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作文说明文

剪刀手粉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陈家祠作文说明文

【简介】感谢网友“剪刀手粉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家祠作文说明文(共1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陈家祠作文说明文

坐落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整个祠堂共有九座厅堂,其中各种各样的装饰随处可见。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以装饰精巧、富丽堂皇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书院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是木雕艺术。首进头门梁架上雕的“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就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难分的情景。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又有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

陈家祠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陈家祠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可以说,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不愧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篇2:陈家祠作文说明文

广州的陈家祠是座美丽的大庭院。

刚来到广场前,就能看见大理石门上雕刻着“古祠流芳”几个字。穿过大门,走过群花斗艳的广场,就来到了陈家祠门前。抬头一看,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就展现在你眼前。看!一幅幅精美的壁画雕刻在屋顶、屋檐上,每一个人物的动作、表情都刻画得那么精、那么细,栩栩如生,让人看了过目不忘。每隔几米就有一条鳌鱼,它代表吉祥,是古代极为精美的艺术雕刻,手法精细,走到屋檐下(大门前)能看见墙上贴着一副对联,横批是:陈氏书院。

走进陈氏书院,来到主厅,前面是漂亮而有点古式的的院子。院子周围还有顺着走廊往里走,都能看见大大小小的厅屋,每个厅屋都展示着不同种类的展品。特别是雕塑类的。比陈氏书院屋顶的雕塑仔细多了。打比方说“孔雀十一层船”的雕塑作品吧,作者把船上共十一层的乘客每一个的神态、服装、姿势都刻出来了,整体看上去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轻易让人们融入到里面去,好像自己也在船里面。还有“羊城八景”、“群仙祝寿”……让人赞不绝口,啧啧称奇。

前院的“西厢”厅屋里的展品也不错,是陶瓷、剪纸类的。每幅陶瓷作品下面都写着这幅作品的名字,还配着一首妙趣横生的小诗和解释名字的意思、含义。

有“西厢”自然就会有“东厢”。东厢在后院。主要展览古代家具类的。里面有姑婆房、客厅……弥漫着一股古朴的气息。

从西厢厅屋里出来,就是前院。前院有许多雕像,还有两个巨大的古式水缸,里面养着鱼,还可以见到有人扔钱进去。沿着走廊往后院走,后院可比前院大多了!后院被一条横槛分成两部分。里面的厅屋和种类比前院更多、更丰富,包括前面说的雕塑类的和东厢。沿着走廊继续往后走,踏进左边的厅屋……哇!你猜,看到什么了?原来墙上挂着一幅幅画。“那有什么稀奇的?”你也许会生气地说。别急,你仔细看。嗬!原来那些画都是用极细的线绣成的!看着那一条条细细的线,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那将是多么庞大、多么精细的工程啊!

从厅屋里出来,沿着走廊走到尽头,就是后花园。后花园也有雕像,还有假山草地和石子路。游客们如果累了,可以在后花园歇息一会儿,提一下精神,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踏上旅途。

陈家祠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还有许多种类等着你去细细品味,让你体验老广州的气息。希望你以后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篇3:陈家祠作文说明文

陈家祠作文说明文

陈家祠坐落于广州市的荔湾区,它散发着浓郁的古风情,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就是我要推荐给同学们的好地方。

走到大门两侧的外墙,能看到雕刻着各种故事的挂线砖雕,而“挂线”形容雕刻得精美。仔细观察的话,你还能发现上面刻着很多的人物。其中一幅《刘庆伏狼驹图》讲述的是北宋大将军刘庆驯服狼驹的故事。看着眼前这幅《刘庆伏狼驹图》,仿佛这匹凶猛的狼驹在我面前跳跃,只见刘庆大将军突然俯身到它身上,一下子把它降伏了。这些挂线砖雕真是精细,把这些故事刻画得活灵活现!

走进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扇巨大的木门,门上雕刻着精美的木雕。它们不仅仅是镂空雕刻,还是两面对称的!灵巧逼真的酒杯“加官进爵”、精致大气的“岭南第一福”跃然于木门上。它们甚至藏着吉祥的寓意:“加官进爵”暗藏升官发财之意、“岭南第一福”则蕴含多福多寿之意。我不禁起赞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感叹他们细腻、缜密的心思。

穿过木门,我们来到了月台,这里有着中西合璧的结晶——铁铸栏板。栏板是由西方的建筑风格——铁筑制而成。而上面刻着中国的.传统图案:有展翅飞翔的凤凰、有威风凛凛的麒麟、有气吞山河的龙等中国古代神兽。它们栩栩如生,仿佛要冲出铁板跃于眼前。在栏板上方的石柱也刻有许多石雕,上面雕刻着杨桃、凤梨和荔枝等岭南地区盛产的水果。这些水果惟妙惟肖,仿佛还飘来阵阵果香,引得我们垂涎欲滴。

同学们,这就是我要给你们推荐的好地方——陈家祠。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深奥奇妙的岭南艺术文化,更可以知晓各种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参观过后,你肯定会和我一样为岭南艺术有这么深厚的文化而自豪!

篇4:陈家祠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陈氏书院。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木雕之乡: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5:游陈家祠作文

广东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小学部二(5)班 曹炜嘉    今天,

回家的路上,我对爸爸说:“那些叔叔阿姨真了不起。”爸爸说:“那些工艺品都是叔叔阿姨们学习掌握了雕刻技术,才能做出来的。所以,你也要学好知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指导教师:朱瑞侠

篇6: 陈家祠作文300字

广州市中山七路有一个祠堂叫陈家祠,又叫陈氏书院。

陈家祠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在光绪二十年建成。陈家祠是当时广东省七十多个县得陈姓人氏合资兴建,建筑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

我和妈妈星期天相约去陈家祠参观。我一走到陈家祠门前,就看见房顶上有各种各样得人物小雕像,栩栩如生,漂亮极了。进到屋里,我走到聚贤堂,看见了栏板上得铁铸,铸着一些凹凸不平得画,好精美。

在陈家祠中,我最喜欢得就是象牙雕,象牙雕是很难雕刻得,工匠可以把象牙刻成龙舟还有一些人坐上去划船,那些人得表情动作都可以让人看得清清楚楚,真厉害啊!

我准备要离开陈家祠得时候经过一个好笑雕塑: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得头卡在趟栊门里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就不知所措地看着那个同伴,表情生动,有趣极了。

我喜欢陈家祠,这里真是一个体现岭南传统艺术文化得好地方。

篇7: 陈家祠作文300字

国庆节时,我和妈妈去了一趟广州陈家祠。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名陈氏书院。妈妈跟我说,本来政府想拆了陈氏书院盖高楼,可陈家得子子孙孙都跑了过来誓死保卫陈家祠。

我迫不及待迈入陈家祠。哇!好雄伟得气势,好坚固得城墙,好绚丽得图案,一件件完美得古代商品、衣物、家具等,每一件都保存得异常妥当。

进入演讲厅,我看到一台电视机正在绘声绘色得向游客们介绍古代人制作芭蕉扇得方法,这个方法,让我认识了大自然得奇妙和人类得智慧,人类利用芭蕉树得叶子来制作扇子。在我深深陶醉得时候,才意识到妈妈已经不见了,我心急如焚得到处寻找,陈家祠虽然不大,可找起人来可犹如大海捞针一般,我突然记起老师说过,走散时要待在原地不能乱动,等妈妈来找你。

自我安慰了一番后,我又回到了还我和妈妈走散得地方――演讲厅,继续观看还未看完得简介

也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终于找到了正看得兴致勃勃得我,我看到满头大汗得妈妈,心里很是感动。

回到家里,我不由得感叹一番:“这次得旅行真有趣,让我见到了顾名诗意得陈家祠,还让我意识到不能到处乱跑,否则后果真得是不堪设想啊!

篇8: 陈家祠作文300字

昨天,我们去了广州一个著名的景点-----陈家祠。

从外面看,我觉得陈家祠像我从电视里看到的皇帝的书院,让我感觉到很古老,它的屋顶全部都是用石雕做成的:有的是狮子、老虎、小鸟等动物;有的是各种各样的神仙;有的是陈家祠的大门失分高大,每扇门上有一个两米多高的门神。

走进大门,我们第一时间看到了木雕,一串串香蕉像真的一样,我都想摘一颗下来吃呢!我在澳洲从来没有看过这些木雕,澳洲只有用石头做的人雕。

从大门往右拐,我们来到一个叫做象牙展览馆,我看到了一只用象牙雕刻成的穿,非常精美。象牙雕的做工十分复杂,如果你想做一个三层立体的圆球,首先要把象牙切成一个圆,然后挖好多个圆圈,再挖第二层圆球,第三层圆球,你要很细心才可以完成象牙雕。

陈家祠的商店里面的工艺品十分精美,里面有一个大艺术家在描瓷画,我们班新来的韩国同学朴镐宣看得如痴如醉了。

我以前在中国读过一二年级后去了澳洲读书, 这是我从澳洲回来中国第一次和同学们出去参观,我非常开心!

我喜爱陈家祠,因为那些石雕、木雕、象牙雕太神奇啦!

篇9: 陈家祠作文300字

放假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陈家祠参观。

站在陈家祠外面,我就已经被屋顶上一排排精美的雕塑吸引住了。我迫不及待地走进这座美丽的大庭院。

陈家祠大门有两个威武的门神,绕过炕头的屏风,一座古色古香的花园出现在面前。花园到处种着精致的盆景,翠绿的松树……还有雕着图案的.石阶、石栏,把花园打份得美丽无比。

忽然,我看见了一个有趣的雕像,上面写着“戏无益”。雕像是讲两个孩子不认真读书上,到“趟拢”嬉戏,有一个还把头伸进“趟拢”外面,就很难缩回来。这个故事告诉我时间很宝贵,玩是一时快乐,白白浪费了时间就一辈子后梅。

花园四周还有许多展览馆,里面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有木雕、石雕、图画、剪纸……每样都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中国劳动人民可真心灵手巧,我长大也有做个有贡献的人。

篇10:游陈家祠有感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而它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的族祠和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参观让我见识多多,感受多多,同时也使我引发了对中国家规、族规的思考。家族观念使人的情感需求有归宿感,有寄托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落归根”就是表达这个意思。陈家祠的背后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全广东省的陈氏族姓不惜破费专门筹资集中于广州建立书院和祭祀祠堂,目的就是为了祭祀和方便同宗子弟读书,其所表现出来的家族凝聚力惊人!

家族观念其实与政治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代的“一人得道,仙及鸡犬”到现代的“裙带关系、走后门”,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一人得道,仙及鸡犬。”顾名思义,就是说一个家族的一个人当了大官,他的整个家族的人也能当官。裙带关系、走后门我们耳熟能详。可见,家族观念对政治的影响之大!

家族观念对政治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举个例子说明,如果一个家族的一个人当了大官,而他又是一个好官,那么在用他们家族的人时候,就会举荐人才和贤士,这样就能真正选拔人才,同时也为国家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反之,如果是一个庸官,凡是他家族的人都想弄进来,那么就是庸者上,能者下,乌烟瘴气。另外,政治党派、羽翼、同盟一般也是出自于家族之人。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在培植派系人士就会首选宗族之人,而派系斗争和派系矛盾激化时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利。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家族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但存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是我们在发展中时时思考的。

篇11:游陈家祠有感

今天是周末,我和朋友按计划来到陈家祠游玩。

在陈2113家祠门外,有两只威风凛凛5261的石麒麟,像是陈家祠的守卫4102一样。陈家祠的外墙是由青灰色的砖砌成1653的,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屋顶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都装饰得诩诩如生!看,有两条似龙又像麒麟一样的装饰物,两条长角翘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两条鳌鱼,这是吉祥的象征。

陈家祠迎面就是一扇大门,门口中央刻着红色的四个大字“陈氏书院”,门的两侧刻着一副对联,原来,陈家祠是当时广州省72县陈姓人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各地读书人来广州科举考试时居住,故又称陈氏书院。

我刚跨进大门,就看见有很多玻璃陈列柜,里面有很多泥做的小人,妈妈说,这就是记录着很多广州传统文化的展示柜,有广州的童谣《落雨大》、《鸡公榄》、《新抱茶》......

再往里走,有一些关于陈家祠的介绍,有“潮州木雕”和“陈氏书院的祖堂神龛”的展示,潮州木雕是如此精细,可以算上中国一绝。祖堂神龛则记录着陈家祠的历史。

参观完陈家祠,让我对广州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让人回味无穷呀!

篇12:游陈家祠有感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自百度)

从小学开始,我就从老师和长辈的口中听过许多关于近代的历史和各种有关的建筑,在众多的近代历史古迹中我听的最多的就是陈家祠和中山纪念堂,所以一直都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刚好中国近代史这个课程要求我们去参观一次清末民间的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于是我就有了一次参观的机会,由于时间限制,我只去参观了陈家祠。通过各种资料的的调查,我对陈家祠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了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它的前身其实是一个学堂,也是当时广东72县陈姓合族宗祠。刚建成时用来作为广东各县陈氏子弟来省城应科举时学习及住宿场所,也是祭祀祖宗的宗祠。在100多年前的广东,姓陈的人很多,陈这个姓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原因有三个:一是人多;二是有钱;三是能做官。正是因为姓陈的人,家大业大、财力宏厚,才有能力集资修建这座祠堂。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48位陈氏家族中的乡绅名流,联名发起修建陈氏书院。同年的7月,陈氏用银元21691元3毫8仙,购买了广州西门口外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

陈家祠最终历时7年落成。陈家祠当真不愧是富有清末民间代表性的建筑,只站在路口就能感到一股古代的气息,走进去一看却又不缺乏近现代的文化。当我看到陈家祠时,虽然不能纵观它的全部,因为还没走进去,但是我却能感到那种宏伟的气势,简直就迫不及待想进去参观一下。进入陈家祠后,最能吸引我注意力的就是一对威武的石狮子,虽然有人说它们的神态祥和,但是我认为它们给人一种十分庄严的感觉。其次就是在里面看到的屋顶,里面的屋顶有各种雕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石雕,砖雕和泥雕是最具中国古代气息的东西,然而陈家祠里面的屋顶都充满了这类的雕塑,有镂空的花纹,还有一些大概是什么神兽或吉祥物之类的我也说不上名字来,但是总体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就是十分古色古香而且赏心悦目。进入前厅之前,会见到两扇高大的门,两扇门各有一个门神,分别是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个门神高大威武并且很有震慑力。其实我觉得陈家祠里面的各种雕塑是最有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每一个雕塑都很精美细致,美轮美奂,这充分的体现了当时民间手工业技术的精湛和工人们高超的手艺,而那些根据历史故事制作而成的雕塑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陈家祠不愧为中国的一块历史瑰宝!

篇13:游陈家祠有感

今天,我和家人去了陈家祠游玩。

陈氏书院,永恒传承之缩影---羊城陈家祠观后感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陈家祠,我们来了。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挂倒,于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不知不觉已经游览结束了,对陈家祠也了解得差不多了,虽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但此行还是收获满满呀!

篇14:游陈家祠有感

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陈家祠,我们来了。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夕吹撩寒馥,晨风夹冷光。虽说此次游览不是一大早的风火出行,但也可见证那初冬的肃杀了,但也没办法皇命(老师之作业)难为,只有舍得一生剐才能换来那可怜的及格吧!马克思主义永不变,中华传承亦永恒。陈家祠,我们来了。游览一处,必解其历史,才方得起游。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篇15:广东陈家祠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陈氏书院

。 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

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木雕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木雕之乡: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陈家祠堂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专题 说明文陈家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