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的词语

Serbia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夏”的词语

【简介】感谢网友“Serbia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夏”的词语(共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夏”的词语

常夏姓、夏官正、今夏米、夏虫疑、夏语瑶、半夏稻

、夏仲阳、夏依坦、夏至点、夏江城、冬虫夏草、夏虫语冰、

冬温夏清、夏雨雨人、春诵夏弦、夏炉冬扇、夏树苍翠、

无冬无夏、夏山如碧、冬日夏云、冬裘夏葛、五冬六夏、

夏虫朝菌、子夏悬鹑、夏鼎商彝、广夏细旃、夏日可畏、

秋行夏令、霜凋夏绿、无间冬夏、三冬二夏、夏阳酷暑、

用夏变夷、夏五郭公、商彝夏鼎、夏裘冬葛、严霜夏零、

郭公夏五、三伏盛夏、冬箑夏炉

篇2:“夏”的词语

冬夏青青、宁夏回族、春去夏来、春夏秋冬、大小夏侯、

炎炎夏日、华夏儿女、冬暖夏凉、大冠子夏、黄农虞夏、

夏沫之殇、仲夏之夜、结夏安居、仲夏登高、春末夏初、

夷夏之防、高楼大夏、夏熟谷物、时至夏末、春朝夏影、

夏无伏阴、夏水襄陵、以夷变夏、春诵夏絃、康夏卖书、

阿夏幽谷、初夏知鸣、盛夏三尺、每岁孟夏、华夏九州、

冬暧夏凉、台风夏浪、华夏子孙、小冠子夏、夏山如滴、

夏末秋初、夏末将至、浅色夏末、夏蚊成雷、子夏索居

篇3:“夏”的词语

夏葛、夏畦、夏霜、五夏、夏节、销夏、夏钥、夏庭、槐夏、

夏鸡、夏五、夏翟、夏网、夏首、肆夏、蛮夏、夏宗、夏社、

边夏、晩夏、暑夏、夏潦、溽夏、夏蘖、蛀夏、夏狄、族夏、

夏条、夏缦、夏谚、须夏、夏室、旌夏、梅夏、夏税、公夏、

夏礿、夏癸、夏啓、构夏

篇4:“夏”的词语及解释

夏葛

[xià gě] 1.夏天穿葛衣。

夏室

[xià shì] 1.夏朝世室之省称。

蛮夏

[mán xià]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

雷夏

[léi xià] 古泽名。即 雷泽。其地当今 山东 菏泽 东北面 黄河 南岸。

破夏

[pò xià] 1.佛教语。僧人在夏季三月须安居静修,谓坐夏;坐夏期内出外谓“破夏”。

旌夏

[jīng xià] 古时乐舞所用的大旗。《左传·襄公十年》:“舞师题以旌夏,晋侯 惧而退,入于房。”杜预 注:“旌夏,大旌也。”孔颖达 疏:“谓舞初入之时舞师建旌夏以引舞人而入,以题识其舞人之首。”汉 马融《广成颂》:“建雄虹之旌夏,揭鸣鳶之脩橦。”

梅夏

[méi xià] 指初夏。因梅熟于夏初,故称。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喜麦秋之有登,玩梅夏之无事。”宋 苏轼《元祐三年端午贴子词皇太妃阁》诗之二:“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

夏禹

[xià yǔ] 见〔禹〕

方夏

[fāng xià] 指中国,华夏。与“四夷”相对。

夏税

[xià shuì] 1.田赋名称。唐 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旧唐书·代宗纪》:“﹝ 大历 五年﹞夏税,上田亩税六升,下田四升。秋税,上田亩五升,下田三升。”

首夏

[shǒu xià] 始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蛀夏

[zhù xià] 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称蛀夏。蛀,用同“疰”。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一:“今年春天我想了多少方法才把它减到六七钱一天,可是他蛀夏,又加上去了。”

坐夏

[zuò xià] 佛教语,僧人于夏季三个月中安居不出,坐禅静修,称坐夏。

夏槁

[xià gǎo] 1.供夏天食用的干鱼。

迎夏

[yíng xià] 1.古代祭礼之一。古人以夏和五方之南、五色之赤相配应,故于立夏日,天子率百官出南郊祭赤帝,迎接夏季到来。

夏禴

[xià yuè] 见“夏礿”。

楚夏

[chǔ xià] 南 楚 和诸 夏。

夏狄

[xià dí] 见“夏翟”。

过夏

[guò xià] 度过夏天;避暑每年他都到北戴河去过夏。

夏宗

[xià zōng] 诸侯夏天朝见天子。

篇5:“夏”的词语及解释

夏种

[xià zhòng] 夏季的播种。

齐夏

[qí xià] 古乐章名。九夏之一。

頀夏

[hù xià] 夏,《大夏》,禹 乐名;頀,《大頀》,汤 乐名。后亦指典雅的古乐。

函夏

[hán xià] 《汉书·扬雄传上》:“以函夏之 大汉 兮,彼曾何足与比功?”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函夏,函诸夏也。”后以“函夏”指全国。

咸夏

[xián xià] 函夏。指中原,全国。

夏畦

[xià qí] 1.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

解夏

[jiě xià] 佛教语。谓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满而散去。

韶夏

[sháo xià] 1.舜乐和禹乐。亦泛指优雅的古乐。

夏五

[xià wǔ] 喻文字有残缺。

夏霜

[xià shuāng] 夏季降霜。

章夏

[zhāng xià] 1.古乐曲名。

夏社

[xià shè] 夏后氏 的社宫。《史记·封禅书》:“其后三世,汤 伐 桀,欲迁 夏 社,不可,作《夏社》。”《竹书纪年》卷上:“﹝ 殷商、成汤 ﹞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 亳,始屋 夏 社。”

夏翟

[xià dí] 亦作“夏狄”。

一夏

[yī xià] 1.一个夏季。

清夏

[qīng xià] 清和的初夏。

夏南

[xià nán] 春秋 时 陈 大夫 夏徵舒 的别名。《诗·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 夏南?匪适株林,从 夏南!”孔颖达 疏:“徵舒 祖字 子夏,故为 夏 氏;徵舒 字 子南,以氏配字,谓之 夏南。”《左传·成公二年》:“巫臣 曰:‘是不祥人也,是夭 子蛮,杀 御叔,杀 灵侯,戮 夏南,出 孔仪,丧 陈国,何不祥如是!’”杜预 注:“﹝ 夏南 ﹞ 夏姬 子 徵舒。”

休夏

[xiū xià] 1.谓夏日休闲。

夏篆

[xià zhuàn] 古代三孤所乘以五彩雕刻为饰的车。

晩夏

[wǎn xià] 夏末。指农历六月。

夏服

[xià fú] 1.良箭名。

篇6:“夏”的词语及解释

暑夏

[shǔ xià] 炎热的夏季。

夏网

[xià wǎng] 谓 夏桀 所布的罗网。语本《吕氏春秋·异用》:“汤 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 曰:‘嘻!尽之矣。非 桀 其孰为此也?’”后以“夏网”比喻密布的法网。

夏革

[xià gé] 革,通“棘”。

夷夏

[yí xià] 1.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大夏

[dà xià]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时夏

[shí xià] 夏季。

害夏

[hài xià] 苦夏。人体对夏季气候不适应,表现为精神倦怠,食欲不振,以至于身体消瘦。《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且説 吴山 原有害夏的病,每过炎天时节,身体便觉疲倦,形容清减。”

夏育

[xià yù] 周 时著名勇士,卫 人,传说能力举千钧。

夏氏

[xià shì] 见“夏后氏”。

夏鼎

[xià dǐng] 即 禹 鼎。相传 夏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镂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参阅《左传·宣公三年》。晋 左思《吴都赋》:“名载於《山经》,形鏤於 夏 鼎。”宋 欧阳修《读<山海经图>诗》:“夏 鼎象九州,《山经》有遗载。”

夏楚

[xià chǔ] 1.古代学校两种体罚越礼犯规者的用具。后亦泛指体罚学童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郑玄 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明史·职官志二》:“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謫之。其率教者,有升堂积分超格叙用之法。课业倣书,季呈翰林院考校,文册岁终奏上。”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尔敢下,我且以夏楚扑尔。”

夏成

[xià chéng] 犹夏熟。

僧夏

[sēng xià] 1.指僧尼受戒后的年数。夏,夏腊。唐 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大和 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终於本院,报年八十六,僧夏六十五。”清 钱谦益《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世寿七十七,僧夏四十四。”

夏钥

[xià yuè] 夏后氏文舞之乐。

夏橘

[xià jú] 果名。金橘的别称。

夏鮌

[xià gǔn] 即 鲧。传说为 尧 舜 时代的部落首领。禹 之父。由 四岳 推举,奉 尧 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 羽山。《吕氏春秋·君守》:“奚仲 作车,苍頡 作书,后稷 作稼,皋陶 作刑,昆吾 作陶,夏鮌 作城。”

夏典

[xià diǎn] 1.夏代典籍。

夏节

[xià jié] 夏季。

夏孰

[xià shú] 见“夏熟”。

边夏

[biān xià]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相关专题 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