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

芝麻凛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

【简介】感谢网友“芝麻凛凛”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共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

师范大学转型与高师教育走向

为实现百年学府新的辉煌,正在加紧筹备明年百年校庆的北京师范大学在新近召开的学校党代会上,就自己根本的办学思路,作出了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实现学校“转型”和创办一流大学新的办学目标。其“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发展目标”中这样写道:“‘十五’期间,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设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里强调了“北京师范大学向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转型”。所谓“转型”,其内涵主要有三:(一)学科结构的转型。高校办学的基础在学术,而学术的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故学科结构是学校的核心与基础。传统高师院校的学科是对应基础教育的需要设置的,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学科,如文科就是文史教育等人文科学;理科就是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理论科学,比较单一。北师大要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学科结构性调整,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实际上,我校经济、法律、管理以及资源环境、生物工程等新的学科,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二)专业设置的转型。高校的学术、学科服务于社会,又是以设置的专业为载体实现的。故专业设置也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传统高师基本只有一类专业,就是师范教育。现在北师大非师范专业已占了一半。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共分11门类,北师大现有专业已涵盖了其中九个门类。也就是说,除了农、医外,各门类专业北师大都有了。这说明我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正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三)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学科、专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还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培养有赖于一定的范式。故人才培养体制同属高校办学的深层结构。传统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单一的,本科四年只培养中学教师。现在北师大已在试行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案,即4+x,不仅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体现了适应社会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理念,而且有助于使整个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同时,更重要的是,由此将进一步引出两项重大的变革:其一,教师培养范式的改变。传统高师教师培养都是在各系各专业进行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在四年中混编,故本科生一毕业即自动获得教师资格。但此种范式只是两个半桶水相加,长期抑制了北师大学科优势的发挥。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将使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分离,前者在各系各专业进行,后者只在教育学院完成。其二,实行新的人才培养体制,说到底,是要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师的办学理念与范式,从而转换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新轨道上来。这就是: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的模式。

要言之,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将从本质上决定了北师大经由内在超越,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它并没有削弱自身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特色,相反,因有了综合性学科与新的办学理念整合所构建的强大平台的支撑,这一特色与优势将得到大大加强。换言之,北师大将转型成为一所以教育科学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北师大决策转型,既

[1] [2] [3]

篇2:大学加速转型苏式教育走向终结

南方周末     -01-17     驻京记者 杨瑞春

在去年秋天复旦大学大批学生获得转系自由之后,北京大学日前宣布,该校今年招生将不设专业。在这一系列变化后面,是中国高教界告别“苏联教育模式”,向以“自由、通才”为特征的西方教育模式全面转型

即将到来的这个夏天,在填报志愿时,报考北大的高考学生将发现,他们面对的招生计划是一份空前“清爽”的菜单。北大招生办刚刚宣布,今年招生将不设置专业,除外国语学院外,全部按照院系招生。“比如说,数学类原来有5个专业,现在只需要选择数学类,招进来后他们都是数学学院的学生。”北大招生办副主任刘明利说。

等待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与此前不同。“他们开始先学习基础课程,可能是在一年半之后,也许是两年---这要根据各个院系情况而定---等他们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根据院系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来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

教育学者杨东平评价这一举动“是近来对于苏联模式的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突破”。

北大的举动显得有些超前,但并不孤单。按照刘明利的说法,复旦、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都在往这个方向探索,只不过各自方案、途径不太一样。

有专家据此认为,一股破除“苏联教育模式”积弊的浪潮正在中国高教界兴起。其方向非常明晰:那便是英美等国家通行的学生本位、通才教育和学习自由。

早已开始的尝试

其实,北大的尝试从去年就开始了。该校数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13个院系去年就是按院系招生的,而化学、哲学、新闻学3个专业则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没有实行按院系招生的经济学院在新生入学后也实行了按院系培养的模式。

招生方式变化直接带给高考考生的好处,是选择专业时相对减少了盲目性。长期以来,年仅十几岁的高中生们被迫在上大学前即确定自己的“志愿”,也就是确定自己整个人生的方向。事实上,大多数中学生是在并没有真正了解专业情况的背景下,在家长老师出于策略考虑或者社会所谓热门专业的世俗潮流中选择了专业。

级的大学新生王昱昱说,她考上北大时,对所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陌生。“我根本不知道我要学的是什么,很多同学也跟我一样。到了学校之后,我们开始很有些失望。”她说。

尽管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王昱昱已经喜欢上了这个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王这样善于自我调整。他们即使不喜欢,因为调整的可能性极小,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学习因此失去动力。很多人开始混学分、应付考试,甚至考试作弊,由中学的优秀生沦为大学的劣等生。

“虽然按照院系招生还是有局限性,但毕竟他们有了一定程度的选择机会。毕竟,让十几岁的人作一个关系一生的重大决定实在太难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陆俊林说。

一次实质意义的突破

刘明利称,北大此举是为了促进学科调整和整合,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偏窄的弊端。

这种弊端,也就是苏式高等教育的弊端。

苏联模式即是过去常说的专才教育模式。杨东平说,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1952年从苏联移植的,苏联在1930年代实现工业化时形成的这套模式,强调分门别类地培养立即能够使用的所谓“现成的专家”。“这种教育比较强调实用知识和技能,专业设置非常狭窄,知识结构单一,重理轻文,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所培养学生的特点是刚开始工作时显得非常能干,所谓上手很快,但发展后劲不足,面对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对比较缺乏创造性和适应性。由于专业太狭窄,致使许多人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

中国后来把这套模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1953年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总数为215个,到1980年达到1039个,是1953年的4.8倍。例如,陶瓷专业已经比较狭窄了,又分设日用陶瓷、技术陶瓷、无线电陶瓷、电瓷、陶瓷工艺等5个以上专业。经近20年的大力合并、缩减之后,目前还有300多个。

与“苏联模式”相对应的是,牛津、耶鲁等国外一流大学实行的都是通才教育,学生进校头两年内先接受基础性的、广博的通识教育课程,然后再进入比较专门的学科领域。“但一种模式实行这么多年,大家已经习惯了,改变起来难度很大。中国不少高校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很多还停留在专业合并的层面上,所以北大迈出这一步,很了不起。”杨东平说。

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陆俊林很认同这一改变。“我觉得过早在一个专业里扎得太深,容易造成基础不够扎实。同样是计算机,对于电路板就经常束手无策,这些硬件方面的问题就要经常请教学硬件的同学。”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梅锋也非常赞同学校的这一政策,“事实上我觉得完全可以再大胆一些,就像美国大学一样,本科四年都学习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再分专业和院系。可以说,学校的这个新政策是具有国际性和先进性眼光的,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改革措施。”

本科教育回到本位

记者得知,按院系招生不过是北京大学一个宏伟计划的一步。也许在5年、之后,梅锋的想法就可以实现,高考生只需要按照文理科两大类来填报志愿---甚至“志愿”这个词汇也可能已经落伍了。

这是北京大学正在实施的“元培计划”为我们描绘的前景。取自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同时还有另一层含义---“元,有开始、基本的意思,培,就是培养。”“元培计划”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段连运说。

元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逐步确立本科教育在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地位。“本科教育应当承担的任务就是打下宽厚的基础,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得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至于进一步的、更专门的知识技能恐怕要到研究生阶段。”段连运说。

从这个意义上讲,北大现在招收了两届的“元培班”将是未来整个学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是为以后全校推广提供经验的试验田。该班、2002两届共有201个学生,就是跨越了专业招生、院系招生的阶段,直接按照文理两类来招生的。元培班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了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学生有选择专业的自由,只要完成该专业的教学计划,就可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证书。

元培班还实行弹性学制,一般情况下,学生最短3年、最长6年完成教学计划都可视为正常毕业。

当然,段连运强调,元培班享受的这诸多自由是要加引号的,是在导师指导下、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元培班的导师是由校长亲自礼聘的,他们都是来自文理科各院系的资深教授。

在介绍“元培班”的有关资料上写有这样一段话:“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态是一个现代学者的基本修养,也能消除由专业单调所诱发的傲慢和偏执,养成对人类整体和其他文化、其他精神世界的宽容和理解。”

“不管是学医、学工还是学法,大学教育的目标首先不应是造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首先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超越现在狭窄实用技能的知识分子。”杨东平说。

段连运即是元培班的导师之一,在他看来,现在就谈及元培班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差异还为时过早。但他确实感觉这批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思考问题更加实际、综合能力很强。

和元培班学生有过接触的陆俊林说,他觉得他们更为自信,他甚至认为他们身上有着某种“霸气”,“这个词你要做好的理解”,他补充说,“也许他们觉得自己更受学校重视,不管实际上是不是这样。毕竟他们拥有这么多选择的自由。”

“元培班”的模式接近于国外很多大学的教育模式。他们曾经考虑用3-4年的时间完成这个模式在整个北大的推行,但段连运现在说,4年肯定是完不成了,因为方方面面的问题太多。他希望改革的路子还是一步一步来,稳妥为好。“我们期待的是无缝对接”。他说。

走向学习自由

段连运和许多校方领导最初曾经担心,在元培班学生入学一年后选择专业时,他们会集中在少数的热门专业,重现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但实际情况让他大为宽慰,文科班不少选择了中文、哲学、历史等所谓“冷门”专业,理科班不少选择了“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专业。这和对“元培班”的最初期望是一致的。

去年,复旦大学224名学生转系的事情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我们可能觉得能够转系已经给了学生很大自由了,可是在国外很多大学,学生不但可以转系,还可以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陆俊林说。

“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其实,19世纪德国洪堡建立的学术自由的概念,就包含着教师层面的学术自由和学生层面的学习自由这样两个层面。学生选择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本来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但这个概念和价值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杨东平说。

高校新一轮竞争已经开始

北京大学绝不是教育模式改革这条路上孤独的探索者,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去年就曾经表示,希望5年之后实现文理科大平台的招生模式。

与此同时,,兰州大学在网络新闻、旅游文化、技术经济和草业科学等专业推行“2+2”教学试点改革,允许学生在进入大三时选择新的专业继续学习,经审核100名学生改变了专业方向。

杨东平对此评价说,北大、复旦等高校对教育现状的反应是十分敏锐的,而且走在了各个高校之前。中国高教已经超越短缺教育状态,以质量品牌为目的的新一轮竞争已经开始。这一轮竞争涉及到教学质量、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

到了这个层面,教育改革才真正深入到了本质。

[大学加速转型苏式教育走向终结]

篇3: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陈旧空泛、教学方式单一老套以及教育实践薄弱等问题。高师院校可以从明确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强化教育实习等方面,积极创新和改进教师教育。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12-0101-02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改以来,改革和发展赋产教师教育以新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也明确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多年来,我国高师院校立足于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教师,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培养只注重学术性,着力去培养“有学问”的教师,而忽视了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和师范性。目前,各高师院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学科知识为主,不论是从科目的设置,还是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都过分注重专业学科的知识体系,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模式来培养教师;单纯强调学生对所任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忽视学生作为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注重了“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教”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过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和综合能力欠缺,致使培养出来的未来师资没有足够的教育专业素质,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结构不够合理

多数高师院校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虽然在课程中也有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但份额配比在主体结构中极为有限。总体看,对于体现“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比例约占总课时的70%~80%,而对于体现“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教育类课程比例低于总课时的10%。加之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板块之间缺乏统一整合,致使学生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失衡,学生重视的只是学科专业课程。这种不合理的结构,特别是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过低,大大削弱了教师的教育专业训练,使职前教师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适应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3.课程内容陈旧空泛

从课程内容上来看,无论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教育类课程,都没能很好地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师范生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了解甚少;理论课程过多,缺少可操作性课程,且内容繁杂,学生课程负担过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公共知识,一些抽象、呆板的概念和原则,缺乏对实际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的关注。此外,教育科研内容欠缺,也不能适应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以及研究型教师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人教育理念要求中小学师资能为学生提供应有的人文科学知识,以保证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审美和人格的形成。但是,目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在人文科学知识内容的设置上仍显薄弱,师范生的人文素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4.教学方式单一老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受他们的教育观念、工作动机和所处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和他们所受过的教育方式有关。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基本还是采取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的培养方式,学生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由于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对于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缺少了解和体验,也缺少尝试。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师范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也使得师范生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认识和体会。

5.教育实践薄弱

教育实习是为使师范生获得教育体验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其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师范生到教育的第一线进行观察、参与和实际练习的专业教育活动。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的教育实习存在着实习时间短、实习指导不力、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实习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生成个体化的实践性知识;也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规范、检验并生成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难以有效地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薄弱已成为教师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二、改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的师资。这一培养目标,强调人才的高素质和广适性,具有宽口径、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特征。要实现这一目标,高师院校就要重新厘清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努力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过于注重学术的狭窄定位;注重培养突出教育专业特色,树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的意识,使所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2.优化课程结构

基于上述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压缩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教师发展的全面性。课程开设要反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切实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如个体差异的处理、指导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注重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使其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实现完美结合,使师范生毕业走出校园后能很快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生力军。

3.完善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要引导学生认识学科前沿,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同时,适当增加各种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的内容和材料,比如“三字一活”训练、双语训练、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法训练、说课训练、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等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其次,应增加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教育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以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毕业后指导研究性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打下基础,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应成为研究者的新要求。再次,增设人文课程。开发具有民族性、传统性与本土性、现实性相统一的课程资源,汲取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历史和现实的政治事件以及社会文明、科技动态、著名人物介绍等内容,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开发课堂教学这一丰富的教育示范资源。应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使师范院校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也使师范生对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有所体验;并重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尽早接触基础教育实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手段改革中,要大力促进现代信息网络教育技术的使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促进学科课程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培训,建设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5.强化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重要的专业活动,作为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应切实发挥其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点人手加以改革:增加实习时间,同时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并将其分散到各个学期中进行;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建设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发展师范院校与中学的伙伴关系;充实教育实习教师的力量,加大实习指导的力度;提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其实践性知识获取的意识以及主动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自觉性等。

篇4: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师范专业的支持力度,也愈加重视教育实习,再加上高师院校师范生数量逐年增加这一不争的事实,教育实习已成为高师院校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做好教育实习,如何做好与实习学校的联系接洽工作等成为了高师院校所要学习研究的课题。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三年系统学习的一个全面检验和考察。通过教育实习,加强了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摆脱只会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走向教师岗位,教育实习的质量好坏更是未来教育能否发展的很快很好的前提条件。

教育实习工作牵涉面很广,会涉及两所学校即高师院校和实习学校,而在教育实习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实习学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调查实习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本次调查对象为温州乐清柳市中学,主要围绕领导层、指导教师层、学生层三个层次展开,采用口头问卷及访谈的形式,主要调查了3位领导、12位指导老师、10个教学班中若干学生,调查面比较广。调查时间则从9月23日开始到10月27日结束,其中包括了资料的收集、访谈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分析整理,本文主要从师范生素质、组织模式及三对关系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键:师范生素质

教育实习是高师各专业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大学课堂学习之后,为承担中学教师职责而准备的最后阶段。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将在中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受到全面检验和锻炼。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能把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中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使知识成功转化为能力,形成中学教师的个性品质,为今后胜任中学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但是,从实际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思考。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实习校方对实习生素质要求较高,并针对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其中包括对实习生师范技能、专业技能、一专多能上的要求。

(一)对教师师范技能的要求

柳中校领导指出:师范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使命,而今师范教育正被迫接受竞争的考验和威胁,各中学对教师的需求已由数量需求转向质量需求,他们最期盼的是有事业心、责任感、有新教育理念和过硬的师范技能、具有熟练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型的教师。而从高师教育的现状看,身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师范意识不强,师范生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培养师范技能。值得欣慰的是,校方肯定了此次实习学生良好的自身素质,不过也同样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就实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结合校领导、指导教师、学生等多方面意见得出的如下结论。

1.普通话和口语表达

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国家规定普通话等级要达到二甲。但即便符合等级要求,如何把水平发挥出来,看的就是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实习生在课堂上欠缺的就是这种能力,因而出现了讲话疙瘩、忘词、死记硬背、语速过快等现象。讲课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言又是讲课的最基本的手段,所以,讲课语言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提高思想,培养能力”。因此在平时就应该有效地进行讲课语言训练,这是探索师范技能训练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对教师讲课语言提出的意见:

(1)我首先希望能听得清楚。声音悦耳好听当然更好,但首先是要听清楚。声音不要太小,吐字不要含混不清、速度不要太快,但也不要太慢。太快了,来不及思考;太慢了,听不上劲,心里发慌.

⑵我不喜欢老师不停息地讲,不断地重复,而且重复的说法前后又不一致。解释了又解释,愈解释愈糊涂。

⑶我希望老师讲课能引起我的兴趣,亲切和蔼,使你有心情去思考,也有可能去思考。我不喜欢经常训斤人的老师,带着压抑的心情听课,别说思考,就连讲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

⑷我希望听老师讲课时,能弄清条理能边听边思考,这样心里才踏实。我不希望老师把什么都讲,更不喜欢讲得乱糟糟一团,理不出头绪。

……

根据以上这些意见,指导老师对我们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创造条件开设国家教委要求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

(2)上语文课时,教师注重对语言的精练、准确、规范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规范的语文表达方式。

⑶在学校里多举办一些演讲活动,加强师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书写规范文字和书面表达技能

能否写一笔规范的好字,是否具有过硬的书面表达技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威信。通过此次调查,指导老师和学生指出我们实习生的板书书写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对师范生应进行书写规范和书面技能的训练。可采用以下措施:

(1)校内、系内要创造使用规范汉字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各科齐抓共管,如各科学生作业、论文、实习教案中的错别字和不规范字都要给予纠正。

(2)从大一开始,加强三笔字的训练,其中重点是钢笔字、粉笔字。

(3)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有关书法的课外活动,如观摩、展览、比赛等等,鼓励学生把字写好。

3.教学工作技能

教学工作技能是指: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环节所必备的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是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提高从师任教素质的必修内容。实习阶段,对听课、备课、讲课和评课我们都实打实地进行系统化、章程化处理。

特别表现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编写教案;严格执行上课前试讲及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教育实习调查报告:对高师教育实习的意见与建议》

篇5: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转型与出路论文

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转型与出路论文

[摘要]新形势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社会各界面对的国内、国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快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那么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如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输出社会满意的艺术人才,则是学校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从新形势这个背景出发,探讨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转型和出路,期望能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2-003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技能,从而对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要求不断增加,且随着我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兴趣也在不断的加大,学生自我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以上背景下,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既遇到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一、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新形势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新形势尚未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查阅一些资料,大致意思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国内外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即经济全球化进行加快,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在快速的发展。这种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我国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其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理论和时间的配比等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年没有进行更新,所以其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说,我国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是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也开设一些艺术类选修课,这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艺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新形势下,我国职业院校艺术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新形势的问题。

(一)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职业院校艺术类课程大多是选修课,以欣赏为主,甚至为公共选修课,所以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都受到了限制,教师没有办法实行完整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师授课压力巨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有艺术方面的基础,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并未拥有艺术方面的知识。这种参差不齐的现状,导致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压力很大,难以系统性的进行教学。

(三)艺术教育缺少多样化教育方式

艺术教育和专业课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够专门进行理论方面的听和欣赏,还应该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提高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四)校园内艺术活动不丰富

校园内应该由多样的文化,学生应该丰富课余生活,艺术生活、艺术活动尤其应该丰富起来。学校的艺术活动大多由学生自由组织的社团活动进行,但是这些社团活动缺乏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也缺乏实践的平台,从而打消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

二、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转型

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不但能够在学生日常忙碌的课业学习中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也有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素质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社会需要的是符合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以提高在校生全方位的素质为目的,对于艺术教育实现转型。

(一)注重在艺术教育进行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拓展

好的教育就是应该让工科生了解人文情怀,让文科生了解科技发展,从这一个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要做到的就是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

(二)把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新形势的特点就是社会的.快速变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越来越重要,而艺术教育能够教导学生正统“美”的意义,从而在侧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出路

从上文可知,艺术教育在新形势下不但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能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心理健康,所以学校应该积极探索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出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其中体现艺术教育

的价值职业院校培养学生重点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传统艺术教育一般都在公共选修课当中,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在新形势下,学校可以考虑到学生整体特点和需求,开设合理的艺术类课程,既能够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不应当采用灌输式教育法,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学生之间通过编辑、策划、彩排等环节,能够获得主动性和参与性,不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创新性,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要突出学生自学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课时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实践。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团,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费用让其成为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通过教师的指导,更好地利用社团来提高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在平时多邀请一些社团艺术团体,到学校进行表演、演讲、讲座等多方面的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深的认识到艺术知识。

(四)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艺术教育

目前多媒体设备在高职院校内十分普及,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设备,通过详尽的课前准备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资料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

(五)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教师调动了学生学习艺术的热情,才能够使艺术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艺术创造水平和鉴赏水平。

(六)选择优秀的教材,为艺术教育顺利的进行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的特点为教育时间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挑选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材,应当理论内容适当,重视实践内容的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要。

(七)学期初应对学生的艺术水平进行摸底测评

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学生入学时,艺术水平和能力存在着差异,导致教师只能就低不就高。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在开学时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评,之后通过分班的形式,因材施教,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八)丰富校园内的艺术活动

可以在校园内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有平台展示其所学内容,这种活动既能够打响学校的知名度,成为学校的一种品牌,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以致用。艺术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才能够出精品,且通过展示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确立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艺术教育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的一部分,艺术教育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鉴赏水平,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不断修订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生.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14).

[2]尹云芝.高职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篇6: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一、高师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师数学教育,存在若干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念亟待更新更新教育观念是高师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往往体现为对教育的理性思考,这是目前高师数学教育中易被忽视的方面.具体表现为应如何体现高师的`师范性特色,数学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是否只需体现其学术形态,只需注重自身的严密体系等.

作 者:陈景林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刊 名:教育探索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EXPLOR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G01-4 关键词: 

篇7:转型经济下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趋势

转型经济下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趋势

10月22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北京大学国际MBA(BiMBA)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之“转型经济下的教育”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世界著名大学和教育组织领导人、中外著名跨国公司总裁齐聚论坛,就转型经济下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作 者:申渝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人才  PKU英文刊名:CHINESE TALENTS MAGAZINE 年,卷(期):2002 “”(12) 分类号:F2 关键词: 

相关专题 师范大学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