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成语故事:南橘北枳

Amberlily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寓言成语故事:南橘北枳

【简介】感谢网友“Amberlilys”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成语故事:南橘北枳(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南橘北枳的成语故事

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晏婴,字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曾经辅助齐灵公、庄公、景公。景公时为相,辅政长达四十余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齐国一代名相。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为官清廉,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生性敏捷,能言善辩,奉命出使他国,临危不俱,从不让国家受辱。

晏婴第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善于言辞,便对身旁的谋士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让齐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挫一下齐国的锐气。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大臣们左思右想,终子想出了一个羞辱晏婴的办法。

晏婴来了,楚王设宴款待。酒浓之时,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连忙问答说:“这个人来自齐国,到我们楚国偷东西被我们抓到了。”楚王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意装作很惊讶地说:“啊,难道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戏,于是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种植物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大王殿上的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最终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再次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还记得上次宴会上晏婴让自己难堪的事,就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身材矮小,于是就派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狗洞大小的门,等晏婴来的时候就不开城门而让晏婴走那个小门,想要以此来羞辱他。晏婴来到城门前看到这种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对前来迎接的楚国大臣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为什么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极了。无奈之下打开大门,以礼接待了晏婴。

晏婴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机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驳得哑口无言,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荣誉。

篇2: 南橘北枳的成语故事

【成语意思】

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用法分析】

南橘北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来源】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褒贬解析】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紧缩式成语

【使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成语拼音】

nán jú běi zhǐ

篇3:南橘北枳的成语故事

晏婴,字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辅助齐灵公、庄公、景公。景公时为相,辅政长达四十余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齐国一代名相。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为官清廉,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生性敏捷,能言善辩,奉命出使他国,临危不俱,从不让国家受辱。

晏婴第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善于言辞,便对身旁的谋士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让齐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挫一下齐国的锐气。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大臣们左思右想,终子想出了一个羞辱晏婴的办法。

晏婴来了,楚王设宴款待。酒浓之时,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连忙问答说:“这个人来自齐国,到我们楚国偷东西被我们抓到了。”楚王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意装作很惊讶地说:“啊,难道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戏,于是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种植物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种植物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大王殿上的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最终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再次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还记得上次宴会上晏婴让自己难堪的事,就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身材矮小,于是就派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狗洞大小的门,等晏婴来的时候就不开城门而让晏婴走那个小门,想要以此来羞辱他。晏婴来到城门前看到这种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对前来迎接的楚国大臣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为什么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极了。无奈之下打开大门,以礼接待了晏婴。

晏婴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机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驳得哑口无言,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荣誉。

篇4:南橘北枳的成语故事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篇5:寓言成语故事

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夜里在深山行走迷了路,看见了一个岩洞,就想暂且进去休息一下。可刚进洞就看见已故去的一位同宗的前辈呆在里面,吓得不敢做声,但这位前辈招手相邀十分殷切。想他一生慈善,不会有什么坏心,这子弟就上前拜见。

前辈的形态和语调与生前没什么差别,略问了些家务事,互相感慨一番后,这位子弟问前辈说:“您的墓地在另一个地方,可为什么要在这里呢?”前辈慨叹地说:“我在世时没有什么过失,读书时只是循序渐进,做官时本份供职,也没有什么建树。想不到在下葬几年以后,墓前忽然树起了一块巨碑,上面刻的字除了我的姓名官职外,大都言过其实,有的甚至是凭空捏造,乱吹一气。我一生朴实无为,自己已经很不安了,如今又引得游人读了碑文后时常发出讥笑的声音,周围的群鬼也不时聚在一起观看,更是嘲弄不已。我实在受不了如此多的闲言碎语,于是就躲避在这里,只有等每年祭扫之日,到原墓地去看看子孙罢了。”这位子弟婉言劝慰前辈:“有道德、守孝道的人没有此等碑文不足以使家族荣耀。即便是大学问家蔡邕也不免写些虚美之词,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笑谈自己靠写溢美碑文赚过一些酒钱。古来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您老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呢?”前辈严肃地说:“是非曲直,都在人的心中,别人即使可以虚言,自问却很羞愧。何况虚言实在没有什么益处,光宗耀祖主要在于子孙发迹,我等又何必再用这些虚词来招人嘲笑呢?”说完,拂袖离去。

这个寓言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其意在警示活人:只有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故人,才能使人心安理得,精神也才可长存。要知道,心中的丰碑一定比竖起的巨碑更重要、更长久。

篇6:寓言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孔子借喻道:“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篇7:寓言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学者名叫杜预。他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他有很高的谋略,被人称为“杜武库”。

他曾撰写过《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学术着作。其中《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的《左传》注解中最早的一种,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三国时期,魏国由司马氏执掌政权。魏国吞并蜀国后,司马炎索性夺了帝位,建立晋朝,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武帝。此时,杜预主张出兵灭吴,一统天下,他给晋武帝写了一道奏章。晋武帝看罢奏章后,觉得杜预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就不顾众臣的反对,下了伐吴的决心。

公元280年,杜预率领几路大军向吴国发动攻势。他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占领了长江上游许多城镇,沅、湘两江以南一带的州郡,也都投降晋军。吴军都督孙歆等二百多名官员被俘、被杀。

杜预想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下子把吴国灭掉。可是有人却认为,吴国是个大国,实力非常雄厚,要把它一下子灭掉实在很困难,况且当时正是夏季,暑热难当,雨水丰盛,疫病容易流行,不如暂时停止军事行动,等到冬季再发动进攻也不算晚。

杜预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坚定地说:“从前,燕国的乐毅靠着济西一战,一口气就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取胜的原因,除了乐毅指挥有方以外,就是靠士气旺盛。现在我方士气旺盛,如果及时进攻吴国,就好像用刀破竹子,劈破几节以后,剩下的就可以迎刃而解,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了。”

杜预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与敌军作战。凡是他的旌旗所指之处,敌人没有不被打得大败的。很快,晋军攻下了建业,吴主孙皓被迫投降。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征南军队班师回朝后,晋武帝封杜预为当阳县侯,以表彰他平定东吴的盖世功勋。

杜预认为天下虽然安定,但爆发战争的可能依然存在,绝不能掉以轻心。于是他仍然勤于军备。后来,他还利用军队兴修水利,为人民造福。他的这些功绩,都长久地留在人民的心中。

势如破竹:表示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有时也用来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篇8:寓言成语故事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持、支吾其辞、朝夷暮跖、心动神驰、危而不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篇9:寓言成语故事 简短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篇10:寓言成语故事 简短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吃不好饭,睡不着觉,满脸忧愁的神色。

他的一个朋友为他担忧,关切地问:“你有什么忧愁的事吗?”

这个人叹了口气说:“唉!我担心天会突然塌下来,地会突然陷下去,我的身体到哪里去躲藏呢?”

他的朋友就开导他说:“这天,不过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伸展身体、俯仰、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天中活动,你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

这个人又说:“这天如果真的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那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吗?”

他的朋友又劝导说:“日月星辰,只是那一团气体中有光耀的一部分,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人的。”

这个人又追问:“那么,地陷了,人又怎么办呢?”

他的朋友又说:“这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它塞满了四面八方所有空虚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土块,你跨步、跳跃,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陷下去呢?”

这个人听后,才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欢喜的神色。他的朋友看到这情形,也放心地笑了。

相关专题 寓言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