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附加存储(NAS)

卖火柴的老阿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网络附加存储(NAS)

【简介】感谢网友“卖火柴的老阿姨”参与投稿,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网络附加存储(NAS)(共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网络附加存储(NAS)

NAS,英文全称为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可译为网络附加存储,它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内嵌系统软件,可提供跨平台文件共享功能。NAS设备完全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彻底分离,集中管理数据,从而有效释放带宽,大大提高了网络整体性能,也可有效降低总拥有成本,保护用户投资,

短短几年的发展,NAS设备已逐渐成为网络数据存储方案的首选关键设备。IDC预测报告指出,今后几年NAS设备的收入将以每年66.5%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将接近7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NAS设备及以其为基础的网络数据存储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在加紧研究NAS产品。NAS产品应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教育科研、ISP/ASP、IDC、Web/E-mail服务器集群、金融/保险、电信、CAD、医药系统、印刷、网络音视频VOD点播等诸多领域。

篇2:网络附加存储(NAS)服务器 FreeNAS

FreeNAS是一套免费的NAS服务器,它能将一部普通PC变成网络存储服务器,该软件基于FreeBSD,Samba 及PHP,支持CIFS (samba), FTP, NFS protocols, Software RAID (0,1,5) 及 web 界面的设定工具。用户可通过Windows、Macs、FTP、SSH 及网络文件系统 (NFS) 来访问存储服务器;FreeNAS可被安装于硬盘或移动介质USB Flash Disk上,

FreeNAS 服务器前途无量;它是组建简单网络存储服务器的绝佳选择,免去安装整套Linux或 FreeBSD 的烦恼。

项目主页:www.open-open.com/lib/view/home/1338996786484

篇3:IP网络存储・什么是NAS支持

IP网络存储・什么是NAS支持

存储设备是否可以支持NAS功能,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属存储)是一种将分布、独立的.数据整合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数据中心,以便于对不同主机和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的技术。NAS具有文件操作和管理系统,通过一个公共的接口实现空间的管理和资源共享。

篇4:电台NAS存储信息网络论文

电台NAS存储信息网络论文

1、电台信息网络数据存储现状

1.1信息网络构成

自开始,随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台信息网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等30余台,服务器20台的网络规模。整个台站的网络被2台防火墙分为了接入网、OA网、技术网3个部分,接入网路由器通过广域网链路与局机关广域网核心路由器相连。局机关广域网通过防火墙与台办公网核心交换机相连,该交换机负责台办公网的服务器及终端的接入。办公网交换机通过防火墙与技术网核心交换机相连,用于技术网服务器和终端的接入,网络拓扑如图2所示。在此网络架构下,已初步完成了台站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台平台)的搭建,为安全播出业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台平台按系统担负的业务性质可以分为生产管理系统和保障管理系统两部分,应用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生产系统运行在技术网中,负责全台广播播出系统的管理。保障管理系统运行在办公网中,主要负责发射台日常行政办公业务。技术网中各应用系统的业务数据均保存在本地关系数据库中,未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办公网中的应用系统除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外,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量比较大,主要是各种文档、图片等。

1.2数据存储容量计算

(1)技术网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容量估算技术网运行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电台安全播出系统调度和管理,实时与各发射机房自动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各发射机自动化系统按秒实时将发射机的身份信息、上传数据的时间、模拟量表值、状态开关量、故障信息、操作信息等数据(大约0.6k的数据量)上传到运行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按分钟进行数据存储。每天1440分钟则一部发射机每天最大存储数据条数为1440条。以下以一个台站按20部发射机为例进行技术网数据存储容量估算:发射机状态数据容量=0.6k(每部发射机、每分钟)×1440(每天条数)×20(20部机器)×365×5(保留五年)/1024≈30797MB其他业务数据容量=2MB(其他数据增量)×365×5(保留五年)≈3650MB数据总容量=(30797+3650)×200%(增长系数)≈68894MB≈70GB(2)办公网技术业务管理系统估算说明办公网主要运行的是电台日常行政办公业务系统,其中技术业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电台安全播出的技术管理,如计划检修、报表上传等,同时还可以在办公网中提供对发射机播出状态的查询。同上,以一个台站按20部发射机为例进行技术网数据存储容量估算:发射机状态数据容量=0.6k(每部发射机、每分钟)×1440(每天条数)×20(每台站20部机器)×365×5(保留五年)/1024≈30797MB其他业务数据容量=4MB(其他数据增量)×365×5(保留五年)≈7300MB数据总容量=(30797+7300)×200%(增长系数)≈76194MB≈80GB

1.3数据存储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目前对各业务系统服务器操作系台站安全传输发射管理平台技术业务管理系统生产系统保障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机房运行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智能物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发射机自动化系统天馈线自动化系统节传自动化系统电站自动化系统自台质量保证系统档案管理系统门户管理系统统的磁盘采用RAID1工作模式来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即操作系统安装在两块硬盘上,这两块盘的内容相同,任何一块盘损坏,都不影响操作系统的运行,代价是牺牲一块硬盘的容量。对各系统的业务数据的存储采用在本机硬盘上建立专用分区,通过备份软件,每天定时备份数据的方法进行数据安全保护。由数据存储容量估算可以看出办公网及技术网中的应用系统所需最低的存储空间也在70GB左右,随着信息系统的增加,所需存储的数据量也会大幅度地增加。目前对这些应用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系统备份采用的方式都是进行本地硬盘存储,对存储的空间压力较大。一旦发生硬盘损坏或操作系统故障、应用软件启动失败等问题时,造成的数据丢失就无法恢复,给日常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将这些数据资料存储或备份到一个安全、快速、方便的应用环境中,以此来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运行。

2、NAS存储方案介绍

2.1方案设计

根据平台现有应用情况,采用三套磁盘存储阵列实现应用系统的存储和备份,其中两套磁盘阵列(每个6TB)分别配置在办公网和技术网,用来做数据存储。用另一套磁盘阵列(12TB)单独搭建一个小型备份网络,专门用作备份功能。技术网应用系统的数据均保存到本地存储磁盘阵列,操作系统和业务数据备份到NAS备份存储磁盘阵列,保证了生产业务系统相对独立,对现有运行方式没有影响;办公网非结构化数据保存到本地存储磁盘阵列,操作系统和文件数据备份到NAS存储阵列。考虑主要因素如下:(1)存储、备份磁盘独立配置,防止备份应用未及时整理过期数据而带来的磁盘空间争夺;(2)技术网应用均为生产系统,需要保证各系统能够独立稳定运行;(3)技术网现有系统的运行方式不变,只是将操作系统和业务数据备份到磁盘阵列;(4)办公网应用系统如OA、FTP、物资管理等系统,有存储大量非结构化数据需求。

2.2备份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技术网主要应用为运行管理系统,办公网主要应用为技术业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给技术网、办公网各配置一套磁盘阵列用于存储应用系统数据。同时再采用一套NAS磁盘存储阵列,利用服务器双网卡特点,单独搭建一个专门的存储网络,将台站部署的服务器通过存储网络交换机连接至NAS存储设备。为各应用系统分别建立账号,在NAS网络存储上为每个应用系统划分专用磁盘分区,进行系统和数据的备份。具体拓扑如图4所示。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的系统网络体系架构基础上,通过单独架设的专用备份存储网络,避免了网络存储与广播业务系统使用同一网络时,因备份数据占用主干网络流量造成的网络拥塞问题。数据备份在存储设备层实现,具备与主机“无关”的特点,在整个备份的过程中不影响应用系统的运行。

2.3数据备份流程

技术网、办公网所有应用均将数据定期备份到专用NAS备份磁盘阵列,为数据库、应用系统建立专用备份目录。具体的备份可以分为,主机到磁盘阵列的备份和磁盘阵列到磁盘阵列的备份。备份流程如图5所示,其中红线表示办公网数据备份,绿线表示技术网数据备份。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NAS存储技术的网络存储方案,既保证了发射台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要求,又能满足今后更多系统投入使用后备份数据量激增的要求。利用单独架设的存储网络,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备份数据占用主干网络流量的问题,同时通过对磁盘阵列的配额管理、用户访问控制管理,还可以进一步确保网络数据的安全、稳定,为电台信息网络中的数据存储及备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篇5:网络存储技术初探

1 IP技术介绍

IP存储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技术,它可以使块级存储的数据存基于IP的网路中传输,这里面有两个技术需要阐明:IP技术的利用和块级存储,网络中块级存储的数据传输不是新技术,今天的存储区域网络SAN即便采用是光纤通道FC技术业仍旧如此。然而,新的IP存储协议则可将多个SAN通过IP如以太网的结构建立起来,并且完全互联。通用互联网文件系统CIFS和网络文件系统NFS是将文件级的请求发送到拥有这些文件系统的服务器上,这些请求得到那些文件服务器或网络存储NAS设备的响应,并发送到网络上的主机。

2 IP存储适应不断增长的网络需求

今天,IP已经成为稳固的且重要的通用网络协议,lP存储自然成为最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网络存储需求的技术。

2.1日益增长的网络存储

国际数据协会IDC预计在以后,存储容量将每年增长85%,这一增长表明:重要数据在不断增长,而对存储资源的管理越来越难。因此,各个公司都在致力于开发基于SAN的网络存储系统,用于存储、访问、保护和管理关键业务的数据。实事上,IDC预测到,全球92%的存储将实现网络 化。

2.2 IP是早已应用在网络的协议与其他网络协议相比,在全球范伟内关键业务应用中,IP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在以太网环境中,lP技术也是较为经济实用的。得益于IP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其低廉的价格,很多信息专家都致力于IP技术的应用,使得IP技术的开发拥有更广更扎实的基础。IP的 这种质量服务体系、链接优先技术和安全机制推动了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开发的不断扩大。

2.3 IP存储是IP技术的下一个阶段在早期的IP技术开发中,多是IP构架在所有事情上,像Ethernet、Token Ring、ATM等,而今天的视频、声音,以及块级存储技术则都是基于IP进行传输的,形成了一切构架在IP 上的态势。

3 IP存储的标准过程

目前IETF开发的三种IP存储压缩协议:iSCSl、基于 TCP/IP的光纤通道FCIP和互联网光纤通道协议iFCP。

3.1 iSCSI通过lP方式传输SCSI指令 将来 iSCSI可提供必要的映射,通过IP传输SCSI指令就像今天的光纤通道可以传输SCSI指令一样。iSCSI是为 主机到存储设备的端到端连接而设计的,类似于光纤通道的SAN构架,iSCSI技术包括可使主机到兼容的 存储设备之间通过IP交换机进行通讯,

而驱动器仍可以使用真正的SCSI驱动器,因为iSCSI并不等同于今天的硬盘连接技术。

3.2 FCIP光纤通道SAN环境的互联就像iSCSI协议将SCSI指令压缩为IP包一 样,FCIP协议将光纤通道指令压缩为IP包,FCIP协议允许独立的SAN环境通过IP网络互联在一起。每个 SAN采用标准FC寻址,在FCIP的端点之间建立IP隧道或网关,一旦隧道建立,扩展的FC设备将被视为标准 的FC设备,并予以FC寻址。典型的应用是在一个FCIP端点上连接两个或更多架构在标准IP网络之上的FC 交换机,通过内部交换链路与先前的SAN光纤环路相结合。

3.3 IFCP具有不同的寻址模式在最新 的IP存储协议中,iFCP介于前面介绍的两种协议之间,如同FCIP一样,iFCP将FC帧压缩,采用通用FC压 缩格式,通过IP架构进行传输,与前两种协议的主要区别在寻址模式。FCIP协议是在两个SAN之间通过以 太网建立点到点的隧道,构成一个统一的SAN环境。与之相对应的是iFCP在FC和IP之间建立网关到网关的 连接是FC帧可以路由到正确的目的地址。与FCIP协议寻址方式不同的是目前的iFCP寻址模式是它可以允 许每一个互联的SAN都拥有独立的命名空间。

4 IP存储的寻址

IP存储是一个新兴的技术, 尽管其标准早已建立且应用,但将其真正广泛应用到存储环境中还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技术点。

4 .1 TCP负载空闲由于lP无法确保提交到对方,而将TCP作为底层传输的三种IP存储协议则需要再拥挤的、远距离的IP空间中确保传输的可靠性,由于IP包可以打乱次序传送,因此,TCP层需要重新修正次序,以提交到上一层的协议中,如SCSI。TCP完成这一任务的典型操作是使用重调顺序缓冲器,将数据包的顺序完全整理为正确方式,完成这一操作后,TCP层将数据发送到下一层。

4.2价格性能比尽管IP 技术很有可能得以应用,但如果对性能较为看重的话,不推荐使用标准的以太网卡。如前所述,TOE可以 减少服务器的处理负载,但由于TOE设备较新,其硬件成本及复杂程序都比标准网卡更高。其广泛应用可 能会由于价格性能比过高而受阻。像那些增强的iHBA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已达到FC技术的水平。

4.3安全性当存储设备通过IP架构进行远距离连接时,安全性变得愈加重要。生产厂家必须明确 产品的安全级别,并确保其安全性。在IP存储产品广泛应用之前,这一问题时IETF需要解决的。

4.4互联性基于IP的技术并没有被所有厂家共同使用,虽然这个协议的标准早已被公布,但并不 能保证厂家和厂家使用相同的协议或技术。为了保证这些产品能够互相配合得更好,必须保证厂家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使各厂家产品具有良好的互联性。

5 IP存储的应用现状

篇6:智能网络存储

摘要:网络存储为我们解决了数据存储与共享的问题,它在结构上清晰、简洁,可扩展性强,不仅提高了带宽,又增加了安全保障。

它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视频处理、INTERNET信息发布、数字资料库等海量数据存储领域。

关键词:网络存储 SAN MAS NAS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

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Intenet(国际互联网,简称因特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

一、概述

目前,数字视音频网络的数据网络的大量应用成为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提供更大、更快、更有力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共享途径。

网络存储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网络存储技术的分类

目前的网络存储技术大致分为三类:1.直接依附存储系统(Di-reect Attached Storage)DAS)DAS又称为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体系,如图一所示,其特征为存储设备为通用服务器的一部分,该服务器同时提供应用程序的运行,即数据访问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服务有程序紧密相关。

当用户数据增加或服务器正在提供服务时,其响应速度会变慢。

在网络带宽足够的情况下,服务器本身成数据输入输出的瓶颈。

现在已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再为大家所采用。

2网络依附存储系统(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NAS的结构是以网络为中心,面向文件服务的。

在这种存储系统中,应用和数据存储部分不在同一服务器上,即有专用的应用服务器和专用的数据服务器。

其中专用数据服务器不再承担应用服务,称之为“瘦服务器”(Thin Server)。

数据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的接口与应用服务器连接,应用服务器将数据服务器视做网络文件系统,通过标准LAN进行访问。

由于采用局域网上通用数据传输协议,如NFS、C1FS等,所以NAS能够在异构的服务器之间共享数据,如Win-dows NT和UNIX混合系统。

NAS系统的关键是文件服务器,一个经过优化的专用文件服务和存储服务的服务器是文件系统所在地和NAS设备的控制中心,该服务器一般可以支持多个I/O节点和网络接口,每个I/O节点都有自己的存储设备。

3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SAN是一种以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实现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通讯网络结构,如图三所示。

SAN的核心是FC,其中的服务器的存储系统各自独立,地位平等,通过高带宽(传输速率为800Mb/S,全双工时可达1.6Gb/S)FC集线器或FC交换机相连,可避免大流量数据传输时发生阻塞和冲突。

各应用工作站通过局域网访问服务器,在各存储设备之间交换数据时可以不通过服务器,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服务承受的压力。

三、NAS和SAN的比较

NAS、SAN与传统网络存储技术相比而言,无论是从网络传输带宽、数据共享性还是从存储容量的可扩充性、数据的一体化和安全性等各方面来说,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现在众多的用户在对其存储方案进行选择时,实际上也就成为对NAS和SAN的选择了。

NAS和SAN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提供集中化的数据存储和整合优化,都能有效的存取文件,都允许在众多的主机间共享并支持多种操作系统,都允许从应用服务器上分离存储。

而且。

它们都提供数据的高可用性,都能通过冗余部件和RAID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NAS和SAN也有着一些不同点。

首先,实施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不同。

上面曾提到,NAS的存储设备与众多访问客户的连接是通过标准的LAN进行的,也就是说,直接将NAS存储设备接入LAN中就可以使用了,管理者所要做的只是来定义网络寸取权限或为每个用户定义磁盘限额。

而且由于NAS采用了热插拔和即插即用技术,所以在新设备接入时无需关闭数据服务器或进行重新配置,新增的存储空间可以立即为众多的应用服务和客户机所共享。

而SAN的存储设备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专用FC集线器和交换机来进行的,如果客户端增加,就要对交换机进行级连,这就大大增大了安装与设备难度。

其次,二者的设备管理难易程序不同。

由于NAS中每一个I/O节点都有自己的存储设备,而这些设备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的界面,所以管理人员就必须逐一管理每个NAS设备,从使管理成本随网络上的NAS设备的增多而线性增加。

而SAN对整个网络中的存储设备的管理。

是采用SAN专用管理软件来进行集中式管理的,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界面来管理不同平台和介质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SAN中,其整个存储网络成为一个集中化的存储池,这样,管理人员管理起来也就非常简单了。

再者,NAS和SAN的管理对象也不相同。

SAN管理的是磁盘空间,而NAS管理的是文件,也就是说,SAN是个磁盘工厂,而NAS只是一个文件服务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二者在性能上有所不同。

NAS是基于传统以太网络的存取设备。

虽然减轻了服务器所承担的压力,但势必严重增加网络的负荷。

而且无论存储磁盘的速度有多快,存储速度只可能与网络带宽所允许的速度一样快。

即NAS达到高性能的前提条件是网络带宽足够。

否则其性能将急剧下降。

而如果为了解决带宽问题而增设宽带网段,就势必丧失NAS价格较低、安装设备容易的优势。

与NAS不同,SAN构建于基于光纤的专用数据网络,可以提供极高的带宽(新的FC标准可使带宽达到4GB),不必担心由于带宽不足而引起的性能下降。

可以说,NAS和SAN各有其长短之处,在实际应用中也各有不同之处。

对于经济实力不足,有传统以太网络,且急需扩充存储空间的用户,NAS无疑是一种便宜、快速的方案。

而对于拥有强大经济后盾,对网络性能要求较高及未来发展势头强劲的用户,则应该选择sAN。

四、SAN的现状和发展

1 现状

由于自身所具有的高速、集中化存储管理及几近无限的扩充能力这些特点,特别适合对海量数据的视音频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和实时处理,所以采用FC技术的SAN目前在很多电视台得到了推广,甚至已成为电视台运做的核心。

在视频处理领域里,SAN就像数字视频网络中的大本营,不但承担着视频数据的存贮、迁移、交换、共享,而且掌管着网络设备的登记、删除、查询、维护。

可以这么理解,SAN是电视台视频网络的主干,在SAN网上可以挂接诸如新闻生产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广告非线性插播系统、数字化节目库系统等。

SAN在日益广泛的应用中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和不足。

SAN网络仍然采用传统网络结构进行存储操作,网络结构主要由交换机与集线器构成。

将这些传统规范的硬件应用于新的存储结构中,并应用传统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存储管理。

最终导致了系统的匹配问题。

SAN系统出现之初,的确为我们解决了企业数据存储与共享的问题。

篇7:NAS网络存储器・什么是NAS

NAS网络存储器・什么是NAS

NAS是英文“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的缩写, 中文意思是“网络附加存储”。按字面简单说就是连接在网络上, 具备资料存储功能的装置,因此也称为“网络存储器”或者“网络磁盘阵列”。

从结构上讲,NAS是功能单一的精简型电脑,因此在架构上不像个人电脑那么复杂,在外观上就像家电产品,只需电源与简单的控制钮, 结构图如下:

NAS是一种专业的.网络文件存储及文件备份设备,它是基于LAN(局域网)的,按照TCP/IP协议进行通信,以文件的I/O(输入/输出)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在LAN环境下,NAS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级共享,比如NT、UNIX等平台的共享。

一个NAS系统包括处理器,文件服务管理模块和多个硬盘驱动器(用于数据的存储)。 NAS 可以应用在任何的网络环境当中。主服务器和客户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NAS上存取任意格式的文件,包括SMB格式(Windows)NFS格式(Unix, Linux)和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格式等等。典型的NAS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相关术语:

*DAS

篇8:NAS网络资源库开发研究论文

NAS网络资源库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各高校电教中心留存的珍贵的影音历史性资料、专业性资料及精品课程素材由于保存不当而严重出现画面质量甚至丢失等问题,人工复制管理效率低,针对这一普遍问题,本文提出利用NAS网络储存方式管理影音资料。

关键词:数据安全;网络储存与备份;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NAS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及计算机在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方式也受其影响而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呈现出以信息化为主体,多媒体辅助授课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现代化、信息化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为实现校园网络的优质化、普遍化及全面化,校园建设在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及重视与日俱增。在国家大力推行信息化教育的指引下,并经过各高校对创新教育机制的深入贯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为大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为基本单元,网络学习资源人人通为应用主体的教育新面貌。为更好地管理和整合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在这些软硬件的全面建设、不断升级的推动下,校园网络从无到有,并逐步常态化。师生的教与学均在校园网络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告别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授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表达及理解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为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也努力筹建各种电子和网络教学中心,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理念的现代教学方式,致力于打造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校园。为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于2013年整合图文信息中心在原网络中心与电教中心,成立了网络管理与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中心。整合后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领导下,学校师生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校园内部成功建成基于网路服务的公共平台及校园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交换,八个应用分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科技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人事资源管理系统和移动校园等。为学校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园网络整体建设初具规模的形势下,只是单一的应用到授课教学上无疑是对现有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浪费。为方便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基于现有网络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改变。对于学校的建设和每一个与校园相关的人来说,都能获得更多的益处。

1传统模式下的音像素材管理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数量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如何储存如此大规模的数据,就是信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的访问信息量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迅速增长。网络服务对数据在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同时,数据的异地实时储存也日渐显得重要,现在“异地储存、异地备份、异地容灾”等储存概念开始被人们接受并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电教中心)作为服务教学,配合学校重大活动的记录与宣传工作留存影像及音视频资料其最重要的工作。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又产生了诸如:历史照片、素材镜头、解说词、拍摄脚本等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这些特别的历史资料都是很珍贵的,对于学校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数据资产。怎样保存和管理好这些珍贵的资产就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电教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模式下的音像素材管理,每次结束活动后,都会累积大量的音像等视频媒体资源,在以前这些珍贵资源的储存和管理都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因为各种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有限,导致这些珍贵资源的储存和管理方法比较落后,采用人工处理的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端,工作效率比较低,储存后资料后期不好查询,导致工作量变大,没有办法实现数据的共享等,往年来体现学校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影像资料保存形式仅靠单一的移动储存设备或电脑、光盘等方法保存。数据储存现状分析:

①无法保证数据安全:在信息量集中存储的时代,大量的数据都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因此数据的安全性就成为重中之重。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是数据管理者一直关心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都无法保证数据的安全。利用常见的磁盘存储的方式,一旦磁盘发生物理损坏、被病毒攻击、磁盘丢失或者操作失误导致误删除等问题时。所有存在磁盘上的关键数据将损毁或彻底遗失。更大的问题是,往往数据受到损毁的情况时,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手段将数据恢复。

②数据的管理和维护问题:数据的管理和维护主要有两个问题:其一,庞大的数据存储导致维护和管理的工作量巨大;其二,传统的常用的存储方式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维护和管理。

③无法做到数据有效共享:教育信息化、数据化的一个重要远景是能够数据及时、有效的与兄弟单位进行共享,这样无论是对教学授课还是学校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很多高校现有的存储数据方式过于分散化,导致“数据孤岛”的产生,使得数据之间无法系统地联系在一起。严重阻碍了高校间数据共享。

④数据储存无法做到统一存储、统一集中管理:学校教学过程的各种重要数据需要进行有目的的传输及使用,这样才能使数据被有效利用起来。然而现状是高校的各种数据存储基本都分布在各部门的业务人员手中,数据被存储在磁盘等设备中无形中是将数据禁锢在各个分散的地点,无法形成有效流动。从而产生了数据储存方式的分散化与数据的集中化管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2利用NAS网络,建立新型存储方式,构筑共享资源库

为了解决现阶段数据存储的各种问题,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安全的、便利的、可充分互动的数据存储方式。伴着信息时代带来的变革,校园网络的坚实,在为教学授课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的`同时。也为高校数据存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资源通”是建立在“校校通”的基础上的,为校园间数据传输和使用建立一条安全、便捷的通道。资源共享的数据容量是高校自身数据的数倍,因而需要储存数据的物理介质具有大容量的储存空间和安全性,并要有非常快的传输速率,并确保整个数据资料的安全、快速存取。NAS字面意思为连接在网络上,因此又称为网络储存器。NAS是专用数据存储服务器,能够将客户想要存储的数据集中管理,安全性很高。最主要的是NAS在保证数据安全便捷的存储的同时可以释放因存储数据而占据的宽带网络,减小服务器的负担。另外相对于常用的服务器存储来说,NAS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成本低、效率高、易于安装、使用方便,而且不需要对设备进行复杂烦琐的特别改造,NAS可以很好地利用各高校现有网络中的Unix或者WindowsNT的局域网。综合NAS的各种特性,以NAS为新的储存系统结构,可以很好地解决各高校现有数据存储中遇到的问题。NAS设备主要就是用来实现在不一样的操作系统平台中的文件共享应用,与传统的服务器或DAS储存设备相比,NAS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特别简单,采用NAS可以节约一定的设备管理与维护费用。NAS设备提供RJ-45接口和单独的IP地址,可以将其直接挂接在主干网的交换机或其他局域网的Hub上,通过比较简单的设置(如设置机器的IP地址等)就可以在网络即插即用地使用NAS设备,而且进行网络数据在线扩容时也无须停顿,用来确保数据快速流畅储存。NAS的主要特性:

①基于宽带的数据存储方式。NAS可直接连接在网络上,并以此为传输通道。NAS的设备科直接通过RJ45接头连接在服务器或交换机上。另外标准的宽带接口也大大拓展了NAS的使用面积并极大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

②独立的操作平台。NAS可基于Windows,UNIX,Linux,NetWare,MACOS等现在主流的操作系统展开数据存储工作,而无须独立开发或者因匹配问题而更改系统。因而NAS的使用群覆盖了大多数的现有系统的使用者。

③不拘于网络的限制。当多个主机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工作时,如果能打破网络间的限制而实现数据共享,将时数据存储及使用面更加广泛,也更利于信息交流。而NAS得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打破网络间的壁垒,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④交叉协议用户安全许可。NAS同时支持多种用户认证模式,可以与Windows的域,NIS域,NOVELL的NDS等安全认证系统无缝集成。在比较简单的网络环境下,NAS同样提供本地的安全认证系统。

⑤高可靠的储存媒介。NAS实现对RAID0,1,5的支持,可以有效地保证数据储存的可靠性,提高数据I/0性能。

⑥浏览器界面的管理。NAS通过浏览器界面完成系统的管理。不需要额外的培训,非专业人员也可进行管理和维护。

⑦简易的使用方式。对于大多数计算机用户而言,已形成了固有的使用习惯,如果因为新设备的介入而需要重要用户重新适应,在用户体验上将大打折扣。NAS可以利用现有设备的引用进行工作,用户使用方便。不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

⑧设备软件许可。所有的NAS服务器用的是设备软件许可的概念,没有软、硬件用户许可证限制。不同于通常服务器所用的客户许可,设备软件许可并不需要为每一个用户购买许可证,这显著降低了在系统软件方面的投资成本。

⑨终身免费的操作系统升级服务。NAS系统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所有的NAS都支持系统的终生免费升级。对于一般应用的局域网,数据直接存放在个人计算机或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上。个人计算机的安全级别无法满足数据存储所要求的安全要求。加上计算机使用者或维护人员的安全意识不高,很容易使重要资料受到盗窃、损毁等风险。从对数据储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使内部的数据得到统一管理和安全应用,就必须有一个安全、性价比好、应用方便、管理简单的物理介质来储存和备份内部的数据资料。NAS的主要特性:保密性:所有被保护的信息都有一定得价值。所谓信息共享是在特定的,经过授权的用户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因而,保护信息的这种保密性,是NAS所重视的。完整性:数据的完整性是对数据安全存储的基本要求,不是在静态的数据库中能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传递及使用的过程中,也能杜绝未授权人员对数据进行修改和损坏。可用性:数据存储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被使用,而不能因为存储自身的原因妨碍被授权者使用。这是NAS的数据存储的最终价值。可控性:能够控制住存储设备中及传输中的数据,并阻止恶意病毒打击,保护数据在病毒的攻击或侵扰下能够被用户掌握。这是基于NAS多数(不是全部)所采用嵌入式的操作系统,独特的系统结构使得NAS存储数据的可控性更高。

3校园音像NAS网络资源库总体设计目标

①规划学校音像资料管理系统的整体业务架构;

②建立适配学校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音视频、图文资料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③建立学校资料保存的安全体系;

④建立NAS网络资源库使用权限的管理机制;

⑤NAS网络资源库的设计应满足学校今后较长时间的业务发展需要,功能完备,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具有较好的扩展能力。

通过对NAS的特性了解及现阶段各高校的数据存储现象,推广NAS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活动及其所衍生出各种数据上都将是巨大的,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形成更多的数据资源。对于这些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传统的高校常用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只有对NAS充分开发利用,并在高校推广下去。才能使高校数据得到合理的管理。无论是对于现有的成本,可操作性和安全性,还是未来的数据存储趋势上,NAS都将成为校园音像资料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康辉.基干MAM架构的音像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刘强.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02):27-35.

[3]淮永龙.一种电视节目搜索方法及其系统[P].中国专利:CN101237544.

[4]JerryD.Gibson.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GY/Z199-2004.广播电视节目资料分类法[S].2004.

[6]王家权.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编目技术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7]NIIT公司.储存区域网概念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相关专题 网络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