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雷丘在路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简介】感谢网友“雷丘在路上”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共1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陈佳丽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中心小学)

摘 要: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的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和启发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篇2: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动脑去“获取”知识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让学生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想法,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但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就21个问题提问了近50名学生,且不少问题纯属知识性、常识性的小问题,毫无必要,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走出了“注入式”的泥沼,却跌入了“纯提问式”的深渊。如此教学根本无“启发式”思想可言,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其结果,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二、提问要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呈现的问题一定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像上楼梯一样,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学生往往会因为其难度小而失去兴趣,同样,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难度就很大,()学生没办法一步到位地解决,那么学生也会因为难度太大而丧失原来的兴趣。因此呈现问题的层次性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我在教学《窗前的气球》这一课,学到最后部分时,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此问题一出现,课堂上鸦雀无声。确实,这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学生即使知道也难以表达清楚。这时,我随机应变,问道:“窗前的气球是谁放的?送给谁的?这些好朋友为什么要送给科里亚一个画有笑脸的气球?”进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学生马上就能理解到窗前的气球就是友谊的象征,代表了同学之间纯真的情感。

三、提问要具有有效性,避免过于琐碎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提问、学生马上就能答的热闹场面,但是这样的热闹场面并不代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达到深有体会的程度。相反,这样的课堂甚至会出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一步一步地陷入教师事先设下的“陷阱”的危险中,缺乏自己的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提问语言的`设计过于琐碎,使学生缺乏对课文的整体的、自觉的感受。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一位教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语言描写)

班长说了什么话?(走!)

班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斩钉截铁)

从班长的一个“走”字说明了什么?(体现了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

这一组问题当然具有层次性,但是,这组问题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这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如果将这组问题浓缩为“从班长的这个‘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为什么这里只写班长的语言,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作为一个总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效果可能会令人满意得多。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式交流过于频繁,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真正有效的问题并不多,大多数问题是琐碎问题、无效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问。

四、提问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

例如,《第一场雪》一课的提问:

(1)同学们,你们都看到过大雪,谁能说一说下雪时的情况?可以按照雪前、雪后的顺序说。再说一说:雪有什么好处?

(2)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领略作者笔下的雪景,说出你喜欢的原因。先独立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班级汇报。

(3)说得太好了。既然作者写得这么美,我们又非常喜欢,大家就美美地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4)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老师都已经陶醉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要想写好这类文章,有什么规律?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5)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学了一篇文章,总结出一类文章的写法,希望我们以后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供大家欣赏。回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再搜集一些古人写雪的句子,看谁搜集得多。

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将无法应对。在《第一场雪》这一案例中,我们感受到,教师的激发虽寥寥数语,却提供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明晰的线索:学习―运用―再学习。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创新源于“好奇”和“质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富于艺术性,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启迪思维。作为一线年轻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通过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在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邢秀凤。语文课堂对话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怀源。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M].漓江出版社,.

篇3: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以《论语》为例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以《(论语)六则》为例

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以《(论语)六则》为例

周艳春

文言文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但当今的文言文教学不尽人意,大多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整堂课下来,学生除了能机械地背记一些字词语段外,别无所获。怎样才能使文言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以《(论语)六则》为例,略谈如何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

一、抓兴奋点,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从上课伊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为激发学生对《(论语)六则》的学习热情,在第一课时的教学阶段,笔者引入如下内容――孔子被历代读书人尊奉为“圣人”,百姓们也对他推崇万分。提起孔子,人们大多以为他是彬彬有礼的文弱书生。其实,孔子不但是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也是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的威猛之士。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折算起来,孔子的身高约为1.91米,可见他身材之高大威猛。《淮南子》上说,孔子的勇猛超过著名的勇士孟贪,跑步的`速度能追上野兔,尽管这些描述不免夸张,但足以反映孔子是一位体格健壮、勇猛力大之人。通过介绍孔子与众不同的身世,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孔子的学习热情。

二、开展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载体,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积累文言知识,再通过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长此以往,他们积累越多就越有自豪感,运用越好就越有成就感。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精心组织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上《(论语)六则》一课之前,笔者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寓意等方面,通过集体品评亮分的方式进行比拼。按照分数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发言人”,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跃跃欲试,都渴望被评为“最佳发言人”,课堂氛围非常活跃。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珠海拾贝”,搜集源自课本中的成语,如“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等,让学生制作成语手册;“名句选秀”,让他们选出课本中最喜欢的名言名句,有人欣赏“有朋自远方来”的豪迈与大气,也有人喜欢“温故而知新”的谆谆教诲。

三、重视诵读,收传情达意之效

一般来说,文言文语言凝练,意蕴深厚,非读不足以传情,非诵不足以明旨。学生熟读成诵,既可以积累大量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诵读古文来吸取经验教训以启迪智慧,另一方面则通过诵读圣贤之书来丰富心灵,让学生在习得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教《(论语)六则》一课时,笔者借助网络收集了大量课文朗读资料,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不同版本的诵读,学生得以切身体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是如何赏析论语的,进而激发一睹为快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自主进入课文情境。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比如同桌一人读给另一人听,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读,全班交流朗读,同时配上音乐与动作等。从诵读中,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这是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作者单位:常德市汉寿县教师培训中心)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的实践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的实践方法

贵州省罗甸县第二小学 张健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开动脑筋,为理解学习内容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一系列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32-01

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要达到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条标准:一要有目的性。教师提问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要有启发性。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三要有广泛性。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胃口的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已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四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二、有效提问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逻辑性原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二是合作探究原则。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他们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有效评价原则。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得到正确答案。

总之,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三、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学生有益的。

一是设问于新知识的重点处。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二是设问于知识的链接处。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一新旧知识连接点一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三是设问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的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设问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五是设问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师生良好的互动,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水平,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揭示学习重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篇5:以杜甫《春望》为例谈课堂有效提问

以杜甫《春望》为例谈课堂有效提问

以杜甫《春望》为例谈课堂有效提问

作者/孙小燕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为教师,经常会对如何提问,对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进行思考。通过《春望》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有效提问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门学问。

一、有效提问应创设丰富的情境

教学情境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诗歌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们大多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合理有趣的情境,在提问过程中把学生引入文中的情境,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作为情境。

在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诗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随着历史沉淀,而且在时代的脚步中毫不停息地前进着。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从小对于“不知盘中餐,粒粒且辛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诗句就耳熟能详。在这之前,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了李白丰富想象和豪放气势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是今天老师要通过杜甫的《春望》带大家领略另一种截然相反的风格。相信大家上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现在有哪位同学想介绍一下大诗人杜甫呢?(由于学生平时积累较少,刚接触新课,对杜甫了解不深,学生一片安静,陷入沉思)

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以前我们学过或者读过有关杜甫的诗歌,比如《望岳》。(经过提示,部分学生得到启示,踊跃举手。)

生1:杜甫,字子美。

生2:杜甫是“诗圣”!

生3:我们还学过他的《登高》。

教师及时补充:杜诗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有效提问应抓准切入点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把握提问的着眼点,抓准提问的切人点。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适宜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提问的设计要独到、新颖、有趣,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在提问的过程中,要重视方式方法,浅出深入。

在诗歌的课堂提问设计中,笔者认为重视“悟读”是关键。诗歌需要丰富的联想和自我理解、领悟。

【案例】(组织学生朗读《春望》)接下来老师给大家2分钟,让大家思考从这首诗中联想到什么?(注意:要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杜甫,把自己融入到诗句里的情境中,感受他当时心中所想)。

补充:之所以规定思考时间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找准思维的触点。

生1:诗人是痛苦的,因为国家灭亡了。

生2:诗人很伤心。因为和家人分离。

生3:我认为他是愤怒的,因为国家遭受了侵犯。

感想:从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找准提问的切入点,不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而且有利于解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力。

三、有效提问应把握好节奏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次数和频率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这样的思想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试想,一堂课仅有45分钟,如果设计过多的提问,学生的思维就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范文网 )因此,为了达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控制好提问的密度至关重要。

【案例】师:诗人由看到花鸟的感时恨别,以对花鸟的描写烘托出自己此时感伤的心情,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属于哪种写法吗?

生1:衬托吧。

生2:我认为是借景抒情。

师:意思差不多了,可以换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生3:触景生情。

师:那“感时”的“时”和十艮别的“别”分别指什么呢?

生1:“时”指时事”,“别”指分别。

师追问:哪位同学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回答的'?

生2:“感时”的“时”是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恨别”的“别”是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想: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此后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让学生的思维有个缓冲的时间。因为过多的问题使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探讨,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四、有效提问应通过争论生成更多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设法时,应该思考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使提问不仅成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案例】师:自从安史之变以来,到现在已经是阳春三月,然而战火持续不断,心中多么期盼可以收到家人的消息,在这时,一封家书莫过于“万金”啊!这两句诗句写出了普通百姓在消息隔绝的战乱年代,等待家书的迫切心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正当笔者感慨万千之时,一位学生突然发言)

生:我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我认为诗人迫切等待的“家书”其实隐含收复河山的期待。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非常独到,很有价值。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1:我同意,从“感时花溅泪”可以看出。

生2:我也同意。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杜甫不会跟妻子讨论战争的,他不会让妻子也为战事烦恼的。

师:说得多好啊!

感想:有效提问不应该一成木变,而要经得起质疑、讨沦、探究。有效提问应该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讨,打破常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结语

总之,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与探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提炼。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立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声,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真正充实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茗海中学(226406)

篇6:救灾物资采购的实践和启示-以河南省为例

救灾物资采购的实践和启示-以河南省为例

救灾既是一项传统的社会工作,又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救灾物资是减轻灾害损失、进行紧急救援、安排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救灾资源,而救灾物资采购是救灾物资筹措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因此,做好救灾物资采购,对于提高救灾物资储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增强灾害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实现救灾工作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 者:韦保新  作者单位:河南省救灾中心 刊 名:中国减灾 英文刊名: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

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

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以《拿来主义》为例

作者/丁成华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教师问得很兴奋,学生答得很热闹。表面上看,这样的语文课很生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课的教学实录拿来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并且浅层次的问题居多,重复性的问题居多,枝节性的问题居多。换句话说,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一种虚弱和浮躁,缺少一根能贯穿课堂教学的“绳子”。笔者以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主问题设计意识,习惯于就问题讲问题,而不是就课堂的“窍要”之处巧设主问题,以一带多,或纵深挖掘,或横向串联,自然就出现了没有目的、缺乏层次的问题式教学了。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呢?

一、着眼于文本主旨

以文本主旨作为课堂教学主问题才能紧扣文本教学的核心,赋予课堂教学活的灵魂。在主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文本探究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文本主旨,将文本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类问题、方法类问题、思想类问题作为其子问题进行设计,用主问题来带多个子问题,子问题的解决最终指向主问题,即文本主旨的探究,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一线贯穿,紧凑、自然了。如以《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在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时,首先应想到这是一篇杂文,杂文的特点是“激浊扬清”,或赞扬,或批判,因此文本设计的主问题应是如下几个问题:作为一篇特定时代的杂文,请结合当时背景,分析作者批判了哪一类现象?批判了哪一些人?提出了什么主张?()围绕这个主问题,有目的性地设计子问题。请看部分教学片断:

师:本文是一篇杂文,那么有人知道杂文有什么特点呢?

生: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师:不错,具体到鲁迅的杂文,又有什么特点呢?鲁迅先生自己似乎也曾经说过,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鲁迅曾经说过“杂文似投枪、似匕首”,说的是杂文的战斗性。

师:很好,战斗性,说明杂文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你觉得本文的战斗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可以考虑结合时代背景来想一想。

生:我想可以结合课本注释和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来看,应该是针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政府一系列媚外求荣的做法,就是“送去主义”。

可以看到,此教学片断中,教师的三个问题就是围绕主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第一、二两个问题是知识性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方法类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指向“文本主旨是什么”这个核心的,这就使得教与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二、着眼于教学疑难

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往往是教学的最高价值所在,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也就实现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的疑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疑难设计主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与激发学习兴趣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教学价值。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围绕这篇文章中的疑难――关于“大宅子”的理解――进行主问题设计,就可以直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这个文本核心。因为学生对于“大宅子”这一形象比喻并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质,可以有目的地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进行引导分析。请看部分教学片断:

师:这个宅子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些词试着概括一下。

生:宅子很“大”,有很多房间。

生:里面东西很多,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良莠不齐。

生:“祖上的阴功”说明有传统性,是遗传下来的。

师:总结得很好,也就是说,这“大宅子”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里面的东西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总之老祖宗的遗产很多,有好有坏,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对待呢?

生:批判继承,既勇于“拿来”继承吸收,也要注意批判舍弃。

师:很好,那么结合文章所举实例,如古董、古画、戏剧等,说说“大宅子”究竟应该是喻指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传统遗产。

生:文章结尾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准确说是文化遗产。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到,对于“大宅子”的象征意义,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是不够直观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文本中的提示信息,引导学生自己筛选信息,解决疑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第一个问题是从理解对象本身发问的`,比较简单,通过筛选信息,把疑难问题具体化、特征化,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第二、三两个问题,则促使学生进一步总结思考作者在文中所举例子的共同目的和指向,引发学生类比联想,从而得到正确解答。

三、着眼于精彩细节

教学中对于文本中精彩细节的挖掘往往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味道”。围绕文本中精彩细节内容设计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从精彩细节中发掘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将精彩细节呈现出来,探讨其精彩之处,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如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我们也可以围绕一些精彩细节的解读进行主问题设计:

师:“但我们的子孙还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庆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谁能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是杂文中常见的“反语”,就是反话正说,往往起到讽刺作用的。

师:很好,那么,作者为何这样写呢?为何不直接说明呢?

生:反语一来非常幽默形象,二来嬉笑怒骂,十分痛快,三是更加具有讽刺感。

师:其实,我觉得,讽刺背后不仅仅是恨,还有忧,“恨铁不成钢”么!谁看出作者的“忧”了?作者“忧”什么?为何“忧”?

生:作者担忧我们一味地将这些宝贵文化当做“礼品”送出去,只送不拿,就会失去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最终后世再无传统文化的遗存,后世子孙只能瞻仰他国文化了。

师:不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鲁迅也许更加忧虑的是文化殖民,所以他才主张对传统文化遗产要多继承、吸收、扬弃。

在此教学片段中,对精彩细节内涵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情感。第一、二两个问题侧重探寻作者手法,突出其用意;第三个问题侧重探寻细节内涵,突出其匠心所在。通过追问,精彩的细节也能透露作者“真意”,揭示主旨。

总的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若能抓住文章的主旨、疑难点以及精彩细节来设计主问题,做到目标明确,问题集中,一定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的精髓。当然,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其他着眼点来进行,只要能高效地实现文本探究,认识到文本的价值都可以尝试。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225400)

篇8:语文课堂教学呼吁互动--以《荷花淀》的教学为例

语文课堂教学呼吁互动--以《荷花淀》的教学为例

◎参赛论文高中教师◎

董世群

(陕西省乾县西大街41#乾县第二中学 713300)

[摘要] 互动是思维的“双边活动”。它是思维共鸣的前提,是思维生命力的象征。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本文仅就以现代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一课为例(课堂实录节选,在此表示谢意),着重探讨课堂中如何互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互动 实感 发散 艺术 探究

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已基本形成共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看,这就是所谓的“互动教学”。

互动是思维的“双边活动”。它是思维共鸣的前提,是思维生命力的象征。这种互动性一方面表现在思维的对象和思维方式上,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或不断变化的问题,就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积极探讨,以得出其内在的本质的属性。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在师生个体思维间,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随机应变,左右逢源,要对不同思维个体发出的思维回声进行反馈,不拘一格,不墨守成规。而学生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对教师反馈的信息进行变通和创新。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环境、学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因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组织性、非确定性,成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如果这样来认识和实施教学,整个过程就会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从而远离单调、沉闷和程式化。

本文仅就以现代作家孙犁的《荷花淀》一课为例(课堂实录节选),着重探讨课堂中如何互动。

笔者认为课堂的教学是“有法”和“无法”的统一与和谐。“有法”即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教师必须是“课堂平等一员中首席”,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驾驭者。也就是说,课堂上“导入新课--教学活动--总结扩展--作业布置”的环节不可省略或调序,必须由教师驾驭引导,因为它是学生思维的基础和“导游”。 “无法”即教师要在驾驭课堂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学环节这个“镣铐”去跳舞,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所思。

首先,导入新课有实感,激发学生的互动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独到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思维的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积淀和生活阅历,激发起他们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这样就给以后的课堂互动提供了基础。

[教学案例实录]:

师:同学们,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恐惧。读了作家孙犁的小说《荷花淀》, 他笔下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荷花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谈初读感受。

生甲:景色真美。那生长着茂密芦苇的无边无际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真令人神往。

生乙:除了景美,人更美。那群白洋淀的青年妇女们,水生嫂们,温柔多情,太可爱了。

生丙:感觉美。特别是感到一种人情美,人物的心灵美。在水生嫂等青年妇女身上,有着一种健旺明净的人的精神,这些青年妇女不仅仅是可爱,简直是可敬。

生丁:人物对话的语言简洁有味,极富个性,太精彩了。

师:很好,看来《荷花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同学读出了景美、人美,有的同学读出了人情美、人性美;还有的同学读出了人物对话的语言美。孙犁的小说真是别有风味啊!

(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战争是残酷的。这是他们的正常思维,而教师的导课中传达出了本文对战争的描写与我们的常规想象不一样,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去习读课文。)

其次,教学活动有发散,鼓动学生的互动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课堂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还是主动,完全取决于课堂的驾驭者、课堂的“导演”──教师。过去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是“主演”,只是一味的讲,完全是“填鸭式”的,要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动学生说,自主地说,大胆地说。

[教学案例实录]:

(一)概括训练

师:这篇小说仿佛一篇散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只是选取生活的几个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特色,表达了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荷花淀》以抒情见长,不以情节取胜,然而在情节结构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苦心。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水生嫂的角度对课文中描写的几个生活片段重拟标题。

生甲:可概括为“夫妻夜话”“探夫遇敌”“助夫杀敌”。

生乙(马上举手表示反对):“夫妻夜话”不够好,不如改为“与夫话别”。

师(微微一笑,投去赞许的目光):请你说明理由。

生乙:“夫妻夜话”不是从水生嫂的角度来概括的,“夜话”内容较笼统,不能准确概括第一个生活片段,改为“与夫话别”要好一些。

师:很好!概括要准确.贴切,还要符合概括的要求。乙同学改得好,评点也切中肯綮。

(教师的设问很有既明了,又含混。“明了”在是要求给文中各个生活片段重拟标题,“含混”在是限定在才“从水生的角度”,而生甲没有考虑到设题中的隐含条件,生乙就很快提出更正。这样,在设题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二)比较阅读

(改写原文对话,比较阅读)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女人低着头说:“就你积极。”

师:能用老师改写的句子换掉原文中水生嫂说的话吗?

生:(笑)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就你积极”是责备水生的,不符合水生嫂这个人物的性格。

师:水生嫂的性格是什么呢?

生:多情,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不拖丈夫后腿。

师:分析得好!言为心生,人物的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要能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心理活动。“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明责备,实赞美,埋怨之中带几分自豪的感情。话到人到,孙犁真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

(教师在驾驭课堂时,运用了常规的“语言替换法”。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了作家对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较中容易发言,说出自己的所想,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学习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的互动气氛。)

(三)合作探究

(对“助夫杀敌”一节,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讨论,争论。)

以下是课堂讨论的问题,现录下。

1、推测“可慌哩!……”这句话是谁说的?从中推测这位妇女的情况。

生:忸怩,不好意思说出“新娘”,看来应是“忸怩”的那位妇女,新婚不久嘛。

2、“撅着小嘴”的是谁?

生:是新媳妇。年轻,尚未成熟,委屈。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这是谁讲的?

生:是“心直口快”的那位,因为她说出这句话就感觉失言了,大家也笑了。

3、附带一下人物的情态。后面写到妇女们的生气。她们为何生气?

生:丈夫爱搭不理,一个不大声吆喝,说她们是“落后分子”。

4、水生们真的生气吗?

生:没有。文中有水生(及其他青年)吆喝“出来吧,你们!”DD课文注解是“好像很生气”。“扔饼干”细节表明他不是真生气。他是装的,妻子来看他,他觉得路上危险,也有些害羞,丢人。

5、些妇女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什么信息?

生:青年妇女们,他们的丈夫有很高的参军热情,还能看出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另外,还能看出他们的“口非心是”,明是“骂”,实则“赞”,“狠心贼”是反话,寓褒于贬。总体上还是表现了他们的含蓄之美。

(教师运用“问题导引法”组织课堂 ,有的放矢,学生便于回答,也乐于回答,很好地配合了教学,体现了课堂的“主人翁 ”角色。)

(四) 授之以渔

(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体会水生嫂的形象特点)

在小说当中,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她的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和深明大义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以水生嫂勤劳善良的特点为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语段,体会她的这个性格特点。对于后两个特点,就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按照刚才的分析方法去归纳、提炼。即使学生的归纳与标准的表述有差距,我采取了存疑的态度,然后把标准的表述写出来,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优劣,这样就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有时候学生归纳不出,出现“冷场”的局面,在此时,我先交代出水生嫂的性格态特点,再让学生在文章中去找对此中性格描写的相应语段,这样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对于课堂中的互动,教师要不时地去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互动的空间,及时地帮助学生。)

再次,总结扩展有艺术,活跃学生的互动欲。

总结犹如装粮食的口袋挣袋口这一过程,如果没有好的总结,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难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同样就影响了学生课后与文本的互动。艺术的总结就是可以激发学生心中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细胞的东西。所以,艺术的总结是学生知识的回笼,能力的聚焦!

[教学案例实录]:

这篇小说仿佛是一篇散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只是选取了生活的几个场景,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简洁传神,富有特色,表达了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

(这样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联想到人物语言与人物心理的关系,课后他就会去细细品咂文本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无形当中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了与文本的互动。)

最后,布置作业有探究,诱导学生的互动欲。

作业是课堂内容的在课外的延伸,它既是衡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传达量和传达度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量与理解度的“砝码”。所以,对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课后对文章的探究及学生与文本的互动问题。

[教学案例实录]:

作业:散文如少妇,诗歌似少女,读《荷花淀》,就好像品少妇之韵,赏少女之花,每品韵味弥醇,每赏花香愈浓,使人围裹在诗的氛围之中。那么是哪些因素铸就了这篇小说的“诗化”特色呢?(提示:乐感精神、伦理情趣、“初日芙蓉”造就了小说《荷花淀》的“诗化”特色。)

(对于作业地设计,作为教师应心中有数,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课外与文本的互动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太过宽泛,就会使得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问题设计的价值,达不到课外互动的效果;如果设计得过于浅显,课后学生不用翻阅资料或探究就能作答,同样也就失去了问题设计的意义。所以,对于作业地布置,应站在“学生课后与文本互动”的基础上去考虑设计。)

综上所述,互动是“导入新课--教学活动--总结扩展--作业布置”课堂教学环节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笔者仅就此做一点摸索与探究,以起抛砖引玉之效。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课改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但是笔者坚信:桃红了,柳绿了,瓜果飘香的季节也就不远了!

[参考书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制 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语文教学法》 王世堪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 蔡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7)

篇9: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

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

蒋文意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 要: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查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分析我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原因,并积极探讨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建设的途径。

篇10:信息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可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基于信息化的有效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在这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查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

二、我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原因

1.现状分析

纵观中小学应用信息化资源的现状发现,教师最常用的`是“制作―展示”型教学活动,即以课件、图片、视频资源为主要内容,利用板书挂图和幻灯片通过投影(或电视)播放出来,资源仅仅起到课堂辅助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且在西部和农村中小学的试点上,这种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公开课、研究性学习等一些特殊教学活动之上。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科书内容,将问题情境由课本搬到大屏幕之上,放大了视觉效果而已。这种做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看自己的教科书容易走神的弊病,而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似乎益处不大。

2.原因探讨

一方面,我国的许多小学教师在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还处于适应和接受的阶段,未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因此,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开展教学评价或教师培训时,应当与教师一同探讨所学习的技术应用方式和教学活动形式适用的情境,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从案例模仿走向创新。

三、我国信息化有效课堂教学的建设

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充分理解和认识

目前,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会影响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从而导致学校升学率的下降,因而拒绝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样落后、片面的观点导致学科整合途径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而要引导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在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应用于课程的传授中。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的学习,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连续的几个数相加时便可以用乘法做简便运算。由此可以设定教学情境:小明去商店买铅笔,一支铅笔5角钱,小明需要买3支,一共需要多少钱?情境设计在于让小学生理解5+5+5可以用3×5来表示,这就使得课件演示时注重的是展现加法演变为乘法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重视开发有效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与学生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师授课时对于学生易错题的总结则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信息时代,学生会在网络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资源的内容极大丰富,有效课堂教学资源的比重加大。此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分享相关的经验,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促进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动力。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也改变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不是简单的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运用信息技术增进教学有效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郭巍。浅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教学[J].经济师,(3):139-143.

[2]孟琦。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与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1):58-61.

[3]李慧桂,应国良。信息化课程资源为何难以走进常态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1):21-24.

篇11: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实践-以赣州市为例

基于MapGIS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实践-以赣州市为例

随着“数字国土工程”的启动,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是“数字国土工程”中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桌面地理信息系统MapGIS的功能,结合赣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数字化实践,总结出用MapGIS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的流程,并对数据库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 者:邹时林 刘波 程朋根 阮见 ZOU Shi-lin LIU Bo CHENG Peng-gen RUAN Jian  作者单位:邹时林,ZOU Shi-lin(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刘波,程朋根,阮见,LIU Bo,CHENG Peng-gen,RUAN Jian(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抚州,344000)

刊 名: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31(2) 分类号:P208 关键词:MapGIS   土地利用教据库   建库流程  

篇12: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活动――以《品质》课堂教学为例

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活动――以《品质》课堂教学为例

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活动――以《品质》课堂教学为例

郭t颖

一、主问题设置缘起

课堂教学步步紧逼式的追问,环环相扣式的连问,简单对答式的碎问,是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方式。究其课堂效果,到底能否有助学生思维的拓展,课堂效率的提升,学生的有效活动,很值得商榷。新课标要求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要求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有比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由此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改变课堂提问方式,以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中有效活动变得非常必要。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品质》教材概述

19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作坊。行业竞争加剧,大工业垄断情况愈演愈烈。一边是传统手工业者淳朴善良却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另一边是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商业公司用不符实际的商业广告招揽顾客,大量的商品质量低劣。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大胆冲破崇尚绅士的社会阶级偏见,创作小说《品质》:热情讴歌了社会地位卑微的手工业者的美好品德,并对受工商业垄断的无数英国小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作者以靴子为线索串联起了小说平淡的故事情节,着重塑造了格斯拉的感人形象。小说语言朴实,却蕴藏了强烈的情感。小说主题深刻,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借助格斯拉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中,市场竞争带来的诚信危机。

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通过主要人物格斯拉的言行,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反思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品质》一课的学习要紧扣人物形象和人物言行,结合人物的生活背景,认识人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思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往往通过人物描写完成。能否引导学生通过挖掘小说的语言细节去体会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带领学生长时间地深入思考人物塑造意义?这样的人物我们该怎么正确看待?抓住本课4重点学习内容,我设置了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活动:1、请以课文为材料,给鞋匠评技师等级;2、请给鞋匠指明生存之路。

三、学生在主问题牵引下的课堂实践

师:鞋匠是手艺人,是技术人员,现代的时髦叫法可称之为“技师”。技师,不仅要求手艺好,而且还要有职业道德,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项有趣的活动,请从以下四个标准:1、从业年限 2、技术等级 3、职业操守 4、他人评价(含同业与顾客) 为鞋匠格斯拉评定技术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评定要求:1.评职材料以文本为依据 2.评职材料尽量翔实充分。请大家在1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学生有的独自寻找材料,有的互动寻找材料)

师:请亮出你的文本材料,在评定等级。

生1: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这句话可以推测出格斯拉做靴子至少十年以上。还有一句:“他和他哥合开一家店……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在那时,它却是坐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此处也可推断格斯拉两兄弟制作靴子,经营店铺已是很久很久了,还不止十年呢。

师:(教师点头)推测有据,我赞同你的看法!

生2:格斯拉的技艺非常高超。“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鞋,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鞋,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本质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橱窗的样品,正面写出了格斯拉的制鞋手艺。

生3:我补充一句:“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就是神妙的手艺。”作者用“神妙”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师:“模范品”,“神妙”是最美好的话语。

生4:我也找到一句:“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靴子的本质”可以理解为靴子结实耐穿。当格斯拉看到我穿的次等皮革时,“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肿块地方压了一下”,他能这么准确地找到靴子不舒服的地方,反映了他是一个制靴的行家。

师:你从另一个角度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读出格斯拉是制靴的内行人,谢谢!文中提到“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靴子还有“灵魂”?谁能赋予这些靴子以灵魂?(教师停顿数秒。学生思考片刻后指出是格斯拉)是的,制靴人给予了靴子灵魂,同时,靴子就是格斯拉职业操守的见证。

生5:我读到这么一句:“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写出格斯拉讲信誉。做靴的时候,课文有一个动作描写:“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延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这里写他做靴子负责,仔细。

生6:“我”去做靴子,格斯拉总是给我“多么美的一张皮革”“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可见格斯拉一直选用上等优质皮革作为靴子的材料。

师:刚才两位同学对课文细节把握得很不错!我们发现,格斯拉在售前售后服务方面做得严谨,讲质量,讲信誉,是个诚实的人。我也找到一句,大家一起来讨论。“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这是格斯拉看到什么情况的表情?他可以争取什么态度?(学生思考)

生7:他可以挖苦用此等皮革做靴子的人。

生8:可以趁机夸耀自己做的靴子。

生9:还可以贬低别的制靴人。

生10:我想这样反倒反映出格斯拉品德高尚。

师:你们都运用了逆反思维深入地思考了格斯拉的人品。不仅是因为格斯拉的手艺,更是因为他的道德,令他获得了顾客―包括“我”在内的高度评价。当“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都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

生11:我也注意了收购格斯拉店面的年轻人说的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师:嗯,这是同行对格斯拉的赞许。能用一句话客观地评价格斯拉吗?(停顿稍许)哪位同学起来?

生12:他是一个制靴经验丰富,非常喜欢这个行业的工匠。

生13:他是一位诚信朴实的人。

生14:他是一名技艺高超,工作细致的人。

师:我来综合一下三位同学的意见,格斯拉是一名爱岗、敬业、艺精、心细、重质、诚信的技师。根据众多同学的发言,大家决定为格斯拉定哪个级别职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高级”)

师:大家知道,技师、尤其是高级技师现在都是拥有高薪酬的一群人,为何格斯拉的命运却是悲剧呢?是他不能适应社会?还是当时的英国社会容纳不了他?能为格斯拉寻找经营策略吗?

生15:他可以提高靴子的价格养活自己。因为课文上说:“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

生16:他要登广告啊!

生17:收购他一个店铺的人是专门为王室服务的,最后那位英国年轻人也说他们替上等人做靴子,说明格斯拉也是完全可以为王室,为上等人做靴子。

生18:他可以招很多学徒、工人,教他们技术,帮自己多做靴子,才能做得快,不然顾客等不及就不买了。

师:主意不错!结合格斯拉的人品,还可以加个前提:保证质量。

生19:格斯拉需要不断开发新款式啊!结实的不结实的靴子都可以做,看顾客需要什么。靴子价格也要有高有低。

师:嗯!产品定价有层次,首先顾及客户需要,如时间、质量、产品。

生20:可以考虑技术入股啊!

师:格斯拉如果活在当下,这位手工作坊者采用同学们的经营策略肯定能够顽强地生存下去了,说不定还可以成为一个企业老板呢!一方面,格斯拉面对19世纪英国的工业垄断冲击,恪守职业道德,注重商业诚信,这是高尔斯华绥热情歌颂的感人品质。另一方面,我们呼吁保护手工业者的同时,建议像格斯拉这样的高级技师更应懂得,学会适应市场竞争,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勇敢活下来,而不是被淘汰!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篇13:浅谈以《巩乃斯的马》为例谈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论文

浅谈以《巩乃斯的马》为例谈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论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师角色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等成为我们函需解决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高效的重要途径。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常常是通过对话来完成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的,教师凭其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等设计教学过程,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与教师有差距,如果忽视二者之间的“落差”,教师自以为教学提问设计很有层次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就能领悟课文精髓,而常常事实上可能的情况是:学生虽然在课堂上不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但结果是课文阅读浅表化,理解碎片化。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执教《巩乃斯的马》(语文出版社高中必修教材第二册)的实践,谈谈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9月,我作为一线教师参加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时,所抽课题为《巩乃斯的马》。我是这样设计阅读教学提问的。

1阅读全文,找出描写巩乃斯的马的精彩语句,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推荐给大家。

2寻找文眼。

3梳理思路。开头用牛、骆驼、驴等“比较引出”,收尾“联想议论”马和我们的民族。构思匠心独运又浑然天成,作者为巩乃斯的马精心构建了草原般辽阔的舞台。那么,文章主体部分巩乃斯的马会有什么精彩表现呢?

4找出文章中哪些语段哪些场面描写充分表现出巩乃斯马的进取、崇高、力与美。

5鉴赏雪夜纵马的场面。然后找出描写马的狂奔和人的心情的词语,找出作者的感受,总结所写马的特征。

6鉴赏万马奔腾的场面。然后分别找出描写草原暴雨、描写群马奔跑、描写形形色色的马奔跑的句子; 找出文中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写出马群怎样的气势?作者感受到什么使他“终身受用不尽”?

7学习马的精神,获得人生感悟。巩乃斯的.马让你感受思考了什么?它给了你什么样的人生启迪?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生活经历、人生经验写出自己的感受。

赛场上,我将这七个问题分置在“整体感知’川鉴赏场面”“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七张幻灯片上依次呈现,学生每回答完一个问题就把下一个问题展示给学生。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希望让评委和听课教师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感受到我的教学基本功,认同我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书声朗朗,依靠几名积极发言的同学和我的“循循善诱”,讲课得以比较顺利地进行,我也获得了一等奖。但是“为什么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名学生?”“为什么一节课上学生在不断重复回答文中精彩语句?”等问题时常会在脑海中闪现,我想突破困惑。

10月,作为鹤壁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我为全市“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展评上示范课,大会指定讲《巩乃斯的马》。重新审视当初的省优质课,整堂课的问题设计表面看起来层层推进,全面系统,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学习目标有三:

①通过有感情诵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②寻找文眼,学习鉴赏场面描写。

③探究课文,领悟巩乃斯马的精神,获得人生启迪。

似乎明确具体地体现了知识、情感、能力目标,实际上忽视了“马的精神”与“人的情感”的统一,作者饱含深情赞美巩乃斯的马的精神被无形割裂了;提问缺乏系统性,指向不明晰,如1,4,6问题交叉重叠,造成学生对精彩语句重复寻找、品读;提问偏重封闭性,如2,3,4,5,6提问时,给学生设定框架,对回答的内容有一定限制,虽然没有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形式提问,但学生只能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答案唯一;预设性提问一统天下,整堂课始终按预先设计的1—7题提问推进,不敢越雷池一步,为达到预设的程序,千方百计诱导学生“入套”,忽视了生成性提问,七张幻灯片上相继呈现七个问题,显示问题后没有停顿或短暂停顿就提问学生,学生们没有时间思考,造成只有几名尖子生回答问题,多数学生充当了陪衬。

认识到这些问题,我在市“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展评作示范时,着手调整了《巩乃斯的马》阅读教学提问的设计。

自学·探究

1梳理结构。

开头用( )“比较引出”巩乃斯的马,主体部分浓墨重彩描写( )( )场面,收尾“联想议论”马与( )交融。

2鉴赏两个马奔场面。

了解人物:

(1)“雪夜纵马”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

(2)“雪夜纵马”一连写了四个“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全文后概括:“我”是一个的青年。

美点寻踪:

(1)品读语言:“万马奔腾”场面中我最欣赏哪个句子?它美在哪里?

(2)“万马奔腾”之后作者怎样对马深情赞美,使马之精神与人的情感统一?

3理解主题。

本文通过______描写巩乃斯的马,赞美马之______精神,表达了对_____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讨论·解疑

通过自学·探究,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

反馈·总结

我心目中巩乃斯的马是_____的。

示范课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交流,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思维的火花时时闪亮,思考探究热情越来越高,示范课得到与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评价。总结“教改大课堂”示范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重视阅读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精心设计系统的课堂提问。比较两次执教《巩乃斯的马》,我的教学提问作到了四个转化:

由指定个体回答向面向全体提问转化。面向全体提问,锻炼的是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我首先将“自学·探究”问题集中展示,给学生自学时间6—8分钟、小组合作探究时间7—8分钟。以学生为本,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问题集中展示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对知识融会贯通后,全体学生基本领悟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提升了回答问题的自信;其次,学生们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自学·探究”问题设计难易结合,让程度差的学会,程度好的会学。如“‘雪夜纵马’发生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在文章第四段有具体叙述,只要认真阅读文章就能够准确找到;而“‘雪夜纵马’一连写了四个‘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就需要深入文本理解体悟作者情感并准确归纳,不但难度提高了,第二个问题还是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上的精读与深化,是通过提问训练学生领会文章的精心设计。面向全体提问,课堂上不再只是几名尖子生回答问题“撑场面”,而是大家跃跃欲试、争相发言的“万马奔腾”,这是学生为主体的真实呈现,令人欣喜。 由零碎性提问向系统性提问转化。整体把握教材布局的基础上,确立本课重点是场面描写,难点是“马”之精神和“人”的情感的统一,制定学习目标:①鉴赏两个马奔场面;②体会“马”之精神和“人”的情感的统一。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增强了指向性,自然回避了“是不是,对不对”的零碎无效的提问,“梳理结构,‘鉴赏场面’理解主题”的问题设置层层推进,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鉴赏场面”中设置“了解人物”“美点寻踪”问题,让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这种系统性提问的设计,重视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突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阅读鉴赏“雪夜纵马”“万马奔腾”活动中,学生逐步加深对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提升人生境界。

由封闭型提问向开放性提问转化。开放性提问是指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唯一的提问。我针对本课中的重点、难点精心在“自学探究”中设计两个开放性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我’是一个的青年”“‘万马奔腾’场面中我最欣赏哪个句子?它美在哪里?”学生解读出了“我”有“向往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热爱美好”“虽受压抑但追求崇高”“爱我们中华民族,爱我们的历史,爱我们的文化”等特质,欣赏精彩语句更是百花齐放,学生寻找的美点涵盖了环境烘托、语言生动、修辞手法、用词准确、句式变化、细节刻画等等。这两个开放性提问,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得以充分调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反馈总结”时,设计“我心目中巩乃斯的马是______的”,放手让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争先恐后跑到黑板前板书,灵动的生命活力洋溢着课堂。

由预设性提问向生成性提问转化。课堂教学需要充分的预设,我从教学目标、学生状况、教材特点等方面考虑,对《巩乃斯的马》教学提问作了清晰理性的思考安排。但只有预设性提问又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堂上要有生成性提问设计。生成性提问可以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进行提问设计,授课时我注意捕捉、判断、重组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预设方案,课堂教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的回答或许有偏差错误,我及时针对这种偏差错误提问,学生们板书“我心目中巩乃斯的马是______的”时,一个写“放荡不羁”,一个写“豪放不羁”,就生成了问题“为什么是‘豪放不羁’而不是‘放荡不羁’”,我马上引导学生审视比较“豪放”“放荡”,回归准确。生成性提问可以针对质疑冲突进行提问设计,用交流讨论形式开展思考探究,我在“讨论解疑”时,设计问题强调“通过自学探究,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来启发学生生成性提问,通过引领,展示课上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为什么万马奔腾而读来并不觉得杂乱?”由小组讨论、发言展示后学生们理清了“万马奔腾”的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描写顺序。在讨论质疑、交流统一过程中,学生非常主动、积极、投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达到了生成性提问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回顾自己两次执教《巩乃斯的马》,不同的教学提问理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提问,相同的课文取得了不同的授课效果。为了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获得良好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提问有效性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上下求索!

篇14: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教学为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教学为例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博中心学校 孙福寿

【摘 要】加强生活实践是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从寻觅生活实践主题、解放学生手脚、学会反思三个方面阐述了通过生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活;实践;能力;发展

当前,数学教学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都可以迎刃而解,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相同的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换句话说,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难运用到生活当中。究其原因,是许多教师把教学内容局限于数学教材,往往只把教学目标定位于解答数学题目,把解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笔者认为,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生活实践,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寻觅主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现象

这一单元的内容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实践性,它把生活中一些可以利用百分数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如何计算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把学生局限在课堂上,那么所获取的数学经验就是浅显的,没有深度,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根据教材内容来解决相关问题,才能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生活数学的表象。

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二)》这一内容后,笔者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数学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选择到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是多少,有的学生选择到商场了解打折情况,有的学生回家拿出家中的存款单,然后计算到期之后可以取到多少利息,还有的学生到税务局(所)去了解各种税率。这样,学生确定主题之后,再让他们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把调查内容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活动。这些活动主题由学生自己选定,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李丽说她爸爸在税务局工作,可以了解好多税率数据,同时还会在爸爸的帮助下完成这些复杂的税率计算。再如,王朋同学说他妈妈在商场卖服装,每个季节都有打折活动,因而选择了到商场调查打折的相关数学知识,了解为什么商场打折后不但不会亏本,相反还会多赚钱。还有的学生把各种存单作为研究依据,并形成了一个课题方案,研究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这些存款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都适合哪些人群。如果中途提前取款会损失多少利息,存款利率为什么定期调整,等等。当学生把这些内容给解决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解放学生,在课堂外践行数学知识

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只有在生活中践行,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让数学知识产生生活价值。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贯彻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只有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才能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但是,当前的数学实践活动,往往都是教师安排好活动内容,然后让学生去实践。这样,学生在外力的影响下活动,没有自主性,积极性就不能得到有效激发。比如,上述案例中让学生确定实践主题时,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在做社会调查时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借助某种关系顺利完成任务,他们只能随着其他人一起来完成任务,这样的调查就是被动的。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用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活动的状态,让学生主动与生活打交道,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学折扣之后,笔者迅速组织一个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不用的东西拿出来在学校内义卖。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到台后不参与学生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分成若干组,去设计所卖物品的价钱,如何才能卖出去。结果,有的学生在学校调查学生喜欢哪些东西,有的学生到商场了解各种打折情况,还有的学生为自己的义卖物品设计了宣传海报。各个组分工明确,有收银员,有促销员,还有整理员。每个小组所设计的折扣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买一送一,有的是买一送二,有的是买二打九折、买三打八折,有的是满10元送1元,还有的是购物满30元就可以抽奖一次,这些打折方式都是学生通过调查之后精心设计出来的。

在活动中,有的学生热情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产品,有的学生相互之间砍价,收银员熟练地收钱找零,整个场景热闹非凡。活动结束之后,笔者让学生把自己义卖所获得的钱做一下合理分配,有的小组拿出20%个人所得税上交到班费中;有的小组把所得钱的'90%存入银行,作为以后小组假日活动经费;有的小组拿出50%作为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学习进步非常大的学生,激励后进生努力学习,给班级争荣誉;还有的小组拿出销售额的35%为班级图书架增添图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把百分数的相关知识都用上了,甚至可以说把六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都用上了。有的学生在活动结束之后说:“我终于体会到营业员一天站10个小时的辛苦了。”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还感受到社会不同劳动者的艰辛。

三、经常反思,在活动中改进数学教学

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不知道反思教学的数学教师最终只能沦为教书匠,每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数学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更好发展的。教师只有经常反思教学,数学教学才能更适合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同样,组织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学生完成数学实践任务之后,学习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生活实践等,都要进行反思,从而保证以后的生活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水平,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起初,笔者并不想组织这两次生活实践活动,一来担心浪费时间,二来担心学生的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在活动中会出现突发状况。但后来一想,既然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那么就得组织这样的活动。结果证明,学生活动非但没有影响学习,还有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更加喜欢数学,笔者也有很多体会: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搜集素材,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把数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数学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

组织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一缕春风。数学教学中,只有重视生活实践活动,整合数学教育资源,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海伦。数学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吴晓红。数学课堂教学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郑毓信。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编辑:易继斌)

篇15:理解教材,有效教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理解教材,有效教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

理解教材,有效教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为例

作者/许祥华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材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那么,在面对包含着新内容和新思想的教材时,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如何用好教材,并使其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呢?从用活教材,有效教材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有效;教学

一、充分理解教材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基本点就是要充分理解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利用好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我认为,正确理解教材应该抓细节,看整体,有的放矢,既不能眼高手低,又要从宏观上把握。用数学的话语来说,就是要把空间中的点、线、面、空间结合起来理解。

1.解读编写依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全国管理小学数学课程的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总思想,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充分理解教材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要研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准确把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毫无疑问的是,小学数学的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才能构建未来。认识好小学数学教材的发展是教师在本质上深入理解课本的前提。

3.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

就目前来说,我国审核通过的小学数学教材有6套,这六套教材具有一定的特点。对这些教材进行比较研究,教师可以对于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有所了解,进而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把握教学内容,实现灵活教学。同国内的教材进行比较可以知晓教材的发展趋势,同国外的教材进行比较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4.树立整体意识

对于教材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仅仅关注本学期。本年级的教材,而要用整体、全面的视野来看。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不是知识的拼凑,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教学时,要突出联系各章各节,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这样也是有利于复习工作的开展的。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试探

1.呈现知识的形式要进行创新

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使用中,教师应该做的是使教科书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可见,与生活相关。当前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开始都以一个生活化场景开始,这也算是一个创新之处。

2.呈现素材的形式要进行创新

不仅仅是图片,我们还需要教学实例,刺激学生各方面的感官系统。在学生饶有兴趣的观赏下,可以一定程度上感受到数学所要传达的一些意思。创新素材呈现形式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综上所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联系实际,创新思维,学生主体是我们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探索吧!

(作者单位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篇16: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分析-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分析-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通过对文科类高校实践教学现状、问题的分析,从观念、制度、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实验方式改进等方面提出改变实践教学困境的方案建议.

作 者:郑军 王静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陵,7121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实践教学   问题   建议  

篇17:浅谈城市市政污水管道的施工-以某污水管道工程实践为例

浅谈城市市政污水管道的施工-以某污水管道工程实践为例

管道工程是市政污水处理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污水管道施工在满足设计要求和质量的前提下,解决处理好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谈谈城市污水管道的施工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 者:吴国晟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市政和水利管理所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9 “”(16) 分类号:U4 关键词:污水管道   施工  

相关专题 为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