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少的成语小故事

雪藏蜗牛壳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最少的成语小故事

【简介】感谢网友“雪藏蜗牛壳”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少的成语小故事(共6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最少的成语小故事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

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篇2:最少的话的成语

最少的话的成语:

沧海一粟、千古绝唱、一丝一毫、百里挑一

不可多得、凤毛麟角、九牛一毛、绝无仅有、

空前绝后、寥寥无几、寥若晨星、宁缺毋滥、

前所未有、屈指可数、三三两两、铁树开花、

微乎其微、一麟半爪

成语补充:

尺布斗粟 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寸土尺地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出处:郭沫若《羽书集·抗战与觉悟》:“我们是不能把寸土尺地轻易地送给敌人的。”

分毫不差 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差:差错。没有一点儿差错。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大尹将所报伤处,将卷对看,分毫不差。”

亘古奇闻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亘古新闻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从古到今很少的事情。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从来稀有,亘古新闻。”

百年不遇 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到过或少有的机会。

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三幕:“不是要开大会吗?百年不遇的事,我歇半天工,好开会去。”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出处: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沉密寡言 犹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沉默寡言 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出处:《旧唐书·梁崇义传》:“梁崇义,长安人,以升斗给于市,有臀力,能卷金舒钩。后为羽林射生,从来瑱于襄阳,沉默寡言,众悦之,累迁为偏裨。”

寡二少双 寡:少。很少有第二个。形容极其突出。

出处:《汉书·吾丘寿王传》:“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

寡信轻诺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罕言寡语 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口多食寡 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出处: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量小力微 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出处:鲁迅《华盖集·通讯》:“现在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小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的闪光。”

寥寥可数 寥寥:稀少,很少。形容很少,数得出来。

出处:唐·刘长卿《过郑山人所居》:“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渺无人踪 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

出处:王汶石《大木匠》:“田间是静悄悄的,大路上也是静悄悄的渺无人踪。”

明刑不戮 指刑罚严明,人民就很少犯法而被杀。

出处:《商君书·赏刑》:“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目不识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不知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同“目不识书”。

偶一为之 偶:偶尔;为:做。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出处:宋·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浅见寡闻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闻:听到的很少。形容见闻不广,所知不多。

出处:《史记·五帝本纪赞》:“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轻诺寡信 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处:《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区区小事 区区:小,少。形容很小很少的小事。

出处:《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

区区之众 区区:形容少。很少的几个人。

出处:《孔丛子·论势》:“以区区之众,居二敌之间。”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屈指可数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出处:唐·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诗:“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唐安公美政颂》:“今文儒之盛,其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尔。”

人迹罕至 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出处: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三言两句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同“三言两语”。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

三言两语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

深居简出 简:简省。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

出处: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

食少事烦 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初生牛犊不怕虎 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出处:《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

雷声大,雨点小 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言寡尤,行寡悔 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

出处:《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处:《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希世之才 指世间很少有的人才。

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欲解倒悬之厄,须杖希世之才。”

稀奇古怪 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

出处:清邵梅臣《画耕偶录》:“稀奇古怪,我法我派。一钱不值,万钱不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出处:朱自清《给亡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一言半辞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一言半句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出处:《朱子语类》卷十一:“近来学者有一种则舍去册子,却欲于一言半句上便要见道理。”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衣单食薄 衣裳单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抑郁寡欢 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

粤犬吠雪 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苑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锱珠必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处:王朔《浮出海面》九:“虽然他们互相请客时出手大方,喝了酒也会亲热得推心置腹,眼泪汪汪。但一谈到生意钱财就会立刻变得冷若冰霜、锱珠必较,有时还会吵得面红耳赤、破口大骂。”

锱铢必较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处:《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锱铢较量 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况你学业日进,发达有时,何苦锱铢较量,讨人便宜怎的。”

十年九不遇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篇3:成语小故事

“负重致远”这则成语的“负”是背着;“致”是送到。比喻能肩挑重任。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东汉末,襄阳大名士庞德公有个很有才学的侄儿,名叫庞统。那时候,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常去拜访庞德公,和庞统也成了好朋友。庞德公非常赞赏他俩的才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在庞德公的眼中,他俩都是当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庞统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吴郡。吴郡很多文人早就听说庞统的.名声,所以等他将要西归南郡去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望他。连当时非常有名的文人陆绩、顾劭、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门聚会话别,谈古论今,非常欢畅。谈论间,众名士请庞统评论一下在座人员。

庞统先评江东着名学者陆绩,他说:“陆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动但脚力强劲的马,有超逸的才能。”众名士听了,都说他评到了点上。接着,庞统又评顾劭。他说:“顾先生好比是一头跑得很慢的耐劳的牛,但能够背负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有人请他评评自己,他颇为自负地说:“为帝王出谋划策,治理天下,我还是可以胜任的。”

大器晚成,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出自《老子》。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成语的事吧!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成语可以分为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三种类型,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小学成语故事小学成语故事:始作俑者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读书虽然不是唯一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关于古人悬梁刺股的勤奋学习故事你了解吗?

【成语小故事大全精选】

篇4:成语小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音kun坤)的人,是齐国的外交人才,齐威王都称他为先生,对他相当尊重。淳于髡是个关心国事,对君主有了缺点或过失,敢于进谏的忠贞之士。但淳于髡进谏时,十分注意方法与效果,不采取容易得罪君主直谏的方法,多采用用讽喻来进谏。因而,向齐威王讽谏了三次,都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一次,是齐威王执政之初,通夜喝酒,不理朝政,淳于髡用隐语进谏,把齐威王比做三年不飞又不鸣的大鸟,逼着齐威王振作君起来,革新朝政,使齐国变弱为强;第二次,是在公元349年(威王八年),楚军压境,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给他金百斤,车十辆。这样的外交使节,在当时来说是很寒伧的,难以达到求救的目的。淳于髡怕得罪威王,不便向他提出更多要求,就用讲寓言来进谏,也收到了好的效果。第三次,是紧接前次,淳于髡到赵国以后,说服了赵王请来赵兵十万,战车千乘,吓退了楚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召淳于髡到后宫饮酒。淳于髡见齐威王通夜喝酒的老毛病没有完全改掉,就在饮酒时进行讽谏。

齐威王问淳于髡,说:“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十斗为一石)也醉。”

齐威王被弄得莫名奇妙,又问:“你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够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解释说:“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这段话的意思是:喝酒的多少,要看场合与心情而定。如果大王赐酒,又有大臣相陪,我心里惊恐,俯首伏地而饮,那一斗也就醉了,如果无拘无束,男女混杂,行为又很放荡,心里最欢乐的时侯,就能喝一石。所以古语说:“酒喝过了分,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之事。”什么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啊!

齐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说:“好!你说得太好了。”从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乐极生悲的故事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乐与悲,在一定条件下向它对立面转化。欢乐过了分,便会招致悲伤。它启示我们,要实现劣势向优势、失败向胜利、消极向积极等此类的转化,必须善于分析导致失败、劣势、错误与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训,并且在实际中加以改正。

篇5:成语小故事

成语小故事3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古时候,有个烧木炭的老汉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红山,老汉快去世时,把东岗分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稠茂,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树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不料一场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全部庄稼。他没有吃的,只好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原来树木稀少,但青山很会规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然后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喂马。前几年生活很贫困,但三五年后,岗上树苗长大,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下那场暴雨时东岗上因为为树木防护,所以庄稼一点也没受损害。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非常奇怪,就问哥哥其中的缘故,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后来,人们都称赞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拔山举鼎

【成语释义】:“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亦作“拔山扛鼎”。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记》: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故事】: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半夜鸡叫

成语半夜鸡叫指突发不祥事件或不好的事件。源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周末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史秦,即将被捕时逃亡,夜半至函谷关。按规定,晨鸡报晓则开关。便命随从中善于口技者学鸡叫,果然顺利出关。

在万恶的旧社会里,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累累罪恶,和农民起来反抗的英勇斗争,真是说不尽,写不完。《半夜鸡叫》只是其中一段小故事。

地主周扒皮每天半夜里学鸡叫,然后把刚刚入睡的长工们喊起来下地干活。日子一长,长工们对鸡叫得这样早产生了怀疑。小长工小宝为了弄明白此事,在一天夜里,他独自躲在大车后边观察院内动静,不一会儿,只见周扒皮悄悄来到鸡窝跟前,伸长脖子学鸡叫,随后又用棍子捅鸡窝,直到公鸡都叫了起来,他才离开。

小宝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长工们,大家非常气愤,都到地里睡觉去了。天亮后,周扒皮到地里一看,长工们都在睡觉,他举起棍子又骂又打。长工们不甘心受压迫,他们想了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当天夜里,正当周扒皮在鸡窝跟前学鸡叫的时候,躲在暗处的小宝喊了声:“捉贼!”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来,对着周扒皮一阵乱打。地主婆闻声赶来,说明被打的是老东家,大家这才住手,并故意表现出惊讶的样子。地主婆无可奈何地扶着狼狈不堪的周扒皮回到屋里去,长工们见状都高兴得笑起来。

篇6:成语小故事精选

寄人篱下

“寄人篱下”寄:依附,依靠。篱:篱笆。寄居在人家篱笆下面,用来比喻那些依附别人、不能自立的人。

这则成语出自《南齐书·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南齐时的读书人张融,生性怪僻,行为举止奇特。此人五短身材,面貌丑陋,然而精神焕发,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目空一切。

还没有当上皇帝的萧道成对张融的才学和品格非常欣赏,和他成了好朋友。他认为张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萧道成建立了南齐政权,仍常常与张融就文学艺术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

一次,萧道成又与张融讨论起书法问题。萧道成说:“虽然你的书法颇有骨力,但还缺少二王(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度。”对此评价,张融非常不服气:“请陛下别说我缺少二王的法度,也该说二王缺乏臣的法度。”

张融主张写文章也应有独创性,要有自己的风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中写道:“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写文章应当像孔子删编《诗》、《书》,制订《礼》、《乐》那样,发扬自己的创造性,不要因袭他人,像鸟雀那样寄居在人家的篱笆下。”

因此,“寄人篱下”的原意是指在文学创作上因袭他人,不能自成格调。后来才衍生出现在的意思。

相关专题 成语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