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那一方山水—后山散文

梁溪路路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梦回那一方山水—后山散文

【简介】感谢网友“梁溪路路霸”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回那一方山水—后山散文(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梦回那一方山水—后山散文

梦回那一方山水—后山散文

一直就喜欢做梦,童年梦着城市的繁华;少年时梦着美丽漂亮的女孩子;生活在城市的喧哗和嘲杂,常常又梦着静谧的小村,梦山、梦水成了夜晚最美的旋律。

“后山”象一首轻柔甜蜜的歌,总是在静静的夜晚响彻在我的梦里。初冬的夜晚有些许的寒意,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早早地躲在一方温馨的小窝,老的看着电视里养老生的节目;年轻的妈妈一定是陪着孩子在做无休无止的作业,甚或是看着情意绵绵的爱情剧;电脑里不是跳动着游戏的声音;就是天南海北无聊的话语。

看着那透过窗帘照躲的光,想像着灯光下面要张张充满欢笑的快乐的脸。感受着城市生活的一份恬淡,心里涌动着无言的激动和伤感。

月光冷冷的,轻洒在院子的林荫里,象是洒落点点的雪花,仿佛有声音传出,沟引着遥远的梦,静静地座在院子里的暇山上,遥望远方,回忆象疯长的一姝嫩叶,涌动着无尽的思念。思念象夜色里一曲缠绵的琴声,悠悠扬杨飘荡着优美的旋律,跳动着飞到远方的那一方山水,在一道道如飘带舞动的山脉下,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沟壑里,点缀着无数的灯光,在那起起伏伏、高低错落的一座山峰下,一栋木结构的小院里,应该是沉睡了吧!我想,围着小院的,应该是浓浓的翠绿和丰硕的果实,房后的那几株石桦树,应该是挂满了火红火红的石桦了,远远望去象一盏盏灯笼;房前的那一片稻田也应该是绿波荡漾了,油菜花的绿色装点着小村的一切;希望不知名小虫的鸣叫不要打扰梦中的人儿;小院旁边的那棵桃树我想应该是叶黄枝孤单了;不知道岁月的风雨是否抹灭了曾经的激情,记得小时候,就是这棵桃树,总会结满果实,到了八九月,在那淡黄的树叶间,红得仿佛要流下血液的桃子,引诱得村里的小伙伴谗蜒欲滴,总是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里,三五结伴,悄悄地潜伏桃树上,将衣服扎进腰带,把成熟的桃子装进贴身的衣服里,偶尔村里传出狗叫,会惊吓得小伙伴们躲藏在树梢间,不敢动颤。此时,那棵桃树是否因岁月的洗礼而苍伤了,是否因年轮的风雨而不在风华呢,不知此时桃树上会有村里的少年吗?现在的少年会在夜里悄悄地去摘邻居家的果实吗?时代前行的脚步改变了生活方式,是否以改变了不知不觉里能享受的一份快乐呢!小院的后面,是一座高高的山,就是“后山”了,名字怎么来的不知道,只是村里人都这么叫,说是“后山”,其实没有一丝丝的后在里面,在我的家乡,山连着山,分不清那是前那是后,在我的心里,因为这山是在我家房子的后面,所以我想是我的老祖先给这山起的名,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这样的想像着,每当村里的人们叫起这名字,我就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在心底升腾。

“后山”就象是村里小伙伴的摇篮,装满了许多的梦和快乐!“后山”在小村的范围内,也算是最高最大的山了,从小村的最低处向上,后山的山坡分为几个层次,整个小村就座落在山坡的一个台阶处,一栋栋的木结构瓦房,顺着山脉蜿蜒的伸展着,一条飘荡的丝带。我家就座落在“后山”最高峰的下面,在山腰处,自然形成的象一把椅子,在风水里,这是一处特别好的风水宝地了。听妈妈说,当时这块地长着茂盛的竹子,是父亲和母亲花了一个多月砍去竹林,将家盖在了这里,我就出生在这座小院里。紧挨着我家房后的,是一片竹林,记得小时候,端午来临时,总是会有许多村里的老人、少年、大男人、小媳妇在这里摘粽叶,我以常常的钻进去,摘好多的粽叶,妈妈会将粽叶泡在水里,等到端午节包好多的粽子。包粽子在童年的记忆里是一个特别快乐的日子,村里家家都要包的,雨雾朦朦,家里的人总是会把包好的粽子送到亲戚邻居家里,其实大家都有的,我想还要相互的送,主要是一份感情,一份真诚,享受彼此间的亲情和友谊吧!童年的记忆总是落在了后山里。后山融化了所有童年的岁月,在后山的树林里和村里的不伙伴捉迷藏,仿佛欢笑还飘荡在树梢。后山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装满宝藏的地方,我每天都会走进去,清晨把自家的牛赶到树林里,骑在牛背上,任由牛儿吃着嫩草,大声朗诵课文;中午,爬至山腰,找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慢慢地享受那酸甜的杨梅,吃得不想在吃了,摘上满满一篼,带回家里,一家人座在夜色的院坝里,看着山影,享受着山村特有的那份静谧,吃着杨梅,快乐和幸福溢满小院的每个角落。

每当春雨连绵的时节,钻进“后山”,砍下几棵树木,用粽叶捆绑,搭建成一个小屋,用厚厚的树叶覆盖,每当周末,躲在小屋里,不管是哗哗的爆雨还是绵绵的.春雨,一点以不会被淋湿,在小屋里听着春雨敲击树叶发出的那种激烈的沙沙声,仿佛是沉浸在一片声响的世界;夏天躲在“后山”,透彻的清凉,随处或见的山花点缀着每一个角落,融在其中,就象是投身在仙宫;秋天徜徉在“后山”,不管你是有心还是无意,总是有吃不完的野果,红得发紫的扬梅,透心的甜,淡绿的葡萄,酸酸甜甜蜜,熟透了的山野瓜,就象是要流出汁来,轻轻地摘下,剥皮放在口里,滑滑润润的,象喝蜂蜜;冬天的“后山”,偶尔的飘落几片雪花,点缀在树叶,象是铺上了一床美丽的被单,温暖着山村的生命!回忆象展开的画卷,飘逸在心田,记不清多少次,爬到后山的山颠,遥望远方,任思绪飘荡,想像着外面的世界,尽所有的想像描绘着,想像着,终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样子,就在这样的梦里,小学、中学、后来上了大学,离开了山村,以离开了“后山”。

好久没有在爬后山了,记忆中的影子象远处高楼的那束灯光,明晃晃的,是那么的清晰。在遥远的月夜中,那星星闪耀的山峰里,曾经的梦飘浮在眼前,是那么的真切,甜蜜。思绪久久地回荡在脑海,后山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而此时我只能怀着深深的思念慢慢地追忆。耳边又轻轻地响起一曲优美的歌。。。。。。

篇2:那一方山水,是我的乡愁的散文

那一方山水,是我的乡愁的散文

有人说:“没有乡村,哪来有乡愁?”这话我是相信的。

记得读过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书后,我很是担心乡村的消失。

我对乡村的思念,在于它有田园山水的风景,有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我对乡村有一种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感就像久酿的川酒一样,越发陈年,越觉得有醇味来。

我说的乡村,在潜意识中,一定要有山,一定也要有水。

为什么这样苛刻呢?

因为山青青,代表着巍峨伟岸;水潺潺,代表着活跃灵性,而我的故乡,就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所以我甚爱其美。

还记得那次去新妙镇岔路河村时,看见那青山、溪流、竹林,还有那些悠闲的农人时,觉得那是一处世外桃源,突然就有了一种归隐于此的冲动。

岔河村位处新妙镇之南,是一处较为偏远的村落,却是浮世之中的一块清净之地。它保存了一些乡村最原始最自然的风貌和景物,当进入那片乡野时,我的心一下就莫名地宁静了。

当沿着村里的小径向前走着时,目之所及,是溪流和青山;耳之所闻,是寒虫幽怨、鸟鸣山涧;鼻息之间,被乡野的味道充满着,掺杂着芬芳的泥土味,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原始的味道。

秋日的清晨,整个小山村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远山、村落、溪流、田野,都显得模糊不清了,见不得其真面目。那一层层薄薄的雾气,时而在山顶环绕,时而在山腰飘散,让我感觉到那山间有一种神秘和不可测。

临近中午,阳光初露,山村的雾气才慢慢地散去,一切便显得分明起来。小路一直向青山谷里延伸着,寻山而去,便可见山上生长着密密层层的竹子,它们相互交错,叶与叶交织,枝与枝相接,远远望去,分不清谁是谁的枝叶来。它们有些竹尖弯曲倒垂而下,就像驼背的老人;有些直冲入云霄,就像风度翩翩的少年。尽管秋日有些寒冷,然那些竹子却依然郁郁青青。

一阵微风,竹枝婆娑,舞动着优美的身姿,刹那间,只听见竹林“沙沙”的呢喃,寒虫啼鸣于草丛之间,“嘁切……嘁切……”哪里是什么“琴声悠长”,分明是弹奏着秋思!天地悠悠,怆然而涕,我一时迷糊了,我何曾有诗人那般见物思情的雅趣?我仅仅是怀揣乡愁而来,莫非让我伤怀而归?

行至半山之中,有杂乱的灌木,树丛的'叶子都黄了。山脚下,黄草与竹林相接,竹林叶黄,还有秋草萋萋。深秋之景,全在这乡野的小山之中了。

黄草之外,是一处绝好的悠闲之地。人们在那里修葺了一个湿地公园,有花有水,更有村落围绕四周。也不知是哪位名人颇有些文化底子,取名为“适园”,我觉那名的确起得很好,恐是“无意为园而适成之”意思吧,于是我不免想起了曾去过江南的“适园”来,然彼园非名人或达官取的,所以我并不崇尚之。

此乡野之园,廊桥栈道修于山水之间,依地形而建,山间小溪水自然流入园中。可以想象到,每至春末夏初的清晨,闲坐于适园凉亭,听溪水流之音,看野草葱郁,闻野花之幽香,是何等的享受,何等的惬意!

若说村落里的故事,要数五重塘了。它算村里最老的建筑,就连村里最年长的人都不知道那房子是何年何月修建的。只见那院落生在山脚边,四围树林环绕,房屋白墙灰瓦,房盖有檐有梁,雕梁画栋,甚为精美。房顶与墙头处全为木结构筑成,远远望去,显得古朴和沧桑。相传古时此地人烟稀少、林木茂密,于是先民就从高到低凿挖了五口塘,供全村人畜使用和灌溉田地,故名‘五重塘’。传说未必可信,然它给了后人不尽的想象,也给了这个山村渗入了一些文化的气息。

离别小山村时,我不时地回头望一望,山野之中,暮霭苍茫,我站在了高处对着山村振臂疾呼:“青山、小溪、村落、农人,我爱你们——”

我依依不舍地挥一挥手,把思念还给了那一方山水,却把这淡淡的乡愁留了下来,任它在内心追逐浅唱,久久不能抹去……

篇3:那一方碧水散文

那一方碧水散文

随着我们临沂市经济、文化、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新临沂、大临沂的征途上取得了可喜成绩。路面宽阔了,街道干净了,整洁了,楼房赛着跑地窜高。过去尘土飞扬、灰蒙蒙的天空明亮了、湛蓝了。各种花草树木争奇斗艳、生机盎然,无处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面对眼前这一切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却独爱唯美的沂河……

我欣赏过许多的风景,领略过春华秋实。我赞美过海的壮阔,也浓墨描绘过黄河的蜿蜒苍茫。但,我却及少把笔触伸向哺育我、滋润我的母亲河――沂河!不是我惰性,更不具有嫌弃心理,常言道:“狗不嫌家贫,儿不嫌娘丑,”只因她旱时砂石裸露,捞时臭气熏天。我不甘用“缪斯”赐予的笔来妆饰她千年的凄凉。

时光荏苒,昔日千年不变的季节河,如今,被勤劳的沂蒙人雕琢成足够彰显琅琊风情的明信片。我虽不能像歌者那样激情吟唱,不能像丹青那样挥毫泼墨,我用这支笨拙的笔和着心的灵性叙写这一方碧水印象。

美丽的沂蒙湖座座高桥飞跨东西,高桥下万顷碧波,微微荡漾,在霞光的铺照下金光闪闪,宛如一条七彩的锦衣扬扬洒洒,绵延无尽……风景旖旎,景色如画。开阔的滨河大道上车辆风驰电掣,川流不息,湖岸广场上晨练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伸展着肢体,享受着这美丽清晨带来愉悦与欢乐。

夜色中湖的两岸变成了灯的海洋,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树上的、灯塔的、草地的、岸边的、水里的、湖心岛的……远远近近,近近远远,迷幻飘渺,风光无限。斜拉桥索上的霓虹灯远远看去像彩色的金字塔浮动在湖面上,水面倒映着灯光,灯光簇拥着湖水,错落有致,绚丽多姿。不禁让人产生了――此景唯有天上有的由衷的感叹!

卸下汗腥的工装,拖着疲惫的肢体,我总喜欢来到夜色的湖畔,每一次又都会有心动的感觉。我常常驻足,用一种虔诚的目光问候她,用敬仰的神情关注她!风吹过,凉凉的、柔柔的夹带些许腥气,像母亲慈爱的手轻轻拂过身体,疲惫消散了,舒展的'肢体每一根神经都张扬地扑向温润的夜空;风吹过,河水轻轻的撞击着堤岸,像琴键缓缓流淌出醉人的乐曲,岸柳翠影婆娑,倩姿沙沙,用心去聆听,聆听着她的欢乐……

沂蒙湖啊,您是来自南方的贵客吗?梦里水乡该是江南的景色呀!

碧如翡翠是您朴素的面容,宽阔广垠昭示着您的个性,透着贞洁的清气,端庄秀丽,意气风发。您深深的热爱着北方,就象母亲眷恋着自己的儿女,从沂山之巅倾泻的思念绵延千里。

沂蒙湖啊,在我的眼里您有开阔的心胸,如海一样的深厚;在我眼里您的气度是那样的从容,像长江一样的壮阔;在我眼里您忠贞坚强,您秉德高尚,您不屈不挠,您顶天立地。您孕育的千百万沂蒙儿女正秉承着您的品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走过你,我忘记了岁月,

走过你,我游离了季节,

走过你,我洁净了心灵,

走过你,看清了生命的痕迹。

沂蒙湖啊!奔流不息的沂河水。我是您忠诚的孩子,红色的沂蒙精神激励着我,我愿与您携手并进,在阳光中灿烂,在雨露中成长,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事业,去铸就明天的辉煌。

篇4:那一方净土优美散文

那一方净土优美散文

一块陌生而又遥远的土地,让我充满想象与神往。

提起西藏,想起的第一个词莫过于神圣。说不上来是一种什么情绪,就觉得那里离天空很近,离阳光很近,离我幻想过无数次却又无人知晓的天堂很近,离真实很近却又似乎离虚幻很近,不过我想真实的是那里离浮尘很远,离喧嚣很远,离光怪陆离的灯红酒绿很远,那儿,应该是灵魂的一方净土。

我希望有一个睡到自然醒的早晨,看见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上的一室斑驳,然后拉开窗帘打开窗户,享受着西藏的阳光在我脸上跳跃,嗅着风中最自然的'泥土的芳香,就这样愉快地迎来崭新而又美好的一天。我会站在唐古拉山脚感受自己的渺小,我大概是没有勇气爬山的,尽管我知道站在山顶一定会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征服感,也许我能做的只是面对壮丽的雪峰发出一声最庸俗却又是最由衷的感叹:“哇!真的好美啊!”说不定此时我脸上两团傻傻的高原红还未褪去……

到了晚上,路边微微昏黄的灯光映在水洼里,像揉碎了的月亮。与身边的人擦肩而过,有时彼此点头示意,那一刻,如走在河岸,看见彼岸的人走过来,心中广阔空寥,突然理解什么是“无缘对面不相识”。我会等到夜色降临,四周彻底暗下来,看布达拉宫显出它在尘世的另一个幻像——像一幅巨大的精心绘在山壁上的画。它临崖傲立,静默不言。脚下是汹涌的红尘。善恶交织,爱恨纠缠,欲念此起彼伏,从无停息。

必不可少的还要数那庙宇,虽然我是不信教的,我还是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膜拜,那高墙深院里喇嘛们如何怀着平静的心超然在世?缁衣佛灯,燃起的是他们心中的追求吗?那庙宇定不像我们的寺院吧,走进各个大殿都是金碧辉煌,看不出每尊佛像有什么不同,大多是锃光发亮流光溢彩反射出奢靡与物质,脑子里搜寻不出任何与圣洁有关的东西。大概气派也算是一种褒奖了吧。

第二个想到的便是仓嘉措央,喇嘛情圣。那首《见与不见》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有人喜欢他的诗,有人说他是孤独的,我倒觉得他才是真正做到了超然于世的。身在西藏这样一个世界里,作为一个喇嘛,他应该是清心寡欲的,但谁又能真正做到完全抛开七情六欲呢?仓央嘉措通过写诗,用滚烫热烈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独白,他活在信仰里,也活在对现实的追求里,来去自如或者说是合二为一,这种姿态又有多少人保持得住?

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世界里每天都有人走向利欲熏心,纸醉金迷,每个人的压力和包袱都在一点点累加,很怕有一天肩上的东西压下来,只剩下动弹不得和束手无策。于是就常常想:哪里会是灵魂的栖息地呢?去趟西藏吧。

我想,当我真正踏上西藏的土地,踮起脚,伸出手,张开双臂时,一定会有一种灵魂的归属感。

篇5:那一方净土的散文

那一方净土的散文

宁静山村,茶香满地,几亩良田,炊烟袅袅,几缕夕阳,交相辉映。在那僻静的一隅坐落着一所简陋的樵坪小学,人数不多却书声琅琅。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似锦,没有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有的只是参差的几许人家,有的只是寂静的山谷,沉默的溪流,这里山清水秀,曲径通幽,寒风瑟瑟,茶树迎风飘扬,散发淡淡的清香,这清香伴着山中小曲,呈现出一种祥和幽静的气氛,恰好契合山区的淡雅民风。

这是一片宁静的土地,在这里看不到城里人那种孤高自傲的姿态,看不到城里那种诓骗钱财的手段,我似乎来到了桃花源,来到了礼仪之家。这是一方净土,远离城市的喧嚣世俗,有的是一颗至诚至善的心,这至诚至善的心源于山里的孩子。

我刚到这不久,就喜欢上了这里,这里清幽而闲适,我喜欢散漫在这一片土地上,整片的茶山带给我心灵的沉静与淡泊,听微风吹动竹子的声响,听鸟儿欢快的叫声,时不时还夹杂着飞机的轰鸣声,一切都是这麽惬意而美好,在这里还能听到那一声来自山里孩子真诚的`呼唤:老师……

在来之前,我的内心经过了一番挣扎与纠结,纠结的是在大城市无疑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选择山区小学会有很多不便,父母一再阻止我,为此与他们争吵,我知他们是为我好怕我受苦,可我想要到偏远山区走一趟,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爸妈,原谅我的固执与任性,此时此刻我并没有后悔,这里的确什么都不方便,没有网,没有热水器,没有洗衣机,采购物品得等半个小时的公交,这里比山下寒冷,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我喜欢这一片宁静,喜欢与山里的人接触,喜欢山里的小孩。他们热情大方,淳朴善良。

清晨一缕阳光照射在脸上,我怀着激动而紧张的心情进入我的班级,刚进教室一片喧哗沸腾,跟赶集似的,我似乎没有威严,因为他们虽然看见我来了却仍做着自己的事,当时的我也不生气,我甚至觉得他们是可爱的,他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本就是孩童玩一两分钟也不算什么罪过。

上课的时候这个班似乎是寂静的,鸦雀无声,提问也只有几个同学敢于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余的同学都是默默地低着头,像是在沉思像是在幻想,也许他们有想法也不敢表达,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授课的方式,不善于思考等待老师给予最终答案,这样的教学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我想要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他们太过于内敛了,因此课堂上我不断创造情景,不断抽学生起来回答,有的支支吾吾半天也不说一个字,有的随便说了几句,也有那麽一两个同学回答得是相当漂亮,他们是有天赋的,只是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表达罢了。

山区的小孩似乎没有多少书看,我很苦恼,我带的书不多他们也不喜看我的书,中午他们不午休,我就让他们起来交流自己看过的书,有位同学讲的是《城南旧事》,我有些慌乱,因为我只看过这个电影没有看过书,不知内容会有何变动,当学生问我时,我只能勉强忽略过去。亲爱的学生,原谅老师的忽略,待我看完这本书再来与你交流,我感到很惭愧,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当老师首先自己得懂很多,不仅是专业知识,各个方面都要涉及,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他们,当老师还得需要极大的耐心,他们本就好动,不能一味地压制他们,记得我说“上课不许交头接耳”他们似乎越加猖狂,而当我说“请把你们的心里话留到课后交流”教室似乎安静了,也许得换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而不是靠气势压倒他们,因为这样就算有效果也不会长久。

当然他们也有不好的习惯,例如同学把书本乱扔,掉在了课桌下面,一位同学经过而不会拾起它,一个两个皆是如此,此时我会告诉他们:“书本与你们朝夕相处,是你们的知己,应该爱惜,等到哪一天它也把你们丢了,就追悔莫及了。有同学看见了却视而不见,从它面前经过却熟视无睹,同学东西掉了你们是不是应该帮忙拾起来呢?如果你们东西掉了也希望其他同学置若罔闻吗?同学们,人与人是相互的,你待他好,他亦待你真诚,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友爱,互帮互进。”最后引导他们唱了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也坚信会是这样的。“友善”但愿他们保持这美好的品质。

我只教了他们两天,对他们不是很了解,但平心而论我是喜欢他们的,与他们相处很快乐,姐姐让我回丰都,我也曾动摇过,但我却舍不得他们,他们的目光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想如果他们愿意,周末我可以给他们免费补课,把我会的知识教给他们,我也想试一下自己有没有一颗安于山区的心,连两个月都坚持不了的话,还谈什麽将来?

在这里,我收获的是快乐是幸福,学校的节奏很慢,他们没有城里那麽多规矩,只要任务完成了,哪怕是上课时间,老师也会让学生出去玩,这里的老师也是善良热情的,他们对学生是仁慈而友善的。我喜欢这里,喜欢这片土壤所涵盖的淳朴气息,伴着清风明月,吹一曲笛萧,也许不那麽悦耳,却自在逍遥。

篇6:走进那一片山水写景散文

走进那一片山水写景散文

认识桂林,是从书中,那一句句胜过千娇百媚群芳的幻美文字,是从他人神往羡慕的眼神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真的有这么美吗?我总认为那是夸大其词,真正的桂林,还指不定是什么样呢!

虽然如此,桂林依然在我心中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

真正见识桂林,是在今年的“五·一”大假,我随爸爸去桂林旅游。我这才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并不是空口无凭,而是名副其实的“甲天下”!神姿仙态的桂林山,如情似梦的漓江水……山迎水接的桂林,真是美幻绝伦!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桂林建城在山中,翠绿的群山与梦幻的漓江小心的呵护着怀中的.桂林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中是城,城中是山”这话一点儿不假,正所谓“无山不奇,无水不秀”。

桂林像一座“水城”,俨然不同于威尼斯的红色小楼、河道纵横,却别有一番风韵。走进桂林,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湿气。放眼四周,处处是朦胧的水汽,空气潮湿的快要地下水来!让人有种身处梦境之中的错觉。

漫游在桂林的秀山绿水中,感受大自然赋予此地的无限美感,恍若步入了仙境。

在漓江桂林谷地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石峰,似玉笋瑶簪,耸立无际,宛如青衣罗带似的漓江蜿蜒于千峰丛中,既秀美,又壮观。桂林的石峰不像其它地方的石峰那样气势磅礴、山体高大、山脊线绵延几十千米,而是以其陡峭的边坡,优美而又变幻莫测的造型和数以万计的碧绿峰群而傲立于天地之间。 桂林的山,平地奇峰,拔起峻峭,山色青黛,宛若碧玉。

倒影是漓江一大奇景,江水给凝重的石峰带来灵性和动态美。漓江峡谷中深槽与浅滩相间出现,一道道浅滩成为河床上天然的堤坝,一级一级的抬高上游的水位,造就了宽浅平静的漓江水面和迷人的倒影,而其间一个又一个深潭宛如明珠,增添了江水的晶莹。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漓江水平的有如镜面,应出山峰的优美倒影,有的朦胧,有的清晰。船行江面,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驶过,就像从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中穿行一般。怪不得有古人云:“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呢!

我不禁叹:江山如此多娇!原来都“娇”在了桂林!为了造就一片奇特秀丽的山水风景,大自然一点儿都不吝啬它的鬼斧神工啊!

篇7:播种那一方土地现代散文

播种那一方土地现代散文

青林苍山,我漫步于其间,在这儿寻找自己的一方土地。

拥有了那片肥沃的土地,我播下一排童年的种子。白马过隙,种子发芽,长大,开出灿烂纷繁的花,日日在风中飘曳,香气溢出,盈满了我的整个童年。花却也不谢,安然地开着,迎来了秋,送走了冬,欢悦着春,热念着夏,穿过了轻柔的风和忧愁的雨,我的童年,因这些花而天真无邪。

谢过了总角之笑,我的花在一轮东风中残去。我又播下一排青年的种子修搭起了高高的支架,莹绿的芽攀附着木黄的架脚,一天天的粗壮,饱满起来。不在风和日 丽,无数的风雨敲击着它。白云苍狗,他愈发高大,强劲而有力地缠绕而上,有人残忍地砍去它们,鲜血涌出后又是新生。我伴着着青春的藤萝在青春年少中越挫越 勇,在狂放不羁中成熟稳重。

当夕阳正喷薄着即将消失的光,我的藤终究是去了,只剩下尘迹斑驳的木架,我慢慢地休整着,横了几张木板,摆上几盆水仙,盈盈白仙女,纤纤水中摇,宁在西风 死,不谗东风暖。她在清波中细视自己曼妙的腰肢,任这天地间再精美的玉砌在她面前也不过如此。那是我中年所拥有的花,她于强风面前依旧傲然,于暴雨之中依 旧洁白,我想自己不再遗憾了,我可以问心无愧,一世清白,独自风流,饮酒吟月。

夕阳隐没于西山,黑夜中只有星辰与月亮,我在黑暗中拖着年迈的身子,清理着眼前即将伴我走过一生的土地,在黑暗中摸索,我一遍又一遍将土地翻耕。我终于累 了,在这片土地旁我永远闭了眼皎洁的月光倾洒在这片土地,我的.身影终是与这片土地融合了,血肉滋养于它!当第一缕光唤醒了沉睡的山林,世上再无我,只有融 了我一片深爱的土地,静静等待下一位耕地人。

依旧是青的林,苍的山,蓝的天,白的云,一位年轻人踏入这片幽静的林,惊起了休憩的鸟,我看着他欢喜地播下一片种子,在他的那片土地,欣慰地笑了。

篇8:魂牵梦萦的那一方桑梓热土散文

魂牵梦萦的那一方桑梓热土散文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时光荏苒,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整整20年了。人虽然离开了桑梓,但我对故园却是刻骨铭心的眷恋,即使身处繁华的都市里,桑梓那一方热土依然也让我魂牵梦萦。

韶华流逝,几度梦回。在斗转星移的20个春秋里,在一回回的梦境里,浮现在脑海里的故乡景物是那样的真真切切,触动我的情思,拨动我的情弦,将我带回了辽北那个偏僻、宁静、安适、美丽的小村庄。

在蓝天白云下面,一条蜿蜒寂静柔和潋滟的小溪环绕着村庄。岸边垂柳婀娜多姿,树影婆娑,倒映水中,水中藻荇交横,水面上白鹅引颈长歌,黑鸭子悠闲地拨着清波。村子四周几条狭窄崎岖不平的土路,连接着附近村落和乡镇。早晚没有一丝风的时候,村中一缕缕炊烟袅袅,直入云霄。在落日的余晖中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浩渺;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惬意。秋天里还有乡亲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静谧。这就是我曾经熟识的故乡景色缩影,回忆起来依然那么亲切,那么逼真,那么璀璨,那么安澜。

时间在小河叮咚里飞逝,由于工作,我与乡土别离,但我深知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故园的那片沃土里,故园的一草一木也深深印在了我的灵魂深处,成了我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我的血液里也永远蕴藏着家乡土壤里、河流里、庄稼里供给的丰润营养,它们会滋养我一生,强壮我的身体,涵养我的品性,璀璨我的思想。我深爱着我的家乡,不管是贫穷的过去,还是富庶的今天,那里都是让我永远心灵牵挂的地方,情感割舍不断的地方。

我想念家乡的老屋,想念老屋的一切。母亲在两间低矮的茅草房里的土炕上生下了我。从我呱呱坠地开始,我慢慢地长大,开始熟悉红尘中原本陌生的一切。我逐渐熟识了老宅里的家什:炕上一个小柜子,地上两个木制的长方形箱子,还有四个木制匣子,箱子上摆着一座铜钟。后来家里还添置了几件现代物件:一台大型东方红收音机、一台无敌牌缝纫机和一台金鹿牌自行车。

时间如白驹过隙,懵懵懂懂的我一晃就从婴儿到了童年。我也开始用童年的眼光观察世界,接触大自然,把自己融入了故乡的怀抱里。

那时我家是典型的东北农家大院,庭院深深,南北通透,菜园子非常大。只是开始连泥墙院落都没有,都是父母用玉米秸秆和树枝等围成的栅栏,为了防止猪、鸡、鸭、鹅等随便进入菜园。

菜园可以说是综合型的小农场,房前屋后栽种了樱桃树、梨树、桃树、葡萄树、杏树等;栽植了美人蕉、月季、石榴、鸡冠花和彩叶草等香艳的花,花开时节,花香四溢;蔬菜就更齐全了,除了冬季,其它季节园子里都有碧绿的蔬菜:芸豆、茄子、黄瓜、西红柿、辣椒、南瓜、豇豆、韭菜、菠菜、生菜、香菜、白菜、萝卜、猪耳朵,还有葱蒜、马铃薯等;另外还种了不少玉米、甜杆、向日葵、姜丝辣、赖瓜瓢等。丰盛的菜园养活着我们一大家子人,自家院里出产的这些农产品:蔬菜、水果完全能自给自足,还略有剩余,偶尔父母还要拿到集市上换点些许的零用钱回来。

仲春的时候,樱桃花、桃花、杏花、梨花等次第开放,花色璀璨,色彩斑斓,香气浓郁,满院芬芳,真可谓秀色可餐,景色真漂亮啊!鲜花的芳香招引来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中不停穿梭,嗡嗡地闹着,时常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此时我家小院变成了花果园,堪比孙悟空居住的花果山一样灵秀美丽。

夏季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因为这时候,我这个小馋猫可以大大解馋了。园子里的樱桃、黄瓜、西红柿等先后成熟了,红澄澄的樱桃酸甜可口,清香爽脆的黄瓜很解渴,鲜红的西红柿也清甜爽口。而且还可以品尝到芸豆、茄子、辣椒等各种新鲜蔬菜。夏天是农村孩子最幸福的季节,因为这是孩子——“吃货”的季节。

金秋时节,我们还可以吃上香喷喷的烤苞米、烀苞米,并能品尝到甜杆的甘甜和葡萄、家桃的芳醇。这也许是我们农村孩子独自享有的幸福和快乐。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我们只能吃些贮藏在土窖里储存的马铃薯、大白菜、萝卜和南瓜了。

记得我家门前曾有个月亮形的水泡子,夏季一遇到连雨天,汹涌的雨水就直逼我们家的土墙。门前的道路全部被淹没了,出入都要趟水,极不方便。不过冬天,那里却是我和哥哥支冰车的乐园。后来被前院姓孙的村民用铲车给填平了,变成了菜园。

大约七、八岁光景,我就跟着小伙伴们来到村庄东面水坝下面的那方水塘里戏水。水塘呈长方形,面积大约3000多平方米。水塘中央没有杂草,是村民游泳和洗浴的天然浴池。水塘四周长满了各种杂草:芦苇、香蒲、牛鞭草、水木贼、慈菇、三棱草、碱蓬、水蒿、椒草、水葱、浮萍等。这里早晚没有人涉足时还是野鸭、灰鹤、东方白鹳、苍鹭和家鸭、家鹅喜爱的水上栖息乐园。水中各种鱼儿自在游弋,这里也是青蛙聚居的蛙塘,尤其晚上,不论是月光皎洁的月圆之夜,还是繁星满天,星光璀璨之夜,这里都是蛙声一片。村民们和这些天外来客相处的非常和谐,它们是村民的朋友,也为村庄增加了不少色彩和情调。

每当回想起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桑梓,回忆起家乡的情愫,不只是诗情画意和童年欢乐,也有辛酸的眼泪和一缕淡淡的哀伤。

小时候我的家境异常贫寒,生活特别清苦。因为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分值也特别低,连每年全家人的`口粮都捉襟见肘。当时连烧火做饭的柴禾也不够烧,在秋冬之际,父亲还常常带领我们四处打柴禾儿,一捆捆的柴禾被我们背回家,堆成垛。

每每回想起那时候的艰难情景,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泪眼婆娑。多亏我的爹妈特别勤劳能干,私下里偷偷地搞些“副业”:家里饲养了鸡鸭鹅和好几头母猪、肥猪;夏天在我们园子里栽种很多大蒜,秋冬再拿到矿区去卖;挂锄的时候,父亲便去我们村东芦苇塘里砍些芦苇,储存到冬天,待农闲后编织成芦苇席出卖。这些农副产品大大改善了我家的生活状况,让拮据的生活多少有了一些温暖色彩和幸福感。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兄弟姐妹个个能干,都是劳动的好手。我们自觉替父母分担些家务,多少能减轻些爹妈的生活压力。我感谢父母,感谢那段艰苦生活,让我养成了勤劳简朴节俭的品格,而且这种品格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我除了上学时间以外,大都在劳动,经常和母亲、姐姐、哥哥们一起去剜野菜。因为家中饲养的鸡鸭鹅、猪们,主要要靠大量的野菜去喂养。好在那时大地里有无穷无尽的野菜:苋菜、荠菜、婆婆丁、苣荬菜、紫蒿菜、灰灰菜等都是我们菜筐里的常客,久而久之,我们和这些野菜也都有了感情。我们很感激这些大自然的“灵物”,它们是我们家艰苦岁月里的“好帮手”和捐助者,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才使我家的鸡鸭鹅、猪等不至于挨饿,而且长得肥壮。以致于今天这些曾经亲密的“朋友”还时常闯进我的梦乡,今天看到它们,我仍然感到十分亲切。

在家里,我还有一项劳动任务,那就是放鸭鹅和猪。村子东面修筑了很多堤坝、沟渠,那上面有很多新嫩的杂草和大量的野菜,是猪的乐园;小河沟里鱼虾、水草丰富,那时没有农药和化肥,水质良好,是鸭鹅的天堂。

那时农村的天空真是瓦蓝瓦蓝,白云洁白如玉,小河里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野花,芦苇、蒲草、野菜、蜻蜓、蝴蝶、野鸟、青蛙、鱼儿都是我那时的“伙伴”。蓝天白云下一望无垠的绿油油稻田,上面有成群结队的蜻蜓飞舞,简直就是一幅色彩斑驳的画卷。我一去就是半晌工夫,但我一点也不感觉寂寞枯燥,因为花鸟鱼虫都陪伴着我,它们一起陪我在轻风中欢乐吟唱。大自然是孩子们最好的乐园,那里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那时我唯一的苦恼,就是雨天道路太泥泞了,我穿的两只凉鞋都变成了“泥猴”,好在小溪里有清水,我不停下去清洗。两只裤腿也湿漉漉的,沾满了泥浆。那时没有手表,我判断时间的依据是太阳和村庄的炊烟,尤其是炊烟,当我看见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约莫半个小时,我就把猪或者鸭鹅往回赶,回到家里正好吃饭。炊烟就仿佛是母亲的召唤,那时家家都有一缕炊烟,但天空中却没有今天的雾霾。

故乡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老歌,故乡是一条雨后的彩虹,故乡的月亮是那样的圆。回忆故乡的情景都是满满的幸福和沉甸甸的收获,即使生活中有过一丝乌云,也早已经烟消云散。

光阴似箭,如今我已是不惑之年,故乡的炊烟远离了我,早年艰苦的生活也离我而去了。但在我心中的故乡拾遗,却如烟似絮般缠绵悱恻,挥之不去。我永远不会忘却故园的一切,家乡的故事永远都是我记忆中的瑰宝。

小时候的艰苦锤炼也是我一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永远警示我、鞭策我、激励我,不要忘本,不要忘怀过去的峥嵘岁月,永远保持当年那种乐观、恬淡、从容、顽强的心态和品格,从而更加珍惜今天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

每年清明时节,我都要回到桑梓,来到祖父、祖母以及父亲的坟前祭奠。每到此时,我都心潮翻滚,泪落沙丘,无限思念长眠于沙丘里的亲人。人和大自然一样,都会生老病死,自然更迭。世上没有长生不老之人,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如此。也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让有限的生命增加一些色泽,让自己生命之花璀璨些。

故乡的情和爱是永远牵住我的一根情线,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心系故乡,魂牵故乡,梦萦故乡。自己心里永远都会眷恋那一方热土。

家乡的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我永远是家乡的儿子。我也衷心祈盼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好,让祖祖辈辈生存的那块热土迸发出勃勃生机,旧貌换新颜。热切期待乡亲们把家乡建设成街道整洁,房屋俨然,树绿花红,河水清澈,鸭鹅成群,五谷丰登,让桑梓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同时我也希望离开桑梓的游子们,永远心系故乡,情系故园,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家乡不会落寞,不会萧条。我们和衷共济,让家乡的黑土地开出更美丽的花朵,让故园的旖旎风光永远是一道亮丽风景。

家乡的炊烟袅袅,家乡的景色怡人,家乡的故事动人。风吹不去乡音,云带不走乡思,雨浸不透乡愁,月儿圆不了旧梦。桑梓的梦里水乡永远都是我的最爱,微风拂过,我都会嗅到故乡泥土的芬芳。

故乡永远在我心中,纵然有一天我老去了,我的魂魄也要萦绕这片热土,与故园的小溪池塘,野菜野花,晓岚皓月,晚霞炊烟,老屋洋井相依相伴直至永远。

相关专题 那一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