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

吕修诚吕大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3-6岁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

【简介】感谢网友“吕修诚吕大胖”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3-6岁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共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3-6岁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

3-6岁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陈淑莹 陈姝娟 林雁英 刘恩恩 冯宝善

【摘要】文章运用问卷法对广东省农村地区158名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6岁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在年龄方面差异显着,总体情况是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性别方面也存在显着差异,女孩在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方面优于男孩,男孩则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优于女孩;留守类型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更多使用被动应付和发泄策略;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的留守儿童,会更多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和网络资源,加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社会应多给予儿童情感的支持和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类型;情绪调节

基金项目:本文系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肇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广东省3-6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10580019),肇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肇庆学院学生学术引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ZB02)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对情绪反应进行监控、评估、调节,改变情绪反应的强度、持久度等特征的过程,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表现。已有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主要受到养育者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智慧的启蒙者,是儿童情绪的引导者和情感表达的示范者。当父母的引领和示范“缺席”时,祖辈则成为孩子的主要依恋对象,祖辈自身的情绪模式会对幼儿的情绪发展与调节造成影响,祖辈教养者的文化程度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相对于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和人际交往缺陷,且适应性较差。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流动到其他地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单方或孩子的长辈、亲戚代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不能与儿童一起生活,造成亲情关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到家长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更关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在消极情绪下,他们如何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干预指导,国内目前鲜见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提供相关依据和必要的指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留守类型问卷两部分。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共有23道题目,包括6个维度,即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问卷主要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留守类型问卷包括儿童年龄、留守者及抚养者情况等。

2.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的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有高要市禄步镇、云浮市郁南县、惠州市大岚镇、深圳市罗湖区、肇庆市端州区、广州市海珠区,参加调查的是3~6岁留守儿童的主要养育者,共158人。

3.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者的文化程度,为了确保他们对调查问卷的理解,研究者对抚养者进行个别调查,逐一阅读问卷题目,让抚养者做出回答,由研究者记录回答结果。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留守的类型也可以细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次调查发现,6岁以下儿童中基本没有单独留守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运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策略的能力越高;在被动应付方面,3~4岁的被动应付的均值是15.36,5~6岁的均值是12.15,即年龄越大,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越低。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越好。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在发泄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发泄与他们的年龄关系不大(见表2)。

(1)不同性别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体来讲,女童选择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的机会高于男童,即女童的认知重建和自我安慰策略优于男童;替代活动策略性别差异极其显着,女童在替代活动策略方面显着地优于男童;而在问题解决策略方面,男童优于女童;男、女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留守儿童的被动应付、发泄与他们的'性别关系不大(见表3)。

本次研究发现,不同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与母亲留守的认知重建优于与父亲留守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认知重建最差。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是最强的,与其他亲属留守的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最差。但是与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在被动应付和发泄方面均值得分最高,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的儿童的被动应付和发泄均值得分最低(见表4)。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从均值得分来看,养育者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得分高于养育者文化程度为小学的留守儿童。不同养育者文化程度的留守儿童在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见表5。

四、讨论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类型。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可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六种。本研究发现,3~6岁留守儿童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男女人数基本持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儿童身边多由母亲陪伴,其数量占了调查总数的67%。与全国妇联的调查结果中,43.37%农村留守儿童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相比,广东省留守儿童只与其他亲属留守的比例只有10%。这个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农村地区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但他们也意识到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尽量选择父母单方外出,而且以母亲与儿童留守为主。本次调查中没有单独留守的儿童,这是由调查对象的年龄决定的,6岁前的儿童还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身边一定要有成人的陪护。

2.农村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则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能力越高。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替代活动的使用频率都是最高的,这可能与儿童自身能力有限,而替代活动是属于相对有效和容易掌握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关。因此,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情绪调节策略也越好。

在性别方面,女童的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也优于男童,而男童在问题解决方面优于女童,这些差别部分取决于男女性别的天然差异,也与儿童的性格差异有关。

儿童选择哪种情绪调节策略与留守类型有显着的关系,只与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比其它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偏向于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且使用认知重建策略的能力更低,这对儿童日后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而与母亲和其它亲属留守的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这样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暗示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

3.养育者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养育者的文化程度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重建、问题解决、自我安慰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养育者的文化程度越高,留守儿童会更偏向于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这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养育者在面对困难时,总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这也会影响到儿童。“办法总比困难多”,持这样积极态度的养育者对儿童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

五、相关教育建议

1.加强外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发达的通讯技术为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家长在工作之余一定要保证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向儿童表达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靠得很近,父母是很关心自己的。外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频率和质量,能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安,维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弥补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情感缺失和教育缺位。

2.养育者及其他成人对儿童的积极态度。养育者和老师的情绪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人就是儿童的一面镜子,当留守儿童与养育者一起生活,或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时,他们也会模仿和学习成人的言行及情绪调节方式,并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因此,留守儿童的养育者和幼儿园老师应该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对待幼儿有良好的耐心,养育者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减轻生活的压力,为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3.注重家园共育。幼儿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有规律的生活会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社会性支持,减少幼儿的心理压力和引发不良情绪的情景,有利于留守儿童对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会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4.留守儿童社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个儿童都值得被珍惜,留守儿童缺乏了父母的爱,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想法,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放下对他们的偏见。地方妇联、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树立信心。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现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需要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合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和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生活。愿这个群体不再是孤独的守望者,他们身后的援手越多,他们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也会越多。

参考文献:

[1]Thompso,R.A.Emotion regulation: a theme in search of definition[A].In Fox,N.A.(Ed.)。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b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siderations[C].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1994:59.

[2]肖颖。3―5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3]Thompson,R.A.&Meyer,S.Socialization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family[A].In Gross,J.J.(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C].New York:Guilford Press,:249-268.

[4]刘云,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5]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6]吴霓,程秀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升梁山县韩岗镇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3)。

[7]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8]刘宗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

[9]程黎,王寅梅,刘玉娟。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2)。

[10]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陆芳。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2]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3)。

篇2:儿童情绪调节研究方法初探

儿童情绪调节研究方法初探

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范式主要有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种.量化范式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VIPS法、PAM法、HR法、情境法和脑认知成像技术;观察法和访谈法是常用的.质化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如果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把对生理指标的研究、行为的研究和认知的研究成果加以融合,以此构建一个合理、科学和动态的儿童情绪调节模型,那么此研究领域将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 者:闫荣双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NYI TEACHER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4 26(2)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儿童情绪调节   量化研究   质化研究  

篇3: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

儿童2岁时情绪调节策略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

考察儿童情绪调节的`早期发展对以后社会行为的预测.对176名儿童进行2年追踪:2岁时,观察他们在陌生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下的情绪调节策略.4岁时,对他们在陌生同伴情境中的自由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评价其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退缩性.在儿童完成分车票任务和收拾玩具过程中对其任务坚持性进行评价.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预测4岁时社会行为上早期情绪调节策略的主效应显著.这表明2岁时的情绪调节策略能显著地预测儿童4岁时的社会行为.

作 者:王莉 陈会昌 陈欣银  作者单位:王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陈欣银(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Canada)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4(5) 分类号:B844 关键词:2~4岁儿童   情绪调节策略   社会行为  

篇4:隔代教养与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论文

隔代教养与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论文

隔代教养也被称为“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对于亲代教养的特殊家庭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家庭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随着隔代教养现象越来越普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已有研究对隔代教养的成因、利弊和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做了探讨,但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有所欠缺。本研究通过查阅隔代教养和儿童情绪调控的相关文献,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入手,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一、隔代教养概述。

(一)隔代教养的界定。

对于隔代教养的界定,不同研究者的表述有一定的差别。总的来说,国外对隔代教养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区别隔代教养家庭来体现,而我国研究者大多把隔代教养等同于祖父母参与儿童教育。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祖父母对孙辈们的作用多定位在娱乐方面,不承担过多的教育责任。但随着 20 世纪 90年代“代理父母”的增多,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开始受到关注。

国外研究者对隔代教养家庭主要分为三种方式。按照家庭结构划分,分为由祖父母担负整个家庭的重任和孙子女之父母承担家庭责任两类,在这两类家庭中,祖父母进行的教育活动均称为隔代教育;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出发,可以分为祖父母仅负责白天照顾孙子女,祖父母收入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和祖父母为孙子女的合法监护人三类。第三种是从隔代教养家庭包含的范围出发,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只要祖父母是孙子女教育责任承担者之一,则该家庭就属于隔代教养家庭;而在狭义的隔代教养家庭中,祖父母完全替代父母承担孙子女所有的教育责任。

国内学者对隔代教育的定义,主要区别在祖父母对孙子女教育的参与程度及时间上。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主要或全部责任。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教养方式,不包括祖父母和父母共同抚养。另外,也有研究者提出,隔代教养是祖父母对孙子女的看护和养育,是在三代家庭中进行的,剔除了完全由祖父母抚养的情况。

笔者认为,研究者对隔代教养的界定有所差异,一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是现有的定义大多是实证性研究给出的操作性定义,受研究者研究设计的影响较大。

(二)隔代教养的类型。

国内学者参照亲代教养类型的划分方式,并针对隔代教养的特殊性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对隔代教养进行分类。一种较为普遍的划分方式是分四类---关注型、过分监督型、严厉惩罚型和民主理解型。前三种隔代教养类型都存在缺陷:

过分关注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过度溺爱;过分监督型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任何事情都严格监管;严厉惩罚型是祖辈对孙辈一贯地严厉责备,造成孙辈产生严重的自闭、叛逆和自卑等心理问题。民主理解型则是最理想的类型。

国外研究者对隔代教养类型的划分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祖父母的教育理念,考察祖父母关注的是祖辈的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由此划分为分配型(同时关注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象征型(关注社会规范但不强调个人需要)、个人型(关注个人需要而不关心社会期望)和疏远型(很少有强烈的态度期望)。另一角度是祖孙的亲密关系,划分为参与型(祖父母的行为类似父母,在家里的重大事情上有发言权)、伙伴型(祖父母经常遵循“不干涉原则”,不参与对孙子女的抚养、社会化和纪律管教)和疏远型(祖孙关系是正式的和疏远的)。

(三)隔代教养对孙辈的影响。

1.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国外研究者指出,隔代教养下的儿童存在无安全感、易焦虑、行为分裂、性格发展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其中,女孩更易出现情感问题。另有研究发现,有 26%的隔代教养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比一般儿童高 10%左右,男孩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更高。

情绪方面,一项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中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表达影响最大的恰恰是来自祖父辈的负面情绪。隔代教养下儿童的情绪发展问题多为儿童情感实证研究中的一部分,且一般不是主要部分,相对较宏观,缺少具体细致的分析。但这些研究也证实了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某大学对学生性格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经过隔代教养的学生与父母直接教养的学生在性格上存在显着差异。前者表现出强迫症、偏执、歇斯底里和人格分裂等倾向。隔代教养造成的儿童性格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冷漠,缺乏同情心,集体观念淡薄;任性执拗,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为他人着想;孤僻,倔强,不愿与他人交流。

对形成这些不利影响的原因,国内学者认为主要是祖辈对孙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由于祖辈的守旧思想,以经验代替科学,因此,隔代教养无法与时俱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有些祖辈出于补偿心理,认为严厉的教养方式会使家庭失和,便一味满足孙辈的要求而导致对孙辈的溺爱,或对儿童的错误采取忽视态度。

3.对儿童学业的影响。隔代教养的儿童更易产生厌学情绪,辍学现象尤其明显。一项针对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研究指出,隔代教养家庭的学生学习困难,三分之二以上学生学业成绩处于中下水平。

二、儿童情绪调节。

(一)情绪调节的定义及类型。

情绪调节的定义并不是十分清晰。有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情绪产生、继续的过程和对内部情感状态的发生、强度或持续时间的调节,以及和情绪有关的生理过程。这种定义得到较普遍的认可。情绪调节有三种类型:情绪的控制与调节;与情绪相关的行为调节和控制;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调节和控制。也有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认知两方面进行的分类:

内在认知包括对情绪的认识,情绪调节策略的解释、提取和选择等;外在表现则是在内在认知基础上采取的具体行为,例如情绪的表达。

(二)情绪调节策略。

儿童运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共有 6 种:认知重建、问题解决、替代活动、发泄、被动应付、自我安慰。其中,认知重建是儿童通过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消极事件;解决问题是儿童勇于面对问题,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合理运用适应性行为和方法处理困境,从而减少或消除消极的负面情绪;替代活动是转移儿童在遇到困难时消极情绪的注意力,尽量转移到一些积极的事件中去;发泄指儿童通过使用破坏性或伤害性的行为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被动应对是指儿童在面临困境时采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主动面对;自我安慰指儿童通过重复相同的、无意义的身体动作及一些话语来安慰自己的行为。

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在任何年龄阶段,替代活动都是最主要的情绪调节策略,自我安慰和发泄两种策略应用偏少。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策略的应用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泄策略随年龄增长逐渐递减。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情绪调节策略越来越需要认知的参与。

(三)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照料者为儿童的情绪能力提供发展基础,儿童在与照料者的人际关系情境中逐渐发展自身情绪调控能力。照料者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支持、榜样和引导作用,照料者的情绪表达、情绪状态和情绪调节策略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发展。已有实证研究表明,中度情绪表达的母亲能引发儿童更多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

家庭互动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照料者的关注程度,对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是否能及时做出反应;其次是与孩子之间的情绪谈话;最后是父母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过于严格控制儿童的情绪表达,将导致孩子隐藏自身的消极情绪,往往在遇到矛盾冲突的情境时,则表现出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祖父母精力有限,对儿童情绪的关注可能不如父母及时;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祖父母通常不重视与孩子的情绪谈话;另外,祖父母容易对孙辈的情绪表达采用纵容的态度。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隔代教养儿童与亲代教养儿童在情绪表达上出现差异。

2.儿童性格与气质。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气质性格和情绪调节之间的关系日益重视。研究人员认为,气质能反映先天的神经活动方式,影响着儿童情绪调节。

一方面,不同的性格气质在相同情景下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模式,性格气质可作为情绪反应的一种预测。

另一方面,在同一压力情境下,不同气质性格人的情绪调节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而有关隔代教养的研究发现,隔代教养会对儿童的气质、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进一步影响儿童的情绪表达。

三、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

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国内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较少,但在对隔代教养的研究中,儿童情绪调控有时会作为一个考察维度出现。

一项关于隔代教养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指出,在情绪问题上,隔代教养幼儿的得分显着低于父母教养和共同教养的幼儿。祖辈家长在人生价值观、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等方面不能与时俱进,对孩子过度保护、限制,使隔代教养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另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儿童易表现出易怒、歇斯底里等情绪,或是喜怒无常,无法有效控制情绪,易产生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

一项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研究,在研究设计时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隔代教养与亲代教养的对比,二是城乡隔代教养的对比,三是祖辈文化程度对隔代教养儿童情绪调控的对比。在对比隔代教养和亲代教养儿童的情绪调节问题时,在认知重建上,研究表明亲代教养组得分均值大于隔代教养组;而在被动应付、问题解决、发泄、自我安慰、替代活动等情绪调节策略上,隔代教养组得分均值均大于亲代教养组。在发泄和替代活动上,隔代教养和亲代教养方式有显着性差异。隔代教养组发泄活动得分高,表明祖辈在教养儿童时溺爱现象严重,祖辈允许孩子发泄。在替代活动中,隔代教养组的平均值显着高于亲代教养组,表明可能是父辈对儿童的严格要求。父辈相对较注重儿童在某件事情上的专注力和毅力。祖辈教养孩子大多属于“看管式”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使孩子能认识到危险,并在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但也易造成其知难而退的心理。

在将城镇和农村隔代教养儿童进行比较时,研究者发现,农村隔代教养组幼儿在消极情境中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各项平均分总体低于城市组,其中,农村组儿童在消极情境中的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得分均值较高,且农村组儿童的自我安慰调节策略的得分较高。研究分析,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与城乡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小孩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控制与制止,因此,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主能力。而生活在城市中的祖辈在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教育手段等方面可能比农村祖辈更科学,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

在考察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隔代教养过程中,不难发现,祖辈文化程度越高,在消极情境中幼儿更容易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所面临的消极事件。在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的情绪调节策略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祖辈教养组得分均值低于接受初等教育祖辈教养组。文化素养高的祖辈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也许要比文化程度低的祖辈更为全面和透彻,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相对来说更加科学。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针对性的研究较少,未形成系统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隔代教养及儿童情绪调节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但缺乏针对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影响的系统研究。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调控的主要因素,而隔代教养和亲代教养的家庭环境差别较大,这些差异是否对儿童情绪调控产生影响?如何产生影响?影响的表现又有哪些?另外,许多隔代教养对儿童的影响结果,比如儿童的气质性格,也是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子,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弱是否明显?这种联系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种联系有哪些影响因素?这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更加系统且细致的研究。

(二)研究角度较单一,未全方位涵盖儿童情绪调节。

笔者检索到的关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均是从儿童情绪调控策略选择这一方面进行的。

然而,儿童情绪调控的含义十分丰富,包括内在认知(认识情绪,情绪调节策略的解释、提取和选择等)和外在表现(情绪的表达等),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仅仅是内部认知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整个儿童情绪调节的情况。因此,对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需要扩大涵盖面,进行多角度研究。

参考文献:

[1] 东方。隔代抚养综合征[J].心理与健康,(5):65-66.

[2] 段飞艳。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4):13.

[3] 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影响的城乡差异研究[J].心理研究,2012(4):29-35.

[4] 刘云。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37-42.

[5] 王玲凤。隔代教养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0):673

[6]侯瑞鹤。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心理科学,,29(1):18-21.

[7] 孔屏。祖父母教养与孙子女情绪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8):81-83.

[8] 林志中。美国隔代教育现况及支持方案分析[J].中国家庭教育,2002(2):61-69.

[9] CHERLIN A,FURSTENBERG F F.Styles and strategies of grandparent-ing [J].Grandparenthood,1985:97-116.

[10] GARNER P W,J ONES D C,MINER J L.Social competence amonglow-income preschoolers:emotio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social cognitivecorrelates[J].Child Development,1994,65(2):622-637.

篇5: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留守儿童在目前的人口中占了不少的比重,留守儿童除了缺少父母的陪伴,更多的是教育的缺陷,这种缺陷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是需要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家访工作一直都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作用。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家访十分方便,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这种情况,怎样做好留守儿童的家访工作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留守儿童;家访

一、留守儿童家访的重要性

1、以家访为载体,关爱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而他们素质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这就对需要能够负担起他们父母的重要作用,经过家访这一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重视留守儿童的生活细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爱护。

2、以家访为桥梁,引导初中阶段留守儿童

家访是让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的有效方式。经过实际的访查,能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生活情况,并且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教育。通过家访,指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家访的基本原则与方式

1、家访的原则

对待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家访应该秉着以下三种原则:第一,主动性原则。要把学生的当前的状况积极主动地经常与家长沟通,共同商量促进学生进步的方式。在家访的沟通交谈过程中要能够掌握主动权,把握整个交流的节奏,进而得到家访的目标。第二,经常性原则。要多次的进行家访,适当的向家长告知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且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情况,及时的了解存在的不足,进行解决,并且坚持进行。第三,科学性原则。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科学的技术,用具有艺术性的方式来去教育学生,并指导学生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用敷衍的态度,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去关怀学生,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2、家访的方式

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诚的对待家长,家访的态度要亲切、温柔,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够让家长感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劝说。同时,要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情况。假如教师的评价不够公平公正,就会让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出现很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所有的学生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教师在向家长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表现好的方面时,同时还需要明确的告诉家长们学生当前存在的不足,不仅给家长们信心,还需要让他们了解下一步教育的方向。最后,在家访时要能够使用科学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现实中的经验或事例来向家长说明,让家长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想,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家长们提出的建议,教师要虚心的`接受,并且做好记录。

三、进一步完善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家庭家访的策略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定期更新

在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时,学校就可以建设留守儿童的档案,把他们的家庭详细地址,家长的工作与姓名,家庭经济情况与家长的联系电话进行登记。特别是对于父母都在外工作的留守儿童,要把他们作为主要对象,建立相关的档案,把学生留守的原因、家长的情况进行细致的登记。并且,在每个学期都进行更新,了解家长是不是还是在外工作,这样便于对学生家庭教育进行管理。

2、科学选择家访时间

班主任在选择留守儿童的家访时间上也是需要注意的。首先,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在确定具体的家访日期时需要和家长们取得联系。对于一些长期在外工作的家长,每学期可能只有一段时间在家,班主任就要了解家长们的情况,做好沟通,这样才能让教师与家长做好面对面交流。

3、留守儿童家访的具体案例分析

1)对单留生的家访对于每个儿童来讲,父爱和母爱都是在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假如缺少了父爱或者母爱,都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情感上面的缺陷,无法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在面对家访单留生时,教师要能够提醒家长,重视儿童和另外一方的情感沟通。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这一方式,告诉家长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步。并且告诫家长不能因为工作而不重视对于儿童的教育与责任,让家长了解到他们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2)对双留生的家访让孩子父母多和孩子以电话或书信形式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并在孩子父母回家时进行一次回访。毕竟与孩子父母直接的交流,才是最为有效的交流。在对双留生的家访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加入人文关怀。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因为这些学生和普通的学生相比,更需要爱护。其次,要从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学生的邻居或者亲戚,然后通过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深入的沟通,让家长能够多给学生打电话来促进情感交流,关爱他们的身心成长情况。最后,要在家长回家时再进行家访,和他们的直接交流才是最为重要的。

4、做好家访记录与回访

班主任在家访之后要把家访的情况与在家访中存在的问题详细的记录,并且按照学生在学校之中的表现情况结合家访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新的评价与分析,进而来制定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家访之后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监督与指导,和家长通过电话等方式保持联系。教师应该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好家访情况记录表,为日后的回访提供重要的凭据。例如现在的“家访登记表”,就是有效地记录工具,教师把每个家访情况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为教育做好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对于留守儿童的家访不光要停留在形式之上,还需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把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思想向家长说明,只有家庭、学校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芳信,王中林.《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配合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A].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总第12期))[C].2015,04.

[2]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与学校教育对策――对浙南R市的调查与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12,05:78-85+157.

[3]杨倩.辽宁省锦州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现代教育科学,2015,08:12-14+23.

相关专题 情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