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论文

晶仁心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晶仁心”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论文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在化学概念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采用多种方法

关键词:新学概念、认知结构中

在化学概念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采用多种方法,提供各种直观的、具体的范例,为新学的概念找到固定点;帮助学生将新学概念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之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完善的认知体系。

一、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

高中化学在教材中存在许多概括性强,范围广的上位概念。上位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这类概念能否正确形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对这类概念的形成,需对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例子进行反复感知、分析和比较,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对这一概念的掌握的过程。这种概念的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促进新概念形成的相应的下位概念;其外部条件是教师或者教材所呈现的正、反例或反馈信息能促进下位概念向上位概念转化。上位概念学习形式的思维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发现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物质的分散系、烷烃、酯、醇等概念的获得就是典型的上位概念形成方式。

在对上述概念的教学时,可提供适当的范例,丰富学生的表象。提供范例的方式可有多种,如实物、模型、实验、课件等。如在形成胶体的概念时,为了促进学生意义学习,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1.提出问题“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那么,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吗?”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的寻找证据。

2.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FeCl3溶液、CuS04溶液、Fe(0H),胶体、豆浆、墨水等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仔细观察,记录现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根据实验现象的对比,引出概念;并且促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光通过溶液、胶体和浊液时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

3.利用课件(Flash动画演示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理并配上解说词)展示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由于提供的材料,在层次上是逐渐深入的,具有逻辑结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内容是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觉得抽象的概念学习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从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使学生理解了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还能消除头脑中原本存在的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形成清晰的、稳定的、概括的新概念。

另外,在教学时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要一步到位,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的编排也是多次出现,循序渐进的。比如,在开始讲授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时,不要急于讲清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只说明“元素化合价有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即可。

二、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学生在新概念学习中,以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概念进行加工,使新知识与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观念相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高中化学中的大部分概念的学习,都属于下位概念的同化。如,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分散系和溶液、胶体、浊液,物理量和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和米、千克、摩尔等,前者均为后者的上位概念,这种学习方式所需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上位概念,外部条件是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上位概念,思维过程主要是区分新概念和同化它的原有概念之间的异同。在概念同化中,概念的本质属性已在上位概念中揭示出来了,无须再进行发现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活动,学生的主要思维是辨别与原有概念的异同。区分了新旧概念的异同,新的概念也就被学生获得。一般地说,下位概念的获得比起上位概念的获得要容易些。

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尽量找到将要学习的概念的上位概念,使新概念变成下位概念。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质的量”及“摩尔”对高一学生而言,是以前从未听到过的抽象概念,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若列出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样,“物质的量”就变成了“物理量”的下位概念,也成了其他物理量如温度、长度等的相关概念。“物质的量”也就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了支撑点,从而消除了陌生感,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的概念之间建立本质联系。概念关系图、概念系统图等,这些可以简洁、突出、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加速概念的同化。

三、消除混淆,促进组合关系概念的整合协调

化学组合关系概念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关键属性。学生学习这类概念最容易混淆。这类概念的学习方式不能从以往的知识中归纳、总括出来,也不属于哪一个上位概念,需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组合。所需的内部条件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同位概念,以及能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外部条件是教学内容或教师能提供消除混淆的途径,促进相关概念整合协调的正、反例子或反馈信息。在高中化学中,属于这种关系的概念有: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电解质、非电解质和不是电解质;氯气、液氯和氯水,醇与酚等等。

在教学时,要使这些概念有效地整合协调,关键是要消除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混淆。我们可以通过“精细化”教学策略,消除易混淆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教学,是高一“离子反应”内容中较难掌握的概念,也是学生在整个高中学习中比较难掌握的概念之一。我们在教学时,首先,给出下列物质(硫酸、盐酸、氯化钠晶体、氢氧化钠溶液、蔗糖、二氧化碳、碳酸钙、铜、氧气)。请同学们判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其二,让学生解释自身判断的理由;其三,让学生说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定义内容。其四,再次要求学生对上述问题做出判断。其五,由老师与学生一同对上述问题做出判断。教师主要是引导式的,诱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时刻对学生的解释做出补充和必要的修正,从而使学生的易混淆要领得到精细化,达到与科学概念一致的要求。

篇2: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包括教材的编排体现、深度和内容范围同时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传统等的问题。在中学化学专题教学中概念教学方法属于比较复杂的类型,在涉及到教师的认识和教法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教学紧密配合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自身的特点,当然一般教学的共同特征化学概念教学也具有。本文主就提高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质量的几种方法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161-01

1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对实验进行充分利用

感知是一切认识的开始。学生对于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都很生疏;少部分内容可以直接感知,更多的内容需要间接认识。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的手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在教学中这也是符合教材要求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得到扩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也需要这样的前提条件。直观现象反映出来的只是个别思维的外表特征与外表的联系,仅仅是认识的一个开端,作为一个向导方便入门。教师对于学生正确思考需要及时的引导这些建立在实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要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的去掌握和理解,从而使正确的概念得以形成。在讲授“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概念的时候需要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试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很慢在对氯酸钾进行加热的时候;没有氧气放出在用酒精灯加热二氧化锰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时候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较快。分离加热后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剩余物得到的黑色粉末再和氯酸钾混合加热后,会观察到氧气的放出速度还是很快,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建立催化剂概念的同时对获得概念的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加强直观教学还可以通过模型、实物和图表等处了学生使用和教师演示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说描述的事物生动形象还可以慎重的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把思维由抽象转化为形象。

2概念的讲授要求准确、突出、严密

理解概念的关键及与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就是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所以,教师要充分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教授概念的时候,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组成句子的关键和重要的词句,使学生对所讲概念可以理解的比较确切。第一,对理解进行强调不是记忆。学生不必死记懂了的概念。例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是教材上对于分子的概念。在这不多的字数里有非常深刻的含义:1)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2)分子只是组成物质的多种微粒中的一种;3)分子是一种微粒,肉眼看不到。教师这样分析、讲解概念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便于记忆也容易理解。第二,要咬文嚼字重要的概念,进行逐字理解最后牢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不可以把概念中的关键词用其他的同义词代替,看会有怎样的区别产生。

3注意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事物本身之间都是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同样的也会存在于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之间,化学概念之间也是这样的。学生对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化合价等一系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会受学生对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和原子核等概念理解的影响。教师要切实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观点与知识系统上给予帮助。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起着牵线搭桥作用的是对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进行分析,经教师的正确分析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对于认识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都存在于中学化学中。所以必须重视分析在讲授概念的时候。学生会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了解如果不进行分析的情况下,结果就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实质不能系统地牢固掌握。

4结合练习与复习,促使概念的巩固与发展

注意加强复习和反复运用可以使学生对一个新概念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教师能只是满足于学生能背出和默写出所学的概念。教师应做到几项工作对于概念的巩固:第一,要求学生作典型的记忆用于巩固概念在每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后。第二,为了使所学概念得到巩固安排一些巩固性的学习。第三,应反复订正、分析错误对于那些学生容易弄错的概念。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同时,人们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这是有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概念的阶段性及发展变化是为了避免教学上的绝对化和前后矛盾必须要注意的。教师要做到胸怀全局对于概念的深化与发展过程。要有意识的渗透或者适当的点明还需进一步研究了解即使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对初步概念进行引入。不分阶段,急于求成而一味追求深入也是不行的在教学中。

5注意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需要随时贯彻的一条原则还有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开发,使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不断的得到提高。提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问、习题、实验和讨论是课堂中经常用到的运用方法,其中用到最多的是习题练习。所以,一定量的精选习题要配合在教学中使用,对习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新知识和对所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最终使智力得到开发。在进行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针对习题进行关联性提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自己联想总结规律,老师起到引导和归纳作用,做到这些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总结,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概念教学就需要多联系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考虑问题,尽量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创造有利条件,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对化学概念牢固掌握的同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婷.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李思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孙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陈静.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浅析[J].成功(教育),2011,07.

篇3: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论文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论文

新时期的高中化学追求探究性教学,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独特新颖的教学课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从一定角度来说,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让教师能够更加愉快地教学,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去收获更多的重视,不断提高化学学习能力.这也是最理想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由此,可以明确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发展方向,重在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不能局限于课本,还需要充分打开学生的化学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发挥创造性.

一、精心构筑和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内容

探究式教学需要立足于整体的教学安排,将方方面面需要进行探究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然后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讲解.就实际情况来说,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于探究式学习,对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的设置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哪些化学知识,然后用什么样的方法最能够让学生接受.在探究式教学的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首先要提出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或是直接给出几种假设,给予一定的实验探究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分析.譬如说在苏教版高中化学中学习氮的循环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一段事件回顾的视频,让学生猜想视频中刺鼻的气体是何种化学物质,硝酸到底是呈什么形态,有什么样的性质.第二步让学生进行实验得到结论.然后将结论进行汇总,对照正确地答案找到自己的不足,最后通过这些过程进行学习反思和评价总结.这种探究式教学涵盖了问题的引入、猜测与假设、实验活动、结论推导、问题反思与交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此来丰富探究式教学,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接触化学、认识化学.

二、巧妙创设探究教学的情景与问题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中着重强调了在化学学科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能够让学生投入到探究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学会自己思考并解决,以此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至关重要,学生是否能够融入到课程学习之中有赖于情境创设是否合理并贴近生活.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和主要讲解的知识点内容,根据这些内容确定情景区间,找到适宜的教学素材,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不会排斥化学课程的学习,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去思考问题.譬如说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则新闻,在的5月18日,在重庆市北部地区某个化学工厂发生氯气泄漏的事件,当场就有几名工人身亡,其余周边的居民都被疏散到安全区域.针对新闻中所描述的画面内容,学生投入到情境之中,教师提出主要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能够结合情境作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掌握探究教学的步骤与本质

探究性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注重于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索化学.在实际教学中要明确基本的教学流程,针对重点知识的学习设计教学内容,将过程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能力,力求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课程内容学习都要采取相同的教学手段,而是需要教师明确课程目标的核心所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探究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会变通和灵活应用,认清探究教学的本质.譬如说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学习过氧化钠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氧化钠、氧化钙等基本特质.在设置探究活动环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习氧化钙、氧化钠时的过程,由于钙元素与钠元素临近,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想来进行相关实验探究活动.由此,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同时能够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帮助分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技能.

四、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而展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为例,以“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为例,在Na2O2与水反应的探究中,教师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实验现象,对于实验结论,先由学生表达,教师再让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Na2O+H2O叄叄2NaOH;2Na2O2+2H2O叄叄4NaOH+O2↑)并判断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电子得失情况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教师点拨指导并归结出“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的结论.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程中需要重视多方面问题,需要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能够投入到各个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在欢乐的氛围里去探究化学的奥妙.

篇4:高中化学参与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参与型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一、课前参与性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融入到与知识相关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现象的内涵,使学生处于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的最佳状态,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入铁、铜、铝等,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从触觉和实验中观察金属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生锈现象和播放经过快进处理的生锈现象的科学视频资料,指导学生探讨生锈后转化成的化合物及其性质,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中来。

二、开展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授课教师可以不断地创设变化的、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环境,实现多元化的教学。例如,在探讨“反应产生电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展开讨论并进行实验。通过问题或任务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让学生能学到知识。在新授课之余,适当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创造性实验比赛活动,激发他们在相互竞争中参与学习与合作的欲望。课堂的教学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直观、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技术手段引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实践探究

合作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很重要,不仅体现教学双边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还能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课堂小组的讨论交流思想和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定会显示不同的效果。例如,《铁与铁的化合物》的教授,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家用厨具会生锈?生锈发生的是什么化学反应?如何防锈和除锈呢?学生通过分组参与讨论,合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准备的实验原料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论,教师分别进行点评,最终引出相关化学原理。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思考的机会,对于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应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解决办法和途径,敦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紧跟教师思路不断思考。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和探究中,以对此有真切的体验和认识。

四、课内外深度链接,让学生合理安排实践

化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前沿的发展与应用都对学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高中生,授课教师可以搜集课外相关化学发展史的知识,引出典型事例感化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实验技能训练,安排课后实验课题。如:检测性实验需要较长时间,要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实践操作;探索性实验较难成功,应允许失败并指导重做;反应实验现象不明显时,要引导他们细致观察,采用改善实验条件等方式。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渐理解化学知识的奇妙,逐步让学生从更深层的方面理解化学现象的内涵,也能通过自主合理安排时间丰富业余生活。

五、培养师生和谐度,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良好的个性是在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影响很大,往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展现。教学内容偏向抽象,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充足,教学内容重复多或难度高等,使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存在质疑。授课教师应该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及时地将困惑解决。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学科主题讨论会,探讨适合学情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更好的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例如,在讲授《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节时,通过门捷列夫等人物关于发现元素的故事引入课堂,能够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同时对于不同物质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并通过谈话活动互动探讨元素的性质、寻找异同点等,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参与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逐步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良性互促发展。在课堂中引入参与式教学,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也与接受式学习的形成互补。

篇5: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论文

建设主义理论觉得学习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的,营造的情境一定要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建设有帮助。因此创造的情境需要是有效的、正确的、联系实际的。所以,老师创造的教学环境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知识水平着手,充分体现情境资源的应有价值,为学生营造出生动的学习环境,提升化学课堂的趣味性,让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一、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基本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实施,情境教学也逐渐地普及,很多的教育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进而加快了情境教学的应用速度。不过在上课时也产生了很多伪情境,或者是负面情境,虽然他们的目的是注重知识的进步过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的提升,让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但是事实上,他们只注重了形式,忽略了本质,注重了实践,忽略了思考。因此,要想提升化学教学的成果,需要先保证化学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一)对教师的要求

老师是情境的营造者,第一,老师需要积累许多化学资料、生活实例、社会新闻等情境材料。所以,老师需要使用多种办法查阅化学资料,多观察生活中和化学有联系的现象,多看热点新闻。第二,老师要找出课本中层次更高的知识,认真思考,如此才可以创造出和课本知识相符合的情境。第三,老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如此能够给老师创造情境提供素材,并且创造出学生最熟悉的情境。老师是情境创造者,在开展情境教学工作时,老师要满怀热情,只有热情够高,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到参与到学习过程。

(二)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化学教学情境的欣赏者,所以如果想充分实现化学情境教学实用性,第一,学生需要在上课之前对教材实施有效的预习,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明白新知识的难易程度,对其有一定的印象。第二,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要认真思考问题。学生需要拥有亢奋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或者认真思考,或者参与讨论,或者提出问题……通过多种办法,学生的知识水平获得了提升,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对课堂的要求

课堂是创造教学情境的主要场地,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地方。目前,师生之间的交流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创造了这样的情景,学生才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老师要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才会更加富有生动性。

二、实践后的成效和思考

通过调查发现,自从化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以后,学生提升了对化学的兴趣,原来基础不好的学生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原来基础还可以的同学在实践上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化学思维方式也得到了拓展。学生的诸多进步也促进了老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在其中对知识实施意义建设。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热点新闻、生活案例等情境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不过如果操作不合适学生就会手无足无措,进而起到相反的作用。情境教学并不意味着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办法有许多,不过最主要的就是老师。为了确保情景教学的价值得到体现,有关研究人员认为需要要求老师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备课工作

假如这个工作没有做好,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成果。通过研究发现,老师在备课上所下的力气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水平。所以,老师在备课上,不但要思考要给学生讲些什么,也需要思考这样的办法对学生的进步有什么影响,需要时刻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开展情景教学时,老师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是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办法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的备课工作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实际状况,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需求。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下的工夫比其它教学工作量更大,才可以实现有效备课。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想走

实际上,假如老师有效地使用语言、表情等信息,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程改革工作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思考问题,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不过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没有目的性。因此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在老师的指引下才能够提升,要不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怎样在新理念的指引下传承传统优秀的教学办法,进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才是重中之重。

(三)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

当然,这只是老师自己的预测。按照时代发展的新需求,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需要发展的,事实上,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才是真正的创作,同时是师生共同的创作,是开拓学生思维方式的主要场所。上课时的师生交流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变的更加生动灵活。因此,教学的再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成果,它不但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老师提高其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

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

摘要:新课标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再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要求, 另外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比较注重,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近两年,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和新课改带来的双重压力, 其中教师不仅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 还要应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带来的高考题型变化。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学校的教学虽然差强人意, 但相信今后高中教学一定可以寻求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改革; 创新与实践;

根据目前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来看, 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还不完全符合, 高中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还是比较死板, 对所学的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在这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的化学学习逐渐与新课改的标准相符合, 让学生有良好的化学基础, 确保在新的化学学习阶段, 学生可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化学教学现状

(一)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 也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中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 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比较差, 而且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比较严重,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课堂内容单一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大量的内容, 使得课时比较紧张, 只能以知识讲解为主, 教学形式以及内容相对单一,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学习效果不显著。而教师的教学质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展示, 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增加知识的讲解, 这不仅让学生化学学习效果不显著, 还会使学生觉得反感, 这样的教学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学生越是不学习教师就越是讲解, 教师越讲解, 学生对学习越反感, 学习效率越低。总而言之, 高中化学课的课堂内容比较单一, 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没有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变得越来越艰难,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三) 教学思维缺乏创新

虽然目前有一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了一些改变, 但这种改变只是单纯的模仿。新课改之后, 教师关于教学方法的学习比以前更加注重,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的化学教学思维被困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新课标要求摆脱原有的教学方法, 然而高中化学教师自己却无从下手, 只能去学习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但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处在理想状况下的方法。化学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经过加工, 就直接搬进了课堂教学中。这样新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一种状况就是, 学生对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比较依赖, 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时, 反而不适应, 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进度。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要学会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的教学方式有效结合, 让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转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四) 教学方式缺乏效率

教育改革的开展使得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中, 还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所以化学教学方法相应的要有学习方法的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对化学知识的多样化呈现。但目前, 这两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 如果教学方法不加改变, 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会直接影响学生长期的发展。

二、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一) 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课堂是主要的学习场所, 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逐渐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主人翁的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创造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与教师畅谈, 能够互相学习, 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 还可以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 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另外, 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本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 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素养, 比如说如何看待别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提出同学对知识的理解错误才会让同学不会反感自己, 让同学及时地去纠正, 寻求正确的理解。总而言之,平等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这一点, 无论是化学课还是其他的课程都是适应的。

(二) 充分运用化学实验来创新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实验能够客观地展现出化学实验的过程, 使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快速地运转起来, 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历, 了解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以及应用范围。另外, 实验本就是教学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试验方法,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 从化学实验中去感受化学的奇妙,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 在铁的氧化实验中,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是在相应的化学试剂里加入一些铁, 然后让学生去观察一下, 最后将铁氧化的条件、原理等给学生阐述一遍这个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实验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所以教师要创新实验方法, 比如说提前一个星期在教室内准备一些铁的碎屑, 然后给这些铁屑创造一个小的氧化环境, 让学生每天都去观察一下, 到了真正的实验课上, 再让学生运用化学试剂来进行实验, 将两种试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对比, 让学生去分析影响铁氧化的条件,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给学生留一个化学实验报告的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对实验过程能够进一步的了解, 也可以促进学生去补充自己在实验课上对实验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这样, 化学实验课就不会让学生只是学习化学实验,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 还要将理论知识加以实践,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化学这门课程中, 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就是创新的过程。传统教育中, 化学教学就是简单地将各个化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所以学生的化学知识是分散的, 没有形成知识网。这样的知识结构,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对于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 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的思维, 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比如说, 在氢氧化铁的沉淀教学中, 教师会将氢氧化铁为什么会沉淀以及沉淀的条件讲述给学生。新课改之后, 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氢氧化铁为什么会沉淀, 氢氧化铁要沉淀需要哪些条件, 去除氢氧化铁沉淀的条件, 从而让氢氧化铁不会沉淀, 以这样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所思考,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 化学教学中, 教师对于教学要有新思维, 以自己的新思维, 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都会有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求变, 用新的教学方法, 带领学生去更好地学习知识, 从而培养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人才。高中化学是学生要学习的重要科目, 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 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董希毅, 高金娥.论高中化学中自主能力的培养方法[J].高考, .

[2]霍惠英.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1) .

[3]徐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研究与实践[J].2017.

[4]赖福生.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 (14) .

[5]闫亚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新区, (13) .

篇7: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精选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现状;误区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是教科书的编写,还是高考试题的呈现,还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都会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大家都明白:单纯理解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运用,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在让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而且更应该让他们知道“能用它来做什么”,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才会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对

化学实用性的认识。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现状

新课改以来,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不管是在公开课教学中还是评优课或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很多老师在课的设计中会运用“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注重化学与STS的联系。我们还会感受到学生对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所以,他们才会有很强的求知欲,才会从心底喜欢上化学。在我省也有一些老师对生活化情境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娟,她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文章如:《从生活中感悟化学——《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及案例》,《在传统中寻求

突破——〈钠的性质及其用途〉的教学设计及案例》,《教育应是既

见数目又见森林的过程——“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让

硅担当起不可或缺的角色》——硅的教学设计案例》等,我都一一拜读过,在拜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李老师的文章所折服,因为在李老师的设计中她自始至终都能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喜爱上化学,觉得化学是有用的。高二(4)班学生对李惠娟老师的教学评价反馈资料中写道:①化学课堂精彩,李老师的教学方法独特、新颖;教学的情感丰富、诱惑力强。想不专注听下去,难!②哪天有化学课,我们一早就怀有一种期待、这一天都有一份好心情,上化学课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享受!③我早就耳闻李老师的口碑,但现在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名不虚传”,无论是李老师的课前准备还是课堂投入,都无可挑剔!难怪她是我们班公认的老师中的最佳!④棒!棒!!棒!!!教风一流、人品一流!教学与人品的完美结合!perfect!(完美无瑕)。从李老师学生对李老师的评价来看,他们很喜欢李老师,当然也非常喜欢她的课,喜欢她的课是因为学生从她的课堂中能够处处闻到生活的气息,觉得学习化学不仅可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情境创设的误区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在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的摆设。否则,教师就容易走进一些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误区。

1.喧宾夺主

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而将知识搁置于从属地位,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很大程度上冲淡、稀释了知识的本位。曾听过一节课,讲到酯的知识,有一位教师一开始就用多媒体播放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花很美,而红烧肉非常诱人,播放时间足足花了五分钟。

反思:本节的导入只是想要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

物质,这样的情境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维深处,产生新的思考、新的问题,因此是没有必要浪费很长的时间。生活化情境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带入一个他们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丰富生动、更扎实有效。太过于突出生活情境的创设,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会是事倍功半,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析理解,努力地在臃肿的“躯壳”里搜寻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弄得不少学生晕头转向,根本谈不上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将知识恰当地融入学生个人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2.凭空虚构

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髦,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而牵强附会、硬生生地将一些不适宜“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扣上“生活化”的帽子,以此表明自己是新课标、新理念的积极执行者和拥护者。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情境教学,生活情境也并非是教学的万*钥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渗透生活情境。

3.偷梁换柱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或生活现实出发。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不少“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而设计的。从成人视角设计的生活情境严重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是传统教学的变相呈现。无论是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还是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执行者——教师,都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而不是自以为是,把成人的生活情境强加给学生。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恰当时机创设与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情境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感悟生活、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经验。“生活化”回归的思维,的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的策略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教学实践,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在氯气性质的学习中,通过“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一起使用是否能提高清洁效果?”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身临其境,并且在轻松的讨论过程中体会氯气的性质,让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也更加热爱生活。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注重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维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生活经验。根据开放性的原则,教师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欲望。

3.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或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模拟,沟通书本与教材的联系。教师要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知识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如,城市下水道中出现高浓度硫化氢是常见的,一旦人员不慎掉入下水道,致死的原因往往与硫化氢中毒有关。南京曾发生过由于农民进入污水处理厂的下水道中,致三人死亡的事例。,全国共发生17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造成人员死亡和集体中毒10起,其中,硫化氢中毒事故5起。在实验中若有硫化氢尾气产生,如何处理?若某工厂大规模排放硫化氢,你能设计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吗?试总结出S2-,S单质,SO3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总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要尽量能做到以生活为中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觉得学有所用,才会有学习化学的热情,也就是只有将知识镶嵌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才会发生。

篇8: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化学的发展关系着其他学科,进一步来说,关乎社会的发展。化学的重要作用,从在新课程中对其越来越高,越来越明确的要求便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再次更新,即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高中化学实验课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探究打下基础。笔者在学习了新课程改革要求之后,依据自身教学实践,总结概括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特点,还有一些可行性的具体方案,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特点分析

(一)注重应用

研究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不难发现,它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了。如盐与酸的反应,用酸除水垢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把实验和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也因为与生活实际贴切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实验,产生了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正确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更要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能力,而不是唯成绩至上。

(二)以学生为主

在我国传统的高中实验教学课上,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遇到操作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的实验,一般会采取口头讲述的方法。学生只是在听实验,而不是在做实验,即使遇到一些可实施的实验,也只是走形式的演示实验,容易出现实验课堂松散的现象。没有亲自动手操作,不能了解到精细的'实验过程,一则对学生的兴趣提升没多大意义,二则对学生自主的实验能力也没促进。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演示实验的做法,在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细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教师只要做好对学生明确实验注意事项,试验后,对学生对实验的反思进行引导。

(三)强调探究

探究性是化学实验最重要的特点,而很多教师把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忽略了。为了不落下课程进度,为了刷高考试成绩,对于重要的性质与结论,教师会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实验的探究性,让学生先进行实验,然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继而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究。探究性的新标准有助于学生早日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研究中的问题。

(四)重视能力

新课程着重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方法,只有先发现了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此外,学生之间对一个实验进行合作交流,这无疑也提高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最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发展。

二、提出的要求

把实验交给学生自己做,并不是说教师都不用管了。高中学生化学知识浅薄,只了解自己所学过的内容,尤其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化学实验更是所知甚少。因此对于实验操作,教师应做好指导。如对于仪器的使用,教师必须进行使用规范讲解;对于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教师要提前准备充分,然后告诉学生;对于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用过的试剂如何处理,都要给学生说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实验意识。其次,对于实验成果、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验中学到东西而不是走形式,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督,通过让学生回答试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

三、建议方案

(一)采用分组教学

高中化学实验虽然不难,但有些实验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通过分组教学能使组内成员能够进行互补,通过互相合作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二是通过分组教学,使学生共同探究,互相交流各自想法,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三是通过分组教学,学生之间互帮互助,锻炼学生与人的相处能力。

(二)规范实验教学环节

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环节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环节一——实验准备环节。教师自身要对实验进行研究,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进行充分准备。同时,实验准备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对实验进行预习。环节二——讲解实验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详细地把实验过程、步骤、注意事项耐心讲解。环节三——指导实验环节。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教师必须进行指导。环节四——引导探究环节。要引导学生探究实验预习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加以指导和提示。环节五——实验总结。

既要总结实验得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对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点评,以使学生在下次实验中注意,不断提高实验技能。高中化学试验是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对这些要求进行探讨之后,掌握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特点,然后在教学中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篇9: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汇总,教师的教学目的通常都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收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忽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续学习欲望。学习欲望才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原电池”之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原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制作原电池,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探究有效的化学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意味着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构建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放开手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途径,并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上课时因材施教,下课后有效布置作业

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这样的“题海战术”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使学生也不知所措。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日常作业以练习为主,以训练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强调和巩固难点,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然而,这样的传统作业写作方式缺乏思维性训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

四、总结

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创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参与化学实验制作,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篇10: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崇尚态度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具备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各种伟大的科学发明所带来的积极推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范例来增强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知.同时,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相关的素材,化学课程同样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股力量.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并且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基垫。

化学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史话,如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阐明了化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发现和确认的,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内心对于科学的崇尚态度.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根基,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治学态度对于课程学习可以发挥的有效推动.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这也是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都存在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要么不愿意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对于问题往往有依赖性,等着教师来进行讲解;要么就不求甚解,一个问题解答完后没有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与回顾,这也是在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还是会出错的原因.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后的成因都可以归结为学生治学态度的不够严谨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纠正学生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观念,要透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让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例如,学习“水”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慢慢具备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的能力.这些都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后带给学生的收获,让大家掌握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才能够促进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让大家能够对于学到的内容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培养.这不仅会带给学生自己有益的收获,这也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科学应当有的崇尚态度以及学生应当具备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化上.教师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要能够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并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难题.这才能够体现出化学知识的教学价值,并且是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非常有效的培养与深化.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逐渐渗透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同样是科学素养的一种良好体现.在讲“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将无法体会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能合理正确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了。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铁和碘的水果和食物,并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上网查资料初步了解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铁和碘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前预习,这也是让学生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才是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培养,学生经过有效的探究后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很好的得到锻炼.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教师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石.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根本所在.此外,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逐渐渗透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深化,学生经过良好的探究后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篇11: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后,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个案研究,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Weinstein,C.E.)和休莫(Hume,L.M.)认为,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精细加工的框架)。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Ormrod,J.E.)认为,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

刘慧灵认为,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涉及四个阶段:第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发现内在联系;第四,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帮助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方面,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反思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之处:调查基数比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缺少一点的普遍性;调查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式的尝试;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合作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