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影视教学论文

小狗小狗小狗小狗小狗小狠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世界历史影视教学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狗小狗小狗小狗小狗小狠茗”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历史影视教学论文(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世界历史影视教学论文

世界历史影视教学论文

一、普及高校世界历史影视教学的必要性

(一)可加深对教学内容和异域历史文化的理解

影视资料适应了人类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它们富含大量具体且生动的感性知识,容易使学生形成归纳、推理和演绎的能力。历史影视资料是具体的,能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无法再现的历史场景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身临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真实场景”中增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虽然不少影视作品,特别是电影、电视少不了文学渲染,但经典的历史影视作品基本上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创作的,能让学生较为真实地感受独特的异域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

(二)是纠正传统认识误区的需要

由于我国历史学科长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他国历史的单面解释容易误导学生对世界各国历史和优秀文化的认知。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展现其他民族的优良品质,以激发国人向异域人学习的热情。开展影视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国外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进行恰当地评价。通过影视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及说话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社会状况、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与价值观等。例如,笔者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插播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日本武士骁勇善战的片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武士道本能的反感或盲目崇拜。

(三)增强教师自身教研能力及师生平等对话的机会

从教的乐趣在于教学相长,影视教学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例如,挑选影视作品本身就可以提高教师认知历史和审美的眼光,不仅帮助教师摆脱传统教学———一根粉笔、一本教案的苦恼,而且增强了教师站讲台的自信和魅力。当前,大学生普遍抱怨没有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开展影视教学可解决这一问题。当教师与学生共同看完影片后,师生就影视资料中的某些问题展开对话,进行友好平等地讨论,无疑有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问题意识以及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胆量与能力。当然,世界历史影视资料的搜集具有连续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努力。

二、普及高校世界历史影视教学的可能性

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对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使各地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普及世界历史影视教学的条件日趋完备。同时,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影视史学研究的勃兴也为开展影视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高校世界历史教学开展影视教学是可行的。

(一)中国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使世界历史影视教学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大量引进西方优秀影视作品,这些都为顺利开展影视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于中外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很大,中国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接受的历史教育往往是单线式的,在他们进入大学阶段后的学习过程中一般会习惯性地把对中国历史的问题理解套用在世界历史问题上,从而造成不少曲解甚至误解现象。许多国外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同时也是他国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生深入了解异域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高校世界历史课堂中广泛地开展影视教学无疑是他们深入了解国外传统与文化的一条便捷途径。

(二)影视史学的勃兴为影视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White)在《美国历史评论》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最早提出了“影视史学”(Historiophoty)的概念。此后,影视史学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影视史学”派认为,影视史学“集图像、声音,甚至文字于一体,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表现书写史学所无法表现的内容,通常会产生比书写史学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①他们认为,历史影视可以通过其生动形象、丰富有趣的动态“描述”,使枯燥且生硬的历史知识以及晦涩难懂的史学研究成果变得富有生气、鲜活直观。学术界认为,影视资料与传统的实物资料、口述史料、书写史料一起相互印证和补充,共同为史学的新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开展影视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已经基本具备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网络的普及为开展影视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就软件而言,各种与世界历史教学相关的影视资料越来越丰富且易于查找。《斯巴达三百勇士》《角斗士》《埃及艳后》《亚历山大大帝》《特洛伊》《阿育王》等影片展示了古代社会生活尤其是战争的场景;《镀金时代》《乱世佳人》《与狼共舞》等影片展现了近代社会的变迁;而《中途岛》《最长的一天》等表现了现代战争的宏大与惨烈。国内外不断涌现的纪录片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影视教学资料的生力军,如《世界大战1》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近1个世纪以来的重大战争;中国大型历史纪录片《世界历史》《大国的崛起》等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此外,近些年来串红的国内外视频公开课、视频讲座也丰富了世界历史课堂的教学素材库。

三、世界历史影视教学开展时需注意的问题

不容否认,不少历史影视资料毕竟不是严肃、规范的原始史料,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产物。因此,高校教师应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合理使用这些影视资料,使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同时尽量避免因盲目赶潮流或方式、分寸不当而产生的副作用。

(一)选择必要的影视资料

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与随意性。用于世界历史教学的影视资料必须首先具备历史的特征,即必须是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影视资料。为此,教师应在授课规划内事先考虑:哪些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影视资料;在反映同一史实的影视资料中应选取哪些;使用影视资料的目的以及效果如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反复衡量、慎重选择,以便发挥影视资料的最大功效。

(二)配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插播

教师除了在选择历史影视资料上下足功夫外,还必须考虑选择性地应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且并非所有内容都适用于教学,教师要精于取舍,在兼顾影视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选取其中的部分进行插放。这要求高校世界历史教师首先要熟悉所选影视资料内容、画面乃至配音等。例如,讲解美国内战的原因时可插播《乱世佳人》中南方奴隶主讨论这一问题的场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段视频所占的播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即使多段播放也不宜超过课堂时间的1/3,以免其过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教师必须切记,影视资源仅仅是教学辅助手段,只有与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三)培养大学生对历史影视的评判能力

影视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历史思维和表述方式,是普及历史教育的最佳途径。然而,人们仍对此普遍存有顾虑:屏幕上的“历史”是真实的吗?怎样才能把握好其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张力?等等。毋庸置疑,历史影视资料尤其是电影的编导在对历史事件加工创作中常受政治、商业、个人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其批判性的思考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情节的单线式处理来实现的。诚如张广智先生所言:“影视史学从总体上看,这种线性化的表述是鲜有更复杂的批判性的思维,正是需要从书写史学那里得到补偿的”。因而,应当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观赏影视,鼓励他们对影视中的观点大胆质疑,以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当前在高校世界历史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影视教学不仅必要,而且各种条件渐趋成熟。高校教师应顺应这种时代的发展趋势,善于利用这种有效的手段辅助教学,推进高校世界历史的教学改革。

篇2:浅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论文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1]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二)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篇3:浅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1]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一)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二)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一:[2]

材料二:19,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3]

设问: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是那两个?②如果德国要加快发展步伐,还需要具备或者创造哪些条件?③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4:影视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影视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一、影视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1.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创建语文阅读教学平台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挖掘教学资源,创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平台,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影视资源创建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自探究与独自创新的能力。

2.利用影视资源构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并且要读好书。文学作品与影视关系非常密切,不同的导演以及编剧对同一部影视作品进行品读,剪辑出的影视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理念与情感。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解读范本,可以增强学生对拜读原著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如以高尔基的《海燕之歌》为例,通过在网上下载不同版本的视频,让学生从多角度对《海燕之歌》表达的理念进行分析与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海燕之歌》的主要思想,为文本阅读做好铺垫。

二、影视资源在写作中的运用

1.通过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影视资源主要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生动方式,深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吸引力与趣味性,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为学生顺利打开作文写作的第一道大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写作有关的视频,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

2.利用影视资源多样性丰富写作题材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比较简单,对生活没有太大的感受,致使学生的作文题材库匾乏,没有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人相关影视资源,通过影视作品展现出人物性格特征与情感流露,使学生获得人物情感上的体验,丰富了题材库。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百家讲坛》、《新闻联播》与《最强大脑》等视频.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与讨论,加深对事物的感悟能力,进而拓展思想深度。

三、影视资源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1.充分运用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模仿式训练

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学生对模仿的喜爱,安排学生进行影视资源的相关模仿训练。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不能离开主题,在课堂内播放影视片段,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模仿,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将一些内在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2.运用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影视作品一般都对语言进行提炼与升华然后再通过电视与电影展示出来,为口语交际提供了许多营养价值较高的训练素材。教师应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语言储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使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渐退出舞台,新的语文教学模式集声、色、图于一体,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教学。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结合,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篇5:影视心理学论文

影视心理学论文

摘要

观众是影视艺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影视艺术的再创造者,这种双重身份使观众在影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观众的审美需要,不能忽视的是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又包括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

关键词

影视受众 接受美学 传播学

一、从接受美学视域下探寻受众心理

在文学领域,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受美学,是作为对当代西方作者中心论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的反叛而出现的。从充分重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到提出了文学史就是文学的读者接受史、效果史,并进而将接受美学发展为文本--读者相互交流与对话的新理论。把“意义未定与空白”作为作品好坏与否的一个标准,强调读者及其阅读,实现了西方文论第二次大转向。

在接触接受美学之前,需要对“召唤性结构”这一术语做一简单阐释。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的“召唤性结构”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本文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他看到了作品形象体系仅仅构成一个图式框架,中间有许多不确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充、丰富甚至重建。伊瑟尔继承并发挥了英加登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本文结构就是“召唤性结构”。它召唤读者有可能把作品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本文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电影在电影语言上有了显著的变革和创新,综合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镜头和俯仰拍摄等)、快速摄影、变焦距镜头、跳接、定格等电影语言广为流行。但是,同时西方影视美学研究日益转向观众,尤其是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论,使观众心理学特别是观众深层心理结构的研究日占上风,甚至著名电影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也在1977年出版了《想象的能指》这部著作,标志着电影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衡量一部影视作品优劣的标准至少是由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受众自身的认识水准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创造者必须依据在创作的心理过程、尊重观众参与的意愿与观众的参与,所有可能的方法去鼓励艺术语言和艺术的热情的观众的参与,这将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完成后,为更多的观众去接受。

二、从传播学角度透析受众心理

观众是影视艺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影视艺术的再创造者,这种双重身份使观众在影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欣赏者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观众不是被动的接受群体不仅表现在他们要联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及阅历去理解影视艺术,而且能在艺术家创造的基础上进行能动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活动与创作主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于甚至背离创作主体的特点,表现出观众在接受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以影视艺术是极富观众参与和渗入的艺术,同时观众把这种参与性和渗入性用言行自由地表现出来。

观众在接受影视艺术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需要--审美需要。它是人对美的一种带有极强倾向性和迫切感的精神追求。当然这种审美需要由于观众的受教育程度、艺术修养、情感上的内在需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特点的存在而使得影视艺术在创作时能够更多彩地表现生活,使社会意识和内驱力达到无形的统一。因此,“对影视观众审美需要的研究,将具有更为深远的实践意义”。研究观众的审美需要,不能忽视的是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视听结合的审美感知阶段,又包括充满情感的审美理解阶段。所以观众在接受影视艺术时得到的不仅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而且在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感觉,它属于审美的范畴,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审美的感知,这种感知要求观众具有对影视艺术视听的能力。“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由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种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程度为限。”对于影视观众来讲要具备对于艺术的感受能力,没有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再美的艺术也毫无意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感知使接受者得到的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从影视艺术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审美理解阶段。审美理解活动始终贯穿着充满情感的联想、想象和形成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并始终洋溢着情感的波涛。审美联想是在审美感知基础上产生的并不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是审美接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心理形式。审美想象是比审美联想更高一级的创造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审美意象是充满情感的生动活泼的朦朦胧胧的情理统一的意中之象。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虽然处于不同的层次,但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

三、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的互动关系中解析受众心理

对受众研究的共同关注是进行接受美学和传播学互动研究的切入点。

接受美学将文学史看成文学效果历史的审美策略,这一理论基础其实是将整个审美活动看成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姚斯自己也说过“文学研究不是完美的语言结构,也不是封闭的符号系统,而是依靠问与答进行解释,使创作与接受及作者作品读者的动态过程合理化的历史学”在此接受美学暗合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五个”模式或许能从传播学的角度重新冷释接受美学的意义。“五个”模式即谁(控制分析)——说什么(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对谁说(媒介分析)——取得效果(效果分析)。

在接受美学之前的文艺理论,更注重的研究对象是“谁”控制研究,“说什么”内容分析如符号、原型研究,而忽视了“渠道”媒介分析,“对谁说”受众分析和“取得效果”效果分析。而接受美学正是在审美传播轨迹上将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拓展,使审美传播过程的研究趋于完整这样,接受美学和传播学在基础理论上的共通点显而易见。

按照传播学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目的、动机、内外特性,均影响着传播的进展,最典型的就是一种选择性的心理活动。接受美学的诸多理论,如期待视野、未定点等,如果放在传播学内考察,则都处在这种选择性心理活动的关照下。选择性心理过程的研究是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几十年来比较一致的理论是,信息在流动的每一个过程中必然受到传播环境的制约,传播环境的不同必然影响传者、媒介以至受众的状态,从而最终影响到信息的接受。而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对此作了新的阐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传播学和接受美学在研究方法上有合流的趋势。以传播学的理论重新让释美学,很可能成为美学研究的一条蹊径。如精神分析美学,它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个人传播问题,从自我、本我到超我,是人的内部信息或者说心智在人的不同精神层面上传播的过程。但是,传播学和美学又不可能合二为一,它们毕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但基于上述两种理论的相近、合流之处,进行一些借鉴和互动研究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美学家和传播学者都应该注意到的。

篇6:影视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论文

影视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论文

摘 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扩展和深化,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已经成为目前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必要补充。从二语习得得相关理论出发论述了大学英语影视选修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并就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影视资料自身的优势,解决目前教学所面临的师资培养的压力,选修课管理和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提出了结合电子学习档案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概念下的大学英语影视选修课的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

影视英语选修课程;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学习档案袋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扩展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都面临着新的变革。而高校的扩招也使得学生间英语水平的差异也越来越大,采用同一内容,同一方式开设的大学综合英语必修课难以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点的学习者继续提高英语水平的需要。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和兴趣特点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作为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必要补充是目前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设置好相关的课程,开好大学英语学修课程,已成为目前摆在许多高校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今年5月外研社还特地举办了“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研修班”为高校教师探讨大学英语选修课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交流平台。其中重点就语言技能及文化类和商务英语类两大类选修课程进行了讨论,而在语言技能和文化类当中,英语影视资料尤因其自身所具备各种优势,在许多高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时备受青睐。除了语言地道,场景真实,负载大量文化信息,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影视英语课程同时在理论上也有相关二语习得研究成果提供科学支持。

一 影视英语课程开设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首先,其课程的设置有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设为理论支持。Krashen输入假设提出,教师应该让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生动而又有所关联的信息,习得才能顺利进行。而Krashen情感过滤假设则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学习者情感过滤低得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就会自然习得语言。影视资料因为其自身所展现的情节的连续性和生动性,必然实现了学习者接触的是大量有实际意义并相关联的学习材料,同时有利于学习者放松心情,降低焦虑感,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

其次,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为影视英语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依据。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进行研究的数据表明: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人能够记住其中15%,三天的遗忘率高达80%;通过视觉获取的知识能够记忆25%,三天遗忘率则为50%;如果同时使用听觉与视觉两种感官获取信息,记忆效率为65%,而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的40%,同时3天的遗忘率更仅为18%,若口头再加以不断重复已获得的视听信息,遗忘率将更低①。形象动感的影视资料正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保留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同样学习者学习动机理论以及语境理论等都显示出如果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影视资料,利用影视资料学习英语将是学习者的绝佳选择。教师通过影视资料提供的真实,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语境,在多媒体课室开展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将能有效降低学生课堂焦虑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从而改变学习者既想学好英语,又不愿意在传统课堂上认真听课的现状。

但目前国内影视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普及,相关的教材也十分缺乏,因此大多数老师都是在独自摸索,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及方法少之又少。虽然影视资料是广大学生都热衷和喜爱的一种教学资源,但英语影视课程并不会因此就能自动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不好,它还是会像传统的英语课堂那样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如何充分发挥影视资料自身的优势,避免影视英语选修课变成电影放映课,或变成是仅仅以电影为教材的传统英语学习课,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真正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是许多开设英语影视选修课的老师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集体备课准备和近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课程授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可行有效的英语影视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设想。

二 影视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为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并在参考了一些已开设影视英语类选修课的学校的模式以及一些看电影学英语的电视节目之后,笔者在所在学校开设了影视英语选修课。经过七位课题小组成员的精心挑选,我们选出六个主题分六个单元进行讲授。每个单元围绕不同的'主题,教师除了讲解该单元的主讲电影外,还挑选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其他电影和电视视频作为补充材料,以避免只讲一部电影的单调性,增强了课程的新鲜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强化学生对某一主题的深入了解和讨论。课程内容包括影视基本知识介绍,优秀影视欣赏与讨论,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以及西方文化知识学习等。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教师讲课,片断欣赏,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考试形式包括口试和笔试两个部分:口试部分为就某一片段进行角色扮演(40%),笔试部分为ppt形式的电影介绍和语言文化知识点讲解(30%);此外,学生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占30%。课程一开设就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报名选修的人数大大超过了选修课限定的名额。虽然许多学生要求增加选课名额,但考虑到语言教学的规律及效果,以及相关设备和师资水平等因素仍然维持了五十人一个班的规模,相当大一部分同学未能如愿以偿选修到该门课程。不过同学们学习的热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如何既满足更多学生继续学习英语的愿望,又能保证语言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就精选的电影片段进行教学,而整部电影的欣赏要求学生在学校校园网的教学资源栏目下自行观看。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俚语和语音的讲解,文化现象的解释,相关实用文体的写作,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配音等口语活动,对比分析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分组讨论,或开展一些其他任务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授课,影视英语充分发挥了其趣味性强,最佳文化导入形式的优势,得到了选课学生的认同和好评。网上评教和问卷调查均反映,大多数同学认为该课程有助于他们掌握真实交际中英语发音规律,了解语言的最新用法及文化习俗,提高他们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除了学生们对挑选的影片的兴趣及认同度反应不一外,最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是一些同学感觉到影视英语选修课只是教学内容更吸引人,但自己还是在被动学英语,还是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一情况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视资料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刺激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 出路:网络课程教学与电子学习档案袋(E-portfolio)的整合

综合一学期以来英语影视课程所遇到的问题,为满足更多同学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解决师资培养面临巨大的压力的问题,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尝试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依托校园网建立起一个影视英语选修课程的网站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平台,网站包括网站通知,网络课程,学生电子学习档案袋和工具资源四大板块。网站通知主要为老师发布信息,介绍相关影视资源提供一个信息发布平台。网络课程则由包含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的网上课堂和测试试题库两部分组成。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为,每单周学生自主进入相应的单元进行两个学时的学习,并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在两个学时自主学习后,教师再进行两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开展各种互动性强的的教学活动,检查并讨论学生的作业情况,结束一个单元的学习。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些可以不必要在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就能完成的任务,如听力练习,资料阅读和作业完成等就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则有更多的精力,可以开设另一个平行班,在其中一个班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对另一个班进行课堂教学,以便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师资紧张的问题。

而作为全校性的选修课,选修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教学管理则是另一大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星期仅两个课时的安排也必然导致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难以有较好的交流, 教师也难以对学习者形成客观的评价来正确指导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水平。虽然影视资料自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在刺激机制,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高。这一点已经在去年的教学中反映出来,学生仍有迟到缺课现象,课堂参与讨论也不是十分活跃。这曾让我们感到十分困惑,为何面对如此丰富生动的内容仍有学生不感兴趣呢?由此可想仅仅有外部的吸引是不够的,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必须调动其自身内在的动机机制。如何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想到了使用E-portfolio(电子学习档案袋)辅助管理教学活动。

Portfolio(学习档案袋)指的是“对学生作品的一种有目的的搜集,这些作品要能够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电子学习档案袋或电子学档)是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来辅助收集、保存、管理、展示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的档案袋。电子学习档案袋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学习者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其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业进步和学习付出的反思的一种集合体,是纪录了学生个人信息的,体现学生成长经历的档案袋。Portfolio Assessment(档案袋评价)的作用表现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能激发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学习评价过程;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能增强学生对评估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反思;使课堂更协作和共享。

同样,它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地评价,并最终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形成性评价,而不是通过一两次考试来评价学生;也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认识,对彼此陌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增加了解和交流提供了较好的形式。这一形式已在上一学期的教学中实现,学生通过我们在建立的影视英语课程博客的网站上注册自己的信息,建立一个自己的账号,就能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登陆自己的博客电子学习档案袋,发表自己的各种信息及学习日志,并将自己满意的作品上传与同伴分享交流。首先作为一种比较新颖,流行的方式,这吸引了学生们的踊跃参与,然后通过发表和挑选自己的作品跟同学和教师交流,并从同学和教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将更显着。

除了上述问题,在开设英语影视欣赏课程时,教师还要考虑到作为全校性的选修课程,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要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Krashen的“i+1”理论,可以考虑分级教学,分别开设英文影视初级学习班和提高级学习班。因为只有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和学习者的水平持一定的距离时,即大部分的内容可以理解(该部分为“i+1”中的i),但仍然有对他们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该部分为“i+1”中1),才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其外语学习的自信心,减少或消除学习者的焦虑感。

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各个年级开课必然导致学习者之间的“i”层次不齐,因此初级班可以主要学习流行俚语,相关文化知识和进行语音模仿,而提高级的学习主要侧重于欣赏和写作。另外,我们还就学生喜欢怎样主题的影片,以及课堂上要讲解的片断长度等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学生的反馈,虽然各人兴趣爱好不一,但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讨论两类题材的电影:一类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影片,如我们挑选的《死亡诗社》,《春风化雨》,《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及《美国大学生》等,因为此类影片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另一类受大多数学生们是励志类题材的影片,如《律政俏佳人》,《当幸福来敲门》和《风雨哈佛路》等。而大多数学生对片断播放时间的长度不是有很多要求,部分学生希望时间控制在五到十分钟内,根据我们具体上课的实践,片断的长度不易过长,5分钟以内的片断比较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

四 结语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视,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就影视英语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师资紧张,管理困难和学生评价方面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探讨,最终提出了网络课程和电子学习档案袋相结合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案。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选修课程的每个小班就能得以维持现在规模不变,但选课人数则可以扩大一倍,为实现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得到极大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也将更显着。这种形式将既有助于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加强教学管理,又有助于缓解师资力量及师资培养面临的压力;同时多元的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靠信息,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了个人的成长。

注释:

①出自《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第四期第363 页“浅谈利用英语影视资料辅助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Inc,1985

[2] 蔡蔚,张文霞以人为本: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1)

[3] 邓小红,杨朝燕英语专业视听说课课堂活动模式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3)

[4] 符莹浅谈利用英语影视资料辅助英语教学[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2)

[5] 胡素芬On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rough Videos[J]中国英语教学,,(2).

[6] 李月林英语电影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2)

[7] 汪世蓉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5)

[8] 吴耘电影视听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 姚普光影视地道英语[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0] 张清海根据影视课特点改进教学模式[J]外语电话教学,2002,(4)

[11] 赵英男English From the Silver Scree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7:浅谈初三世界历史改革学科论文

浅谈初三世界历史改革学科论文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自信而开放的世界意识是中国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当前教学应确立历史教学目的,那就是思想,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在这个目的之下,我确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充分注意到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下面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 历史教学要突出历史知识的`实用性

怎样才能发挥历史知识的实用性呢?

1 .要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个人修立品,理想道德,处世论人方面很受教益,使历史知识教养成为学生精神文明的源泉,成为爱国主义觉悟和共产觉悟的源泉。

2 .通过研究历史上各国的社会特别中国社会学生获得了研究现实社会的能力。

3 .在热病市过去社会的发展中未成年中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得到了许多启迪。

4 .在研究中外历史的对比中认识世界各国的国情特别是祖国的国情。例如,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展到当代,具有许多新特点这一问题,学生只看到他表面繁荣的一面,只看到它今天发达的一面,而对它的罪恶发家史都不了解。

5 .历史科与其他学科有内在联系。把地理知识引入历史课堂。气候 是指一定地区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害拔,高度,地形等有光。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时, 苏联的严寒就帮助过苏联人民。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 苏联的严寒使德军极不适应,加上后方补给不足,大量的德军士兵被冻死,战车无法开动,战斗力严重下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最终打败德军。所以说气候帮助了苏联人民。把历史课的实用价值的最直接,最显著的侧面突出,能够最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改革历史教学的前提。

二 启发式探索

为什么要把启发式探索作为改变传统教学法的中心环节呢?因为启发式教学对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行,引起思考方面的重要性是母庸置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我在授课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启发性问题。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上诉两个问题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教学改革不是任何人主观愿望,而是一种客观需要。

篇8: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影视剧置身于文化产业的洪流中,为了提升票房、提高收视率,出现了一些与民族文化精神不符、也无益于观众身心健康的现象。文章指出,影视文化产业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而要注重社会效益,避免过度产业化,就须提倡“内容为王”。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 度 内容为王

尽管至今仍有人对“文化产业”的命名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截然两分表示质疑,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产业化的洪流中,关键是要正确把握“以文化赚钱”的“度”。纵观当今影视界,并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影视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没有得到等比例的发扬光大,反而陷入了生存的怪圈。

篇9:影视文化产业发展论文

当今影视剧的内容生产,已很难像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那样对受众起到引领、提升作用,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出现了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低俗倾向。

(一)思想价值混乱

在《求求你表扬我》中,女大学生欧阳花主动与记者古国歌玩暧昧,用的是香奈儿香水,穿衣戴帽均是名牌;在《回家的诱惑》中,几对男女为了占有金钱、名誉和地位,明争暗斗,互相玩弄,把爱情当成达到个人私利的工具;在被称为“票房黑马”、打败了两部好莱坞大片的《失恋33天》中,对爱情进行解构的台词贯穿始终,诸如“情义千斤不敌胸脯四两”,“你不仁我不义”,“买台冰箱,保修期才三年,你嫁个人,还要求这个人一辈子不出问题吗?”等,把作为文学艺术永恒主题之一的'爱情消解得体无完肤,爱情的专一、排他、忠诚、神圣等特质,被胡编乱造的情节及漫天的炒作、绯闻、官司、恶搞等充斥得荡然无存……诸多片子,不仅在故事情节上解构爱情,而且在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等方面无不体现出解构倾向,内容低俗,思想价值混乱。

(二)道德观念滑坡

《纸醉金迷》中的田佩芝从单纯善良的女中学生沦落为虚荣贪婪的交际花,随波逐流,人生毫无意义,直至葬送了家人的幸福。《笑着活下去》中晏阳养母的儿子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对金钱有着无比的贪欲,甚至不惜把晏阳卖掉。《真情无限之生母养母》中儿子的养母得知儿子的亲生母亲找来,坚持索要抚养费,完全不顾及对方的母子亲情,为达到目的而把养子藏起来。《家产》中,骨肉同胞为争遗产不择手段,亲情在金钱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若干年来,我国的文艺作品以惩恶扬善为主旨,但在当今,价值观念模糊,是非善恶不分,为了金钱和地

篇10:戏剧影视论文参考文献

戏剧影视论文参考文献

一、戏剧影视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文化大省建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期.叶志良.邹贤尧.

[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以江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

《大众文艺》.20期.高思春.

[3].非中心地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4期.张默瀚.

[4].戏剧影视文学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青年文学家》.32期.杨新新.

[5].让理论之花在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研究.

《音乐探索》.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4期.王慧才.

[6].戏剧影视文学教学方法创新性探讨.

《教育观察(上半月)》.期.蔡青.

[7].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语文学刊》.年23期.冯艳.

[8].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教师》.2015年11期.文玲.林茂.

[9].漫谈我国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北方文学(中旬刊)》.8期.徐辉.

[10].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探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期.孟伟伟.

二、戏剧影视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昆剧旦色艺术研究.

作者:周象耕.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学位年度)

[2].西域女子形象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研究.

作者:许维薇.中国古典文献学新疆师范大学(学位年度)

[3].当代中国电视奇观现象研究.

作者:刘倩.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学位年度)

[4].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被引次数:7

作者:郑锦燕.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学位年度)

[5].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被引次数:7

作者:周晨.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

[6].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0

作者:杜晓红.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1(学位年度)

[7].戏剧影视叙事学系列研究之一试论严歌苓影视剧作品的叙事策略.

作者:吴慧.戏剧与影视学山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

[8].金鸡奖获奖影片中国特色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李彩霞.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9].华语电影与中国戏曲.被引次数:4

作者:邵雯艳.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0(学位年度)

[10].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被引次数:7

作者:华昊.戏剧影视文学苏州大学2012(学位年度)

三、戏剧影视文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艺术升级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拓展型教改探索.

贺昱,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2]湖南师范大学影视戏剧文学专业硕士点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岳凯华,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年会

[3]行通影像的视听语言教学新躔.

吴迎君,2010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4]“影像临摹”的学术建构和知识实践.

吴迎君,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5]论中国电视剧后续文化产品现状及其措施管理.

杨爱君,2012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6]试论电影中全知叙事的转化以中国电影为例.

于丽娜,2010中国电影博物馆2010学术年会

[7]论广播影视文化在广西扶贫战略中的作用.

王建平,首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

[8]“前沿不往,后学溯奇”散论电影的数字化革命.

王惠民,2011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孙明经电影教育”学术研讨会

[9]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的“自我东方化”.

周文萍,2014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10]试论电影的空间叙事.

焦勇勤,2009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09年年会

篇11:影视英语听力教学瓶颈与途径论文

影视英语听力教学瓶颈与途径论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英语教师将影视作品运用于英语听力教学。从理论上说,影视作品的运用,可以促进英语听力教学。然而,笔者在使用自主建构的“基于影视作品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1]的过程中,发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些困境。

一、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使用非常耗时

教师课前准备非常耗时。从片子的购买或下载、选材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需花费1~2个小时熟悉教材内容和把握教学重难点。而在试验组的教学中,从确定主题到正式上课,至少需要20小时。如果一个学期每两周要完成一部影视作品,那么17周需要准备8部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案,每部20小时,8部就是160小时,这是比较繁重的备课工作。同时,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耗时,由于影视作品的语速较快,使用“基于影视作品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时,学生要完成一项听力练习,至少要观、听三遍影视作品才能完成,这至少要花四个课时,比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多了近一倍的时间。

(二)寻找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影视作品较难

学生的英语水平影响着他们的理解和吸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选择影视作品时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另外,有的影片虽然有趣,但知识点不够连贯、口语化、语速较快,不适合作为听力材料。这就要求选材时,应选择更合适的影视作品,如科教片、记录片等,但这些影视作品学生不一定喜欢而且也较难找。如果影片选得不好,听力课就变成了影视欣赏课了。

(三)影片学习的课时有限

由于课时少、影片长,一学期下来,影片的播放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每周选用一部电影,至少需要1小时,每周两节听力课,仅播放电影就花费了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听力任务的时间很少。学生如果不进行听力练习,对所听到的内容就比较模糊,知识就得不到巩固。

(四)技术要求较高,难以实现教学设想

教师在对影视作品处理上往往会受计算机技术的影响,而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如片子的字幕处理难,有些影视作品找不到DVD光碟,只能通过网络下载;有时插入的字幕与原声不一致。

二、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出路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相关技能

无论是已有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还是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涉及到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变量。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实现的[2]。为了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在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授课的基本能力,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即“我是英语教师,我只要会教英语就行了”,还需要扮演多种角色:知识传授者、教学技术人员、课堂组织者、参与者及评估者[3]。虽然在影视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中,从片子的购买或下载、选材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的组织,会耗费许多时间。但是教师可以让这些耗时间的事情有价值,即“做中学”―――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中边学边用,这样就会成为“双赢家”―――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学会了几种计算机软件的操作。

(二)充分发挥读写教程中各单元主题的作用

比起英语影视作品,课本上听力内容虽然是预先录制的,比较单调,有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然而,这些听力材料与精读的内容有关,有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点。“主题教学”指以主题为依据,选取与教材内容或者学生有关的校园和社会生活的语言最佳样本[4]。因此,课堂不可能完全脱离课本阅读的内容去使用影视作品,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涉及的.话题进行选择。通常,一部影片的长度在90分钟左右,加上必要的讲解、操练和欣赏等,大约需要4小时。通常英语听力课的课时为每周2个课时,为了避免“面面俱到”、“囫囵吞枣”的情况,从作品中截取有关片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每部影视作品最好能先播放一遍,让学生对总体的情节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相关的主题,从影片中截取适合听说训练的几个片段。每个片段要有相对独立的场景,要能设计与讲解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播完后,教师可让学生完成这些课堂练习,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那需要截取多长的片段?李佳曾就“大学英语教学中视频片段播放的长度”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认为长度在5分钟以内的视频短片比较适合他们。因此,每个片段的长度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5]。

(三)播放影视作品的次数要适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影视作品播放的次数越多,学生的耐心就会越少,特别是听力水平高的学生;如果播放的次数少,很多学生又难以理解影视作品的内容。此外,课堂时间有限,播放次数多,教学任务就无法按计划完成。李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视频片段的播放不宜超过3遍。

(四)利用课余时间,构建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

调查显示,73%的学生希望能根据视频内容安排一些口语活动和翻译活动[6]。因此,根据学生的需要,影视英语听力教学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来看待,而应结合说、读、写等活动,达到四项技能的统一。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听力课课时有限,影视英语听力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相关课外活动或者竞赛,构建一种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从2008年3月起,开展了“周末英语原声电影欣赏活动”,这个活动在每周六晚上举行,每次播放两部中英文双语字幕的电影。每次播放前,负责人会对影片背景、影视人物、影视文化、电影台词等的其中一方面做10分钟的介绍。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英语电影的了解,开设了“周末英语原声电影欣赏活动”的论坛,在论坛上上传相关的电影知识和电影字幕素材等。由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已经完成整部电影的观看以及背景知识的学习,在与之相应的影视英语听力课上,他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听力任务。

总的来说,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影视作品,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扮演好知识传授者、教学技术人员、课堂组织者、参与者及评估者等角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加强业务学习。其次,大学英语听力课课时有限,影视英语听力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相关课外活动或者竞赛,构建一种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

篇12:影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

影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论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在这里,教师是主动施教者,而教材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课堂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这样做的后果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和知识传递途径的单一性,也使学生被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当然就无从谈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而当今社会传媒行业需要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够在走上社会之后迅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教师有责任加强他们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影视教学的课堂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进影视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优势

早在苏格拉底时期就有了案例教学法的雏形,现代的案例教学法首先出现在美国,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朗道尔教授所创立,之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教育学等领域。我国从上世纪70年开始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探索。关于案例教学,美国学者小劳伦斯_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1]”我国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有三方面。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转变上。传统的教学法关注的是概念、原理,案例教学法更关注能力的培养,这符合时代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综合特征的综合性人才。[3]”案例教学法着力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现场应变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还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拓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单一性。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案例的选择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等,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如互联网。在影视教学中,案例的鲜活度十分重要。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将最新、最热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后,案例教学法的优势还表现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上。传统影视教学中惯用的模式即理论加影视案例。这一教学方法是举例教学法,而不是案例教学法。举例教学法虽然也有了影视案例的呈现,补充了教材内容,但教师的地位依然是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过程是机械性的、单向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给出的现成答案或结论。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问题情境、围绕案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启发引导、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掌握的是经过自己探索得到的答案,记忆深刻,明显增进了教学效果。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仅使大家在众说纷纭中激发了发散思维,逐渐学会突破单一视角,从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地分析问题,而且增进了师生的情感,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的直观而鲜活、将单向的信息灌输变为多向的交流与沟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以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懈怠和思维停顿的状况。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三步曲

在影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要遵循它的一般使用规则,另一方面影视教学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教学。根据课程性质,对案例教学法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法在影视教学中的组织实施有三步曲。

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详尽的案例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包括选择恰当的案例素材、创设需要讨论的问题、思考如何组织安排讨论形式,另外还要预测可能会在讨论中出现的情况。在这个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审慎地选择恰当的.案例。因为案例选择不适合会严重地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恰如其分的说明授课的基本理论,也要符合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的年龄、年级、学习情况等选择适合的案例。案例的选择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如果太难,远离生活实际,超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太简单,一目了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还要兼顾时效性。经典的影视案例是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值得传承。但是一味的延续陈旧的教学资源并不可取。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善于借助网络资源,选取最新的、流行的影视文本,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深度剖析。学生对时代特征强的影视范例比较熟悉和了解,容易进入案例。当然,网络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但是也不乏一些质量不高、品味低下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悉心选择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案例。影视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还是一种审美教育、一种价值引导。它不仅是为了传递影视文化知识,培养影视编辑技能,还承担着健全完善人格、实现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精心安排实施

传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高高在上,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而不是主导者,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开展的。案例教学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思考的压力,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需要精心安排,它一般分为案例呈现、问题抛出、引导讨论、归纳引申等几个环节。例如在《纪录片分析与创作》这门课程中《叙事人称与视角》这一节出现了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的辨析;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辨析。课程的安排是先呈现《神鹿啊,神鹿》、《最后的山神》《复活的军团》、《金字塔》等几个纪录片片段,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辨析这四个影视案例在叙事人称和视角上有什么异同,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和引申。例如在《影视导演艺术》这门课程的《长镜头风格化》这一节,可以分别展示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塔尔科夫斯基的《乡愁》、安哲罗普洛斯的《雾中风景》、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范桑特的《大象》这五个影视片断,然后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摩、思考、交流等方式自己去发现影视案例中隐含的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讨论环节。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有两个极端,一部分人思维活跃,乐于表现,一部分人羞怯胆小,保持缄默。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想办法调节气氛,加强引导,不可放任自流。对于不敢发表意见的学生要进行鼓励,帮助其克服胆怯心理;对于乐于发言但有错误想法或跑题倾向的学生要及时给与提醒和引导。在讨论环节,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主题,保证案例教学有效地组织实施,同时还要加强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努力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活跃的讨论氛围。有时,学生由于长期形成了思考的惰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对问题进行评说,以免自己的论点左右学生。最后,在归纳引申环节,教师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着重对有争议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当然也可以不进行盖棺定论,引导学生课下思考。总而言之,在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安排过程中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个好的课堂应该能让学生的探索欲随着教学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发展,随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得到满足。

(三)冷静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案例教学都会收到理想的结果,因此及时将案例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和修正就显得十分必要,经过实践证明,搜集整理反馈信息,做好冷静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利器。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反应、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反思案例选择的科学性、组织实施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优势进行总结,还可以使教师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今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更加科学。

四、当前案例教学法在影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诸多的好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理论积淀,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准备过程中案例的甄别、选择不好把握;教学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需要教师随时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这些都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面临的难题。另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依靠教师强烈的责任感,目前影视教学的案例库并不完善,建立、丰富案例库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不适用于大班教学,而且多依靠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影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如果没有硬件的支撑基本无法实施。因此,在影视教学课堂中,如何将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最大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篇13:浅析戏剧影视表演的课程教学论文

一、完善戏剧影视表演课程内容

丰富完善的课程内容是提升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改进当前课程教学内容单一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表演实践教学内容。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将课程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从而忽视了表演实践,也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逐步改革教学思路,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整合,关注巩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逐步丰富学生的表演实践经验,提高表现力。第二,增加鉴赏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良好的鉴赏能力能够为学生的戏剧影视表演提供巨大的助力,特别是能够让学生对优秀表演产生共鸣,进而吸取优秀表演当中的精华,注重扬长避短。教师要逐步鉴赏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领悟多种不同的角色形象。

二、革新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准确得当是影响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从当前的教学情况上看,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纯地对学生进行基础能力和表演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内容拓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参与表演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更加全面有效提高学生表演素质。对此,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同时还需要在多元思维的指导之下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化发展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方法。例如,在教学形体动作技巧时,教师除了要运用传统的示范教学法以外,还可以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法,为学生提供规范化训练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可以学习和观摩更多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表演,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

三、有效重视学生文学修养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在学生的人生发展当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于戏剧影视演员来说,文学素养也是个人不可偏废和忽视的一项素质能力,也是评价表演者专业度的指标。但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接受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错误的思想,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戏剧影视表演应该以表演技巧的学习为主,不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错误认识很容易影响到学生表演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错误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对塑造自身文学素养的重视,让他们意识到真正优秀的表演要赋予角色灵魂,而让角色具备灵魂的关键在于文学修养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提高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而不断完善个人的文学素质。

四、发展锻炼学生表演创造能力

戏剧影视表演是一种创造性的表演活动,对于演员的表演创造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精湛的表演一定是演员在分析剧本和研究角色基础之上进行自主创新和创造而生成的表演活动。所以,教师在戏剧影视表演的课程教学当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表演创造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加强对学生表演创造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在表演课程教学当中用自己的创造力表现带动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表演创作开始之后,再逐步丰富表演技巧提高综合创造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完善个人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参与到多样化的表演实践当中,在实践活动当中积累经验和深刻学习,完善表演创造素质。

在戏剧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始有大量的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但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却没有加大创新力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表演素质培养,也进一步为教师的教学策略改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开展戏剧影视表演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革新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完善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文学修养以及表演创造力的培养力度,全面增强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田然。浅析新媒体时代民办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新发展[J]。青年文学家,。

篇14: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构论文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构论文

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正在迫使我们全面接受全球化这一概念。伴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来临,西方价值观向全球扩张的趋势愈加明显,然而,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反思性和批判性力量,后现代主义思潮同样向全球散播,它在西方文化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也唤醒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自觉,支持非西方文化反对文化全球化。如果我们需要继续延用全球化这一概念来描述当前整个世界的形势,那么,全球化就必须是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综合。它在物质层面,如在经济、技术、信息交流上追求一体化;而在精神层面,如在政治、文化和价值观上追求多元化。当然,要想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正常进行,人们就不得不在精神层面寻求某种文化间性,以此作为人们普遍认同而维系交往的原则。这是一种现实的情境,任何源自西方现代性传统的叙述实践都不得不与此适应,同时也要参与当下社会情境的演化。世界历史写作作为一种叙述实践的行为,它曾经描绘出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力量,表达作者的世界观,并定位不同文化。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逐渐得知,重构世界历史的思想包含了太多的意识形态要素。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问题,事实上,连历史学本身也从来不是某种超脱现实的学术活动,世界历史的重构必须直面现实,回应现实对历史学的要求。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种世界历史,读者会意识到,每一种世界历史都是围绕着它自己的主题构造而成。这种主题有的记录帝国的兴起(如波里比阿的《历史》),有的表明宗教信仰的力量(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有的确立自我中心(如伏尔泰的《风俗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苏联科学院的《世界通史》),有的证明某种交往体系的形成(如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世界历史的表现多种多样,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重构世界历史,希望读者按照他/她的叙述来重新理解世界。这样,当我们将世界历史编纂视为一种叙述实践时,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编纂者事实上就在争夺一种话语权力,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世界中为自己所代表的力量争取前进的有利位置。作为一个反例,中国世界史界曾经普遍接受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世界历史解释体系,这无疑证明了西方世界历史编纂曾获得的巨大权力。

如今,后现代主义的盛行要求解构现代历史叙述中那种追求一体化的世界历史,这并非是说它们不应存在,而是它们不应自认为是唯一性的存在。任何世界历史叙述都不应具有绝对权威。人们或许会这样理解,世界有多种面貌,任何世界历史叙述不过是表现了其中的一种,以此来反对某种试图一统天下的世界历史或普遍史。其实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来认识:“世界历史”作为一个观念,它首先代表的是一种概念性存在,既然我们按照某种形式、结构、体系来接受并唯有如此才可能接受的世界历史都是历史叙述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从来不存在客观的世界历史。这同样是在说,世界原本没有什么现成的、等待历史叙述者去发现的面貌,任何世界历史的叙述都是在建构某种世界的面貌之时来展现这种面貌。

认识到客观的世界历史是由历史叙述建构而成,这将有助于我们摆脱世界历史在人们心目中的客观化幻象,也是承认世界历史多元化的首要原则。据此,我们将意识到,有多少个建构世界历史的心灵,就将出现多少种世界历史,并且,只要我们承认人们有进行历史叙述的自由,就应当以推己及人的方式,承认每一种世界历史具有的存在的权利。

个体性世界历史理应是世界历史存在的基本形态,只有以此为基础,人们才可能追求获得更大认同的世界历史,如主体间的或文化间的世界历史。鉴于每一部世界历史都会有自己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总是反映出叙述者的利益所在,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在当前所谓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必定是以多元的方式存在,这不是因为人们刻意要排斥一元性的世界历史,而是因为人们尚未对某个主题及其体现的价值形成全面的认同。我们若是将表现世界大同视为世界历史的终极理想,显然,只有在世界大同实现之时,这样的世界历史才有可能真正出现。

这样,我们可以构想世界历史的存在形态,即将它描述成一个连续统:连续统的一极是个体性世界历史,另一极是表现出世界大同的理想化世界历史。我们已经见识过多种世界历史,但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将它们所体现的叙述实践描述成一种连续的、合目的的行为链中的一环。这也就是说,我们当前所接触到的叙述世界历史的实际经验,还无法在连续统的两极之间建构起一部进步的历史,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证据表明普遍人性或世界大同是每一次世界历史的叙述实践暗含的目的。我们可以将世界大同作为一种理想,我们可以预先将现实中的世界历史叙述构想成实现这种理想的艰难历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同样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必须清楚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为此,在现实情境下重构世界历史必须采取某些适宜的策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策略?我们要将世界历史重构成怎样的?带着这样的疑虑,我们很容易将目光集中到世界历史叙述者身上。然而,在我们明白了客观的世界历史不过由历史叙述建构而成,每一位叙述者都有权编纂他/她自己的世界历史之后,现阶段有关世界历史之重构的核心问题就不再只与世界史家相关,它更是有关世界历史接受者/读者的问题。一旦接受世界历史的读者意识到,他/她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是世界史家通过其主观构想对处于混沌状态的历史经验进行概括与综合的产物,世界历史曾经拥有的客观性以及由此具有的权威性便将还原成世界史家个人具有的权威性,而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个体权威性的质疑并非不可能之事,这样就为世界历史编纂的大众化开辟了道路。在精英文化主导的世界历史编纂中,重构世界历史的目的在于征服,即以文本中表现的单一的价值观念征服世界,种种体现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历史文本便是例证;而在大众文化主导的世界历史编纂中,重构世界历史意在丰富,即自觉表明世界历史文本中的主观性,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这样,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仍然可以在其编纂过程中围绕单一性主题进行,更多在文本内部具有单一性主题的世界历史共同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历史呈现并被接受的形态。一方面,它符合后现代主义对多元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也仍然满足了世界历史或普遍史概念本身对于单个世界历史文本提出的要求。

通过在认识论层面上对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构成的揭示,世界历史编纂将处于一种全面的竞争状态,它们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不过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物质层面的全球化将为传播蕴含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世界历史提供技术支持,最终使得某种单一性世界历史成为更多读者的可选项,也为某位读者提供更多的单一性世界历史文本供他选择。于是,即时、低廉并触及世界各个角落的信息传播方式将造就一种世界历史观念的自由竞争状态,世界历史将伴随着现实的发展,在读者的心灵中进行不断的交流、碰撞、重构,诸多单一性世界历史内含的主观叙述动机,客观上将通过交流,促使世界历史叙述成为寻求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一种有效的叙述实践。

由上所知,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构,并不是指以某种单一性主题及其代表的价值观为中心来重构世界历史,从而取代原有的单一性世界历史叙述,它事实上旨在以更多的单一性世界历史叙述丰富已有的世界历史叙述,并将选择甚至重构的权利交予大众,避免某些文化精英假借客观性世界历史之名,行垄断世界历史解释权之实,最终令世界历史叙述重新回到现代性的阴影之下。

在人们对历史叙述具有更多自觉的情形下,我们重构世界历史还将有更多的表现形式。我们不再否认西方中心论、东方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等等观念主导的世界历史在现实中具有的合理性,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可能要求这些世界历史的叙述者成为那种普遍人性的替身。如果上述世界历史可以视为集体性世界历史的话,个体性世界历史可能仅仅表现个人眼中的世界。这种世界历史可能只表现他对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看法,也可能表现他就整个人类历史的个人观点;它可能只反映空间范围内的局部地区,也可能包括全球任何地域;它可能只是呈现历史上某个时间片断下(如某一年、某一个时代)的全部世界,也可能描绘生命起源直至现在的历史,甚至还以预构的未来作为整个世界历史的目的。世界历史将被重构成何种形态,这完全取决于在叙述者的概念体系中,世界历史的观念是什么,就好像巴勒克拉夫仅仅将他所确定的当代史视为全球史或世界历史。这样,只要作者认为这个历史文本表达了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都可以将它纳入世界历史的范畴。

在我们认可多样性世界历史的存在之时,表现世界历史的权力分散了,这是在全球化时代破除绝对中心、破除绝对权威、破除迷信的方式,我们将不再接受哪一种力量以自命不凡的方式宣称自己代表了世界的潮流。如果说我们仍然将世界大同预设为重构世界历史这种叙述实践的终极理想,那么,多样性世界历史的存在,便是我们追求那种理想切实可行的现实策略。这种策略将赋予读者选择和接受的权利,叙述和实践的权利,而不容许人们具有遏制这些行为的权利。

篇15: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的论文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的论文

自从司马迁以来,中国的史学家专以中国的历史为其工作范围。即使《史记》有《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诸传,胪述涉外事情,而中国以外的历史,仍只是在“边裔”的范围之内,从中国中心的立场,记载其“叛”、“服”与“盛衰”。

直到近世,中国史学界的工作,也仍旧把中国史与世界史,分为两个领域,互相之间并无贯穿结合。倒是上两世代的梁任公先生,曾有志于结合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他的工作,并未问世,然而在一篇序论中,他提出了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

先秦至秦汉,属于中国内部发展,最后充满了整个中国,所谓“中国的中国”;第二段是中国与亚洲四邻交往与争衡的时代,例如佛教的传人,及中国对外扩张,或异族入主中原,这是“亚洲的中国”;第三段是“世界的中国”,则是近代的中国历史。他的分期年代,有可以讨论的余地,但我们不能不钦服他的广阔视野。

今天,世界各处都声息相通,动静相关,中国既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不能无视于中国的过去。今日世界各处,唯西欧与美国马首是瞻。西欧编制其历史的线索,在别处都借来

编制世界史;上古、中古、近代的三段分期,已为大家广泛采用,而且习焉不察。以为这是普遍可用的分期模式。另一方面,马克思由西欧历史归纳得来的分期模式,又经斯大林的推

动,成为通行的五段分期:原始公社、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五个段落。中国大陆的史学界,至今仍深受其影响。这一套演化理论,如果僵化地解释,史学的工作将过分强调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圈)内部的变化,而忽略这一个单位的范围会有改变,也忽略这一个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交互影响。不幸这四十年来,中国史学界正是犯了如此的病症。

海外与在台湾的史学界,可以不受教条的影响。然而,海外的史学同人,无论是非华裔,都难免因为“地区研究”的约束,被圈在中国历史的范围内,不能“越界筑路”。台湾的史学同人,也长期承受中国史学师弟相承传统,以及“中国中心”观念的双重影响,专务发展自己的专长,不愿涉足域外的历史。甚至本是治外国史的同仁,返台之后,因为资料匮缺,独学无侣,也不免改辙,又回到中国史研究的园地。

今日的情势,逼人而来,港、台均已走向国际化的方向,不能再遗世而自囿于中国的范围内;大陆也正在急剧转变中,其沿海地区的生活,也已卷入世界脉动。我在海外工作,也在港台教过学生,痛感中国史与世界其他文化历史之间,藩篱之严,已使我们难以从人类各处的过去,归纳更有意义的共同经验。为此,不揣浅薄,冒然尝试设计一些思考的模式,以祈在中外之间,找出几条贯通的主题。

第一项主题是族群变动。我们先须寻索超越文化圈或民族与国家区别的因素。气候是一项因素。地理学家经常注意大地区气候的变化历史,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也经常注意这种长程大气候,并经常如此解释族群移动的现象。另一类跨区的因素是疾病。瘟疫的扩散,本来不是“边关”与“国界”可以防堵。一场大瘟疫,不仅影响的地域广袤,其延续的时间也

往往相当长久。瘟疫对人类人口的影响,各处人类历史,都注意及之。欧洲历史上的黑死病、美洲原居民遭遇的天花、中国在清代嘉道之间的鼠疫……无不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一地

人口减少,别处人口即会移人,因此引发族群的变动。但是如何将气候与疾病对于人类的影响,作一番超越区域的讨论,则尚未充分地引人中国历史的研究。

人类族群的大规模移动,影响不会只限于一个地区。移动者会留下原来的地区,让另一族群移人,移动者也会推开所进入地区的原来族群,使后者又起身移向别处。于是,不论是

前路或者后路,一个族群的移动,常常会带动许多族群一连串的移动。

从上述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造成的族群移动,中国历史承受的影响与造成的后果,都颇有可以探索的余地。我们熟知的一项史事,是汉代中国与匈奴的长期争衡,匈奴败了,其

中一部分向西移动,三四百年后,欧洲出现了“匈人”,对罗马世界造成严重冲击。但是,至今我们的通史,并未注意另一波的族群大移动;北朝柔然,在中国的压力下西移,又不断承受新起突厥的压力,于是联合波斯击灭了*[口+]哒。另一方面,这一串的移动,引发了中亚经过南俄的族群移动,阿伐尔人在东欧的冲击,也是欧洲中古的大事。

这一类的族群移动,在中国西方与北方边界上,经常有之。先秦许多出现在中国北方的族群,我们笼统地称之为戎狄,其实他们的来龙去路,都会与亚欧大陆,尤其草原地带,有

所牵连。举一个例子,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纪的后半段,印欧语族从中亚四出,南下印度次大陆,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成分;他们向西南方的移动,改变了地中海东部的人口成分。约为同

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商周之际,商代与西周都有北方边患。这时,北方考古学的资料显示,中国北方也颇有族群文化的变化。甚至,西周的先世,曾经陷于戎狄,然后才回复农业

生涯。我在拙作《西周史》中,即尝试将这一个时期的族群移动,结合在西周兴衰的讨论之中。

举一个例说,中国拜白银流入之赐,在明清有过数百年的持续繁荣。我们是否可以假设,正因为白银来得合时,中国在宋代开始的外贸优势,得以持续,而西欧固然吸纳了东方的商

品,却没有中国的持续繁荣,于是西欧在人口及商品都不足的情势下,逼上了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的道路。相对的,中国人日子好过,没有改弦更张的需求,于是文化趋于内卷,也趋于保守。

再举一个例说,中国在先秦即发展了文官制度的初型。中国在文官制度下的种种科层管理,弊病丛生,但也有不少摸出来的经验,有若干自我更新的机制,甚至也寻到了运作规模

的分寸。现代的世界,各处都在组织化的大趋向之下,无论国家、军队、企业,甚至学校,都在科层管理的方向,越陷越深。中国文化中,这一方面的经验,颇值得作为比较研究的题材。从文官制度与科层管理的发展作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欧洲史上,罗马帝国,教廷秩序,以致近代主权国家……一连串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也许也可以由此找出人类历史上有数的几个大帝国,其兴亡盛衰的另一角度。

总之,只以上面所说的三个视角,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可以有机地融铸为一体,其中既无主从之分,也不必有内外之隔。从空间言,地球本来是圆的,国界不过是地图上的几条

线,山川海洋,不能隔绝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来往。从时间言,历史的长河,永远不断,抽刀断水水还在流。一件史事的前因在此,后果在彼。从时空两轴都贯穿各处,我们不能将历

史约束在一个民族与一个文化的框架内。随着“世界村”观念的'出现,打开这个框架的时机也已成熟。借这一纪念钱宾四先生的盛会,我们一方面向这一位结束一个史学传统的大师

致敬;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也该思考下一阶段的工作,当从何处开始?

以下几段则是我为了结合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一些构想。正因为只是构想,这些观念必是粗浅的,组织也必是松弛的。我原意将如此粗疏的想法提出来,不是为了自己可以取

得结论,却是为了此后一步一步地加以改进。当然,我更盼望,有了这样粗疏的破砖,可以引来同仁们的琳琅美玉。

我首先简约人群扩大的过程。人群,由人数很少的采集群与猎群,家庭,拓殖群,村落……一步一步扩大,终于形成大型国家,形成帝国,形成复杂社会。不论群体的大小如何,繁

简如何,两个群体互相接触,大致都难免经过如下的过程:接触、引起交往或冲突。从交往与冲突之中,引发群体内部的调适,内部调适的结果便是整合。如果相接触的两个群体,调适与整合的后果,使两个群体的内含趋于同质,则两个群体已互相渗透,终于凝合为更大的复合体,便是一个新的群体。这一过程,正如水与牛乳,各在一瓶,两瓶之间,若有管道沟通,水乳迟早会溶合为渗了水的牛乳(或渗了乳的水)。这一个新的群体,因为比前扩大了,又难免与另一个群体,引发同样的过程;接触一冲突或交往一调适与整合一同质溶合一扩大为另一个复合的新群体。如此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上,不断地进行,遂使群体由小而大,由简单而复杂。这是持续进行的集合过程。

这种持续进行的集合过程,若从地理空间的意义说,可以有几个层次;从地方性的集合,到区域内的集合。例如梁任公先生所说“中国的中国”,推而广之,别处有“希腊半岛与爱琴海的希腊”、“印度次大陆的印度”等等。更上一个层次,则是大区域的集合,例如“东亚的中国”、“地中海的欧洲”……更上一层次,即当是洲级的集合,例如大西洋的欧美世界……最高一层是全球性的集合,亦即全世界的人类社会。我们现在正在洲级集合的过程中,也正在趋向全球性的集合。至于文化圈与文化圈之间互动的关系,也可有至少三类影响。一是由

刺激趋向彼此的吸引,一是由干预引发的反弹,一是由优势文化笼罩引发的接受与学习。这三种互动形态,在上述集合过程中,往往同时叠集。当然,若是文化圈之间优势差距很大,

则第三种形态的进行速度十分迅速,竟致排斥了前两种形态。

由于地区性的自然生态,集合后的群体,有以定居为主的农业群体,这种群体的文化,趋于求取稳定,其逐步扩张的集合过程,则是地缘性的,亦即呈现为疆域的扩大。另一种则以人群移动为取得资源的方式,这种群体,包括猎、渔、牧、贸易,甚至掠夺。这一类群体的文化,趋于动态,其扩张虽也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进行,但是扩张的特征是疆域的扩大(例如游牧帝国),或积聚资源的增加(例如从事商业的地中海城市)。在人类历史上,定居的群体毋宁为数最多;但是,在广阔的欧亚草原与大陆间的海洋,则动态的集合更为可能。于是,由中亚草原向东向西延伸的内陆,又由中亚南下,西人地中海,南人印度洋与南太平洋,形成一个大三角形,遂成为旧大陆动态集合群体的主要地区,楔人其东、西与南三方的定居集合群体。旧大陆人类历史,几乎都是这两种集合过程在各地进行。这一命题,却并不能适当说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及美洲大陆原居民的发展历史。前面所述三项讨论中国史与世界连结的项目中,移动与交往两项,在讨论集合过程时,都必然会有关系。

比较研究的方法,必须在可以比较的先决条件下,始有应用的意义。为此,我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分列为几个阶段,作为比较研究的应用范围。这些段落,列举如下;但是,这些段落在各处发展的绝对时间并不一致,也因此不能用绝对时间的分期,强加于各个地区,或各个文化圈的发展。这一序列毋宁是观念性的;在时序上言之,这些观念又是相对的,分别相对于其前后的形态,而不是刻板地演进。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当是公元前第五个千年纪到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纪。世界各地,凡由采集食物的生活进展为生产食物,无论是农业抑是

畜养,都属这一阶段。亲缘的家族、类血缘的族群、地缘的村落以及特殊的功能群(例如祭祀群),都在不断地集合与扩大。人类心智性的活动,以艺术与信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人类各地的文化,已有明白可见的特色。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核心区逐渐出现,并对其邻近地区及社区占有相当明显的相对优势。这是集合过程中常会出现的情形,亦即某一集合群体占有微小优势后,优势效应会继续扩

大,以致成为不容疑问的龙头。过去的理论,殆以地理条件是优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其实,组织方面的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一阶段,已有部落、城邦以及领土国家等复杂程度不等的集合群体。心智活动有宗教,也可能有了文字。经济活动,不仅有一般的交易,也可能有长程的贸易。在中国历史,这是三代,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例如传说中的夏代与商代;绝对时代应在公元前两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即第二个千年纪。相当于这一阶段的其他文化,当包括两河的城邦及苏末的阿卡德、埃及的旧王国、印度河流域的先吠陀文化、爱琴海的迈西尼文化及亚欧草原上正开始游牧化的部族。在这一阶段,大规模的族群活动已显著出现,长程的族群移动已初现可能性,社会已经逐渐分化为显著的贵贱与贫富。

第三个阶段是区域性的整合阶段。大型国家及帝国都已掌握广大地区的人口及资源。集合群体的文化认同已经确立。哲学、伦理以及有关的价值观念,都已达相当程度,雅斯培所谓枢轴性文化的突破已发生了。在中国,这是周代,建立了封建制,发展了天命观念,孔子已为中国文化开启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其绝对时代是公元前第一千年纪的大半段(公元前一二零零一前一五零年)。其他地区可以相应的时代是两河的亚述帝国、埃及的中王国与新王国、印度的吠陀文化、希腊的古典时代与地中海泛希腊化时代,以及时间相当晚的美洲诸文化玛雅、阿兹迪克与印加文化。在这一阶段,族群的大规模长程移动,已经冲击不同文化,因此区域的交流与冲突也十分强烈,经济活动已有专业的工业生产、商业城市与长程的贸易。心智活动已有戏剧与诗歌等文学创作、哲学、科学以及相当规模的宗教组织与相应的神学。

第四个阶段是区域性的整合完成。在中国的历史,这是秦汉大帝国及隋唐帝国,亦即“中国的中国”,绝对时代是公元前二五零到公元一零零年。别处相应的时代,包括地中海的罗马世界、印度次大陆的梵文世界及中亚的几个大帝国依次出现的时代。这一阶段的特色是普世性大帝国与普世性文化或宗教体系相伴出现。例如佛教、儒家、伊斯兰教,都在此时成熟,也都已教化了所在的区域。大规模族群移动以“蛮族”入侵的方式,由前节所述中亚三角形地带,冲击几个普世性的秩序。同时,长程贸易跨洲转输,商路上居间族群获利至丰。于是,这些已经整合的区域性集合群体,在整合完成时,也已开始了区域间的接触、冲突与交流。

第五个阶段是大区域间密集交往的阶段。在中国历史,这是宋代至明代,公元一零零零年到公元一五零零年。中国已不是亚洲东部的中心,中国与四邻形成多国的国际体系。蒙古兴起,是亚洲草原上最惊心动魄的大规模族群移动,也象征游牧族群的最后一次大举。在其他地区,这一阶段包括欧洲中古以后的多国体系,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地的国家兴起,以及伊斯兰教国家在亚非腹地的发展。心智活动方面,几个主要宗教或思想体系,在互相影响之下,都有所重组更新与修正,例如中国的宋明理学与心学、印度教的复兴、佛教的华化、伊斯兰教的分裂、基督教的宗教改革。经济活动方面,城市化与长程贸易都正在为另一时代的来临开启先声。

第六个阶段是走向全球性群体集合的近代。这个时代,在中国是公元一五零年到一八五零年。中国已进人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全世界都承受“发现新大陆”与“开拓新航路”的长远影响,各地也都承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结合,形成近代的民族主权国家。殖民活动引发了新形态的族群冲突。各地动物与植物的传布,使全球的食物资源,都有了新的成分。

第七个阶段是现代。在中国,这是一八五零年到今天。全世界已逐渐纳入一个世界性的多国体制,但是全球性的整合尚待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战前战后的许多剧烈冲突,都是整合过程的一部分。心智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现代科学、大众传媒、现代交通与资讯、民主与人权观念的扩散,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生相克。经济活动方面,最重要的是工业

大量生产,信用流通与国际贸易。群体的性质也有改变;平民上升,阶级淡化,以及城市化造成的社群裂解与个人主义……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还正在发展的过程中间。

上述七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为了便于比较研究。每一个阶段比上一个阶段都更为复杂,其中单位群体的交往接触也更为频繁。七个阶段的变化,既是演进的,也是因应群体外面的刺激而起的变化。我的构想,人类历史的发展毋宁是动态的辩证过程,既有继承,也有断裂;既有演化,也有传布;既有功能的适应,也有自由意志的抉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圈,都在大范围内,趋向于“合”,但又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其特色。自其同者视之,万物无不毕同;自其异相视之,万物无不分殊。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篇16:影视欣赏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电视吗?

生:喜欢!

师:有的同学说,回到家就直奔电视,“啪”一声打开,如果节目精彩,干脆背着书包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还有时为了多看几眼电视,一晚上多喝了好几大杯水。

师:同学们为什么对电影、电视如此痴迷?

生:因为它既使我们饱了眼福,又饱了耳福。

师:那么,你了解电影、电视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影视方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并出示教学标)

二、学习影视常识: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在听的过程中,筛选知识要点,看谁听得准、记得牢。(边听边投影知识要点,让学生眼、耳并用,提高学习效率)

2、讲解难点: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词。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思是建筑结构和安装的方法,后来影视工作者把它引用到电影领域,也就是把单个的镜头剪辑成连贯的影片。

3、根据听记内容,回答问题。(多媒体投影)

三、欣赏电影片段: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视是一种具有视觉造型特点的艺术。它通过视、听达到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效果,难怪我们对影视如此痴迷。接下来,我们欣赏几个精彩的电影片段。

(一)《上甘岭》片段:

同学们都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通讯员杨文才用自己的身体顶住了爆破筒,为大部队总攻赢得了时间。我们一起欣赏杨文才在朝鲜战场上主动请战——上场——牺牲的特写镜头。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说出导演运用了哪些不同的镜头来表现形象的。(多媒体放映电影片段,同学们沉浸在激昂悲壮的艺术境界。)

讨论并回答。

小结:杨文才牺牲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心中深沉的爱国情结。杨文才的行动,激起了我们对美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但我们更为杨文才强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这就是编剧、导演、演员等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作用给我们的。这组特写,使杨文才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

(二)《焦裕禄》片段:

再如电影《焦裕禄》的结尾部分,导演用9个长短不等,镜位不同的镜头,两个内容不同的类比场面,将焦裕禄手拄玉米秆,治沙送穷的光辉形象描述得层次井然,十分丰满。(多媒体放映电影《焦裕禄》的结尾,学生重在欣赏电影所采用的艺术手段。)

边欣赏边根据画面解释:焦裕禄在人民心中挺拔如黄沙地上顽强生长的梧桐;昔日的兰考,黄沙遍地;今天的兰考,流光溢彩;焦裕禄为了兰考,献出了年仅42岁的生命。

(焦裕禄遗像)电影在此定格,焦裕禄永远活在了人民心中。

定格:指影视画面瞬间凝固,以便在观众心中激起视觉、情感、思想上的共鸣。

四、运用知识,改编电影剧本:

我们刚才了解了影视常识,欣赏了精彩的电影片段。那么,怎样才能获得一部比较好的影视片呢?那就必须先有好的`影视剧本。影视剧本包括分镜头剧本和文学剧本,其中文学剧本是一剧之本,是影视片的基础和保障。它是用文字画面来表情达意,突出描述对象的可视形象的。下面有一段散文,若把它拍成电影,请你设计几个镜头。(出示散文性语言)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提供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与散文语言比较其不同点。 改编后的电影语言,给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准确的动作基础,给景别的运用(近景、中景、远景)提供了精确的暗示说明。

小结:

影视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国后,我国的电影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好的影片,涌现了一大批好的编剧、导演、演员等。全世界大大小小300多个电影节,每年都要评出数千个获奖项目,中国是影视生产大国,但中国影片参评者少,获奖者更是凤毛麟角。我国还是影视消费大国,每年上映数百部影片,我们又没有那么多优秀影片,怎么办?正如电影演员濮存昕所说:我们天天瞪着两眼看洋货,竖着两个耳朵听别人的事,太没意思了。我们终究要出自己的东西。同学们,繁荣我国的电影事业,是我国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为了我国影视事业的腾飞,让我们也来努力吧!

我们曾学习过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假如把它拍摄成电视散文,你如何来设计镜头?课下,请同学们提供一套拍摄方案(包括镜头选用、背景设置、音响效果等)。

篇17:影视汉语教学设计

有关影视汉语教学设计

“影视汉语”课是为汉语言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开设该课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影视作品这种立体的语言载体,使学生接触现实场景中自然、真实的语言,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使用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语言,培养语感,寓教于乐。

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汉语课程,它从日常学习的课本中跳脱出来,利用真实的影视材料,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影视汉语”课也不同于一般的视听说课,视听说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听说技能,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理解主要情节,看懂、听懂75%—80%的内容即可。还有的情况是通过对影视作品主题的讨论和学习提高表达能力和加深文化知识,而不是学习其中的台词。但“影视汉语”课,所要侧重的应该是影视材料中的语言,重视台词的学习,所以采用“精视精讲”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视、听、读、说、写等多方面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影视汉语教学设计策略

教学的观看学习材料以电影为主,同时还兼有微电影和综艺节目。电影的学习采取了分片段全部观看和台词精讲的方式。下面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为例,具体叙述其教学准备及课堂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要精讲一部电影,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一过程相当于以电影为素材编写一部教材。具体包括:

1、根据电影情节,将全长100分钟的电影分为27个片段,每段时长约为2—6分钟。

2、提取出影片中的全部台词,按片段分开。

3、筛选出每个片段中重要的词汇、语言点、句型及文化点。

4、观看每个片段,设计视听理解问题。

5、制作PPT,包括电影相关图片、影片故事梗概、每个片段的视听理解问题、台词展示、重要词汇和语言点的解释等,其中每条词语的解释都包括拼音、词性、英文释义、例句,有的还配有图片。

6、编排适当的练习题目。

7、对影片中相关线索和主题进行总结,如总结影片中出现的与工作相关的词语。

(二)课上教学

整部电影的教学顺序为:

1、教师介绍影片人物和故事梗概。

2、以片段为单位的播放、学习和练习。

3、学习完整部影片后,对职场文化相关词语进行总结。

4、布置片段表演、写观后感等课后输出任务。片段表演任务将学生分组并在课下准备教师指定的片段,课上集中表演。整部电影用14课时完成,包括片段观看及讲练12课时、总结及表演2课时。

单个片段的教学环节为:

1、第一遍播放—泛视、泛听。

2、理解性问答。

3、台词中词语、语言点和文化点的讲练。

4、第二遍播放—精视、精听。

5、综合练习。如配音、看图说话等。

第一遍播放,学生看画面、看字幕、听声音,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整体感知片段的内容。播放后,教师用PPT展示观后理解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片段的理解程度。此外,也可让学生复述片段大意以及回答一些与片段内容相关的扩展性问题,如片段三介绍DB的各种规章制度后,问学生“你愿意到DB这样的公司工作吗?”又如片段十八在没有台词表达的情况下,“猜一猜杜拉拉躺在床上时在想什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们都对这一片段有了整体的认识,而且当遇到某些问题无法顺畅回答的时候,他们会有想要再次观看或看台词的欲望,这时紧接着用PPT展示片段内所有的台词,并附有生词解释和例句。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讲解一些重要的生词和语言点,然后让学生读台词,或找两名学生进行对话。

这一环节后,第二遍播放片段,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在重要的词句或关键信息点可以暂停播放,加以说明。

由于扫清了词语和句子的障碍,学生们对片段的理解大大提升,会产生满足感,增强学习自信,提升学习兴趣。第二次观看,对刚刚学习的词汇和语言点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加深和强化的作用。

在两遍观看和学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做台词配音、看图说话等练习,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然后接着学习下一片段,重复之前的各环节。

(三)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整部电影学习和练习结束后,

对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卷的题型包括:

(1)写出10个电影中和职业、工作有关系的词。

(2)写出10个你从这部电影里学到的并觉得有用的词。

(3)写出10个你从这部电影里学到的并觉得有用的句子。

(4)使用给定的词语造句。这里给出的词语为影片中出现的一些要求学生掌握其用法的重要词语。

(5)解释给定词语的意思。这里给出的词语为一些成语、惯用语等。

学生对课程及教师的评价:教师在期末课程结束前下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选该课的目的、学生感兴趣的影片种类调查、该课程对提高汉语水平是否有帮助、对该课程是否满意、对该课程有何建议和意见、对教师的讲解和播放方式有何建议和意见等。

二、教学设计的分析及反思

刘指出,视听法的教学过程有四步。第一步是先让学生观看影视片,感知大意,边看边听边记忆。第二步是教师讲解词、词组和句子,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第三步在放视频的同时,让学生模仿、重复、熟记、回答问题,进行大量练习。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自由对话、复述、评论、表演等,培养其活用目的语的能力。罗庆铭将视听说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让学生直接看和听,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看懂、听懂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一定的讲解、训练。第二,要求学生精看、精听。包括看懂非语言的动作、手势、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听懂关键性词语和语法,以及要求学生从受控表达向自由表达过渡。第三,教学重点转向“说”,以前面所看、所听内容为话题,展开进一步讨论。肖路也把影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3个层级,即理解性层级、操练巩固层级、交际性层级”。

以上几位学者在影视课教学模式的设定上是基本一致的,本案例也完全遵循了这样的影视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了感知(第一遍播放)—引起兴趣(理解性问题和讨论)—输入(讲解词语)—强化(第二遍播放及配音等模仿性练习)—输出(表演、写观后感等应用性练习)这一系列过程。这也符合“理解—模仿—记忆—应用”的认知原则。

课后的测试卷,学生们做得都不错,能从记忆中提取出影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正_运用词语,说明教学效果良好。有的学生在一年多以后还能记住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台词。学生调查问卷对该课的反馈意见比较满意。但有的`学生觉得分段观看不够连贯,有些无聊,而也理解地表示如果完整观看一遍不分段,就无法结合具体情境讲解语言点;有的学生还觉得练习有些不足。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反思,总结出如下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

(一)突出重点学习片段,“精”“略”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对一部电影内的所有片段都精视、精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完整观影的成就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征服了一部电影,而且,同一部电影各片段情节具有连贯性,词语具有相关性。但是,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正如一些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馈的那样,连续几次课讲同一部电影,让学生觉得有些枯燥。

在学习整部电影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地缩短每部电影的教学时长,找到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与保持兴趣的平衡点。首先,在片段的划分上,做到情节完整、长度适中、难易得当。其次,在片段的讲解上,要区分轻重,体现“精”“略”结合。有重点学习和操练的片段,有可以一带而过的片段;有精讲精练的台词、词语和语言点,也有简单说明的台词和词语。

(二)增强“听”的技能训练

有调查指出,在视听说课中“听”不只是手段,也应是目的,即应重视和加强听力技能的培养和训练[6]。在本案例中,由于播放中一直是带字幕播放,在字幕和画面的辅助下,无法充分激发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在片段播放时,可以进行无字幕播放或视听分离播放,重点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如果在第一次播放时抹掉字幕,播放后,应给学生做一些相应的听力练习或复述练习,检查其听懂的程度;或者,可在第二次播放时抹掉字幕或只听不看图像,因为已经学过台词,学生可以在听音中自检和巩固所学。

(三)适当增加词语和台词相关练习

为了节省整个影片的教学时间,在对台词、词语和语言点讲解后没有安排过多练习,而且学生通过每个片段的两遍播放和一遍精讲,应该能很好地理解内容并记住一些台词了。但在学生的反馈中,有些学生觉得练习不足。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精讲片段和重点词语在讲解后加上一些词汇练习和台词填空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其记忆。在台词讲练后,根据片段内容,多进行一些如配音、看图说话、小组讨论等增强学生参与感的活动。

篇18:影视金曲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简述影视音乐的作用与特点。

(2)、了解影视音乐的几种表现手法。

(3)、能根据特有的影视画面,选择比较适合的音乐进行配乐。

2、教学重点:

影视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3、教学难点:

影视音乐表现手法的深层次理解及其运用。增强对影视音乐情感内涵的理解。

4、教学理念:

影视音乐丰富多彩,如何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悟它的情感,精神内涵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教师的范奏、范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从来源于生活的拓展活动中得到人生感悟和情感升华。

(一)影视音乐的发展史

1、师:最初的电影有没有声音?又被称为什么?

生回答后师给出答案:最初是无声电影,也称为默片,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提高出现了现场伴奏的形式,这是影视音乐的雏形,第一位使用者卢米埃兄弟被称为“电影之父”。

2、提问:什么是影视音乐呢?它又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主总结影视音乐的概念和特点后,教师总结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而创作的音乐,是画面与对白、音响的效果合成一体的新音乐体裁。

(二)感受与体验《辛德勒名单》

1、老师演奏主题音乐,简要介绍《辛德勒名单》剧情,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情感。

2、老师从速度,旋律走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回答后小结:缓慢的旋律,向下走向的音调听起来非常深情忧伤。大量的重复型音调,散发着隽永的回忆。

3、结合影片再次欣赏,思考音乐又赋予了哪些情感?这时音乐与画面是什么关系,起了什么作用?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通过分段哼唱旋律让学生自主总结,更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三)欣赏《辛德勒名单》屠杀片段,体验音乐的反差

1、引导学生交流体验观看片段感受并启发他们自己为该片段配乐后老师为影片中的屠杀场景配上两段音乐。

根据我研究的子课题——乐理教学有效行为研究,通过自主配乐,使学生学以至用,大胆发挥。

2、播放电影原声配乐,哼唱童声合唱,体会音乐本身的风格。

师分段哼唱,学生感受音乐中是怎样的渴望和祈祷?

生答师总结:上行的渴望生命的'音调和下行的无奈祈祷。

(四)拓展

师:《辛德勒名单》的音乐向我们展现了犹太民族的悲难史,历史的今天,在汶川上演的地震悲剧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痛楚和民族的悲痛。播放地震视频。为地震画面配乐。(播放视频)

(五)影视音乐知识总结

1、回顾今天欣赏的影视音乐运用了音乐与画面的哪几种关系?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总结:一种是影视音乐与画面统一,吻合,与场景画面匹配。叫做“音画同步”,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第二种侧重音乐与画面不统一,给观众形成一种强烈的、巨大的反差和对比,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强烈的震撼。称“音画对位”。

2、结合大家以前所听过的的影视音乐,思考影视音乐可以分为哪几类?

总结:主题音乐,场景音乐,背景音乐,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

篇19: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的教育意义越来越突出。初中语文教学加强重视影视的教育意义,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整合,更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影视观赏中学习语文知识。但是,由于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丰富经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且对语文教学改革有着深刻意义。

一、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1.拓宽了语文教学空间

首先,将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促进了教学目标多元化方向发展,影视资源能够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学习情境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且,影视资源能够运用语言、画面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让学生在影视中感受人间百态;其次,影视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学生可以在观看影视的过程中与教师相互讨论,拓展教学内容

2.促进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板书式教育方式,教师不再根据教材进行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在观看影视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并且,引入影视资源能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影视资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情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影视资源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影视资源

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影视资源,认为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源可以减轻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让学生自行观看,没有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导致学生的影视观看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相结合。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虽然在影视资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讲解,但是,影视资源的运用仅限于学生了解语文知识,没有在观看影视资源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环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影视资源不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睡觉、玩手机等现象。

2.脱离文本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的影视素养不高,缺乏对影视资源的驾驭能力,选择的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性不大,导致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无法将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相联系;其次,还有部分语文教师在学生观看影视资源之后,组织学生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分析中仅仅针对影视资源中的人物和事件,完全脱离了文本。由于影视资源对文本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并不是文本的客观呈现,仅仅对影视资源进行讨论难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1.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明确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以教材文本解读为主、影视资源赏析为辅开展语文教学。为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师时间,将课堂大部分时间放在教材文本解读和学生的讨论分析上,针对一些抽象的或重点的知识进行影视赏析,为学生播放5~10分钟的影视资源,将影视资源作为文本的补充,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选择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考虑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选择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影视资源。并且,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来选择相应的影视资源,对于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不必再使用影视资源作为补充;其次,在影视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将影视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且,教师应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在影视赏析结束之后,教师应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文本内容中,将影视资源中所展示的语文知识回归到教材文本中。

3.提高教师素质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影视素养,能够将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此,初中学校应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影视知识,增强教师的影视赏析能力。并且,初中学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使语文教师能够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影视资源,保证影视教学的正常开展。另外,语文教师应具备影视资源加工能力,能够正确截取影视资源的片段,避免过长的影视资源浪费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1]陈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

[2]吴万瑜,胡川黔,陈勇.影视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4(11).

作者:张雪琴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