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风雨同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风雨同行”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共10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篇

篇一:探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三、总结

现代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献计献策,使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优秀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高超的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

篇二: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的前景

一、企业不能对自身价值明确定位

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工商管理理念的普及给现代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使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企业的追求不再单单是经济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践行。例如,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应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绿色节约型经济,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让企业价值体现在更人文化的领域。

二、企业工商管理应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健康有效地进行

(1)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为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人力保障。参加工商管理课程培训是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工商管理的兴起,使得工商管理培训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行业,选择好的培训机构,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基本步骤。首先,要注重工商管理培训机构的业务素质,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机构。第一,培训机构要有坚硬、成熟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员学习的效果;第二,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入浅出,能够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三,要避免“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引导学员学以致用。其次,注重并提高工商管理学员的学习质量。企业派送的.工商管理培训学员往往是企业中的翘楚,他们在单位中的领导地位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懈怠,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对于培训的进行也是敷衍了事,更别说将管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浪费企业的财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选择管理培训人员时,要帮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使培训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

(2)制定并执行严谨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章可循。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它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3)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以人为本”是社会的主旋律,在企业的管理中亦然如是。因此,企业在进行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渗透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为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2: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决定从1月1日起以上海为首个试点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一年多来,其减税减负效果明显,但是“营改增”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背景、我国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来阐述“营改增”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以对试点政策的完善提供专业支持。

论文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改革

一、营改增的必要性

增值税按“全链条、全覆盖、全抵扣”原则实行,营业税则存在“全额征收,抵扣中断,重复征税”的问题,加上增值税的税基不够宽广,两税分立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内,而营业税按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导致重复征税很严重,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税负。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表示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营改增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从交通运输业角度

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改革前,企业应缴纳3%*S=0.03S的营业税;改革后,企业应缴纳S÷(1+3%)*3%=0.029S的增值税,税负降低了 0.1%。

从一般纳税人来看,改革前,企业应缴纳3%*S=0.03S的营业税;改革后,企业应缴纳S÷(1+11%)*11%=0.0991S增值税,税负率升高了6.91%。

以某家海运运输企业A和接受运输服务的企业B为实例,对企业改革前后进行税负对比。假设本案例中取得的所有可抵扣进项税都在上海试点内。A企业年收入为0万,成本为15000万,其成本结构为船舶折旧占16.01%,为2402万元;燃料费占30.82%,为4623万元;修理费占2.44%,为366万元;物料占4.55%,为683万元;港使费占8.14%,为1220万元;码头服务(饮水、领航/疏港)占1.65%,为248万元;船舶管理费占0.79%,为118万元;检测/咨询占1.93%,为290万元,人工占27.01%,为4051万元;其他(通讯费/图书/佣金)占6.66%,为999万元。B企业年收入为110000万元,成本为100000万元,其中产品成本为80000万元,占80%,运输费用为20000万元,占20%。

(二)从有形动产租赁业角度

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改革前应纳营业税额为S*5%=0.05S;改革后,应缴纳增值税为S÷(1+3%)*3%=0.0291S,税负下降了20.87%。

从一般纳税人来看,改革前应纳营业税额为S*5%=0.05S;改革后应纳增值税额为S÷(1+17%)*17%=0.1453S,税负升高了9.53%。

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有形动产租赁的税率划分为最高的一档,从原来5%的营业税增长为7%的增值税,虽然“营改增”解决了重复纳税的问题,但是税率的大幅提升还是给动产租赁行业带来很大压力,从上海试点实施情况来看,有形动产租赁普遍税负上升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其他现代服务业

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税负下降了20.87%。

从一般纳税人来看,改革前应纳营业税额为S*5%=0.05S;改革后应纳增值税额为 S÷(1+6%)*6%=0.0566万元,税负升高了0.66%。

征收的企业依然可以享受“扣额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及用品、燃料动力等成本费用的可抵扣进项税都是以 17%计算。所以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企业更愿意多购进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及用品、燃料动力等以获得更多的可抵扣进项税从而来提高企业利润。

(四)营改增试点的社会影响

这次““营改增””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来推动,可以将更多的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相对于财政支出,若合适地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避免政府进行的“粗放型”投资带来的危害,从而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推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据调查显示,20底,上海市整体减税2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 60%,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 918.83 亿元,增长16.5%。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82.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

三、实施营改增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与非试点地区的业务衔接断裂

由于此次“营改增”首先在上海实施,其他部分省份到才开始陆续推出“营改增”政策,而企业提供性劳务却是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当上海试点的企业购买的服务不在试点地区时,该企业就无法得到税款抵扣,试点范围的局限性使得外购服务的进项税抵扣不够充分,再加上条款不够清晰明确,让试点企业纳税人在上海市以外提供服务劳务以及非试点企业纳税人在上海提供服务劳务时在地域上的政策衔接问题上无所适从。

2 试点范围有限导致增值税的链条尚不完整

由于本次“营改增”试点只在部分服务业实行,所以试点企业在很多业务上无法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部分现代服务业的成本集中在房租、人工成本、差旅费等,这些成本项目都无法抵扣增值税,增值税的链条尚不完整导致部分行业在短期内税负率不降反升,这一问题目前在交通运输业和有形动产租赁业尤为突出。

3中央地方税收分配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所所长施正文曾表示,“中国没有像样的地方税体系,营业税是地方固定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地方所依靠的除了增值税、营业税等共享税就主要是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零星的小税种。

“营改增”后,若其他税种不调整,那么增值税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就会升至55%以上,虽然把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收入划分给地方,但在体制上地方收入仍然空缺了一块,打破了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

(二)建议

通过年上海市试点行业税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对税负率普遍上升的行业进行税率变动测试。如果确实是因为政策不足造成纳税人税负上升,应专案上报国家税务总局。目前上海市对税率明显上升的交通运输业进行财政补贴,政府应当考虑所实行的增值税税率是否恰当或者需要变动,以当前的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计,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可收获减税2000亿元的规模效应,不过若要通过其他税种来保持平衡以及针对税负率上升的行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需加快完善税收法制体系的步伐,对于不清晰模糊以及尚处于空白的的条款,进行及时补充及完善,帮助纳税人有效纳税和防止不法分子钻漏洞。

四、结束语

2012年的“营改增”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次虽然有部分企业税负上升,但是“营改增”彻底打破了之前税制全额征收,重复纳税的弊端,达到结构性减税的效果。从上海实施到现在,成效明显,在我国产业升级调整做出巨大贡献,优化产业结构,营改增尚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要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新增纳入改革的行业,这样抵扣链条能够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企业税负,所以“营改增”的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

篇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 在国际贸易中,为了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对报关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其中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关键词]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经好多年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而且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我们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免抵退税的基本含义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税法规定出口免税,并非按增值税17%的基本税率给予全部的免税,实质上仍然要对出口货物征一定的税率增值税。比如:基本税率17%,退税率13%,其实仍然要按4%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抵税,是用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来抵顶外销货物的进项税,不够抵顶才要退税;退税,要退多少税,还要经过计算比较后,才能确定。

二、免抵退增值税的计算

在生产企业免、抵、退增值税的会计计算中,首先应搞清楚一些概念问题: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抵减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当期期末留低税额、当期免低税额等。

1、免抵退税额,就是出口货物应该退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免抵退税额的抵减额,是本期应该退回的增值税额。

其中免抵退税额的抵减额,是指出口货物所耗用外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是免税,没有进项税额的付出,所以不应该享受抵扣,应把这部分剔除。

因为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外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基本上都含有进项税,而有些是免税的,因此在计算应退税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楚。

2、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意思实际上是,规定出口免税并非按增值税17%的基本税率给予全部的免税,实质上仍然要对出口货物征一定的税率增值税。比如:基本税率17%,退税率13%,其实仍然要按4%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这4%就不是绝对的免征。其计算公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其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计算的意思,出口货物所耗用的的材料本身是免税,没有进项税额的付出,所以不应该享受抵扣应把这部分剔除。

3、当期期末留低税额,就是指在本期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小于当期应退的增值税额,即不够抵顶的部分,留待以后可以继续抵扣的税额。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第二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知道增值税原理的人都明白,意思就是进项税大于销项税,待下期抵扣的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由于生产出口货物的生产不可能只靠免税原材料,一定要用到已税原材料,所以,要对当期应纳税款与当期“免、抵、退”税进行比较,把生产出口货物的已税原材料的进项计算出来进行退税。

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第四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即没有抵顶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意味着已税原材料的进项税并没有在当期生产使用完,即转入下期留抵;如果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即意味着当期已税原材料进项税款当期全部用于生产完毕,由于出口货物是实行退还已税原材料进项税款,所以,全部给予退还,剩余部分才是真正的免税。

三、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

例题:某生产企业2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3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51万元,其中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2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 2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外购原材料:

借:原材料  3 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 000

贷:银行存款    3 510 000

2、出口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2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000

3、国内产品销售:

借:银行存款 2 34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000

4、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

= 200 ×(17%-13%)=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0 000

5、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4-(51+5-8)=-14(万元)期末结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的余额,销项税34万元,进项税额51万,借方余额17万元。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17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170 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借方余额为(期初留低税款5万元+期转入17万元)220 000元。

期末留抵税额为14万元,由于应纳税额等于负14万,小于零,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可以退税。应该退多少,通过计算分析后决定。

6、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00×13%=26(万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时,说明当期购进原材料没有全部消耗掉,所以不能退全部26万元的进项税,只退期末留低税额14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6-14=12(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14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2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0 000

7、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40 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140 000

假如,当期期末留低税额是26万元,而当期免低退税额是14万元,说明当期的材料全部消耗掉,当期的应退税额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等于零。

篇4: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也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当前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外,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在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的竞争加剧,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结合当前发展实际,积极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的改进措施,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对其发展的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发展;工商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到个人,企业,大到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国家,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讲,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当前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的经营管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近些年来,在企业转型改革发展中,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其中依然有问题存在。因此,当前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学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企业运营的组织和计划的主导,也是企业内部协调控制的主要依据,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方法和基本的理论。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方法,还对培养从事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从地位上来讲,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常规运营。具体来讲,工商管理主要对企业的项目、技术、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实施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企业众多,发展更新较快,科技创新要求高等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保持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当前发展阶段,企业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运用。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比较差

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企业盲目地生产产品,但是却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虽然产品数量较大,但是满足人们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不多,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相一致,企业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企业不能掌握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未进行改革的创新,最终都会导致生产的产品销量低下,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经济亏损。

2.缺乏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重视企业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文化传播和且的管理目标。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的体现。

3.企业发展模式不科学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实施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的虽然借鉴了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想,只是全盘照搬,并没有与自身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总体来讲,很多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独立的管理模式,导致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势在必行。

4.缺乏品牌化意识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管理相对削弱,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结构和模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企业的品牌战略思想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的品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忽视了品牌建设,缺乏品牌战略思想,最终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积极研究对策,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找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我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要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全球发展理念,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思想,用国际理念来实行企业的管理,在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具体来讲,要从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加强,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思想,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推动企业发展。

2.不断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制度建设是工商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也需要科学制度作为依据好支撑。因此,科学的监管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工商管理的制度是企业激励和惩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权利、义务、责任等工作进行细化的主要依据,更是企业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体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监管制度的现状,未来发展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首先,要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弄清楚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将这些制度作为工作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惩罚分明,权责分明。

3.与市场接轨,增强市场适应新企业不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环境,在当前发展阶段,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了解市场需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所需,结合调研结果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样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符合市场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中,同样需要结合市场要求,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存在的意义等,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创建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4.重视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要紧随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就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来讲,企业要在借鉴其他现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将工商管理落实都企业生产时间中去。以只是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指导为目标,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5.重视培养专业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生产和建设人才。企业的工商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发展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多,这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的创造力,新世纪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投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企业要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认清发展实际,建立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不断革新企业的经营模式,树立品牌发展理念,加强企业人才战略建设等,不断提升企业刚上管理的水平,让企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5: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精选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提出了管理审计内涵,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三方关系,并对管理审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理由提出了策略倡议。

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审计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什么是管理审计?自从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有关管理审计内涵和定义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但是一直未取得共识。王光远在对国内外有关管理审计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 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的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

而对于管理审计产生理由的分析观点也不尽相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52年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主要是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放权,通过将权力授予下级管理者,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达尔文、卡迈勒和詹姆斯、罗克特提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发展的动因是二战后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管理当局看到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有助于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记录的恰当性。王光远(2015)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责任。

当然,从受托责任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责任关系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受托责任关系更是普遍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理由。

因此,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理由。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并据此提出了倡议。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 一 )管理审计理论基础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实际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约关系由此形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通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考虑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考虑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达到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衡并不一定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最大化。而根据 理性经济人 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2)有效激励是确保契约关系有效履行的保障。为了促使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到契约双方利益的平衡,激励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需求决定其动机,从而决定其行为的目标,在契约关系中,应通过有效激励,以促使行为人以契约的有效履行为其行为目标,以确保契约关系的有效履行。此外,从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看,人的理性具有选择性,个体的特性不同,其理性也不尽相同。选择性理性是行为人行为动机的基础。即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即使各种外在条件均相同,不同的契约关系人其行为目标均可能不一致。同时,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同一契约关系人的行为目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据此,为引导委托代理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契约,也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可能需求,考虑实施相应的激励。

(3)有效的管理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当存在权利的行使者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影响情况下,即使其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评价,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不会深入追究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不理想的深层理由,而直接归归咎于权利的行使者,从而有意地降低对其激励的程度,而权利的行使者为保持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可能会通过损害权利的享有者利益来弥补自己收益的减少。

反之,当外在环境较优的情况下,即使权利的行使者没有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会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会将受托责任履行表现效果好的结果归功于权利行使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对其激励的程度。因此,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业绩评价,而对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来说,由于其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且其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导致财务业绩优劣的全部理由,从而要求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进行修正,将事后的评价向事前评价拓展,且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向非财务领域拓展,实现对管理活动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评价,即管理评价。

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同理,在管理评价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通过交换,评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对评价主体选择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能力有高低,对于 优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 劣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非常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 优质 评价执行主体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 劣质 的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 劣质 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根据郑焕刚、陈昆等人(2015)等人的分析可以知道,信任应该是有条件的,信任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

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

(4)对有效管理评价的需求是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从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价是影响契约关系能否有效履行的关键。而有效的管理评价则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技术策略和程序的恰当性、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其中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则是关键,其影响到评价策略和程序的恰当选择、评价标准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质量的信赖程度,并进而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管理评价的需求。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有三个考虑:权利的行使者自我评价、权利的享有者亲自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的专业评价,影响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交易的越来越复杂,管理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有利于在保证评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也有助于增强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对评价结果的信赖程度,而对专业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的需求则成为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

( 二 )管理审计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责任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确定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形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篇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精选

浅谈品牌资产管理摘要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品牌资产价值在诸如企业兼并、投资融资等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品牌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如何合理量化品牌的价值,成为急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品牌价值内涵和构成的复杂性及近似抽象性,导致评估方法多元化和评估结果差异化。现有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陷,方法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导致品牌评估实践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

绪论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品牌竞争上。品牌能够为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如何衡量这一价值,成为理论界面对的一个问题。品牌资产作为一种测量品牌价值的工具被提出后,众多的学者投入到品牌资产的研究中。品牌资产也因此成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最流行和最有潜在价值的营销概念之一。

品牌资产 一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得到美国广告界的广泛使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后,品牌资产一度成为市场研究最为热门的主题,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国内符国群、范秀成、卢泰宏,赵平等著名学者对该时期的成果进行了整理、运用和发展。

符国群()认为品牌资产是附于品牌之上,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的顾客关系;于春玲和赵平(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消费者对企业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行为方面的差别化反应 ;张传忠(2015)认为品牌资产能够给顾客和企业带来不同于产品的特别价值或利益;黄合水、彭聃龄(2015)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品牌资产进行定义,认为品牌资产是在品牌名字的基础上经过营销活动和消费者产品购买、使用经验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总的来看,我们对国外品牌资产研究的最新进展关注还有待深入。进人21世纪以后,国外对品牌资产的研究并没有减弱。

Berry(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汪福俊、陈怀超(2015)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15)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能力和市场执行能力。王海忠等(2015)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部分构成。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品牌资产是品牌管理领域中一个认识未完全统一的重大问题,其概念的运用比较杂乱。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1)对品牌资产概念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目前支离破碎的各种品牌资产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品牌资产的概念得以正确理解和深化,并为品牌资产评估提供基础;

(2)对主要的几种品牌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分类,规范其使用依据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发营销人员对于品牌管理的兴趣和研究人员对于品牌研究的重视;

(2)有利于企业估算其产品或服务冠上品牌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增加额外的现金流,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3)通过本文的描述,国内企业在实行品牌战略和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注重的方面。

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

品牌资产概念概述

品牌资产(Brand Equity)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因此,在剖析品牌资产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说明其中文翻译用语以及其英文原意。在国外,除了Brand Equity外,还存在着一个与Brand Equity相近的概念 Brand Asset。有人把Brand Equity译为 品牌权益 ,却将Brand Asset译为 品牌资产 ,但Brand Asset是一个基于会计学的财务概念,保留着较强烈的财务意义色彩,将其理解为 品牌财产 似乎更贴切。 品牌财产 (Brand Asset)一词较早使用、含义较窄,在西方有关文献中已越来越为Brand Equity所替代。而国内有学者把Brand Equity译作 品牌权益 (范秀成,2015)也并不贴切, 品牌权益 从字面上看则较强调自我利益为中心,并不符合品牌资产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体现品牌的实质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难以用于品牌具体管理。将Brand Equity译为 品牌资产 (不主张 品牌资产 与Brand Asset对应)是较为合适的:

(1)体现了品牌的财务价值;

(2)体现了品牌是会成长增值的;

(3)强调了品牌管理者的责任,有效地管理好品牌即处理好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使品牌增值。

为了对 品牌资产 有一个更好的理解,首先来了解一下 品牌资产 (Brand Equity)的本义,即字面上的含义。根据韦氏词典, Equity 被定义为:

1.公平,公正;

2.资产净值或股东权益;

3.在法律上,象征着一种对等的原则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Equity两个主要的含义,第一,强调净值或残值;第二,公平。公平很显然并非我们所关心的 Equity 的定义。同样在韦氏词典中, Brand 则被定义为:

1.在盒子、桶等包装外的标志,主要是用来描述产品的名字或内容;

2.独特的东西。因此, Brand 主要是指生产商用来区别其产品的名字、标志或者设计, Brand 应该具有独具体操作使用 品牌资产 这一概念时,不同的使用者仍然可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从而导致 品牌资产 形成不同的定义。因为品牌本身虽然是有形的,但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在本质上却是无形的,因此品牌资产仍应归入 无形资产一类中(Cobb-Walgren,Rube, Donthu1995)。

Dyson,Farr和Hollis()在给 品牌资产 定义时曾说:我们必须有一种方式把品牌这种无形的东西与从品牌获得的收益相联结起来 ,他们认为 当市场上交易(买或卖)发生时,这种联结便得以实现。对这种把 品牌 与 收益 相联结的方式的讨论便形成了品牌资产的种种概念模型。归纳起来,品牌资产定义主要存在着三种概念模型: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以及基于品牌 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

基于企业从财务角度进行品牌资产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着眼于对公司品牌提供一个可衡量的价值指标。这种概念模型认为品牌资产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必须为这种无形资产提供一个财务价值。这种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品牌是非常有价值的,应该被视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可交易资产。英国Interbrand执行董事Paul Stobart是该概念模型的典型代表,他曾认为: 关于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如何创建、营销,而是如何使人看到它们的成功以及在财务上的价值。

这种概念模型的产生背景是: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一家规范的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向股东报告其所有资产的价值,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如果不给每一个品牌赋予货币价值,公司管理人员及公司股东就无法知道其公司的真正总价值,甚至会导致价值的低估,从而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在收购或兼并行动中,就更需要知道品牌的价值。(Cobb-Walgren, Ruble, Donthu, 1995)。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模型有许多品牌资产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的完全财务意义方法;另一类是在财务评估基础上再考虑使用非财务因素进行调整的更为广义的财务评估方法。现在全世界比较著名的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和Financial World以及我国北京的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所使用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都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础上。

由此,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可用于以下目的:

(1)向企业的投资者或股东提交财务报告,说明企业经营绩效;

(2)便于企业资金募集;

(3)帮助企业制定并购决策。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货币价值化。迎合了公司财务人员把品牌作为资本进行运作的需要。但是这一概念模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最大不足是过于关心股东的利益,集中于短期利益,很可能导致公司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牺牲品牌的长期增长;

(2)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因为品牌资产的内容十分丰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价值指标所能概括的;

(3)会计财务概念模型对于品牌管理没有任何帮助,它只能提供品牌的一个总体绩效指标,但却没有明确品牌资产的内部运行机制。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对品牌资产的定义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应该具有强劲的品牌力,在市场上是可以迅速成长的,从而把品牌资产与品牌成长战略相联系起来(Pitta,Katsanis,1995;Baldinger,1990)。这种概念模型认为,财务的方法只是在考虑品牌收购或兼并时才很重要,只应是评估品牌价值的第二位的指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的成长。品牌资产的大小应体现在品牌自身的成长与扩张能力上,例如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能力是体现品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如Aaker (1996)与Keller (1990)所指出的,现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引入一个全新品牌的成本要比品牌延伸的启动成本高得多,而且失败的机率也要高,因此品牌延伸已为绝大多数企业所使用。而品牌延伸可以把现有品牌资产中的贡献因素也向新的产品实现延伸,这些因素包括:品牌名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对现有品牌的忠诚度;现有产品与延伸产品之间的适应性;品牌形象等等(Barwise 1993,Aaker&Keller 1990)。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是顺应品牌的不断扩张和成长而提出的,该模型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着眼于品牌的短期利益,而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研究的重心则转移到品牌的长远发展潜力(Barwise,1993)。该模型中的学者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第一次把品牌资产与消费者态度、品牌忠诚度、消费者行为等指标联系起来(Aaker,Keller,1990;Pitta,Katsanis 1995)。

Pitta和Katsanis是把品牌资产纯粹作为长期计划工具的主要提倡者,他们在1995年曾经提出了一项《九十年代品牌资产管理计划》,论述了品牌管理人员应该把重心从短期目标转移到长期目标。该计划分为4步:第一步是Brand-Picture,即一个企业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品牌蓝图,勾勒一个品牌的5年发展战略;第二步是Brand-Persona,企业应该从消费者角度来评估品牌的现状,并发现和识别品牌战略目标(第一步)与品牌发展现状(第二步)之间的差距;第三步是Brand-Life,为了缩小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的差距,必须对品牌原有的策略进行调整,制定品牌生存策略;第四步是Brand-Initiative,评估品牌所有的收益。该项计划重点强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以及如何制定公司的营销战略以体现消费者的观点。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的定义

基于品牌 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尽管也开始注意到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关系,但是该模型主要重心还是在于品牌的长期成长及计划。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消费者角度来定义品牌资产。他们意识到:如果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价值),那么它对于投资者、生产商或零售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Cobb-Walgren,Ruble,Donthu 1995)。因此品牌资产的核心便成为如何为消费者建立品牌的内涵(Keller 1993,Blackston 1995)。Pokorny(1995)认为,消费者看待品牌资产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一个持久的积极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事实上是一个品牌本身或生产品牌的企业的个性体现,消费者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其对品牌或企业的感觉和认识。

Keller(1993)和Krishnan(1996)则认为长期顾客忠诚度关键在于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让消费者掌握更多品牌知识。消费者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Keller(1993)认为品牌知名度又分为品牌认知和品牌回忆,品牌形象又可分为态度的和行为的;如果建立一个好的品牌联想,消费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品牌态度。品牌能够越多地满足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就越积极,也就有越多的品牌知识可以进入消费者的脑海。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的知识,品牌管理者就要确定品牌的核心利益 即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哪一方面的核心需要。

Dyson,Farr与Hollis也提出了一个Brand-Dynamics Pyramid模型,他们认为,首先,一个品牌必须拥有提示前知名度;其次,必须建立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核心需要;第三,品牌的产品功能和绩效必须达到消费者的要求;第四,品牌必须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在最后一个阶段,品牌必须与其最终消费者建立某种情感联结。只有知道品牌处于金字塔的哪一位置,品牌经理才能制定适宜的战略和策略来维持或提高顾客忠诚度。Aaker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又提炼出品牌资产的 五星 概念模型,即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的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以及其它品牌专有资产5部分所组成。这一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的组成模块化,有利于品牌资产的管理。

品牌资产概念在我国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

品牌资产的概念影响到我国是在90年代初。当时《经济日报》举行 中国驰名商标 评选活动,以及后来比较有影响的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借鉴Financial World公司方法,从1995年开始每年开始发布和提供《中国品牌价值研究报告》,都表明品牌资产已开始为中国企业所重视。然而品牌资产的概念引入我国后,由于对该概念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使用过程中更是出现了种种混乱与问题。具体表现在:

(1)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不统一。由于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理解的不统一,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权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品估方法。

(2)使用品牌资产概念的动机复杂。品牌资产概念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便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品牌的价值和更好地管理品牌。然而中国企业使用品牌资产的动机却十分复杂,而且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或品牌资产评估公司为利益所驱动,所发布的品牌资产评估报告具有较强烈的商业色彩,缺乏其应有的中立性和客观性。而这种非中立或客观的评估甚至会激化企业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对品牌资产评估的反感。

(3)短期利益导向。现在中国许多国内企业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的使用都仅仅着眼于品牌财务价值的评估或者只关心品牌的知名度,但很少企业把品牌资产的概念真正用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着眼于品牌价值的长期增长。中国品牌资产概念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是品牌资产概念的不统一。

品牌资产维度的研究

相关学者在对品牌资产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品牌资产维度也进行了界定。主要学者及其相关模型有:Aaker的模型(1991)认为品牌资产的维度是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Keller(1996)强调品牌资产有两个维度:品牌知识和品牌反应。品牌知识包括了品牌认同和品牌的回想率;品牌反应是顾客对品牌的感知,这种感知由顾客记忆中的联想来反映。Srivasta。和Shixker认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两个维度。

品牌力量是指购买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及母公司产生的一组联想和行为,它使得品牌能够获取持续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品牌价值是指借助战略和战术性行动提升品牌力量的管理能力的财务结果,从而提供更多的当前和未来利润并降低风险。Berry(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

汪福俊、陈怀超(2015)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15)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能力和市场执行能力。王海忠等(2015)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维构成。

当然,从受托责任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责任关系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受托责任关系更是普遍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理由。

因此,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理由。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并据此提出了倡议。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 一 )管理审计理论基础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实际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约关系由此形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通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考虑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考虑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达到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衡并不一定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最大化。而根据 理性经济人 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2)有效激励是确保契约关系有效履行的保障。为了促使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到契约双方利益的平衡,激励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需求决定其动机,从而决定其行为的目标,在契约关系中,应通过有效激励,以促使行为人以契约的有效履行为其行为目标,以确保契约关系的有效履行。此外,从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看,人的理性具有选择性,个体的特性不同,其理性也不尽相同。选择性理性是行为人行为动机的基础。即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即使各种外在条件均相同,不同的契约关系人其行为目标均可能不一致。同时,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同一契约关系人的行为目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据此,为引导委托代理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契约,也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可能需求,考虑实施相应的激励。

(3)有效的管理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当存在权利的行使者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影响情况下,即使其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评价,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不会深入追究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不理想的深层理由,而直接归归咎于权利的行使者,从而有意地降低对其激励的程度,而权利的行使者为保持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可能会通过损害权利的享有者利益来弥补自己收益的减少。

反之,当外在环境较优的情况下,即使权利的行使者没有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会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会将受托责任履行表现效果好的结果归功于权利行使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对其激励的程度。因此,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业绩评价,而对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来说,由于其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且其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导致财务业绩优劣的全部理由,从而要求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进行修正,将事后的评价向事前评价拓展,且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向非财务领域拓展,实现对管理活动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评价,即管理评价。

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同理,在管理评价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通过交换,评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对评价主体选择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能力有高低,对于 优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 劣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非常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

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 优质 评价执行主体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 劣质 的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 劣质 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根据郑焕刚、陈昆等人(2015)等人的分析可以知道,信任应该是有条件的,信任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

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

(4)对有效管理评价的需求是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从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价是影响契约关系能否有效履行的关键。而有效的管理评价则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技术策略和程序的恰当性、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其中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则是关键,其影响到评价策略和程序的恰当选择、评价标准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质量的信赖程度,并进而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管理评价的需求。

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有三个考虑:权利的行使者自我评价、权利的享有者亲自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的专业评价,影响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交易的越来越复杂,管理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有利于在保证评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也有助于增强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对评价结果的信赖程度,而对专业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的需求则成为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

( 二 )管理审计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责任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确定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

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形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篇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加强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方法

摘要: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文章主要针对该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过程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单一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亟待改革。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诸如工程造价和技术、工程法律等,对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主要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学生缺少参与、体验的机会,师生之间也缺少互动。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有的学生甚至呼呼大睡。

这种“一言堂”的独角戏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否则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不可能令人满意,师生关系也不会融洽。

2、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建筑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时分配上占主要部分的是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分配少之又少。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建筑工程交易中心等辅助性教学,来让学生了解开标、评标和定标的程序过程;可以要求学生去咨询公司实习,了解招投标文件的编制程序;

可以要求学生去施工单位实习,了解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实施;教学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来让学生熟悉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程序,

全面系统地掌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书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3、考试形式单一。

通常而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试题型多为填空、简答及论述题等,主要考察的内容无非是教材中的一些条款、程序等理论知识,而对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涉及较少,

关于他们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的测试就少之又少,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也无形中误导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轻视,这样的考核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反映出不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要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多样性方面进行大胆的研究和创新。

1、案例教学。

该课程可以结合现有的工程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来探讨经典案例的实施,可以采用动启发和开放式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能力。

教师在应用该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要对学生的探讨成果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能科学地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分组讨论,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及求知欲。

既让学生学会了专业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了传统教育的澶变。

2、开放式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应组织学生参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观摩实景的招标会议。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专家、工程师等来学校做讲座,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讲述理论知识,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邀请以工学结合为突破,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3、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要结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特点,优化教学手段,注重能力培养。

提升专业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论知识。

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尝试让学生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要注重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生产与教学合一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和见习活动提供方便,为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4、改革考核方式,适应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让学生适应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采集、运用全国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典型案例,要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这些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这类考试的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够顺利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

三、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业需求的迅猛增长,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才能为社会输送既具备优秀的招投标能力,又能很好地驾驭合同管理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阮雪琴等.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11):40-41.

[2]蒋先智.试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07):347.

[3]宁瑜.注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J].甘肃科技,2014(02):59-60.

201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是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对象,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建设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

为了与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同步状态,实现高校内部经济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的管理人员一直在加强校内各项设施的完善工作,并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制定学校的建设目标。

本文就以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为研究论题,针对当下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法治视域;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传统的高校管理总是以教书育人为教学目标,通过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推动当下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如今的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遍布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这也预示着传统的高校管理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要想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之上,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日渐增多,并且表现的日渐活跃。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经营顺利、安全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含义是高校对自身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履行相应义务行为的总称。

在高校履行的众多合同内容中,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内容,而监督、审查、控制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手段措施。

篇8: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

现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改变。

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全新的工商管理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管理模式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管理手段。

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经验,形成我国自身的理论体系。

1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1.1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放后采用市场经济,激发了市场的活力,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深入市场的程度不够,对于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停留在表面阶段,与自身发展和国情存在脱节现象,造成工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

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意识,没有充分挖掘用户的实际需求,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互动途径。

并且企业管理观念的落后也是造成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虽然引进了国外的工商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偏离其核心理念,忽视了管理的重要作用,整个工商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而想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建设管理机制,积极关注市场发展动态,协调好市场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1.2企业对自身定位模糊不清。

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自身定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商管理的观念丰富普及,多数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引进工商管理模式。

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发展和自身的目标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和路线。

但是,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能准确理解工商管理的思想以及市场与生产的关系,造成自身定位模糊。

因此企业想要发展,必须要准确对自身定位,明确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转变发展思想,改变发展方向,是自身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3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缺乏竞争力。

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企业发展并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需求,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协调较差,各个部门只关注本部门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往往会出现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的发展。

在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上,多数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特点,造成经营模式落后,降低竞争力。

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造成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相关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同时,缺少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时管理人员的知识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会造成管理思想落后,决策缺乏科学性,竞争力较低。

2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

2.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要明确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一,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完善健全工商管理模式。

深刻理解工商管理的核心思想,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自身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吸取更多的优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并且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加强与先进企业交流,积极借鉴经验,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

第三,对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要求相关部门定期举行会议,使各环节的发展都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同时引导员工和各部门关注企业的整体发展,增强集体意识。

第四,企业要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制定企业管理规章,要求员工严格遵守。

对员工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

采取合适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2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探索分析。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工商管理模式。

只有科学的工商那管理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科学长久的发展。

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工商管理队伍,同时及时对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是管理人员及时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知识,了解到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更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

其次,企业要做到合理的人员配置,优化工商管理人员的配置状况,做到人尽其才。

结合市场要求和企业的实际发展,对人员进行有选择的培训,并且要明确人员的权责状况,建立权责统一机制,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要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完善员工的福利保障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再者,企业要不断完善、建立工商管理机制,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现代化水平。

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以及工商管理的理论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要求的发展模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除此之外,企业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

同时要建立完善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改变销售路径,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

最后,企业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与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4]

3结论

工商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践行企业科学发展观,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内部的沟通交流,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企业要加强与市场的的协调,根据市场发展制定合理的工商管理模式,明确自身发展道路,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16).

[2]胡庆泉.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知识经济,(6).

[3]赵忠延.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4]张中堂.探析工商管理应怎样推动经济的发展[J].中国外资,2012(9).

篇9: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问题与解决途径 》

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由从前的单纯求快发展模式转变为了以速度换质量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意味着,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由之前的只求数量转变成了质量同求。

因此,我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新的需求,就需要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途径,促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培养内容不合理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对于社会需求依存度较大的专业,因此,就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

但是,通过我们对一些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相应的社会需求来进行相应的培养内容的更新,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不够关心,并且参与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教师本身并没有从事过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工作,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了解不多,最终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培养模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践性和熟练程度要求都非常高的学科,因而,要求学生在开展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根据所学的课程开展相应的实践,最终促进自己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但是,在很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并且不能够与课堂所学习的内容相匹配,这导致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较差,在进入到社会之后,不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场地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周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终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

(三)培养方法不正确

正确的培养方法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和素质兼备,从而快速地胜任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但是,我们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发展潜力不足。

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教授学生一些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没有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导致学生专业不精的重要原因。

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启发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被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思路

(一)提高培养内容的合理性

培养内容不合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修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促使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容日趋合理。

首先,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的关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工商管理人才的相关培养。

通过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关注程度,能够及时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也能够知晓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程度,这样,就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状况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适应。

最后,聘请在企业中工作,有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经验的人来担任外聘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内容就能够不断趋于合理。

(二)加强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加强培养模式的科学性能够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获得相应的提升,从而不断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首先,提升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通过提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能够促使学校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参与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当中,减轻实践教学模式的阻力。

其次,调用相应的资金,重新建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这样,能够保障学生及时地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实践,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最后,与相关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使学生能够优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丰富学生的实践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培养方法的正确性

提升培养方法的正确性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提升培养方法的正确性。

篇10:浅谈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 企业工商管理建设及科学管理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要不断地引用先进的知识,不断地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和科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才能够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主要讲述了企业工商管理的概要,企业工商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作用,在进行工商和科学管理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高企业工商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科学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人们大众对于企业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当今企业具备了现代化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了较高的工商管理阶段。

但是,我国企业距离工商管理还具有一定的距离,目前主要就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的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目前我国企业仅是刚刚开始市场竞争,还远远没有达到现代化的进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具有较大的差距。

1企业工商管理的概要

企业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其主要就是结合了科学管理思想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方法,必须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了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诸多内容,不仅具有这些硬性管理,同时还具有诸多软性管理,比如企业文化以及非营利性社会活动等。

工商管理工作必须要对日常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才能够保障企业逐渐的朝着目标发展,并且采取先进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企业实现目标。

2企业工商管理和科学管理的作用

2.1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为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资源的消耗,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通过工商管理能够科学、合理地规划企业工作流程,将不必要的程序删除,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目的,能够从最大程度上避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发生。

2.2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对于企业来讲,在进行工商管理工作的时候能够设定相应的方案,从而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的决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路线,制订科学、合理的目标和任务,从而才能够有效的避免企业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并且还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3发挥奖惩制度的优势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人员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制订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的时候,必须要最大程度上激励员工们的积极性,从而才能够提高企业本身的工作效率,另外,必须要认真的落实员工们的各项福利待遇,从而才能够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条件。

2.4准确把握企业的资本状况以及财务情况

为了能够保障企业实现正常化以及有序化的发展,必须要重视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从而要求工商管理部门以及人员必须要科学、合理的掌握企业自身资本的基本情况,才能够为后续的金融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条件。

3企业工商管理和科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比较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尤其是在市场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主动性,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还没有得到完善,

从而无法真正的.约束企业的日常行为,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无论是在本质还是管理规模上都还具有一定的距离,目前,

我国大部分市场企业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竞争力的重要性,另外,我国企业对于效益问题还不能完全的掌控,国外大部分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自身的经济效益,

所以,我国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是自身的经济效益还是综合管理体系都远远没有达到国际上平均水平。

3.2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根据我国相关机构的市场调研表明,目前我国一部分企业对自身的生产模式和销售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改变,目前比较常见的经营理念包括了零库存以及即时生产等,

但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讲,这种经营理念并不科学、合理,市场销售与企业生产呈现正比的关系,并不是没有联系的两个项目,所以,企业为了能够达到销售目标,

必须要结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生产者必须要真正的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生产,从而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管理和经营模式,才能够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3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随着我国逐渐的由传统的技术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工商管理理念逐渐的被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财务报表中的数字变化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更多的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长远目标的制订,为了能够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在进行长远目标制订的时候,工商管理机制必须要符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该学会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从最大程度上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否则就会导致因为企业对自身价值定位出现问题,不仅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还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3.4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传统企业模式主要就是依赖于外来订单,并没有自身去开拓市场的能力,最终就造成了目前大部分产品都是MADEINCHINA的现象发生,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朝着学习型方向发展,否则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将会逐渐地被其他企业替代,失去上升的空间。

4提升工商管理发展的主要措施

4.1牢固树立企业诚信理念

对于企业来讲,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诚信的理念,才能够真正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保障企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从而才能够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必须要不断的深入诚信的理念,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打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4.2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让每个员工清晰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所以,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讲,财务管理的发展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并且从某种角度来讲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切身利益。

所以,必须要打造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才是保障财务工作的基本条件。

通过科学、合理的拓展财务管理的范围,才能够更为精细地开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4.3强化人员管理

企业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要提高员工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真正地关心员工们的日常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够提高员工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提高员工们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能够加强员工们对企业的归属感,真正的从心理认可企业。

4.4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国际市场上证明自身,并且通过国际市场不断的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对于市场开放度高以及具有激烈竞争的产业更是这样。

目前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逐渐的趋向饱和。

如果依然坚守国内市场,进而就会获得比较少的利润,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拓展市场空间,逐渐地朝着国际市场发展。

4.5强化关键技术和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技术和创造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必须要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创造力和关键技术,更好地配置和优化企业的资源,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在进行工商管理的时候必须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资,从而才能够真正地培养企业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才能够赋予企业更多的生命力。

工商管理和科学管理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要积极地引进更为专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够进一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作者:王子安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