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大学生思想教导简析论文

lefei102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院校大学生思想教导简析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lefei1020”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院校大学生思想教导简析论文(共1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院校大学生思想教导简析论文

院校大学生思想教导简析论文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并且就业层次相对偏低,结果很多毕业生会出现对母校的不满情绪,这种结果还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使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信息网络化带来负面影响。网络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高校不少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有不良嗜好,如浏览反动信息,痴迷色情内容,热衷网上交友,贪玩电脑游戏,甚至一部分同学患有“上网成瘾综合症”,整天上网,彻夜不归。

建立突出控制与管理的管理制度。新建本科院校既要承担使更多的人能上大学的责任,同时还必须使学生能较好的就业,因此在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上,既要传承大学经典,也要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建立一套科学的对过程加强控制与管理的`管理制度。

深化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战略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建本科院校中,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地摆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有序、有效顺利就业的迫切需要,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才、成就人生的重要措施。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应该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确立合理定位,并逐渐提升就业层次。建立高素质的政工队伍。新建本科院校较之成熟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努力造就一支包括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以及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政治坚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政工队伍。

加强学生党员的作风建设。通过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注重评优、加强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等措施,促进学生党员进一步提高党员意识,成为树立良好校风、学风的表率。这样,以党风带校风,校风促教风,教风育学风,学校就会逐渐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和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开辟网络思想教育阵地。针对网络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网络开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新建本科院校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更多,难度更大。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坚定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①的教育理念,查找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创建合格本科大学提供根本保障。

篇2:古时候思想教导对现代大学生的启发论文

古时候思想教导对现代大学生的启发论文

道德教育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的行为规范,建立基本的道德理念,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培养道德选择能力,当感性和理性、利益和道德>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发生冲突时,需要有强烈的道德理念和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道德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实质所在。因此,教育对古代中国人来说,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能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容纳,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以家族而言,具有荫泽后人荣耀门庭的意义;对社会而言,具有使社会保持一定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具有保江山、稳民心的社会教化作用功能。所以中国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德性培养,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不计个人得失成败,不问个人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知识经济是在充满理性的知识化社会中发展的经济,是在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中发展的经济,是在公正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在人格素质方面除了要有现代科学知识,有严守纪律法规的意识外,还必须有一种有理想、有道德、崇尚正义公平、能诚实守信的人格。我们知道,西方市场经济成功的核心和关键,恰恰就是我国古代德育教育中一直提倡和强调的“诚实守信”。英文中的公司集团―――托拉斯(trust)一词,就是忠诚、可靠的意思。知识经济无疑是更高度规范的市场经济,应该有更高度的诚实守信的品德。中国古代浑厚的教育文化底蕴不仅不是中国人走向知识经济的障碍,相反,正是我们建立规范经济制度的文化优势,这一点已为日本、新加坡的实践所证实,也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所证实。所以我们应该从古代教育要注重德育、注重人格塑造的传统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一方面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德性与理想教育。

主张创造性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人有负担,人人有压力。可以说适应竞争和压力正是现代大学生所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应该使大学生把来自外界的被动负担转化发自自身的'危机感、竞争欲与求知欲,让大学生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大学生身上储存的巨大学习潜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贯的主张。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胡宏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过程,所以,他非常强调学习要有创造性。他说:“读书一切事,须是有见处方可。不然,汩灭终身,永无超越之期矣。”黄宗羲也是创造性学习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古今中外,一切学术上的创新,都离不开“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他看来,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创造力。一个大学生创造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教育方式。我们长期实行的是模式化教育,强调死记硬背,把考试时能将老师讲课复述得一字不漏的学生称为“好学生”,而用老师没教过的方法解题则往往会被判错。回顾一下先贤关于创造性学习的教诲,应是猛醒的时候了。

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

当今社会呼唤终身教育,这与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一致的。汉代的王充就十分强调立志发奋,力学不辍。在他看来,只有终身学习,才有成功的希望。王充以河水结冰、堆土成山为例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干将之剑,久在炉炭,钴锋利刃,百熟炼厉。”所以,他主张“宿习”反对“暴习”。他还以不同树种中的生长来比喻求知的长远。枫树、桐树生长快,但木质不坚固,檀树生长虽慢,但其材强劲。王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不断的努力,才有成效。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张载也强调终身学习“:知学然后能勉,能勉然后日进而不息”。所以他劝诫学生学习只有终身继续不已,学问才会“日增日得”,如果时进时辍,就很难取得成就:“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张载还勉励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曲折时,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叶适在批判朱陆理学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他们认为学问完全靠扎扎实实地历炼,“学非一日之积也。”他们认为无论文章故事,一艺一能都要勤学苦练,不惜精神气力,要倾注毕生精力。朱熹黄宗羲也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他认为天下之事,未有不积累而成者。黄宗羲明确指出知识学习和德性培养不但要重积累而更要持之以恒。当今社会,科技与生产的急剧变革,对各类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和管理者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知识的飞速更新,职业的频繁变动,需要劳动者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不同的劳动岗位。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能只培养大学生从事一种终身不变的职业能力,而必须培养他们对不同工作的适应能力和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过去那种“一次受教便能终生享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已经过时。教育将扩展到人的一生,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成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看,我国古代教育家可以说是当代终身教育的先驱者。

重视社会教育的思想

中国古代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孟母“三迁居所”和“抽刀断织”及岳母“精忠报国”的刺字,都是古代家庭教育中流传千古的佳话。此外,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教育环境影响的论述。墨子是较早比较自觉地意识到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的古代教育家。他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他

非常向往“尚贤”,“非攻”“,兼爱”这样理想社会的出现。孟子也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王夫之也认为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王夫之称其为客观的“外物”,他认为“外物”对学生能产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社会的整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学校系统已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尤其是大学同社会大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交流,培养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也同样是家长和全社会的责任。因此,重温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对于我们造就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无疑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3:思想教导促使煤矿安全发展论文

思想教导促使煤矿安全发展论文

人是企业安全生产实践的主体,只有触及到每个员工的内心,让每个员工充分认识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位置,达到思想上与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才能变被动防范为主动防护,有效杜绝不安全行为,才能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进而杜绝事故的发生。安全宣传教育是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自觉接受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和约束的手段,是实现调控和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更是构建安全隐患管控长效机制的重要支撑。因此,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是摆在各级党群干部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并解决的课题,这也是党群系统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企业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正确对待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改变安全宣教时紧时松的作风安全宣传教育是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过程,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效果是逐渐显现的。

实践证明,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对防范零打碎敲事故,增强职工群众的安全意识,纠正不安全行为等,是有很大效果的。然而,在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上,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观念,个别单位认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实施起来难度太大,自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思想,浅尝辄止。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思想认识,就不会有行动。有了思想认识但如果认识不到位,也不可能有行之有效的行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难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难以树立长久的奋斗目标,难以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没有正确的认识,工作起来就会畏首畏尾,萎靡不振,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这是煤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因此,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单位、各级党群部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站在维护职工生命安全,维护企业转型跨越发展大局的高度看待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党群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先有融入,后有作为,唯有融入,才能作为”的思想意识,加深对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解。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抱着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增强防范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安全思想教育自身存在的价值,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既要练好“唱功”,又要练好“做功”;既要善于理性思考,又要乐于埋头实干,虚功实做,努力改变安全宣传教育时紧时松的作风。六方面加强安全建设安全文化重在建设,阳煤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继承优良传统,结合实际创新,从以下六个要素入手系统开展:一是以安全目标愿景激励人。

安全目标愿景不是空话口号,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是要用结果证明,因此在安全目标愿景的落实上,要分解传递,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愿景,一年一兑现,逐渐提升效果。二是以安全理念引导人。要把“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无人则安,人少则安”、“安全投资能产生最佳效益”四条理念和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支持安全、安全重于一切、一切保证安全、安全先于一切、一切服务安全的“六个一切”安全定位理念有效结合,持之以恒加以全员灌输,使安全理念成为每个员工的共识,真正达到引导的功效。三是以安全行为规范人。从行为禁忌、6S(整理、清洁、准时、标准化、安全、素养)行为、服饰装备、行走站立等常规安全行为养成起步,渐进推行手指口述、预知预想、危险预警、安全确认等安全作业行为养成,逐步实现从强制训练到自觉习惯的安全行为养成。各单位要借鉴一矿手指口述的做法,在各工种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实现职工“知”、“会”、“行”的全面提升。四是以安全制度激励人。根据企业内外部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如干部走动式管理、个人安全技能账户管理等制度,特别是今年以来集团公司特别强调开展的四个“二”安全管控,形成针对性、科学性强的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五以安全培训提高人。对新工人上岗前实行劳动预备役半年培训,对重要岗位脱产培训,对重点生产队组成建制培训,对全员实行每年72学时培训等。六是以安全亲情感化人。

通过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文明家庭”评选,家属联保和“井口迎亲人,夫妻话安全”家企联谊活动等,动员每个家庭成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坚固堡垒,加深家属对职工辛劳苦累的理解和对职工安全的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此外,在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加大监管和检查考核力度。区域公司、主体大矿相互间要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搞试点,树标杆,以多种方式激励推动联营兼并地方煤矿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篇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的目的因为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凸显,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所接触了解的家庭教育情况,大部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总体素质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做人处事方面,地位功不可没,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在我国这样一个大部分依然以“考分定前途”的情况下,家长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期望孩子成绩优秀,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又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期望孩子将来成为各种成功人士等等,这也会导致教育目的的单一化,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子女在思想品德、待人接物、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培养。有数据显示,在子女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与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庭中也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同学。总体来说,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与之对应的家庭教育也是主要围绕子女如何提高智力来展开,重心在于培养健康成长、团结有爱、活泼快乐的三好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加,大部分家庭都是在围绕升学展开家庭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几率,如何进入大学学习为主。但是高等教育阶段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所面对的问题和任务更为复杂,差异性也更为突出,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和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会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遇到过的有关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社会和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在不断增加,但是每个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却有所失衡。子女进入高校后,大部分家长认为培养多年,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因此子女可以独立学习和生活,管理责任应该由高校来承担;还有些家长,觉得由于高中阶段,孩子学业负担过重,管理过严而本着“弥补”之心,对孩子在大学阶段只注重于物质条件的支持,其余则放手不问;还有一些家庭由于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等问题而无法顾及子女的大学生活,或者原本就不关心。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外出求学,与父母的沟通上,没有了原先每天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只是一种远程式的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短信以及各种新媒介,因此,虽然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愿望,渴望独立处理问题,但是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但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却又非常渴望与父母感情上的交流,希望能够给予自己鼓励和勇气。但是在多数学生身上,高校期间的家庭教育目前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家庭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多少显现出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缺失,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多的是对于工作的思考和教育方法上需要改革的强大推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家高等教育经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与变化,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引发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下降、就业困难的窘境等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产生矛盾;社会大环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接受新时期的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与挑战,一直所传承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实际产生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多、人数的增长,使得学校急剧扩张的背后与教育资源紧缺之间产生矛盾;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不断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有体系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从而产生偏差和矛盾;学生日益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老师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产生矛盾;全社会层面,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之间产生矛盾。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之间的距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高校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缺失和不足我们根据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家长,将其简单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家长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制定的规则,较少对孩子表现出肯定态度,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一部分家长经济情况、社会地位较好,受教育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对子女的管制非常严格,必须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事,所以时常会有“虎妈”或者“狼爸”这样的称呼。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且尤其是对子女的人生规划、工作、婚姻横加干涉与限制,又往往以子女年纪小,缺乏社会经验等为借口,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总体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后,他们教育方式的短板之处就会开始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坚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正确的。这一类的子女经常表现为依赖、无主见、缺乏独立性、不懂得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和处事能力上也容易出现障碍,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掩耳盗铃地使之错失了健康的成长机会。

2)溺爱型。溺爱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过分宠爱、姑息迁就,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前“95后”的学生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人物,这类家庭一般生活富裕,经济优越感强,为人处事高调张扬,社会地位较高,权倾一方,高官厚禄,孩子前途无忧。同时,家中隔代溺爱,孩子由祖辈培养长大,各种复杂环境造成祖辈的过度溺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这种家庭教育中培养出的孩子普遍性情高傲、任性、缺乏责任感,容易脱离群体。每年的高校报道日,总能看到全家出动,大包小包陪伴孩子报道,家长忙前忙后,而孩子却在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景象。

3)无为型。无为型是指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无能为力或者无所作为,孩子享有很大的盲目自主权。这类家庭因为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家庭经济状况以贫困居多,对于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除了朴素的情感付出,能够吃饱穿暖,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之外,对于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在学生的初高中阶段尚可交流,进入高校后,因子女离开家乡赴外地求学,家长更加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遇到问题,不仅双方无法沟通,反而会形成严重的代沟,心理封闭状况时有发生。久而久之,把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他人,严重的还会对社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非观念淡薄,社会经验匮乏,容易走上极端的犯罪道路。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严肃又意义深远的话题,每个家庭因其环境、教育方法的不同而培养、造就完全个性不同的孩子,正所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虽说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但是巨大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效果缺失,只有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协力,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任。

二、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家庭教育在学生大学阶段的缺失让我们学会反思:在新时期,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与能力,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的变化有效结合起来,同时推动进一步的改进?笔者从高校、家庭以及学生层面提出思考,以寻求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正行着伟大的.变革,在巩固提高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家庭教育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的基础得到巩固和加强,进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社会组织,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高校层面:主动密切同大学生家庭的关系,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有一套完备的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沟通的有效机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册》,学院严格规定了班主任的“十必谈、十联系”的谈话制度,尤其指出,学生在出现夜不归宿、无故旷课、受纪律处分、心理异常、学业困难等等情况下,必须与家长进行情况通报,并做好相应的谈话记录。这样有效地打通了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的症结所在,更好地落实了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重的理念。定期召开由辅导员、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努力建立一个以高校为核心,以学生为纽带,以家庭为网结的庞大的网络系统,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建议和设想。逐步在这个网络系统之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大众媒体四个因素融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有效整体。

2)家庭层面:家长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努力建立教育子女的现代意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家长与子女之间多沟通,多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有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子女往往健康活泼、性格开朗、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而成长。而家长也通常是用鼓励、谈心等方式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家长努力营造的民主、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会有助于子女积极阳光的面对人生,有助于培养从容向上的健康人格,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几年,辽宁省教育厅就开展过“千名辅导员进万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家长与老师沟通的新渠道,架起了双方互通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弥补了不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几位家长在大山中办“私塾”,家长自己当老师,用独特方式探索孩子成才之路。这些现象都在表明,新的社会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虽然处在探索阶段,但终是已经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学生层面: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的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根据教育主体规范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和自律的活动,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

三、结语

为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因其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家长的观念在提升和转变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成长和进步,最终形成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能力,才能确保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

篇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校园历史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一所学校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是独特的、传承的,但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教育资源,表现在一所学校的生态、习俗、风气、习惯、传统等各个方面。校史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它对学校所有成员及相关人员的身心发展、外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取得教育的最大成功。

一、校史文化是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改变了过去国家统一课程模式,变成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课程的重点。就其内容而言,校本课程就要强调以学校为主,适合本校学生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要使学生在国家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满足。而学校的历史文化恰好能满足这一需要,从内容上讲,学校历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总和,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融汇而成,它包含了学校历史、文化形态、生活习惯、学校风气、学校制度、学校传统等诸多内容,虽然有些并不十分科学,但其先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学生了解自己学校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先进制度和理念,激发学生内心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见,校史文化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就和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当人们把这种关系放到一所学校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就会越深厚,氛围越浓烈,学生置身其中就会越有自豪感、成就感和使命感,就越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扩大了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反过来,就会使学校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强化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将校史文化的教育经常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唱校歌,分析校训的含义,参观校史陈列馆,学习学校杰出校友的学习生活经历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感受、同化、追求,从被动到自发,再到自觉,完成质的转变,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校史文化能有力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完善

记得有位先贤说过,法律是规范公民的行为,而风俗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在学校,校风和学生的生活习惯就是一种特定区域的“风俗习惯”,是一股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的无形力量,同时也是一股让人无法逃避的力量,一个学生可以逃避学习,可以逃避错误的惩罚,但是他逃不过“风俗”的惩罚,而且是一种来自良心的谴责。这种“风俗习惯”就是一股无形的文化力量和道德感召。

四、校史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学校的历史文化对学校师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一旦形成就会世代延续不断,只要置身其中,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近,就会有一种趋同的渴望,只有自觉融入其中,才会有一种归属感,才能安安心心地学习、生活。同样,学校历史文化对家长和学校周边居民(环境)也是一种强大的辐射力量,家长因为学生,周边居民(环境)因为有这所学校,在长期的交往中,受到学校历史文化的影响,对学校了解越深刻就越有亲近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情感联系,就会对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产生一种认同,而且是来自心底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学校的权利、形象和声誉,关心学校的发展,最终走上与学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五、校史文化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师生起到行为规范作用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集体也是一个染缸,能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要重视校园历史文化的作用,强化文化中的舆论监督作用,做到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首先,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共同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就是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良好风气,对学校每一位成员都有着激励和制约作用,是校园历史文化的一种。良好的“校风”能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正能量,一所学校的“校风”好坏就是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篇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成熟,社会主义社会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也给了每个中国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每位抱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学生,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革新、壮大的巨大推动力。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塑造

最遥远的梦想,最朴素的生活。这是当代大学生所共同追求的生活理念所在,也是我国在未来建设大同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持所在。在极度缺乏大师级人才的当今中国社会,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观树立,都是如今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大山之一。无可否认地是,如今的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严重淡薄,对党、对政府的认知意识形态淡漠。当代大学生们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主导价值所确立的方向似乎偏移过大。

1.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发展坎坷之路

1.1当代社会下的价值观确立障碍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氛围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在中国曾经的一段动荡、黑暗的时期内,成长于这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学生们,其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气息多少的沾染着社会中的躁动,浮夸。随着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多,西方文化不断深入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当代的大学生所具有的理想选择性也越来越高。当代的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独立性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在这样一个更加民主,更加自由的中国社会里,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树立自身的理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需要面临的迷茫会更多,所需要经历的弯路也更曲折。而现在的互联网的技术,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从网络之中获取或真或假的信息。这些营养不良的信息势必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之路笼罩上更加浓密、撩绕的烟云,导致了大学生与我们的党脱轨,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脱轨。

1.2浮夸社会下的角色确立障碍

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呈现着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同样地,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环境压力下,大学生,这样一个具有着较高素质、较高素养的知识人群,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一丝也不比那些非大学生们要来的轻松。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浮夸的社会之中,大学生之间的功利性、名利性似乎也在加重。大学生因为自身年龄、自身社会经验上的缺陷,导致了他们各种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看法理解有限,对于生命的诠释也很狭隘、无知。大学生们长时间的找不到人生意义、找不到人生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会加重他们的迷茫感、无意义感、脆弱性,促使他们逼近生命的边缘。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股踌躇、怅然,正是他们对于浮夸社会的鄙视,对于躁动社会的抵制。大学生们也极易对于理想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构建,对于未来自己人生的规划,走上空谈的错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更显得更肤浅、更幼稚。

1.3焦虑社会下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

成长于计算机社会之下,对于权威敢于挑战、对于公理敢于质疑的当代大学生们,在其身上所洋溢出来的爱国热情依旧不减。但是现在中国时代发展的主题是改革开放。在这样一个文化兼容性高的社会之中,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爱国情操的培养问题,以及大学生在自己表现爱国情操的行动上,都不能够打破了理性化的理念界限。在相对平稳、和平的`中国社会先进,仍旧出现了一幕幕的恐怖袭击、暴力不友好的社会现象。广大大学生在自己愤慨暴力、惋惜生命之余,更多地需要理性地、成熟地去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破荆之路

2.1重在共同政治价值认可的培养

如今,在中国所实行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前人们的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同样地,也是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拯救了当年病入膏肓、摇摇欲坠的中国。要想当代大学生们能够良好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么对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养、认同是核心所在。高校的政治教育要因循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理念渐渐的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通过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理想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之间的契合点,使其得以认识到大国与小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来解决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2.2重在学生社会基础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要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保证其人格健全的前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求培养出一位位都是名留青史的奇才,但求培养出一位位能够谨言、慎行的安分守己社会平凡公民。社会人才总是表现得多样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保证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基本技能。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温饱问题,有着独立解决的能力。中国现在的市场就业压力大,相反,学生所遇到的社会就业机遇也很多。所以,专注于学生基础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发展的首要基础。大学生们能够安得其所,能够找到自己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意义,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只有下层的基础建筑扎实之后,我们才能够去追求上层建筑的建筑问题。

3.结语

能够让大学生的得以更加全面的科学发展、更加扎扎实实做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大学生这样一个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的整个人格重塑的关键阶段,也是大学生去诠释生活、生存之间意义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中,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这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摆渡者,若没能及时地找到与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完美契合点,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而言,其所带来巨大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编辑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郑永廷.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篇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做到理想化与现实性相结合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但同时,我们不要忘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我们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而空谈实现共产主义,空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像乌托邦一样,永远无法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新的现实情况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出发,从大学生的不同认识和接受能力出发,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与书本上所讲的理论相违背的实际情况,如前面所说的贫富差距扩大,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矛盾,使学生在解决矛盾中提高自身素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此来克服教学中“教非所需,解非所惑”的缺陷。

二、加强教育过程的双向性,把教师讲解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传授解惑、学校与社会环境都相当于是外部因素,学生的自我接受、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相当于内部因素。如果只重视教师的传授解惑而忽视学生内在的`自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只是照本宣科的读课本,而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说出他们思想上存在的困惑,或者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组织他们开展辩论,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肤浅或错误认识,全面深刻认识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把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说明某一个人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并不代表这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就很高。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大学生的平时表现来评判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观察,或者通过学生的反映来评价一个人。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来展开。当然教师不要事先让学生察觉出这是在考核他们,否则学生可能产生某种抵触情绪或隐瞒。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任务,让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这样既能间接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又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环境的协调性,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殊不知,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学校的教育脏了,那么一定是社会不太干净。我们要想减少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一方面,学校应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理论。另一方面,社会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某些责任和义务,抵制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害,净化社会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信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篇8: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要想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高校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运行机制和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合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和质量的参差不齐,也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当前,应仔细梳理正面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努力建立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仍是当前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因为不重视,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因为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时候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由此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领导机构不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第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不足。存在课程开设不够、课程与时代需要和学生实情脱节、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教育分离,缺乏相互渗透,齐抓共管难以落实。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分离。行政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育教学部门之间脱节,分属不同主管,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工作难以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把握和考核常常被限制在思想政治课课堂考核中。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不完善,不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广泛,工作量大,政治责任大;但由于缺乏重视,现实中常常出现人员缺乏或人员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如果过分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地位以及缺乏激励机制,将会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者动力不足,队伍不稳定。第六,缺乏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造精神世界的长期工作,需要人力、物力和精力多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其周期长、成果不易量化、成绩不易衡量等原因,导致很多高校对此投入不足。

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思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本身带有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必然渗透到各个方面,而不能单靠领导、专职政工人员做工作。我们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1]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以突破困境。第一,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偏差,主要在于没有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与学校各专业教育(智育)之间的关系。高校德育与智育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德育不单指政治教育,还有更加丰富的思想教育范畴;智育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但同时也是传授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应该渗透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2]因此,应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突出专业教育的教育体系。第二,必须认识到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改善领导体制。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相互配合。只有在完善的领导体制下,才能打破条块分割的旧格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通过各项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各部门主动性,让各部门积极配合、各施所长,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必须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强调整合并有效运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资源,通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实现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合力,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3]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以上思路,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应该做好两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建设资源紧密联系、目标统一、工作联动、内外有序的协同运行机制,保证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有序进行;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创新教育内容、教学评价方法、网络教育等,充分发挥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力量,建立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运行机制

(1)完善领导体制。要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和改进其方式方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完善。[4]因此,高校应实行由党委统一领导、校长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领导体制,并根据党委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和统一部署,研究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考评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高校可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教务处处长、思想政治课部主任等担任要职,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或分管校领导担任主任,各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担任委员,将原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整合为下设的职能部门。这两个校级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2)强化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严格的管理有赖于建立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机构和相关制度。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组织建设。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眼于长期效应,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考核标准时,要有更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方法。[5]因此,应该建立系统的督导部门和评估机制,做到有效激励,赏罚分明。三是建立流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形成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四是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包括常态活动制度、科研制度、激励制度、学科建设问责制度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制度支持。通过强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明确各级组织、各部门、各类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责和要求,落实分工,充分调动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横向各部门相互支持理解,纵向各环节层层贯彻、落实、资源最佳配置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网络,才能确实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目标。(3)建立保障机制。第一,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并提供物质保证。学校应建立相关制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将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确立科目,列入预算,保证思想政治教学、管理、科研活动、队伍培训和表彰奖励等所需经费。第二,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力投入。一是优化队伍结构,根据校情建立一支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队伍等。二是提升队伍水平,通过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引进博士、教授、教学名师等途径,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通过鼓励科研创新,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通过鼓励教学创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三是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保证思想政治队伍的稳定性。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

在思想重视、组织领导完善、有保障和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风,使之成为覆盖全校的立体网络。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挖掘多样化、多功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理论教育、以理服人、情感投入等多种教育方式方法,保证教师育人职责。第二,优化课程体系。把人文教育、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拓展课程以选修课、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不同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突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教育与课外主题活动及党团、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解决思想政治课堂课外“两张皮”现象。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专业教育的结合渗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体验技术中的人文精神。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第四,促进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行政工作相结合,重点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优势互补。一方面,根据校情创新思想政治教师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方式方法,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更准确,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强化辅导员的岗位培养,通过制度建设,促使辅导员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以此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提高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水平,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稳定辅导员队伍。第五,完善实践工作机制。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有效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最佳例证。完善实践工作机制有以下要点: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构建完整的实践工作体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实践活动得到有效的'贯彻,防止各自脱节。二是将思想政治课实践环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相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建立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的体制,使全校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有机联合起来。三是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践指导和监督,防止学生应付了事,提升实践活动的教育实效。四是学校应根据校情,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努力打造有特色、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第六,改革思想政治成绩评价体系。“要突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瓶颈,就应当积极探索并重新构建对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考核的新模式和新办法,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评估的考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教育,不能只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成绩,应该不断创新考核方式,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可将考核划分为课堂、课外、社会实践三个环节:课堂理论知识考查应采用传统的、严格的百分制闭卷考试方式,保证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视。课外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想认识,即是非辨识、“三观”立场等方面的考查。社会实践考核应注重教育实效,全方位考查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及其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心得体会等方面。第七,建立日常的思想交流机制,帮助学生随时解决思想及其他实际问题。如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鼓励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利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第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一是打造集合思想政治资源的网络建设平台。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的组织建设的同时,建设校内网络互通平台。如把党委、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各自完善的网络平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资源相联通,从整体上优化整合校园网内容。二是坚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校园网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可以由宣传部牵头,联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委等部门,结合国家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积极与学生开展网络对话,结合学生网络动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第九,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建设校园文化。除了课堂这一显性教育资源外,要善于发掘和整合校园内的隐性资源,如网络资源、校园广播电视、小报刊、黑板报、公告栏作品展等,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水平,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思想政治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引导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改革和创新,从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环节两方面大力推进,才能建成大范围人员参与、高渗透思想政治活动、针对性强、重方法引导模式的协同创新思想政治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xx.

[2]马博.试论高校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xx,(2).

[3]蒋强军,王华兵.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xx,(5).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5]杨泽宇,李维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及其改革问题解析——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办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xx,(2).

篇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在艺术类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艺术类院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并在加强和改进艺术类思政教育工作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其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于其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积累和深化。艺术类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却远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业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应的对策。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体特征却非常明显,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差别显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文化课基础薄弱;个性特征鲜明,感性而充满朝气,但有时漠视规章纪律,缺乏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独立意识强,但理想信念相对薄弱;思想意识前卫,但公德意识淡漠。因为艺术类大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和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进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效果。调查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良好,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价值探索。此外,我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成果表明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处。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例如,部分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分离情况严重,学校规章制度对艺术生的约束力度大于激励功效,艺术类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

艺术类高校的工作人员,如专业辅导员,需要加强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知,明确职责范围。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并非专职辅导员,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不少辅导员有“学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随意”的观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理论著作的研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深刻领会为国家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艺术类专业任职教师需要明晰教书育人的两大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教学,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始终坚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专业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对艺术作品和观念具有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同时又能为市场所认同的艺术作品。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加强,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和目标。教育者和决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调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深入参与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体实践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积累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并有效的规章制度。

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将此思想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充分结合,更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展开个别教育,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陌生,有相当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课程不显得突兀。此外,结合实践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实践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业界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现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

[4]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xx.

篇10: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是教育者和当代大学生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思想教育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问题仍存在着许多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沟通是人类交流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使沟通的双方消除隔阂,拉近心灵上的距离,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化解矛盾。沟通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沟通得好,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信任,相互认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沟通得不好,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思想不能相通,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最终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健康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沟通作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是一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认可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施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相互间理解与接纳,产生认识上的认同和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达成思想认识上的一致,解决思想上的问题。1.沟通以传递思想信息的重要方式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通。思想当传递给他人并被他人所理解时,它才具有意义。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学生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双方在沟通中可以增进理解,达成共识,拉近距离,获得有用的价值信息。2.沟通以平等的人性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命令式教育使教育者高高在上,教育者与爱教育者通常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失衡,使受教育者难以自觉接通受施教者的教育。而运用沟通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师生间以平等身份或面对面或在网上进行的交流,它没有了地位上的等级之分和身份上的贵贱之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交流,轻松交谈,双方相互包容和接纳,减少或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从而达到了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效果。3.沟通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分享,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能的目的。通过有效沟通,教师可以同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分享工作或学生上在成就感或挫败感,从而拉近二者的情感距离,在此基础上,达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有的沟通困境

1.沟通的信息通道有一定的不畅通性。信息通道的不畅通常常会影响信息到达对方的速度以及信息的反馈作用。信息通道分为大学生间的非组织情感联系信息通道以及学生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之间的有组织的直传式信息通道。信息通道的不畅通主要在有组织的信息通道中发生。例如:学院领导与学生直接相处的机会不多,使得他们直接沟通的机会较少。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导致校方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2.在对意义的理解上沟通双方存在一定障碍。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维水平和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差距,二者往往在对彼此的意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二者在沟通过程中扮演着互不相同的角色,所以不同的心理也给互相之间的理解和认同造成了障碍。并且沟通的双方有着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往往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感情沟通有困难,交流信息有限。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还未进行较为深入的展开。有一定数量上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重视程度偏低,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一般组织方会将沟通工作在开展以前就纳入规划之中,而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会与其进行沟通。

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沟通机制的对策

1.在沟通的模式方面,要采取一些有关的积极改进措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要对其他的沟通方式加以综合利用,协调好组织者、学校以及学生之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出现,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的优化是需要逐步进行的,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成效得以提高。2.要使沟通模式更加多样化,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加深。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从被沟通者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运用较为专业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其学习环境及背景,选择哦使得角度和方式进行引导和交流。同时要对网络技术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运用,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的理解。3.有关的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地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不断提高,坚持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尊重,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沟通对策。除此之外,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有具体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沟通模式,进而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提高沟通工作的有效性。沟通对提高思想政治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仍有一定的障碍和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工作的质量,体现其有效性进行一定的讨论,并找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树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策略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xx,21(2):17-19.

[2]山珊.刍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及其优化策略[J].才智,20xx(29).

[3]徐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教资料,20xx(11):174-175.

[4]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xx(03).

[5]王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旬刊,20xx(7):128-129.

相关专题 大学生思想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