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XX

小鱼日记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搞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XX

【简介】感谢网友“小鱼日记”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搞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搞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

搞好高等师范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现在的师范生是本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骨干,师范生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知识技能水平、审美修养等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基础教育的面貌。做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方面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学生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与机会。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全面发展 教学改革 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师范学校而言,应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社会时代发展不仅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对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师范生是本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骨干,师范生的政治觉悟,思想素质,知识技能水平,审美修养等,将会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中国未来基础教育的面貌,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对师范生进行所需要素质的全面培养,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1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1 教学内容力求全面

现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求各方面技能是全面的。体育教学课是学校真正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为推进体育教学规范化,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开设体育课,我校做到了有固定教师、有体育教材、有常用的体育器材、体育教师授课有课时计划、有单元计划、学年计划,从而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按照教学计划讲授了各项内容,完成体操、田径、球类、游戏、武术等各项训练,使在校的每一名学生全面地提高了身体素质。

1.2 教学内容力求实在

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老老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狠抓教学质量,加大教学密度和强度,使学生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确有收获。另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每位教师把课表和教学计划做为学校的法规严格执行。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作业的检查、课外辅导、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不允许有丝毫的疏漏。另外,学生严格履行请假手续,课上严格要求,认真辅导,使学生既掌握技术动作,又学会了如何上好体育课的教学方法。

1.3 教学方法力求灵活,有所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我们把各项运动的技术动作通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现给学生,通过室外课堂的讲解、示范、练习,再通过多媒体对技术动作的分析,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比较,再回到室外课的练习中,互学、互帮、互练,使学生在练习中既掌握了技术动作,又学会了纠正动作的方法,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教学能力。

高师生体育课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安排一些符合新授课练习的一些体育游戏,这样既掌握了新授课上的技能,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与练习的兴趣。我们还要根据高师生面向中小学的目标,使音乐和舞蹈进入课堂,我们遵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原则,灵活地安排每一次课的教学。

1.4 课堂提问及示范动作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重点、难点、恰如其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边回答边做示范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深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而且还能挖掘和调动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独立思考、示范、胆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反馈信息,可以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抓好体育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坚持不懈的抓好课外体育活动,把它做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办学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处理好各学科活动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时间上的矛盾,确保全体学生能按要求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早间操是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要求人人参加,天天锻炼,四操两舞轮换进行,天气冷后早操跑步,养成良好的出操习惯。

常规内容是指有计划和经常开展的传统的体育活动内容,我校每月一次的常规活动(四月登山、五月校运动会、六月排球赛、九月队形队列比赛、十月篮球比赛、十一月拔河比赛、十二月越野赛)参加人数多,活动多、项目多,尤其是全校学生参加的越野赛跑,更是如此。这些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别学生的指挥能力和裁判能力。

3 课余运动训练

为培养体育骨干和使部分学生将来指导中小学生课余运动队训练打好基础,学校建立了男、女篮球队,男子足球队、田径队等,在各队训练过程中提高了少数学生的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体现了一专多能的原则,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各专项素质。

4 课外体育作业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的体育教学事实证明,高师体育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上熟练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表现更为突出。为此,根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各阶段的教学重点,我们适当地布置一些体育作业,同学们可利用课下零散时间完成,这样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身体素质。

5 场地建设与美化校园相结合

良好的体育环境,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积极的诱导与保证作用。我校在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修建了标准的400米田径场、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场地建好后,利用率高,不仅净化了环境,美化了校园,拓宽了群体活动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自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现已形成了早操满场,足球篮球成风,竞赛不断,现代及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不断,四季不停的喜人景象,为我校群众竞赛活动向自愿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篇2: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论文

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论文

基础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在当前“减负”的形式下,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开阔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不断尝试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将就几次具体活动谈谈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活动一、寓物理实验于百米赛跑中

高一学过“平均速度”后,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特别是平均速度的数值跟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位移)内计算有关,我与体育老师配合,尝试了一次有趣的课外实验___即在百米赛跑中测平均速度。具体过程如下:

1、组织学生准备: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本次实验的方法、步骤、器材。学生们在讨论中确定了两种方案:一是将整个路程分为几段(如分为5段,每段20米),测出每一段所用时间,进而求出每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并加以分析比较;二是将时间分出几段,测每一段的位移,从而求出每一段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进行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较难控制,但为了更准确全面地实现目的,我们还是决定按两种方案分别进行。并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分头准备器材(秒表、皮卷尺、小旗等),与体育老师联系好,安排时间、场地。

2、组织学生实验测试:将学生分为数小组,一般每小组5人,按照以上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每两小组又结对配合实验,即一组做为被测组依次进行百米赛跑,而另一组做为测试组负责裁判、记时、记录,然后两组轮还。如按第一种方案,将跑道分为5段,并插好小旗做标志,测试组的同学分别站在标志处准备记时,被测试的同学做好准备后,教师吹哨提醒后发令起跑,负责测试的同学同时开始记时,当被测同学经过自己位置时停表记下时间,并汇总记录,然后下一同学继续测试。

3、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按所学知识,每位同学都可计算出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据此进行讨论,如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不同同学在相同位移(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平均速度能否反映为同同学跑得快慢?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的课外实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组织能力、科学思维分析能力。对高一学生来说,将陌生而抽象的物理问题与他们熟悉而生动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既使学习过程变得形象有趣,也使单调劳累的体育锻练变得轻松活泼并富有意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身体力行”中心领神会地掌握了知识,也同时锻练了身体,增强了体育素质。另外此次活动中,我只是提出要求稍加指导,从计划、准备到组织、实施基本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使他们在活动加强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活动二、千方百计测重力加速度

高一学完力学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请你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亲自做一做,比较一下结果,并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改进措施。题目一公布,同学们就活跃起来了,积极地查资料、想办法、互相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刚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并一一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根据G=mg,只要测出给定物体的重力G和质量m,便可由g=G/m求出。这种方法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都十分简单,而由于中学条件下无法十分精确地测量力,导致误差较大,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朴素的方法。

方法二、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时间t,根据公式h= gt2 /2 ,即得:g=2h/t2 。学生们实际实验时,登上四层高的教学大楼,用卷尺测出楼高(下落高度);而测下落时间时,大家又设计了多种方法:有的同学在地面放一块铁板,从楼上释放重物的同时开始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重物落地撞击铁板发出响声时结束计时,有的同学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电磁继电器装置用来自动控制计时等等。这一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实验十分起劲,同时他们还模仿了比萨斜塔实验,验证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但是,由于该实验中空气阻力的不可避免、计时的误差、测量高度的误差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方法三、利用高一物理学生实验四《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仿照实验三《测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测出自由下落的铁锤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这个实验综合运用了两个学生实验,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灵活应用能力,此实验由于摩擦的存在也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方法四、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这种方法教材中已有一个学生实验,但同学们并没满足于此,他们积极开动脑子,对实验作出了许多改进,进一步减小了误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显示了学生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活动三、用万用表查电路故障

学过电学知识后,不少同学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往往可以熟练地解一道电路题,但一碰到实际问题便觉得不知所措,例如排除实际电路故障、或要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电路等。高考物理试题中有一道使用万用表查电路中断线位置的多项选择题,即14题。原题为:

在图示电路的三根导线中,有一根是断的,电源、电阻器R1、R2及另外两根导线都是好的。为了查出断线,某同学想先将万用表的红表笔连接在电源的正极a,再将黑表笔分别连接在电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观察万用表指针的示数,在下列选档中、符合操作规程的是:(图略)

A、直流10V档 B、直流0.5A档

C、直流2.5V档 D、欧姆档

该题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将物理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有关万用表的原理、使用等知识,而且要能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我们从该题入手,与劳技老师配合,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用万用表检修电器的初步知识和技术。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研究上题,并做出总结,学生们很快便从理论上掌握了方法,明确了用万用表的电压档、电流档、欧姆档或三者组合起来都能够方便地查出电路的故障,只是在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上有所不同。然后我们又在实验室设置了许多故障电路,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除其中的'故障,经过反复地练习,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熟练地结合起来后,我们又将搜集来的有故障的小收音机、录音机、电话等小电器发给大家,让他们结合劳技课上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学习检修其中的故障。同学们兴趣非常高,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为此不少同学主动地学习了有关电子技术、无线电等知识,掌握了焊接、装配等技术,克服了这些困难,看到自己修好的小收音机,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次活动持续时间很长,从学习知识、练习方法,到真正地实践检修,一个多月后才有第一台收音机修好,期间的困难也确实很多,但同学们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兴趣,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克服困难直止成功,表现了他们的坚强和毅力。有几个同学甚至还成为维修“高手”,他们已能熟练地排除一些小电路故障,日常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助人为乐的标兵,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另外这次活动也渗透着现在流行的“STS”教育的思想,将学科理论、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活动四、美丽的七色

在光学中,我们认识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通过光的色散,我们观察到了这美丽的七色光,在光的干涉、衍射中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它,大家对这绚丽的七色充满着好奇,我趁机鼓励同学们深入探索其中奥秘,要求学生通过课外的观察、实验并查阅有关材料,解开自己心头的疑惑,并撰写成物理小论文,编辑成小小物理报,供大家共同学习、鉴赏。活动中学生们的知识、思维、兴趣、想象力等都得以极大的提高,他们阅读了大量的科普杂志和读物,如《中学科技》、《我们爱科学》、《知识就是力量》及有关的光学书籍,并对相关内容认真地做了笔记,仔细分析了几个实验并加以改进,成功地做了观察太阳光谱、人造彩虹、薄膜干涉、单缝衍射等实验,很自然地他们对相关的光学知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不断地练好得多。按要求,同学们将他们的认识都写了下来,有的同学对色散现象很感兴趣,他们对大气中的虹、霓、霞、华等现象作出了分析讨论;有的同学对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及其应用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在活动中了解了全息技术、激光技术等高科技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立志要学好光学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更多的同学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感受到了物理之美、科学之美、大自然之美、人类智慧之美,从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综合审美素质。

总之,课外物理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于实践,寓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即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减负”后不致于无所事施,从而真正地实现“减负”的目的,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有关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搞好学校的体育教育,笔者通过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素质体育兴趣培养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当代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终身健身者。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与核心,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效的衔接起来。目前的体育教育从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的体育教育向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转变,这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运动技术的传授,对考试项目的测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及能力,忽视体育运动的过程,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对终身体育的发展极为不利。目前初中生在校期间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初中生对终身体育的观念及意识还未形成,因此学校应该多灌入终身体育的知识,更好地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以趣味性、竞赛性激发学生爱好体育

体育教学中的各项活动项目本身含有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心理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游戏与竞赛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很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青少年求知欲旺盛,求胜心切,喜欢鼓励与表扬,根据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带有趣味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家赫洛克对106名四、五年级学生作难度相同的加法练习。他把学生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只练习不给予评论,其余三组,甲组为受表扬组,乙组为受训斥组,丙组为受忽视组,只让他们听其它两组表扬和训斥。结果表明,受表扬组成绩有明显提高,其次是训斥组,控制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以表扬为主,多用良好语言刺激,可以增强学生情绪的正面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指重复发生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体育课行为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并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为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课堂教育简单重复和延伸。(1)开展课外健康教育活动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各自的爱好和特长。(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综合能力。(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重要途径。(5)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组织工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体育运动又不仅仅只在体育课中进行,其实每时每刻无不运动,比如走路、起自行车、同学之间的玩耍、打闹。所以社会上都在流行一种“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潮。

四、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体育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是一门人体科学,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以研究人的生长、发育健康等为目的只有在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对人体才有好处,所以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论教育是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只有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因此学校体育必须把体育理论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结构,要牢固树立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体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在体育课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学会自学、自练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以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素质论文

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素质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教学成为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从艺术院校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讲,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体育作为人身体美和意识审美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两者之间既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的。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塑造良好的身体。个体审美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艺术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将会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素质实现

二、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意义

1.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审美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情感的抒发提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压力,释放自我,缓解因为情感问题带来的心理矛盾,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体育教学过程中,审美素质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对象。所以,审美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美育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相通的,在塑造学生个体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过程中,发挥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体育实施过程中的美育,将理性思维和身体的感官刺激,渗透到个体的感性行为中,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更能够创新。

2.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美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艺术类院校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作为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在艺术类院校专业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锻炼和塑造。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艺术美学规律的认识,提升体育学习对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有效性。使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逐渐的锻炼审美和创造美的技巧。大学生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区别,审美能力更偏向与感性的体验。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因为体育运动技术的不固定性和瞬时性,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3.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美的艺术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体育器材、体育服饰、体育音乐旋律等各个构成内容,都在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学元素,体育运动员的形体美、力量美、表情美等,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所具有的美誉功能是明显的,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调节人体的各个器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水平。与此同时,健壮的体魄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反过来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帮助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提高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能力。

三、艺术类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1.体育教师要提升教学魅力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动作讲解是的语言美、提升动作示范时的示范美。审美能力是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艺术院校类大学生顺利完成各种行为的必备素质。体育作为人类实践形态的行为艺术,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同样需要体育审美能力的发展。体育审美能力也是通过体育美学知识表现出来的。体育美学知识转化为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需要教师系统的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实践体育美、展现体育美的自觉性,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的能力。

2.提升体育审美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的迁移在艺术类院校的教育实施过程中,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体美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坐立行卧的过程中,保持恰当的身体姿势,从而防止身体脊柱发生弯曲变形等现象,保证人体的各个部分能够匀称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壮的体格。美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和丰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体体验,帮助学生激活自身的创造能力,高度发达的美学敏感度来实现的。美育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日常思维和实践的创造提供了源泉。在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运动要克服自身的很多极限,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想象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3.激发和培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潜能,全面的调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意识。美育关系到学生人格的每个方面,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系统性。美育的全面性既是美育发展规律的全面性,也是学生不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全面性。审美素质在提高学生个性审美发展时,内含着对个体心理素质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表现出的是对学生情感意志的身体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身体美、意志美和协作美。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体育搭台,发展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在艺术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会等,在体育比赛等过程中,我们可以全方位的欣赏体育运动员得精彩表现,对观众来讲这种身体创造的美,是吸引参与到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向学生展示各种运动美,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既是促进学生心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体育展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身体美、力量美、运动美,教师要充分和全面运用体育教学中美的展现,引导学生向往美、发现美、创造美。体育教学中美育既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体育比赛的欣赏等,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体育之美,通过对体育表现美的认识,迁移到艺术院校各个专业的学习中。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是体育基本功能和体育延伸迁移的表现,是素质教育视阈下体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表现。

篇5:关于学生综合素质体育教育的论文

关于学生综合素质体育教育的论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综合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才能充分地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真正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正确掌握体育教育的目的,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树立积极的健康观念,学习自我评价健康的方法。教师通过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技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施适宜的体育教学方法,让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体育专长。高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好处,形成经常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终身体育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通过体育教育的功能作用,树立学生的集体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促进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二、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贯穿综合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服务于综合素质教育之中的一个元素,它和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体育教育的过程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目标,逐步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重视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教育。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发现,高校体育教育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又能够塑造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所必备的能力,是学生投入社会的精神积淀。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加强其自身能力的培养

学生除了在体育课上锻炼和学习,教师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能力。例如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记录下学生的'考勤和锻炼情况,以纳入学生的体育总成绩之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真正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体育项目和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技能、参与意识和健身意识,这些比赛会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利用校园的体育娱乐作用和导向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情感、良好品质。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学校要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首要任务,给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把培养骨干教师作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作为新时期的一名体育教师,要充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充分的准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高素质的体育教师要有创新能力、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敬业精神,要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自觉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大学校园生活中,掌握几项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实现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

总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学生能否成为国家的栋梁,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体育锻炼的水平,既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强健的体魄。形成终身自觉体育锻炼的体育思想,学生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为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6: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论文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论文

【摘要】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由于体育成绩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 体育 素质薄弱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是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在体育教学中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全球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它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人格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进步,往往是逼出来的,他们往往有特长,要培养这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要尊重他们的心灵自由,开发其潜能资源,促使其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

了解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因此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差异较明显。例如:有的学生矮小、瘦弱或胖,有的学生是过去缺乏锻炼,运动素质较差。如:身体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类的项目时较差,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心肺功能差的学生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意志品质薄弱;有的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针对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凑效。

2.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竞争性、创造性、教育性为媒介,使人获得心理方面的改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优秀品质,教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创造性和自信心,养成豁达、开朗的个性。

3.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应根据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指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期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而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逐步达到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内容完成之后,留有一定时间,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区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伙伴、场地、器材、思考练习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锻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4.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对于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必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教师不应把注意力盯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点滴进步上。因为前者他们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后者正是他们由弱变强的转化条件。如:在教排球的上手发球时,一名学生就是发不过去,我让他站前面一点发球,结果球发过去了,能发过去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自我超越,这就是一种成功。适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新的学习动力。

5.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应把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转化工作置于班集群体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如:把后进生排在最后,利用优生影响后进生,这种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还能引发学生“比、帮、带”,影响有恐惧感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即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如:“他能做,我也可以完成”,“你的技术差点超过他”等。同时,要教育素质强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后进生而不是排斥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例如:当弱生胆怯时,信心十足地说一句:“我给你担保,保证没问题!”当弱生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心的喊一声:“好!”都将对弱生产生强烈的震憾,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站在育人高度上,在转化过程中,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利用体育特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制定一些必要的特殊规则,强制参加,让体育素质薄弱的学生由不习惯到习惯进而主动参加,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无穷的魅力。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得到的决不仅仅是他们体育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强身健体,最终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宝兰:《教改形式下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训练》[J],科教园地,

[2] 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经验交流,

[3] 郑华伟:《试论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谈“体育尖子生”与“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辩证》[J],体育世界学术,.1

[4] 张蕾:《学生自我体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模式》[J], 体育师友,.2

[5] 王芳:《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幼儿的转化工作》[J],研究与探索,.11

篇7:初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论文

初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 要:新课程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创新精神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能力有着积极意义。本文试从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三个方面谈一谈初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体育素质习惯养成 健康人格 创新精神 自我教育

在新课改的体育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深深体会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创新精神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学习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有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与应用,好像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二、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体育教学中,在坚持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并没有注意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2、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老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娄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3、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我教育能力

体育竞赛,体育考试,其竞争意识与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吻合的,体育竞赛,体育考试要战胜对方,赢得胜利,只有在体能、、战术、心理素质等方面超过对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训练难度、强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战术水平,科学训练。合理利用场地器材,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

1、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教材和进度安排,结合场地器材实际,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2、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基本技能、自练能力及优良作风的培养。

3、在教学方法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效益。

4、在教学氛围上,使学生生动活泼,自立锻炼,发展身心。体育锻炼,体育考试,与其他活动一样,可以自我表现、自我教育,优美的形体、健康的体魄、刚毅的性格,这是人们为之努力达到的,所有的体育活动项目,都可以在锻炼中“强筋骨,增意志,调情感。”只要参加体育锻炼,每个人都可以作一番表现,大自然优美的环境是每个参加体育锻炼者表演的最好舞台,何乐而不为呢?体育教学有它独特的规律,学生边学、边练、边思考、流了汗,也受到一次品德教育;参加竞赛就要遵守规则,就要尊重对方,尊重观众,服从裁判,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一展风采,还要鼓励学生在掌握新、难动作上超越教师,使学生的运动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他们开朗、大方、欢快、刚强的性格,当然,在项目选择上,应注意男、女有别。男同学更勇敢、坚强;女同学泼辣、大方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良好的风气、性格才能形成。体育锻炼→疲劳→恢复→锻炼,周而复始,体力,运动技术、战术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得到增强,这是良性循环。而锻炼有一个合理的运动量和强度,没有一定的刺激,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超过这个界线,违背运动规律,则有损健康。教师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辅导,教给学生运动生理、心理、运动医学、保健等有关知识,观察自己的身高、体重脉搏变化,记录自我感觉,写锻炼笔记。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必要的按摩,运动创伤处理,自身放松规律;合理的膳食;严格的作习时间,适时调整运动量和强度,学会调整、控制运动量。运动强度,对自己的运动锻炼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总之,中学体育课堂目的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教学在对学生健康人格、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有独特作用。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培养学生体育素质。

篇8:浅谈体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体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本文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粗略的论述,论述了学校体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1.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故人们称之为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既然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那么社会就应该重视人的先天素质的提高,但这主要是优生的问题,而不是教育的问题。

广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广义素质的含义已超越了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或将其界定为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

2.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人的素质既指先天的自然特点,又指后天的一系列社会品质,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既包括先天因素(自然本质),又包括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后天形成的社会本质才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从教育的观点考虑人的素质时,应该把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结合起来,并且着重于人的社会本质。据此特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应试教育是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分数与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它具有注重学生应考能力和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注重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1.学校体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学校体育的生活教育功能。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3.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以前的校体育不足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个性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才能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9: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的教育理论论文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由于体育成绩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体育素质,薄弱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是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在体育教学中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全球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它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人格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进步,往往是逼出来的,他们往往有特长,要培养这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要尊重他们的心灵自由,开发其潜能资源,促使其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

了解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因此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差异较明显。例如:有的学生矮小、瘦弱或胖,有的学生是过去缺乏锻炼,运动素质较差。如:身体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类的项目时较差,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心肺功能差的学生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意志品质薄弱;有的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针对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凑效。

2.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竞争性、创造性、教育性为媒介,使人获得心理方面的改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优秀品质,教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创造性和自信心,养成豁达、开朗的个性。

3.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应根据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指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期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而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逐步达到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内容完成之后,留有一定时间,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区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伙伴、场地、器材、思考练习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锻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4.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对于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必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教师不应把注意力盯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点滴进步上。因为前者他们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后者正是他们由弱变强的转化条件。如:在教排球的上手发球时,一名学生就是发不过去,我让他站前面一点发球,结果球发过去了,能发过去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自我超越,这就是一种成功。适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新的学习动力。

5.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应把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转化工作置于班集群体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如:把后进生排在最后,利用优生影响后进生,这种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还能引发学生“比、帮、带”,影响有恐惧感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即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如:“他能做,我也可以完成”,“你的技术差点超过他”等。同时,要教育素质强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后进生而不是排斥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例如:当弱生胆怯时,信心十足地说一句:“我给你担保,保证没问题!”当弱生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心的喊一声:“好!”都将对弱生产生强烈的震憾,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站在育人高度上,在转化过程中,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利用体育特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制定一些必要的特殊规则,强制参加,让体育素质薄弱的学生由不习惯到习惯进而主动参加,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无穷的魅力。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得到的决不仅仅是他们体育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强身健体,最终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宝兰:《教改形式下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训练》[j],科教园地,

[2]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经验交流,

[3]郑华伟:《试论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谈“体育尖子生”与“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辩证》[j],体育世界学术,。1

[4]张蕾:《学生自我体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模式》[j],体育师友,。2

[5]王芳:《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幼儿的转化工作》[j],研究与探索,。11

篇10:浅谈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论文

浅谈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体育 创新能力 素质

论文摘要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因素。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工作的效益。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结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梳理出发展的历史脉络,为构建适应当前我国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求的能力模式提供依据。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应着眼于对体育实践和体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拓宽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具备广博的体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一、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素质结构的发展途径

(一)加深对社会体育的认识

社会体育工作不同于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自身的特点和任务。社会体育是人们自愿参加,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它内容丰富,方式灵活,生命力强。社会体育内涵相当广,有民间体育、民族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健美体育、保健体育、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还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家庭体育等等,种类繁多。只有充分理解了它们的内容、功能、意义和组织形式,才能有目的、有步骤的开展工作。

(二)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强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是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高师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每日练活动、教学录像观摩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师应特别注意实践内容的系统性、层次性,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引导学生从单项到多项,从分散到集中,从校内到校外,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真正达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同时,学校可聘请知名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三)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社会体育工作指导者必须具备全面的运动实践技能和体育的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要求具备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对每一项健身运动都要求能运用已有理论知识来指导进行。只有掌握好运动项目的特点、方法、规则、组织形式,才能最大限制的发挥指导作用。

(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组织是体育初级群体的表现形式,现代体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体育的组织特征,体育组织在现在体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是严密组织性和管理机制是社会体育的要。我国社会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组织管理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并以自愿为基础,组织管理难度大,直接影响着运动的功效,故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训练能力和指导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能力。

(五)加强自学创新能力

只有丰富的知识,勇于发现身边的事物的不同之处,才能加强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体育教学中教师传授和启发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在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表现自己,大胆创新,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

(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认识能力

无论学习什么都要从理论出发,用实践证明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当前注重术科教学思想影响下,轻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体育正确认识,体育思想浅薄。社会体育需要较强的理论指导,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加大课外辅导力度,拓宽理论学习知识面。

(七)强化素质教育,提高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

社会体育内涵丰富,指导社会体育需要有较高的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之中,体育教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明显提高。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场所,应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身体素质是学生顺利完成各项术科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基础,也是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社会体育项目繁多,如果身体素质水平低,就不能较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能适应社会体育运动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三基”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上网组织指导能力、防止运动中伤害事故的能力、处理运动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运动保健常识和掌握多种健身方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自己运动、会指导他人活动、会科学的运动”的三会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体育的需要。

(八)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

自我完善的师德意识将是学生终身从事教育职业的先决条件,也是决定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中教师必须具有道德规范,它将决定着高师学生从事体育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和发展观。是否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德性),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体育知识育人,以自身的作为育人,以高尚的师德行为激发处在个性发展中的学生,才符合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九)自我专业的发展意识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叶澜教授认为:(1)指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2)在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行动时,它还能够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所以说,如果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又了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阶段理论,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真正达至理想的专业发展,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取向。所以,强调培养体育专业学生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仅顺应了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也促进了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二、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

学习不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然多数体育专业学生自制能力差,自我意识过强,浮躁、马虎,随意制约着其专业的发展和理论的提升。读书学习的过程不但能促进他们不断完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们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因此,尽早树立体育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才能促进他们在进取中不断完善,尽快步入教师专业化的行列。

(一)交往、沟通能力

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沟通是相互的,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变化,及时的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哭以使学生更好的血虚和生活。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人的工作系统,学校教育也是一个培育人走向成熟和发展的教育系统。因此,在现代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体育教育是施美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不断发展的育人工程。体育活动中处处都体现着交流和沟通,正如:竞技比赛、群众体育需要同观众的交流,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等等。显然,交流沟通能力对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更新和超越至关重要。

(二)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众所周知,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然目前许多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育科研素质与水平不高,教育研究手段落后、方法单一。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教师终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未来教师成长的长远意义。为此,高师音教专业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拓展,应表现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世界现象的意义,对日常学习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应通过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创新意识和处理分析问题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能够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反思和实践,以修正和改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理论,而不是完全受教于决策人员或教育专家的主导与控制,有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

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模式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掌握必要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对促进教学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和方法主要考虑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基础能力的发展。所以,科学先进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掌握不但对发展学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未来教师从事体育教学也至关重要。

当然,“师范教育转变为教师教育意味着教师职前培养和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意味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因此,高师体育专业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完善和拓展,只要与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理念和模式对未来教师职前培养提供的条件符合,与教师专业化理念下高师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一致,那么,高师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周爱光.论我国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3.

[2]杨连岗,宁淑平.试论大专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3.

[3]于军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及对策思考[J].体育与科学..9.

[4]胡爱武.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2.

[5]刘天娥.走向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6.

[6]吴志华,刘海民.论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3.

[7]叶楠.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2001.10.

[8]王建平.教师专业化与我国高师教育的改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

篇11:浅析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教育论文

浅析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教育论文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学生工作 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能力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

摘要:本文以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分析高职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日益发展,学生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亟待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观念和方法,创新有特点的高职学生工作模式。

一、高职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展,学校的生源质量受到影响,很多成绩好的中学毕业生更愿意读高中和本科院校。学校合并以前,我院的新生都是广东省各地区的精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再加上我院学历层次的限制,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给学生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自我个性很强但缺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希望多交朋友但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很强的成就欲望但缺乏相应的成就动力,有很强的上进心但缺乏良好的自制力,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实际的行动,自尊心强但害怕挫折、讨厌约束。以上这些学生的特点是以往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具备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学生工作模式和方法,探索新的学生工作途径。

学生的民主观念明显增强,参事议事意识明显提高,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学生工作的管理中来,为我们的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每个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何利用在校时间为学生做好各种各样的职业准备就成为他们最直接的目的、经过实际的工作实践发现,当我们的学生工作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联系时,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能够主动配合学院的学生工作,为自己的发展努力争取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学生工作的基本理念,切实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着想,将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使这些已经输在起跑线的学生能够从高职教育中受益,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目前高职学生出现的新特点,运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生从内心排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为盲目追求自由所以讨厌一切纪律的约束,对学校的很多规章制度都心存不解。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遵守学校的制度,很少有人思考制度的存在对于集体和个人的意义。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取信息的数量增大,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使其很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与传统师生关系的冲突也导致思想教育效果很难保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心理日趋成熟,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得到认可与尊重,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高职学生特别是五年制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充分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成长,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动力量,避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就业市场越来越看重应聘人员的道德素质,而高职院校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到了工作岗位显得很稚嫩,在学校没有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很容易四处碰壁,进而打击了高职学生求职的信心。我们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学校人变成社会人。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根据某一具体职业的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分解成职业信念教育、职业礼仪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纪律教育、职业法制教育、职业心理教育等若干个道德教育目标,贯穿于三年或五年高职学生管理,以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与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进行巧妙的融合,使我们在完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为其未来的就业做很好的道德准备。

三、以职业能力教育带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入校时都带着较强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美好向往,对学校和所读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学生对实际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进而发展成为厌学情绪、自暴自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因中考或高考失利,被动地来到高职院校的,其对将要到来的生活既充满了担心和害怕,又希望一个新的'环境可以改变其境遇,自己能够在新的学校大展宏图。我们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特别注意向新生详细介绍所学专业,使其专业思想,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 学生往往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有误区,我们应多宣传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努力寻找自己的立足点,面对自己,正视现实,努力练就提高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都不同,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必备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这对高职学校教育提出了相当高的目标和要求。

我们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社会对某一职业的具体要求,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教育分为职业基本知识、职业专门技能、职业社会实践、职业他项能力等若干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期。

四、以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持续发展教育

学生理想主义色彩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差异使学生的职业定位发生偏差,很多大学生表示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迷茫,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担心,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如果不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一晃而过,不会制定目标,就业时全面撒网而无收获。根据对前三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很多毕业生反映在学校受到了很好的专业技能教育,但却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多数毕业生的想法是走一步算一步。

因此我们提出,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在入校时就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学会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职业生涯的设计,学生可以根据总目标制定自己在校每个年级的具体目标、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途径和保障办法,制定一个比较实际的执行方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样其成才的动力就能增强,其成才欲望就会得到满足。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需要高职院校给予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实现。它应该包括职业市场的分析、职业观念的确立、职业方向的规划、职业目标的确定、分解及实现、职业困境的解决、职业继续教育的途径等若干各部分,建议高校多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职业生涯教育之中,以增加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将职业素质作为高职学生工作的切入点,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创造力和执行力,减轻高职学生工作的阻力,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受益,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参考文献:

[1]梁丽华,金仲秋.构建高职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60-62.

[2]张振平.对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2):42-44.

[3]孙金峰.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N].中华读书报,2005.11.16.

[4]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25.

[5]彭晓玲,周仲渝,段礼祝.大学生职业心理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247-249.

[6]何秀玲.试论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14-16.

[7]雷道金.刍议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1):120.

篇12:超重肥胖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影响及体育干预对策研究论文

超重肥胖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影响及体育干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分析研究体重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及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肥胖率低于全国青少年的平均水平,但超重形势不容乐观;超重、肥胖的生理疾病检测还处于空白;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运用体育干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变得刻不容缓了,通过对沈阳工业大学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为大学生健康素质、体育教学的改革和促进阳光体育的积极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 体重超重、肥胖 健康素质 体育干预

大学生群体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学生时代的后期,同时身体的生长发育也到了第二高峰期的后期阶段,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将对其就业后的身体、心理及体质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体重超重和肥胖持续上升的问题是目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随机抽取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的学生,着重分析了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生存现状的影响,以期提出积极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500名学生,男生236名,女生214名,作为母样本,根据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于2002年通过的体质指数标准,把超重学生和肥胖学生筛选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随机样本的超重及肥胖率和超重、肥胖对大学生生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生健康体检资料以及相关教师的对比资料,采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过程中获得的相关数据资料;运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关于超重肥胖的研究成果报道;通过高校图书馆的相关链接,浏览国内外关于超重和肥胖的前沿动态信息。

1.2.2 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套用相关的公式,运用Excel进行数据采集整理,采用SPSS11?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超重肥胖现状严重

本次研究在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母本,超重肥胖检出率统计后得出超重和患肥胖大学生共161名(男145名、女16名),占被调查学生的32.20%,其中超重42名(男34名、女8名)、肥胖119名(男111名、女8名)。从统计中我们发现女生超标率远远小于男生(见表l)。

2.2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超重及肥胖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统计(表2),

表明超重、肥胖组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4个因子上与全国常模比较,皆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状差异最大,达到1・75,比全国常模均数高出0・18,说明肥胖的体重已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体育课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忽视其心理健康感受,他们与普通学生随机分班,学习相同的项目,使用统一的考试标准,这只能让学生品尝失败的滋味,可以想象超重、肥胖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弱势状态,考试、体质健康测验对其心理施加的压力不言自明。

进一步对比性别差异,超重、肥胖组女生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5个因子上又显著高于男生(见表3),

说明超重、肥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性别而差异,男生的心理调节能力高于女生。虽然男生、女生同处于青春发育期,但女生爱美的天性让她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体形态,而肥胖则成为她们展示身材美的障碍,进而形成心理阴影。

2.3超重及肥胖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从表1统计看,沈阳工业大学2006级大学生的超重及肥胖率为32.2%,与我国较大城市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相当,甚至略高。其中男生为29%,女生为3.2%,女生超重及肥胖率远远低于男生,这与女生注重形体美、自觉控制体重发展有很大关系。

通过对血压的统计分析表明,普通学生和超重学生没有高血压,患高血压者都是肥胖学生。说明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了解,大学生体检只是着重肺结核及乙肝等传染病的预防检查,项目非常简单。另外,由于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普遍认为不会有明显的显性疾病症状,并没有得到重视。

2.4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超重与肥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反映力量的握力体重指数还是反映耐力和下肢爆发力的项目,都呈现随体重增长而下降的总体趋势(见表4)。

从表4中男、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对比来看,体重增长对肺活量影响较小,且对女生的影响明显小于男生,男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明显体现了组别差异,而女生不太明显,尤其是超重和肥胖组对比,差异不太明显,与有关研究所示的肺活量体重指数随BMI值的增大有明显的下降不太符合;其次,超重及肥胖学生的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随着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男、女生台阶试验,肥胖学生与普通学生平均成绩相差近3, 立定跳远的测验成绩也很悬殊,这说明体重的增加对身体素质产生的综合负面影响很大;对于反映力量素质的握力体重指数,超重及肥胖对男生的影响显著大于女生,体现了性别差异,所以超重及肥胖对力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女生总体也是呈现随体重增高而下降的趋势。超重肥胖学生的身体现状不但如实体现了专家提出的所谓“软”、“硬”、“笨”,即肌肉软、关节硬、动作不协调的体质下降状态,还增加了一字“晕”,就是晕倒。因为,课堂正常运动强度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与普通学生一起坚持的。

3结论与建议

3.1肥胖引发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其它与肥胖相关的生理疾病由于没有健全的'体检监督,且大学生体检侧重对乙肝、肺结核传染病的控制,对于大学生肥胖、超重等现象还没有着重的监测,所以无法进行相关研究。鉴于大学生肥胖已经引发高血压低龄化,呼吁在每次的学生体检项目应有针对性的细化,对此可借鉴发达国家对于超重及肥胖与血脂、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等的相关性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3.2超重及肥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调节能力低于普通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他们已经成为弱势群体,建议在高校针对超重及肥胖学生开设专门课程。

3.3大学生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的后期,超重及肥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软”、“硬”、“笨”、“晕”已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现状概括。建议在定期进行体质检测的同时,要加强对测验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提出干预措施。

3.4加强体育部与校医院、校团委的横向联系。在校园网络健全的今天,校医院为学生建立体检电子档案,团委为超重及肥胖学生组建社团电子档案,加上体育部体质健康电子档案,联手形成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节约人力物力,高质量完成对超重、肥胖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跃肥胖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干预对策的研究[J],北 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l)33-34.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调查组,中国学生体质与 健康调查研究〔R],1995.

[3] 周丹.高校学生BMI分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 学院学报,2006,(2):9-11

[4] 候广斌.减肥、健美运动处方对超重、肥胖女生身心健康影 响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7-119.

[5] 扬新.体质指数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J].湖 北体育科技,2006,(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