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座右铭

Xxxxxzz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韩愈座右铭

【简介】感谢网友“Xxxxxzzz”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韩愈座右铭(共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韩愈座右铭

韩愈座右铭

1、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韩愈的名言名句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5、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6、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事业无穷年。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10、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1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1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13、圣人无常师。(《师说》)

1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1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篇2:韩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着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抗拒,争长为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开,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13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地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着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1957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度玉门,戈壁绽绿阴。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联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上一篇:我的母校 下一篇:感恩爷爷 相关推荐 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1000字_6篇 生与死作文_生与死议论文1200字 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作文 携手 向死而生议论文900字 飞花时节 最浪漫的事作文 内涵美作文 成长需要磨砺作文1000字 游蟒河作文1600字 思念 成长的喜悦作文600字

篇3: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等。

目录人物简介“字”来历人物简介

韩愈: 唐代 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谥号文公,故世称 韩文公 ,是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 苏轼 , 苏辙 , 苏洵 , 欧阳修 , 王安石 , 曾巩 )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 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同为“ 古文运动 ”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 韩柳 ”,且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著有《 韩昌黎集 》四十卷,《 外集 》十卷,《 师说 》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 马说 》入选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马说》入选初中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马说》入选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马说》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马说》入选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

《师说》入选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课程第一单元。

生平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 韩会 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 梁肃 之徒 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 政治 ,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 长安 应 进士 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 诗文 ,有《 原道 》、《 原性 》、《 答李翊书 》、《 师说 》、《 送李愿归盘谷序 》、《 送孟东野序 》、《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 山石 》等著名诗词作品。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 张中丞传后叙 》、《 毛颖传 》、《 送穷文 》、《 进学解 》、《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 南山诗 》、《 秋怀诗 》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 》、《 石鼓歌 》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 吴元济 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 藩镇割据 的主张。淮西平定之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 潮州刺史 。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 国子祭酒 、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京兆尹 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平淮西碑 》、《 论佛骨表 》、《 柳子厚墓志铭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泷吏 》等。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 文起八代之衰 ”(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代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杜牧 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 韩昌黎集 》四十卷,《外集》十卷,《 师 说 》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杜牧 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 苏轼 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 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

“字”来历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既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来,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 ,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 愈 ’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 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 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

篇4:浅析韩愈

浅析韩愈

第一,韩愈求学,刻苦自励,奋发进取。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鸡鸣而起,孜孜研读”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这种刻苦自励,奋发进取的求学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励志教育的好典型。

第二,韩愈当官,遵守官德,一心为民。

他关注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凡有机会反应问题的,不管上级意图如何,都敢讲真话不讲假话,敢报实情不弄虚作假。他被贬阳山县令和潮州刺史,都是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报实情,忤逆圣意,得罪权贵而招致的。韩愈虽身处逆境,仍以济世利民为己任,扎扎实实地为百姓兴利除弊,做实事,谋实惠。一般说来,被贬官员如同罪人,不会积极参政,韩愈却不然,到潮州后,大刀阔斧连续为百姓做了四件好事。一是驱除鳄鱼。潮州有一条江名为鳄溪,因为江里有很多鳄鱼,经常吃过江百姓。韩愈为百姓驱除了鳄鱼。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

因为潮州为当时的偏远之地,多数人没有文化,对兴办学校缺乏认识,都不愿投资教育,为此,韩愈自己掏钱,也坚持办学。在韩愈没来潮州之前,潮州只有三个人考中了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考中进士的就达172名。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驱逐鳄鱼、为民除害;兴修水利,排涝灌溉;请教师,办乡校。使潮州民众得到礼仪教化,成为礼仪之邦。其政声官品给潮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建起“韩公祠”,将祠前的鄂溪水改名为“韩江”,祠后的山称做“韩山”,以表达对韩愈的崇敬和纪念。韩愈在潮州有“治潮八月,享誉千载”之名。为官者,官德如何,老百姓的`眼是镜、心是秤、口是碑,韩山、韩江、韩公祠,就是最好的鉴证。韩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英勇果敢,不怕牺牲。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冬,河北正定军队发生**,战火即将蔓延,朝廷派兵部侍郎韩愈到正定去劝降。韩愈出发后,朝廷上下官员都认为韩愈有被叛军杀害的危险。皇帝也后悔不该让韩愈前去冒险,急忙下圣旨,命令韩愈可以相机行事。当时韩愈已经55岁,并且体弱多病。韩愈接到圣旨后却说,皇上让我相机行事,是对我的关爱,而作为臣子,慷慨赴死,是我应尽的义务。于是策马扬鞭,单枪匹马直入敌营,对叛匪极力劝说,晓以大义,他们接受了朝廷诏安,使河北百姓免除了一场战火灾难。后人因此评价韩愈,说他“勇夺三军之帅”。可见韩愈在危急关头,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韩愈待友,交而有信,情真意切。

他恪守朋友交而有信的准则,注重友情,终人之托。韩愈与孟郊、贾岛、张籍、张彻、李翱等人友谊深厚,自不必说。韩愈与柳宗元政见不同,然而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后来柳宗元临终时还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韩愈。韩愈为柳宗元写了《柳子厚墓志铭》《祭柳子厚文》和《柳州罗池庙碑》三篇文章,对柳宗元作出了全面贴切的评价。

第四,韩愈任教,好贤乐善,识才举能。

他推心置腹地谆谆告诫学生该如何刻苦努力修养自己。他为学生讲课,生动风趣,旁征博引,表现极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这种为师之道,值得今天广大教师学习。

第五,韩愈著述,言简意赅,主题鲜明。

其造诣之深,影响之大,是文坛公认的。他非常重视文章要有充实的内容,非常重视作家的内在精神力量对文学作品成败的影响。比如他的杰出古文作品《原道》一文,文章驳斥佛老,肯定儒学,论点鲜明,论据丰富,旁征博引。写作方法巧妙,有破有立,是唐代时期不可多得的古文作品。其理论影响非常巨大。

《昌黎先生集》收录其撰写的各类文章共有716篇,韩愈在文章中还写出了许多治学、人生名言和诗歌名句,脍炙人口,成为后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觉漫天作雪飞”“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等等。

韩愈虽然没有在昌黎工作和生活过,但作为韩愈的故里,昌黎人民世世代代尊崇韩愈,爱戴韩愈。很早就建祠堂,供奉韩愈。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记载,“韩文公祠,在昌黎县治北二百步,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县丞李成良因旧址重建。”说明韩文公祠是明朝的开国六年在旧址上重新修建的。以此推算,至少说明韩文公祠从元末就坐落在昌黎,至今已历经640多年。位于昌黎五峰山的韩文公祠则建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

当年山石道范志完由卢龙途经昌黎县城瞻拜韩文公祠后,登临碣石山,当游历到五峰山一带时,见“峰峦屏列,瑞气环缭”,赞叹说,太神奇了,这是天然而成的文笔峰啊,昌黎的文气都聚集到了这里,应该建一座韩文公祠使其灵气永固。于是,在范志完主持下,在五峰山平斗峰前圆通寺旁又建成一座韩文公祠,当时所建的五峰山韩文公祠,有正殿六间,另有斋室厨房以及品墙、碑楼等,蔚为壮观。五峰山的韩文公祠建成后,来五峰山拜谒文公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颂扬韩文公的诗词歌赋和石刻。

极大地丰富了韩愈文化的内涵。此外,明弘治十四年、万历二十七年的《永平府志》,还将韩愈收录到《人物志》;清康熙十四年的《昌黎县志》,将韩愈收录到《乡评》里;在清乾隆元年的《盐山韩氏家谱》中明确记载,盐山韩氏是韩愈的后代,于明永乐二年有滦州昌黎迁徙而来。清光绪二十三年《昌黎县韩氏家谱》中记载,昌黎韩氏是韩愈的十一世祖先韩寻由颍川迁徙而来;而且在明天顺五年的《大明一统志·永平府》、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卷之六《冢墓》、清康熙十四年《昌黎县志》卷之八《杂述·丘墓》中都明确记载,韩氏祖坟,在昌黎县西五里,是唐韩愈高祖以上的葬地。昌黎县文保所还保留韩愈的手书“鸢飞鱼跃”匾额。以上都是我县客观存在的韩愈文化现象,是韩愈文化的组成部分。

韩愈祖籍是不是今昌黎县,这个问题仅仅是韩愈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该是韩愈文化对昌黎产生的影响。韩愈的好学上进、刚正不阿、敬业爱民、诲人不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昌黎人,使我们昌黎很早就重视教育,崇尚文化,人物辈出。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昌黎县就有57人考中进士,378人考中举人,人数居周边县之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全国有名的文化先进县,昌黎更是人才辈出,如国家865计划首席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曾参加过WTO谈判的原国家外经贸部长的石广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刘金国等。他们不仅是昌黎县的骄傲,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

今天我们研究韩愈文化,弘扬韩愈精神,是为了更好地继承韩愈文化遗产,使韩愈文化深深植入每一个昌黎人的血脉,使其成为实现昌黎腾飞的文化支撑,成为追寻中国梦、昌黎梦的永恒动力。希望全县有识之士踊跃研究和挖掘韩愈文化。在韩愈文化的感召下,带着梦想、责任、感情和追求,忘我工作,为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昌黎而努力奋斗!

篇5:新竹 韩愈

,新竹是一首五言排律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韩愈,此诗的内容主要歌咏新生的竹子,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新竹

作者:韩愈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s。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抽五七,当户罗三四。

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并出疑争地。

纵横乍依行,烂熳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涵泪。

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新竹注音:

sǔn tiān nán jiē zhú ,rì rì chéng qīng bì 。

piāo jiē yǐ chǔ shuāng ,huáng bāo yóu yǎn cuì 。

chū lán chōu wǔ qī ,dāng hù luó sān sì 。

gāo biāo líng qiū yán ,zhēn sè duó chūn mèi 。

xī shēng qiǎo bǔ lín ,bìng chū yí zhēng dì 。

zòng héng zhà yī háng ,làn màn hū wú cì 。

fēng zhī wèi piāo chuī ,lù fěn xiān hán lèi 。

hé rén kě xié wán ,qīng jǐng kōng dèng shì 。

新竹翻译:无

新竹字词解释:

①清s:清静幽邃。

②缥节:青色的竹节。

③苞:指笋壳。

④秋严:秋霜。

⑤补:装点的意思。

⑥携玩:一同赏玩。

⑦瞪视:直视;凝视。

新竹赏析:无

韩愈主要功绩:

政治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郭预衡指出: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逯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

文学

韩愈的主要贡献是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他的古文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还应用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

教育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

史学

唐时人称韩愈有史家的笔力,等到他撰写《顺宗实录》,由于繁简不当,叙事取舍也不恰当,深为时人指责。穆宗、文宗都曾命令史官增添修改,但那时韩愈的女婿李汉、蒋系官居显位,诸位史臣很觉为难。而韦处厚则另撰《顺宗实录》三卷。

个人资料: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篇6: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生平

作者:佚名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 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晋升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完成《顺宗实录》史书编写。

元和九年(814年),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晋升为中书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月,概括说来: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校;计庸抵债,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千余年来,使潮州文化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区成为礼仪之邦和文化名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宣慰乱军,史称“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九月转任吏部侍郎。

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京兆之地称复杂难理,在韩愈整治下,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上。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主要成就

作者:佚名

政治主张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任袁州刺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个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教育思想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 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不失为一位有创造性见解的教育家。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柳宗元曾赞叹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在教育方面的论文主要的有《师说》 《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等。在这些文章中,他强调了求师的重要性,指出“人非生而知之”;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命题,认为只要是有学问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他还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至理名言,把有才能人比作千里马,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阐释了在位之人如何识别人才 对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问题。韩愈这种识别人才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思想,是孔子“举贤”、里子“尚贤”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为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

文学成就

古文运动

后人把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并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韩愈积极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使这一运动获得重大的成功。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 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 韩愈认为,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还提出,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韩愈领导唐代古文运动是成功的,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一改淫靡的文风。苏轼据此称 是“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学主张,对于后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学实践活动都有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轶事典故

作者:佚名

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境界。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要做好谏官,就不能怕得罪人——哪怕是皇帝。“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词。”虽然他最终并没能做成谏官,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信条。

风流成性

据传韩愈很纵欲,妻妾成群,以致性功能大为衰退。他经常服用壮阳药,古代的壮阳药中多有硫磺成分,多食有害,于是韩愈听了他人建议,把硫磺研成末喂公鸡,等公鸡长大后再食鸡肉,使公鸡先吸取了硫磺的毒性,从而间接获得硫磺的壮阳功效,可是这样吃多了还是使他死于此。宋人陶谷《清异录》上说:“昌黎公逾晚年颇亲脂粉,故可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但是,“始亦见功,终致绝命”。

介绍

作者:佚名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824年)正月去世。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宪宗元和时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相关专题 韩愈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