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lueluelu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人文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lueluelue”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文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共1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人文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人文关怀视域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迅速发展,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摇篮的输出地,面对着新的教学形势与教学环境的变化,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对此本文将从人文关怀视域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教育管理;发展

管理制度对于现代高校教育影响重大,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但可以促使教育管理工作稳步进行,也可以提高高校教育效率,但教育管理并不是一种强制行为,只有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文观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才能构建人文主义下的和谐校园,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概念

人文关怀这一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人文主义,其本质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因此其倡导人人平等,追求个性化的思想解放,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而这一思想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所提倡的“仁”的观点是具有相同意义的,这也无疑从某个方面肯定了人文关怀的现实价值[1]。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这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人们越发的意识到高校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做到以人为本,立足于实际,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的教育管理体系。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分析

1.严格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当下的大学生以九零后为主,其主要的特点就是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但是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加强对其管理和约束是有必要的,但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教育管理具有可信性[2]。对此笔者认为有两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制定切合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其应该摒弃长久以往的陈旧思想,将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条条框框连根拔除,可以与当下的教育改革要求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对学生有效的约束。其次可以依照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如果无法做到按照规章办事,所有的规定也将会是一纸空文,因此当制度制定后,就应该严格遵守,使制度落实到实处,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重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体现出管理制度的人文性。

2.细致教育,体现人本精神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也是教育管理者指导学生思想的基础,而为了能够真正的体现出教育管理的人本精神,就要小事做起,细致入微的展开教育。对此高校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从过去的管理、教育、服务,转变为今天的服务、教育、管理,时刻确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打破原有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将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转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为学生办一些实事[3]。第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行为理论的角度分析,以人为本就是对个体机能的一种激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管理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学生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多个层面出发,才能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例如管理者可以为一些优秀骨干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其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而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或者家庭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就要给予其更多温暖和关怀,使其在集体之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3.严中有情,融情感于教育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的确不可或缺,但是面对鲜活的学生个体,只用制度来管束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从情感入手,将情感注入到教育之中。对此管理者要明确这样的概念,严格并不是管死,只有从管理中体现出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才能将无情的制度和有情的教育相结合,使高校教育管理既具有制度化又具有人情化。其次管理者也要体会教育中的“情”并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降低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刚性的管理中,又能体现出情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只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上旬刊),(03).

[2]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2013(10).

[3]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2).

篇2: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管理论文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管理论文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效管理应遵循的原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对人力资源的占有需求已开始转变为对人才资源的争夺需求。各大高校应充分注意到这一转变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深刻启示,并切实抓好人才的管理,对人才给予充分重视。换句话说,高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加强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履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做到对教师群体的个性和需要尽可能关心和理解,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对希望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识人善任,努力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要对所发现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更符合本校的实际工作需要,并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鼓励其有所创新发展。

(二)激励原则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少不了物质及精神奖励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教职工作亦是如此。因此,高校必须将激励制度的建立高度重视起来,以求得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实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尽量满足教师较高的不同种类需求。在激励措施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业绩考核体系,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力求客观合理,使其能够发挥实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人性化的原则,考核的目的应是对教师的激励而非提出各种高难要求,切不可造成过大的考核压力。只有本着激励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其岗位上真正发挥应有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体现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有稳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甚至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为严重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奖惩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为不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在奖惩或考核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极少考虑教师个人利益这一因素,因此常常造成奖惩制度缺乏最基本的公正态度。在职称晋升方面,往往会因为晋升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择优原则的落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

(二)管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过低

由于高校是具有强烈学术性质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也都是各个学术领域内的精英,他们与其他企业员工相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对民主管理的认识也比较深刻,因此常常会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教师希望对高校工作的更多侧面有更大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他们的一些需求和个人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反映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益。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目前的民主化程度不甚满意。许多高校虽然也将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原则,但落实到真正的工作环节中来,就常常无法兑现这一承诺,致使民主管理变为一种包装和形式。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目前大多高校都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管理较为僵化,对校内人才的诉求和想法不闻不问,导致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更无从改进,严重阻碍了高校的民主进程和科学发展。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于各高校来说,其长远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和支持。但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来看,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仍不完善,这些高校的领导阶层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导致大量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领导则只注重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轻视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贡献或根本不给他们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因而从未或很少在校内开展针对管理领域的人才培训,致使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匮乏,使整个高校的管理能力降低。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策略

(一)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高校管理具有更浓厚的人文关怀,其首要前提就是建立起充分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且民主管理应在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主要方面包括考核机制的客观公正、职称晋升的公开透明以及岗位聘任制的全面实行。在这些制度的具体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集思广益的原则,使制度的确立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并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秉着求同存异的制定方针对差异化的想法进行集中讨论,力图能够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原则,并保证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得到落实和开展。在管理制度方面,常常会存在严格有余而人性化不足的问题,这是由规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和理性特点决定的。因此,在对这些严肃刻板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会给人以较强的压迫感而显得人文关怀不足。从这一角度来讲,结合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并未将充满温情的人文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可知,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以高校的实际状况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适当地添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因素,保留一些合理的弹性和空间,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为人才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优良的环境。

(二)严格推进管理工作的民主化进程

若要将人文理念真正贯彻到高校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不仅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注意对制度所规定的内容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应该认识到对制度的执行程度是评价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在有效执行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威慑力和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在主持高校相关工作和活动时,应特别注意实施过程的民主化程度是否到位,对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环节要予以警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因为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民主管理方式与专制管理方式相比,显然前者更有利于从业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原则在高校这种学术类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使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就应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将民主管理方式真正落到实处。应使全体教师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每个人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人才对高校行政工作的监督权利,使其有权对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管理工作更加健康稳定地运行。在坚持了民主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对民主程度做进一步的思考。对人才参与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有明确的标准,切实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进程。

(三)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否拥有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应引导鼓励优秀人才对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积极参与,并集合高校实际和人才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人才培训,努力打造一支由精英组成的高校管理队伍。结论:本文通过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并针对目前高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围绕着民主管理这一主要论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篇3: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

倪志梅1,唐虹2

(1.南通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2.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本文中的人主要指的就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管理的学生。本文将针对高校这两类教育管理的主体对象提出相应的人文关怀的具体实现措施,最终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

关键词: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 ) 10 - 0067 - 03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唐虹(1968-),女,江苏南京人,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纺织服装教育研究。

一、引言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提高管理的整体效率。但是,制度管理具有规范化和强制性的特点,单一的制度管理不符合教育改革发展“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与构建和谐社会及文明校园的宗旨不一致。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还应该从严格呆板的制度管理中寻求一条全新的管理方式,那就是从人的情感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动机,让人们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以人为本”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取向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内涵解析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它与人的理想、生活意义和命运紧密相关,代表了先进的价值观和核心文化,其基本内涵为:以人为关心的主体和中心,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尽可能地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文关怀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即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运用人文关怀的模式,关注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侧重于理顺教师、学生及其他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来赋予人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之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和实施人文关怀,显然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选择,更是为了迎合人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因为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转而向精神层面的需求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校教师学生尤其如此。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剖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制度限制人、规范人、控制人,保障组织的正常高效运行。教育管理取向人文关怀是要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塑造人,提升管理层次和效果,契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二者之间可以共融、共生、共建,而且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最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统一和融合并不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起步于制度建设,提升于人文关怀建设,高校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偏重于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容易出现无头绪状态,这时就应该侧重于制度管理,依靠外部的强制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学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从而确保高校高效运行。当学校顺利通过了初期建设阶段进入到发展和提高的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就应该转向侧重人文关怀取向,在师生能够普遍地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后,加强对人思想情感和需求方面的关心和关怀,即学校发展提升阶段,应该更多地运用情感手段,从思想和心理方面约束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使得他们与教育管理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内心主动加强自律性,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人文关怀发挥作用的独特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表面上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区别在于:一个约束动机,一个约束行为;一个通过自律发生作用,而另一个必须通过外部强制手段进行约束,从而产生他律的效果;一个是从情感方面尊重和关心人,另一个是不顾及感受强制执行。但是。它们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既加强制度管理,又实施人文关怀,使二者有机统一,这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两者应该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而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即制度管理为实施人文关怀提供保障,人文关怀又为制度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开展制度管理。

四、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人人文关怀

既然我们已经知晓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除了需要一定的制度管理进行约束以外,还应该构建一个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和充满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尤其对一些发展中的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的学校来说,制度管理更应该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除了刻板严谨的规章制度以外,还要有充满团结互爱精神的校园氛围,以蓬勃的生机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提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恰当地融人人文关怀呢?换句话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人文关怀呢?(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然后再从人文关怀不同的受益对象人手,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受教育管理者――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冲突:虽然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它们毕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有着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当严谨刻板的制度与人的情感需求之间发生了矛盾,针对这种“情”与“法”的较量,学校到底该如何来直面问题,处理矛盾呢?学校应该首先分清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执行标准,然后以“利于教育管理者的团结,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为根本宗旨来解决矛盾,处理冲突,应对问题。我们知道,学校制度属于强制性的约束手段,但是,制定和执行这些制度的人却是有情感的。因而,在执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涵,即以人为本为指导来推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制度管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对于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制度,学校应该在重新调研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废除或者修订,让新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使“情”与“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学校制度管理才能真正与人文关怀有效结合在一起。

(2)高校要重视对于教育管理者――教师的人文关怀渗透: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管理者,他们既需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同时需要得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很多管理制度只是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实施的过程强制性明显,当前高校的一些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被压抑,对于学校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尽快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出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中来,突出他们的权利意识,体现激励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高尚与世俗、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内在认可,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出制度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让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能够在关注自身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中感受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高校尤其要重视对于受教育管理者――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设: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学生群体,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仍然偏重于对他们进行单一制度管理的弊端,尽快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阶段,其中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而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时代发展潮流是一致的,应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充分关注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教育性、人文性、发展性、个体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理顺人文关怀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系,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依靠多个部门和领导实施合力作用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益。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唤起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要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反省自身与学生相处的状况,建立平等、友好、和睦、和谐、长效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思想,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应该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是非常丰富与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具体化到课程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网络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管理等等方面中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

五、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把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尤其现代高校普遍处于发展提高阶段,更应该把侧重点放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教育管理,不仅包含对教育管理者――教师的人文关怀,更是要加强对受教育者――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与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人文本不谋而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4:人文关怀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探讨论文

人文关怀下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贯穿人文关怀,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分别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将浅谈如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教师;学生

教育管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制度,采用教学管理方法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发挥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所有资源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工作,教学管理的三大要素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这三大要素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1]。本文将简单介绍人文关怀的内涵,并从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采用科学教学法等五个方面来探索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最早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人文关怀有进一步的发展,主张坚持“以人为本”理念[2]。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所谓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关心学生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帮助学生来自学习、社交、就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困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工作人员应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塑造健康的心理。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的措施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来自学习、社交、就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很大,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时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像“阳光心理建设”、“感恩演讲比赛”、“青年志愿者”等。

(二)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执行管理工作时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坚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工作原理,主动关心学生,用高尚的师德来感化学生。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合人文关怀,塑造人文主义精神,必须为学生营造的.和谐校园文化,用优秀文化来影响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标语和各种文化活动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编制校园标语时,教师应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填写校园文化标语的活动,运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标语来激励学生,教导学生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在图书馆填写这样的标语:“生活不是一个梦,是由我们自己托起的一片晴空;人生是一次庄严而神圣的旅行,路上会遇到许多考题,相信你一如既往,热爱生活,追求理想,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在教室里可以写创造集体精神的标语,像“热爱文明班集体,集体给予你力量与进去的方向”。另外,教师应通过帮助学生组织学生会和社团的方式来建立学生文化团体,引导学生创造特色校园文化。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控能力,教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加强纪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遵纪守法,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五)采用科学教学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贯穿人文关怀需要推动科学教学,结合人文精神,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3]。教学管理工作有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全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则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贯穿人文关怀,处理好管理工作人员、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之间的关系[4]。管理工作人员应注意结合人文精神,挖掘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文化性、创新性和教育性,其中,服务性主要是指管理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时要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服务根本;发挥管理工作的文化性是要求在工作中融入人文理念和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是指管理工作人员要结合创新理念和人文精神,将教育管理工作打造成充满人文主义和创新性的组织活动;教育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旨,管理工作人员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精神。此外,要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内涵,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人文理念做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制度,采用教学管理方法带领全校教师,充分发挥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所有资源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工作。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采用科学教学法来全面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黎亚春.语音.校本教学管理与行政教学管理的互动整合[J].教学理论与实践,(12:1)

[2]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比较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0:1)

[3]游力.论“商品――货币――资本”与“反讽――恐惧――绝望”的逻辑一致性――基于人本主义异化观的视角[J].学术论坛,(7:2)

[4]朱丽丽.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教务管理的应用与研究[J].价值工程,2014(31:3)

篇5: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研究论文

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研究论文

新时期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讲究法制性,这不但是对活动参与者的规范,更是对于参与者自身的有效保护。高校参与市场行为的角色是民事主体,它与其它参与者一样,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力,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然而,部分高校的在参与市场活动的时候,没有对经济合同管理的法制性引起重视,给合作方留下了许多的法律漏洞,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分析高校经济合同的差异

高校作为民事主体参与市场行为,在法律方面与其它任何主体都担任着同样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其自身性质、合同内容以及签订程序上来看,与其它主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合同主体差异分析

高校经济合同的主体自然是参与校方。学校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从事教育、教研工作,与其它主体相比,高校参与社会市场行为,主要是为了学校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其参与目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它并不需要得到实质性的经济收入,只要存在于学校教育、教研工作有利的因素,高校都会去参与,如建立校企科研项目等。

(二)经济合同内容上的差异

社会团体,如企业,他们参与市场行为一定是带有盈利目的的,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而高校参与市场活动,则需要能够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教学发展、公共服务发展。因此,在合同内容上,其它社会团体几乎会涵盖一些资金注入与利益分配项目,而在高校经济合同当中,有时是不包含这些内容的。

(三)经济合同签订程序的'差异

高校与合作方签订经济合同,会派遣校方的法人代表与对方进行签约,签约名义则使用学校的名义进行,这就区别于社会上某些以个人名义参与市场活动、签订经济合同的程序。

二、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文所讲述的高校经济合同差异及其自身的管理行为,造成了其在经济合同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下文,笔者举例其中的三项问题进行说明。

(一)合同管理机构的缺失

我国高校所设立的所有部门几乎都是与教育有关的部门,从高校开始参与市场行为以来,就很少有学校设立专业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众多的经济工作、合作管理等工作几乎都是交由学校具备经济管理和公关管理能力的人才进行,这些人往往又担任着学校其它教育工作,多年未从事此类工作,生疏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造成高校经济合同缺少专业人士管理,尤其缺少具备法律知识人才的管理。

(二)合同订立不规范

高校经济合同订立不规范,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最终为突出的问题是其在法律条款方面的不规范与缺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签订合同个人或团体独享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如果高校经济合同要作用于高校,就必须以学校的名义,派遣法人或法人授权代表进行合同签订,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高校所派遣的合同签订人并非法人代表或授权人。除此之外,高校经济合同的很多内容都存在法律漏洞,未经专业法律人士查看认准。

(三)对于合同条约履行监督的缺失

高校日常教育工作纷繁复杂,在与合作对象签订合同以后,几乎是没有时间监督自身以及合作方对合同的履行。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拆分出专业监督合同履行的机构,校方对合同履行也并不重视,由于很多的合同并不具有经济的迫切性,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合同履行的早晚。

三、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策略

根据高校经济合同的特点及其合同管理漏洞分析,笔者在法治视域背景下,提出了以下几点经济合同管理策略:

(一)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高校在参与市场行为时,虽然承担了复杂繁重的教育工作,但是既然决定借助外力推动学校教育发展,就应当好好的利用起这样的资源。所以,高校出击的第一步就是要完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当根据高校发展需求和运行特点,从法律人才的引进入手,建立经济合同签约前准备工作规范、合同签约标准以及合同履行监督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得以完善,才能够进一步减少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漏洞,切实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并协同学校其它各单位共同管理

专业管理机构专职管理经济合同签订的一切事宜,并协商洽谈对外合作工作,承担经济合同管理的法律顾问与公关管理,它是完善高校经济合同法制管理的必要手段。专业管理机构的建立需要学校对外引进人才,或者是与社会法律机构进行合作,解决合同签订的法律问题,另外,还应从校园内部抽调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才参与经济合同的法律管理工作。使经济合同管理部门与在校其它单位共同进行经济合同管理的目的就在于让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更加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合同管理对教育工作的推动和辅助作用,这同时也是学校参与市场行为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内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需要了解校方教育工作,同时具备合同管理素质的人才。培养这类管理人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高校内部挑选人才进行培养。校方管理人员应当挑选有意向并适合于这项工作的在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可以使用进修、留学、讲座、上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培养,还可以将培养对象输送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培养,提升其法律意识,稳固其法律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法律问题是高校参与市场行为以来最为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其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专业机构,引进和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重视起经济合同管理的法律问题。

篇6:大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论文

大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论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重知识性。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学生的语文课也仅仅是日常的文字与语言训练,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直接造成语文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缺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师单一讲求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语文最为根本的人文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特点都被单一的知识性教学所掩盖,知识性的应试教育隔断了语文教育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2.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书与育人本应该是一体的,语文这一学科尤其具有育人功能,而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上。大学语文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缺失正是人文关怀与教育相脱离的重要表现,部分教师仅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往往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社会进步前提,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个体在整体团队中的协调性,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与生活价值,以适应社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大学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充分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充分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完善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老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人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较高的情感需求是学习、劳动的发展需要;而实现自我价值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怀并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实现自我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学生自我需求的满足,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生最真实的诚挚之心与善良之心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学生的品格也会不断的.优化,这将进一步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培养对策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欲。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收获,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解决。这种方式下,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常用的提问方式有发展式、激发式、辨析式等;问题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采取投影展示、播放录象等形式。教师还应该开展充分的实践教学,通过室内模拟或者室外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进行课题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通过实践性课题研究进行相互交流,学生的个体性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现,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最终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大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习氛围,强化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展现各自的风采,这正是教育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能良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多角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满足对学生进行考查的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体系,以增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加设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三项指标,应该本着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个性的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评价增强学习积极性。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即让学生参与评价指标与内容的制定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与考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发展性评价也能强化学生对个体进步状况的掌握,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建立起乐观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同时,多角度评价体系中通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被认可、被重视的情感感受,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3.强化师生情感沟通。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相对成熟,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沟通,更应该是基于课本内容下的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语文课本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涵义,包括人性、亲情、友情以及人生哲理等,这些内在涵义往往是学生价值观形成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语文教育中强化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师生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积极地从语文课本中去寻找美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师生间通过良好的情感交流,也会建立起深刻的师生友谊,使语文教学的氛围更加轻松和融洽,达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最佳教育状态。总之现代大学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应该充分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与新时代下的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大学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7: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达到“应然”状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效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难以达到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由“实然”到“,应然”的期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走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之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效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在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上更多地融人人文关怀.

作 者:李向军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 刊 名:党政干部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 年,卷(期): “”(1) 分类号:G641 关键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篇8: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方法分析论文

1前言

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职工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成败,对学校的学风、教风以及校风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对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现阶段,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必须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地认识到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性,遵循人文关怀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用的原则,然后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将人文关怀理念渗透至高校教职工管理工作中,充分地体现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充分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质量,最终实现教职工自身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因此,文章针对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人文关怀理念的概述

人文关怀指的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维护人、尊重人、关爱人以及关心人,对人们的个性化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文关怀和人的理想、命运等存在直接的关联,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指的是以学生、教职工为核心进行关心、关怀,尤其是教职工,给予教职工精神和物质帮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以及学习环境,同时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地调动教职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发挥教职工的内在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桎梏,努力探索一套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3.1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文精神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即始终以教职工为核心,关心、理解以及尊重教职工,将教职工放在高校最重要的地位,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进而实现教职工的全面和综合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尊严,尊重教职工的个人价值与个性;帮助教职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现人才,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所有教职工的综合发展;还应该对教职工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采取一系列激励、引导机制,不断地挖掘教职工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才能够实现教职工与高校的健康、协同发展。

3.2激励原则

人都有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教职工也不例外,并且高校教职工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视精神需求。因此,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采用精神与物质方面共同激励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满足教职工个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便于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创建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考核体系,制定客观、规范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便于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3.3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价值准则之一,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聘任教职工时,应该重视能力,以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为人师范等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更加强调技术性和专业性;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应该以教学、科研等为基础,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进行利益的分配;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这样能够形成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让所有的教职工能够在良性竞争环境中健康成长和发展。

篇9:人文关怀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方法分析论文

基于认为关怀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职工的重要性,在进行教职工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传统以工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逐渐实现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这种人本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高效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认识、尊重人性,紧紧围绕关心人本身、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工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地体现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

4.2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

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落实政治民主权利,才是人文关怀的最高层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重视共同参与和上下沟通,重视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全体教职工都能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这样能够符合教职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充分地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当制定好制度之后,还应该由教职工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制度,对执行程序、所有校务等进行公开,让大家都能够清楚明了。同时,还应该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专门的监督部门,并发动全体教职工进行监督管理,这样能够防止出现弄虚作假、执行不力、暗箱操作等问题,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应该查明情况,并进行严肃、认真处理。

4.3制定完善的制度

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价值,重点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教职工的热情和潜能,实现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者应该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人文关怀制度,既应该完善实体性制度,还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制度的“立、改、废”程序,以此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执行,一旦发现原有的制度存在漏洞,则应该立即对制度进行修改,如果出现原有制度和人文关怀理念相悖的现象,则必须废除,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保证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执行制度和程序,一切制度将成为空谈,因此,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并且程序性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能够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为了进一步完善程序性制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制定目前缺失的程序性制度,在保证制度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教职工,为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这样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以及违章必究,一旦出现侵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缺少人文关怀、不合理以及不合法的程序性制度进行修改。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为教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帮助和引导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促进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

4.4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

为了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除了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以外,还应该将各项制度真正地贯彻和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清楚地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只有高效地执行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的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当制度制定完成后,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执行程序与监督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通过健全监督机制,能够对高校管理者的整个管理过程和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如果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应该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进行警示或者警告,进而激发所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位。

4.5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高校管理者应该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不断拓展激励领域,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依靠奖金、工资等经济手段为激励的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其激励作用也在逐渐地降低。因此,在现代教职工激励管理方面,应该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教职工的激励焦点逐渐转变为人文关怀、柔性激励为主,例如,在教职工的精神需求方面,应该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样能够充分地尊重教职工,基于教职工的不同需求层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再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激励机制,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不同,是存在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让教职工能够明白组织与自身目标的一致性,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文字表述,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非常明确,高校管理者合理地利用心理契约,能够保证所有教职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实现教职工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地重视教职工管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关心教职工自身,始终以教职工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制定完善的制度,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并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人文官关怀渗透至教职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高校教职工管理更加人性化,进而实现教职工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倪志梅,唐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学术探索,(10):67-68.

[2]陶艳琼.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浅议[J].才智,(26):11-12.

[3]邢雪峰.在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经验谈[J].科教导刊,(3):225-226.

[4]王晓龙.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2-43.

[5]王永刚.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学周刊,(6):18-19.

[6]王晓龙.高校师资管理的人文关怀[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8(12):82-84.

篇10:职业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育人文性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育人文性研究论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育;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要学习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视域下提高语文教育的开放性,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发挥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价值的实践。在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应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拓语文人文教育,有利于语文教育创新发展。本文以职业教育视域下的语文教育人文性探析为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一、提高职业教育中语文的学科地位

语文学科,是每一个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公共课程。正是这种普及性,让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职业,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也自然意识不到语言知识掌握的价值。要在职业教育视域下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价值,必须打破思维限制,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语文教育能够丰富职业人的知识,提高职业人的能力,更能提升职业人的素养。只有学好语文,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丰富内心世界。利用语文实施人文教育,职业院校要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重视职业特色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重视语文教育,用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带动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科。正确定位,是语文教育人文化的第一步。

二、开创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借助语文教育落实人文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职业观,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保障人文教育的`高效实施,创新前进,大胆突破,才能取得丰富的教育成果。

(一)借助课本内容,实施人文教育

课本是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也是语文教育实施的平台。利用课本内容,开发人文教育内容,有利于人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情感丰厚的文章,有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文章,有语言优美的散文,更有科普类的小品文。能够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语言灵动且优美,形式精致,都是人文教育的好资源。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不能只关注文章结构的分析与内容的理解,而要借助人物特点与文章题材与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像《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这首诗,饱满爱国之情,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朗读“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这样柔情、深情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作者于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与向往。在朗读与学习后,教师可就课本内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写两句简单的诗,表达个人情感。借助课本内容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有益于语文教育的人文化。

(二)借助职业学习,实施人文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因此,选择了不同的工作与人生。每一个专业、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同,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活动,有利于人文教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与学生分析个人发展前景,让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诗歌中,作者借助“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诗句表达自己的乐观精神,阐述人生中的困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要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或者专业发展结合在一起。让护理专业学生写一写临床困难,让机械专业写一写机床操作困难,并表达自己的乐观想法,有益于学生积极面对专业学习挑战,成为主动提高者。

三、营造职业教育中语文人文教育氛围

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落实人文教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高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接受过不同的教育,体验过不同的人生,有过不同的喜、怒、哀、乐。要促进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成功,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情感,营造平等、民主的人文教育环境,让教师的教育内容与行为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讲解《青春》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分享一个自己的青春故事,突出青春主题,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在课堂中,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珍惜青春时光,也欢迎学生分享自己的青春趣事与困惑,让语文教学主题得以升华,使语文课堂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综上所述,科学定位语文课程,在不过度夸大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语文教育内容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个人素质水平的提高。要平衡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人文教育内容,开创整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栗瑛.职业教育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现代交际,2011(6):217.

[2]主毅.职业教育视域下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7):91-92.

篇11: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研究论文

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一日千里,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愈加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激烈趋向,这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应战和更高请求。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必需不时更新思想、改造传播方式、进步人员素质,深化研讨媒介融合的内涵和规律,不时丰厚高校宣传工作的载体战争台,推进高校宣传工作完成顺利转向和圆满重构。本文主要就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新途径进行剖析研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一日千里,自媒体、流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时涌现,对传统信息传播提出了宏大的应战,传统新闻传播面对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内在发展压力也不时增大。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呈现,新闻传播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单一传播方式,而愈加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激烈趋向,这就对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应战和更高请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施行,高校宣传工作的位置不时进步,成为对外树立形象、对内统一思想的`重要载体和言论阵地。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必需不时更新思想、改造传播方式、进步人员素质,深化研讨媒介融合的内涵和规律,不时丰厚高校宣传工作的载体战争台,推进高校宣传工作完成顺利转向和圆满重构。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媒介融合”这一理论,是指随着信息媒介方式和品种的丰厚发展,诸多媒介最终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向,是信息传播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是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

(一)传播技术融合

媒介融合的一个明显标志性特征,就是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应该讲,促进媒介融合最终完成的首要要素,还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新型媒介提高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媒体融合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可能。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守着电视,不再满足于阅读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更多地经过刷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来链接世界,这也就使媒介融合表现出鲜明的技术特征,呈现出多重传播技术的综合应用。

(二)传播文化融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不只仅是技术的融合,还表现为多种文化、特别是平民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传统传播媒介背景下,传播活动更多地表现为精英文化和高端文化,传播活动的焦点也更多地停留在社会的精英层面和先进人物,草根文化并不遭到注重。但是,随着各类媒介逐渐融合,草根文化慢慢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普通人群亲密相关的衣食住行等都成了新闻信息降生的土壤,这使得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融合成为了一个显著特征。

(三)传播方式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也完成了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各大电视、纸媒是传播的主导,占领着主要阵地,对传播的内容、方式等具有决议性作用,受众处于完整被动和附属的位置,无法完成本人的个性化需求。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特别是随着大量自媒体的涌现,受众也能够经过微博、微信进行主动传播,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很多新闻事情就是经过受众的自发传播,逐步被人们所熟知和关注。

二、高校宣传工作面临的理想窘境

(一)高校管理者对宣传工作注重水平不够

当前,随着外部发展环境和内在发展任务的变化,高校本身发展也面临着宏大压力和竞争。固然,大多数高校管理者可以注重宣传工作,在一定水平上增强对宣传工作的投入和关注力度,但是,与倾注在教学科研和就业指导上的精神、物力、人力和财力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显得注重水平不够。此外,一些高校管理者固然对宣传工作高度注重,但就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搞好高校宣传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论探究和理论剖析,以至不乏有极少数高校管理者以为,宣传工作就是办办院报和宣传栏而已,办得好不好无关痛痒,对高校本身发展意义非常有限。这些认知上的问题,招致一些高校宣传硬件设备跟不上宣传工作需求,无法满足高校宣传工作的客观需求。加之,高校正宣传工作缺乏明白、有效的政策支持,常招致宣传工作的发展缺乏耐久力,无法发挥其特效作用。

(二)高校宣传工作内容方式滞后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的思想认识大多还处在传统媒体时期,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向缺乏足够注重,对媒介融合的规律、特征及带来的机遇和应战研讨不够、剖析缺乏,招致高校宣传工作方式滞后、创新缺乏,缺乏应有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号召力。一些高校正新兴媒介微博、微信等固然完成了提高和应用,但是没有与宣传工作详细理论严密分离,宣传内容也与高校学华诞常生活学习相脱节,主动传播的痕迹过重,无法惹起高校在校生的关注和注重。一些高校的宣传工作对新媒介特性认识缺乏、注重不够,看到自媒体在学生中大量提高而无动于衷,没有深化地研讨如何有效应用新媒介去展开宣传工作。一些高校宣传工作固然也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和新型传播环境有了一定认识,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对新兴媒体战争台的建立、打造不到位,管理跟不上,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没有亲密关注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点,效果自然也不明显。

(三)高校宣传工作专业人才缺乏

当前,高校宣传工作者队伍建立、人才培育、梯队打造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人才缺乏。很多高校的宣传工作者都是由院系的行政干事、辅导员兼任,一些专职的宣传工作者也并不是专业新闻科班出身,他们固然对宣传工作充溢热情,但是专业才能缺乏,认识不够,缺乏理论根底和理论经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发展缺乏有效的预见和推进。二是创新认识不高。当前,高校正宣传工作者缺乏必要的鼓励制度和奖励制度,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宣传工作者的工作激情、创新热情和变革豪情,招致工作干劲缺乏。一些宣传工作者满足于墨守成规工作,缺乏创新的主动性,这在很大水平上也影响了高校宣传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篇12: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方针的发布和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将强国人才的教育战略彻底贯彻实施,所有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下持续进行。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其现存问题为突破口,详细研究并讨论了“以人为本”视野下,各大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具体措施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逼迫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突破现在的管理困境。受社会、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适应。

1、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分析

1.1实现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前提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地位尤为显著。尤其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布和实施之后,高校地位更加不容撼动。强国人才战略的具体实施,要求各大高校必须以人才为根本,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尊重。由于“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想要强国人才战略的真正实现,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某种角度理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必须树立牢固的“以人为本”理念,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同步培养,使其创造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使用。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强国人才战略中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情势下,大学生人生观的价值取向开始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由此,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消极学习、忽视集体、漠视他人等情况,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越来越薄弱,自我观念和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任务就越来越难实现。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理念下进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非常优秀,不仅具有独立的思想,还具有热爱集体、积极上进的优良素质,同时,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也是非常高的。从教育目的上讲,这样的人才教育管理才真正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2、“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2.1对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更新

在“以人为本”视野下,想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在这之前,最先进行的,是对传统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引进并吸收新型的教育管理观念,才能充分保证高校教育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势高度契合。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和约束作用,这种强制性管理严重忽视了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在学生管理之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和积极作用,不仅使得学生厌烦课堂教学,还使得学生对很多方面都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就知识教育而言,教师应该正确平衡知识积累和知识综合以及知识创新间的关系。就整体教育观而言,教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基本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凸显和体现。同时,将传统的应试考核思想转变为全新的创新思想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并促进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从量变到质变。

2.2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在具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而言,时代感的缺乏是其最主要的问题所在。所有的高校教育管理都一味侧重于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管理课程缺乏兴趣的情况发生。为了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始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行内容选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和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应用,不仅可以持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解决的热情。

2.3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一,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评价内容越丰富,对学生能力进行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基本情况、品德发展、课堂情况等各方面纳入教学评价内容,不能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第二,教学评价的过程方面。无论何事,都应该重视过程多过于重视结果。在高校实际教学评价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点评价对象,对其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解决,始终秉持着鼓励为主,鞭策为辅的评价原则进行教学评价。

3、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在“以人为本”视野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相关工作会得到非常顺利的发展,其进程也会得到大幅度缩减,使得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快速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左宝霞.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19):23-25.

[2]李咏.以人为本视域下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133-134.

篇1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应用,而将“互联网+”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符合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要求。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互联网+”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管理

在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总理提出了“互联网+”战略,认为就是要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进行融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研究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对于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互联网+”的内涵及其特点

1.1“互联网+”的内涵

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每一次的历史变革都会给各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新的生产工具。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出现促进了采矿行业、纺织行业等的发展,使工业收益有了明显提升;在第二次世界革命期间,电力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代表,能够极大地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同时借助于互联网自身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互联网+”并是不单纯将传统工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简单叠加,而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行业,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发展,使两者实现深层次融合,促进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收益。“互联网+”能够加速传统行业的结构升级,并创造出新的行业形态。

1.2“互联网+”的特点

目前,已经处于“互联网+”时期,从本质上来讲,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连接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身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开放性指的是互联网资源突破传统的地域、空间等的限制,资源的配置能够面向全世界。平等性主要是指在互联网层面,每一个人获得资源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能够将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权威、等级分化等负面因素排除在外。协同性主要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使社会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化结构发展,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各方之间的合作更加方便、快捷。共享性主要是指分享、免费惠及大众等。互联网通过应用各类软件设备,使人、信息、资源等各个方面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能够搜集到各方面的数据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整合成为对自身更加有利的自动化系统,进而不断提升收益。此外,人们借助互联网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篇14: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在向更深层次进行变革发展,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同时,高校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开始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从而使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新问题。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特殊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且,通过互联网,现代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机会,但独立意识过强,缺乏团队意识,从而给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现在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另一方面,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来看,管理体制较为单一,这也是大众所诟病的一点。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的本质存在相悖的地方,如果单纯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的自身发展,那么不符合高校教育的目的。在当前强调个性化发展的背景下,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那么对于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应重新审视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目的和本质,对“互联网+”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高校教育管理未来的变化。

篇15: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3.1加强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的重新塑造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应用平台,同时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布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已经渗透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互联网+”在其他的行业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金融行业领域、销售行业领域等。但是,“互联网+”在教育管理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没有意识到这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变革的重要契机。在“互联网+”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管理层应当树立“互联网+”的管理理念,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的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对于高校教师来讲,作为新时期的知识传输者,应当顺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潮流,积极应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工具,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

3.2构建“互联网+”教育管理新模式

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教育管理需要创新教育管理理念,重新塑造“互联网+”管理理念,同时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思维和模式。在新的发展时期,高校应当积极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构建网络信息化课堂,构建没有时间限制的师生交流平台,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管理服务,同时为高校教师提供科研交流平台。首先,要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一人的资料和学习资源,而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课堂及课外学习实践机会,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其次,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打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得教师的辅导,这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也是“互联网+”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再次,实现教育管理和科研的信息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不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监管,只能从教育的课时以及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一方面,这种考核体系不具备全面性,公平性方面也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也不能够对学生实施及时性补救,也不利于改进教学方式,而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高校教育管理中,能够对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监管,实现考核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进而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提升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者必须尊重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要掌握相应的技能,从而才能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发生转变,提升管理效率。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网络化管理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排除资金方面的因素,观念意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想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重视培养管理人员的互联网意识和应用技能,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还应当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各类互联网工具和软件更新频繁,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最大化地实现各类工具的作用,必须要加强这些工具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融合。其次,不断提升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每一个高校教育管理者都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在互联网平台上持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手段,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

3.4提升高校教育网络化管理能力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要求,各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不断出现,而要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就必须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在转变教育管理理念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应用技能,就要加强相关设备的采购,从而才能够满足对现代化设备的需求,且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方面需要增加投入,不断升级相关的信息化设施,做好软件设施更新。此外,高校还需要引入更多的技术网络管理人才,提升现有技术人员和教师的网络应用能力,从而能够满足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要求。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校有必要将互联网技术和理念融入教育管理中,并结合高校教育管理的实际,不断增加高校互联网技术发展方面的投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燕.基于数字化校园网络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2]曹燕.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J].现代妇女,2014(4).

[3]蒋丽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新闻战线,2015(6).

[4]李洲兵,卢本义.“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浅析[J].电子测试,2017(1).

[5]王鑫.“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1).

相关专题 视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