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故事

搭白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邯郸成语故事

【简介】感谢网友“搭白塔”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邯郸成语故事(共5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

(一)邯郸学步

含义: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典故: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

(二)负荆请罪

含义: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

典故: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三)黄粱美梦

含义: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

典故: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四)胡服骑射

含义: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典故: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五)毛遂自荐

含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典故: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有时候,要有一种厚脸皮的精神,站出来,说出来,才能抓住机会。

(六)完璧归赵

含义: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典故:战国时代,赵王无意间得到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非常想要据为己有。赵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为赵国国势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大臣蔺相如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自告奋勇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到了秦国后,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声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不顾信用,想要抢我手上这块宝玉,我就一头撞上皇宫里的柱子,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后来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时候,派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虽然恼怒,但是怕传出去成为笑柄,只好把蔺相如放了。

(七)南辕北辙

含义:指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典故: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面朝北面驾着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即使你的马精良,但是这不是去往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啊。’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样越好,却让他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行动想成为霸王,举止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位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

(八)破釜沉舟

含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典故:公元前2,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九)围魏救赵

含义: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典故: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十)纸上谈兵

含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篇2:邯郸历史成语故事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而归,引起大笑”。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篇3:邯郸速写

邯郸速写

邯郸速写正文:

本篇四年级是由论文先生网整理,谢谢浏览!     邯郸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在二千多年以前,邯郸是赵国的古都,历史悠久。邯郸很特别,遗址多,成语多。

邯郸有许多千年遗址已倒塌了,您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历史上。

武灵丛台亭是邯郸最有名的遗址,凡到邯郸不去丛台亭,就像到了北京不游颐和园,没爬长城;到了西安没去看兵马俑一样。这座八角形的古老亭子,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现在丛台亭被人们经常维修,至今屹立着,风彩未减,真让来观赏的人们称奇。邯郸还有很多遗址:赵王城、响堂寺、插箭岭……

邯郸的成语很多:邯郸学步、负荆请罪、黄粱美梦……那个一枕黄粱的亭子、蔺相如给廉颇让路的`回车巷、古时燕国人学邯郸人走路的学步桥,现在还是这些成语的见证地。邯郸有一条成语街――丛台路,丛台路上隔一段路有一个灯箱,上面写有一则则成语典故。邯郸不愧是“成语故乡”,这一点也没有夸张。

我喜欢我的家乡――邯郸,新邯郸正以她古老的历史和美丽的容颜迎接着来自远方的人们。

篇4:邯郸求职信息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的20xx届毕业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邯郸职业技术学院*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篇5:邯郸十大历史名人

赵雍(?――公元前295年)史称赵武灵王,在位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与政治家。他在国内带头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富国强兵,使军队战斗力和国力大大增强。对中原骑兵队伍的组建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大展雄姿,灭中山,略胡地,扩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今包头市以北地带均属赵境。并深入险地亲探秦国情势,大有代秦统一天下之势。是我国古代改革开放、变法图强的先驱。

廉颇 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历经三代君王,转战四方的爱国名将。受封信平君、假相国,廉颇不但是勇敢善战的将军,也是知过勇改的有为之士,司马迁评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等典故流传千古。今邯郸境内有不少大墓名曰“廉颇墓”,表达了后人对这位爱国名将的怀念之情。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人,赵惠文王、孝成王时期的上卿,相传距邯郸市西十多公里处的蔺家河村是他的故里。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胸怀宽阔,为历史学家所称颂。在与强秦的交战中,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尤其是他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爱国行为,为人们所敬佩。“将相和”的典故成为千古美谈,对和谐社会构建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司马迁说:“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其学说为我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荀子本着“扬弃”的原则,继承了孙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并吸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从而使儒家理论更加适应新兴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以后历代统治阶级不可或缺的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荀子学说,是我国两千年来封建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为巩固封建社会这一制度,有着重要的贡献。

公孙龙    战国时赵国人,活动于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是战国时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离坚白”、“白马非马”之论闻名于世。他的理论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但对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却是卓有贡献的。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史称秦始皇,曾用名赵政,生于邯郸,战国时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皇帝,被史学家誉为“千古一帝”。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法令,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防御匈奴等。但因刑法苛虐,致使“男子力耕不足粮赋,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同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极为严重,故而在秦始皇称帝后不久,秦王朝便灭亡了。

曹操(公元前155年――公元前220

年)字孟德,沛国谯县(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从陈留起兵到洛阳去世,奋战30余年,参加大小战役近50余次,在北方消灭群雄割据,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可谓一代枭雄。赤壁战后,曹操回到邺城(今邯郸临漳县),自此以后他大部时间居于邺城,并修建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他于208年亲自参加规划设计,修建后的邺都,东西长七里,南北总宽五里。他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善诗歌与精散文,创作的《蒿里行》、《观沧海》等诗作流传千古。特别是后期,居邺城常与“建安七子”写诗论文,为一时之盛。

魏征(公元前580年―公元前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今属馆陶县)人。魏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谏臣良相,他勤政爱民,直言进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促使太宗行开明之治,在此期间,唐朝出现了兴盛局面,而魏征则是“贞观之治”的一大功臣。

崔东壁(公元前1740年―公元前1816年)清代kao据学家,魏县人。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嘉庆元年(1796),任福建罗源、上杭知县。辞官后以著书自乐。著有《考信录》36卷、《考信翼录》12卷及《直隶书道记》、《漳河利弊策》、《桑梓文献志》、《木本源志》等。其一生专攻古史考辨,对近代史学影响颇深。

杨露禅(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872年)永年县人,杨式太极拳的开创人。杨露禅所创太极拳,经其子班侯继承发展,奠定了一百零八式的太极拳路。再经其孙杨澄甫修订,遂定为杨式大架子。现杨式太极拳已誉满全国,弟子遍天下,其技艺正走向世界。

1.历史名人读书故事

2.青海历史名人简介

3.邯郸历史的作文

4.历史名人诚信故事

5.历史名人励志故事

6.历史名人爱情小故事

7.陕西历史名人故事

8.历史名人故事100字3篇

9.历史名人小故事

10.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大全

相关专题 邯郸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