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浅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简介】感谢网友“浅澈”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共9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戴震难师原文及翻译

戴震难师原文及翻译

戴震难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篇2:《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震难师》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戴震难师

原文

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7.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

[参考答案]

1.(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4.D 5.D 6.C 7.D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篇3:戴震难师 阅读答案

段玉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答:

【参考答案】

1.(1)每天(或:每日)(2)距(或:距离)(3)答应(或:回答) 评分标准:3分。每空1分。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评分标准: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评分标准:3分。意对即可。

篇4:《戴震难师》阅读答案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言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汉

B.师应之曰/不应有恨

C.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春冬之时

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每天阅读并背诵几千字还不愿意停下来。

B.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译文:(戴震)问私塾先生:这些话凭什么知道是孔子说的,又是曾子记述的?

C.曰:几二千年矣。

译文:(私塾先生)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译文:然而朱文公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震很迟才会说话,但他很聪明,跟随老师读书,读过的文章都能背下来。

B.戴震不仅勤奋,而且好问,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欢寻根究底问为什么。

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问题问住了,不但不生气,反而赞扬他说:你真是个不寻常的孩子。

D.戴震自幼读书即不能不唯师,不唯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很值得我们学习。

11.对下面三部中国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贯中以天下是汉家的天下的立场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刘备、孙权和曹操这三个主要人物形像。

B.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上梁山后对宋江说的一句慷慨激昂的话。

C.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赞颂的理想人间。

D.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神佛等都是《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称谓。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D  9.D  10.C   11.D

篇5: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难师》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作品原文

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戴震)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注解

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

蕴蓄:蕴藏,积累

就傅:跟随老师。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

非常:不寻常

日:每天

去:距离

乃:才。

就:跟随

作者简介

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市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都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经,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每天)(2)相去几何时矣(距离)(3)师无以应(回答)(4)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代词,代曾子思想)(5)是年(这)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学好问 善于思考 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

6.有什么启发?

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

敢于疑问,敢于质问

篇6:戴震难师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戴震难师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 ④为:是 ⑤ 非常:不寻常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相去几何时矣( )

(3)师无以应(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每天(或:每日)

(2)距(或:距离)

(3)答应(或:回答)

2.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或:勤学好问)

篇7:戴震难师的读书笔记及翻译

原文

先生(戴震)是年(这年戴震十岁)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篇8:戴震难师的读书笔记及翻译

参考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篇9:戴震难师的读书笔记及翻译

启示

勤于提问,勇于思考。

凡事不可人云亦云,权威不可盲信;

青出于蓝胜于蓝;

要学会独立思考;

读书的时候,不能只读内容,因为有时候书上的内容也会有错,要善于向权威挑战。

相关专题 原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