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阅读答案

绿茵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阅读答案

【简介】感谢网友“绿茵”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阅读答案(共9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阅读答案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开篇道出“奴才”本质。

“似乎”二字颇耐寻味。

“那人”真的傻吗?

此句可否写成“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

“聪明人”“傻子”“奴才”便是鲁迅所发现的三种类型形象,是社会上某一种人的标本。

1. 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4分)

2. 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4分)

3. 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6分)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篇2:《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阅读答案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 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借助“导读”,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8分)

篇3:《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阅读答案

1.(6分)从“目录”看出,编者不仅精心编排了全书的结构。也精心选择了相应的篇目。先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阿长与山海经》等篇目,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富有生活味、亲近感的鲁迅;再通过“阅读鲁迅”三个板块的作品,让读者了解到鲁迅如何看生活,看人生,看社会,看人性,看生命,让读者走近一位真实、深刻、敢于批判的作家鲁迅。这样的编排,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符合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能引导青年真正走近鲁迅的世界。

2.(4分)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3.(4分)“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4.(6分)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要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篇4:《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

这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一篇文章的题目。鲁迅在《野草》的《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恨我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地面“就是产生野草的社会。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写出了对这社会的几中人的不同态度。作者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讽喻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本文短小精悍,明白晓畅,寓意深刻,是《野草》中的一篇佳作。

文中的“奴才”总是寻人诉苦,他抱怨“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住的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他不平,他流泪。但是,当“聪明人”假惺惺地惨然、叹息,欺骗他说“你总会好起来……”的时候,“奴才”高兴了,说:“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安慰,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假意的许诺和哄骗,使他又甘于自己被人驱使、奴役的地位了。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又找人去诉苦。当“傻子”听了他的诉苦,大为愤怒,动手为他砸窗时,他大惊,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等到奴才们将“傻子”赶走,他又恭敬地胜向主人报功了。奴才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

文中的`“傻子”是一个坚定的反封建的战士。他嫉恶如仇,并且身体力行。当他听“奴才”诉苦以后,怒不可遏,“混帐!”“傻子”大叫起来。他动手砸那泥墙,要给“奴才”打个窗洞来,然而他的行为不为“奴才”所理解。他要救“奴才”,反被“奴才”诬为“强盗”。在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他这样的言行必然会被看作是傻子。鲁迅在反封建的思想战士的立场上,对这与黑暗的旧势力作坚决斗争的改革者的热情赞美和歌颂的。

这篇散文采用象征手法,用形象和比喻,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寥寥数语,将“奴才”的一副“奴才相”用其卑劣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在这里辛竦地嘲讽了这个十足的奴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产生了两种很坏的东西,即奴才和流氓。随着封建专制和帝国主义压迫的日益深重,中国的奴才性也日益发展,日益恶化。对此,鲁迅深恶痛绝。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对这种甘心供人驱使,对上献媚,甚至为虎作伥的“奴才哲学”作了无情地批判。

篇5:《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

夜静静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房间里,四周显得格外清幽。我坐在灯下,饶有趣味地欣赏着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文章写了一个奴才受到了主人的虐待,他向聪明人去诉苦,聪明人只是假惺惺地叹息,欺骗他说“你总会好起来……”“奴才”高兴了,觉得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同情和安慰,舒坦不少了。而过了几天,当他向“傻子”去诉苦的时候,“傻子”听了很是愤怒,于是动手帮他砸出一个窗户。可是奴才却大惊,在地上团团地打滚,还叫来其他奴才将“傻子”赶走,他又恭敬地向主人报功了。我看着看着,不禁心里很是疑惑:奴才呀奴才,人家来帮助你,你却这样对待人家,你还有没有良心呀?难道这不是你所想要的窗户吗?是不是你自己在犯傻呀!我又深深地替“傻子”感到可惜。“傻子”呀,傻子,你是多么耿直,你热心动手砸那泥墙,要给“奴才”打个窗洞来,然而你的行为不为“奴才”所理解,反被“奴才”诬为“强盗”,真冤哪!

看着想着,我不由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表妹小柯因为不好好吃饭被姑父打哭了。弟弟是表妹的好朋友,他一见小柯哭,连忙冲上去打姑父。表妹一见,反而冲上去拉住他,说:“不能打我爸爸。”她还在弟弟手上打了好几下,最后弟弟也哭了。我的弟弟是不是也当了一回“傻子”呢?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脑海里掠过不少伙伴的身影:小虹、小玲、小芳……她们谁是“聪明人”,谁是“傻子”,谁又是“奴才”?我不能确定。但我相信,我肯定会找一个像“傻子”那样的人做我的朋友,而我决不会把她当傻子来对待。

寿建平老师点评: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一言双关,没有社会经历很难读懂。这一个小故事中其实也影含着三类人――伪君子、直爽人和有奴性的人。这个小故事能引发作者对交友的思索也确实不容易。不过,所例举的事例不太恰当。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文章中的弟弟和表妹也不过五、六岁,他们的作为不过是一种幼稚的表现,没有这么深的心机。

篇6:《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

一、导入

齐背鲁迅的《自题小像》。

二、研读课文

1.圈画关于傻子的描写,归纳傻子的形象特点

明确: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

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

明确: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的奴才驱赶,是傻的;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所说的“傻子”有何深意?

明确:“傻子”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是社会上的少数派,他们是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的一类人。可是却不被人所理解,甚至认为是傻子,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

4.圈画关于聪明人的描写,归纳聪明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具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特点,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5.你欣赏聪明人的“聪明吗”?

明确:不欣赏,这不是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三、主旨探究

提问:鲁迅先生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明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成为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的“傻子”。

总结: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四、拓展

1.奴才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是可悲的。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是可恶的,傻子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这样的人才是可爱可敬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具有这三种性格的人,你最想成为哪类人?

明确:傻子。

2.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傻子真的不少,你都知道哪些傻子?

参考:鲁迅、袁隆平等。

五、作业

1.完成练习题。

2.阅读《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这样的战士》

板书设计: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聪明人――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傻子――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奴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勇于斗争

篇7:《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揭示思想性格的写作方法。(个性化的语言)

二、培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鄙视伪君子与奴才,做英勇投入战斗的实干者。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思考题:

1、这篇散文诗写了几个典型人物?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的?用恰当的词概括他们特有的思想性格。

2、作者写这些人时分别倾注了怎样的感情?是褒还是贬?作具体分析。

二、激发兴趣,引入课文。京剧讲究脸谱,颜色、线条,均有学问。如红脸表示赤胆忠心,黑脸表示戆直无私,白脸表示内心*险。观众一看舞台上人物的脸,就能猜测其好坏,猜测其思想性格。这说明肖像描写是为人物性格服务的。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肖像描写是:高大身材,青白脸色,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的性格。最后一次出场,黑瘦,破夹袄,蒲包,草绳,用手爬着走来,突出地塑造了这个受欺凌受摧残的苦人儿形象。可见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十分重要。

然而,艺术高手有时不用外貌描写,只用人物语言的表达方法,也同样能深刻地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塑造出鲜明的形象。鲁迅先生这篇散文诗就有此妙处。

三、理清段落。

思考回答:课文通过三场对话描绘三个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哪三场对话?请划分一下。第一场谁与谁对话?第二场?第三场?用浏览速度看一遍。

(板书)

1、奴才与聪明人

2、奴才与傻子

3、奴才与聪明人

四、分场朗读,理解内容。

第一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诉苦。为悲惨生活而唉声叹气,不知反抗,不想反抗。由于安于现状,心灵深处有自我安慰,因而易为廉价的“同情”所满足。“诉”、“舒坦”,准确地披露了内心的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奴才的奴性、软骨,“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概括,精要,入木三分。

聪明人,故作姿态,顺奴才的话,听话音,接话头,敷衍,不负责任。说了三句话,叹了一口气,故作“惨然”和“叹息”的样子。第三句话分明是叫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

对话中省略号有妙用,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

第二场对话:“奴才与傻子。奴才,诉苦。不思反抗,不敢反抗,反对反抗。“恭敬”驯服,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向主人请功。“首先”、“得胜”揭露深刻。

傻子、实干,正直。他义愤填膺,热情勇敢,英勇战斗。具有毁坏铁屋子的精神。(《呐喊》自序)

然而,他不明事理,鲁莽从事,孤军作战,脱离群众,不考虑方法。

第三场对话:奴才与聪明人。奴才,安于做奴才,居功自诩,为得到主子的夸奖而洋洋自得,十足的奴才本性。不仅奴颜,而且脊梁骨是弯的,骨头是软的,拍马,发臭。

聪明人,敷衍。仍然接话,顺着奴才的意思,赞扬奴才安于奴才的地位,叫奴才永远做奴才。至此,灵魂深处的世界进一步暴露,原来是主子的帮凶。

五、表情朗读。

1、只读对话部分,连贯起来理解领会:没有服饰、外貌的描写,而是用对话揭示人物的心灵。为什么对话描写能揭示人物的心灵呢?言为心声,作者抓住了反映不同人物内心深处的关键性语言来表现,做到了语言个性化,使人听其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点,须有很深的功力,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善于敏锐地捕捉。这种描写方法在古典小说中早已运用,如《红楼梦》中王熙风的出场,就是听其声如见其人。

(板书)

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

听其声如见其人

2、进行对话描写时伴以简洁的叙述与神情描绘,轻轻一笔,画龙点睛,如闻其声,如见其态。

3、不是孤立的几场对话,而是鲜明的对照,照出奴才的奴性,聪明人的伪善,傻子的憨直与莽撞。在比较中使假、恶、丑的可憎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六、理解作者褒贬的感情。

1、对维护旧社会的奴才、聪明人揭露,讽刺,对毁坏旧社会的傻子既赞扬,又指出不足,激励人们更好的战斗。

《野草》,199月――1926年4月时作品,共23篇。作者在《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面”就是产生野草的社会背景。1924年,国共两党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925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反帝高潮,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但北方依然是军阀的黑暗统治。鲁迅对封建势力、买办思想深恶痛绝,展开英勇的战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勾画、塑造这三种人,(社会上确实存在)寄寓褒贬的感情。

2、奴才与穷人、奴隶不同,此文中的“聪明人”与通常说的耳聪目明的人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七、思想意义:三种人具有典型意义,历史意义,不是张三、李四、王五,而是这一种、那一类,高度概括。可作为镜子对照,照到灵魂深处,教育人们认清、看穿“聪明人”与奴才的面目与本性,激励人们反抗,战斗,向旧社会旧势力进击。进击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仍有艺术的生命力。

八、作业:写一段对话揭示人物性格。

教后:

学生质疑有质量。一同学问:聪明人说的话不阴不阳,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一同学问:“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为何用两个“和”,不用顿号?另一同学说:最好讲讲时代背景,否则不懂。一个同学问:“代为高兴似的”,“似”起何作用?什么叫“头钱”?

2、一个同学说:“奴才毕竟是奴才。”好。

3、第一场对话,聪明人思想性格暂不下结论,引起悬念;时代背景放在后面讲,可突出思想意义。

篇8:《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生字词。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3.学习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5.提高辨别真与假、美与丑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

提高辨别真与假、美与丑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家。他曾写过一首诗,名叫《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义无反顾的拯救多苦多难的民族的鲁迅。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坟》《而已集》等;

散文诗《野草》。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自读课文。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4.朗读竞赛。

四、整体感知

1.文中三个人物中,谁是主要人物?

明确:奴才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刻画的?

明确:从奴才的语言、表情、心理和行动四个方面来刻画的。

五、课文研读

1.“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他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诉苦?

明确:因为奴才处境非常悲惨,所以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 安慰。

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奴才处境悲惨?

明确:

诉苦的语言--吃的差,住的差,工作多,受鞭打。

诉苦的表情--“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3.奴才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

明确:奴才应该斗争,为自己争得做人的权利和自由。

4.面对奴才诉苦,傻子是怎样做的?

明确:热情地帮助奴才

5.结合文中的描写,说说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明确: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 了,将傻子赶走。(诬蔑、出卖)

6.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7.你如何看待奴才的诉苦?

明确:

(1)生动地表现了奴才饱受压榨的悲惨境遇。

(2)经常找人诉苦,熟能成诵,带着一种职业性的熟练。

(3)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讽刺奴才通过诉苦来获得安慰的做法。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鲁迅的《自题小像》。

2.熟读课文。

雷真民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教案设计]

篇9: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后感

鲁迅先生散文《朝花夕拾》中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文章主要表述的是,一个奴才遇见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傻子。将他在主人家被虐待对他们述说后两个人的不同表现,聪明人,表示同情,告诉奴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傻子确为奴才出气,结果被奴才出卖,还遭到家奴的围攻,奴才还在主子面前邀功,并得到主子的提携......

鲁迅文章中三个角色的表现,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去理解这篇文章含义。

“聪明人”:一是不得罪有钱人,不敢对旧社会的势力发出声音;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不伤及到他,就当一名看客,明哲保身。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当时沉默和不知觉醒的看官,所表现的虚伪进行的讽刺。

“傻子”: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他,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为朋友来肋插刀,敢于向旧势力挑战;从悲观的角度去看他,头脑发热,没有深刻思考奴才所说的情况,盲目仗义是否能帮助朋友;再有,对奴才的人性,没有认真就了解,凭着一股子热情,帮了奴才,害了自己,鲁迅写的.这个傻子很有现实的意义。

“奴才”:对旧势力的压迫,自身不去反抗,而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对别人的帮助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出卖朋友;在主子面前,只会摇尾乞怜,讨好主子,不仁不义,见利忘义,缺少诚信,遭万人唾弃,从古到今,奴才没有一个好下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性家奴吕布。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时常也会出现这样的奴才相。

这个世界聪明人未必聪明,傻子也未必是真的傻子,特别是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真正的聪明人总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分析是非曲直的能力,一直坚持最初的本心,默默地当别人眼中的傻子。

但有很多人看不起这样的与众不同的“傻子”。可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傻子”,坚持着自己的真实,按照自己与众不同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聪明。

而有些人,靠着自己的小聪明,极力想表现自身的聪明,展示自己的才智,向所有人证明自己有头脑,有想法,有能力,而没有脚踏实的真实,久而久之活出自己小聪明,也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真傻子。

读人生,品人性,知好坏,懂做人。在小说故事里,要学会做人的普世之道,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跋涉里,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相关专题 奴才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