完、太尉桓温同时征召他,都不就认。征召他做博士,也没有去。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又召为参军,最后借病坚决请辞。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吗,为何你到此止步了。

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年八十二岁。

篇10: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怎么翻译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句子翻译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但无论是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二)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三)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四)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五)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音节,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此处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又如“久之,目似瞑”,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之后凑足音节,无需译。

(六)凡属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侍中”“侍郎”是官名,“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等”古今意义相同,因此,都可照抄不译。

(七)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篇11:简短文言文和翻译

梅圣俞诗集序

〔宋〕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翻译: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相关专题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