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成语典故记载

bebCHOCOL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草木皆兵成语典故记载

【简介】感谢网友“bebCHOCOLA”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草木皆兵成语典故记载(共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草木皆兵成语典故记载

一、草木皆兵成语解释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汉语成语,意思是见到风吹草动,都以为是敌兵,形容疑神疑鬼、惊恐不安。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又北望八公山 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二、草木皆兵成语典故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 、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 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 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 一带)决战,秦军 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 ,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 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三、草木皆兵成语造句

1、听过这个恐怖的故事后,小东终日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2、逃犯坦承在逃亡过程中,终日心神不宁,草木皆兵。

3、敌军将领告诉士兵,不要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哪怕正的有危险,也要撑得住气。

4、当然,这里面有偏颇的一面,还没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地步。

5、战争即将来临,全国上下草木皆兵。

6、非洲人为何对西药草木皆兵?

7、在草木皆兵的环境下,不但美国客户的订单在减少,连欧洲的订单也在下滑。

8、我军在地道中出没无常,敌人腹背受敌,军心惶恐,草木皆兵。

9、一时间,受三聚氰铵污染的奶制品市场显然已经草木皆兵。

10、每天躲警报,真是心惊胆战,草木皆兵

篇2:草木皆兵成语典故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25回:“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例子: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篇3:草木皆兵成语历史典故

一、草木皆兵成语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就认为那些草是兵,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 的恐惧心理。

要注意成语中的“唳”字,不同于眼泪的“泪”,粤语两字读音相同,普通话“唳”不读“泪”,而读“立”了。此字可解作鸟儿鸣叫之声,“鹤唳”当然本指仙鹤鸣叫,但泛指鸟儿鸣啼。

二、草木皆兵成语典故

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符坚 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5月,苻坚征集了80多万人的军队开始进攻东晋。东晋王朝 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 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当时,晋军将领是谢石、谢玄和刘牢之 ,总数只有8万人。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力不足,不堪一击,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 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来是东晋的官员,对东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 、兵力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 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就溃不成军了。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于是,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随着一阵西北风 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两军对峙时间一长,就会对晋军不利。于是,谢玄用激将法 让苻坚后撤,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决一死战。约定渡河的时刻到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战争,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此时,朱序又乘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前秦军队顿时大乱。晋军趁机渡过了淝水,秦兵拼命逃跑,苻坚被箭射伤,只带了十多万人逃回长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又重新分裂。

三、草木皆兵成语造句

1、经历上次的挫折,他整天草木皆兵,疑神疑鬼。

2、在我军围追堵截下,这群匪徒如今已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惶惶不可终日了。

3、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被警车声吓得魂不附体。

4、这种防范办法似乎是兵临城下,有点草木皆兵了,因此才被废止。

5、他受了惊吓,整个晚上都草木皆兵。

6、在国内我们时刻要提防商业骗子,搞得草木皆兵。

7、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8、社会虽然充满求职陷阱,但只要谨慎,倒也不必草木皆兵,过分担心。

9、连遭几次挫败,不用追杀,敌军已草木皆兵,仓皇逃命。

10、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11、然而,草木皆兵的阿根廷人肯定会由于总统的一时兴起而阻止他们兑换货币而更加紧张。

12、然而,消费者对此抱有的恐慌心理却反向大幅上升,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感。

13、记者在市区某超市获悉,对于蒙牛和伊利这两个知名品牌,市民现在有点草木皆兵。

14、短期来看,油市供应紧俏,数地供应中断且伊朗局势令市场草木皆兵。

篇4:有教无类成语典故记载

一、有教无类成语解释

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二、有教无类成语典故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周王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制度开始崩解,诸侯开始为政一方。为了培养本国人才,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这时候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为了充实人才,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孔子本人非常认同扩大教育对象范围的做法,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是教化民众,增强国家实力,维护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所以,他本人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故而,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三、有教无类成语造句

1、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教无类。

2、老师有教无类的去教书,学生井然有序的学习,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

3、他的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有教无类。

4、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5、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6、在我们老师心目中总是有教无类的,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

7、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8、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道理,可见是有教无类。

9、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10、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篇5:自欺欺人成语的典故记载

一、自欺欺人成语的解释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八:“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二、自欺欺人成语的典故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本末后大笑起来,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三、自欺欺人成语的造句

1、掩盖寂寞,没落的方式总是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2、包装再美,再标上正宗二字,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一种自欺欺人,我可以做的完美无瑕!

4、一个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的人不仅会受到世人的谴责,也会承受自己内心的谴责。

5、在科学的道路上,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踏实勤奋、勇于探索的精神,切不可自欺欺人、弄虚作假。

6、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

7、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实事求是,不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8、这件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了,而你还在掩耳盗铃,岂不是自欺欺人。

9、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10、这种望梅止渴的办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11、我痛恨那些华而不实、平淡无奇、或自欺欺人的广告。

12、事实就是事实,你就是再怎么自欺欺人,事实也不会改变!

13、我们不能再自欺欺人把主任当成一个诚实的人。

14、这件事对错分明,你却曲意回护,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15、老师要我们诚实待人待己,千万不能自欺欺人。

16、我无法认同自欺欺人的驼鸟作风。

17、我根本不喜欢、不了解他,还自欺欺人的对她表达爱意。

18、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19、我试图同时拥有两个世界的好处,但是你不能自欺欺人。

20、我们不能做一些自欺欺人的事。

21、自欺欺人的人,永远不会明白生命的真理。

22、没学过电脑就说没学过,何必自欺欺人,硬要说学过!

23、没有背诵过课文却说背过了,这就叫掩目捕雀,自欺欺人。

24、自我价值方面,不要自欺欺人,这可能会让你误入歧途。

25、首演失败,对她打击很大,满不在乎的样子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26、事到如今,我们得坦然接受事实,不能继续自欺欺人下去。

27、乞求神佛保佑是自欺欺人的愚昧行为。

相关专题 草木皆兵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