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成语

lingyi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听 成语

【简介】感谢网友“lingying”参与投稿,下面给大家分享听 成语(共3篇),欢迎阅读!

篇1: 听的成语

关于听的成语

眼花耳热――――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酒酣耳热――――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

面红耳赤――――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

耳红面赤――――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庸耳俗目――――指学识浅薄的人。

耳视目食――――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指对传闻的事情不加分析就信以为真。

抓耳挠腮――――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垂帘听政――――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多闻阙疑――――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

俯首听命――――听:服从,顺从;命:命令。形容人驯顺的样子。

俯首帖耳――――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洗颈就戮――――把脖子洗净,伸到刀下受斩。比喻等待灭亡。

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打肿脸充胖子――――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耳闻不如目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眼见――――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耳满鼻满――――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

面红耳热――――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

飘风过耳――――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关于“听”的成语

篇2:听故事学成语

东汉时,汉章帝的母亲马太后是一个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汉章帝准备根据汉朝的旧制,对他的母亲马太后的弟兄们加官晋爵,但是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国发生了特大旱灾。

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认为,这是皇帝不给马太后的兄弟们加官晋爵所带来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员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

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义正词严地说:“提出要对我的兄弟们封爵的人,都是想讨好我,以达到为自己捞取高官厚禄的目的。我身为太后,平时节衣缩食,周围伺候我的人也很简朴。我这样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个好样子,我以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这样。但是,他们却不以为然,还嘲笑我。前几天,我路过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请安问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车马来往不断,像流水游龙一样,十分热闹繁华。家里的佣人,衣服考究得连给我驾驭车子的马夫都自叹不如。我对他们实在是太了解了。他们只顾着自己享乐,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

篇3:听故事学成语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相关专题 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