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十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简介】感谢网友“十三”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孝经学习心得体会(共20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学习孝经心得体会

11月9日至月11日本人在山东省泰安市接受了为期三天的《修身、齐家、治企之道》(《孝经》)课程学习,现就本次学习的一些内容和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同大家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谢谢!

本次课程是由马孝文马老师主讲的,课程伊始,首先讲到:宇宙浩瀚,无穷无尽,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很有限,而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懂得感恩!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我们又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帮自己解决问题呢?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提升智慧,解决生活中一些无法解决的烦恼,也就是求得一种“和谐”。

生活中有三种不和谐:

1、人跟自己不和谐;

2、人与人之间不和谐;(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以利相交者,利尽而交疏”)

3、人与自然不和谐。

不“和谐”的根本原因要从我们自身寻找原因,那就是“私心”(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学习需要聆听、思考、力行,最重要的就是“力行”!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即“私心”,就要在生活中力行,练习保留好的品行,改掉坏的习惯,而这种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因为《孝经》中有云:“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做不到的事,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更是无从谈起了。

这种练习包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吃饭”,以下介绍学习期间就餐的要求:①人到齐才开饭;②用餐落座长幼有序;③坐姿端正手端碗;④餐前感恩(感谢天地的阳光雨露、感谢国家的恩惠护佑、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恩、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大众的辛勤付出);⑤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为长者夹菜);⑥食不言、不浪费、不掉饭菜;⑦饭后打招呼“我吃好了,请大家慢用”。用餐卡上有两句话“碗小天地宽,桌上乾坤大”,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吃饭”也是一种修炼,第一筷子夹给谁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代表的是深层次的道理,也是培养我们的恭敬心。

前面提到练习要从对自己的父母开始,也就是说:“孝”是人修身的起点,所以我们要首先学习《孝经》。

“孝”的含义:爱、敬。繁体的爱字“爱”可分解为“受”字中间有一颗“心”,意为:用心感受他人的需求(另:字可以简化,爱岂能无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生活中仅仅是给父母送钱送物,还不能称其为孝,《论语》中有云:“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所以我们对父母不但要爱,还要敬,这才是孝!

生活中,我们只有从练习对自己的父母“爱、敬”开始,才能延伸到练习对他人的“爱、敬”。学会做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假装不虚伪,(中医中有一种理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其中“思伤脾”即包括假装虚伪地待人接物,属于人与自己的不和谐。)自然而然地做到“爱、敬”,其他人才会回报给你同样的尊敬,心情舒畅,才能和谐。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这里老师提到了一个概念“上贵之相”,即:其坐也如介石不动、其卧也如栖鸟不摇、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自耸、言不妄发 行不妄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易其操、万态纷措于前而心恒一。这与我们正在学习的《弟子规》中一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即: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个人认为“上贵之相”是在行动和思想上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的还很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下面老师讲到了三个基本的问题:

一、为什么学《孝经》(动机、目的)?

因为“学贵立志”(非立欲)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学习什么时候都不为晚,要活到老学到老,生活中很多例子告诉我们,高学历、高智商、高年龄等都不代表高素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什么(内容)?

经→史→子→集(学习顺序很重要,因为先做人,再做事;先知礼,后效行!)

1、经:揭示亘古不变的归路和原则。(道)

2、史:案例,兴衰存亡。

3、子:知识、技能。(术)

4、集:诗词歌赋等陶冶情操的内容。

三、怎么学?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学一句,懂一句,做一句

后面老师讲解了《孝经》原文,其中讲到孝养父母的四个层面:

①养父母之身;②养父母之心(事亲以欢心为本);③养父母之志;④养父母之慧。这四个层面目前自己做的还相差很远,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力行,因为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积极地面对,勇敢地前行!

通过本次学习,本人对自己在力行方面有如下要求:

1、锻炼身体;(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有伤,贻亲忧。)

2、多干家务;

3、同父母讲话要和颜悦色;

4、谨言慎行;

5、多读书。

总之,此次培训是本人第一次参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感觉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了解了一些学习的方向,未来还要继续深入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进一步认知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努力力行,当然首先要从对父母行孝开始。

篇2: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自从三年前接触到孝经后,就一直都喜欢听孝经,也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受了很多孝经的影响。最近又受邀要去带国学夏令营,首先就想到要给孩子们学习了解孝经,故今天也做了一些功课,选编了一些相关资料信息如下,一起来学习了解。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以孝为中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认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繁琐的'规定。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

《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

篇3: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孝经》一书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经》一书所提出的观点乃我们祖先历代传承与奉行的,它能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经地义的,是万物沿着正确美好途径发张所必须具备与准守的道理。

“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诸事不顺因不孝”当今社会所出现的道德败坏现象以及各种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人们违背了“孝”。可见学习《孝经》是多么重要,而在实践中传承“孝”更是改变社会现状所必须提倡的。

所以,学习《孝经》不应该只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更不应该只是为增长见知见解为目的,学习贵在践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是儒家经典论语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学知识,不只是光有理论,是有真实实践手段的。学习经典,晓义明理,努力践行,迎难而上,以身作则。

《孝经》所讲的都是天经地义,是我们人类所不能违背的,它指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父母、上级以及国家,是我们的行为准绳。倘若我们违背了它,轻则我们将会使我们的家庭破碎,重则将会导致国家**,可见《孝经》的地位之高。何为经典,经典就是每句话都是真理,每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能被改变的。经过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以及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检验《孝经》依旧为人所认可,被人视为经典,所以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与义务去学习《孝经》。现如今的社会里会出现过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职员工作松懈等案例,这些事情发生的缘由是人们都将《孝经》所推崇的教义都抛在脑后。

《孝经》所讲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对其父母的孝顺,还指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以及人民对国家的爱戴,《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们相互之间能和谐相处,在于国家社会能平稳安定。我们国家领导提出要创建和谐社会,而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孝经》的思想。《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中国传统精神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这就是弥漫在整个文化中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观念、生活情理;是中国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学是为了做,为了成就人生。不是为学识,应该是努力践行,真正落实去做才能得真实利益,这本书教会我们认识自己、放下自我,谦和进取、包容别人,接纳世界,最终做到立身处事的究竟圆满,从而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真正用孝心、博爱心对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这么做,也会纷纷效法,也就不会嫌弃、不会亏待自己的父母。“陈之于德义”是教学,自己做好之余,还要去讲、去教学,推广、宣传德义忠孝的道理,传播善知识,大家学到了,自然就能够行孝。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够行天子之孝、行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这才叫活学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圣贤之教对我们才有真实的益处,否则学到最后,只是增长一些皮毛常识,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灵性的提升,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学儒”和“儒学”的区别就在此。我们学这些儒学典籍,学儒,学得跟圣人一样,学得跟孔子一样,落实了德行,这是学儒。我们不是单纯搞儒学研究。单纯做学问,搞研究,写报告,写论文,“长浮华”,对人民百姓,对真正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没有什么真实利益。我们学习儒学典籍,学儒,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重在落实。

光学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无法从源头上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无法实现大同社会。只有在学习了《孝经》的经典教义后加以思考,并付诸实践才能让《孝经》起到作用,服务于我们自身、服务于社会。

其次,我们践行《孝经》所提倡的内容更是为了弘扬《孝经》的思想,为了发扬光大。经过我们的践行,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缓和,国家社会更加和谐。《孝经》之所以能历经两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为《孝经》的内容实为经典,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两千年来我们的祖祖辈辈通过他们的践行,对《孝经》的内容进行不断地验证,正是他们的践行以及经验,我们后辈才能知道《孝经》的重要性。

所以践行《孝经》的内容,不光我们自身收益,也能对《孝经》的传承作出贡献,这是一个相互作用过程。

《孝经》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孝经》,读懂《孝经》并践行《孝经》。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能够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实属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财富等因素总在引诱着我们朝着罪恶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我们需要对我们行为进行规范,不然一不留神我们将在利益的驱动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们需要《孝经》,虽然它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但它所讲的内容永远都不会过时,它就是经典,它就是天经地义。

只有践行《孝经》,在生活中做到《孝经》所要求的内容我们才能真正获利,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为和谐社会,否则一切都为空想空谈。只有践行《孝经》,它才能更好的被传承下去。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孝经》并践行《孝经》。

篇4: 孝经学习心得体会

“孝”字――老与子的结合,老在上,子在下,字其本身就体现了华夏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即是:晚辈孝敬长辈。《孝经》是我国国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为人们讲述亲情间的孝道,更为那些为民、为商、为官的人树立了德行的标杆。

孝之父母。从小时候有记忆开始,我们就听长辈讲过孝道的故事,例如:远古帝王舜的孝感动天,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董永的卖身葬父等等,也许那时候是懵懂,但时至今日,作为青年人我们对这些故事的感触会颇多,我们理解的孝之父母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反过来讲,我们80后的青年一代,又有几个能脱离父母的帮助,他们为我们攒钱买车,买房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现在的我们虽做不到物质保障,但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提供精神保障,也许仅仅是倒一杯温水的小动作,也许是为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也许是放假时回家陪他们唠唠家常,也许是陪他们逛逛街,也许……,这些貌似不起眼儿的小事儿,会为他们带去欢乐,这何尝不是一种孝?但现实中真正能做到了青年人少之又少,我们总以各种理由搪塞他们,总用工作当做自身的挡箭牌,去逃避,去回避。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拒绝与他们接触的机会,更不要说我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物质条件,就没脸见父母,他们需要的往往是精神支柱大于物质基础。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只有孝之父母的人,才有资格去谈为民、为商、为官的孝。否则,无论是哪行哪业的人,孝对于他们来讲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而言。

孝之国家,其实就是一种德行。我觉得孝之国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优势最大化。作为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应如孝经主张的那样即: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所谓立身行道,我的理解则是在工作中应该保持平常心,戒骄戒躁,虚心像前辈学习,对长辈要用尊称,敢于奉献,改掉80后原有的惰性,勿因学会知识而好高骛远,勿因懂得比他人多而沾沾自喜,勿因他人升职而嫉妒,勿因受到批评而怀恨在心,我认为这是孝之国家的德,行究其根源就是付之行动,用微笑迎接每一天的工作,行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行,如同排水人孝之“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行不够,可以补;德不行,很难补。我们青年一代的排水人在“行”上,可以勤能补拙,而在“德”上,我们不应该蛮干,应科学统筹,即有德才有行。通过对《孝经》的学习,我们应该在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上有一个全新认识,切实弄清自身的欠缺,防止因自身的把握不当而致使在工作中失全、失真、失误,从而进一步加强排水人对工作中出现问题时的准确判断,运筹帷幄,为排水事业的明天添砖加瓦。

孝之父母,孝之国家。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无论你身在何处,国学无国界,应多多研读《孝经》这样的著作,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素养,为后人树立榜样,代代相传。

篇5:学习《孝经》有感

学习《孝经》有感

总务处公寓楼 何婵利

我是学生公寓的一名楼管,在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国学知识,并对《孝经》有了更深地理解。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国中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刻的伦理道德,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但是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作为一名学生宿舍的楼管,我应将儒家讲的孝道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表现为一种社会性行为,对社会公德负责,对学校负责,并肩负社会责任,让孔孟儒学提倡的这种孝道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篇6:读孝经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由东方智慧研究学院董老师主讲的“孝立人生”专题巡讲的学习,以及公司组织的“学国学,访书院,登麓山,较力量”的户外活动,我个人对“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并更深一层次的体悟“感恩”。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了数千年下来的言行与礼仪,“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感觉孝与顺是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认为孝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平时注意与父母长辈的沟通,即使有些事明显不那么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尽可能的“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而不是先用心去帮忙分析后再提出更合理建议。通过这几次对孝文化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孝并不意味着万事“顺”,而是要“敬”。

以前听过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国家有个习俗,当人老了就要被遗弃到深山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有个大臣不忍心这样遗弃自己的老父亲,在自家挖了一个地道,把老父亲藏在里面。后来,这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打败了。战胜国的国王对这个国家的国王说:“我有两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我们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们全国的人都杀掉!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区分两只蛇的性别?第二个问题是,两匹长着同样颜色、一样大小的马,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失败的国王答不上来,就在全国悬赏征答,可是也没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时,那个大臣问他的老父亲,老父亲说:“这不难回答。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地毯上,四处爬动的是雄性,静止不动的是雌性。给两匹马喂点草料,母马会把草料推向小马。”于是,大臣把答案禀告给国王,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个国家因此得救了。当得知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亲时,国王非常震惊,为

了感谢这位大臣的老父亲,国王下令撤消了遗弃老人的习俗,命令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在做人。企业的各项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个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去具体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过事后对人的惩罚处理来体现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业发展前期,在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觉性,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企业氛围。而“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引导、规范每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问题,教育企业员工从德的方面去规范、要求自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开始。

我们金光华正处在企业发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业要发展靠老板头脑,中等企业发展靠制度保证,大型企业的发展是靠文化传承引导”。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到如今我

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学习文化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读孝经心得体会]

篇7:孝经心得体会600字

近日读到一篇报道: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节目后.在一个月内受到500多封的来信.竟有90%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掩卷长思,如鲠在喉.父母殚精竭虑,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岂不可悲?即使我的声音得不到真切的回应.我仍要大声呼喊:请孝敬我们的父母,因为”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父母出谋划策,培养了我们睿智的头脑;帮父母干家务活,锻炼了我们健壮的身体;了解父母关心父母,使我们的心肠仁爱;体谅父母,忍让父母,使我们的心灵坚忍。

“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我们早点注意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场夏令营里的较量或许是另外一个结局了。那场较量林法的大讨论,不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应讨论“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阳”们能在家中从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锻炼,他们能在夏令营里臭态百出吗?

四年,多少个昼夜,或许长得已经使人淡忘那个惨痛的教训:四年,弹指一挥间,或许短得还未唤醒睡熟的国人。炎黄子孙,你真的就甘心这样了吗?

都说下个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是中国的脊梁。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亲?更何谈为一国之栋梁,挑民族之重担?

孝敬父母已经不只是一种家庭美德,更关系到一个人,一代人以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我们岂能等闲视之!让我们再读一部孝敬之经吧!这不仅是对父母重叹德国诗人海涅之所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篇8:孝经心得体会600字

《孝经》乃孔子与曾子的问答之词,百善孝为先,《孝经》的通篇理论便是孝道,但是这个“孝”并不只是对父母的奉养,而有更深刻的含义。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篇9:孝经的心得体会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书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级的人应该向父母履行的各种不同的孝道,表现出了明显的等级观念,然而,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对父母的一味顺从,而是当父母行为不正时,勇于提出,这与后来封建社会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孝经》中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为先还要先其兄。对待兄弟们都以理对待。这也就是孔子的理论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经》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它还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学校为我们推荐《孝经》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才后悔。其实,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爱你,只是方式会有些特殊,我们都要理解父母,记住一个字—孝!

篇10:孝经的心得体会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篇11:孝经的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由东方智慧研究学院董老师主讲的“孝立人生”专题巡讲的学习,以及公司组织的“学国学,访书院,登麓山,较力量”的户外活动,我个人对“孝”有了全新的理解认识,并更深一层次的体悟“感恩”。

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传统“家、国、天下”的一种延续了数千年下来的言行与礼仪,“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我以前的认知里,感觉孝与顺是连接在一起的,简单地认为孝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平时注意与父母长辈的沟通,即使有些事明显不那么合理,基本上凡事都是尽可能的“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而不是先用心去帮忙分析后再提出更合理建议。通过这几次对孝文化的学习,我重新认识到,孝并不意味着万事“顺”,而是要“敬”。

以前听过个故事:据说古时候有个国家有个习俗,当人老了就要被遗弃到深山里去,任其自生自灭,有个大臣不忍心这样遗弃自己的老父亲,在自家挖了一个地道,把老父亲藏在里面。后来,这个国家被另外一个国家打败了。战胜国的国王对这个国家的国王说:“我有两个问题,如果你们能回答出来,我们就撤兵;如果答得不好,我就把你们全国的人都杀掉!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区分两只蛇的性别?第二个问题是,两匹长着同样颜色、一样大小的马,哪一匹是母马,哪一匹是小马?”失败的国王答不上来,就在全国悬赏征答,可是也没人能够答得上来。这时,那个大臣问他的老父亲,老父亲说:“这不难回答。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地毯上,四处爬动的是雄性,静止不动的是雌性。给两匹马喂点草料,母马会把草料推向小马。”于是,大臣把答案禀告给国王,两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答,这个国家因此得救了。当得知这些答案都是出自大臣的老父亲时,国王非常震惊,为

了感谢这位大臣的老父亲,国王下令撤消了遗弃老人的习俗,命令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要尊敬和善待老年人。

“天

下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诸事不顺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是天地大道的直接体现。《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组成的,说明一切教育都要从孝开始。“孝”不仅是中国基本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现行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孝道。正所谓“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业、大孝可治国平天下”。

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也是在做人。企业的各项制度固然重要,但是制度都是由人定的,而且每个制度本身没有完善的,都需要人去不断地改进,需要人去具体执行,需要与时俱进。只有在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时候,制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应有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执意要违犯制度,制度本身并不能够阻止或制止他,只能通过事后对人的惩罚处理来体现制度的存在。所以,在企业发展前期,在企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尚不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人的这种自发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觉性,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企业氛围。而“孝”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引导、规范每个人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问题,教育企业员工从德的方面去规范、要求自己。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做人的最基本品德——孝开始。

我们金光华正处在企业发展和定型中,常言道“小企业要发展靠老板头脑,中等企业发展靠制度保证,大型企业的发展是靠文化传承引导”。一直以来,公司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积累。到如今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比如要求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文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学习文化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金光华的企业孝文化已经基本成雏形,包括去年年会时的主题之一“感恩”,其实正是孝文化的重要内涵部分!

人们常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即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更是为作社会成员之一的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尺度,是提升人格魅力、升华思想境界的内在动力,是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环境的必要条件!“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作为子女,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是她们含辛茹苦把我们培育成人。同样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对谁负责,感谁的恩,绝不是个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必须站在公司这个层面来思考和回答。我们在“孝立人生”学习到的感恩词“感谢天地的恩赐,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领导的栽培,感谢老师的教诲”。毋庸置疑,感恩公司、报效公司,忠诚履行责任,同心同德,全心全意,这是永远不变的公司魂魄,是公司传承发展的血脉,也是做为企业一员的我们的处事根本。因为个人的进步、理想愿望的实现,并不只是单独依靠个人努力或是某一个人的帮助就能成功,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感恩于组织,是一种大恩回报。“知大恩者,才有大境界,才不会忘其根本;知大恩者,才有大作为,必以其坚韧不拔之志毕其一生干事业,才会作出大贡献;知大恩者,才有大智慧,才会在危急紧要关头多一些正气,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慷慨,少一些依赖,少一些顾虑,少一些羁绊”。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什么时候,也不论做什么工作,我们都要始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工作平台是公司提供的,工作责任是公司赋予的,对外所展现的一言一行其所代表的是企业,而不是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更需要“谨言慎行”!以当得起企业对自我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问题,如遭受挫折,被人误解,受到批评等等,当时是满腹的委屈,很多时候会心情烦躁、抱怨、甚至怨恨,纠结成一小段暂时无法逾越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领导教诲、同事们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离不开身边亲人们的支持与理解。学会心怀感恩,就会减少很多愤怒,也只有心怀感恩,人才会真正快乐起来;若一个人就只有怨恨,心情自然好不起来,而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工作的推进及完成相信也很难达到满意效果。人只有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才会逐渐的走向成熟睿智。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

感谢公司给了我们一个提升自我思想、拓展思路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孝与感恩,让我们一起用孝心与感恩之心,收获别样的人生!

篇12:孝经的心得体会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说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见“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孝”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必须做到的。

《孝经》,通过孔子和弟子曾参之间的对话,精要地阐述了儒家对孝道的见解,认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关键。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让我知道一个人的躯体、四肢、毛发,皮肤,都继承父母,要好好爱惜,不要随意毁伤,这是孝行的起点。这句话令我感动。还记得在我我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种摇摇车),一不小心从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来,我一直哭,妈妈问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说:“妈妈,胳膊刷坏了,让您担心,我才哭的呢。”妈妈搂着我直说我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对啊!爸爸妈妈把我养大,费了多少心血啊,我们要是不孝顺父母的话,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给妈妈碗里夹肉,妈妈直说我长大了;平时,我也做家务,去买早餐让大人吃,晚上放学去买馒头。让爸爸妈妈多休息;我还早起晚睡,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贪玩耽误功课让父母担心。

《孝经》是孔老夫子留给我们的瑰宝,从《开宗名义章》起,共18章,讲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质、孝的内容,讲了从天子到庶人尽孝的标准,讲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欢孔子,孔子的觉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时代,过一把当孔子弟子的瘾。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台时空机,我请求他让我穿越到孔子时代,AI博士二话不说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为师后,老夫子把我收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钻研《孝经》,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当时,我是世界第二孝。(因为闵子骞比我还孝顺)。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时空机只能在时空隧道里呆一天(相当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来了。但是孝道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还是很孝顺父母。

总之,孝是德行根本,我们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让孝道走遍中国,传遍世界。

篇13:孝经的心得体会

本周聆听了王宝寨老师开解的《孝经》的《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恶心,孔子就用一个“孝”字来帮助天子格除这种不好的习气。因为一个好皇帝必须是和百姓心连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恶心,怎么心连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谁有本事让他格除这样的习气?就只有用他与父母的这种关系来唤醒他的爱、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恶心。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天子跟母亲的关系没有距离,是“亲”,很亲切,跟与大地的关系一样;但是跟父亲是有距离的,那是“敬”,跟与天的关系一样。如果一个天子的孝心一开,百善皆开,那跟百姓就相亲相爱了。第二个,天子这样做,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上行下效,全国人民就都会效仿。那样人民的良心都打开了,不就是万众一心了吗?

末学觉得王老师的智慧开解妙就妙在无论你是一个什么层次的人,你都能从中获得智慧。你看,这里的表面上是在说天子,好像与一般的老百姓无关。其实,老师一推展开来,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这把钥匙了。怎么说呢?因为王老师在讲解《开宗明义章第一》的时候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如一社区、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市、一个省。那这里的“天子”当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的一把手了。是不是当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样的习性?有傲慢心、好恶心?这么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对照自己了。

比如一个班主任,回到家还像班主任一样教训丈夫,这是傲慢心。看孩子呢?这个不顺眼,那个很可爱,这就是好恶心。那如何去掉这两种心呢?还是得回到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孝心”。“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没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在和学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爱、敬”之心,所以处理问题往往就不顺利。因为“悌道”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找到了“孝道与悌道”,才有可能“泛爱众”。才有可能爱护、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烦恼,只能处顺境,不能处逆境。这其实呀都是孝心还没有完全打开的原因。怎么这么说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那么对应过来,做为班主任,应该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家长、学生,刑于班级”。那为什么我现在对自己的父母懂得爱敬了,还是无法完全刑于班级呢?那我觉得就是因为“亲爱我,孝何难?”我父母都那么爱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影响力就不那么强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亲,还总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而让母亲如此恨自己。他的这种孝才是“亲憎我,孝方贤”,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领悟透彻了,就应该是从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别人的父母,这才是真正的拓宽心量。那教学生与别人的父母有什么关系?把学生教好了,学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学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学生不好教,怎么办?我就抱怨他们的父母吗?那如果学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养得品德优秀,那还要我们老师干嘛呢?老师不就可以下岗了么?你会说,我们在学校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只是教孩子知识技能,那不用我们教师,电脑就行了。而我们教师最关键的使命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如果不传道,不解惑,光是授业,那就有辱教师这门神圣的职业了。那即便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传道了,学生还是难教,怎么办?那还是我们的德行不够,感动不了别人,这时候就想想“亲憎我,孝方贤”。给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还是不听话,家长也不理解,那这个时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缘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他,而不是厌恶他,也没有丝毫地怨恨家长,那我们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颗清净心了,这样烦恼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我总结,要想断除自己的烦恼,第一是要从孝道入手,完全打开自己的良知,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良知、家长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为教师的本分,就是要敦伦尽分。不然总觉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额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着回报,得不到回报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与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会白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关键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为了别人说你的好你才行善,这样的果报会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明因果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运不公,抱怨老天爷,老天爷就可能还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因为如果不这样,你还是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嘛。

很长一段时间,我带着孩子们学习《孝经》的同时,一边在听着《太上感应篇》的讲解,如今大德老师建议我多读读《了凡四训》,我觉得这些学习对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觉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静下来了,看到不听话的孩子,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渐渐更加柔软起来。我想真正清净心现前,智慧也就会现前了。这些先贤的教诲真的是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让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纠结、很多挣扎,我发愿我会一直当个好学生,老老实实地一直学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孝经》第二章的心得体会,领悟不当之处,敬请大德们批评指正,惭愧末学鞠躬感恩!

篇14:孝经的心得体会

学习“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心得体会

本月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20xx年3月10日组织学习并讨论了《孝经》、《新24孝行动标准》,感触很深,通过学习与讨论使我深刻领悟到“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内涵,它是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起点。

《孝经》全文不到二千字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在过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让人接受;《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使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在单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因此,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哲学和伦理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

了解《孝经》的内涵并对照《新24孝行动标准》,自己感到惭愧无比,感到自己是个不孝之女,无论在家庭中、社会上还是工作中自己相差还很多,尤其是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乌

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几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既有家庭观,又有理想观。能仁爱他人,忠于事业,热爱国家,通过努力,成就圆满人生,实现人生目标就是我们今天要倡导的道德观。

然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孝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应当有所继承孔孟儒学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鉴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谐调、亲和家庭成员的血亲关系,促进家庭的和睦与稳定,进而在社会上形成尊老爱幼、互助友爱的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让我们一起来营造一个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让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得到发扬光大!

篇15:孝经的心得体会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这是当孔子把孝经,讲解给曾子时,曾子发出的感叹,同时,也是我学习孝经的最大感受。孝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太伟大了。在如何处理与家人关系、处理与同事关系、教育教学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它让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谨身节用,立身行道”。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孝敬父母,不让父母担心受怕,不让父母因自己不良行为受侮,要努力学习工作,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功而骄傲、自豪。

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处世,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对待长辈、上级要敬,对待上级要顺,也就是要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做好本职工作,在哪里都能扎实有效地完成相关任务,才会被上级认可,被大家所认可。

更让我们懂得了教育引导学生要“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教育学生要因势利导,顺应天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圣人“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管理好一个班级,一个团队,要顺势而为,让学生学会爱父母,就要先去爱学生,给学生做出爱的榜样。要想让学生讲道德,讲道义,就要先让学生明白德的意义和内涵。要让学生不争,就要先教导学生学地礼让。要让学生有礼貌,就要先教会学生礼节,以及各种场合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要想让学生不违法犯罪,就要先教导学生哪些是不法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总之,“教之可以化民”,更可以“化学生”。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学生,就一定会彬彬有礼,有修养、有气质。这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积淀的精华,我们丢掉了他则多么的可惜。

这本孝经,应该自己学,家人学,学生学,以至于全社会都来学。家人学有利于家庭和睦,学生学可以谛造学生的幸福人生,全社会 都 来学,建设和谐社会就一定会变为现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精僻、经典。

当我把孝经通读了一遍后。感慨万千,哎呀!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学好它,人生会少走多少弯路啊!太应该让儿子学了。于是,我以让儿子帮我背诵为名,和儿子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每天一章,半个月全部背完。“四十不惑”,可是,我却觉得仍有许多迷惑纠结着自己,学习了孝经,确实让人对人生看得更清楚了,多了几分淡定,少了几分焦躁不安; 多了几分睿智,少了几分鲁莽。

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新学期,和孩子们一起再学习,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新的收获!并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小具有君子风范:“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为培养出有修养、思维活跃的学生而努力!

篇16:孝经的心得体会

《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圣人告诉我们行孝悌之道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做起。一个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有丝毫损伤,就是不孝。自杀就更是极端不孝之举了。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句话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阐述了践行孝道各个方面的内容及顺序。时间上说到了“事亲”“事君”“立身”几件事情的前后的顺序。从空间上有事情要有时须兼顾去做。把《孝经》里这两句话联系起来,可以做如下理解: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践行孝道的基础部分,又兼具四种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义。“事亲”则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时,还没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事亲”也是孝道的核心内容,人生至始至终都要做好这件事情。《弟子规?入则孝》中详细列出了“事亲”的29件事——养父母身体:冬温、夏凊、尝药、侍床。养父母精神:呼应、命行、教听、责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 、爱孝、憎孝。养父母心愿:居常、业常、谨为、慎藏、具好、去恶、惜身、养德、丧悲、居变、食简、丧礼、祭诚。养父母智慧:谏过、复谏。而“事君”“立身”则是成人之后在“事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做的两件事情。“事君”是“事亲”的迁移,“立身”即立身于社会,则是践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立身”所要做好的事情还是“事亲”“事君”,而所须品质则是“仁”“勇”“智”。这是从《孝经》里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爱身”“事亲”“事君”“立身”)从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谈的“首孝悌”的意思。 我认为,要让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那么就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抓起,而孩子们的教育,应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弟子规》应该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础中来,让未成年人懵懂之时,就开始习读《弟子规》,践行《弟子规》,做有素质的国人,民众素质高,不愁国不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是启蒙养正,

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的规范。中国古籍《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为教育是国富民强的基础,所以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先教学。所谓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会走上邪道,所以教育应该先从儿童着手。我非常赞成以道德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因为你做人首先得讲道理,要文明要有修养,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学识素养,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了。

毕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样导致人的成绩有高低,但是,道德这方面,就拿《弟子规》来说,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时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时间,需要毅力。古时候,孩子们都学习儒家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才会受人尊重与敬爱。那时,除了贫穷和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数孩子们都努力学习,特别是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有志之士就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后就可以做官,为百姓造福。因此,历史上自从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除战争时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进,很繁荣。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部分人民的素质却是有些低,导致一些人去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旅游时,由于行为不雅为外国人耻笑,有伤中国国体,大丢颜面。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天地有道为善,人身是(儒家称为“仁”)。善道之要为敬,人心是(重在发心,谦在敬中)。敬道之要为爱,手足是(重在行动,忏悔在其中)。爱道之要为孝,人首是(爱人从爱父母做起,亲仁亲师在其中)。以此论,孝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两句皆引自《孝经》)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经地义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规律去做的意思。概括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规律,人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

行孝道是根本。人则必有父母,为人子是确定的,但倘为长子,则不能为人弟,所以悌道随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说成“孝悌”。在各种人伦之关系网中,孝是两辈人之间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辈人之间的道,由此及彼。再将孝悌推而广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孝经?广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这样就有了一纵一横两种爱,一张网络了所有人的仁爱之网就织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篇17:孝经读书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头是“老”字的头,下头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十分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我的父母,怎样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教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可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并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样能不孝。

篇18:学习《孝经》的一点体会

―― 总务处公寓办 段双玲

春雨润万物,校园的一切更加清新、温润、生机勃勃。国学堂内坐满了总务处各部门的老师们,今天跟着姚娜老师一起学习《孝经》庶人章的内容。何为庶人?就是指的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庶人章里讲的就是我们身边普通人要遵循的孝道。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中国古代为农耕社会,我们的祖先对土地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希望通过土地取得收获,并精打细算达到生活的富足来赡养父母和家人,这是儒家文化最朴素的孝道,也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要明白和遵循的基本道理。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普通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孝敬父母就不单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要更多地注重和父母在精神上的交流。多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唠唠家常,不因自己的心情不好给父母脸色看,更为重要的是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心的生活才是我们做晚辈要做到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高中校友在微信上发了一组母亲在自家老宅做鞋垫的照片让大家甚是感动,点赞无数。他对大家是这样讲的,说母亲让他把做的鞋垫拿到他工作的地方去卖,他答应了母亲。(要知道这位校友现在已是西安某旅游公司的老总,应该不需要母亲所做的鞋垫来维持生计了。)这位校友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他讲他以前读书的时候,母亲时常用不舍得吃的鸡蛋和辛苦做鞋垫卖的钱来补贴家用,供他读书求学。现在他们家条件好了,不想让母亲再如此辛苦劳作,但他能从母亲的言谈中体会到母亲劳作的快乐和满足,于是他就告诉母亲,现在手工鞋垫能卖上好价钱。此外,他还给母亲讲网络、微信,还告诉母亲可以在朋友圈里卖鞋垫,虽然母亲年龄大了,不太懂,但看到母亲心情好,开心快乐他就很满足了。

通过这件事和这学期学校组织的《孝经》学习,我认为新时代的孝道不仅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和衣食住行,重要的是要关心父母的精神世界。虽然现在的小辈们工作繁忙,大多  不在父母身边,但要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多交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今天学校要求员工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孝经》,就是让大家对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补充个人精神缺失的元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在家里孝敬父母和长辈,在工作单位尊敬师长,敬重同事,搞好人际关系,提高情商,以自己最好的一切来回报父母,就是最大的“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传统孝道的精髓,是将对父母和长辈的孝和爱转化成对社会大家的大孝和大爱,这也是学校要坚持的主流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的精神财富,我们责无旁贷。

篇19:读《孝经》高中生心得体会

中国的孝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的讲论孝道。

《孝经》,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仅短短的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到上至诸侯,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是遵守孝道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亩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人性至孝,其情可悯。“尽孝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无鸟私情,情理可恕。李密从小父丧母弃,孤苦伶仃,祖母含辛茹苦,促其成长,后来他因孝被举荐,屡被征召,祖母却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尽忠还是尽孝,李密进退两难,侍奉新君,焉知福祸?且远离祖母,情何以堪?辞命尽孝,抱养祖母却逆君美意,横祸将至,李密思量再三,婉转陈词,恳请皇上准许他先尽孝后敬忠。李密睿智,避而不谈转侍君的忧惧,却大肆渲染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与孝心,感动了皇帝。

“百善孝为先”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许多人的遗憾,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关心自己的亲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中国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如果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多少有点好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就可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当头”是的,像是阳光下美好的一种情感,或许我们并没有在意,或许我们并不知道珍惜,其实世间最纯净的情感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篇20:小学生孝经读书心得体会

——百善孝为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就像一缕阳光,照射在心田,永远让人感到温暖与幸福。读完这本《孝经》后,我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所谓: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我们这些晚辈需要做的吗?如果孝敬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你的一切品行该从何谈起?

孝就是在心里的爱吗?不,这还不够,孝还需要在行动上来证明。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敬奉他的父母,平常在家的时候要尽自己的一切对父母恭敬;奉养饮食的时候则想尽办法使父母快乐;在父母有病时,要为父母担忧并细心照料。记得有一次,妈妈吃饭的时候突然说她肚子痛,吃了两三口饭就不吃了,看妈妈在沙发上难受的样子,我担心极了,连连问妈妈用不用去医院。妈妈说:“不用管我,写你的作业。”我写作业时心都定不下来,写完作业,我又给妈妈端来一杯热水,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接着,我又读到了“鹿乳奉亲”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的父母患了严重的眼疾,需要用新鲜的鹿乳来治。他装扮成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来到林中,取到了新鲜的鹿乳。有一次,他差一点被猎人当做真鹿射死,猎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被他的孝心感动,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射杀鹿了。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大自然中的动物们也怀着一颗孝心,那我们呢?是不是应该更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孝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真实的的报答,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孝敬你的父母吧,这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使命。“人之行,莫大于孝”,让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