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昵称好难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简介】感谢网友“昵称好难”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共8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高考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赏析: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聊,姑且。引,长,引伸为“远”。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霭,轻烟。断霭,谓烟时起时没。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论:如果光看正史里的寇准,是断然想不出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宋初诗坛分三种体,一是白体,二是晚唐体,三是西昆体。寇先生则是晚唐体的盟主,也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因为他官做的大,而爱好写这种诗的人大抵都是和尚和隐士。比如宋初的“九僧”,比如林和靖隐士,还比如魏野隐士。他们的本来就是“我是清都山水郎,几曾着眼看侯王”的那种tease。终日介的闲着,所以就爱在狭小的空间里苦吟出一些清新自然的景色。尤其喜欢把功夫用在中间两联上,句式大抵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两句为二二一,还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呕心沥血的加以琢磨。象寇公这首诗,中间两联就历来受人追崇,北宋翰林图画院还曾“野水”这一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画画水平的高低,可见这一联确为写景之佳句。

全诗前三联全是写景,后一联由景生情,做到了交融。首联点明地点,古人大抵一登楼就感触良多,曾在帅哥刘表手下工作的王粲同志就是力证。又如古来那些恨恨不平的人们总要喝酒一般,陶渊明先生又可算做一个具体的例子,陶先生曾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就解印绶去职。诚然可敬可佩,虽则陶先生一不买任何彩票,二没有“低保”可吃,三更没有加入工会,然而家中却还有“奴子”,由此足可见他“不折腰”的底气所在,不然饿死与南山之下怕也是情理之中。

颔联就是化用韦苏州《滁州西涧》的名句了,黄鲁直每每引以为自傲的就是他所创的“脱胎换骨大法”和“点石成金大法”,古代虽不讲究知识产权,然而儒家学派的学风却是不容于抄袭的,寇老西儿这一联乃从楼上的视角来看,所以野水和孤舟的描写要虚,但结合整诗来读,则意境更为丰厚。颈联所写的景物则更抬眼所见,最后一联则化景为情。“惊”字为眼,情却没有表露,含不尽于意外本是宋人所追求的境界。宋初追随晚唐贾岛、姚合路线的晚唐体,寇公的这首诗实可算个一个代表。北宋翰林图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考题,夺魁的人这画的是“一船夫睡在舟尾,横一孤笛。”

篇2: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后汉书·李恂传》

[注释]: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乙文】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①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②,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③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④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②内署:王维的办公处。③采访使:官职名。④开元:唐玄宗年号。

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偕( ) (2)会( ) (3) 期( ) (4)卒( )

7、请用两个“/”给【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8、翻译【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①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 。 ②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

9、【甲】文中写出了作者登楼前后的两种心情,请用【甲】文中两个字进行概括。(2分)

10、孟浩然虽才华出众,但一生仕途坎坷,从【乙】文中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2分)

11、请结合孟浩然给自己取的字和【乙】文中孟浩然的行为表现, 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人?(2分)

12、积累链接:由【甲】诗中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与我们曾经学过的那句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写出这句诗及作者与诗题。(2分)

6、(4分) (1) 偕( 一起 )(2)会(适逢,正赶上) (3) 期( 约定 ) (4)卒(最后)

7、(2分)朝 宗 怒∕辞 行 ∕浩 然 不 悔 也

8、1、曾经在太学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人敢和他比的。2、我听说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

9、(2分)聊、惊

10、(2分)喜好归隐,不善交际,敢说真话,不顾情面(答出二点即可)

11、(2分)一身正气、不畏权贵、洒脱自由、归隐山野、不慕荣名(答出两点就可)

12、(3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篇3: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②遥清渭③,沉思忽自惊。

注:①本诗作于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③清渭,指渭水。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8.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9.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的极妙。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墨香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篇4:春日登楼怀归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译文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

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小舟无依横在岸边。

远处荒村古寺,一缕缕炊烟袅袅,三两声莺莺叫语。

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注释

引望:远望。

杳杳:深远的意思。

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

流莺:谓婉转的莺鸣。

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泾。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赏析

春天是万物复兴勃苏的时节,客居他乡的游子,每到春天,总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思乡之感。寇准当时身在乡外,遇上春天,写下了这首怀归的诗篇。

诗要表现的是思乡怀归,所以选取了最能表现这一情绪的“登楼”来写。首联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古人论诗强调起句要拉得开,压得住,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颔联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入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里飘啊悠的,诗人心里琢磨着: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入后,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这一联纯粹的写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认为:“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韵语阳秋》卷十八)这是从何说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焕的诘难:此联“乃袭‘野度无人舟自横’句,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历代诗话考索》)何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寇准因为“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范雍诗序语),所以此地看见相仿景色时,很自然地受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触发,便随手点化了韦句,而意境比韦来得丰厚,如斯而已,何来“公辅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说显然是穿凿附会。

颈联写抬眼见闻。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村里入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嗽着。

也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的怀归之情。此时,诗人不可遏止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经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里,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有自已的亲人······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他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这时,他的心头该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

由于写景是全诗的重心,对仗工稳、生活气息浓郁的中间二联景句就成了诗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联,妙手偶得,浑然天成,更博得了赞赏。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以为它“深入唐人风格”。王渔洋把它转引入《带经堂诗话》的“佳句类”内,连北宋翰林图画院也将此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高低,这都说明这首诗以写景驰名,以致本来写得并不差的抒情句却为它所掩了。

创作背景

作此诗时,诗人寇准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篇5:春日登楼怀归原文及赏析

[宋代]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译文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只有一只小船整日停在岸边。

黄昏时荒寂的村中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

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注释

引望:远望。

杳杳:深远的意思。

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

流莺:谓婉转的莺鸣。

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泾。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邽,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赏析:

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作者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古人论诗强调起句要拉得开,压得住,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入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里飘啊悠的,诗人心里琢磨着: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入后,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

这一联纯粹的'写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认为:“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韵语阳秋》卷十八)这是从何说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焕的诘难:此联“乃袭‘野度无人舟自横’句,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历代诗话考索》)何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寇准因为“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范雍诗序语),所以此地看见相仿景色时,很自然地受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触发,便随手点化了韦句,而意境比韦来得丰厚,如斯而已,何来“公辅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说显然是穿凿附会。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写抬眼见闻。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村里入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嗽着。

也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的怀归之情。此时,诗人不可遏止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经的下邽,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里,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有自已的亲人······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他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这时,他的心头该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

由于写景是全诗的重心,对仗工稳、生活气息浓郁的中间二联景句就成了诗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联,妙手偶得,浑然天成,更博得了赞赏。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以为它“深入唐人风格”。王渔洋把它转引入《带经堂诗话》的“佳句类”内,连北宋翰林图画院也将此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高低,这都说明这首诗以写景驰名,以致本来写得并不差的抒情句却为它所掩了。

篇6: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翻译赏析寇准

,这是北宋政治家、著名诗人寇准所创作的一首思乡怀归的五言律诗。

原文: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春日登楼怀归字词解释:

⑴引望:远望。

⑵杳杳:深远的意思。

⑶断霭:时有时无、忽聚忽散的烟气。霭,轻烟。

⑷流莺:谓婉转的莺鸣。

⑸旧业:祖上的基业,如房宅田地等。清渭:指渭水,源出甘肃鸟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东至潼关入黄河。渭水清,古人多与流入渭河而水流浑浊的泾水对举,称清渭浊泾。寇准的家乡在渭水北岸的下,他当时在湖北,所以有“遥清渭”的感叹。

篇7: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翻译赏析寇准

春天是万物复兴勃苏的时节,客居他乡的游子,每到春天,总会不由自主地生出思乡之感。寇准当时身在乡外,遇上春天,写下了这首怀归的诗篇。

诗要表现的是思乡怀归,所以选取了最能表现这一情绪的“登楼”来写。首联就说自己登上高楼,伸长了脖子,向远处眺望,只见到无尽的春水,涨满了河中。这一联气势很宏大,给下文发挥情感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古人论诗强调起句要拉得开,压得住,这首诗正做到了这一点。

颔联俯察。诗人从平野尽头收回视线,开始细细察着楼前底下有无别致的景色。原来在这片广野中,竟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不过,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那船家也不知到哪去了。诗人不由好奇,便将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但是看了好半天,也不见有个入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里飘啊悠的,诗人心里琢磨着:看来这条渡船自清晨渡入后,就一整夭地被船家撂在这儿了。这一联纯粹的写景句,宋人葛立方竟认为:“寇忠愍少知巴东县,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固以公辅自期矣,奈何时未有知者。”(《韵语阳秋》卷十八)这是从何说起,因此遭到清人何文焕的诘难:此联“乃袭‘野度无人舟自横’句,葛公谓其‘以公辅自期’,强作解矣。”(《历代诗话考索》)何氏的意见是正确的。寇准因为“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范雍诗序语),所以此地看见相仿景色时,很自然地受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的触发,便随手点化了韦句,而意境比韦来得丰厚,如斯而已,何来“公辅自期”之思。葛立方之说显然是穿凿附会。

颈联写抬眼见闻。诗人伫望楼头已久,因此当他目光移开渡船,抬眼向荒村望去时,已近黄昏,村里入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所以冒出了缕缕轻烟。高楼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寺,听得出有几只黄莺在那儿啼嗽着。

也许是流水、渡船、炊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色的回忆,抑或是无所栖托的流莺的啼声唤出了诗人心中对故居的思念,总之,登楼见闻领出了尾联的怀归之情。此时,诗人不可遏止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那清清的渭水流经的下,就是自己的故里,在那里,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有自已的亲人・・・・・・迷离恍惚之中,诗人仿佛已置身故园,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庄。他完全浸入了沉思之中。蓦地一阵心惊,他回过神来:“此身还在异乡巴东呢!”这时,他的心头该有何感想,然而他不说了,就在“惊”字上收住了笔。

由于写景是全诗的重心,对仗工稳、生活气息浓郁的中间二联景句就成了诗的中心。尤其“野水”一联,妙手偶得,浑然天成,更博得了赞赏。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以为它“深入唐人风格”。王渔洋把它转引入《带经堂诗话》的“佳句类”内,连北宋翰林图画院也将此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高低,这都说明这首诗以写景驰名,以致本来写得并不差的抒情句却为它所掩了。

个人资料:

寇(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p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相关推荐:

踏莎行 寇准全诗翻译及赏析

寇准名言

篇8: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翻译赏析寇准

无事登上高楼远望,茫茫一片平野无边无际。四野空空,只见流水,不见渡者。小舟无依横在岸边。远处荒村古寺,一缕缕炊烟袅袅,三两声莺莺叫语。这些多像我遥远而熟悉的故乡啊,想到这里,不由惊醒。

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

试题: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4)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1)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3)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4)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的极妙。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墨香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春日登楼怀归创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有人认为“当是莱公谪外时所作”(见王文濡编《历代诗评注读本》上册),其实不然。它作于寇准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大约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诗人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说:“莱公初及第,知归州巴东县”,司马光《温公续诗话》道:“年日一九进士及第,初知巴东县,有诗云:‘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十二引《蜀道驿程记》亦道:“公在巴东有‘野水、孤舟’之句为人传诵”,另外葛立方《韵语阳秋》也有类似说法。此说当可信。

相关专题 春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