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kaisheng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简介】感谢网友“kaisheng”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共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故事

据《左传·俱公十四年》记载,春秋时,晋惠公做国君之前,曾要求秦国支持,并答应割给黄河南岸的五城作为报酬。可是,当晋惠公在秦国帮助下做了国君之后,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不久,晋国遇到荒年,晋惠公向秦国商请构粮,秦国也还是很乐意地满足了晋国的要求。

后来,秦国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议,请求昀粮,晋惠公却表示不愿意。大夫庆郑劝道:“你靠秦国做了国君,还没报答;现在人家遇到天灾,你又不予援助。这样,是我们不讲信义了,国家怎能保得住?”可是另一位大夫,也是晋惠公的舅舅虢射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要讲信义,应该早讲。没有割给五城,已是大失信义,我们两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这个根本问题,已经遭到破坏,现在纵使答应,卖粮给秦国,他们也还是不会满意了。因此,不如干脆不答应。并且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汉朝刘向的《新序》又有一个故事。

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出外巡游,路上遇见一个樵夫,身穿老羊皮,背着一大捆柴草。北方f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缝布面,穿的时候,总是毛向外、皮向里。可是这个人却相反,他把毛向里,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觉得奇怪,问道:“你为什么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说:“我这样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坏吗?”魏文侯听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着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

篇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解释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简拼】:pzbcmjyf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近义词】: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两者的关系

【顺接】:附上罔下 附下罔上 附人骥尾 附会穿凿 附凤攀龙 附势趋炎 附声吠影 附学生员

【顺接】:蜂屯蚁附 蜂趋蚁附 龙攀凤附 片接寸附 蛇盘鬼附 形影相附 形表影附 夤缘攀附

【逆接】:白磨嘴皮 败鼓之皮 豹死留皮 抽筋剥皮 反裘伤皮 鹤发鸡皮 虎质羊皮 鸡毛蒜皮

【逆接】:皮伤肉绽 皮包骨头 皮开肉破 皮开肉绽 皮弁素绩 皮松肉紧 皮松骨痒 皮相之士

篇3: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名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