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omgxw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简介】感谢网友“omgxw”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手法

李商隐,字玉山,号玉溪生,晚唐杰出诗人,现存诗歌600多首。其诗风格不一,但最为后人爱不释手、且独树一帜的是其独创的朦胧诗。而这种风格的作品又以爱情诗居多,占了他所写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无题》、《锦瑟》、《圣女祠》、《夜雨寄北》等。

这些爱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朦胧美。这主要表现在其主题的多义性、意象、意境的朦胧、和唯美诗风等方面,但是李商隐是如何使其诗歌具有了这样思深意远,情致缠绵的特点的呢?这就要深入探讨其爱情诗朦胧美的具体表现手法。经过认真的研究,笔者认为表现手法有三,依次列之:

(一)埋没意绪

善于埋没意绪,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特色之一。

清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就已发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这一特点,他认为李诗“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善于埋没意绪也就是不直接吐露真情,敛抑情绪,感情内向,从而形成具有朦胧美的诗歌意境。

这类诗以《无题》为代表,而最为读者熟悉和欣赏的则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唐代,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达诗歌的主题题目时,就以“无题”作为诗的标题,以埋没意绪掩其心意,李商隐一诗更是如此。他不仅掩其主题,就是抒发感情的对象都深深隐藏起来,所以此诗所咏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怀念朋友的,有人说是写给心爱之人的,也有哀叹身世之说。对于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大家也总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自圆其说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喜爱义山诗的读者。在其感情端绪中穿梭徘徊,体味作者的心境,找出其意绪所在,读诗像一次美丽的冒险,寻寻觅觅,经过不断的玩味和体悟,最后再将诗的`意蕴一语道尽,真是其乐无穷也!

(二)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第二个表现手法则是神仙典故的大量运用。

神话的是想象的产物,最大的特征就是虚构和奇特。而李商隐在诗歌中大量用典且善于用典,真是使得自己本来就隐晦的感情遮挡的更为严密,造成迷离、朦胧的审美效果,诗歌更加韵味无穷!

七律《锦瑟》用典之多用典之精确历来为人赞叹:“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庄生指庄周,此典出于《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蝴蝶欤,蝴蝶之为梦周欤?”此处以庄周梦蝶、不辨物我之典来传达一种如梦如幻,令人迷惘的心境。望帝,蜀帝杜宇,号望帝。此句典出《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据说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血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凄苦哀怨。此处用以表现一种华年已逝的哀婉之情。“沧海月明珠有泪”出自《博物志》,讲的是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蓝田,山名,产玉,在今陕西蓝田县。司空图《与极浦书》中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商隐可能用此表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虚幻美景。一连串的典故,再加上开头和的“无端”和末尾的“惘然”,首尾相应,使得全诗朦胧伤感的情绪氛围跃然纸上,读之让人流连忘返。

篇2: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其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作立意高超、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寄托深远,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的爱情诗歌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其爱情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意象的朦胧,意境的朦胧,意旨的朦胧。其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三方面的特征: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出情感形象;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

一、李商隐及其爱情诗简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初学古文,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并从学骈文。开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进士。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现存约600首。他的诗歌渊源上可追溯到楚大夫屈原,下及盛唐的李、杜,并继承了中唐李贺开创的唯美派诗风,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了唐诗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李商隐是一位饱经仕途坎坷和生活磨难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内容广博、含义深刻,其中尤以爱情诗最为后人传诵,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李商隐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对同时代的温庭筠、韦庄及后世的西昆体诗人,婉约派词人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描写爱情的佳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而且,又因为这些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使它们又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辖限,成为感悟人生的至理名言。

在唐诗丛香国中,爱情诗是一国芳馨别具的奇葩。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是这国奇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朵。他以全新的热情,极度的关切,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层,去探索、体味,去认识、感受,把男女之情作为自己主要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的重要题材。他一生共写了一百多首爱情诗(包括有寄托的诗),几乎占了他作品的五分之一。仅从数量上看,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大量爱情诗的诗人。

当然创作数量的多少,并不是判定作品好坏的标准,真正使他登上爱情诗领域顶峰的,应当是他爱情诗那独特的艺术个性。

他的爱情诗的特色都以抒写内心感受与渲染氛围为主,诗的意象都密度大而富于跳跃性,喜用象征、暗示和借代。李商隐因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虽然一生不懈探索追求,可前途依然渺茫,这使得他的性格始终抑郁沉重。他有感于自身,有感于世事,心中徘徊,转辗反侧,有难言之隐;他欲说还休,委婉其情,曲折其意,隐晦其事。这反映到他的爱情诗创作中去便是喜欢用象征性的朦胧境界来表达朦胧的情思。李商隐把朦胧意境作为一种美的诗歌境界来刻意追求,而且他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也确实适宜用这种意境来表现。可以说,意境的朦胧,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个性,朦胧是模糊,就象雾中花,水中月一样,若隐若现,给人一种虚无缥渺的独特的美感。

朦胧美并非李商隐的独创,早在他一千多年前出现的《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构成的一片苍茫迷离的境界,那位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及的“伊人”形象,以及早他六百多年的曹植笔下那位若远若近,似有似无的洛水女神,都富于朦胧美。但是,当时人们并未把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来认识,更没有哪一样诗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创作追求。李商隐的贡献在于,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创作上更有意识地追求这种美学特征,使之成为自己艺术个性。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完善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可以说,正是他的爱情诗的朦胧美,才使他树起了爱情诗领域上的巍巍高峰。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把表现朦胧的美感当作自己的创作追求,这在我国文学上史上是罕见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论诗者对李商隐这些“深情绵邈”、“隐词诡寄”、“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爱情诗,历来众说纷纭,争讼不息。有人斥责,贬之为“绮才绝骨”;有人赞赏,认为其爱情诗“但觉情味有余,无所谓语工而意不及者”,还将其诗奉为 “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的神妙境界;也有人感慨,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对于这些大相径庭的评价,我们不能、肓目赞同或一味反对,而应当对朦胧美这一审美形态时行具体分析,区分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劣,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

朦胧美是和清晰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我们知道,诗人用清晰的形象反映现实是有其可取之处的,它的题旨十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如白居易的诗歌,就明朗晓畅,平易近人。还“首章标其旨,卒章显其志”。唯恐读者不明白,把创作意图说得清清楚楚。但是,过于清楚了,使人一眼就能看穿,毫无回味的余地,缺乏了含蓄蕴藉的美感,这是诗歌之大弊。因此,人们常常更愿意去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在某种情况下,朦胧比清晰更美,这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关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障隔,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会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于是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象水中月,雾中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尤其在诗歌中,这种审美形态的优势发挥得更加明显。因为诗歌是反映作家审美体验的,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过程,不是科学的鉴定,无法用物理数学的概念加以精确地分解和综合,主体对体的审美关系,往往也是一种模糊的意识。由于语言本身的限性,审美主体不可能把这种意识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形象表达出来,只能是处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要使这种难以明言的内心情结晶得到最充分的表达,也只能用模糊朦胧的诗境来表现。通过朦胧的意象和模糊的意旨带来的审美效应,吸引着读者去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去反复体味作者所暗示的美的素质。把作者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在内心体会出来。如《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这是诗人寄给所恋女子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却用东方朔、嫦娥、十二城、彩蟾、玉楼、水晶帘等六个神仙方外典故,使诗显得迷茫渺弥。我们只有进行反复体味,进行审美再创造,才能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那份难以言传的感受。诗中的第一句用东方朔和嫦娥的典故,感叹人神恋爱和入道求仙的不可兼得。第二句用十二城和彩蟾两个意象,可使我们意会出宋华阳姐妹因入道而如入广寒宫,已苍茫绵蒙令人可望而不可及。一个“锁”字写出了楼高院冷和女子因宫规束缚而丧失了爱情自由。从第三第四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本想同华阳姐妹一同在月下赏月的,但是来了却只能翘首遥感。宫禁森严,“玉楼”似为“水晶帘”所隔。在这首诗中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你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把诗人对华阳姐妹的那种缥缈朦胧的情思,那可望不可及的矛盾心态以这种朦胧的意境表达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由这朦胧美这种审美形态所带来的审美效应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李商隐的爱情诗所表现的朦胧的美感,是在更高层次上表现的审美情趣,正是他天才的艺术创造。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说,这种朦胧美,正是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生命。

朦胧美在李商隐爱情诗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最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意象的朦胧,二是意境的朦胧,三是意旨的朦胧。

第一,意象的朦胧

意象是经过诗人主观色彩的加工,渗入诗人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物象,或者说是“意化了的物象”,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因素。为了追求诗歌整体的朦胧美效应,李商隐在营造意象时不大去选取清新明朗的意象而是常借助于大量具有朦胧美感的意象,为主人公的爱情生活制造出哀怨凄迷的氛围,直接给人朦胧的美感。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出现得最频繁的意象是月、夜、梦、雾、雨等,如:

“**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枝香。”(《无题》)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正月崇让宅》)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末浓。”(《无题四首》)

“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春雨》)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银河吹笙》)

在他的笔下,月、夜、雨、梦、雾等意象一再地出现,而这些意象本身都具有模糊感。梦是虚无缥缈、仿佛迷离的,月是若即若离的,夜是神秘模糊的,而雨雾则更是朦朦胧胧的,这些意名胜的大量出现,给诗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美妙的轻纱。

第二,意境的朦胧

意名胜是个别的、局部的,只是组成诗的基本构件。李商隐善于把个别的意象通过巧妙的组合构成诗的意境,表现出整体的朦胧美感。如:《碧成三首》之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在这里,八句用了八象,用了“碧城十二”、“辟尘辟寒”、“阆苑附鹤”、“女床栖鸾”、“星沉海底”、“雨过河源”以及“晓珠明定”、“长对晶盘”等带有神仙方外情韵的语汇描绘出了一个充满神秘气氛的神话境界,从而使诗歌的意境笼上一层浓重的朦胧感。这些意象一忽上天,一忽下地,天地神人,合而为一,他们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是,在这些意象间潜在一条情感的脉络,把各意象牢牢地连在一起了。那诗中的形象便是情感的化身。《上清经》云:“玄始天尊居紫云之阙,碧霞为城。”冯浩云:“入道为辟尘,寻欢为辟寒也。”一二句之情韵之义已暗示其所恋为女冠。三句阆苑仙界,“仙家以鹤传书,白云传信”,此暗示已通音信,四句喻其密约幽期交好。以上四象皆在天上神仙之境,而人神相恋、男女欢会,事在恍惚缥缈之中。五六句写忽然从仙境跌入现灾产生爱恋阴隔的苦闷,日间二人只有当窗可见,夜里要隔座才能看到。七八句又抒发无限感慨之情:假如太阳永远不落,那就愿意长夜不眠,以永欢会。诗人通过充满神仙方外的朦朦胧胧的意象,编织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达到了整体的朦胧感。极写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无望的苦闷。

第三,意旨的朦胧

意旨,即创作意图。李商隐爱情诗抒情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如洛阳女儿柳枝和女道士宋华阳。这类诗有《柳枝五首》、《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及《月夜重寄华阳姊妹》等。第二类是诗人的妻子王氏。这类诗反映了诗人对妻子从结婚前的爱慕至婚后的引为平生知己,以至于妻死后的悼亡悲痛。表现了李商隐坚贞真挚的夫妇之情,深微而婉约的艺术感受。这类诗数量上比前一类多,质量上比前一类高。有《正月崇让宅》、《崇让东亭醉后沔然有作》、《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等。这两类诗在诗题中已点明了创作意图,让读者有旨可寻。而第三类则不同了,它的创作对象不祥,我们也无法考查诗人的恋爱对象。有一些是对象不属于一人一事,或者即使写一人一事,也往往是拓而深之,推而广之。这一类诗人大部分以“无题”为题。或以诗里道两字作题,等于无题。还有一些诗是有题的,如《圣女词》、《重过圣女词》、《海客》、《嫦娥》、《赠句芒神》等。作者在这些爱情诗中,有意识地隐藏了创作意旨,让读者坠入云里雾中。以致于千百年来论诗者对李商隐的这些诗的创作意旨聚讼纷纭,如一篇《锦瑟》,关于其创作意旨的理解,历来就不下十种。有人认为是作者自序之词,是诗集内容的总括;有人认为是政治诗,是诗人饱历仕途**后的生平回顾,有人变化为是纯咏特诗,形容瑟者适、怨、清、和四种情调;有的说是悼亡诗,琴瑟本喻夫妇。有的说是追忆旧欢之作,锦瑟是某某女;有的说是旅蜀思家之作……而且,这场论争还在继续进行下去。从诗的意象和意境来看,各说都无根据,可谁都不能盖棺论定。这都是作者有意埋没言旨的缘故。

像《锦瑟》这样的诗,在李商隐的诗中是很多的,它们有的表面看来是写爱情,实际上却是有所寄托的。而这寄托有的是比较明显,有的却又很模糊的。对于这点,清人屈复说得很透辟:“凡诗有所寄托,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如‘月中霜里斗婵娟’、‘终遗君王恕偃师’诸篇,寄托明白,且属泛论;此可知者。若《锦瑟》、《无题》、《玉山》诸篇,皆男女慕悦之词,知其有寄托而已。”李商隐和后人开了个玩笑,他总不肯一吐平直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比,忽然忽续写下了这些谜一般的诗,在读者面前形成一层层神秘的雾障,让后人为它的意旨、寄托而寻寻觅觅。但是,正是在这寻寻觅觅中,使读者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

三、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表现方法

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有着好几方面的特征,其中,象征比兴手法的创造性运用是形成其爱情诗朦胧美最主要特征。

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魏晋以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李商隐善于学习先师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经验,从他们那里直接继承了象征比兴手法。诗人运其神思,让美妙的联想和幻想翅膀,翱翔古今,搏击天地,他的联想和幻想又是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往往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去表现特殊意义。他往往寄情于草木花鸟,赋予他们人的感情性格,使它们本身特定变化和人类的感情变化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达到双重性格的合一,使诗中具体的事物披上诗人心屡的折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人以人们常见的“春蚕”“蜡炬”设喻,把那份如丝之长,如茧之缚缠绵着的生列不渝的相思阐释出来了,昭示着只有死亡,才能把彻骨的相思抹掉。诗人又往往寓象征于比兴之中,用诗人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因而创造出飘渺朦胧的诗境和变化无端的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诗人用象征和比手法,表达出了那亘古的悲哀,似乎无法言诠的情意。由于象征比兴的运用,使诗的意境变得缥缈朦胧,又由于象征比兴的不确定性,使诗的意旨也带有不确不定期性,显得模糊,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塑造出情感形象,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我们很少见到一个个勾勒得十分具体的自然特象和社会、人物形象。他多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绘,将自己内心的各种复杂感受、情绪通过最准确的“对应物”传达出来,从而塑造出情感形象。让我闪看看《春雨》这首诗:

怅卧新春白衿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多像一幅凄冷哀婉的《潇潇春雨图》!在这里,白门是寥落的,红楼是凄冷的,雨丝是飘忽的,灯光是昏暗的,梦是依稀的,云是阴沉的,雁是孤独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寥落,一切都是那么阴冷,那么的孤独。在这里,诗人并未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只是着重渲染出一种氛围,在这种凄冷、飘忽、孤独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种心理感觉,一种感情信息,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创造完善,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感情形象。而着感情形象无疑也象那似梦如情、飘忽迷离的意境一样,也是朦胧的。反过来,这朦胧的感情形象了适宜用这种朦胧的意境来表达。因为感情是复杂的,难以言说的,它无法用清晰的形象来表达,只能用朦胧的意象和意境体现出来,让读者在这朦胧意境的体会中悟出诗人的'那份感情。

大量用典特别是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有关神仙的典故,也是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在艺术手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对于爱情问题,有时于人于已都有不便明言之处,借典故来表达,可给具体的情事披上一层轻纱,使之更神秘更美。并且,恰当地运用典故,通过暗示唤起读者的联想,就可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叙述和交代。李商隐对这点是认识得很清楚的,况且他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子,有广博深厚的古文知识,经史罗于胸中,各种典故信手可拈。他的诗往往选取天仙、神话、佛道、方士的某些传说入诗,并以贴切而富有情韵和象征意味的辞藻加以表现,为意象和意境裹上一层神秘的迷雾。据不完全统计,李诗采用的神天仙语、世外言谈的物(事)象有轩辕黄帝、羲和日御、帝阍守天、佛爷世祖、蓬莱三山、阆苑附鹤、女床栖鸾、麻姑搔背、嫦娥奔月、仙人采芝、王母下凡、萧史引凤、庄生晓梦、望帝化鹃等等一千二百多事。按其存诗六百首均之,每诗竟二用神仙方外、禅僧佛道语。而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这类典故用得更多。如《圣女祠》中,就一连用了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刘武威、钗头白燕五个有关神仙的典故。这些仙典,本身就具有朦胧感,使人感到迷离窈冥,把它用到诗中,更使整首诗都缭绕着些神云仙雾。并且,由于典故本身具有多义性,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这就使读者在理解上增加了许多角度,这又导致了意旨的朦胧。再者,由于用典不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所引用的典故来暗示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就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增添了曲折美妙的诗趣,又造成了间接性的朦胧美感。

从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三个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的爱情诗更注重的是在诗中表现心理体验和情感信息传递。他和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反,不是刻求形象的完美和意境的鲜明,而是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不相关的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造成一种迷离仿佛的情感境界,以使读者在这境界中接受到这情感的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一种朦朦胧胧,杳渺飘忽的美感享受。

朦胧的意象、朦胧的意境、朦胧的意旨,集中体现出朦胧美的审美效应,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他以天才的创造,丰富了诗歌艺术的审美特征,将诗歌的欣赏引向了一个较高的阶段。他以朦胧美这艺术特征,在几千年的诗坛中,一直发出熠熠光彩,博得千古不朽的诗名。晚唐诗坛“巨擘”的美名,他是当之无愧的。

四、李商隐爱情诗朦胧美的成因

李商隐爱情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在创作风格上,李商隐力求克服前代诗人过于平直,不够凝练,缺乏艺术情韵的短处,刻意追求诗歌朦胧含蓄的审美情趣,形成独特的意境,提高诗歌的艺术韵味。在具体诗篇中,往往表现为意境曲折,扑塑迷离,主题深远,显而不露。

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面对仕途、爱情、名利总是十分矛盾而难以偏舍,性格又有些软弱不争,难以作出杀伐决断,这种性格使得李商隐容易沉迷于爱情,在爱情的巢垒里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但这样又使得其无法展示才华,于是李商隐深感人生的难苦,“古来才命两相妨”,他总是处于迷茫、矛盾、痛苦中,李诗中给人的感受也是迷惑不清的,“迷”的成分十分重。从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情是十分崇尚、珍重的,诗中的哀婉、凄怨的风格很可能是作者对于爱情的体悟与痴迷。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再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飘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辞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诗是痛苦之后的沉淀。在当时,文人才子受封建礼教禁锢,但也是不自觉的。人们追求幸福和自由是矛盾、痛苦的,这种痛苦对于他们也是迷茫的,该诗给人也是一种迷茫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追求自由、爱情、幸福时也有一种犯罪感,对于封建礼教叛逆的犯罪感。当不敢或不能追求时,他们又是痛苦的,所以感情丰富的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在这种矛盾和痛苦之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无奈。在该诗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深切的苦痛,而当这种苦痛用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便感受到透骨的悲凉。灿烂之极归于平淡,痛苦之极归于无奈。在这种无奈的痛苦中,许多人往往游戏人生,为诗作文采取戏谑的态度,李商隐却没有从其流,足见李对自己灵魂、心灵的守护的执著,对于美好的东西是不愿轻亵的。正因如此,我们从李商隐的诗中总能隐约体验到美的东西,尽管这种美的表现是朦胧的,甚至不乏苦涩的滋味。

篇3:浅析李商隐诗朦胧美

浅析李商隐诗朦胧美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与杜牧齐名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几乎一生都处于党争和爱情的漩涡之中,形成了感伤抑郁的个性,这对他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作主要有咏史诗、政治诗、无题诗几类,内容丰富,追求一种密丽浓艳之美。他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等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深受杜甫影响,并在语言上吸收齐梁诗的特点,集众家之长,开创了托兴幽远的朦胧诗。

李诗的朦胧美首先是在主题的表现上,他并不明确指出所咏对象,也不直接道出诗歌主题,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捉摸不透的感觉。特别是其《锦瑟》一诗,其题旨有恋情说、悼亡说、咏物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因诗中所咏是诗人“思华年”时藏于内心深处的当时已“惘然”的东西,别人无从知晓,它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是一种可以体验、感受,却又空灵飘渺的意境。

李诗的朦胧美也表现在字句之中,以无题为代表,这类诗歌取材广泛,情意绵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因此,他的.某些诗句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解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描写失恋悲哀,因涉及爱情而写得含蓄蕴藉。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诗人与恋人之间的情深意笃,致使他们分别时的痛苦远远胜于相见无期之思,透出缠绵之情。而末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诗人对恋人的相思,正是失望中的这一线希望,使得读者能从这些诗句中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刻骨铭心的爱恋。

李诗在结构上的回环往复及时空交错也造成一种虚幻朦胧的境界。这种独特的朦胧之美当首推《夜雨寄北》,全诗在时空上从今宵此地(实景)写到他日彼地,再回到今宵此地(虚境),并通过叠词叠句循环,使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半是悲哀,半是温爱,隐晦含蓄中透露出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李诗的某些诗句能够独立使用正是由于它的朦胧含蓄使得诗句能够在诗的整体上脱离出来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能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句,不同遭际的读者在面对这些诗句时,结合到自身的经历与幽思便会生出多种不同的解答。而这些诗句若放到诗歌整体之中,往往又给人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李商隐朦胧诗的朦胧中多渗透着一种感伤情调,我想这大概与诗人的经历遭遇有关。诗人少年时生活艰苦,后又卷入党争的漩涡之中,爱情上亦不如意,虽有妻子王氏的相知相爱,而王氏却不幸早逝。于是,诗人的多数作品中便不自觉地融入了实事身世之感,这些在当时均不便明言,诗人便只好隐约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此,李诗在朦胧中带有了几许伤感情调。

我认为李商隐的朦胧诗虽能给人回味无穷的美感,但他有的诗却因过于含蓄而显得晦涩难懂。当然,我们也不能因这些细微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李诗的朦胧美,其诗中独特的朦胧之美为宋代婉约派词人所接受和学习,对后世影响深远。

篇4: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要: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其诗作本身的复杂性,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他的诗无论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在总结前代艺术经验加以开拓和创新方面,都卓然自成一家。李商隐艺术素养深厚,他的诗以工面绮美见称。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600首,在艺术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以“无题”为中心的一系列抒情诗。这类诗在李商隐所有的诗歌中占数不多,却是李商隐独特艺术风貌的代表。而朦胧美是这类无题诗的基本风格,也是其最大的特征。

朦胧诗所创造的意境不是十分清晰,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是十分明确,如同隔雾看花。但它却能强烈地激发读者的感情,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具有无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直指读者心灵。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秒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偬之境。”这样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朦胧美。

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无题”与朦胧美

从系统论角度考虑,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又无不自成系统,因而系统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无题诗当然也应自成系统。按照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在结构中“含有确知(称为白的)和未知(称为黑的)或非确知(称为灰的)”三种信息。那创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等外部条件可视为白的信息,“无标题”可视为黑的信息,诗中语言要素可视为灰的信息。我们了解欣赏一首诗时,往往先从外部已确知的信息向作品输入: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身世、经历,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和事等。我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标题,一般来说是作家心灵之窗的外射,不管是简明醒目式的还是艺术化的标题,都是通向外部的窗口。像歌曲、乐曲的题目,就能为乐曲情绪的展现提供一定的线索和说明。诗歌由于表情特性和抽象美的本质,诗歌尤显得重要,有了标题,人们欣赏时就可以通过它理解作品所必须的外部语境信息,使作品内涵获得确知性。由于无题诗没了题目,成了未知“黑的”信息,这就等于关闭了作品的门、窗,切断了内部与外部系统的联系,成了一个封闭式系统。一般来说,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点明:诗的.不确定性却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由于确知的信息难以输入,使得诗内部的语言序列失去控制约束,整个诗的内涵就变得模糊而具多向性。

二、写作手法与朦胧美

拿无题诗中的爱情诗而论,中唐以后的一般爱情诗,叙事成分比较多,情节故事性增强,人、事描绘比较具体细腻,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则多抒情性且意境艨胧,并多以内视角关照外部世界,多写诗人独特的感觉和情感。如《无题》“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两句,“寂寥”、“消息”均属内心或感情活动,屑心中之象。“金烬”、“石榴”则属物象。在这心象与物象之间本无什么联系,呈断裂模糊状态。感情、情绪本是看不见、摸不着、最难以把握的东西。诗人用敏感的心灵、激情捕捉到了能寄托情感的视觉意象――金烬、石榴,并使感情外化,用“暗”与“红”的色彩对比,来宜泄主人公在灰暗中看到的一线光芒的感觉、思绪。用这种方法使情感凝固成形,成为能看得见的意象,这就使审美意识物态化了。这种象征暗示的手法虽在现代派诗中常见,可在一千多年前李商隐就使用了。

三、用典、象征与朦胧美

就律诗的整体而言,首尾两联在一般情况下较多叙事与直接抒情成分,全篇的主意也往往寓含在这两联里,有时甚至明白点出。而颔、腹(即颈)两联则往往敷演主意,意象密度较大。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律诗占绝大多数,但却在颔颈两联用典颇多。如《无题四首》(其二)的颁颈两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这里以象征的手法在很单纯的形象中凝聚了多层复杂的意义:颌联大致是写情人在燃起熏香时刻秘密潜入来欢会,在辘轳报晓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这是写女主人公对往日欢会的回忆。但构思奇特,每句只表物象,不见背景,意象单纯而突兀。颈联两个典故也有同工之妙。如果说颔联是回忆过去一夜之间的幽会,从夜晚到黎明;颈联则是用贾充女偷情、宓妃留枕两个典故来回顾这场爱情的始末。在这两联间其意境是逐步推进。从一夜幽会到最终为伤离别所替代。这全部爱情的终点就是一种痛苦的破灭。这一夜幽会是整个爱情的瞬间,而这全部爱情过程,则是她一夜感情的延伸、扩大。两者相映成趣、回环婉转地造成一种渺茫感伤的氛围,既神秘瑰奇,又妩媚动人。冯浩说不善悟义山隐比者“不可与言斯集”,颇有道理。

结语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歌朦胧美的最高水平。从晚唐韩渥等人到现代郭沫若,他们的诗的风格无不受李商隐的影响。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这种并非晦涩的朦胧的确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亦是其对后世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李商隐为后世无题诗的创作开启了进一步拓展朦胧美的艺术之门。在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无题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形象地表达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因而能普遍引起共鸣,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唐诗也因此被推向又一个历史的高峰。然而正如李商隐自己所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诗从此以后逐渐低迷,但李商隐造就的朦胧美感却千古流传。

篇5:李商隐爱情诗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篇6:李商隐爱情诗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篇7:李商隐爱情诗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篇8:李商隐爱情诗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相关专题 朦胧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