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呦哒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发达国家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简介】感谢网友“呦哒”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发达国家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共19篇),欢迎阅读!

篇1:发达国家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发达国家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研究

当前,对于发达国家的城市来说,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越来越显得更加珍贵,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全面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对于促进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城市土地的特性及其功能与布局

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区域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空间的总和。城市土地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建成区内的用地;二是城市规划区内未建成区内的土地;三是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城市土地是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资料。

(一)城市土地的特性。

城市土地的特性,可以从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城市土地的自然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城市土地既是大自然的造化物,也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具有固定的位置。城市规划区和建成区的土地面积是既定的,它不可能无限供给。城市土地的地理位置既不能互换也不能搬动,既不能凭空创造也不会无故消失,因此,人们经常将城市地产称为不动产。二是土地适用的差异性。城市不同地段的土地在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城市不同地段的土地条件和承载能力不同,土地适用性存在很大差别。尽管依靠人工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市土地的自然差别,但这需要追加一定的投资。而且,不论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如何改善,土地位置的差异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三是土地利用的耐久性。普通生产和生活资料都会在使用中因损耗而逐渐丧失其使用价值。然而土地具有永不消失性,能够永续为人类所利用。土地资源只要处理得当,一次投资能够连续带来收益。

城市土地的经济特性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城市土地的总面积是既定和有限的。它制约了城市土地的总供给。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土地的有限性不仅是指土地总量恒定不变,而且是指在某一地区用于某种特定用途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增加某种用途的用地,就必然减少其他用途的用地。永远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城市规模越大,土地供需缺口往往也越扩大。城市商业中心地段之所以“寸土寸金”,正是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二是土地价值的区位效益性。经济活动的不同地理位置通常称为区位。在农业用地中,距离市场位置的远近是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之一,也是决定农业土地价格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的区位更是土地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交通运输条件、距离市场的远近,对土地效益具有决定性影响。不同区位土地的经济投入,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回报。三是边际效益的递减性。边际效益递减性是指当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时,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其边际效益会随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对城市土地的连续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单位面积投资增量所获收益就会下降。因此,过度开发土地不仅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四是土地价值的资本性。城市土地作为不动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具有保值增值性。城市土地可能产生的收益水平,决定了土地的市场价格水平。地块上的经营收益越高,地块的市场价值也越高。

(二)城市土地的功能设置。

一般情况下,按城市土地在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功能设置,即按土地的用途职能可以划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工业用地。指用于工业生产方面的用地,往往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功能用地。包括工厂厂区的生产用地,附属的动力设施、仓库、厂内铁路专用线用地,劳动保护与防护地带用地,厂内行政办公用地,污水处理用地等。

二是商业用地。包括各种商店、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菜市场及个体商贩用地,还有大量附属在居住小区中的商业用地。

三是服务业用地。包括金融、保险、邮电、信息、咨询、法律等单位用地。

四是交通运输用地。包括城市的铁路、公路、公交干线用地以及设在城市的各场站、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及其附属设施、货物堆放、停车用地等,主要是指城市内外的交通设施的用地。

五是文教、科技卫生用地。包括学校、学术科研机构、医院、文化体育中心及其管理部门用地。

六是行政机构用地。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用地。

七是居住用地。包括住房小区内的街坊道路、绿化用地。

八是园林、娱乐用地。包括公园、游乐园、休闲场所、娱乐中心、绿化带、植物园、苗圃等用地。

九是风景游览用地。包括设在城市的风景点、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纪念馆等用地。

十是特殊用地。包括设在城市的军事设防用地、监狱、垃圾堆放及处理场、公墓、火葬场等用地。

(三)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结构,是不同土地使用者在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城市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主要分同心圆、放射形和多中心三种模式。

从城市中心到边缘,土地成本递减,而交通成本递增。城市的不同功能活动对土地空间位置的依赖程度不同。高档零售商业为了得到城市核心区用地,往往愿意支付最高的租金;办公场所和事务所需要邻近核心区,以便获得市中心的种种便利,它们可以通过提高建筑容积来集约用地,以抵消高额地租的压力;普通住户、工业企业和零售企业对城市中心区的依赖相对较小,在土地租金压力下,它们趋向于在城市外围选址。这种根据区位的经济机会和收益水平不同而确定的地租级差,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布局产生直接影响。

城市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主要存在三种模式:

一是同心圆模式。这类城市的不同用途土地围绕着单一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成为圆形区域。其核心区域被称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办公及零售商店的集中地;围绕着中心商务区的通常是不同收入阶层构成的环形居住区。随着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土地使用需求,将迫使环形区域不断向外扩张。

篇2: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创设的反思

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创设的反思

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产权制度的创设,是同其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创设紧密相连的,其创设变动的历史包含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历程之中。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看,如何寻找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其公有产权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难题,是农业国实现经济起飞、迈入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新课题,也是中国在“二元经济”转型期,实现国内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回应传统土地公有产权模式对于农村社会生产力“驱动不足”的新挑战。因此,对于土地产权制度创设的特点进行客观评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土地产权制度功能质的规定性

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其本质在于,土地产权制度规范所确认、调整、保障一定的土地资源配置经济关系,及其效率与效益。即通过这种制度规范、引导、调整、保护经济主体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使企业家(包括农民)有效发挥与土地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收益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从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出发,以新视角分析土地产权制度功能的发展。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具有现代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传统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在开放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其表现在。

1、明晰产权的功能。首先,解决的是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归属权(所有权)、控制权(持有产权),明晰其归属控制的性质、范围与秩序。其次,创设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利用权(承租权、承包权、转包权),明晰其利用的性质、范围和秩序。其三,凭借对土地及土地产品的归属权、控制权、利用权通过不同形态的交易流转,以满足个人、集团及国家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其四,为了避免归属权、控制权“长臂”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频频引发交易中的“寻租”、机会主义行为等交易风险、交易不确定性问题增多,交易成本无控制增长的状况,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与规则,使土地及土地产品资源的配置达到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2、激励约束的功能。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坚持土地国有、农民集体所有前提下,按照公平与效率结合原则,对农民赋予土地控制权―――即土地持有产权(根据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论不宜赋予其所有权),其实质上是国家禀赋农民一种“恒定”(根据现代人们平均寿命可确定相应的持有产权周期)的“资本产权”。这种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安排既遵循了参与约束原则,又遵循了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同时考虑到了劳动努力之外的因素对土地产品产量的影响程度,在对土地持有产权取得、利用、转让、继承、处分、担保或置换成股权、期权等权利变更与组合的若干经济、民事场合,既可能减少交易成本,又降低权利变更场合中的摩擦成本,因而更具有科学性、严密性。

3、有序交易的功能。作为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其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劳动条件、活动空间及场所,让人们获得土地产品及服务。而作为土地市场交易,不只是市场的买卖双方参与土地交易,而是众多的参与者所要发生多方面的经济关系。其交换的客体事实上不是土地本身,而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所给付的土地权利及获得的预期最大收益,即增加权利或变更权利所指向的利益(财富)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创设必须具有便捷交易、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地防止败德行为,达到均衡的博奕结局。

土地产权制度功能创设的一般轨迹特征

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土地产权制度及其法律上的土地法权制度,在其创设的阶段上,具有以下“轨迹”特征。

1、既具有历史跨越性,又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性。马克思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基础上,曾对未来社会设计了两种理论模式,即“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150多年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经过艰难曲折的实践,至今未能在“文明国家”实现,而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等国家却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确立,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制度―――土地公有制度、土地产品的按劳分配、劳动群众作为土地的主人的制度,同样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在不经过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创设历史阶段的情况下,通过废除半封建、半殖民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劳动群众的土地私有制,并进而变革为以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二元公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的制度体系,并且上升为国家土地法律制度,对其确认和提供保障,形成了土地国有权、集体所有权的土地法权规范体系。因此,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创设具有跨越历史阶段的特征。

但是,在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曾脱离国情、忽视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极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忽视土地资源配置

效率机制的作用,又囿于对土地公有制的.片面理解,认为土地法权越公越纯越好,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结果受到了土地产权在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激励―――约束”、“成本―――收益”、“内部性―――外部化”三大基本功能的经济规律的惩罚。这就表明,在土地制度创设上,如果不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坚持理论创新,就会干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犯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倒退、农产品匮乏、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悲剧。因此,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探索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土地公有产权新的实现形式,仍然是现阶段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主题之一。

2、既具有扬弃性,又可能出现抛弃性。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与公有产权作为一种新事物,它在创制过程中,一方面总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土地私有制,封建买办制、资本家集团的垄断制等等,寻找“平分地权”的最佳实现形式,形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土地法权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总要吸收、肯定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经过检验证明有较高效率的土地家庭业主持有经营制度、土地股份合作经营制度、现代土地股份经营制度、土地租赁经营制度、契约经营制度等等,探索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对集体土地“不求所有,但求持有,重在利用,讲求效率,追求效益”的制度创建,改造传统家庭的经济功能,引入新的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安排,特别是吸收、借鉴、继承人类社会长期探索形成的土地资源配置的技术规范、经济规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汲取以土地制度的性质替代经济规则、立法技术,甚至抛弃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机制与规则的教训。因此,在土地制度的创新上,我们既要吸收“辩证扬弃”的经验,又要汲取“一味抛弃”的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条件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土地制度理论创新与土地产权制度模式创新,使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发挥出来。

3、既具有开放性,又可能出现封闭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步伐加快,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资源配置规律,保护和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保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土地产权制度,一方面,它要对土地经济理论、土地制度的体系框架、目标原则与法律形式进行继承、发展与创设;另一方面,它要吸纳本国数千年遗留下来的优秀的土地思想文化,更要借鉴国际上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产权立法所反映的人类社会共同配置土地资源、发展经济所要求的制度创设规则成果与立法技术。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法权制度,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起新型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乃至土地产权制度的。但是,运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尊重土地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建立科学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阶段,在刚刚迈入小康社会门槛的中国,却是不能跨越的。特别是作为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产权制度,它的创设和功能完善不能脱离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国情,不能把反映土地公有制与公有产权不同实现形式的“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如果思想僵化,拒绝学习借鉴,不愿进行或迟于进行理论创新,就可能在土地制度创设问题上重犯过去经济建设故步自封的错误。

因此,在坚持中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问题上,我们必须以继承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土地股份产权理论为指导,在若干重大问题上更新观念,分清理论是非,即:破除单纯以比重高低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确立质与量统一的“主导”、“主体”论观;破除把所有制实现形式视为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误区,确立公有制与公有产权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观念;破除各种土地所有制之间的等级观念,确立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观念;破除资本姓“资”,“流动”即流失,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就是“变色”的错误观念,确立“土地资本”运营的新观念;破除单一按劳分配模式的束缚,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同时并存、与土地相结合的劳动收入,运用“土地资本”投资、抵押获得的非劳动收入的分配制度的观念;破除农村土地农民集体共同所有即姓“公”,农民作为公民个体持有利用即姓“私”的观念,大胆进行农民土地持有产权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科学的土地制度安排;破除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落后观念,确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以农民土地持有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家庭业主公司化经营、“公司 农户”协作联合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现代股份公司经营、现代农科工贸一体化集团公司经营等等,推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引导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网”版权所有

篇3:城市发展与土地自然环境的规划研究

城市发展与土地自然环境的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化的急剧发展确定无疑地造成了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的整体,它有着自己演化的客观规律,因而也有它内在的`土地自然功能.自然现象是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各种自然规律的反映,而这些自然现象为人类提供了使用的机遇和限制……作 者:赵世宗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期 刊:华章   Journal: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X32 关键词:城市与自然    土地自然    生态平衡   

篇4: 土地支撑着城市散文

土地支撑着城市散文

日抚西桥,雨轻飘,年自摇。

东边日出西边雨,这种迷蒙的景象,伴着淤泥的涟漪,只有在这烟雨的江南才能看见。青灰色的天,青灰色的水,青灰色的雨,青灰色的路延展,然后消失在渲染成一片的远方。

迷离的烟雨,粗布衣乌篷船,摇摇晃晃兜兜转转在这一方天地。抬头,看不见雨的尽头。一方小镇,已经脱离了大都市的繁华,它没有纷繁的霓虹灯,没有浓郁的香水,没有喧嚣的音乐,没有狂欢的人群;有的只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群,只有长了青苔的石板路,只有云雾里嵌了一些湿润的姑娘。

江南,这无垠情绪飘零的南园,本就是神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马车走走停停,骏马飞蹄跳跃的时候,它就存在着;当灯火妖娆万千,城市分流混杂,它依旧存在着,宛如竹林深处一曲不回转的琴瑟之音,飘渺却又真实存在着,如同青花瓷上斑斓、清晰却又不可名状的纹路。哪怕瓷器跌了,它也依旧清晰美丽。

当纵横八达的北京交通发展起来,当光芒万丈的东方明珠闪耀的时候、请别忘却了这烟雨的'南国,那中华的一缕青纱。如若没有它,留下的不过是一个现代化的机械商城,没有了朦胧的美,没有了细水长流的婉转娇羞,没有了微润的泥土和青涩的青草,只留下钢筋混凝土,坚硬,让人寒心。

瑞雪的北国,烟雨的南国,这一方又一方的土地,才是都市最初的摇篮,如果没有它们都市也只能残喘一些机械的气息,失去了质朴的源头。

一曲哀伤的歌,一串清脆的笑,一个彷徨的眼神,一朵绽开的笑颜,都在这天际的烟雨中隐去了,他不会走远,这世间,这都市,必要留一个质朴单纯的魂灵,如一本翻阅不完的书,有着青灰色的脉络,青灰色的故事,支撑跪着的城市灵魂。

篇5: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个现象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来说是“反常”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原因,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事实和趋势,使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进一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设想。

【关 键 词】中小企业/政治经济学/发达国家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即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化和大型化的同时,出现了生产和资本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以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和增加及其蓬勃发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一趋势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它不仅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存在状态,而且直接决定它的发展方向。从存在状态上看,生产和资本的小型态决不是什么“新现象”,但是,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实行了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本主义战胜一切旧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消灭“小生产”的过程,即生产集中化、大型化的过程。小生产越来越被大生产所排挤、消灭和代替,似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趋势和必然结果,与此相适应,资本规模也必然越来越大,“大鱼吃小鱼”似乎成为资本相互作用的唯一形式和结果。

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生产和资本分散化与生产和资本集中化这两种相反的趋势同时并存,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就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来说,突出的特点并不在于集中和垄断的无限发展,而是相反,集中和垄断的发展受到分散化和小型化的某种抵消或限制,从而使整个资本主义市场组织在结构上表现出复杂性,这一点才是集中和垄断在当代的新发展和新特征。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高潮也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特征,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使人们认识到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企业规模的变化。而对企业规模的变化问题,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如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中小生产和小型经济在当代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给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如此发达的今天,还会有这种中小生产的生存余地?为什么直到今天“大生产”还不能把“小生产”消灭殆尽呢?这种小生产今后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吗?这种小生产的发展与生产的社会化是矛盾的吗?它是一种社会生产的进步现象还是一种倒退现象?小生产的发展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实现吗?或者说它对社会主义的实现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问题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实际进行分析和回答。

一、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目的

无论划分的指标和标准有何差异,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是所有发达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但是,70年代以前和以后,在生产、资本、企业规模的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趋势。70年代以前,集中化和大型化是主要趋势,而70年代以后则开始出现分散化、小型化与集中化、大型化共同发展的态势。

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不同的部门所占的比重和增加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在美国,中小企业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服务业。80年代以来,高科技领域中的中小企业的崛起,成为当代美国经济的一大奇观。在日本,中小企业多集中于制造业、批发业、运输通信业、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在欧洲,并没有系统的中小企业在各部门的分布统计,但是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中小企业在各部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来了解中小企业的分布状况。从欧洲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能源和采掘业的企业平均规模是各部门中最大的,也是中小企业占就业比重不足50%的唯一的主要部门。制造业的平均规模较大,但是,从就业上来看,中小企业的就业量仍占到75%左右。另外,和日本一样,在建筑业中,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贸易部门中,中小企业的就业量所占的比重更高。在服务业中,除了运输和商业服务等个别领域大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外,中小企业在就业上要占到整个服务业的75%以上。总之,从部门分布来看,除了极少数部门外,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主要经济部门的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是增长的,并在各部门的企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克服70年代的慢性经济危机具有共同的意义。但是,即使同是发达国家,它们在发展中小企业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又有侧重上的不同。大体说来,可以把英美、日本、西欧大陆的德意法看作三种各有特色的类型。

英国和美国着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扩大就业机会,减轻失业压力。二是为了鼓励企业开展自由竞争,增强经济增长活力。日本发展中小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和目的:一是为了在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维护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竞争机制。二是为了帮助大企业更有利于参加国际竞争。三是为了消除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四是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应付经济波动的调节器。五是把中小企业当作过剩劳动力的吸收器。日本是把就业问题和发展落后地区经济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的。欧洲大陆的德、法、意三国虽然在经济的其他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它们在下面两点上则是相同的:一是这三个国家的手工业都很发达。为了发挥自己的这种传统优势,这三个国家都把发展民族手工业作为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途径。二是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这三个国家也都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在法国和意大利这个问题更突出。

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获得蓬勃发展,其深刻原因植根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变革之中,因此,必须从物质生产方式的技术特点和要素构成角度,对各主要产业进行分析,揭示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与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

在现代产业结构中,农业与采掘业作为第一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固有意义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受制于动植物生长的生物规律,而不可能做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正是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规模的变化规律。对于农业而言,“规模”的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农业规模”指的是农业生产规模,也就是指农业生产上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的积聚程度。它受到农业生产方式本身的明显制约,不可能人为地随意地加以改变。这正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长期低于工业的根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农业规模”指的是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规模,尤其是土地所有权的规模,它主要决定于土地占有制度,即存在现代的大地产制度,也存在延续几千年的小土地所有制。就这两种含义的农业规模的关系来说,它们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在同一种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可以同时并存着不同规模的土地占有权,在农业中,并不存在土地占有必然越来越集中的所谓“经济规律”。在当代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及组织规模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既有巨大的农场,也有众多的中小型家庭农场(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自耕农),中小型农场在农场总数中占绝对的优势,这一点并不为农业生产和组织的集中化发展所改变。西欧发达国家的农场多是中小型农场。自耕农和个体农民更是日本农业的主要社会成员。美国由于国土面积广大,农业技术发达,因此,平均农场规模比欧洲国家要大,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的自耕农民。

工业区别于农业的典型特征,在于它提供劳动资料,工业的这种功能决定了它自身发展的特点,同农业相比而言,工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并不绝对取决于自然因素(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更多地决定于工业生产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状况。与此相适应,工业生产规模也必然受到工业技术的直接影响。如果说工业的发展具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那么,工业生产规模和工业企业规模的变化也同样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以工业生产技术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过程都是从机械化开始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大企业排斥和战胜小企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成正比,因为许多生产部门,例如水泥、炼铁、炼钢、发电、机车制造等,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更适合大企业来经营,因为大规模生产在经济上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产品的需求完全确定,而资源的供给并无限制的前提下,生产的规模就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机械化的交通运输,同样适合于大型企业来经营,所以最早的股份公司出现在铁路运输行业。在电气时代,由于电器产品的需求是巨大而稳定的,因此,采用大规模生产同样具有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化学工业、航空工业、印刷工业、汽车制造业等各个部门,生产规模的大型化趋势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以至于垄断组织越来越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大规模生产和大型企业的建立,需要有巨额的资本,私人银行有时也难以满足这种需要,于是,又出现了大股份银行。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同样经历着生产规模和组织规模大型化的发展。直到代末,生产和企业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仍然是社会生产和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趋势。

近代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近代工业发展的科学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新技术,必然又会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这一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发生于上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历史中的事情。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创立,以及与此相关的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的工农业生产方式将由现代技术革命而被重新加以改造,与此相适应,生产的分散化、小型化趋势,使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发展趋势受到抵消和挑战。

首先,当代新技术革命中所产生的新技术,有许多是直接由小企业发明和运用的,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信息技术领域。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技术,微电子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型化。在微型计算机的研究和市场化方面,那些生产大型主体计算机的公司并没有发挥主要作用,相反,在微型计算机产业兴起的初期,都是“小本经营”的中小公司唱着主角戏。由于成本和价格的低廉,微型计算机立即风行美国,形成了计算机零售业这样一个新的行业。与此同时,像苹果公司、微软公司等公司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地成长为计算机产业中的经济巨人。苹果公司、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等公司的成长过程,对于说明新技术革命过程中生产和生产组织规模的变化规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些当代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产业公司最初都是由一、二个人创建的,而且这些创始人都是科学家或工程师。美国加利福利亚的硅谷,正是以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创办电子公司获得成功而闻名于世的。硅谷的崛起,正是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被广泛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造就了成千上万依靠科学发明而暴发的百万富翁。

在当代新技术革命中,围绕计算机发展出一个相关的技术群,通过一种类似“食物链”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市场的电子计算机产业。计算机技术群的兴起,正是计算机行业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基础。由于各种技术既新颖又专业化,所以发明和运用这些新技术就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中小企业。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个十分特别的部分必须加以强调,这就是软件业的巨大发展。软件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适应密集型”的产业,编制计算机软件,特别是一些应用软件,主要依靠软件编制者的知识、智慧和计算机技能,而不需要巨额的资本投资,因为它不需要太大的劳动空间、大规模的机械设备、堆积如山的原材料或燃料、成百上千的一般劳动者。软件的编制,完全是一种个人或少数人的智力创造活动。软件作为知识产权出售,是一种简单的、可以无限的复制。因此,从生产规模上说,软件生产是一种现代的“小生产”,但是,它可以创造极高的.市场价值和利润。在软件业中,除美国微软公司等少数大公司外,其余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

1995年以来,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技术又成为信息技术的发展热点,围绕这一技术,在兴起了YAHOO!这样的大公司的同时,又产生了一批中小公司。Internet技术本身不仅为众多小企业或公司提供了创立机遇,而且将会对现存的生产体系和体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为个人计算机和网络费都是廉价的,并将越来越低,因此,它必将给中小企业大量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与大企业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利用internet做生意成为可能。在这里,家庭或个人经营绝不代表技术上的落后,更不代表自给自足。恰好相反,它们给社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更大的提高,也为更多的人追求个人自由提供了适当的物质技术条件。当然,internet的发展同样也为一些专业化的大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有许多技术和专业服务只能由大公司来提供。毋庸置疑的是,Internet为生产和经营的分散化、经济组织的小型化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以至于有人说,它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家里去工作。可以预言,internet对于人类的影响将是极为深刻的,经济学家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当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市场状况的变化,同样造成了生产和企业的小型化趋势。传统的大规模集中化的生产方式,是以稳定的确定的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持续性,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新技术革命已经持续40多年了,它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人们确信,在21世纪,人类将会在一系列高新技术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新技术革命的持续发展,必然使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产品的市场寿命缩短,从而使市场需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市场状况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如果说新技术革命还将继续下去的话,那么,中小企业的不断兴起也将持续下去。

三、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

美国的中小企业政策,是从30年代开始逐渐酝酿发展起来的。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的“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颁布了“全国产业复兴法”,规定各工业部门的生产规模、产品价值水平、市场销售定额及雇工条件等,通过这些手段来防止垄断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和吞并,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了弄清生产集中和垄断使中小企业大量破产的具体情况,罗斯福于1938年设立了“经济力量集中调整委员会”,对企业经济力量过于集中及其社会影响展开了调查。1941年公布的调查报告,详尽地报道和分析了企业经济力量集中的程度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消极作用,同时还详细地分析了中小企业问题。这是美国历史上有关中小企业问题的第一个国家正式文件。该报告成为后来美国制定中小企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加强中小企业生产军需品的能力,美国政府于1951年设立了国防小企业管理局(SDPA),一方面监督复兴金融公社(1932年设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另一方面安排中小企业为国防和战争需要而生产。1953年美国制定了“小企业法”,依据该法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但这时它还只是政府的临时机构。直到1958年,重新修改了“小企业法”,并根据修改后的这个法律,正式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将它作为政府的永久性管理机构,直到现在。5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一直是通过小企业管理局来具体制定和实施中小企业政策的。1953年通过的163-83号公法(即《1953年小企业法》)对小企业管理局如何从各方面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授权。美国政府通过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员培训、管理咨询、政府采购等各方面提供了十分具体而富有成效的帮助和支持,美国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但是,这种扶持是在一系列的法律的框架下来进行的,这种扶持同样体现了自由的市场制度和合理的国家调节的有机结合。

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也是在二战后产生的,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处于消极保护性的阶段。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高速增长时期,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进入到“现代化”、“集约化”阶段。自从有泽广已等经济学家明确指出日本存在“双重经济结构”以后,日本政府即开始把重心转移到解决双重经济结构的问题上来。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均质化,这一时期日本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是以“推进现代化”为中心来展开的。1963年,日本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标志着中小企业政策发生了新的飞跃。基本法明确提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八个方面的措施。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日本众多中小企业处境维艰,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日本政府仍然坚持对中小企业给予有力的支持,重点是促使中小企业进行调整,促使中小企业向知识密集化领域转变,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它们能够在变化了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获得新的发展。为此,日本政府又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使中小企业进一步适应经营环境的新变化。总起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现代化政策是极为成功的。

英国在70年代末以前,对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制定任何富有意义的扶植和保护政策,这正是英国中小企业长期衰弱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直到70年代以前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英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上处于被排挤、被淘汰的历史命运之中。中小企业的大面积衰微,成为制约英国经济振兴的重要因素。60年代末,围绕国家经济政策的争论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波尔顿委员会”的设立,“波尔顿委员会”也就是“中小企业调查委员会”。经过历时两年的调查和研究,波尔顿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详细报告。“波尔顿委员会”所提出的调查结果同英国人长期固有的观念是很不相同的,它证实了中小企业在英国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波尔顿报告,引起了英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报告所提出的大量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英国政府制定中小企业政策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和依据。波尔顿报告发表之后,1971年11月,英国执政的保守党政府在工商部内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FD),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理中小企业事务的政府机构。小企业管理局主要推行三个方面的政策,即对中小企业进行咨询服务、给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研究和开发费用、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总体上看,在70年代初,英国的中小企业政策仍处于一个初级水平。1973年的石油危机同样是英国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催化剂。1977年9月,英国政府成立了“利巴委员会”,通过对中小企业在税务负担问题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在税收、金融、出口信贷、工资补助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给予支持的政策。英国中小企业政策的全面展开是在1979年5月保守党重新执政以后。针对英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两大问题,撒切尔夫人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新的中小企业政策,使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中小企业采取的是扶植先进、淘汰落后的政策。无论是1953年制定的“手工业秩序法”,还是后来制定的“在产业经济中扶植中小企业的若干政策”,国家支持的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而是其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那一部分。这些政策促进了一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造成了整个中小企业的两极分化。在中小企业所有者的强烈呼吁和要求下,1957年,德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反垄断法——“反对限制竞争法”(卡特尔法)。但是,“卡特尔法”并不限制康采恩,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垄断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的排挤。进入60年代,随着经济国际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中小企业面临更加恶劣的市场环境。在中小企业家的强烈要求下,德国政府于1965年对“反对限制竞争法”进行了修改,进一步限制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1970年,德国政府制定了“改革中小企业结构的基本纲领”,为促进中小企业建立合理的规模结构提供了政策依据。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经济支持是多层面的,包括一般性财政援助、促进研究开发、落后地区贷款、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促进新创企业等方面,这些援助和支持都是通过政府部门和银行信贷机构进行的。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德国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劳动力素质、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而获得稳定的发展,成为支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是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

中小企业在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法国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和发展,并不是政府保护和扶持的结果,而是由法国垄断资本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二战以后直到1970年以前,法国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政府实行的是保护大企业、排挤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国政策的转机同样出现在1973年。石油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法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政府也据此制定了新的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法国政府从振兴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考虑出发,制定了旨在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在70年代,法国分别于1973年、1975年、1979年提出了密野拉莱报告、修德鲁报告、马约报告,对如何发展法国中小企业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方案,从而对70年代法国中小企业政策的形成和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8年,法国政府成立了“企业创设厅”,鼓励国民创办中小企业。1981年5月,社会党的密特朗当选总统,提出了新的产业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法国政府在80年代对中小企业采取了较19世纪70年代更为系统和广泛的支持政策,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意大利从1870年到20世纪初,为了尽快摆脱落后局面,极力推进近代化,走上了保护大企业的工业发展道路。结果,少数垄断大企业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手工业和小工业都受到严重的忽略和摧残,使原来已经存在的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5月,意大利政府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保护和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并于1922年5月颁布了正式法律,明确了支持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大政方针,并责成国家工商劳动部具体实施,在该部下设了“小工业中央委员会”,作为具体的落实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政府继续推行保护中小企业的政策。1956年,意大利颁布了“手工业法”,成立了从中央到州、县的三级手工业委员会,这三级组织都是国家工商部的咨询、协调机构,一方面,通过它们全面掌握中小企业创建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又通过它们实施对手工业和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支持政策。意大利政府从本国经济结构的具体特点出发,对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分别实行了不同的政策。意大利政府在对中小工业企业实施金融扶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对落后地区实行特别照顾的原则,这同意大利的中小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于这些地区有关。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意大利政府还实行资金补助和减免租税的政策。

总的来看,每一个发达国家在实行中小企业政策的时间、主要目的、具体政策及措施等方面是各有区别的,但是,制定积极的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却成为所有发达国家70年代以来的一个共同趋势和特点。

四、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历史意义

第一,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创建和发展,首要的目的和原因,就是它们在技术创新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寄予希望。中小企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混合体,其内部的差别是明显的。但是,在当代发达国家,许多中小企业都有很好的技术创新业绩却是一个普遍的事实。

国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在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但是,有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这就是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技术创新和进步。而保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理并存,正是维护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的重要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是直接推动新的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70年代以来,在高技术领域,小公司的创新业绩格外引人注目。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上的高技术小公司的崛起是其典型,在日本和西欧同样存在高技术小公司蓬勃发展的现象。而现代高技术的创新过程之所以能够由中小企业来承担和实现,最深刻的基础仍在于现代高技术本身的特点,这个特点就在于它以微型化为特点,高技术本身的小型化、微型化为生产的小型化以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适当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维护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市场机制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表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主要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要维护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必须维护能够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结构。为了使市场机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产业中保持适当的企业数量,这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制定反垄断法律和政策,另一方面又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和政策的原因。但是,在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题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一味地片面地反对垄断、保护竞争,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反对和保护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由于从竞争到垄断表现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因而,保护中小企业、维护市场机制就成为发达国家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倾向。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存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就不可能有发达国家持续的经济发展。

第三,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够缓解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100多年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际状况表明,生产大型化、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规模不断扩大等表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另一方面,与这个主要趋势一同发展起来的还有生产小型化、分散化,资本有机构成在有些部门和行业相对稳定甚至有所下降,从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也正是由于这一趋势的出现,使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并不是以纯粹的形态表现出来,而是受到某些“修正”。如果没有这种修正,整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大厦也许会因为失去平衡而坍塌。自7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规模和比重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增长,这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趋势。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一直是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一个人重要原因在就于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和大企业的就业人数上来看,6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企业就业人数远远高于大企业。

在崇尚“自由创造精神”的美国,中小企业在缓解劳动力就业问题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通过新创企业的增加以及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来实现的。80年代以来,企业的新生率远远超过死亡率,从而使企业总数明显增加。在净增加的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众多高技术小公司的创建,成为引人瞩目的现象。70年代以来,英国掀起了“小企业热”,中小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为劳动力就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1986年英国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员占到全部就业总数的57.1%。

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就在于,小企业少,而中等规模企业和大型企业则在稳定增长。因此,在劳动力就业贡献方面,在制造业中,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也是贡献最大的;在批发业中,中型企业的就业人数和比例更大;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德国的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1976-1981年,法国的就业呈现出一个明显特点,即就业增长幅度与企业规模成反比。

70年代以来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中小企业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上都引起人们的关注。意大利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的部门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商业、信贷等部门。在上述这些部门中,中小企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在意大利存在大量的所谓“黑劳力”,所以,意大利中小企业实际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远远超过了官方的正式统计。

第四,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上造成了双重的后果和影响:一方面,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微型企业,从性质上说,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小生产”,因此是属于非资本主义性质的,例如大量的个体工商业、家庭经济、小业主、个体专业服务者等,这些经济成分中的所有者不是无产者,因此不属于真正的“工人阶级”。在劳动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这部分经济成分越发达,其中的从业人员越多,那么,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人数就会减少。这里存在着与过去相反的另一种趋势,即越来越多的无产者成为有产者,无产阶级的人数就会减少。本文的考察表明,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新的小生产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的出现,为新的小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因而可能会有更多的劳动者非无产阶级化。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中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那部分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大企业的工人人数绝对地和相对地下降,中小企业中的工人阶级的人数上升。这就使基于资本集中和企业大型化的工人阶级的组织性下降了,结果使工人的组织性和在整个社会中的力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正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一直处于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最深远的历史影响之一。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新发展,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趋势。可以设想的是,如果中小企业继续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最终消灭社会分工,并实行全社会计划生产的理论模式就必然需要重新加以探讨。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必须重视对中小企业问题进行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马克思:《资本论》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吉尔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饭田经夫:《现代日本经济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出版。

李玉潭:《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西里尔·利维基:《西欧小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蔡声宁、王枚:《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问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年出版。

雷·奥基:《高技术小公司》,科技文献出版社1988年出版。

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恩·K·拉森:《硅谷热》,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杨祖功:《西欧的中小企业》,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出版。

[12]植草益:《产业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13]迪肯:《欧共体各国中小企业政策考察和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4]《日本中小企业法规选编》,法律出版社1985年出版。

[15]厉以宁、罗志如:《二十世纪的英国经济》,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篇6: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地质工作总结及其经验借鉴论文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地质工作总结及其经验借鉴论文

引 言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21 世纪的重大科学命题。城市作为人口和现代工业集中的地区,在国家建设和人类生存环境水平提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自然环境发生巨变,城市和地质环境不断进行着相互作用。在过去的 30 多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社会和学术界对城市地质问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心。我国进行比较系统的城市地质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就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对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的主要城市地质工作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切实反映出城市地质研究工作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城市地质的内涵

城市地质是地球科学的一个较新的分支,对城市地质的定义和内涵,目前仍在研究和探索之中,关于它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认识尚不统一。有的认为城市地质属于传统地质学的范畴,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各种地质工作在城市和城市化地区的应用; 有的认为它是工程地质学的分支,应称为城市工程地质学; 有的认为它是环境地质学的分支,称为城市环境地质学。

通过综合诸家意见认为,城市地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科学,有着特定的任务和工作内容。其任务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地区的地质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所获得的地质资料和认识,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其实质是地质科学和地质学家直接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城市发展与控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工作内容包括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供水水源地的勘查和利用、区域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论证、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与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地质环境监测等。

城市地质学整合了城市管理和发展中所需的一系列地球科学分支,因此它是地球科学中综合性最强的领域之一,涵盖了部分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土地管理学等,除此之外还有传统的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岩土力学、水文地质学等。因此,城市地质工作是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或潜在城市化地区的特定空间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地质要素,研究其对城市发展所提供的资源、所施加的约束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的地质工作[1].可见,城市地质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地质学科,它并不是简单的其他地质学分支学科资料的堆积,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城市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和综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2 国外研究进展

城市地质的主体工作是主题应用填图,为城市各类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2].国外最早的城市地质工作大约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绘制了用于城市规划的特殊土壤分布图[3].30 年代末,德国出版了标示着各种土地利用适宜性的 1∶ 10 000 和 1∶ 5 000的地质图,并用于 Bodenatlas 的城市扩建规划[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复苏,城市地质工作日益频繁,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地区,如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荷兰等国家实施了系统的城市地质填图计划,主要是对城市地区土壤和岩石的自然属性进行填图,用于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5],其中典型代表是 Prague 城市的1∶ 5 000地基填图,包含建设层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等工程地质信息,并且该城市大量的数据和图件在不断地更新[6].这一时期,德国有十多个城市完成了土地利用主题填图[7].尽管这些图件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其可读性较差; 图件及附注中包含了土壤自然属性和土地利用适宜性的信息,但多为定性描述,这主要是由于土工实验数据以及在原位或实验室条件下水文地质测试数据的有效性较低。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其后的城市扩张,大量的地质工作者开始展开对城市地质的研究工作。例如,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仅洛杉矶就有 150 多名地质学家在从事城市地质研究工作[8].同期,由于 Legget 的出版,地质数据在加拿大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6,9].至此,工业化国家更加关注城市中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大量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废弃物处理场的选址成为城市地质工作者新的研究领域。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废物污染问题迅速地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最早在德国出现对土壤纳污潜力和污染容量极限的研究,生成“地质潜力图”来为城市规划服务[10],这套填图系统后来被其他许多国家应用。这一时期美国地质调查局绘制了许多城市地质图件[11 -12]; 许多欧洲国家也开展了一些特殊研究,包括寻求最合适的方法在城市化地区的图件上展现地质数据[13 -15].西班牙的许多城市地区开展了用于城市规划的 1∶ 25 000岩石土壤填图工作[16],初步查清了不同类型地表浅层 岩 土 的 分 布 范 围,如 在 马 德 里 开 展 了1∶ 400 000 到1∶ 100 000 的填图工作[17].可见,这一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地质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首先,城市地质工作内容延伸到水土污染调查评价、地质资源潜力及其开发利用评价、城市废弃物的处置及应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调查与治理的相结合; 其次,工作区域从单个城市扩展到城市群地区,同时注重城市地质为环境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服务,提高了成果的实用性; 再次,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相继建立,这一时期约有 300 个系统投入使用,以获取和处理地质、地理、地形和水资源信息。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随着水文地质和岩土模型应用的加强,使得定量描述和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影响成为可能,这一时期城市地质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主题填图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例如,荷兰开展了由土地开垦造成的地面沉降的危害研究,并在一些城市地区开展了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影响研究[18].电子数据技术的采用带动了全新的主题填图工作,从而使规划者、决策者和工程师能够比过去更加容易地获取这些主题图,并根据需要及时地提取有用信息。

主题图的编制更多地采用了定量化指标,并尽量简化了图面内容,使得非地质专业的用户更加容易地理解图的信息[14].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从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启动了城市地质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在亚太经社会委员会( ES-CAP,United Nations) 的推动下开展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 9 卷城市地质文集,主要介绍了包括中国、孟加拉、斐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朝鲜、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在内的国家专门的城市地质研究和现状报告。早在 70 年代,印度的 Calcutta 城市便开展了城市地质工作并出版了一系列的城市岩土研究报告。在非洲,除了多哥外,其他国家均未开展过重大的城市地质工作[19 -20].这一时期城市地质工作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地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地下水资源研究从注重水量转变为水质水量并重,解决含水层污染问题从调查治理转变为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地下水可供能力、地下含水层脆弱性评价研究与编图作为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得到高度重视,并成为 80 年代后期城市地质工作的主题。80 年代末,美国、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典、英国、捷克等国家相继出版了 1∶ 1 万 ~1∶ 100 万不同比例尺的地下水脆弱性图,为政府官员、规划者和管理者了解土地利用活动与地下水污染之间的关系,识别地下水易于污染的高风险区,制定地下水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方案提供了依据[21].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是国际城市地质工作新的发展时期,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有所创新。

如 90 年代初期英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伦敦计算机化地下与地表项目( LOCUS) ”.该项目的目标是绘制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土木工程建设和解决地质环境问题的各种主题图件。这项工作是基于包含 2 万多份钻孔描述资料的数字化数据库和具有强大功能的 GIS 与模型技术完成的。德国地质调查局将工作重点由矿产勘查转向环境调查研究,主要开展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污染评价; 垃圾场污染的调查、评价及污染监控、治理等环境地质工作; 建立了城市行政机关、地质调查所的综合数据库,并获取广泛的其他地学知识,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地下水利用服务。

年,英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城市地球科学研究”项目,旨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综合的地质信息。

该项目划分为地表矿床特征、三维岩体特征和信息系统研发 3 类 6 个主题研究子项目。 年,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编辑部出版了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东部城市与第四纪地质》( Urban andQuaternary Geology,New Zealand and Eastern Aus-tralia) 以及 《The Shaping of Sydney by Its UrbanGeo-logy》。报告论述了这些地区城市的地质条件和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城市地质如何融入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防灾减灾中,指出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要适应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条件[22]. 年 8 月第 33 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大会的主题是“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此次大会关于城市地质的内容也很多,其中国外城市地质成果介绍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挪威国家地质调查局在奥斯陆地区开展城市地质调查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有 10 个方面: 氡灾害、地面沉降、城市土壤污染、地热、砂矿资源、地下水、矿产地质、基底稳定性与监测、地质教育等。

工作思路上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注重以整体观点研究城市地质问题。城市地质工作从解决比较简单的规划建设问题深入到解决更为复杂的区域整体开发和决策问题。如美国于 1991 年开始实施水流域综合保护计划,将分散的水资源保护转向使用水流域的研究,在统一的水文地质单元内共同解决水资源的可供能力、水资源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使管理者能够从整个水流域全面地考虑影响水资源的各种作用[18].对于城市灾害,则注重对群发或诱发的灾害系统研究,研究灾害的影响面、易损性和对灾害的反应。近年来在国际地科联环境规划地质科学委员会的倡导下,西方国家正着手建立反映地质过程和地质现象变化大小、频率和趋向的地质指标体系,并将地质指标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指标结合起来,从整体来考虑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实施全面保护城市地质环境、超前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的确定正是对过去城市化过程中忽视环境、忽略地学信息,造成城市灾害频发的后果做出的深刻反思。如美国在地下水污染治理方面位居世界前列,最近十几年内仅清理油渗漏造成的土壤和含水层污染的费用就高达数千亿美元。由于对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足,所采用的抽取 - 处理技术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如今美国科学家和立法者已经认识到,最成功的污染治理战略将是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及其周围地区实施风险管理战略。类似的如城市快速发展而防灾、减灾措施相对滞后导致的城市灾害影响面扩大和易损性增强,已经影响或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水土污染风险识别、地下水可供能力、城市脆弱性评价以及建立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等作为对城市地质环境实施保护的超前服务工作,成了 90 年代至今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在技术方法上,多学科、多目标、多种技术方法的交叉配合,提高了城市地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利用探地雷达、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等先进技术进行工程和地质灾害勘察取得了显着功效,尤其利用 GIS、RS、GPS 技术进行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采集多学科地学信息,建立 GIS平台的地学信息空间数据库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决策支持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城市地质快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3 发展趋势

纵观国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开展历程,经历了工作内容从单纯查清地质条件到涵盖废弃物处置、水土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多目标地球化学、生态地质调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调查研究; 对城市地质环境的调查与编图从定性描述深入到定量评价; 工作思路从调查分析单一的地质问题转变为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超前服务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区域从单个城市扩展到城市群地区乃至国土规划经济开发区; 技术方法从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的勘探开发服务拓展为多学科、多种先进的勘察、检测、分析技术相互结合的多目标服务; 地质信息从编制纸介质的图件、报告提升到建立空间数据库和 GIS平台上的地学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及时更新、动态评价和社会共享。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使得城市地质研究越来越被重视。

3. 1 城市地质工作理论更加系统更加完善

城市地质工作秉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融合多学科理论观点,形成以确保城市地质生态安全为主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推崇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实现社会经济在地质环境容量允许、质量良好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应特别加强对三维建模、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建立地下水、土壤污染评价理论体系[23].

3. 2 城市地质工作的深度及服务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

目前城市地质工作更多地侧重于城市基础性地质调查填图和评价工作,如基岩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等[24; 另外针对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如活动断裂、地面沉降、水土污染等。在获得区域地质背景基础上,针对应用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将是今后城市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城市地质的许多工作内容也正在结合应用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如工程地质结构应用于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地籍管理,水文地质应用于地下工程开挖承压水问题,地球化学应用于土壤监测、修复与治理,岸带冲蚀与淤积应用于滩涂资源管理等。

3. 3 以 GIS 为平台的数字城市地质资料集群化系统将更加智能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是今后地质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城市地质资料的集群化工作将是必然趋势,它是城市地质实现服务多元化目标的基础。目前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大多具备地质资料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地质成果图件的展示功能,今后将朝更多专业模块融合、专业分析、综合评价、应急管理等更智能方向发展[25].同时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平台如何实现与土地资源管理平台、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城市建设管理平台的衔接也是一个重要方向。例如,英国为确保及时满足城市发展对地质科学信息的需求,形成对各种城市地质问题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基于 GIS平台的地质科学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化系统。英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工作小组还在泰晤士河口地区开展了地球科学数据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发达国家城市地质工作的基本趋势。

3. 4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评价及其治理仍是今后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地下水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并被一些国家提高到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地下水污染治理走过了以下的历程: 20 世纪70 年代,地下水治理与恢复的战略为“识别→修复”,即识别地下水的污染场地,对其进行治理。到了 80 年代地下水治理与恢复的战略为“预测→防治”,即对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污染潜力进行预测,对其进行必要的防治措施,以免污染进步扩大。进入 90 年代后,采用以风险评价为基础的地下水治理与恢复的战略,即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尤其在美国,科学家和立法者已经认识到,最成功的污染治理战略将是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及其周围的地区实施风险管理战略,即通过风险评价,识别减轻污染的途径,并对污染以某种方式进行遏制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这是最近几年污染治理的新动向。原位生物治理技术是治理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术; 然而,由于对地下环境中做生物的作用过程的认识不够,目前国际上真正费用低、效果好的原位生物治理技术仍有限。动力控制与原位微生物方法联合治理地下水污染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污染的遏制是降低污染处理费用的有效途径。

3. 5 地下水动力系统的变化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城市发展的初期,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普遍下降,从而引起系列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如黏土压实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缝,使工程地基和地下工程不稳定; 咸水入侵和水质恶化; 水井掉泵等问题。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地下水上升会引发一系列的水土、工程和环境效应。人们认为城市化最明显的影响因素是道路铺沥青和浇筑混凝土使土地表面透水性不好。

最近的研究表明,城市地区地下水总的补给大多是增加的。原因是: 在不透水地方的边缘,入渗增大; 供水系统的渗漏; 污水系统、化粪池和工业污水处置的渗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排污设施条件差或没有排污设施的地方; 绿地和树木的过度浇灌,增大补给。城市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增加可以大大抵消由于城市化地面不透水所引起的任何地下水补给的减少量。这种补给的增加,不仅改变了地下水的动态平衡( 使地下水水位上升) ,也改变了地下水的水质,引起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补给增多对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突水对地基和隧道的破坏; 承载力的下降和一些建筑物的下沉; 对地下构筑物的侵蚀作用增加; 地下水构筑物的抬升和结构的破坏; 对地下水污水管道和化粪池的破坏,使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使人类健康和环境处于风险之中; 污染物和有毒气体从污染的土壤中迁移。这一系列问题都将是未来城市地质工作的研究热点。

3. 6 城市地质调查正在更多地区不同类型的城市开展

城市地质调查从 20 世纪开始到现在,已经近百年,世界上许多城市已经开展过城市地质调查,如洛杉矶、柏林、东京、伦敦和莫斯科等都开展过相对综合的城市地质调查并出版了相关着作,如 《莫斯科城市地质》。目前有更多的城市正在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如我国的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南京和杭州,国外如挪威的奥斯陆、芬兰的赫尔辛基和日本的东京等。其中挪威奥斯陆城市地质调查覆盖了地质结构、地质资源、地质灾害等方面内容。非洲的许多国家城市地质也正在许多城市开展,比如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埃及的开罗等。由我国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全国306 座城市地质问题摸底调查工作,历经 8 年于 年完成,此次调查将我国城市按所处地貌环境分为平原、盆地、低山、丘陵、山地和高原等类型( 图 1) ,对各类型城市地质问题现状和危害进行了调查评价。调查发现位于不同地貌类型地区的城市,其地质问题各具特点,城市发展适宜性也不同,在进行城市地质工作时有必要分类进行研究。

3. 7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是城市地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污染和岸带冲淤等地质灾害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城市都面临不同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近10 年间,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塌陷等地质灾害共造成 529 人死亡,规划区范围内造成 3 681 人伤亡,毁坏房屋 24 万余间;近30 年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类城市地质问题累计造成经济损失约 3. 2万亿元。可见,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仍将是未来城市地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今后除继续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之外,更应侧重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如何将地面沉降监测与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结合起来开展预警预报工作,如何建立覆盖不同建设用地类型、农用地类型的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网,海岸带冲蚀淤积监测如何与跨海大桥、重点岸堤保护结合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何监测及如何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等。

3. 8 调查、监测和测试等方法技术会不断革新

随着城市管理的要求逐步提高,城市地质调查对方法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比如通过提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获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污染等参数信息[26],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改进监测区域地面沉降、水土污染、岸带冲淤等,如何在现场快速圈定受污染土壤的范围,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的需求也非常迫切。

另外测试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地质评价的结果,如目前土壤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技术还不能完全满足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较高要求,某元素的检出限误差可能比实际年度变化量高许多,年代测试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地层归属,水土有机污染物测试结果的重复性检验较差将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调查、监测及测试等方法技术的不断革新,将是今后完善城市地质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3. 9 城市地质工作机制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城市地质如何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建设将是决定城市地质发展动力关键所在,今后城市地质服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如城市地质工作模式由问题推动型到理念发展型的发展[27],城市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机制的形成,城市地质工作如何融入到城市规划管理流程、土地资源管理流程等政府管理主流程[28],城市地质信息更新与共享服务机制建设等[29 -30].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城市地质兼有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城市地质学的概念不断变化和拓展,而城市地质学的核心仍是地质学,其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其发展的动力要依托机制的创新,应注重它的应用性、方法技术的革新。我们既要研究现有地学成果和技术手段如何应用于城市建设,又要研究如何更新技术手段以满足城市建设新的需求。

从整体而言,我国城市地质工作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是以抓基础地质为主,科研方向为基础地质理论。70-80 年代,国内有关专家和地质科研机构对地震地质愈来愈重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战略的提出,大规模工程建设活动则使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及地质灾害问题成为优先研究方向[31 -32].如今,建设富裕、安全、和谐社会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使现阶段科研规划中资源环境仍为优先领域,资源、环境、污染成为优先主题。

我国未来城市地质工作的重点、内容应根据城市、经济区具体的地质问题和发展需求而定。

北方资源型缺水城市,解决地下水水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是城市地质的重要任务,查明含水层的空间分布,进行地下水源地的勘查,优选和评价地下水库等成为城市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城市地质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做工作,工作内容拟包括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脆弱性调查评价、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等。矿山城市要重点调查开矿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进行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价,提出治理对策; 对将要闭坑的矿山城市,为生态环境恢复,可进行土地复垦、地面塌陷治理条件、治理方法适宜性的调查评价等。总体而言,城市地质工作应在 3 个层面上展开: 基础地质调查、主题填图、综合评价与研究。各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托,互为促进[33].可见,城市地质工作的全面推进,有赖于将地质调查评价结果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指标相结合,通过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地质环境容量的评价和地质灾害预警,实现城市地质与城市国民经济系统的融合,全面保护城市地质环境,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培善。 城市地质工作概论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50 - 62.

[2] 王孔忠。 城市地质工作的需求与目标 [J]. 地质通报,2003,22( 8) : 597 - 600.

[3] Hoyningen-Huene P F Von. Ubersichtskartierung im Gebiet derMeβtischbl|tter Kempen, Krefeld, Viersen, Willich nebstRandgebieten: “ Briefe ” Landesplanungsverb [M]. Berlin:Düsseldorf: 1931: 5 - 11.

[4] Brdning K. Bodenatlas von Niedersachsen [M]. Gottingen:Wirtschaftswiss,1940: 7 - 9.

篇7:城市航空摄影测量研究

城市航空摄影测量研究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方法,在此重大革新的关口,笔者基于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大量相关文献,对城市航空摄影测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展望,全文高屋建瓴,是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和理论学习的成果,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王火新  作者单位:河北省制图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P2 关键词:航空摄影测量   城市   数字摄影测量  

篇8:西方发达国家污染土地审计的引介

西方发达国家污染土地审计的引介

中国已加入WTO,客观上要求我国污染土地审计(SCA--a Site Contamination Audit)规则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样才能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全方位商务贸易与合作业务发展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在污染土地审计方面,我国与国外无论在观念和立法上,还是在SCA理论、方法和实务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完善污染土地审计的法规、程序与方法,积极推动我国污染土地审计中介服务的'发展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

作 者:王建刚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商品科学与环境研究所 刊 名:中国标准化 英文刊名:CHINA STANDARDIZ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F239 关键词: 

篇9: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

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

一、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一)土地与城市不协调问题。在任何一个城市当中,土地的数量都是固定的,即便近年来的很多城市都在区域上不断的拓宽,可是能够利用和随意操作的土地范围还是有限的,并且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需要在各个方面的建设上不断的努力。我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本身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土地与城市不协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上的注意和不满。首先,城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土地的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在土地买卖和各项建设工程上努力,表面上得到了较多的经济效益,但实际上未对广大的百姓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是遭到了很多的舆论压力,在社会上引起的诟病较多[1]。其次,土地利用的过程中,有些地方片面的开展植树造林处理,公园建设数量庞大,不仅对城市的内耗增加,同时无法在短期内获得预期的效果,后期的投入也需要不断的提升,这就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的初期、中期、后期都表现为力不从心的现象,而城市的各项规划建设也因此出现了耽误的现象,造成的损失较多。

(二)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步调问题。我国的城市数量众多,可是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发展状态都表现为两极化的趋势,很多内容的开展过程中,均是分开完成的,这就直接造成了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步调不一致的问题。从表面上分析,两项工作分开执行的时候,可以独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产生了互相不耽误、不影响的状态。可是,在一个城市当中,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二者的界限并不清晰,又都是为了城市发展而执行的任务,如果二者的步调表现不一致,那么很容易因为差异化的问题,造成很多的隐患。首先,土地管理开展的过程中,丝毫不考虑建设规划的积极作用,片面的将土地管理执行,虽然积累了很多的土地数量,可是并没有充分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对社会、对民生而言,均不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片面从现代化的城市角度出发,很多工作执行都是为了博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一度导致城市的内部出现了经济两极化现象,房价不断的提升,真正需要的人却无法购买,这种现象的出现,已经给各大城市的生存造成了很强烈的威胁。

(三)城市用地紧张,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也使得中国城市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与人地矛盾尖锐的疑问日益凸显。很多城市政府只是充沛注重经济的短期开展,对城市用地进行大规模的扩大,这么也就会严重破坏到城市土地的生态系统。但是,我们必需要充沛认识到城市土地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一旦使用不合理,那么就会影响到城市的开展与大家的日子质量。当时,在城市中存在用地严重以及路途阻塞等很多疑问。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土地资源大规模浪费等景象。很多城市并没有充沛恪守国家与政府提出的有关要求与规则。更有甚者会形成土地的旷费,这样就会形成土地资源的大肆浪费,下降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影响了城市的开展与大家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城市中,土地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供应情况跟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息息相关。所以,要想使有限的城市空间的效用最大化,就要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引起高度重视,通过提升土地资本利用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努力。

(一)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若不能进行超前规划,那么就难以对城市开发管理土地起到作用。土地使用者要在使用土地之前对城市规划的注意事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唯有如此,才可使土地的开发管理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开展。在城市的土地利用和总体规划中,对于用地规模、用地的比重、认可密度的控制标准应做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城市土地规划也需要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定,使城市规划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二)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通过集约和节约的方法来对土地进行开发,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增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通过掌握城区内限制土地面积,集资开发现有的土地,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其次,通过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尽量使优质土地得到优先使用。再次,通过开发土地提升容积率,地上和地下空间都要合理使用。最后,除了要对现存土地保护,要对土地开发的利用强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土地所在的生态系统保持自我更新,防止城市土地资源被破坏。

(三)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在土地市场控制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要对土地一级市场进行垄断,根据我国产业布局的调整情况分配土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一级土地的市场出让总量进行合理控制,使用政策来对土地供给价格进行调整。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上,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在土地的三级市场方面,国家要通过制定规范的监督机制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使土地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使我国的土地得到可持续性的使用。

结束语

本文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对策展开讨论,当下工作发展基本都偏向良性循环,未造成特别严重的隐患。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人和城市土地之间的矛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政府要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控制好城市土地经营管理,使城市土地的效益最大化,进而才能使城市建设朝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汉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03).

[2]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10).

[3]曹建海.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J].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06).

[4]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5]刘觅.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J].科技风,2010,10(24):330-331.

[6]解琨.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18):211-212.

篇10: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环境与文化-论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设计

本文从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先后探讨了环境与文化的`继承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东西方城市环境设计的异同,得出结论:现代的环境设计已不是简单的规划和美化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环境的全面再创造.

作 者:熊文思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刊 名: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英文刊名:LITERARY THEORY 年,卷(期): “”(10) 分类号:G07 关键词:环境   文化   发达国家   环境设计  

篇11: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

我国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现状的比较研究

> 【内容提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系统分析法,通过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广告业及无形资产开发和体育人口的增长6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  要  题】体育产业

【关  键  词】体育产业/现状/中国/发达国家/比较研究

1 竞赛表演市场

我国广大群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竞赛市场的基础。目前,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观众及球迷群体。在我国,足球是较早步入市场的项目。据统计,足球甲A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为2.1万余人,门票总收入1亿多元。甲B联赛平均每场观众1.4万,整个甲级联赛有580多万现场观众。赛季,男篮甲A联赛共进行172场角逐,一个赛季现场观众人数达62万,绝大部分赛区上座率75%以上,门票收入达1410万元。排球98赛季经营收入1200万元,现场观众人数50多万。现在我国的商业比赛、表演赛日趋活跃,如近年推出的CCTV乒乓球擂台赛、摩托罗拉羽毛球天王挑战赛,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美国,职业体育是本世纪初出现的,当时情况甚至不如中国现在,亦没有多少利润。80年代,NBA由于实行薪金封顶,各队实力趋于平衡,NBA日趋精彩,再加上一套日趋完美的经济运行机制,NBA可以说是成了竞赛表演市场成功的典范。美国TNT有线电视网从1985年起转播每一赛季70场职业篮球赛,NBA可获1亿美元的转播权。现已退役的公牛队前队员乔丹年工资合同就达3000万美元,年创产值63亿美元。6月1日举行的“世纪飞人”150m大战,贝利获胜赢得150万美元,负者约翰逊也得50万美元出场费。196月29日举行的世界重量级拳王争霸赛,胜方霍利菲尔德获得3500万美金。以上奖金主要是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提供。意大利一个星期日举行的“足球日”中,全国足球迷的总开支就达亿里拉。1993年该国体育观赏消费支出达7300亿里拉。由上可知,我国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竞赛表演市场获利差距较大。

2 健身娱乐市场

近年来,随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健身娱乐业也取得了进步和发展。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1992年~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平均增长率达5.1%,城镇居民在体育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从84元增加到112元,年平均增长20.2%。在对江苏省参加体育锻炼的4人的调查中发现人均体育总消费每月50元以上为调查人数的4.0%。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较好的上海市,43.7%的市民每月体育消费支出达100元以上。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3.5项,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100元。同时,随着体育消费意识的增强,体育训练培训市场的发展也蓬发生机,辅导站、俱乐部正吸纳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体育健身娱乐。而年人均支配收入6000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400美元左右。美国1988年消遣性与参与性体育产值达228亿美元。西班牙私人俱乐部会员月会费有30~160美元不等,一般工薪阶层均能接受;美国健身中心年票300~1000美元,参加活动的人十分踊跃。19日本经济学家也正治雄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休闲市场发育水平及市场结构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基本成正相关。我国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体育市场也大有前景。

3 体育用品市场

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我国体育用品业工业总产值以每年493亿元的速度增长,体育用品出口额以20%的高比率递增。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调查,选择境外加工地的美国制造商中,有33%看好中国大陆,在所有的进口体育用品中,我国体育用品占了二成半,仅年外商在华投资就达400亿美元。我国共有3372家体育用品企业(属于中国文教卫体育用品协会会员的企业数),以李宁、格威特、康威、双星等为代表的一批体育用品明星企业迅速成长。1997年全国居民体育用品支出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而90年代初,美国体育用品消费占美国体育生产总值的61.3%。世界上体育用品人口平均消费最高的4个国家为日本(888美元),德国(790美元),美国(695美元),英国(443美元)。悉尼奥运会组委会与57家企业签署了奥运会授权产品协定,该年生产商和零售商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利税超过5000~6000万美元。一些我国消费者熟悉的体育用品生产商如:耐克、阿迪达斯、锐步、彪马,在实现全球化的过程中采用了与体育联姻的方式。我国体育用品市场总产值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但体育用品多集中在日常耐用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上,且体育用品市场存在品牌意识差,市场调查、营销管理重视不够,市场发育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的现象。

4 体育彩票市场

体育博彩业在当今世界各国的产业中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今彩票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通过体育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一方面可以缓解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另外可将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转变为生产性资金。体育彩票市场具有与股票市场类似的功能,刺激体育彩票消费需求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1984年在我国北京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时,才首次发行体育彩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彩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后,全国许多省市先后发行了体育彩票。1994年4月5日,原国家体委正式成立了体育彩票中心。自1987年至202月,全国体育彩票发行量已达250亿人民币,近两年推出的电脑体育彩票的购买较为火热。10月22日,国内部分省市推出足球彩票。我国体育彩票按国家规定奖金返还比例为50%,其它50%将固定做公益金和发行费,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规定:国家体育总局在安排公益金时,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资金为年度公益金收入总额的60%,用于弥补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经费不足的资金为40%。在发达国家,已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的有力支柱。据《世界彩票指南》统计,1990年,世界彩票销售额为650亿美元,发行数额最多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美国体育博彩业的年收入已近40亿美元。法国“发展竞技体育基金”的年收入9亿法郎,其中彩票收入为8.4亿法郎,法国近1/4的体育经费是通过发行彩票获得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体育经费76%是依靠发行彩票。1990年意大利奥委会彩票纯收入为9770亿里拉,大于奥委会全年的开支9270亿里拉,足球彩票每年20亿美元。英国的“援助竞技体育基金”的主要经费来源也是依靠发行体育彩票,芬兰、比利时、荷兰和以色列等许多国家的经费中,体育彩票超过政府拨款。日本彩票业仅自行车博彩一项,1992年发行就达1.92万亿日元。相比而言,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发行体育彩票渠道多、方式灵活,有严格的法律法规,而我国体育彩票发行渠道单一,彩票种类、玩法、经营方式过于单调,国家统得过死,法令、法规不够完善。但目前国家已意识到体育彩票在宣传体育及促进全民健身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发行的中国电脑体育彩票及已在部分省市发行的足球彩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5 体育广告业及无形资产开发

我国体育比赛与职业俱乐部冠名权的开发方面,有些项目协会取得了很大成绩。19,全国排球联赛冠名“维达”,收入800万元;中国男篮甲A联赛的冠名权、推广权、75%的场地广告权整体转让给国际管理集团,每年收入300多万美元。男足甲A联赛的冠名权、推广权及大部分场地广告权在联赛之初卖给国际管理集团,年获资金5000万元。在“中国体育代表团”称号及标志的特许使用权开发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1996年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义和标志特许使用权转让及广告赞助总额达4000万元,有60家企业购买了指定产品称号。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体育代表团,通过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有28家企业竞标获准使用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奥运会体育代表团的标志,获得经费7000万元。初,中国足协以每轮13万元(26轮)共计338万元的价格将转播权转让给中央电视台,但男篮甲A联赛场上,整体电视转播仍需付费给中央电视台。总的来说我国赛事转播权问题一直未理顺。发达国家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方面更是竞争激烈。国外很多公司(企业)如美国的`摩托罗拉、可口可乐,日本的东芝电器、佳能,韩国的三星电子等,都曾不惜花巨资赞助体育比赛,是使用体育无形资产获得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公司。AC米兰俱乐部以1500万英镑的广告收入为德国欧宝汽车公司作品牌宣传;“耐克”借NBA球队、球员仅作形象广告,每年支出超过1亿美元,每年几十亿美元的回报也令“耐克”老板喜不自禁。据日本富士胶片公司统计,赞助洛杉矶奥运会后的半年中,产品销售额增加50%以上。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为体育投入的越多,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价格扶摇直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电视转播费用已达15亿美元。美国广播公司(ABC)以2.78亿美元和0.9亿美元购得1984年夏季奥运会及冬季奥运会的转播权,通过商业广告,到1983年底,该公司已赢到3亿美元。英格兰足总与英国的星空电视台签订了为期4年的电视转播合同,电视台为此付出了6.7亿英镑的转播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体育广告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青睐。体育明星作广告也日趋增加,有赶超影视明星的势头,体育在观众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6 体育人口的增长

世界体育人口的增长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增长有极大促进作用。据1995年统计,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本为63%,德国为61%,美国为56%,挪威为52%。我国1996年调查为15.5%,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及现役军人算在内,总计为31.4%左右。此数据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另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11月1日零时止,我国人口已达12.95亿。据预测,2038年人口达到峰值15.58亿,其后将呈现缓慢的负增长。这一方面说明新世纪我国的人口压力仍然很大,但另一方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机遇。因为,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步增长的,这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并将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另2000年城镇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36%,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体育消费人群也会持续增长。1994~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由于我国体育人口上升有很大的空间,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创造最大的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 田克敉.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可行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2] 蔡军.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J].体育科学,,(4).

[3] 于振峰.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3).

[4] 陈勇军,王爱丰.论体育消费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3).

[5] 李敦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体育文史,1999,(1).

[6] 孙飙,姜文凯.江苏成年人体育生活部分情况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9,(1).

[7] 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1998,(2).

[8] 郑芳,丛湖平.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篇12: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借鉴

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借鉴

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主要有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通过对 英美模式、日本的主银行模式和德国全能银行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做法,并考 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选择可以分两步走:一是近期过渡式 的融资模式,即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二是未来目标融资模式,即证券融资 与银行贷款并重、市场约束性强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任何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特定的经济和 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却具有某种共性,即经常以某种融资方式为主,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 主,这就是企业融资的模式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市场化程度不同特别是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不同类型国家企业 融资的模式是不同的。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 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证券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 55%以上;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 ,银行贷款融资约占企业外部融资的80%以上①。不过尽管日韩等东亚国家与德国的企业 均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但东亚国家与德国在银企关系、企业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和市场 约束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将对第二种融资模式再进行细分研究。为此,下面我们将 对这几种融资模式分别进行探讨,并力图找出一些可供我国企业融资得以借鉴的经验。

1 英美企业以证券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1.1 英美企业融资的`一般模式及其特点

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非常发达,企业行为也已高度的市场化。因 此,英美企业主要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长期资本,证券融资成为 企业外源融资的主导形式。由于美国企业融资模式更具有代表性,我们着重从美国企业融资 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应该说,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美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企业制度也已 非常完善,企业行为也非常的理性化。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遵循的是所谓的“ 啄食顺序理论”②(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 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换言之,企业先依靠内部融资(留利和折旧),然后再求助 于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企业一般优先选择发行债券融资,资金不足时再发行股票融 资。这一融资顺序的选择反映在企业资本结构中是内部融资占最重要地位,其次是银行贷款 和债券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

美国企业注重证券融资的特点可以从其历史的纵向比较中反映出来。

其一,美国企业内源融资比重高。例如,从1979年至1992年,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 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的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其二,美国企业在 外源融资中优先选择债务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例如,整个80年代美国企业新 股寥寥无几,多数年份新股发行为负值,这意味着许多企业通过举债来回购股票,从侧面反 映了美国企业注重债务融资而相对忽视股权融资。

[1] [2] [3] [4] [5]

篇13:吉林省个体私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私营企业的比较研究

吉林省个体私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私营企业的比较研究

在介绍吉林省个体私营企业现状基础上,对吉林省个体私营企业与发达国家私营企业在企业年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数量、存在问题、企业规模与竞争力和企业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存在的差异.

作 者:贾春玉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刊 名:长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 G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11(2) 分类号:F276.5 关键词:个体私营企业   发达国家   比较   差异  

篇14:借款合同:城市土地开发借款合同

甲方: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在有 荒山地名为:面积大约20xx亩,四至范围东 ,南 ,西 ,北 。该片荒山近年来一直闲着不用,为了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同时使其不致长期荒芜,甲方愿意将该片荒山承包给乙方开发经营,经全体村民会议决定,并与乙方协商,一致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自愿(地名)范围内土地承包给乙方开发经营管理。

二、经营方式及报酬,按以下 项确定:

(1)乙方每亩付给甲方40元,一次性付清。

(2)乙方从6年起每年每亩付给甲方20元到合同期满。

三、承包年限贰拾年,从20xx年元月 日起至2030年元月 日止。合同期满,土地及产权全部无偿归还甲方。

四、甲方必须保证该片土地与其他四邻没有任何权属纠纷,

保证没有任何人干扰乙方施工。

七、乙方取得该山的开发承包经营权后,在申报项目过程中,如需要甲方出面,甲方必须予以配合。

八、乙方在承包经营陆年后,从第七年起,如不按时支付甲方承包费,甲方有权收回承包地,并且不给乙方任何赔偿。

九、本合同有效期内,甲、乙双方不经对方书面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同时,该合同也不因甲方负责人的变更而变更。

十、此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协商结果与此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如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先自行协商,如协商未果,双方均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篇15:借款合同:城市土地开发借款合同

项目承担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

项目施工单位: (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根据 年 月 日开标会确定的乙方作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的第一中标人,经由双方协商,由乙方采取包工、料、机械、设备、安全生产及安全设施等全包干方式进行施工。为明确工程及双方责任,特制定如下条款,共同遵守执行

第一条 工程概况

(一)项目名称、工程范围:

第二条 工程工期

(一)开工日期 年 月 日。

(二)竣工日期 年 月 日。

(三)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 天。

第三条 工程量和工程造价

(一)工程量详见招标文件的工程量清单。

(二)甲方提供的工程量,是按规划设计文本、规划设计图纸、预算、项目实施方案及招标文件计算的工程量,与实地工程量有一定差异,乙方必须严格按以上文本及图件要求施工,完成全部工程内容和工程量。

(三)对甲方提供文本及图件的工程内容和工程量以外的确需增加的工程内容和工程量,应事先由监理方、规划设计方同意,由甲方向市国土房管局申报核实后签订补充合同,乙方才能组织施工。否则甲方不予认可。

(四)合同总价为人民币 元(大写: 元) 本合同总价是该项目 标段的工程施工费的全部综合价,包括完成工程主体及保修期内缺陷修复所发生的一切费用。此总价是工程达到甲方要求的质量标准所需的全部价格,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作任何调整。

第四条 工程质量及验收标准

工程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施工验收规范以及业主、监理单位和甲方的求。验收标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xx)、《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xx)及农、林、畜牧、水、环保、交通、城镇建设等相关行业标准。

(一)乙方必须按本合同提供的施工技术规范,甲方提供的所有规划设计文本、图件及技术交底,精心组织施工,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按时完成本合同工程。

(二)隐蔽工程在未经自检和现场监理检查之前均不得随意覆盖或隐蔽,乙方应保证甲方质检人员及监理对将要覆盖或隐蔽的工程进行检查和测量,合格后才能隐蔽。否则乙方返工费用自负。

第五条 设备

为确保该项目工程按时完成,乙方必须保证按《投标文书》承诺的机械设备,确保工程施工进度。

第六条 安全文明施工

(一)乙方必须遵守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一切有关施工安全、劳动保护、文明施工、卫生管理等法规制度和甲方编制的本工程安全施工组织要求,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施工,做好本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二)乙方在施工现场要配臵必要的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和保护器材,设立安全警告标示牌,并设专职的安全员,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特殊工种要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施工作业人员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得上岗作业。

(三)乙方在整个施工期间要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和劳动保护用品,并进行人身保险,保险费用乙方承担。在施工期间甲方对乙方发生的任何人身伤亡、伤残、疾病或财产的损失等不承担任何责任,乙方应对以上事件负责,费用自理。

(四)乙方在进行爆破作业时,应严格遵守经甲方和监理批准的爆破作业方案和操作规程。对所有的人身、工程本体和甲方财产采取保护措施,并对由于爆破造成的任何人身伤亡(包括第三者)以及对工程本体或甲方财产的损失承担全部责任。

(五)乙方必须严格控制火工品,遵守有关火工品的管理制度,严禁私藏火工品,因乙方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后果由乙方负法律责任并承担经济损失。

第七条 双方职责

(一)甲方:

1.向乙方提供规划设计文本、规划设计图、项目实施方案、招标文件及技术交底资料,提供安全和质量标准;

2.对乙方施工测量、施工放线进行复测;

3.竣工资料及各种质量评定表的收集、整理和汇总;

4.负责工程的施工监理,对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督检查;

5.及时组织配合市国土房管局对工程竣工验收;

6、负责与市国土房管局、设计、监理等单位及部门进行工作联系并申报有关文件资料;

7、负责向工地派驻施工技术监督人员,负责现场技术、安全、质量监督,监督人员纳入乙方统一管理,施工中出现的技术、安全、质量、管理等责任由乙方承担;

(二)乙方:

1、严格执行项目规划设计文本、图件、项目实施方案、招标文件及预算,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行业标准,尊重和服从业主、监理单位及甲方管理人员的监督与指挥,保证工程质量;

2、负责施工场地的平整、施工界内的用水、用电及施工便道和乙方临时设施的修建。自行承担乙方人员的吃、住、行及施工机械设备的搬迁费用;

3、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总进度计划、材料设备、半成品需求计划、用水、电计划等,报监理单位审批并报甲方备案;

4、将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人员花名单及特殊工种操作证复印件报甲方备案;

5、不得将本工程或其中的单项工程部分转包其他单位和个人;

6、工程上道工序完成后,未经监理同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违反者,损失自负;

7、施工现场实行标示牌管理,写明工作范围、作业内容和质量要求,认真执行三检制度(即自检、互检和工序交接检验制度);

8、负责合同规定的保修期内的缺陷修复,直至合格;

9、自费做好施工中各项目、各环节及分工序的监测、量测和试验,若委托甲方完成,甲方要收取相应的费用;

10、搞好文明施工和标准化作业,遵守环境保护法,对已完工的各类建筑物,在交工前负责保管并清理好场地;

11、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乡规民约,因乙方责任而引起的法律诉讼、经济纠纷或公安部门的追究等,由乙方自行处理;

12、在本项工程中,市国土房管局对甲方的要求以及甲方的承诺,对乙方同样有制约作用;

第八条 工程价款的支付与结算

(一)甲方按乙方所完成实际施工进度,每月或每一单项

工程完工后,根据业主给甲方工程施工费中,按 %支付给乙方。

(二)乙方在每次结算前应填报已完合格工程数量清单,并报监理方签字同意后,甲方按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按照结算程序支付工程结算款项,工程款项的结算一律通过开户银行转帐支付。

(四)乙方应保证甲方支付的工程款专款专用。甲方若发现乙方将工程款挪作它用,而影响甲方的正常工作和施工时,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整改,并负责由此产生的损失。

(五)质保金:质保金按工程总造成价的 %逐月或每单项工程逐次扣除,待工程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两年后,据实返还。因质量原因造成的返修,由乙方负责,返修费用由乙方承担。工程保修期间,乙方应在收到甲方书面通知书 日内派人修理,否则甲方可委托其他单位或人员修理,其费用由甲方在乙方质保金内扣除,不足部分由乙方支付。

(六)本工程保修期为 月,保修时间从甲方全部工程正式交工验收日期算起。

第九条 违约责任

1、若乙方无正当理由单方终止本合同,除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外,还应向甲方支付工程总价 %的违约金。

2、若乙方违反本合同上的约定,不按工期竣工、质量未达到设计规范或要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或发生安全事故以及发生其他导致本合同无法履行的行为,甲方有权单方解除本合同并要求乙方清场,乙方对该行为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当予以赔偿。

第十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合同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生争议,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由甲方法人单位所在地仲裁部门或人民法院处理解决。

第十一条 其他

1.合同签订前乙方须缴纳合同总价 %的履约保证金,视其履约情况予以返还。

3.未尽事宜由双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协商,并签署补充协议书。补充协议与该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4.本合同从 年 月 日开始生效,保修期满且工程结算完后终止。

5.本合同书一式 份,甲乙双方各执 份。

甲方单位(盖章): 乙方单位(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或盖章): 乙方代表(签字或盖章):

签约地点: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篇16:借款合同:城市土地开发借款合同

订立合同双方

(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户:

原籍 身份证 (以下简称乙方)

为加速西戈壁土地的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调动拓荒者的积极性,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双方共同自觉遵守。

第一条 甲方将土地使用权属于自己的西戈壁开发区的荒地承包给乙方有偿使用,该土地位于回城乡西戈壁开发区共计陆拾亩,其土地所有权属国家,乙方只有土地使用权,土地开发后,允许乙方使用,出租、继承、转让(均限使用权)但耕地不得转做宅基地和构建其它建筑物。

第二条 土地使用期限叁拾年,承包期限随国家土地使用政策规定进行改变,从合同签字生效之日,以打井配套完毕之日计算时间,前三年开荒期间乙方拓荒费用自理,不向甲方缴纳承包费,从第四年起,乙方每亩地向甲方缴纳承包费 元,随着荒地的成熟及物价上涨因素逐年递增,但最高不超过国务院关于国营农场收费规定。

第三条 从合同签订之日起,甲方视乙方为福田公司农工,经市公安局批准,可将户口迁为农场户口,迁户费用乙方自理。

第四条

1、甲方分权利、义务 甲方在开发区负责架通高压线,打好机井安装抽水设备,其费用甲方承担,以后的修理、更新设备的一切费用由一方承担,产权归甲方所有

2、甲方有权管理、监督乙方拓荒和生产计划的实施,有权监督乙方完成对集体义务的执行。

3、甲方在组织生产的同时,要加强对农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为开发区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甲方有权对不服从管理的农户开展教育,并按规定实行处罚。对严重危害集体利益,可又不接受管理,履教不改者,可以终止合同无偿没收承包土地。配给乙方

第五条 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在合同签字生效后,必须一次性向甲方缴纳水电押金,三年后土地开发国家按计划用于农业的化肥、良种等农用物资,甲方应及时按开发区地亩分完毕,甲方如数退还乙方。开发者如在中途不再继续拓荒,其押金甲方不再退还。

2、乙方有权获得国家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开荒造田的化肥、农药、良种等其它农用物资。

3、乙方必须在三年之内完成开荒造田的任务,除按农场计划决定种植经营外,剩余土地可以自行种植。

4、乙方必须在三年后,按照农场的规定及时向甲方缴纳承包费及农业税和国家征收的费用(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一次性交清)

5、乙方经甲方同意后,可以自找对象转让、出租土地使用权,土地出租转让后,转包户必须承担原乙方承担的全部义务。

6、乙方如遇生(不能违背计划生育的规定)、死、嫁娶,土地种植面积不增不减,所使用土地不变。

7、乙方必须保证在甲方划拨的土地上种植经营,严禁乱开乱占。违法者除没收积极营造防护林带,谁载谁受益,产权归己,可以采伐更新,担必须遵守林多开的土地外,并酌情给予植被毁损罚款。

8、乙方必须按照农场总体规划建宅开荒,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场规场纪,违反者甲方有权解除合同,无偿收回土地。

第六条 违约责任

1、乙方如擅自转让,出租土地,甲方可宣布转让,出租关系无效,并无偿收回乙方在三年期限内不开垦荒地,甲方不退还押金并没收土地另行划拨他人开 土地,乙方如在耕地上搞建筑,甲方有权责令乙方拆除,经济损失乙方自负。

2、甲方如不履行合同,应赔偿乙方分一切经济损失。

第七条 不可抗力

乙方因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造成开发区农作物减产、绝产经调查核实后,甲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免除乙方缴纳的承包费。

第八条 其它

本合同从签字之日其起生效,在合同履行期间,乙方户主如去世,其它家庭成员有继承权,本合同不因甲方代表人的变更而变更,合同执行期间,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合同如有未尽事宜,因有甲乙双方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和本合同具以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合同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甲方财务科存留一份。

甲 方:哈密福田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乙 方:

年 月 日

篇17: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

土地承载力研究及思考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区域规划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其特点,回顾了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研究概况,重点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土地承载力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土地资源利用等相关数据库,便于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更准确有效的动态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将研究应用于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做到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土地资源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实现土地生产潜力的最大化.

作 者:王星 李蜀庆 Wang Xing Li Shuqing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44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11) 分类号:X22 关键词:土地承载力   资源   人口   可持续发展  

篇18: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将协调度模型应用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首先介绍了协调度、协调发展度的基本原理以及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指标,然后介绍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本流程,并以海南省为例,将协调度模型应用到海南省集约用地评价中,得出海南省土地投入产出水平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和谐程度及集约度,分析出~海南省的集约用地水平,最后分析该模型应用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利弊.作 者:樊敏    刘耀林    王汉花    FAN Min    LIU Yao-lin    WANG Han-hua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期 刊:测绘科学  ISTICPKU  Journal: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34(1) 分类号:X83 关键词:协调度    协调发展度    集约度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篇19: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城市地域为切入点,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评价原则进行了论述,并据此建立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统计数据对东北地区38个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解析.

作 者:刘金凌 刘洋  作者单位:刘金凌(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刘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F1 关键词:东北地区   城市   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