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宋濂写颁奖词

黑白奶牛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为宋濂写颁奖词

【简介】感谢网友“黑白奶牛”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宋濂写颁奖词(共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宋濂

宋濂,明初政治家,(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目录人物生平史籍记载文学成就轶事典故收缩展开人物生平

宋濂生于13十月十三日(11月4日),明代散文家,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或太史公。浦江(今浙江金华市付村镇上柳村)人。远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其后裔屡次迁徙,至六世祖始从义乌迁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上柳家村),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又谓浦江人。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玫取K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朱元璋本欲杀戮,经皇后、太子力劝,改为全家流放茂州(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途中病死于夔州(重庆奉节县),后谥文宪。 明初,读书于青萝山中,藏书楼名“青萝山房”,又名“萝山书室”聚书8万余卷,史称“明初藏书家首推宋濂”。多聚善本、孤本。如《长庆集》、《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群书事林广记》等,为北宋缕版,后经兵火战乱,复本已毁,唯独他藏有小宋版,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本。他的藏书流传至清代,钱曾、黄丕烈、潘祖荫等人曾分别递藏过。藏书印有“宋景濂藏书”、“金华宋氏景濂”、“景濂印”、“太史氏”、“玉堂学士之印”等。

史籍记载

宋濂青年时代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于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 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 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文学成就

宋濂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纪传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均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渲染无多,感染却深;写景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简洁清秀,迈似欧阳修。著作计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龙门子》又名《诸子辩》、《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翰苑集》、《芝园集》等。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

轶事典故

《明史・宋濂传》载: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都以实话相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缒切┖玫拇蟪妓邓怠;实畚仕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会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猿说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译文 武平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能接近。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松懈的时候射它,母猴知道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用鞭子抽打母猴的皮,小猴悲哀地鸣叫,从树上下来了。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翻腾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

篇2:宋濂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章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二、问题研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要求学生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既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说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最后一问“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特别是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从而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许。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4.患:忧虑,担心。尝:曾经。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开展讨论,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见。讨论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教学建议

一、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三、辨识一些文言词的读音。

四、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勤勉学习,不怕吃苦。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三、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四、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⑼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粮仓。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⑼〔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则〕马生的字。⒀〔流辈〕同辈的人。⒁⒁〔朝京师 〕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谒,拜见。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诋〕诋毁,诬蔑。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五、《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吴功正)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六、《送东阳马生序》赏析(周溶泉、徐应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七十二。正统中,追谥文宪。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篇3:邂逅宋濂作文

邂逅宋濂作文

晚上,下雨,入睡之前。

浓的睡衣很快让我从埋怨作业的状态下进入了梦乡。

次睁眼时,我已在一片竹林之中。正我差异时,一阵丝竹之音将我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但我却丝毫没有感到意外,好像它本来就从在似得。

背后吹过一阵清风,回头一看,竟是一位仙风道骨的中老年人。两鬓已有丝缕阴险,闭着眼,就这样浮于空中。我望着他,就像当年“马生”一样提出了我的.问题。

“是怎样将经文书籍熟记于心呢?”我睁大了眼睛,就像一个小孩子问天上为什么天上有太阳一样——明知故问,我当然知道是背诵,只是我想知道名人大家他们是怎样记忆的——比如说宋濂。“老夫与尔素不相识,按说老夫也并没有义务将读书心得传授于你,但念在尔与老夫在茫茫人海中相见一场,今时不同往日。望你在得到老夫的读书心得之后更加努力地读书。”他答道。我便更加恭敬地听起来。

“首先,读书需心静。一课抱怨浮躁的心是读不进书的。”刚刚一句话,便道出了现在困在我心头最大的难题。

“其次读书需坚持。不要以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有多么难背,其实,静下心来。用正确的方法,一直背下去,小小的文章是难不倒你的。”第二句话,便点破了那最大的难题,心中暗暗佩服,同时心中也产生了疑惑,他这么懂我吗?

“最后,温故而知新。不要因为刚学了一篇文章而淡忘的另一篇前面的文章‘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是不会骗你的。”我正想着以后该怎么受益于课文呢,不料宋濂先生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句句话都点破了我心中的疑问。“可……”正当我还想问下去的时候,他的话语打断了我的问题“校友,你我的谈话到此就结束了,剩下的读书之道便要靠你自己去领悟了。后会有期!”说完身影便渐渐淡去,我赶紧道谢:“后生再次,感激不尽。”抬起头来,便只有我一人位于这竹林之中了。

睁开眼,环顾四周,我还是在屋里,只不过睡了一觉的我,早已不同于昨日入睡之时了。

邂逅了宋濂,我觉得读书不再苦闷,课文不再单调,只要你认真的体会他们、品读他们,书便是世界上最可爱的老师!

篇4:给宋濂的一封信

尊敬的宋濂先生:

您好!

我是来自未来世界的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我很敬仰您的学习热情以及刻苦学习的经历。

我现在的学习成绩平平,学习起来没一点动力,有时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时我还会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虽然一在的条件比你们那时好得多,可是我的学习热情仅是你的百分之几而已,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书的,家里的作文书我都快翻烂了,可我远没有你那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的精神,最多也是借点小说呀什么的杂书。

我现在很想进步,很想努力起来,可我不敢像你一样“余力侍左右,援疑质理,府身倾耳以请”,因为我怕“或遇其叱咄”,而且要“色愈恭,礼愈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我就是这样有时候遇到问题不敢问老师,所以让问题一直积累下去或请教同学,你的“胆大”让我钦佩,我也会慢慢的变得“胆大”的。

这几天温度不断高升,我们班的空调和一个风扇(现在的制冷用品)都坏了,同学们每天埋怨天气热。上课有多部分同学都用本子扇,这可比不上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现在我们的同学穿的一个比一个时髦,攀比之风也是盛行,所以我们学校让每个学生都穿校服,可同学们都不喜欢。您的.“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种不追求“口体之奉”,一心向学的精神更是让人为之叹服。

你年轻时求学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不仅勉励了与生,而且随着序文流传千里,勉励了不知多少的人,他们都被您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染着。

此致

敬礼!

篇5:给宋濂的一封信

尊敬的宋濂:

您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仰慕您大名已久,我知道,您是一位知识渊博,刻苦钻研的人,自幼勤奋好学,所以我想和您交朋友,向您学习刻苦求学的精神。

在本学期,我学过您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寥寥几百字,却能把您求学路上的艰辛全部表达出来,其中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而您那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更是成为我们信仰的旗帜。学完之后,我的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一生中能有您这样的朋友,是多么大的收获啊!

我回到了您艰苦求学的那段日子。您在加冠以后,对学习知识更加渴望,所以您不辞艰辛,开始了艰难的求学路。您“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的画面仿佛呈现在我眼前,而“足夫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的情景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同舍生皆被绮绣”,而您却“缊袍敝衣处其间”,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依然怡然自乐,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让人学习啊,一生中能有您这样的朋友,是多么大的幸福啊!

学完本文之后,我被您的精神所感染。您那种精神,正是我所缺乏的。和您在一起,我懂得了许多哲理,您真是我求学路上的指明灯,一生中能有您这样的朋友,是多么大的快乐啊!

今后,我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像您那样遇到困难永不退缩,像您那样遇到挫折百折不挠,把自己的意志锻炼的像钢铁一般坚强。

此致

敬礼!

篇6:给宋濂的一封信

尊敬的宋濂:

您好!

我是您的一个普通学生,相隔数千年后壮胆写信打扰您,不仅是为了向您敬上尊敬的问候,还斗胆向您询问几个问题。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与您相隔着银河般遥远的距离。您在别人心里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您在我心中,只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具有勤奋,能吃苦精神的学者,孜孜不倦的吸收着养分。您的《送东阳马生序》更是激励了我,您激励了不想学习的我努力学习,本来懒惰的我看了您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后参悟了一些道理,受了很大的触动,觉得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便又谦虚的拿起笔。

我难以想象,为什么您在儿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读书,而我却觉得书甚是乏味,不大有意思,而您却具有那样坚定的意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仍坚持努力学习,甚至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阅读更多的书,在寒冷的大雪里跑着还书,把像冰一样的砚磨成墨汁,这些困难是我们远所不能及的。《送东阳马生序》就如一盏指路灯,让我在黑暗中找回正确的道路;就像一杯香浓的咖啡;就像一支锋利的箭,冲破阴霾。

二十之后,终于长大,您甘愿跑那么远的路,只为找一位明师,而面对老师又是毕恭毕敬,而当今,不尊敬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看了您对老师的态度,真是让我们脸红。

我还记得您求师的艰苦,背着大大的书箱只身一人走进雪野,到底是什么给了您学下去的动力?看到这里,真是让我们自惭形秽。

宋濂老师,您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激励了很多人,也使很多人醒悟,此时,您一定非常高兴吧!

祝您身体健康,文思如泉涌!

您的学生:xx

20xx年8月30日

篇7:给宋濂的一封信

宋濂先生:

您好!

您不可能知道我是谁,因为您不能死而复生,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而我却知道您,因为您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深深的震撼了我年轻的灵魂。

读了您的文章,我感慨颇深。

砚台上的冰那么坚硬,您的手指几乎不能屈伸,您还抄书不止,可见您多么爱好学习。想想我,冬天里教室温暖如春,可我却冬眠不觉课已下,我的手指灵巧敏捷得可以转笔转书如飞如舞,却对写作业一百个不愿意,一千个不热心,仿佛那是刀山火海,仿佛那是洪水猛兽。原来小学成绩不错经常洋洋自得笑傲班级的我,现在是“懒”树前头万木春了。我羞愧得面红耳赤呀。我的学习精神和您相比天差地别。

寒风吹得您四肢僵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您还坚持求学。而我呢,衣服冬暖夏凉时髦前卫,文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零食五花八门,正餐四菜一汤,我却还懒得上课时候看黑板瞧书本,懒得回家后写作业做习题。心里老想着稀奇古怪专误中国子弟的日本漫画,浪漫如梦其实是如白日梦的韩国小说,和怎样把头发整得惊世骇俗好赢得居高不下的回头率,哪怕是回头翻的白眼率也行。结果一到考试后,人家是“我们老百姓呀,今个真高兴”,我呢考试卷上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张脸儿没处搁,最终只能暂凭网游长精神了。我的学习精神和您相比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老师给我讲过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例如牛汉的知识就改变了牛汉的命运。我也想改变我的命运,我的毫不在乎将来,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装。我也想以后上高中上大学,有个风风光光的前途,如诗如画的人生,想从现在的丑小鸭,变成将来的白天鹅。所以现在,我要痛改前非,要重视知识重视学习。学习您的艰苦和勤奋。让艰苦和勤奋成为我人生飞翔的两只如钢似铁的翅膀。

以后,我要痛改如下的前非。

首先是懒惰。以前闹钟的铃声都能成为我的催眠曲。我以后要晨兴理“荒秽”,也就是说早晨起来要书声朗朗,坚决以实际行动做宋濂第二。

其次是畏难情绪。您是遇难而上,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往无前。我却是遇难退缩,在人生路上甘当懦夫躺倒不干,当一天学生混三餐肚饱。我以后要改变自己的死脑筋,振奋自己的精气神,坚强的面对各种知识的困难。困难是磨刀石,是炼钢炉。我要把自己磨成求知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剑宝刀,我要把自己锻炼成祖国大厦的优质钢材,实现父母望我成龙的梦想,用我的成功的春风吹开他们嘴角的微笑。

第三是攀比心理。和人家比吃比穿,比玩比酷,比泼辣比野蛮,比装傻充愣比在课堂上看谁会兴风作浪,这都是幼稚的虚荣,都是无知的表现,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树上长出的尖刺结出的恶果。如果长大之后,回想回想,我会后悔十分百分千分万分的,于是乎满世界踏破铁鞋求爷爷告奶奶买后悔药想重新活一次,踏踏实实做学生,认认真真学本领,可是我就是买不着推倒重来再活一次的灵丹妙药。

宋濂先生,我不会忘记穷冬烈风里您的负箧曳屣,那是最坚强的画面。我不会忘记皆被绮绣的同舍生里您的朴实无华,那是最动人的身影。

您的身影虽然走进了历史云烟的深处,而您的精神却留在了我渴望美好理想的心里。

让您的精神成为我心灵夜空中的一颗永远灿烂的明星吧。

此致

敬礼!

篇8: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1与客饮,帝2密3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4何物?濂具5以实对。笑曰:“诚6然,卿不朕7欺。”间问群臣臧否8,濂惟9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11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12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诘责,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相关专题 宋濂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