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赏析参考

zjqzjq198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望庐山瀑布的赏析参考

【简介】感谢网友“zjqzjq1985”参与投稿,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望庐山瀑布的赏析参考(共10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望庐山瀑布赏析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篇2:望庐山瀑布赏析

1、《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赏析

2、《望庐山瀑布》诗意及赏析

3、《望庐山瀑布》读后感精选

4、《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原文赏析

5、《望庐山瀑布》诗意解读

6、望庐山瀑布导学设计

7、望庐山瀑布教学实感

8、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2篇

9、苏教版望庐山瀑布

10、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赏析

篇3:《望庐山瀑布》 赏析

1、《望庐山瀑布》全诗意思

2、《望庐山瀑布》古诗原文

3、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4、李白《望庐山瀑布》阅读答案及赏析

5、《望庐山瀑布》鉴赏

6、《望庐山瀑布》导学案

7、《望庐山瀑布》优秀教学案例

8、赏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9、《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反思

10、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赏析

篇4:望庐山瀑布 赏析

1、望庐山瀑布ppt课件

2、走进《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作者张九龄的生平

3、《望庐山瀑布》翻译、简介及名句赏析

4、《望庐山瀑布》诗意及赏析

5、《望庐山瀑布》导学案

6、《望庐山瀑布》诗文鉴赏

7、分析望庐山瀑布

8、《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三篇

9、望庐山瀑布古诗鉴赏

10、《望庐山瀑布》《绝句》对比练习

篇5:望庐山瀑布赏析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星罗棋布着各种神奇美丽的景观。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热情的诗笔描绘她们,讴歌她们,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吟咏祖国名山胜水的文学瑰宝。我们热爱祖国的深情,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这些精彩的诗篇唤起和强化了的。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七绝名作《望庐山瀑布》,就是这样一首千古绝唱。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在庐山隐居过一段时间。这首诗,写的便是庐山的香炉峰瀑布。

起句用渐引法,未写瀑布,先写瀑布所处的环境。香炉峰,因山峰尖圆,形似古代的博山香炉而得名。太阳照耀着香炉峰,白色的山岚被染成了紫色。由于句格的限制,无法照实直说“日照香炉峰”,只能略去“峰”字。但一字之省,却获得了奇特的艺术效果:在阳光的作用下,一尊硕大无朋的“香炉”竟冉冉升腾起缕缕紫色的烟气!紫烟、紫气,在古人心目中,是仙气,是瑞气,何等壮丽,何等祥和!落笔不凡,先声夺人。而这紫烟、紫气,多半是由瀑布的水汽所构成。因此,虽未直接写瀑布,而瀑布已隐于其中。

次句步入正题。“遥看”缴出题中那个“望”字。“挂前川”,有人直译为“挂在前方的河面上”,但按常理,应该说瀑布“挂在前方的峰面上”才对。于是又有人演绎为“挂在前方的山川间”。但原诗只说“前川”,并未提到“前山”!因此,这两种理解都不合适。笔者以为,此句不能用散文句法读,它是典型的诗的语言,应解读为前方的瀑布是“挂”着的“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篇曰“瀑布乘岩,悬河注壑”,称“瀑布”为“悬河”,“悬”者“挂”也,“河”者“川”也,可见李白诗实有所本。一“挂”字炼得极好,再没有第二个字能比它更形象,更生动,更贴切!

第三句,进一步写出瀑布的速度、力量与气势,真神来之笔!“三千尺”是文学夸张,极言其高其长。就物理世界而言,任何一条瀑布都不可能有这样大的落差;但在文学世界,非如此不足以蔚为壮观,震撼读者。这便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末句驰骋想象,将瀑布比作从天而降的银河。“银河”不是河,是无数星辰因密集排列而形成的一条光带。但古人既拟之以“河”,正不妨沿着这一思路继续作形象思维:是河便有水,那便是瀑布的源头了。“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层,故称。当我们还沉醉在那壮美的诗境里流连忘返,诗人已为他的杰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李白之前,对于瀑布的文学描写,还从来没有过这样梦幻般的艺术构思!身在人间,想落天外。其诗每每能凭藉天才的创造力,沟通天人两界,李太白真不愧为“诗仙”!

篇6:《望庐山瀑布》赏析

1、《望庐山瀑布》教案分享

2、《望庐山瀑布》读书笔记

3、《望庐山瀑布》英语翻译赏析

4、《望庐山瀑布》译文及赏析

5、《望庐山瀑布》与《庐山瀑布》对比赏析

6、《望庐山瀑布》赏析及创作背景

7、《望庐山瀑布》全诗赏析两则

8、古诗《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9、《望庐山瀑布》作品赏读

10、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7: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古诗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篇8: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望庐山瀑布》赏析

这是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篇9: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①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②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③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④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⑤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⑥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⑦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⑧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 ”,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 ”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篇10:望庐山瀑布赏析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是开元时代的名臣。

试从所描写的景色、表达的情趣或用字的繁简的角度,分析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1)景色相同,情趣相异

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当时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一对象,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张诗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因而,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红泉,冒出紫烟,灿如彩虹。诗人这时位望通显,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

(2)繁简不同,别具一格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的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写,诗形象鲜明。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

李诗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基本属于简的一类。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高和长,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吟咏的是庐山瀑布同一景点,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第一点结合诗人背景,诗人性格答,意思对即可。第二点答工笔和白描的手法也可。要点各占2分,解析各占2分。语言不顺畅适当减分。)

详解:

位于鄱阳湖、长江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山上奇景颇多,瀑布便是其中之一。据周景式《庐山记》①记载,此瀑布在黄龙南数里,其水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飞湍于林,出峰表,望之若悬索。如此胜景,极易触发诗人的灵感,为之欣然命笔。上录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便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吟咏庐山瀑布的力作。这两首诗,皆写庐山瀑布,且皆着眼于远望,但二者同中有异,异曲同工。

1.景色相同,情趣相异

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情感为主的,所谓诗缘情而绮靡②,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③。抒情诗自不必说,即便是山水诗,在模山范水时也往往抒发出诗人的感情。当然,不同的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当时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一对象,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便是如此。这两首诗歌咏的是同一种对象庐山瀑布,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是开元时代的名臣。他伫立于鄱阳湖口,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因而,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红泉,冒出紫烟,灿如彩虹。诗人这时位望通显,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

谪仙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自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无怪宋代大文豪苏轼针对徐凝的《庐山瀑布》诗④评述曰: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苏轼的评语虽未免过分,徐凝之作称不上恶诗,但徐作不如李白之诗思绪飞逸是确实的。李白与张九龄的咏瀑布诗情趣相异也是不言而喻的。

2.繁简不同,别具一格

此处所谓繁,系指诗的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而简则指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二者倘若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则并无优劣之分,正如明代谢榛所说:作诗繁简各有其宜,譬诸众星丽天,孤霞捧日,无不可观⑤ 。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诗人将瀑布置身于阳光照耀下的多秀色的灵山这一背景里加以描绘,以万丈与迢迢明言其高远,以杂树与重云衬托其高远,状其非凡的气势如在目前;以红泉与紫氛相映衬,凸现其多彩,并以日照虹霓似新颖的比喻既状其形,又绘其色,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从而,见其瑰丽的风采;以天清风雨闻状写其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其中的闻字颇为切合望之特点,正如明代钟惺评论此句所说:惟望瀑布,故闻字用得妙。若观瀑,则境近矣,又何必说闻字?⑥此诗状写瀑布,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显然属于简的一类。此诗描写庐山瀑布,紧扣其雄奇壮丽下笔。首句巧借香炉峰的山势和峰名,将高耸的山峦比喻为天然的香炉,把盘旋在山巅的雾霭云气比喻为起自炉中的袅袅轻烟。此句看似与写瀑布关系不大,实则颇为有关,这是以庐山胜景之一的香炉峰交代诗中所写系庐山瀑布,而非其他地方的瀑布。次句以遥看瀑布点明诗题,以挂前川状写瀑布之状。后两句续写之,先以动态感极强的词语飞流、直下与数量短语三千尺直接状写奔腾直下、不可抵挡的瀑布,再以新奇的比喻兼夸张的笔法疑是银河落九天活现出香炉峰前飞流直下的瀑布的神态。诗中,三千尺与九天写足了瀑布的长与高,而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香炉峰飘渺轻盈的紫色云气相映衬,则使庐山瀑布更显得雄奇壮丽。此诗状写庐山瀑布,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

一言以蔽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吟咏的是庐山瀑布同一景点,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相关专题 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