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合集

闹闹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合集

【简介】感谢网友“闹闹”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合集(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教学思想设计】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

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东输”概况

篇2: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案

使学生熟悉有关西气东输的具体知识,同时明确管道运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共性及其特殊性,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板书] 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2.项目: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二、西气东输:组成、起点、终点、经过地区。

“西气

东输”

的原因

[视频播放]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原因)

[出示图片] 图片1“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图片2“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图片3“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片4“煤炭、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小组分内容合作探究]

(1)结合图片1、2,讨论: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一组学生完成)

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最后一章的第一节,和后一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起说明了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必修的总结。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必修三为区域地理,每个区域都是自然和人文的综合体。对一个区域的认识和开发,必须要有相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而本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是必修三的总结。要实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要对相应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建设和发展知识做了解。学生以前所学的自然、人文知识及区域知识,在这一节中能得到综合的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在必修三中有一条主线,就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区域发展,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课标理解

“新课标”: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使得我国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不论是地表资源还是地下资源,在区域分布上都存在着相对富集和相对贫乏的现象。这种资源的整体性分布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合理开发,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

这一“课标”的制定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我国今后区域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我认为应该通过两步来实现这一课标:首先通过对西气东输这一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总结,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原理,能宏观分析我国其他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分析资源跨区域调整的必然性

②理解西气东输的三方面原因

③了解西气东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④通过对西气东输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我国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3)德育目标

①学会与人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②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与发展观。

4.教学重点、难点

①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②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③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介绍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理论性较强。涉及区域的相关内容,学习时要联系区域的相关知识及西气东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东西几乎跨越了我国的整个大陆,涉及的省区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从西到东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准备在学习本节前,先让学生复习初中的我国新疆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新疆的资源优势及经济状况,以及我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及资源状况。本节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先自主的探究问题,通过观察图像、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必修三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了大量的案例,我们应采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案例理解普遍的规律性原理。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个人体验就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自主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几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他们学会合作交流。指导分析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起通过对比分析、延伸分析等方法,对整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的方法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达到课标要求。

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一、导入的设计

[提问] 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天然气)

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我们新疆)

那把天然气从我们新疆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西气东输)

[追问] 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 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一步步导出本节课的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自然,也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是如此紧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西气东输原因”学习的设计

[读图] 课本P88,图5.1 “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提问] ①西气东输的起点和终点在哪?

②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③沿途经过哪几个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

④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

⑤沿途的景观变化如何?这种变化属于哪种地带性分异规律?

⑥沿途有哪些生态问题?

(① 主管道: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全长4200千米。

② 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和运线合二为一,运量大,连续性好,昼夜不停。

③ 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属于西部经济带: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属于中部经济带:山西、河南、安徽

属于动部经济带:江苏、上海

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郑州、南京、上海

④ 经过的地形区: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⑤ 自西向东水分逐渐减少,自然景观出现有规律的经度地带性变化,从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的变化。

⑥ 途中的生态问题:西段大致和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荒漠化问题;黄土高原区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西气东输路线示意”图,复习了有关区域地理的知识,让学生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一概况,为后面的教学作好知识铺垫。让学生知道,西气东输工程连接了我国东中西三个大经济带,这必将给我国三大经济带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西气东输?

(每组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根据每组的观点,作出适当的评价,以肯定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西气东输的原因作适当的讲解。)

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展示]

[展示] 图5.2“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

原因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展示]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讲述] 通过比较很明显,我国以煤炭为主(69%),天然气站占有量很小(2.7%)。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给我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展示]

[讲述] 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

[展示] 天然气的常识

[讲述] 那我国为什么一开始不开发天然气,而大量使用了煤炭呢?

[展示] 比较煤炭和天然气的优缺点

[讨论] P90“思考”题

[讲述] 我国一开始没有大规模使用天然气主要原因是天然气开采、贮运的技术难度大,而且成本高;而煤炭开采成本低,贮存、运输方便。而现在由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及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天然气的使用量得到大规模的提升。

原因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展示]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篇3: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考纲要求:

1、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自然背景。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

3、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势预测:

1、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为背景,结合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考察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线路,对社会,经济,环境等的影响。

2、以某区域工程建设为背景,考察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及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知识回顾: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

自主学习: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2)自然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经济原因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1)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2)矿产资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很低。

(3)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1)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2)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鄂尔多斯。

(3)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合作探究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如下表所示(以西气东输为例):

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 西气东输工程 资源

调出

地区 ①资源储量丰富;

②资源产量(或潜在产量)巨大;

③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消费量远小于资源生产量,能够满足输出 西部地区天然气储量巨大,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天然气消费量小,天然气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较慢。

篇4: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实施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案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的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本案例来拓展视野,探讨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东西或南北经济社会双赢的战略。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可以联系经济地理中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从而准确的把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会创设情境,留疑问,多启发,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兴趣,和老师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 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国土整治,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往往出现区域资源赋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协调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本节我们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 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西气东输工程

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4)经过的地形区:

一线依次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形区。

二线依次经过: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区。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教材P83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 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思考

A. 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 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C.,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 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4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篇5: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207月正式开工建设,一线工程实现全线贯通,二线工程规划20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3.主干管道: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年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密集,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资源贫乏,一次能源主要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 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思考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活动: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篇6: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和西电东送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

2.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促进东 、西部之间协调发展。

3.理解西电东送工程原因、意义。

教学难点

1.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2.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的四大标志性工程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实现了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跨区域资源调配。对于这些我国著名的资源调配工程,我们怎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它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案例,来讨论我国资源调配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之一。它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板书: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一、西气东输线路?

(教师运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5.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出示下面四个题目)

1.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哪三部分?

2.管道运输有什么优点?

3.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建设途经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

4.所经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三个部分。

2.管道运输的优点: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运量大,昼夜不停运输等。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达到上海。全长4200千米。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有:郑州、南京、上海。沿途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有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四个;属于中部经济地带的有山西、河南、安徽三个;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有:江苏、上海两个。

4.该工程的西段大致与古代的丝绸之路相接近,存在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经过新疆的绿洲,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有灌溉农业区,经过黄土高原地区,该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板书:

西气东输工程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和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三个部分。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的22%,但为什么却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呢?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重点讨论一方面原因,然后互相交流)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篇7: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人人教版必修三教材,本节标题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这种教材编写思路契合了本条“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同时必须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重点确定为: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②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仅仅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个案,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到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所以难点确定为:①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②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导入正题——展示案例,直观感知——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习互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该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

正题 [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现在家里做饭用的燃气是什么吗? 回答:天然气。

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提问]这些天然气来自哪里? 回答:新疆。 [提问]把天然气从新疆输送到我们长江三角洲的工程叫什么? 回答:西气东输。 [追问]西气东输是我国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个工程是什么? 回答: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提问]四大工程中有三个工程涉及的都是资源的怎样利用? 回答: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讲述]我国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又会给区域带来 什么影响?今天,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

展示案例

直观感知 出示图片:(1)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2)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

提问:我国资源、人口的这种分布现状,对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思考与交流。 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出示图片: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

设问: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为何? 讨论得出结论:①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开采成本低;③煤炭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 提高学生读图思考的能力。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质疑:既然煤炭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势,为何政府还计划把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

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设疑问难

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比较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方面的优缺点

篇8: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以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学会分析鐡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总计分析图表方案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自行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见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授归纳、启发诱导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引出南方煤炭资源不足,从北方调来)如果让大家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视频内容,你会用哪些关键词?(请一位同学)南方雪灾,煤炭告急,北煤南运。过渡:为什么南方发生雪灾,要从北方调煤,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展示PPT,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板书)为什么要把资源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板书)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我们先来看两张地图,完成学案问题一:我国煤碳资源分布图、我国石油资源分布图、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完成(1)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完成(2)。找学生完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问题一)

⑴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什么?

分布不均: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⑵我国特大城市分布是什么特点?

东部特大城市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西部特大城市分布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

教师总结:必要性,过渡:根据这两张图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在区域间不具有流动性。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资源短缺。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经不平衡。要达到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平衡,就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师:我国为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有哪些?

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 (西气东输)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会的一项地理能力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板书:西气东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西气东输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学生:管道运输)我们一起来看三张管道运输的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给大家3分钟时间根据课本82页图5.1,完成学案的《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 》前三项内容。(找两个学生完成)

1.基础: 天然气 资源 2.目标市场: 长三角、珠三角

3.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线路

= 1 GB3 ① 起点 新疆轮南 ,终点 上海 。

= 2 GB3 ② 经过省区:新疆、甘肃、陕西 、宁夏、山西 、安徽、河南 、江苏 、上海。

③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起点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 终点 广州 全长, 全线贯通。

过渡:(展示PPT西气东输路线图)(师)西气东输管道路程长,穿过的地区,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而且多次穿过河流、山脉,工程难度大。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多,国家为什么还要投资修建这项工程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板书:原因)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1---3段和图5.2完成学案上的表格1。(1—2分钟)

下面我请一们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

地区 城市分布 经济水平能源消耗量 能源产量 煤 油 气 消费地 东部地区 密集 发达 多 少 较多 少 生产地 西部地区 稀疏 欠发达 少 多 少 多

能源消耗量的多少你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根据5.2第一张图,可以看到东部占48.7%,西部占19.1%,所以东部消耗少非常多,西部消耗非常少。)天然气产量你是如何确定的?(学生:略)通过填表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能源

资源生产地和消费地差异大(板书: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差异大)。

过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怎么样的?哪种能源消费最多呢?

展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问题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是什么?

(学生:煤炭)

问题2:为什么煤炭消费所占比例最大?

(引导:可根据我国煤炭储量和83页5.3来解释)

篇9: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3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3”第五章内容是前四章内容的总结、递进和深化。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公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 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应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以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学会分析鐡民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通过总计分析图表方案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自行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见和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授归纳、启发诱导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引出南方煤炭资源不足,从北方调来)如果让大家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视频内容,你会用哪些关键词?(请一位同学)南方雪灾,煤炭告急,北煤南运。过渡:为什么南方发生雪灾,要从北方调煤,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展示PPT,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板书)为什么要把资源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板书)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我们先来看两张地图,完成学案问题一:我国煤碳资源分布图、我国石油资源分布图、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完成(1)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完成(2)。找学生完成: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问题一)

⑴我国各种能源资源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什么?

分布不均: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⑵我国特大城市分布是什么特点?

东部特大城市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西部特大城市分布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

教师总结:必要性,过渡:根据这两张图我们就可以分析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且在区域间不具有流动性。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资源短缺。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经不平衡。要达到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平衡,就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师:我国为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有哪些?

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 (西气东输)

过渡:我们今天要学会的一项地理能力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就以西气东输为例来分析。(板书:西气东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西气东输应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学生:管道运输)我们一起来看三张管道运输的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概况,给大家3分钟时间根据课本82页图5.1,完成学案的《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 》前三项内容。(找两个学生完成)

1.基础: 天然气 资源 2.目标市场: 长三角、珠三角

3.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线路

= 1 GB3 ① 起点 新疆轮南 ,终点 上海 。

= 2 GB3 ② 经过省区:新疆、甘肃、陕西 、宁夏、山西 、安徽、河南 、江苏 、上海。

③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起点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 终点 广州 全长, 20全线贯通。

过渡:(展示PPT西气东输路线图)(师)西气东输管道路程长,穿过的地区,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而且多次穿过河流、山脉,工程难度大。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多,国家为什么还要投资修建这项工程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板书:原因)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1---3段和图5.2完成学案上的表格1。(1—2分钟)

下面我请一们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

地区 城市分布 经济水平能源消耗量 能源产量 煤 油 气 消费地 东部地区 密集 发达 多 少 较多 少 生产地 西部地区 稀疏 欠发达 少 多 少 多

能源消耗量的多少你是如何确定的?(学生:根据5.2第一张图,可以看到东部占48.7%,西部占19.1%,所以东部消耗少非常多,西部消耗非常少。)天然气产量你是如何确定的?(学生:略)通过填表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地和消费地差异大(板书:能源生产地和消费地差异大)。

过渡: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怎么样的?哪种能源消费最多呢?

展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问题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是什么?

(学生:煤炭)

问题2:为什么煤炭消费所占比例最大?

篇10: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其资源的特点, 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 和 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 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 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天 然气跨区与调配工程和西电东 送工程 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油气资源 分布和开发现状。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之间协调发展。

3、理解西电动送工程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难点

1、与煤炭资源相比较,天然气、水能资源具有的特点、分布和开发现状。

2、西启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课上小结

千年神往,百代梦想,一朝辉煌 。看边陲大漠,塔架耸立;神舟昂首,英姿飒爽!雷霆过处,浩浩太空,迎我中华好儿郎!盼凯旋,数亿同胞,荡气回肠。

国运盛国威壮,喜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 马饮长江!待来日,送神舟登月,嫦娥探乡。

教师引入:

上首词中描述了我国哪些重大事件?哪些属于资源调配?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我国资源为什么要实施如此大规模的调配工程?

(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一、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原因:

(1)资源的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需求资源量与赋存量不一致

老师提问:你知道我国都有哪些跨区域调配工程吗?

(学生回答)

(过渡)本课我们就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为大家介绍我的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

(板书)

2.西气东输工程:

(1)起点与终点:

(2)经过的主要省区:

(3)工程建设包括哪几个部分:

(4)途经主要地形区及对工程建设有何影响?

教师设疑:针对以上问题,读教材图及相关介绍寻找答案。

(学生总结)

(板书)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三个主要原因有个概括了解)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第一个原因?)

(学生对比教材图回答)

对于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所含的主要省区,可根据

情况加以说明,以防学生的理解过于狭隘。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教师提问:我国目前哪种能源使用比例高?为何

要加以调整?)

让学生明确煤的缺点与天然气的优势;但也不能忽

略了煤的优点与天然气的缺点,做到辩证分析。

〖活动点拨〗

1.天然气开采、储运难度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

2.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

3.我国天然气的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教师设疑)

(1)我国天然气的总体分布如何?

(2)我国四大气区都是哪?

(3)我国油气发展战略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点拨〗

1.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干旱,人口较少;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经济实力薄弱,为实施开发带来困难

篇11:高中地理资源跨地区调配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我国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掌握南水北调的工程线路及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3.?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积极意义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能读图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及特点;

2、能运用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方法分析有关资源调配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客观看待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及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文字材料“国运盛国威壮,神州处处沐朝阳,看西气东输,巨龙蜿蜒;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千秋伟业,南水北调,燕赵牧马饮长江!”

设问:1、这段文字材料中有我国哪两个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2、我国还有那些资源跨区域调配?

3、我国为什么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

第三节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为例》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示图表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图表资料,分析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原因?提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降水少,地表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南水北调的必要性: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解决措施是进行跨流域调水,即南水北调。

(思维拓展):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跨流域调水 2、修建水库 海水淡化

节约用水 5、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工业

保护生态环境 7、加强水资源宏观调控 8、提高水价

(探究思考):假入你是南水北调工程总设计师,你会选择哪个流域作为水源地?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和我国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图分析回答)

南水北调的可行性——长江径流量大,流量稳定,调水距离近

(过渡)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等北方流域,下面我们来了解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方案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南水北调线路及课文内容,分析归纳南水北调三条调水线路的基本状况,并评价各条线路的优缺点。把学习结果填到学案表格中。

篇12:高二地理《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教案

高二地理《我国天然气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00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05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10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相关专题 合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