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XX

yulin7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XX

【简介】感谢网友“yulin7”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论文(共1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开发国家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学习型社会下,学习已经不再受到年龄和阶段的限制,而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过程,职业教育将会在学习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

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概念,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教育观。创立学习型社会理念的鼻祖,美国学者哈钦斯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不仅仅向人们提供定时定点的成人教育,还要在任何时候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成功地实现价值传递,从而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成功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将其定义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结合二者的观点,学习型社会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以学习为核心,促进社会各个组成部分良性发展的社会形态。对个体而言,学习成为个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盈其一生;对社会而言,学习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学习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体制发展不平衡和不完善的状态下,单一的教育主体和办学体制逐渐不能满足社会转型时期对人才、技术和科学的需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继续教育中,高等职业学校是服务当地企业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获取继续教育机会的重要渠道。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高等职业素质为基础,以高等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高等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培养教育。职业教育是义务教育之外重要的教育类型,在我们能够预见的未来,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就业准备仍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他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学习型社会对学生培养的启示

对于学习型社会来说,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老师,学生与老师的分界已无实际意义,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人人都有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此,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现状,在教育观念上实现四个基本转变:一是,由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二是,将书本上的学习转变为实用型的技能学习,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造就上;三是,将学校学习转变为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使学习工作生活一体化;四是,由强迫学习转变为自觉自主的学习。

2.1培养学生主体性

首先,培养学生主体性包括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个人能动地对自己进行管理,是个人“自我愿望”实现的一种方式。个人在组织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在所授权的范围内自我决定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实施自我激励,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以便个人能够更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享受。高职生是高职教育体系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被管理者。因此,高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优劣不但对其个人的目标实现有着直接影响,也对高职院校这一大环境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自我管理的目标必须和大环境管理的总目标相协调,不允许有多向性和自由化,不然就丧失了自我管理的意义。其次,培养学生主体性还包括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当今要求学生要有超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只有合理的配置时间才能发挥最佳成效。此外要有过硬的技能管理能力,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更是高职生的生存之本。最后更要有优秀的学习能力和人生目标管理能力,对高职生来说,学习仍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高职生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确立一个不断追求的人生目标。

2.2建设学习型校园

学习型校园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学习型校园首先是关注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学习环境,个体通过在其中的学习熏陶能系统地掌握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学习型校园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了防止知识的老化,实现知识更新,产生知识的滚动效应,其基础部分应是个人学习能力的养成。高职院校和其他学校一样,在建设学习型校园过程中,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始终要体现出自我超越的精神,教师不为学历职称而教,学生不为文凭而学,从学会做人入手,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凸现自主学习的能量,张扬挑战自我的个性,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习是高职院校走向学习型校园的关键。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有着办学实力较弱、师资队伍残缺不全、学生学习基础差等明显的差距,要在办学上立足市场、体现特色,面临的考验很大。这就更需要探索创新,依靠学习型的理念弥补自身素质的不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倡导人人要学,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学校场景,顺应学习社会化的形势,提倡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提升学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让学校里每位师生员工都能从学习中找到成长的快乐,知识的力量。

2.3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职的一切不是为了就业率,而是为了学生的终身的发展,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拥有多种技能,掌握更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能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职业教育的第一课,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身、认识专业、建立学习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现代职业生涯规划始于基础教育,并贯穿终身。然而,在计划经济时期,人力资源按计划分配,个人几乎没有职业选择机会,生涯规划指导也没有用武之地。职业指导课只是近年来开始在普通中学开设。为此,职业教育不但要补上这一课,还要突出自身特色:一是,具有明确的专业针对性和就业目标导向性;二是,在已有的人职匹配、多元智能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三是,利用行业企业的工业文化教育资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聘请资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讲课、邀请成功校友介绍经验,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编写形象生动的行业工业文化读本,使学生从行业文化入手,熟悉热爱专业,做出正确、合理的生涯规划。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高,在落实制度、经费、资助体系保障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高质量的人才涌入社会,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位置愈显重要。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市场,依托企业、政府支持,社会化、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成人教育资源,构建面向社会、资源共享和功能衔接的职业教育社会网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发挥面向社会的培训功能。

【参考文献】

[1]杜战其,关海玲,杨斌鑫.新时期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04):148-149.

[2]聂雪奎.论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职业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7(04):37-39.

[3]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大学出版社,:257.

篇2:县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思考论文

县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思考论文

一、整合的可行性

1.我县顺利通过了2011年的自治区职教三年攻坚验收和2011年的自治区合格学校评估。

2.县职教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职教中心硬件设施进行扩容和设备增添,为职业多种教学培训提供了基础保障。

3.“亮点”专业出成果。县职教中心开办的工艺美术专业2011—2013年137人考取了一、二本大学,其余毕业生也在外地或本地开办了农民画室或室内装修设计工作室。

4.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见成效。2011—2013年我县各职能部门对农民工进行了机械制造、选矿、缝纫、电子电工、焊工、农产品加工等8725人次培训,劳动力就业呈逐年递增势态,为我县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服务支撑。

二、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1.成立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在现职业教育中心成立灌阳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常务副县长和相关副县长任副主任,县政府办、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农业局、扶贫办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我县职业教育产业规划制订及发展运作。建立常务会议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管委会下设办公室,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管委会日常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统筹县内培训资源,具体执行各项培训任务。各成员单位建立专人联系制度,每局(办)抽调1人负责协调和落实与本局(办)相关的培训工作。该负责人在原单位上班,但一有培训任务时必须服从职业教育中心的培训工作安排。

2.成立职业教育中心。为便于全面管理全县的各项培训工作,成立职业教育中心。拟设职业教育中心主任1名(由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兼任,级别为科局级),副主任2名。下设中心办公室(2人)、教务科(2人)、学生科(2人)、培训部(3人)、招生就业部(2人)、财务科(2人)。

(二)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

1.充分有效利用培训资源。组建的灌阳职教中心管理委员会,工作地点设在县职业教育中心。一是统筹使用经费。设立职教管理委员会经费专户,统筹管理和使用全县职业培训资金。国家要求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30%教育费附加、人均0.5元的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所有部门和单位的培训及相关建设项目经费统一归到县职业教育中心。实行“以奖代补”,在县级财政收入逐步增长的基础上,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以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促进规模发展。二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争取国家、区用于发展地方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引导和督促县内企业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足额预算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培训经费,专项用于职工培训,与职教管理委员会对接,实现企业得人才、职教中心得发展的目标。四是拓宽职业教育融资渠道。鼓励、吸纳银行资金、民间资本等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五是各相关培训单位的办公费由职教中心按一定比例从培训经费中统一发放。

2.进一步加强设施设备和培训基地建设。为更好地开展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工作,在原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职教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具体建设规划为:2014年改扩建3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及配套设施;新建2个塑胶篮球场和塑胶跑道。2015年新建一间远程双向互动的多功能多媒体教室;扩建800平方米的实训楼工程。利用我县日趋成熟的西山工业园区、文市工业园区、水车工业园区为职教中心提供实训基地,为受训人员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利用瑶族发源地的千家垌自然保护区风光、唐景崧故居、文市古民居遗址等自然人文资源作为摄影、美术写生基地。

(三)职教管理委员会运行机制

一是严格拨付手续。严格遵守培训操作流程。所有培训计划的实施须经职教管理委员会认可,方可拨付资金。未纳入职教管理委员会培训计划自行组织人员培训的,县财政一律不予拨付培训经费。二是加强经费监管。由县财政局委派熟悉《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精通会计业务的人员负责中心财务。职教中心财务科每月向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由县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等部门监督执行情况。

篇3:职业教育应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浅谈论文

职业教育应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浅谈论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思想道德

论文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备行备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极大地促使了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虽然可喜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共同探讨。

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首先,强化职业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国际潮流背景下,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近期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做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职业院校要重视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说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要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思想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还缺乏深度和工作力度。职业教育能否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否确保和普通教育一样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职业教育要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成才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是保证。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他们来讲,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他们的经历和学识水平有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此,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更需要接受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中健康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先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结合实际对此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培养,才能保证我们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现实社会中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现象的改善,需要职业教育强化德育。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传统美德,“百行德为首”是我们的祖训。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我国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面对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也已显现,一些行业或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道德约束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带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职业院校学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加之近些年来高校扩招的影响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生源质量出现了严重的下降,所招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较差,许多学生存在着心理缺陷和人格缺陷,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取向,缺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斗志,道德、法律的观念意识更是低下,这种状况与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是很不协调的,急需改变。当今的职业教育肩负着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更肩负着教育培养有道德、有理想、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新一代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面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要转变德育观念,重视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这是真正改变目前我国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敬业精神缺失、诚信度差这一状况最有效的途径。

二、职业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弱化的原因

第一,实际教学中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劳动者。因此,有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的体现出来,专业课占一半课时,基础课约占一半课时,德育课每周仅安排一次两个课时。有的职业院校由于德育专业教师紧缺,每周一次的德育课经常以学生自学代替。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把政治教育课和思想道德课改作专业课或学生自由活动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之差、质量之忧是可想而知的。笔者认为对德育课的这种忽视程度绝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职业教育中德育课内容单调重复、方法单一、缺少创新的状况多年来一直没能得到改善。德育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课程的内容应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德育理论课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缺乏时效性和吸引力、跟不上新形势变化和要求等弊端,造成了教师讲着枯燥、学生学着没兴趣的现状,从而严重地制约、减弱了德育课应有的作用。 第三,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我认识有偏差,不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由于职业教育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与普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社会上许多人也包括一些职校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了鄙薄职业教育的陈腐的观念,总觉得职业教育的教师不如普通学校的教师,因而造成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再者,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得某些教师讲实际、讲实惠、重自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心浮气燥、急功近利,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略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对口升学指导,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职业院校的一些教师处于敷衍应付状态,不能专心全力以赴的扑在职教事业上,表现在言行上便是不能很好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三、对职业教育应重视德育强化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转变德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与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如何,可以说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当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勇于承受挫折、敢于面对挑战、乐于探索、善于创新、追求成功的良好品质。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因势利导,遵循实效性和生活化的原则,把做人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教育、法制教育融人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并做到以“教”带“学”,使教与学双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以切实达到增强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第二,注重师德教育,重塑职业教育教师高尚风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教师的活动对象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成熟的人,这就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引导学生;要遵守职业规范,具备较高职业素质;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社会、对人民、对本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满腔热忱地对待工作,爱护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职业教育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任务,要有坚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当今世界形势多变、知识激增、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本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再者,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还要努力自塑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学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德育中显现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第三,关注职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也将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不仅受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德育更好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创新。教育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又必须要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情感人、以德育人。要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对家庭困难的职校学生要通过各种救济、激励手段和措施做好资助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对面临毕业的学生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对口升学的服务工作,以帮助他们顺利成才立业;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咨询和教育工作,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职校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崇高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美好心灵的塑造,都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支持、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和社会教育结合并融为一体,依托职业院校所在地,广泛建立实践参与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机会。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增强责任感,积极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内容健康向上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协作,有效的优化校园周边及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齐抓共管的思想道德教育合力。

篇4:浅论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浅论职业教育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能力 培养 化学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培养能力方法和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人文教育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是培养掌握应用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职教培养的人才活跃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应该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非科学型,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因而职业技能的获得,成为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技能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培养技能方法,对于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和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中的观察属于科学观察,它主要是指化学实验,其次是标本、模型和图表,可供观察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颜色改变、沉淀的生成、气体的产生等等。还有教学中使用的投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

观察是人们感官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的认识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引导他们把观察和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边观察边思考,边思考边观察,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观察的越深入,思考的越深刻,越有利于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思考。例如,验证KMnO。在不同介质中的氧化能力,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从产物的颜色、状态,分析可能生成的产物是什么,带着问题,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试管内物质的变化,积极思考,用所学知识,做出科学、准确、规范的记录。最后得出KMnO。在不同的介质中氧化能力是酸性介质中最强、强碱性介质中最弱,他们会带着成功的喜悦获取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会相互合作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能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技术熟练工,对一些特殊岗位,要求员工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能力属于化学学科的特殊能力,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解决实验问题、记录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等,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对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规范、娴熟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设计安排一些合作性的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常的测定、熔点的测定等实验,让生充分体会到某些工作的完成,必须通过共同努、相互配合才能取很成功。经过这样逐步的训练,学生潜意识里形成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进入岗位、顺利完成各种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培养环保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是人人都无法回避、无法离开的。化学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新产品并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受益匪浅,更不用说化学药物对人们防病治病、高质量地享受生活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给人类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污染。积极倡导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提倡文明适度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色化学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学中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教师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进行实验操作,都应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环保意识。例如,在讨论元素与化合物的内容时,涉及到一些有毒气体Cl。、SO。、H。S、N02等,特别强调它们逸失在大气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染,危害环境。因此,在讲解制备反应及检验物质的性质时,必须让学生设计如何吸收多余气体,而对于一些含毒物质砷、镉、汞等废水,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回收,实验结束后按要求进行一定的处理。由此,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以人为本,为企业的“三废”处理献计献策,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培养自学能力,适应社会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善于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劳动者。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化教育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使他们在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等方面,胜任知识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化学学科的自学能力主要包括阅读教材,查阅参考书和工具书,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观察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并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而能作出解答。教师在教学中,根据相应的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利用图书资料或网上信息,让学生查阅有关知识的背景、发展以及研究方向。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给出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题目,要求他们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再进行点评,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同时,按照课程进度,每一章结束后,希望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总结。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学会凭借课外书刊和资料,能够获取知识,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职业或变换的岗位中,能够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得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劳动者。

总之,化学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切实有效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内,但不能关门教学,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让他们明白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各种能力的获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从日常教学作起。

篇5: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论文

摘要:

这些人才的成长与每位任课的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教师也是这些教师中的一员。

搞好职业教育,英语教师也必须积极参与。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成为合格的英语教师。

关键字:

素质;

培养;

技能

一、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意义

1.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对社会的意义。

职业教育教师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教师,每位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学生未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如今的职业教育环境日益复杂,主要包括:一是各高等职业院校无序地扩招,不论生源如何,千方百计地招进,生源质量参次不齐,为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独生子女过多,学习动力不足,在课堂上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或者睡觉的现象很普遍,课堂教学氛围大受其害;

三是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更为客观,不再考虑学生的在校成绩,更是考虑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四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干扰学生的眼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教育环境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持续的挑战,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

2.研究教师职业素质对教师个人的意义。

教育行业是全人类的行业,是为全社会服务的行业,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素质与激情。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培养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教师的期盼。

二、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因素分析

1.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内在因素。

(1)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师德水平,这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做好教书育人的基石。

教师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明显区别。

优秀教师往往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

反之,普通教师的教学效果就差些。

(2)教师的知识结构。

有效的知识结构,既包含某一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宽广的知识面,具有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最科学、最合理的知识构造。

这就要求教师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用技能,以适应未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具体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就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各年龄段所学的各门课程,更重要的英语知识水平是搞好职业教育的最基本需求。

(3)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

英语教学技能专指英语教师利用已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固的、复杂的教学行为组合。

它涵盖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特定方式进行反复实践或模仿而形成的低水平的英语教学技能,也涵盖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无数次实践而形成的、达到特定水平的高级英语教学技能,也就是英语教学技巧。

英语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实现英语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影响英语教师素质的外在因素。

(1)校内环境因素。

影响英语教师的校内环境因素有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最基本方针,更是教师开展教书育人的主线,也是教师自我培养的指南针;

二是学情,也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有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

三是学校的教学条件,不同的教学条件,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但仅有正相关关系,不起决定作用;

四是教师群体的教学认知水平,也就是教学定位,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还是把教学工作视为谋生的一种方式。

作为内在因素,直接决定了英语教学效果,这也是许多高职院校不断改革的原因之一。

(2)校外环境因素。

校外环境因素是影响英语教学的外在因素,或是非直接因素,但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

典型的校外环境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英语教学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出台的英语大纲、等级考试等;

二是企业用人的客观性,不再将学历高低放在招聘的首位,而是客观地综合评价,招聘可培养的潜在人才;

三是学习无用论甚嚣尘上,就业环境不好,毕业即失业比比皆是,学好英语与找个好工作的关联度更小。

总之,学习好,不一定有好的前景,这抹杀了许多学生的进取心和社会使命感。

三、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是思想政治合格,这是作为社会主义人民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学校不仅要通过各种培训、讲座、报告等方式使教师具备增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还要通过交流、讨论、对话等途经设法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气氛,以此激发教师的冷思考,在反思经验与教训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学生管理等多方面所面临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是学校宝贵的财富,选师德好、业务强的老教师做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这对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是学校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开发和科研,以热点“沙龙”式座谈,创造平等轻松的交流环境,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教学业务能力;

五是学校要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特别是能使青年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逐步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类专业人才是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

2.夯实高职教育理论。

高职教师必须积极投入到高职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师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3.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技能学习。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应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非割裂的。

应淡化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两者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实践教学延伸理论教学,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因为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能应用到工作中,所以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理论学习应尽可能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4.提升教学效果。

(1)认真备好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在备课中既备学生,又备教法,做到学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认真分析每节课的不足之处,积累经验,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单元设计、项目教学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目标。

(2)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意思的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成果。

(3)布置任务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个任务都起到最大的效果。

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并记录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积极参与听课及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坚持教研。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探讨不同教学内容的教法,做到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师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必须审时度势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

作为合格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更是一个边学边实践的过程。

作者:杨曦 孙岩 曹巍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时小燕.高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管理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2).

[2]贺红.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10).

[3]张惠芳,祝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探析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4(02).

[4]薛建平,史良俊,谯时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01).

[5]葛鑫,姜明明,王静.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J].养殖技术顾问,2014(03).

[6]唐淑欣.以学生就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激励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12).

篇6: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论文

摘要: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与之相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便顺理成章地提到了重要的日程。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载体和平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和助推器。

只有将二者科学、合理、有机地结合,深入地研究,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为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印发,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一、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教育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府职能转变,对进一步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切实加强省级教育统筹的新体制提出了新要求;

三是随着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中央财政对转移支付的综合调整,对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综合上面的几点,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挑战都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无关系。

2、今后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主要任务

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步伐,全面启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有效推进学分积累和转换的试点制改革,不断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成长的渠道,稳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大力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应用和管理,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大地方政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成果。

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系

1、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

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大盘子、大方向,它不仅对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现代”的要求,同时也为这个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也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要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必须在创新的大框架下进行,否则,这种体系就会成为“四不像”,至少不是现代的。

因为,所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体系而言的,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变成现代的、先进的,这就是创新,就是发展。

另一方面,创新的引领作用还表现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综合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积极意义上的影响,它可以使建立起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产生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7: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思考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思考论文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这本身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容易遭受质疑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存在地位比较脆弱的教育。质疑声音尽管多种多样,但其实他们有一条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众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常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也没办法,学生不愿上职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去覆盖,而是要意识到其在某种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会分配方式及其它相关制度下,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是合理的。

谁会愿意主动选择一种面向环境辛苦、收入较低、生涯发展空间有限且受到社会歧视的教育?但是这种选择完全理性吗?当然不是。即使对学生本人来说这也是不够理性的,因为如果他们都上了普通高中,将有大量学生会发现他们无法在课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学习,也无法在这条路径上升到高一级学校。如果进入不了高一级学校,他们将没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业,且由于缺少职业学校在就业中的推介作用,他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获得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国家来说问题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将直接丧失一个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给渠道。前面说民众的这种教育选择有其合理性,是因为它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但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民众的意愿,把所有中学变为普通高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将更加严重。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在同一个起点上。普通高中即使国家不主动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地选择它,对重点高中来说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即使国家努力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也将无济于事。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已处勉强维持的边缘。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策制订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特殊性,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比如制订并执行合理的普职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中高职贯通甚至是中本贯通项目,使中职学生在升学上能体现出其优势。其次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必须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否则这种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学生进入这种职业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质量去吸引他们,他们最终也会选择离开,中职学校学生的辍学率与其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令人堪忧的。评价职校的教育质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实训设备,实施了何等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多少是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可以看看教师,有多少职校教师是真正爱他们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学组织,学校的课堂教学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强度?可以看看班级的规模,学生到底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观察我们的教育质量,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教育投入没有太多关联度,与办学的实际条件也没有太多关联,关键是我们要有改进的决心与愿景。

一些省市正在实施中本贯通教育,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职贯通。目前这一项目受到了各方欢迎。首先学生家长喜欢,因为进入了这个班级,就意味着学生将有相当大的机会直接进入本科;其次职校积极性很高,这是无疑的,因为它大大改善了职校的招生状况;再次本科院校也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招收中职生便可以享受应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本贯通班的生源质量甚至要好于他们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然而如果中职学校就此认为他们的办学问题得到解决了,那就完全错了。如果中职学校不借此机会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很快将出现各方均不满意的格局。首先家长会发现职校的学习过于松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科院校将发现,来自职校的学生由于后期没有经过有相当强度的学习,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发生后,中本贯通就不再会有吸引力,而中职学校将发现自己已处于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无法动弹。因此,不论国家政策如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终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质量去证明!

篇8: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考论文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职业院校的认同和重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标志。文章论述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指出了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国际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渐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我国加入WTO后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要求职业院校培养出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加工制造业的需要。另外,本土企业及国外公司的大量进入,也需要大量的懂得世界贸易规则的新型人才。因此,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越来越多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该看准方向,把准定位,找准途径,走出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1、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加紧推进于加入WTO和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总结自身的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意识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从以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转变。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担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与行业岗位相适应人才的重任。

2、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深,我国职业院校将实现新一轮的转型创新发展。要想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教育竞争中保持优势,职业教育院校也必须跟进国际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教育国际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向世界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实现教育的国际共享。

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1、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大局已形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竞争性合作阶段。在此背景下,区域性高等教育合作不断推进,我国已经与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若干地区合作平台。除了本科院校普遍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交流,职业院校也越来越认识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国际名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例如,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和澳大利亚威廉安格里斯学院合作办学的中澳酒店管理专业,1/3课程由澳方教师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可申请将学分转移至澳大利亚大学继续深造。学院师生可与澳大利亚、澳门等知名旅游学院师生交流学习,并到美国、迪拜、澳门等酒店进行实习。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出国工作机会较多,工作起点高,工资待遇优于一般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美好。

2、来华留学和出国留学工作取得重要发展机遇

随着世贸组织把高等教育视为全球贸易中重要服务性产品,高等教育的经济作用越发受到各国重视。留学生教育不仅给本国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带来巨额经济效益,还加强了多元文化氛围。因此,我国也积极加入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中。据最新统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源国,也成为了新兴的吸引更多国际生的目的国。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1、国际化教育理念要直根于教育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

受限于生源质量和师资配备等条件,职业院校很难在短期内建成为国际知名职业院校,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正确审视和科学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中。在教学活动方面,要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先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科研方面,要注重和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拓展专项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力量;在管理方面,要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管理理念和质量标准,加强院校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

2、开展专业教师培训,以教学标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队伍的质量则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方式,引进国外优秀资源,拓宽本校教师国际视野。一方面,聘请国外高校学者来校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吸取国外优秀教学和管理经验,启发本校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定期选派骨干教师与管理人员出国交流研习访学,开阔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拓宽国际合作交流。

3、加大国际化校企合作力度,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对于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另一方面,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补充和提升,国际化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让学生在跨国公司的实习中,了解国际化背景下的技能人才标准,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为更好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此外,通过聘请国际知名技术人员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完善和提高。四、结语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表示,中国职业教育当抓住当前机遇,树立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在改革实践中创新,努力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就是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3]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4]刘道玉.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选择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7.

[5]王捷.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途径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9.

篇9:对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论文

对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论文

随着现代美容医学的兴起,在美容领域中,与普通生活美容中化学合成化妆品副作用及“治标不治本”的弊端,现代西医美容整形的局限性和后遗症等相比,中医药美容行业凭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源于自然、亦食亦药的中草药,安全有效的针灸推拿,越来越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爱美者的认可和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美容职业教育开始于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类美容行业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办学单位多缺乏资质,其学习形式以业余、短期培训为主,教学内容也仅限于讲授生活美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极少涉及专业的中医药美容知识。正是因为中国美容行业“短平快”的教育培训方式,使得中国美容职业教育的起点很低,从正规中医药院校毕业,拥有职业高中、大中专(本科)学历文凭系统学习的高级专业人员还比较缺少,造成大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职业认可度不高,美容师一直处于低端职业的状态。形成了与中医药美容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相对立的教育缺失现象。这都需要我们对美容职业教育领域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美容行业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傅带学徒的行规已不

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师带徒教育模式主要是由老师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能够达到学习实践操作经验的目的,但这种方式传承范围过窄,接受师承的人员有限,只有纵向的技术传授,缺乏横向的技术拓展,难以适应中医药美容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徒弟能力水准的提高。再者,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缺乏理论基础,对行业的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结果只造就了一批只会埋头苦干,不懂创新的技工而已。更有甚者,由于缺乏世界观等综合知识的积累,少数的从业人员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美容业健康发展的事故。

(二)部分中医药美容培训学校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能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者之间做到兼备。由于采取的是效益优先的原则,尽量压缩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以使得学生尽快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半成品。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中医药基本理论、微生物学、美容咨询技巧、美容心理学、美容营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授课明显不足,教学质量差。同时,师资配置薄弱,部分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授课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这些教育的缺失无法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从业者。

(三)许多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误区限制

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部分人在刚从事美容师工作时,简单的认为只要自己拥有合格的操作技能,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就行了。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就越来越感觉到自身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现在社会分工的趋于细化,从美容行业中不断衍生出如美容督导、形象顾问、心理美疗师、美容营养师等分支职业,对整个美容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有了很大的跨越。因此美容师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来充实自己。

二、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适应发展,改变教育模式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历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并重的“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培养模式也应该由初期师带徒模式向职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首先通过学历培养,为中医药美容从业人员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依靠岗位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累积重要的工作经验;最后保持继续教育,不断引入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适应行业的激烈竞争。要突出“学中做、做中学”,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美容人才。

(二)迎合需求,调整培养目标

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高等技能美容人才。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应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知识外,还应当具备高级美容师的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中、西医学美容,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还应在不同层次适当增设化妆品学,美容护肤,美容化妆,美容医院经营管理,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等相关课程。即以中医教育为主体,多学科为支撑,促进中医美容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校企联合,整合教育资源

要加强与一些本身就拥有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的大企业紧密联合,将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打造品牌。以订单式培养,顶岗培训等形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实际所需的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校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就业平台,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带动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训市场。

(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各美容机构要通过与中医药院校共同开展创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培训组织活动,增强广大中医药美容工作者的学习紧迫感。把学习变成生活习惯、工作状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方式,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用促学,促进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营造中医药美容行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结语

行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则在教育。中医药美容行业的激烈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医药美容职业培训机构出现,高学历、高素质的从业人才会越来越抢手。因此,我们要努力以整体提高中医药美容职业教育水平来推动中医药美容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从业人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

篇10: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知识日新月异,社会对职业人才学习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改善职业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职业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学习理念的实现依赖于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全面提高公民素质至关重要。

一、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现实意义

1994年,“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在意大利举行,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当前,人类正在处于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有能力迎接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习将成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核心,学习将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而“终身学习是学习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我国推动终身学习策略的时间较晚,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建立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学校教育是其中重要环节。在职业教育中贯彻终身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意义十分重要。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使社会生活的变速极大的加快了交通的便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知识、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个人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过去有用的知识,现在可能无用了;过去是正确的知识,现在可能成为谬误了;一项新的技术出现,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就不在领先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毕业的时候,有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经完成了一个更新的周期,需要更新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科技条件下,作为学校、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已不可能提供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应将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作为一种载体,重点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后,有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职业教育自主学习现状

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各种现象、各种思想对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中职生普遍年龄阶段小,还未形成独立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判断和辨别事物的能力差,意志力较薄弱,经不起诱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特别是来自互联网的游戏、暴力、言情等不良信息对中职学生的吸引。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学生大体上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自信心不足,特别是对传统教育模式有不自觉的抵触情绪。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进一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模式落后,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培训与提高,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动职教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职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规划,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习惯差,缺乏自我监控能力,更别提学习的自主性。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学习教育方式要与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均偏重以理论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职业教育领域开始关注自主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然而,自主学习概念起源于成人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具有不同与成人自主学习水平的心理特征。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具有对教师指导依赖程度更高,他们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及有选择性学习方法的能力较低,需要更多学业指导。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不能照搬成人教育方式,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自主学习教育方式。

(二)职业教育教师角色要适应自主学习内涵的要求。中职教师还要不断增强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现阶段很多的中职学生确实存在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等现实的状况,但教师更有责任要帮助中职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因此,中职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价值。中职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要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研究中职学生的特点,要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途径和渠道让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的教师。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水平对他们角色的要求,有可能阻碍学习者的自主发展。学生在获得自主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这不但需要老师承担自主学习技能和方法培养者的角色,而且承担心理发展促进者的角色。

(三)构建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氛围。自主学习理论模型显示人际关系是自主学习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习者认识和理解现实自我,解释和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归属感。职业教育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营造深厚的职业教育文化氛围,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教学与实训环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扬明主教学,始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设、自我表现、和自我体现的空间。

(四)激发学习者实现自主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发学生自主去探究,自己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而由不同学生去达到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维持自主学习的动机。作为自主学习的共性特征,学习者承担学习责任倾向是推动主动学习行为发生和积极建构意义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要培养学习者承担学习责任的态度,提升他们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地位,让他们参与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行为和结果的承担者。

(五)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依赖于学校、教师要提供平台和充足的资源。其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撑自己独立完成很多的学习任务。比如,现在很多教育机构甚至是个人提供的在线课堂,慕课等资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上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网上教学资源对中职学生的学习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网上学习内容差距大;学习过程的指导在网下很难实现,等等。因此,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提供的主体还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学校可以依托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以网络课程的形式把围绕学习任务的各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提供教师的充分指导。自我管理和监控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特征,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控制力,培养他们如何诊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有效利用学习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评价学习效果、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重要期,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这批人才的教育能否达到社会要求,贯彻终身学习,提高人才自主学习能力是建成学习型社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02):79.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朱红梅,韩文堂.现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04):25-27.

篇11: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我国高校在创建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教育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造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上的竞争必然归结为创造力的竞争。因此,研究人的创造力,开发人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正常人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凭借积极的个性、独特的智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主动实现新颖价值的综合本领。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脑科学认为,创造力是一潜在的脑功能,创造力的培养开发。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激发人们潜在脑功能的发挥,也就是通过培养训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脑功能的创造潜力。

二 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有创造教育,而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及其他领域中创造活动,探索其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也是以人类创造活动、创造思维、创造环境、创造人格及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精神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科学。

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早在193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就对职工开设了创造技法课程;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都将创造学列为教学内容。

我国对创造理论的研究也是早有认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于1936年就大声疾呼“创造教育”并应邀赴美讲学,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较系统地研究创造学理论还是1983年从国外引入开始的。创造力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制约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而人才的本质特征在于创造。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学校开设创造力的培训课程,大学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多年来,高校的教学管理僵化死板,学分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但目前各个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大多是从以前的学年制演变而来,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不强,至于学生要想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转系、转专业则更难。

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学生往往通过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大学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是学生养成围着老师转的习惯,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也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教师因素

教师缺乏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的引导,然而当前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教师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讲透是每个老师努力达到的标准,它虽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成果,但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教师的权威观念抑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大学课堂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场所。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学生作为一个倾听者,教学缺乏宽松活跃的`氛围,不能给学生展示智慧和才华的机会,这种教学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学生只善于正确无误的掌握结论性知识,很少对其中的某些观点产生质疑,他们只注重问题的解决,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创造有心理阻力,一提起创造,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离普通人太遥远。但我们知道,创造力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和特殊才能创造力,人人都应是创造之人。

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创造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和方法是开启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工具。据我们发出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完创造学课程和未学过创造学课程的学生相比,自信心、主动能力、控制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四 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第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实施素质教育所需的理念、学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和贯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改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结果,而不注意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等弊病。教师在课程讲授中,要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对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和亲身参与的机会,并在参与中提高创造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进行创造的自信

缺少创造的自信心,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创造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发明家的事,自己没有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信方面,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知识,让学生对创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对学生创造性地提问、创造性地解答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再次, 对创造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自己克服, 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变得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对创造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要教育学生正确地去面对,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坚强的创造信心。

第三,注重科学研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实践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提出大学教学必须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将大学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通过做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一系列实践,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对培养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很有帮助。实践与创造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新产品、新形象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创造性成果是否为社会所接受,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篇12: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些思考

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些思考

低段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低段的学生是其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小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呢?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的分析,思考发现,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和改善: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都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少读,简直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是致命的一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在读书中理解体会,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但是,低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容易厌倦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读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融入多种形式,学生就不容易感到疲惫了。特别是低段的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很喜欢分角色读和表演读。

传统上认为,一节课总是老师先范读了再让学生模仿老师读。其实,在学生还没有解决生字词,没有深入理解文本时,怎能按老师的期许读呢?我上课时还经常发现,很多孩子一打开书小嘴就跟着打开了,还没等老师范读呢,他们就兴奋地读个不停,根本不听老师的要求。最开始我很生气,觉得他们不应该破坏我的教学计划,打乱我的思路。于是我强制学生停下来听我范读,然后再读。但是这样也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激情与热情,我的范读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经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我终于决定放弃我原有的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情,尊重学生的需要,在他们想读的时候让他们放开嗓子读,我一边巡视一边个别指导。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他们往往能够根据所学的方法自主地去解决它。然后通过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学情我再决定这篇文章是否要范读。

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低段学生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可爱至极,有时连老师都自叹不如。

那么,在朗读指导上,需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吗?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朗读技巧的指导不易过多。关于朗读技巧,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读,最重要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含义。因而,在我班上,我未作过多技巧方面的解释,而是通过让学生不断的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我常和孩子们做这样的游戏: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看谁猜得准他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你过来”这个句子就有很多种方式读,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有高兴时的语气,伤心时的语气,着急时的语气等等等等。通过不断的练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什么时候该采用什么样的语气,这样读出来的效果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感情等等。

低段的学生,有着惊人的想象力。这也是培养朗读能力的有利因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带他们进入想象的天空,使他

[1] [2]

篇13: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培养思考论文

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培养思考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育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为核心,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下列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德育;素质;探索;管理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建成一只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合格技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我校从近年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中得到的教训和共识是:必须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放在学校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这个重中之重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真抓实干,刀下见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在队伍建设上抓了四个择优选聘:在校级班子成员分工中,让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领导分管学生管理工作;在中层干部中选聘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说服能力的同志担任学生科科长;在全校教工中择优选聘热爱学生,工作认真负责,思想品德,作风过硬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社会上通过公开报名,演讲评分,现场答辩,择优选聘班主任等途径,是学生管理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2、在全员参与与管理上体现“三个”方针,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在自身工作中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3、在支持学生管理工作上做到四个到位:开展活动后奖励到位;队伍建设人员到位;计划安排上领导拍案到位;检查督导考核评比到位。以上四个到位有效地保证了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4、在全方位,多角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教育和管理学生上形成了党、政、工、团各有侧重,齐抓共管的格局。5、在学生管理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考评制度”,“学生周例会和班周例会制度”,“学生考勤”“助学金发放制度”等20多种制度,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坚持抓好起始教育。每年新生入学报到后,我们联系驻军部队,集中对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教学、技工教育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刚入学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军训使学生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紧张而有秩序,严格而有规范的纪律要求。2、坚持严格的纪律考核制度。在学生纪律的管理上,我们做到了:日日登记考核、周小结讲评公布、月总结评比、期末召开问题学生及家长座谈会。使学生始终有一个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3、坚持实行班级“创优达标”考核评比制度。在考核内容上把学生一周的上课、自习、卫生、休息管理、课外活动等内容都列入班级考核评比,既为期末的评优树模提供了依据,又对学生的`纪律教育起到了规范行为,启迪思想,激励上进的作用。4、坚持严格而规范的宿舍管理制度。我们为男女生公寓配备了专职楼管员,工作实行两边倒巡逻。具体负责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卫生打扫和住宿学生的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实行公寓管理员、班主任、值班老师和保卫科四位一体的管理制度。5、坚持家访工作。采取班主任到家、电话交流和寄发操行评语及成绩单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认识,联络感情,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中得到了矫正。6、坚持给学习和纪律特差的学生另开小灶,一对一帮助,使他们在思想上不掉队。

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之中

几年来,我们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开展爱国主义的广泛宣传教育活动;在征文、演讲、主题班会中进行引导;进行升国旗、唱红歌、听老革命做报告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体育活动和文艺会演、歌咏比赛等活动,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道德品质;定期带领学生去福利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回报社会,培养学生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上述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强化法制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加强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培养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我们针对近几年的不安全因素,痛定思痛后,从全方位加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1、调整、选聘工作责任心强,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同志担任学生科科长。2、充实门卫保安人员和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以确保校园安全。3、聘请公安干警,定期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用社会上鲜活事例进行法制教育;同时指导和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4、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形成人人懂法的和守法。5、全校范围安装监控摄像头,随时发现不安全因素。6、学校每天都安排一名校级领导带班,学保科,班主任设有专人轮流值周,做到了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后,校园都有教师管理学生。做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7、将治安管理的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以德育为主线,以思想道德为核心,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了以认为本,注重了用校纪校规规范人,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好人,又注重了以情激情关心人。使教育工作取得了综合效应,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李振林.浅谈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吉林教育,(7)

[3]原伟.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校园安全体系的建立[J].企业导报,(5)

作者:王翥 单位:陕西省商贸技工学校

篇1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创新思维、塑造健康人格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正在研究的重要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切中时弊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如何失去的呢?这当然从教育本身找根源。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师教学形式单调,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机械模仿式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没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近几年来试题、中考题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粗浅认识。

1 创设情境、设疑启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浓厚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疑”在心理学中称为“怀疑感”,它是对现有理论的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不断探索未知领域的怀疑是未来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而引疑的关键是教师善于设疑。宋代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成功地创设情境,教师不断给学生思维的契机,处处设疑、激疑、释疑,不断促使学生强烈的需要和动机,从而改变被动状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如“幂的计算”一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将一张0.1mm厚的白纸对折30次后,请估计一下它的高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6cm,有的说7cm……,于是,我说,我们学习了“幂的计算”,再计算一下它的高度,你定会瞠目结舌。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一种无形力量的驱使下,个个认真听课,而且很快掌握,验算结果,大吃一惊。问题太诱人了,数学真奇妙,学生由衷地感叹道。

2 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净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如在“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可以设计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世界上因为有了圆的图案,万物才显得富有生机,以下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中都有圆:

它们看上去是多么的美丽与和谐,这正是因为圆具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性。

(1)请问以上3个图形中轴对称图形的有 ,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分别用上面3个图的代号a,b,c填空);

(2)请你在下面的两个圆中,按要求分别画出与上面图案不重复的图案(草图)。(用尺规画或徒手画均可,但要尽可能明确些,美观些)

这类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的探索方向,需要学生对具体问题仔细分析来寻得,学生中有种种不同的回答,种种不同的创新。能引导学生把知识串联思考,充分展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3 加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这一类问题是在给定条件下探索不明确的结论或由给出结论探求满足该结论所需要的条件;并且在同一条件下往往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得出同一结论的条件也往往不只一种;证明一个结论的方法也往往不只一种。

例2 已知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与点A、B两点, P点的坐标为(-2,2),求△PAB的面积?

对与这个问题不同的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解完求△PAB的面积后让同学进行了反思归纳: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求三角形的面积有几种方法、如何解?

方法一:直接计算法。计算三角形的某一条边长,并求出该边上的高。方法二:分割法。选择一条或几条直线,将原三角形分成若干个方便与计算面积的三角形。方法三:补形法。将原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若干个特殊的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差。

这些方法、结论虽然存在着差异,但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个方法和结论,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培育新问题,提高创造性思维

把经过调整组合而成的新的结构,新的题型称为新问题,如开放题,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等。学生对培育新问题的解决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作为教师精心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能自觉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识结构,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的质量。而且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动手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思维自由驰骋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发散,拓宽。

例3 如图a,一个圆形街心花园,有3个出口A,B,C,每两个出口之间有一条60米长的道路,组成正△ABC,在中心点O处有一个亭子。为使亭子与原有的道路相通,需再修3条小路OD,OE,OF,使每一出口D,E,F分别落在ABC的三边上,且这3条小路把正△ABC分成3个全等的多边形,以备种植不同品种的花草。

(1)请你按以上要求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将你设计的方案画在图a,图b中,并附简单说明;

(2)使3条小路把正△ABC分成3个全等的等腰梯形,应怎样设计?请把设计的方案画在图c中,并求出此时3条小路的总长;

(3)请你探究出一种一般方法,使得出口D不论在什么位置,都能准确地找到另外两个出口E,F的位置,请你写明这个方法(图d供你探究时使用);

(4)你在(3)中探究出的一般方法适用于正五边形吗?请你结合图e予以说明。这种方法能推广到正六边形吗?(北京市朝阳区中考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因此笔者认为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从以“例题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数学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学教育。

篇15:采矿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采矿工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摘要: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就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首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从业者的差距,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工程哲学思维训练对工程专业学生适应企业需求是必须的;然后基于矿业工程中的工程哲学问题,从资源认识、矿业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矛盾、规律和方法论等方面分析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工程哲学意识,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积极向上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的职业精神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最后分析专业教育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践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工程专业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然选择,并以“采矿学”课程为例进行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工程哲学思维和人文素质培养再现,课程实践表明:这种相互交融式方法对专业知识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工程哲学;矿业工程;人文素养;交融式培养

煤炭行业通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科技发展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些企业除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岗位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的综合性科技人才外,更需兼具采矿、机械、微电子与电器、信息与智能等综合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1]。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培养[2-4],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两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实施个体的人文知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等有关。由于工程中蕴涵众多哲学问题[5-10],故工程创新的思维方式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但目前的工程大学生缺乏这种思维意识。“煤矿开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因其知识点间关系复杂、实践性强和交叉性强而蕴涵诸多工程哲学思想[11],本文拟从课程知识内涵、采矿工程哲学问题与人文素养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课程综合教学实践。

一、现状分析

1.企业发展需求与从业者的差距

在国际国内复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煤炭行业十年高速发展期已经结束,煤炭企业的经济也将进入常态化发展期,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将出现差异性增长,甚至个别层次人才的需求将趋于平稳。煤炭业通过十年高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科技发展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些企业需要科技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一小部分企业因地质条件复杂性等原因,其科技水平尚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现阶段因装备的科技含量低,在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岗位仍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的综合性科技人才。另外,今后在推进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生态文明矿区建设、煤炭行业文化建设和煤炭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仍需要煤炭科技人才的不懈努力,在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仍需接纳更多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综上所述,尽管今后煤炭企业经济会进入常态化发展期,但煤炭企业对高素质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在扩大。煤炭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人才,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但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却与企业的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企业需要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型人才,而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先求稳,后求好”,一般会先签一个比较稳妥的单位,再慢慢寻找更理想的单位,如果有好的单位,一般会和原签约单位毁约,这体现出诚信问题;一部分采矿毕业生不愿下井,对待工作马虎应付,这是缺乏吃苦耐劳型精神的表现。二是企业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但一些学生在大学热衷于做学生干部,而对学习则是应付的态度,尤其是对专业知识没有钻研的精神;而一些学生只关注学习,缺乏对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的培养。三是企业既需要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技能型人才,但目前学生缺乏创新和实践动力,具体体现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个性化不足,普遍存在同类化现象。四是企业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随着煤炭科学技术发展,交叉型、复合型和边缘型技术与装备大量涌现,技术的发展和装备的更新更需要良好的合作团队,但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并不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五是企业需要甘于奉献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人才,但部分学生找工作时强调更多的是个人工资和待遇,缺乏奉献和归宿精神。

2.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人文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的内在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人文素养注重的就是做人的态度和品质,也就是通过人文知识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快乐的心态。纵观大学生人文素养,由于社会、家庭和群体等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与价值观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彰显个性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但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尺度也被当代大学生借鉴,部分学生存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2)网络与现实交融化。当今社会处于网络时代,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诱惑,如部分同学在享受网络实惠时也将自己带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最终使这些学生出现网络与现实二元性交融,厘不清网络与现实。(3)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离析化。人文知识的积累是锤炼一个人做人的态度和品质,而专业技能的获取则是教会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做人和做事是相互创造、相互生成的过程,人的本质、潜能和能力都只有在做事中才能体现;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是因为做事和做人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部分工科学生不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获取,从而出现因做人方面的不足而影响做事。(4)个体机能与社会需求差异化。大学毕业生作为个体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发展由社会需求来驱动,也即由个体来共同驱动。而个体机能不一样,其对社会的驱动力也不一样,故个体机能应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但是,由于个性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通过教育所获取的个体机能存在差异,同样与社会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应与矿山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如煤矿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技能;遵守法律法规、规单制度;坚持安全生产;加强团结协作;勇于抢险救灾。职业道德教育重在培养职业责任,职业责任是指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职责,包括人们应该做的工作和应承担的义务。职业责任具有法律及纪律的强制性,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而且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职业责任的培养在于对职业个体价值观、能力(包括人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和自我责任的培养,而职业个体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平、诚信和奉献等方面。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应注重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学习,故前述说明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分离。根据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实践中必须将专业技能和人才素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采矿工程师的岗位需求把拓宽科学知识、增强岗位实践技能和修正做人做事态度有机地统一到一起。在现今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人文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割裂开来的,分由不同的教师授课,人文素养课程由人文类学科教师上课,而采矿专业课程由理工科教师上课,致使两类课程很难做到有效地结合。(2)现有人文素养培养缺乏对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培养,使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范畴、职业规划和职业责任缺乏认识。(3)现有人文素养培养缺乏对工科学生工程哲学思想的培养,使工科学生在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中缺乏以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联系的眼光去整合全部工程活动,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二、工程哲学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从企业发展需求与从业者的差距、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和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这些现象的本身对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就是缺乏工程哲学思维的锤炼。

1.矿业工程中的工程哲学问题

矿业工程哲学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在矿业工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矿业工程决策和发展战略的哲学问题,矿业科学与技术和工程活动的关系和转化问题,资源开采与产业发展、社会影响的关系问题等。从另一方面讲,就是如何在矿业工程实践活动中全面而公正地处理涉及的各个主体与客体的利益,达到矿业工程综合效益是矿业工程哲学研究的目的和期望。“辞海”中的矿业是指开采矿物的事业,矿业工程是指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工程,矿业工程活动的本质特征包含科学性、经济性、人文性和生态性。矿业工程成果的哲学本质则包含满足人们能源与资源的需求、符合科学技术规律的本质和被人改造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体现矿业工程活动后的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和资源条件的变化,故矿业工程中的主要工程哲学思想包含系统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发展论、实践论和量变到质变论等。在矿业工程的一系列活动中,由浅到深地体现了在认识中发现矛盾、在矛盾中找到规律和在规律中揭示方法的过程。

(1)资源认识。依照工程哲学思想,对资源的认识应贯穿资源开发全过程,且在资源的认识过程中应坚持资源的客观存在性和可知性,同时坚持实践是资源认识之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坚持实践第一、不断实践、不断认识才能取全、取准资料信息,也因为先试验后实践是认识资源的先导。即在工程思维过程中始终以一种整体的、全局的、联系的眼光去整合和把握全部工程活动的`思维倾向,坚持意识来源于实践。对资源的认识也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资源开采技术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从资源的手工开采、机械化开采、高效机械化开采到智能化开采是一个量变发展过程,而智能化开采演变到无人开采则是一个质变过程。

(2)矿业工程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在矿业工程活动中体现的主要矛盾既是人、机器与自然(矿体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认识资源与合理开发、开采与环境、高产与稳产、高产与资源回收率、生产与安全、系统与个体的关系。机器是人脑的创造物,但机器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通过机器实现对资源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在这种人―机相互约束、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人的智力进步、思维创新以及机器的创新发展。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是包括人在内的物群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相互统一,对于矿业工程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的途径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受动性和规律性基础上,以和谐发展为目的实现矿业工程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3)矿业工程活动中的规律。工程活动实践中均蕴涵规律,如为安全高效开采必须掌握资源开发的地质规律、地应力变化规律和采动应力形成规律,地质规律包括沉积岩的成层规律、构造的演变规律、煤层气和水资源的储存规律等。

(4)矿业工程活动中的方法论。矿业工程活动中必须坚持工程哲学的方法论,即以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为指导,分析和处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处理好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矛盾,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先进的技术手段,注重最佳的资源开发效果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具体的矿业工程活动中应遵守:1)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2)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大系统原则(或整体性原则);3)遵守本质和规律,按客观规律进行矿业工程活动的原则;4)处理好现实与未来、连续性与阶段性、继承与创新关系的原则;5)人在资源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

根据矿山企业特点及发展需求,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人文素养:(1)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矿业工程活动蕴涵诸多工程哲学思想,就从事矿山工程活动的工程人来说,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不仅有利于工程人对矿业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和具体实施,也可以帮助工程人应付自身的职业困境,全面、客观、公正地解决矿业工程实践活动全过程遇到的一些根本性的哲理性问题。(2)积极向上的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首先是社会的一员,即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一个职业人,只有拥有先进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和必备的人文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人文知识的积累是锤炼一个人做人的态度和品质,故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知识即具有了良好的做人态度和做人品质。(3)健康的职业精神。对于整个矿业工程活动而言,活动全过程充满困难与未知、智慧与创新、吃苦与奉献、诚实与细致、遵章与守纪、团结与协作、安全与预防等,未来的采矿人(采矿大学生)需在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作风、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符合矿山职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安全第一、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健康的职业精神。

3.基于需求的工程哲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

从矿业工程中的工程哲学问题和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来看,矿业工程活动实践离不开工程哲学思想的指导,而矿业工程活动需由一个个人来完成,活动成果的好坏与完成人的工程哲学意识、人文知识和职业精神密切相关,只有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工程哲学意识、积极向上的人文知识和健康的职业精神的群体完成的矿业工程活动成果才能达到最佳的资源开发效果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基于上述需求,必须在专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培养中进行工程哲学意识的培养。

三、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培养

1.必要性

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固体矿床(重点为煤)开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矿、地下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施工、矿山安全工程、矿山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即与专业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发展特点和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培养侧重点不一样,有必要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不同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培养。而且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中的工程哲学意识和职业精神具有专业特点,工程哲学意识和职业精神非常适合在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培养。综上所述,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培养非常有必要。

2.实现模式

大学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未来5~的职业需求,将专业技能和人才素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特定职业需求把扩展科学技术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修正做人做事的态度有机地统一到一起,在人才素养培养中增强职业精神和专业兴趣,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践中渗入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实现两者真正的融合。

3.在“采矿学”课程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

“采矿学”课程主要讲授煤炭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地下开采课程内容主要涵盖采煤工艺、采煤方法、巷道布置方式及其掘进、开拓延伸和生产系统优化配置。由于采矿所依赖的煤层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开采空间的移动性等特点,采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故“采矿学”课程内容因其知识点间关系复杂、实践性强和交叉性强而蕴涵诸多工程哲学思想,结合这些工程哲学思想进行课程知识点讲授,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获取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哲学意识和职业精神,达到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首先在具体的采煤工艺、采煤方法、巷道布置方式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遵循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本质、地质构造演化和煤(岩)层成层的基本规律、煤层气和水资源的储存规律,按照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系统原则和连续性与阶段性原则来进行;再者,“采矿学”课程涉及的矿业工程知识来源于工程实践,即人的实践,与实践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职业精神密切相关;另外,“采矿学”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通过实现矿山本质安全来为矿山实践人提供安全保障,也即这些知识蕴涵人文知识。在讲授“采矿学”课程的采煤工艺时,工艺的各工序间存在时间与空间的交互;而且每个工序需要由一组人通过协同合作,依据煤层地质条件操控各类装备来实施;以上涉及到以人为本的人机对立统一,遵守本质和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做事,以及吃苦耐劳、全面细致、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在讲授采煤方法、巷道布置方式时,采煤方法与巷道布置方式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整体,采煤方法与巷道布置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两者又受工程活动期间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矿井瓦斯、水文和煤层地质条件影响,体现了现实与未来、连续性与阶段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在采煤方法与巷道布置方式的选择上,应遵循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以及精益求精、安全第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职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矿业工程活动的科学创新性、安全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罗承选.构建“大采矿”学科体系培养优秀能源科技人才[J].煤炭高等教育,,23(6):1-3.

[2]盖宇仙,许鹏奎,柳德玉.基于专业特点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工科高校教学方法实践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1):99-102.

[3]梁枫.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48-49.

[4]康志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8-10.

[5]李伯聪,成素梅.工程哲学的兴起及当前进展―李伯聪教授学术访谈录[J].哲学分析,,2(4):146-162.

[6]王安.工程哲学与神东亿吨矿区创新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10(12):53-57.

[7]邵安林.铁矿资源战略与矿冶工程管理―“五品联动”模式的工程哲学思考[J].科研管理,,34(8):158-164.

[8]张飞燕,韩颖.基于工程哲学的工程实践研究[J].中州煤炭,(5):115-116.

[9]阎国华,刘开淼.谈工程哲学在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运用与发展[J].前沿,2010(9):52-56.

[10]郗芙蓉,李昊.浅析工程师人文素质的培养[J].黑河学刊,2013(10):161-162.

[11]高明仕,杜计平.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柏拉图的“理性之乐”―――再论《采矿学》课程教学的框架充填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7-91.

篇16: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论文

1职业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意义

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训练中所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的基本品质称为素质。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获得,故又称为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和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的,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主要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四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显性要素,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隐性根基,对显性的职业技能的发挥起支撑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只有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员工,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越来越看重。职业素养全面的毕业生往往受招聘单位欢迎,比较容易就业,而且他们入职后能较容易地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职业生涯成功的概率很大,而职业素养缺乏的毕业生从业过程中往往会到处碰钉子。所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职业素养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他们发展成为优秀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高职院校是培养企业一线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服务于行业企业,为企业培养优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教育模式。其具体模式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应乘好工学结合的顺车,探索多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3.1加强学生专业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新生入校后,由专业教师对其进行深刻的专业认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和以后要从事的职业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他们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告诉他们什么是职业素养,应当怎样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同时,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知道自己成长各阶段的任务、将来的发展方向和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主动地对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制定阶段性计划,并能积极地按照计划去实现。通过专业入学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健康合理的职业动机和对职业意义的正确认识萌生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使他们明白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3.2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应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外,还应设计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即在学生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安排丰富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从而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学体系当中,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活动,举办“感恩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辩论赛”等,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或者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优秀校友及优秀毕业生举办“面对面人物访谈”、“校友报告会”等系列活动。通过在不同学习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3.3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注重校内课程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1)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上,除了安排专业知识讲授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现状,引入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实例进行讲解,从而渗透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培养。教学设计上,应注重情境性。根据专业特点、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情景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上,倡导灵活多样。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启发式、学生自主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充分发挥校内实践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校内实践课涉及面广,课时比例大,应该抓住校内实践课教学这个关键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校内实践课应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创建近似企业生产的实训条件和环境;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地安排实训内容;应针对职业的关键技能,有意识地开展项目教学,合理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项目;应让学生按照实际生产流程进行操作训练,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完成任务;可以将企业中的6S管理纳入实践课堂,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校内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放在启发、引导、组织和鼓励上,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决策的习惯以及团队合作、认真负责、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应以身示范,树立榜样,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4加强校企合作,重视企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深入进行企业调研,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企业调研,倾听企业的心声。通过企业调研,得出专业的企业面向、职业岗位;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一线岗位技术工人进行交流,对主要职业岗位职能和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设置相关课程。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草案后再把企业专家、能工巧匠邀请到学校来进行探讨和修订,力争使培养方案更合理更务实可行。

(2)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共建教学团队。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到学校的,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但短暂的企业经历无法使教师具有成熟的“职业性”,因此使职业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大打折扣。积极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在专业课教学中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将会用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同时,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近距离地手把手地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引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经过帮带,专任教师的职业素养会明显提高,有了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必将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

认知实习和参观实习是高职院校在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前安排的短期实习,时间通常为一天到一周不等。通过与学校周边对口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来弥补学校硬件设施欠缺的不足,为学生的认知实习或参观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身处真实的生产场景,可以见到书本上提到的大多数设备和产品,还可以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工人交流心得感受,这些不仅可以为学生后面的课程学习提供帮助,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4)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带给学生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的深层体现,通过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那么,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呢?首先,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开发建设尽量多的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才能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不对口的难题,为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实行“双方管理”。除了安排带队教师负责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外,还应加强与顶岗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使他们负起培训、管理和考核学生的职责。学校和单位双方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制度和措施,督促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一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师傅指导学生学习技能,以身示范引导他们树立能吃苦、勤钻研、肯奉献、保质量的意识,使他们养成遵章守纪、团结协作的工作习惯,从而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初步转变,实现职业素养质的飞跃。

(5)积极推进“订单班培养”。

订单班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一种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的师傅负责生产现场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开展订单式培养,不但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快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3.5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专业社团是由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因其专业性特质而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它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专业社团如同一个课外“小课堂”,社团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只起引领作用,成员间合作分工,沟通交流,一起经历成功与挫折,共同成长。通过参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等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由于社团成员是因兴趣而志愿加入的,参加活动基于热情和兴趣,所以在社团活动中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主动性。基于以上原因,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社团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视社团的建设,扶持社团的成长。

3.6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全面的、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出现执行了培养过程不考核,或者考核时偏重显性职业素养而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现象,这种结果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思想上不重视,最终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在学生学习后及时地对培养效果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长远保持。

4总结

总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为了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必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相关专题 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