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天线猴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简介】感谢网友“天线猴子”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共18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如此,对学生而言,谈不上有任何兴趣,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怎样有效的进行计算教学,我认为应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着手。在计算教学中应遵循小学生的思维模式:1、在情境中观察比较 2、分析归纳 3、建模 4、运用。

一、在情境中观察比较,需要创设情境

1、创设旧知情境

数学新旧知识往往有着紧密联系,新知识更多时候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运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用已知去触类旁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索,从而完成所要学的知识的学习任务。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二位数加二位数(不进位),在情境中,设计二位数加整十数,二位数加一位的旧知直接报得数练习,并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分拆法,来唤醒学生

2、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计算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计算创设一个真实可感的情境。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如讲故事、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学“5以内的减法”时,出示三个气球,让一名学生上来,手上抓这三个气球,然后放走一个,手中还有两个,通过这个表演,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到减法,也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因情境而活跃,下面的教学也就更顺理成章。

3、创设实践情境

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对动作思维绝对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再由形象转换为抽象。

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需要进行探究

当学生的情绪被积极的调动起来,进入一个情景之中,自主探究便成为必然。这时,将探究计算方法的主动权和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尝试理解算理。

1、探究数学计算的.多样算法。

如:一年级上册教学“9加几”,教师通过创设有几个苹果的情景,引出算式:9加6。问:9加6等于几?请小朋友们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师:你是怎么算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扳手指算出来的。

生2:我是记住9,再往下数6个数。

师: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把6分成1和5,9加1等于10,10加5等于15。

生4:把9分成4和5,6加4等于10,10加5等于15。……

呈现算法的多样化后,根据学生探索的成果,再引导计算的优化问题。

2、探究新旧知识的发展变化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三位数被一位数除”,可以通过习题帮助学生复习一位数除一位数,一位数除二位数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依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536除以3,并且通过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具体数据的感知,估算结果,为后面判断计算结果的是否正确,确定一个大概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计算的方法。由于之前复习了旧知,学生可以借用前者的计算方法迁移运用到后者。

三、建模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能出现多样化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可能存在对错之分,优劣之别。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反馈与交流,引导学生介绍计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建构计算模型。

1、比较归纳形成计算模型

如:“9加几”,首先通过9加6呈现多种方式,有数数,有凑十,有操作等。教学中,不轻易否定谁的算法,也不对某一种大加称赞,然后通过9加5,以小胖是否聪明,引导统一算法。让学生思考,9加6,可以给9凑1,也可给6凑4。接着通过9加3,9加7,由动手操作到直接圈图,再到直接写出算式的分解过程。实现有形到式的转化。再次通过9加2直接在头脑中思考。最后通过9+=1( ),将9加几的计算方法模式化。

2、迁移形成计算模型

如:“一位数被三位数除”,536除以3,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呈现算式多样化。要充分肯定正确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充分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在交流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如:1为什么写在商的百位上?3为什么要与5对齐,余下的2怎么办?23表示多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白算理,优化算法,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在头脑中建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计算模型。建模后需要一个反思、内化的过程。可从两个方面着手,(1)检查自己探究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是否优化,不正确的予以纠正,没有优化的予以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2)同桌交流,在交流与倾听的进程中,实现计算方法的反思与内化。

篇2:我对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1.教师要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作为自己教学的基本思想。要有三维教育目标的整体意识,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制订切合实际的教育目标,认真备好课,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2.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确定好教学起点,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作到有的放矢,关注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过程。

3.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搞好教与学的双边互动,采取各种有效方法,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吸引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层次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空间。

4.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提高直观性,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有效达成三维教育目标。 5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学专业素养以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如果教师关注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3: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围绕有效课堂教学阐述必须解决的'3个问题:正确定位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关注生命成长,引导学生主动地学.

作 者:周凤 张兴峰 Zhou Feng Zhang Xingfeng  作者单位:周凤,Zhou Feng(章丘市第一职业中专,山东章丘,250200)

张兴峰,Zhang Xingfeng(章丘第二实验中学,山东章丘,250200)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24.21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定位目标   活用教学方法   凸显学生主体  

篇4: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焦春莹

(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中学)

摘 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大多数的在校就职教师都努力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应用、实践新课标理念,英语教师也不例外,无论是在教学观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是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使英语教学“耗时低效”,亟待解决。课堂教学,既有“教”又有“学”,那么有效性教学必须既要体现“教”的有效性,更要体现“学”的有效性。

篇5: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所谓课堂有效性即是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使学生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充分、协调发展。很多时候,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么就是“太无视”教学改革,要么就是面对课程改革,有心无力,而沿用旧模式,“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要么就是“太重视”教学改革,盲目实践新教学理念,单纯追求新教学形式,而忽略教学实际,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华而不实。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初中英语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高英语有效性教学进行了思考。

一、激发兴趣,保持有效学习动力

“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而兴趣,正是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我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会先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从而在教学中投其所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初中生,男生喜欢打篮球、看球赛,女孩喜欢看浪漫爱情电视剧、小说。他们各自有喜欢的歌曲、喜欢的明星。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爱好,在课堂教学中,但凡能涉及的,就会适时、适量地给学生呈现一些相关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果然兴致勃勃,想说,敢说,也喜欢说。这样,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大胆讲英语,自觉练习英语。

二、精心设计,照顾各个层次学生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况是一个班四十多个学生,无论是知识基础、语言能力还是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设计英语课程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个体差异。不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既要设计并布置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教学任务,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又要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师生、生生能在课堂上平等互动,拉近师生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方法多样,持续给学生新鲜感

一个方法,即便是再好的方法,用的次数多了,用得久了,它的魅力也就消失殆尽了。要激发、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常变常新,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例如,词汇的教学,就可以通过图片、事物、同义反义词解释、创设情境等不同的形式来呈现,来达到让学生理解词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夏章洪。改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丽水师专学报,.

作者简介:焦春莹,女,1980年6月生,本科学历,就职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行委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篇6: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思考

徐 珏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

摘 要:论述的中心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后要做到有效的反思,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篇7: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初步思考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既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得到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是教学者们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那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所谓有效性教学,是指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完成。无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了何种教学方法,如果学生没有接受应有的知识,教学没有成效的话,这就不是有效教学。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学经验积累后,我个人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这里既包括教师的有效备课,也包括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教师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认真备课,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去深入地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愿意学,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成分”这一节的时候,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指出它们可以自己合成有机物,所以叫做“生产者”。同时,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很重要,课前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对学生做一下预习指导,针对某些知识点,对学生提出问题,以便在新课教授的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乐学、会学为主要目的,侧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多关注中下等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要以循循善诱为主,对学生多启发诱导,多鼓励、少教训、少挖苦讽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通过创设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切实关心他们有没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效”的学习情境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要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乐于和教师配合。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联系生活实际,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科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因为,构建有现实性、趣味性、科学性、时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比如,在生物课堂上,在讲到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很多生活当中的例子,比如,受污染的小河、被砍伐的森林,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又比如,在讲到“人体的免疫”这一节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小时候接种疫苗的事例,让他们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四、课后要做到有效的反思,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课堂实效”。在这里教学反思扮演了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反思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学语言的反思。反思之后,应该总结整理,及时有效地补充不足,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教师会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地进行教育反思,这确实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靠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以正确的思想,进行有趣、有效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的积累,绝非几日之功,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我们教师来讲,需要千锤百炼,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续润华。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M]。中国档案出版社,.

[2]应湘,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暨南大学出版社,.

[3]林进材。高效能教师的教学锦囊[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篇8: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思考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思考论文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问题式教学法逐步应用到了语文教学当中,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课文的学习,本文对如何提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引言

教育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在我国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的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教学方法的应用给初中语文带来新的活力。其中,问题式教学法是应用很广泛的方法,如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是重要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语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的改进进行了叙述,希望能对语文教学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掌握初中语文科学的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门艺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好切合实际的且有难度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问题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了以下两点,第一,新颖,初中生的年级大多都比较小,对事物的好奇心都是很大的,我们要充分抓住他们的这种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真正的深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就是合理,教师在准备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到新颖,但在新颖的同时,一定要提高问题的合理性,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结合所学的课文,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题目,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课文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学生。此外,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可以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一方面,要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大多数同学迅速的了解课文,另一方面,还要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合理两大原则,提高语文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比如,在《背影》一文当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像父亲为什么质疑要送我?同时,也要设置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像对父亲买橘子时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诸如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真正的深入课文的学习,更好的掌握语文教学。

二、运用初中语文合理的提问方法

除了要掌握新颖和合理的提问原则之外,教师还好运用一些合理的提问方法,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目前,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提问方法包括三种,第一,是悬念提问法,简而言之,就是设置悬念,这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很高的,老师要对文章进行充分的熟悉,然后再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设置一些存在悬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对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是非常有好处的。第二,是对比提问法,对比提问法也是目前我们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提问方法,对比提问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类似事件进行对比,来体现出一些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对比提问法能够极大程度的突出文章的中心,并刻画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要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当中,描写到迅哥两次都在吃豆,而且同样是六一公公家的,为什么他第二次吃时会出现同第一次不同的感觉?以这样的问题进行发问,通常能够使学生既注意到该类写作手法!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思考。第三,是探究提问法。这种方法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结合进行使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有一些问题是难度比较大的,可能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好解答,这个时候,老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对例如社会背景、人物心理等难度比较大的问题通过小组的形式开展,同时,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引导,这样,就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感。

三、有效设计初中语文的课堂问题

人教版的教材是经过长期的打磨,经过一批批的专家名师考证而形成的教材,其中的文章是非常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文章的体系,增强提问的有效性。一般来说,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从而让他们对课文的主旨领会的更加深刻,而一个不太好的问题却很容易误导学生,而且不容易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到枯燥乏味,所以,问题的设置对于老师的考验还是非常大的,教师要进行充分而细致的备课,选择出真正适合提出的问题,能够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问题,能够有助于教学的问题。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当中,刻画了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此时,笔者将会向学生提问:“你认为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该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主线,使其能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解。

四、结语

初中语文的教学对于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并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娅号.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何雁翔.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价值工程,,06:118-119.

[3]戚培培.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分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09:108-109.

篇9: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分析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长期困扰着作文教学改革的问题。近二十年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逐渐形成了共识,这给解决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带来了希望。因此,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以便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紧迫性

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主要表现在作文课堂教学的理论方面的缺失和实践方面的随意。

⒈“学”与“术”的关系问题——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没有形成本学科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

在作文教学以及学生作文的评估中,有不少人引入了某些文学创作原理和技法,并固守已相对陈旧的文章学、写作学概念。

2.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作文教学的无序、弱化,以至在个别地区或学校几乎被取消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即使在最近编写的几套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大部分依然是将作文、漫谈式的知识短文附在单元教学之后,或编在各册教材的后半部分,虽有简明、精要、实用的特点,但显然缺乏作为“教科书”的系统性和严密性,难于给学生以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的有效的作文训练。

3.系统性和逻辑性的问题——作文研究和作文教学改革尚未追本溯源。

新时期以来,大批有志之士大胆探索,我们必须承认,在每一面旗帜的背后,都有一个新鲜的见解或一个给人启迪的思想,而且一般都已经拥有了富于操作性的付之行动的实践案例——所有这些,都给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是它们还远远不是严密、科学的学科体系。

4.作文教学实践当中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问题——很多长期流行的和新兴的作文观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中学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基本素养而进行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它与作家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没有唤起学生写作文的主体冲动,没有真正让全体学生掌握表达的基本技巧,人格境界也未能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提升。

二、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性

1.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使得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深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语文素养是人们得以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在语文素养中,写作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写作交际能力也是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可见,作文教学是完成公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表达技巧,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解决作文课堂教学的缺失,探究并开发相对完备的作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系列,探索一种相对有用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2.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的开始,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往往是学生素质水平的体现。素质教育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从素质教育出发,培养初中生的作文素质是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把作文素质分解一下的话,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应是:

(1)传授“精要、好懂、有用的作文写作基础知识”

写作知识在写作训练中起着指导、调节和评价作用。很显然,必要的有用的写作知识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培养学生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根据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他们在作文训练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文不切题,漫无中心,思维混乱,条理不清,语句不通,词汇贫乏等等。这些问题说明初中作文课堂教学要务实,要把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作为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

(3)发展学生智力

作文是一种心智活动,作文教学担当着发展学生智力的任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其实,每篇作文的写作过程,抑或是社会、工作、生活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书面文字,都是作者以自己的思维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某个问题,都是作者以自己的思维来适应新情境的需要。

(4)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和教学是不可能分开的,世界上绝对没有不渗透教育的学科教学,作文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精心创造时机、切实有效的育人过程。

中学作文教学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传授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其中,培养写作能力是关键。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中心,前承写作知识,后启发展智力,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样,作文教学就能走上现代“信息高速公路”,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3.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课堂教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以真正培养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要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界定几个关键性的概念。

(1)“新课程背景”。新课程背景是指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新教材的实际运用过程中,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在充分继承作文教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

有效性。“有效”是指学生在作文训练课中学会了什么样的技能,能否运用这一技能来表达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观察、体验、感悟。所谓“有效”,并非“无效”,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低效”而言的,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实践、师生的.多向互动,达到可以检测的“效益”。

(3)作文课堂。有别于阅读教学或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关注如何训练初中学生形成作文写作基本能力的课堂教学。

(4)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内容确定的、目标明确的教与学的活动,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空间内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

三、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

1.对作文教学终极目标、主要任务、教学效果的正确认识。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如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成为作家。这个终极目标是由许许多多小小的阶段性目标所体现的,而阶段性目标又是通过一次次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教会学生怎么写,让学生把现有的生活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教学生去表现他们原本不熟悉的东西。所以,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去深入那原本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一堂作文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教师的表演是否精彩,不在于学生的举手发言是否热闹,而在于学生在这堂作文课上究竟学会了什么,他们实现了作文终极目标之下的哪一个阶段性的具体目标,他们能否运用这一技能来表达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观察、体验、感悟。

2.促进初中作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初步构建作文篇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已熟悉了记叙的基本要素,能按时间顺序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也已经接触过说明文和一事一议文章的写作。但是,要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把一个事物说明准确,把一个道理说清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而这恰恰又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看,片段写作是作文训练极其有效的重要途径和科学方法。作文片段训练的目标具有具体、科学、灵巧而实用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这里的片段,指的是文章局部,是从句到篇章

的中间环节,即文章中意义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或几个核心的部分。

片段写作犹如素描、速写,是写好完篇作文便捷而有效的训练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训练:一是内容集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中心确定写作要求,力求在一点上真正做到有效的突破;二是篇幅短,可以有时间和精力逐字逐句地推敲,在写作基本训练上多下工夫,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片段训练为主,构建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要实践从片段写作和完篇作文的结合上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练习,研究和训练的重点是片段训练;同时,以片段训练引导到完善成篇,提高构篇能力,使初中生真正练习好“写具体、写生动、写准确、写清楚”的写作基本功。

篇10: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思考

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思考

对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和思考

文/田进选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课堂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追求。

关键词: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主体

激发学生强烈的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喜悦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是有效英语教学课堂必有的特征。下面我将阐述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浅显认识和思考。

一、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充满生机的互动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且充满智慧的交流,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课堂。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学目标才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把学生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在Animals一课中,教学动物单词时,巧妙地运用游戏来复习巩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圈,每个学生代表一种动物(带头饰)。第一个学生(monkey)说“monkey and tiger”(并且做出猴子和老虎的动作)。这时tiger接着说“tiger and bird”,以此类推,从中让学生熟练说出动物的名称,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游戏中,共同说演,共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游戏,更加爱说英语、爱学英语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关注细节彰显魅力的课堂

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操作的具体工作,细节虽小,但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足轻重。可见,细节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把细节做到极致(即“做好为止”),靠多个细节的力量的叠加来实现教学品质的改良。比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作出各种精彩的反馈后,我们不能只用一句简单的Good!来表扬学生或者把学生的反馈重复一遍,而应该珍惜机会,发挥参与者、引导者的积极作用,适时采取恰当的、多样化的课堂评语:“Excellent!Let’s clap for him.”“Well done.”等等,这些激励性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总之,教育教学中处处是细节,细节无处不在,细节是认真的态度,细节是科学的方法,细节是一种创造,忽视细节就是放松标准。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应该引起广大英语教师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第三中学)

篇11:农村英语教学有效性思考

农村英语教学有效性思考

农村英语教学有效性思考

作者/周爱琴

摘 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包括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活动、设计问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评价机制和表扬鼓励学生的语言,力求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进步,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效果;学习气氛;个体差异;合作学习;交际能力

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升能力的主要渠道也是课堂,因而课堂教学是否符合高效原则,也就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顺应社会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对“高效课堂”的努力追求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广大教师们奋斗不懈的目标。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课堂”呢?笔者以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收益,具备这样“三高”特性的课堂就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高效课堂。

在农村范围内,由于各个学校创设的英语交际环境不够浓厚,学生便在心理上对这种没有语言运用环境的学科不能产生足够的重视度,这无疑给我们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那么,面对这种不利因素,我们该怎样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作为直接驾驭教学的教师,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趣味性因素,首先得想办法让学生对自己手中所拿的教材产生兴趣,这是他们学习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教师要寻求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绘声绘色,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受益。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性的前提。教师课前务必要精心备课,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注意目标的三维度,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要围绕什么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还要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语言运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化。教师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既要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又不能在句法训练上拘泥于传统语法层次的要求。

三、注重课堂的提问艺术,注重问题的实效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深究知识的愿望,启迪学生的思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多一些个别提问,少一些集体回答;

2.提问时要注意顺序且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避免没有底线的肯定和表扬;

4.依据学生个体学习状况来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探究中共同提升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达到交换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为了避免小组活动表面热闹,实际效率低下,教师要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灵活地担当好自己的角色,恰当地使用好评价;还要注意给予小组活动充分的时间,指令要清楚,让学生明确操作流程,形成习惯;要把竞争机制纳入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地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五、研究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技能。

一是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

二是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是强调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形成活泼、主动的学习状态。

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组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们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组织模式。

六、课后认真反思,查漏补缺,推动有效课堂教学的发展

教师要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改正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措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教学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建立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抓好备课,及时反省,有效地获取有效信息反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和谐课堂;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林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8.

(作者单位 麟游县镇头中学)

篇12:对小学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论文

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把计算教学融合在具体情景下的问题解决中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感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计算教学中提供必要的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以前的教材对计算课的处理,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讲解算理—练习巩固”的步骤步步为营,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其优点是效率高,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缺点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计算课没有好感,甚至讨厌。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编排进行了改革,往往通过设计一个儿童喜欢的情境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的同时又是解决问题,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于是,计算教学必辅以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甚至“捏造情境”,在非数学内容的生活信息上兜圈,耽误了教学时间。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幕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就问学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

二、改进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经过教师的钻研与梳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40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同学们,教师昨天去华联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总共花费9.5元,你们猜猜看,我将如何付钱?

生1:正好付9元5角。

生2:可以付10元。

生3:……(付20元、50元、100元)

师:如果教师付了10元,营业员该找我多少钱呢?

让学生尝试计算。

师巡视,看学生对于10-9.5的计算有无计算错误的,特别是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学生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师:真棒!那么,你在计算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情况,需要提醒我们大家的呢?

生:10减9.5等于0.5,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要写0.

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教师联系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人,联系了实际生活,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1.创设贴近现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色彩、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小兔子分苹果”的故事;而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时,师生可现场模拟上下车的乘车情境,使原本静态的课本资源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算顺序,让学生的各种感观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追求简单有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教学和我们平常的生活一样,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简单有效才是硬道理。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符合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记得我在执教“笔算除法”一课时,为了增加笔算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把所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创设了一个“走进田园”的情境,其中田园的活动有“摘苹果、种小树”等,同时还兼顾不同例题中不同数据的设置,使得情境设置牵强附会。在备课时间的分配上,设置情境的时间远远多于思考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本末倒置。这样复杂而收效甚微的情境创设,既累了教师,又苦了孩子。

三、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情境创设宜“精”不宜“多”

课上的教学情境应主题明确,不可贪图量多,而妨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保留“数学味”,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总之,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最重要的目的是把“算”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莫让情境创设成了那件披在计算教学外面的“皇帝新装”.“学无止境,教海无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赋予计算教学以真正的生命,让计算课堂焕发出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周平健。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

许永强。教学情境也要打假.教育科学研究,(4)。

贲友林,张齐华。少些“追风”,多些思辨.人民教育,(8)。

农村边远山区的计算教学现状与对策用新课程理念反思计算教学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篇13:论文《对小学计算教学情境建设的思考》

论文《对小学计算教学情境建设的思考》

摘 要:在数学领域里,计算可谓是进行一切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技能。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亮点频现、精彩纷呈,尤其是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尚”.然而,时尚背后,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计算的本质,计算课与解决问题课相混淆等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不得不引人深思。就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改进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情境创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方面做了论述。

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把计算教学融合在具体情景下的问题解决中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感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计算教学中提供必要的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以前的教材对计算课的处理,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讲解算理—练习巩固”的步骤步步为营,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其优点是效率高,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缺点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计算课没有好感,甚至讨厌。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编排进行了改革,往往通过设计一个儿童喜欢的情境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的同时又是解决问题,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于是,计算教学必辅以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甚至“捏造情境”,在非数学内容的生活信息上兜圈,耽误了教学时间。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幕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就问学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

二、改进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经过教师的钻研与梳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40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华联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总共花费9.5元,你们猜猜看,我将如何付钱?

生1:正好付9元5角。

生2:可以付10元。

生3:……(付20元、50元、100元)

师:如果老师付了10元,营业员该找我多少钱呢?

让学生尝试计算。

师巡视,看学生对于10-9.5的计算有无计算错误的,特别是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学生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师:真棒!那么,你在计算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情况,需要提醒我们大家的呢?

生:10减9.5等于0.5,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要写0.

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教师联系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人,联系了实际生活,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1.创设贴近现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色彩、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小兔子分苹果”的故事;而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时,师生可现场模拟上下车的乘车情境,使原本静态的课本资源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算顺序,让学生的各种感观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追求简单有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教学和我们平常的生活一样,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简单有效才是硬道理。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符合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记得我在执教“笔算除法”一课时,为了增加笔算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把所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创设了一个“走进田园”的情境,其中田园的活动有“摘苹果、种小树”等,同时还兼顾不同例题中不同数据的设置,使得情境设置牵强附会。在备课时间的分配上,设置情境的时间远远多于思考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本末倒置。这样复杂而收效甚微的情境创设,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孩子。

三、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情境创设宜“精”不宜“多”

课上的教学情境应主题明确,不可贪图量多,而妨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保留“数学味”,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总之,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最重要的目的是把“算”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莫让情境创设成了那件披在计算教学外面的“皇帝新装”.“学无止境,教海无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赋予计算教学以真正的生命,让计算课堂焕发出新的色彩。

篇1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计算教学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总是在感叹计算太难教了,计算的正确率太低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愈来愈差了。其实只要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多动脑,多思考,多想办法,学生的计算水平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一、增强运算定律和计算技巧的应用.

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在四年级教学了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多数孩子对于简便运算的题,都能掌握了。如计算430×25×4,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出430×(25×4)。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恕不知孩子是不会将这些运算定律,计算技巧加以应用的。例如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当孩子们用短除法得出16和20的最小公倍数为2×2×4×5时,眼看就要成功了,许多孩子却在计算着几个数的积时出现了错误,又如 4×4×5很多孩子等于9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除了计算不过关,更重要的是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缺少联系,知识无法得到迁移和应用。实际上这两个连乘用乘法结合律再简单不过了。孩子们只要是题里说要简便计算的都会简便计算,但在其他的时候就不会想到,更不会用到简便方法。

二、加强计算中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孩子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许多孩子在对错误的反思时,往往是以句简单的“计算错误”,在教学中对于孩子计算的错误,我会进一步让孩子寻找计算错误的原因 ,例如:是口诀背错了,乘法看成了除法,或运算顺序错了等等。 一定要让孩子找出具体的错误所在,许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恍然大悟,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问问为什么,正确也要问问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在课堂上练习下面这道题时:

有一个孩子计算得又对又快,我追问道,你为什么算得又对又快?孩子说:我都是口算的,比如3000× ,我先算3000÷15=200,再想19份比15份多4份,又用200×4=800,800+3000=3800 …….原来这个孩子利用自己对分数的理解进行了巧妙的计算。一番话也让其他孩子受益匪浅。在问什么中让孩子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与生活的联系。

口算教学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洁、迅速、正确也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口算教学中我注意做到:

1、注重口算的方法,口算是教学计算的基础。许多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丢分。对于口算题也要求孩子在草稿本上用笔算,而忽略了口算方法的教学。这样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也有许多孩子认为口算就是不列竖式的笔算。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口算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例如:在口算92÷2时,很多孩子就在心里列竖式,有的干脆笔算,实际上可以想80÷2=40,12÷2=6,40+6=46.口算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计算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加强表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练习,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听算、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这样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四、补充计算中的一些技巧方法

中国优秀算术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也可以在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例如:进行“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算术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也极大的提升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计算都是层层递进,承前启后,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没有过关,那么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存在隐患。表内乘法掌握不牢,后面的两位数的乘法就举步维艰,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总之计算教学应从一年级开始,每一步都扎牢,步步为营,形成一个牢固的计算系统。

六、注重训练计算方式的多样性,

1、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低段可以开展听算的练习。教师念题,学生只需要算出结果。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对于一些计算速度太慢的孩子也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同时方式的变换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中高段可以进行计算的竞赛,方式也是很多,例如1分钟计算,看谁做得又多又对。或每节课坚持练习几道计算,看谁一周不出错,这样也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例如:25×4=100,24×5=120的区分,16×5=80,15×6=90的区分等等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在教学通分部分时,很多孩子由于懒惰思想作怪,所有公分母都不去找最小公倍数,一律用两个数的乘积做公分母,老师一再给孩子讲,这样好像是拣了便宜,但后来在分数的加减法时,这样做会花很多时间来化简分数。但许多孩子只图眼前的方便,还是这样做。我便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32颗樱桃。通过故事,孩子懂得了不能图眼前的便宜,结果付出更多的汗水。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让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系统化,有计划、有步骤,讲究方法与技巧,反对题海式的机械练习。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15: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算法的多样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中出现认知冲突时,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在互议互启中获得新的方法,并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快速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如:(1)45×12 或 45×12 或 45×12

=45×2×6 =5×12×9 =45×4×3

=90×6 =60×9 =180×3

=540 =540 =540

又如:(2)405+398 或 405+398

=400+398+5 =405+400-2

=798+5 =805-2

=803 =803

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掌握了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篇16: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篇17: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所谓“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和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的判断和估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经常提醒学生进行验算,并养成估算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估计商是几位数,或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便于学生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篇18: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 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相关专题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