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XX

红果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XX

【简介】感谢网友“红果果”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

高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论文

一、高校体育资源的概述

目前,体育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资源是开展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包括高校体育教育所需要的场地、书籍资料、课堂教育、师资力量、与体育教育有关的人和物等。高校体育资源可以根据存在的状态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就是可以看得到的资源,例如,体育场、体育器材、体育设备等,这些都是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有形资源。软件资源就是无形资源,包括高校体育教育的管理、体育教育者的综合能力、高校的发展前景、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体育教学的综合水平。简单的说,软件资源是在硬件资源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硬件资源是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基础,资金的投入直接决定硬件资源的发展速度。和硬件资源相比,软件资源是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动力,具有可塑性和外延性,高校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其发展速度。

二、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都是以终身为体育服务为目的,在达到这个目的过程中,体育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社会体育资源相比,高校的体育资源相对较丰富,这些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更趋近于生活,而且具有多样性。衡水学院占地面积为764亩,为建立体育设施提供了条件,而且学院本身开设体育学院,校园内的体育资源丰富,拥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乒乓球馆,舞蹈房等,同时再建一个三层综合馆,体育资源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在发展中存在场地设施匮乏的问题,而且还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群众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缺少运动的常识,在平时的锻炼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问题,体育教师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学训练水平突出,都具有专业的知识,完全能够满足大众日常健身的需求。高校除了体育场地相对较多以外,还有很多作为体育教学的空地,这些空地所处的环境十分清幽,绿化效果好,是社会体育场地没办法比拟的。衡水学院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还有环境的优势,高校在校园文化环境是社会场馆无法比拟的',人们在此进行锻炼,可以使身心得到愉悦。高校的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上还表现为价格的低廉,相对于社会场馆,高校场馆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余暇时间对外开放,在利用率方面就高于社会场馆,而且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定价上就比社会场馆便宜很多,符合消费者需求。

三、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策略

(一)加强宣传力度,改变高校传统观念

要想实现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就一定要改变高校的思想,高校和社会资源共享属于实践性的工程,高校要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高校体育资源只为高校服务的理念。在这种状况下,要加大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对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转变高校的态度,促进全民体育教育的发展。

(二)实现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的共同管理

在进行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之前,高校应该参加社会群众建立的体育资源研讨会,针对体育资源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二者之间要加强沟通,达到对体育资源共同管理的目标。双方需要明确的划分权利和义务,保证体育资源真正的共享,互惠互利。

(三)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结合

在进行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时,高校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高校可以不断的健全体育资源,用有偿、低偿和无偿的方式为社会群众提供一个高质量、低价格的健身环境。有些体育设施的维护成本比较低,高校要保证在无偿或低偿的条件下为大众服务。对于一些维护费用较高的设施,高校可以适当的收取费用,保证其为社会大众长期的服务。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高校要改变过去只为教学的思想,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去经营现有体育资源,提高现有场馆的利用效率,使体育资源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还能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利润,为后期的体育资源的维修、维护,甚至新建提供适量的资金支持,促进高校体育资源成为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有效补偿形式。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量不断增多,在社会体育资源无法满足群众要求的时候,可以与高校的体育资源共享,这是贯彻我国全民健身理念的重要方式。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可以实现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方式,最终使高校体育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篇2: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论文

探析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论文

论文摘要本课题根据贵州省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适合贵州省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共同发展,提高高校与社区居民健身意识和健身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体育资源,共筑一座互动、互利、联动共享的通向终身体育的桥梁,构建一个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的新模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

一、前言

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同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重要部分过去是分割开来,互不联系,各寻发展。这种状况不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是有悖于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而高校体育的设施齐全、人才众多、方法先进,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不仅要管好校内师生的健身活动,而且对校外周边的社区体育负有责任和义务。

贵州省内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国家的资金扶持,体育资源相对富裕,如何使相对富裕的人才、物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程度的作用,如何实现“大学服务于社会、社会回馈于大学”的功能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和高校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来一些国内外有关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资料50多篇,及其它相关书籍和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贵州省内该领域的10名专家、9个市(州、地)的10个城市社区、10所高校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800份,回收764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758份。

3.数理统计法

熟练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5.0、excel,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应坚持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和谐发展原则可以为群众体育和健身活动提供建设场所和必要器材,为部分体育专项爱好者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为区内群众性的体育专项运动提供便利。

2.资源共享原则

目前我省开展社区体育有几大难处:缺少专门的体育人才、缺少设施、缺少资金投入。可见社区体育在有形资源上严重匮乏,同时我国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和良好的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却在学校。但社区在体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无形资源方面却比学校体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3.互利互补原则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都是为大众健身服务的,在不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高校体育的大部分设备应向社区内体育运动爱好者有控制的开放,以利于社区内居民健身;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在技术上给予社区体育活动以支持和帮助。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现状

1.贵州省高校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调查现状

在对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占据很大比例。在学校没有形成很好的活动氛围,没有朋友陪同,一个人不愿意去占到26.6%,也反映出学生喜欢的运动方式。

贵州省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空闲时间选择网上冲浪和看书写作业的占到了69.4%,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的只有14.8%,并且有10.8%的同学选择了其它,可见大学生迷恋网络,沉溺于电脑游戏、视频聊天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2)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

从调查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除去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外,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这说明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加锻炼,其中有一部分可能达到或接近了体育人口标准(中国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为:(l)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2.贵州省城市社区体育调查现状

(1)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参加锻炼目的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限选一项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依次为强身健体、增进健康、散心解闷、休闲娱乐、增加人际交往、与同伴交流、缓解压力和减肥治疗疾病。大部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这说明体育运动既是一种强身健体的主要途径,也是一种娱乐消遗的主要方式,并且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

(2)贵州省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对健身环境满意度

贵州省中心城市经济及生活水平与地区、县形成差距较大,所以城市的聚集功能普遍较强,而辐射、扩大能力较弱,体育资源优势向周边地区扩大不够,导致很多居民对健身环境的不满意。这反映出目前我省社区健身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加大人力、物力的补充。

(3)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因素

从调查结果看,居民不参加健身锻炼的因素排在前5位依次是:工作太忙、没有指导组织者、没有时间、没有体育场地、费用高等。形成以上因素的根源,首先是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下班后往往感到身体疲劳,把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而不想参加锻炼;二是体育场所有限,公共活动场地、器材偏少,大多数都集中在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三是由于人事编制和街道社区主要工作性质所决定,大部分社区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健身指导员和管理者,社区内缺乏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使得一些居民不知道如何锻炼,使体育锻炼进行的比较盲目和随意;四是体育场馆健身活动需要相当的费用,普通工薪阶层和下岗、离退休人员难以承受。

(4)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对社会要求

目前我省社区居民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场地设施和人才指导的缺乏,同样也是目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体育场地各项面积中显示我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2216.2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建筑面积为46.81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为1580.46万平方米;按占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占地面积0.57平方米;按场地面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

(5)贵州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意识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也有很大幅度的增强。数据显示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为:每月50元以下的占69.6%,每月50-100元的占21.8%,每月100-150元的占6.7%,每月150元以上的占3.1%。我省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的比例较少,所以体育消费水平低于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

3.拓展工作思路,扩大资源共享

(1)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我省现有各种高校20多所,每年约有3万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而大学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且门类齐全。其人才不论在数量上、专业种类以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综合素质上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充足的优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指导各类群众的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社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热心体育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家长,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培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

(2)我省高校体育科研、信息资源优势

高校中体育教研室(部、系)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和指导体育锻炼的主要部门,拥有一定数量且具有体育科研水平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加之高校特有的良好科研条件和设备,对体育锻炼方法及其锻炼效果可以做出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应充分发挥、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先进设备的优势,为社区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3)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

社区体育发展应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以此作为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之一,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同时条件较好的社区,体育经费资源优势也比较丰富,如金阳新区碧海社区,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向社区居民投入了大量经费,高校也可以和他们共建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

不管是教育者、管理者还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都应该从社会发展出发,更新观念,对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重新定位,来提高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认识,打破高校与社区的界限,实行开门办学的新思路,以高校体育为突破口,实现高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

(二)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优势形成资源共享

如果将社区中心和高校体育馆联合,将彼此的资金投入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将场馆、设施的规格、档次提高。这样既可满足高校的常规体育教学活动及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竞赛等,又可解决社区对运动场及设施的需要;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资金“人治”和短缺现象,场地设施又能得到专门机构的管理和保养。

(三)专门配备组织机构及专职人员

由于高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的不同,各司其职,为了能让两者更好地联结,可以考虑组建成立专门“高校与社区互动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可以把办公室设在市体育局,负责相应的组织工作,高校和社区各设一个分办公室,来负责高校与社区互动的具体事宜,高校负责人由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领导担任;社区的负责人由街道办主任或副主任担任。

五、结束语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必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结合,即社区体育要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表现为社区体育要参与到体育教育中来,体现其教育性的特点;高校体育也要与社会相联系,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的监督,体现其社会性的特点。在现时代,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对社区和高校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必然要求,是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凯珍.21世纪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一面向21世纪的思考[m].人民体育出版社..4.

[2]贵州省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综合情况分析[m].贵州省体育局..11.

[3]张洪潭.试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联互动[j].体育与科学.2004(9).

[4]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5).

篇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无疑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这为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质基础。而相反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人力资源的缺乏,场馆设施资源的缺少以及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但不仅社会相对高校的体育发展来说,又有着较为充裕的、灵活的可支配资金,而且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是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即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体育和地方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为促进南充市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良好的互动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为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区的社会体育主要是市区羽毛球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老年广场舞场地等区域参与人员和部分单位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获得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为更好地对高校人力资源作用于社会体育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该文将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细分为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两种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近三年参与了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53。72%的学生参加了全民健身日的体育知识方面的宣传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学生会组织或者有课题的教师组织;有33。26%的学生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裁判员,其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球类项目;因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每年的工会活动中,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被请去作为短时间的教练员,这部分学生有17。84%,其涉及到的项目除了篮球、气排球和足球外,还有健身操和广场舞等;而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做过大众科学健身指导员的相应所占比例较小,为9。41%,他们在参与健身指导的活动中,其对象主要为老年体育人口,其他年龄段的体育人口几乎没有指导过或者被咨询过;作陪练是由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最喜欢的,因其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结交更多的社会朋友。然而调查中发现,陪练的大都是在羽毛球专项方向的学生,这反应在数据上,也就只有2。51%。在访谈中还发现,作为陪练角色的学生和雇主主要通过教师介绍而相互协调,因此学生获得陪练的途径少较为单一。

对于教师体育人力资源而言,该文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虽然高校体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对有关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上都较为突出,但因在学校任课时间长,学校本身对服务于社会体育的意愿缺乏,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上、广泛性上还是力度上都显得极为不够。数据显示,在参与了社会体育活动的高校体育教师中,有1。37%的参加过科学健身宣传或者指导工作,这其中还包括因作课题的需要而参加的教师;其次参加过裁判工作的体育教师为4。75%,所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等;第三,做过教练的体育教师为13。28%,其涉及到的项目也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所涉及到的单位主要是邮政系统、银行系统和电力系统等。此外,从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还是教师体育人力资源,以社区为服务单位而建立联系的还没有。

2。2社会体育使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方式和途径

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其不仅为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也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条件。调查中发现,尽管南充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较为充分,但社会体育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于晚上或者寒暑假学生没有上课的时间,其方式多是缴费临时租用,所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羽毛球、篮球以及足球。在参与对象上,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这占到了98。47%,而以民间团体参与高校场馆设施租借的却只有1。53%。总起来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在地方社会体育中发挥很好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不够灵活,使得没有被得到充分使用;二是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这样总体上表现出不管是单位或者民间小团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以至于只有大型活动时才只是租借一下体育场馆设施而已。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综合来看,南充市高校体育所具有的优势,在对促进所在区域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较小;反过来,社会体育在促进该区域高校的体育发展方面意义也不明显。显示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在互动发展的模式上呈现出规模小、程度浅和涉及面窄等特点。

3。2对策

(1)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上,高校应结合该校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本身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做出较为灵活的安排,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有偿或无偿开放。如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和儿童体育活动以公益性质投入,而对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则进行有偿开放,以此获得一定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资金。而地方政府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和高校进行积极协调,尽可能发挥各自作用,使得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较好发展。

(2)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高校要建立良好政策,鼓励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参与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体育项目的比赛、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等活动。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该校具有体育特长或者爱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得社会有了获得了更多的体育人力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主动邀请社会中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到高校讲学或者竞技才艺表演。这样,在体育人力资源的多样化开发过程中,加速多方的体育资金流动,由此形成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4):17。

[2]黄强,吴建。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8―81。

[3]蒋玲。社会化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与科学,(3):57―59。

[4]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57―59。

[5]陈雪梅,王传明,宋进文。试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4):123―125。

[6]胡小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研究[J]。运动,(1):90―91。

篇4: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园区建设背景下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科学探讨了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科技信息时代等不同层面资源共享的社会需求,重点揭示了场馆资源、人力资源、地理区位优势下资源共享的优势所在,研究论证了集聚效应、集约化发展、投入产出效益等经济学背景下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

作 者:姜同仁 王亚飞 JIANG Tong-ren WANG Ya-fei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安徽,蚌埠,233041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4)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校园区   体育教育资源   共享   多元背景   审视  

篇5: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9学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1.结合市场的需求类型培养专业类型的人才,打造优势社会体育专业品牌。各高校要做到“精”或“专”,在突破“专”长的基础上追求多能,并强调例如是培养“技能型”,还是“应用型”或“服务型”?与此同时加强各高校的交流,结合各校所处的地理优势,共同制定有利于发展、更具体的更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2.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扩大专业口径,体现个性培养,提高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注重横向交叉与融合,促成知识、技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办出1~2个有竞争力的特色方向。3.加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拓宽、稳定实习基地。提高其互动性、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各高校应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争取地方政府参与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来,提高校政、校企体育行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市场宽的校外实习基地,打造地方社会体育品牌。

篇6: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保障机制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保障机制研究论文

1.前言

以高校为中心,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体育模式,不仅使高校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自身高效发展,还可以使社会体育资源得到合理的补充,使高校体育管理的封闭性以及社会体育管理的单一性有质的飞越,使社会的体育活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和谐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教育化、多元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重要条件,创造两者互动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与氛围和内部条件与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使两者的互动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体育的最佳有效途径[2]。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认识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端,社会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延续,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使学生步入社会仍能坚持体育锻炼,这不仅因为体育是满足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各自作为全民健身计划一部分现实发展的重要需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可以形成资源互补,高校可以解决社会体育在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上严重缺乏的问题,特别是体育指导方面,现在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科学的锻炼方法,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盲目锻炼。社会体育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基地,为高校教师科研提供广阔的研究天地。同时社会体育可以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项目引入高校,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拓展活动领域。

3.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的可行性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校的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可以把社会上一些新兴起的项目引进校园,使高校校园体育由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模式,使高校体育更具有社会化,多元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同时提高了社会体育活力,社会体育多是以中、老年人群为主,通过与高校联动,把师生这样年轻的血液注入其中,使社会体育活动群体更加活力四射,经过高校师生的'指导,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科学的锻炼方法。高校的场地器材填补了社会体育设施短缺的不足。高校体育积极参与到社会体育发展建设中,以其强大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场地资源服务于社会体育,使体育成为共创和谐社会的纽带[3]。

4.构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的保障机制

4.1构建高校社会一体化模式

构建以高校为主,以社会为辅的体育一体化模式,高校派专人专门负责组织、管理。高校为体育参与者提供场地,器材,安排场馆和场次,统一组织,调动;建立体育指导者协会,以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以社会体育爱好者为辅,统一培训后,上岗为体育参与者进行指导,使参与者正确合理有效地进行锻炼;高校的图书馆免费向大众开放,办理图书借阅卡,为大众提供吸纳知识的场所;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有竞赛,活动等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使大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动态,并积极参与其中,开设健康讲座,建立体育文化宣传周等活动,通过网络发布。

4.2安全防范保障机制

体育行政部门使得高校体育设施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走向法制化,必须制定和完善体育政策,使开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应该成立开放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场馆的时间、场次的安排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制定出入校管理条例,要求进入高校的体育参与者必须办理出入证,登记详细信息,便于管理;在体育场馆和设施上标注使用说明和安全须知,以及警示语,提醒锻炼者注意安全,特别是有心脏类疾病的,在使用器材时更要特别提醒;高校安排专人定时巡逻,保证安全同时,解惑答疑;编写安全应急预案,开通绿色应急通道,设定应急联络小组,阻止不实新闻危机报导,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设施保护条例,对设施有正确的使用与保护;增设场馆内实时监控。即要保证校园的安全,又要保证锻炼者的安全。

4.3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协同配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这期间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出面组织合法的机构,协调和管理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项事宜,在联动发展中起到加速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推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快速有效的发展。

近年来,社会体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及知识资源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而高校体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体育提供了场地设施,人才,图书资料等方面的优势资源。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补,共同和谐发展成为发展趋势。构建高校社会一体化模式,使联动发展更具规模,政府从中协同高校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安全防范机制,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提供了保障,推动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动发展的有效进行,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更迅速健康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凯.呼和浩特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9:76-77.

[2]苏丽丽.济南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社,.5:25.

[3]潘宏波.高校体育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高教论坛,.4:158-161.

篇7: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准则。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主战场,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学必须要符合可接受的原则,即传授知识的多少,难易,快慢都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学生智力的发展必须要达到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辩证统一,教学的难易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根据现有发展区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由现有的水平区发展到潜在的水平区。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区,也能高于学生的潜在水平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存在差异,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千差万别。不能为了完成共同的培养目标,对每个学生提出相同的教学要求,施以相同的教学方法。否则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精神。妨碍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和独立的个性意识。为此可以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相应的科目,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考试采用不同层次的试题,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共同教学目标后提高要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作业、试卷面批,加强个别辅导等。即完成共同的教学要求,又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实施素质教育关系社会发展,国家兴盛的大事。我们教师一定要树立必胜信心,不断探索、不断实施、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坚持不懈,这样教学质量一定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篇8: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研究的论文

1引言

大学社会体育发展人才培养是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性教学为主要内容和活动的参考.它更新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内容的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户外活动,以多种户外活动形式通过不断体验来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其产生兴趣,感悟其中的理念,通过活动体验反馈,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终身体育利益的目的.这项运动首先由德国教育家韩建德博士发明和创造.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苏格兰在戈登斯顿学校开始实践“拓展”这一教学理念.1941年,第一个外联培训中心在英国建立.该中心借助海事培训模式、培训船员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其有着坚定的性格和勇气去面对逆境及恐惧.1942年,德国库尔特哈恩(KurtHahn)和英国的劳伦斯沃尔特(劳伦斯霍尔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训(拓展)”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拓展训练成为新鲜的力量,促进了体验式教学的壮大和发展,并推广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如英国,然后普及至欧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地.拓展训练传入香港后,在90年代传入中国内陆.1995年,在北京成立拓展训练公司,以“拓展”为专属注册商标.从而拓展训练陆续被植入到高校的素质教育课程当中.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拓展训练课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学生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北大国际MBA(BIMBA)学生第一批参加了全国拓展训练的课程.与此同时,关于高校相关专业引进拓展训练的研究也开始出现.社会体育作为高校新兴专业,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和大量涌现的问题可谓交织并存.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充实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2〕.而无论是从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层面来看,拓展训练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进而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特别是,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之外拥有健康的心理、高度的团队精神、良好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拓展训练进入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拓展训练进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分析

2.1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等有很大的一致性

首先,从课程的目的和环节来看,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在目的上,二者都是通过身体活动,使人的心理、身体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获得提高;在环节上,社会体育的健身指导等核心课程的前期准备、授课以及课后归纳等,与拓展训练课的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等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在拓展训练具体项目的课程模式里分享回顾与引导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项目分享过渡到自我总结,感悟项目的内涵从而提升心智改变行为.因此,以必修课的形式,使拓展训练进入社会体育专业课教学,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其次,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可能来看,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之间也有着很大的一致性.目前,拓展培训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特殊领域的野战部队退伍军人和体育教练,第二,有多年经验的在企事业单位,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有强烈兴趣的“拓展”爱好者;三是一些在登山、攀岩和其他户外领域的杰出专家〔4〕.就目前而言,就业尚且艰难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在体能与运动技能上具备优势,如果再能学会具体项目的操作方式及安全保护措施,就能完全适应和胜任拓展培训师的角色.事实上,拓展培训师无论是现实薪酬还是职业前景都较为吸引人.数据显示,一个合格的拓展师一天的代课费用就高达400元到1000元,月工资至少在3000元以上.同时,随着拓展训练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中国这几年的长足发展,很多外企、国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一些效益较好的单位都把拓展训练作为员工的一项必选培训,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培训员工的团队意识〔5〕.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体验式培训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青睐,扩大职业前景自然值得等待.当然,因为拓展训练课程与体育、教育、管理、心理学、植物、动物、地质、地理、旅游、探险、法律和许多其他的学科,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丰富自己,才能为胜任这一工作做好准备.

2.2具备开设拓展训练的高校之必要条件

引入拓展训练进入高校体育课程,就要求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专业运动技能以及丰富的经验,体育专业的老师只要通过一些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实践学习完全有能力担任拓展训练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专业教师,也可引入从事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教学等方面的专任教师.这使拓展训练所需的必要师资条件有了充分的保证.其次,相比较于体育场馆的设施,拓展训练的场地器材相对简单、集中,成本较低.同时,高校大型活动场所和空间充裕,大广场、运动场和公园、郊外也都可以作为主要的训练场地,水上运动除了一些特定的项目应该开展的海滩、河流、水池和湖泊公园也能成为很好的训练场地.当然,趋于拓展训练的特点,要求必须把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责任放在培训的第一段,根据专业的手段来确保每个细节都绝对安全可靠.在训练期间,安全是主要的工作,所有户外活动必须精心细致的设计和实验.一流的专业设备应该被户外活动作为首选,要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6〕.而各高校体育专业教师总体来说对于运动学习、训练的安全意识强,经验较为丰富,只要专业体育教师对于安全问题提前仔细的安排,合理组织、操作,严格按照要求及时调整和消除紧张状态控制,提前消除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隐患,培训项目才能够顺利开展,可以在消除学生思想问题同时,确保学生训练的安全〔7〕.

3开展拓展训练后的培养目标

拓展训练进入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后,其目标设计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的行业性.我校假设为社会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其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尝试制定如下新型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具有掌握社会体育专业以及拓展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社会体育以及拓展训练领域中胜任拓展训练的企业管理培训顾问、培训师、教员以及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组织管理与经营开发的综合性专门人才.通过对拓展训练课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熟悉和掌握拓展训练课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以及安全保障.根据拓展训练课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的能力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学习目标,自觉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现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就业技能.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拓展训练与社会体育的人才培养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两者的相互结合使拓展训练进入高校后,建立更为符合学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发展前景,使校内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走出学习盲点,明确专业方向,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未来踏入社会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1.2良好的教学设施、设备、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等等条件,为培训大学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3在国际上拓展训练历史悠久.欧洲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于拓展培训相关教育模式的研究工作尤其显著,甚至是外国学者关于拓展训练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细化的程度〔8〕.对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拓展训练进入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培训后扩大了专业本身的技能的学习、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综上所述,拓展培训大学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的常规改革补充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的思想和教育的理念有了更大的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的实用价值,课程有了很强的挑战及趣味性,在深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方面将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有一个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及学校众多爱好运动的人力资源,拓展训练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计划定能在我校有很大的潜质.

4.2建议

4.2.1拓展训练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项目体验只是学习的工具和手段,体验之后的分享和总结提升才是学习的重点.流于形式的游戏活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也会破坏学生对经典项目的初体验.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并不可取.

4.2.2在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活动时,诸如“盲人方阵”与“求生电网”等近百个项目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这对于该学科教师顺利开展活动和学校降低课程开展的风险都有益处.通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在合适的时机以及设备完善后,可以考虑再引入高空项目.

4.2.3在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务必将安全放在首位.在课程开展前,必须对课程项目进行预测与评估,做好应对风险的预案.拓展教师对于活动的安全操作控制以及对项目安全要求的学习不能放松.培养学生挑战困难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对未知情况不加思考地进行“冒险”.要正确区分“冒险”活动的层次和需要“冒险”的情景与时机,如在没有安全保护的情况下绝不允许学生尝试风险活动.

4.2.4拓展训练的课程设置应按照团队的发展理念,认可个人在团队中实现价值,认可学生个性化发展.体验的感悟没有对错,应当在求同存异、平等互补中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篇9: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论文

一、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保持其时代感和创新性,这为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和改革方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它是在长期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的总结,表达了高校体育教学对生活和发展的理想和期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建立,应该是在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判断体系中建立的。它是多元的,也是完整健全的。从当前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如何在规模日趋扩大的同时,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保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体育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大挑战。这一挑战关乎到国家体育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关乎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理应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体系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树立标准和依据。

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遵循的原则

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各种问题来看,要做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在具体的教育设计上,要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新颖性;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充分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教育的开放性;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独特的活动效果,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不同程度参与到不同的体育教育之中,实现因材施教。这一过程,笔者认为,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是系统化原则。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内容应该是由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组成。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以某一教学内容与方法专题进行教学,也要是与整个体系吻合,不能是随意选择,在专题的教学中也要体现出系统化,这个专题内部的课程教学板块设计、课程的扩展等都要在一个体系下设计而成。二是理论化原则。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书法赏析、不能只是简单的进行一些书写技能传授,而应该是从书写教学中进行总结提炼,得到一些知识的升华,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将学生从课本中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三是深入性原则。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要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不断的深入,引导学生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入的层面去升华自己,对教育内容要多角度多层面理解,从深入的角度去挖掘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三、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的路径选择

在今后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中,只有对课程的设计、组织、以及实施等方面在方法上和要求上体现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结合,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养。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由传授知识变为能力培养。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念一起冲击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生的思想意识。作为一门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在这一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就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提升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二是要由封闭式教育方式变为开放式教育方式。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范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感觉上课没有新意。另外,由于在教育课堂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学内容与方法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的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课堂教学必须辐射到课堂外,教学内容和空间也要拓展到社会、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通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建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并积极探索智慧人生。三是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方法中师生的良好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越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效果就会越明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将每节课设置有体育教育趣味点,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把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了解,提升教育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参与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特性,在教育开展中,积极营造好的教学氛围,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组织,注重师生的情感和知识沟通,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师生和谐融侨的共同活动氛围。

四、小结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必定会涉及到对人文理念的定位问题,涉及到对教育模式改革和重新建立等等。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该在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中,正视教学内容与方法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好的挖掘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精髓,从中找到学习的真谛,发现真善美,发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真正作用。这将是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抓手,也将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篇10:区域体育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论文

区域体育与高校体育协调发展论文

1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的相互作用

高校体育相对于区域体育,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比如,高校体育具有自身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着独立且良好的场馆设施及器材,最为重要的是高校体育有着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实现自身教学任务与目标。以上的种种优势使得高校体育对区域体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高校体育具有较为稳定和集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基础,这些基础的存在,为高校正常的教学运转和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这也使得高校体育较区域体育在物质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有了优势。如果高校体育能与区域体育共享这种资源优势的话,就可以大大缓解区域体育中所存在的设施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诸多问题。此外,高校的学生,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和积累,具备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方法及手段。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为学生进行独立的体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区域体育活动中的话,必定会给区域体育带来朝气和活力,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区域体育倡导的全员性的特点,更能扩展体育人口,引导着区域体育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积极迈进。正是因为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区域体育教育化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高校体育社会化过程的实现,也就是高校体育逐步接受社会对其教学实践的监督和管理过程,这种监督和管理反过来又会督促高校体育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的运行当中,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之间却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各自与相互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2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区域体育方面

目前我国的区域体育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与学校体育,特别是高校体育联系较少,区域体育缺乏专业的理论指,教育化特征很是模糊。具体表现为对区域体育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全面,在具体实践活动的进行中缺乏具有较高的素质的体育专业人员来对之进行指导和管理;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参与者缺乏科学锻炼意识和方法,无法坚持长期有效的“健康”锻炼;区域体育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无法为群众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器材等等问题。高校中的体育工作者普遍都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具有较为完善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方法和执教经验等优势,如果他们能到加入到社区体育当中来担任指导和管理工作,合理地利用高校的体育场所和设备,既可以填补区域体育在发展时所需要的理论保障和指导人员的空缺,也可以填补区域体育活动设备和场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2.2高校体育方面

高校体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高校体育对于区域体育在其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充分,在两者的人员和设备的交流、互补上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当中,体育经常被归类为小科目,不受重视。体育教师在常年的工作当中也只能是进行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应用,久而久之,影响了体育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和专业价值观的实现。如果高校体育教师能加入到区域体育的发展中来,势必会激发其工作热情,促使其潜在的能力得以激发和利用。在对多名高校体育工作者进行的调查访谈当中,老师们普遍觉得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对教学工作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上好课。究其原因,除了体育课课程功能多,内容庞杂,课时有限,部分内容重复等问题外,该门课程的操作性不强以及学生主体性的缺乏也是主要原因。就这些问题的解决,大多数老师赞成从教学方法、内容、组织形式上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接受及对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社会上兴起了一些经营性的俱乐部,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担当体育管理员、教练员的职责。我们对榆林学院体育系教师参与区域体育活动进行调查,得知近年来多名教师和学生参与区域体育赛事的组织、裁判、教练等工作呈增长态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高校的体育教师封闭自身于相对狭小的教学范围和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就没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社会,获取社会,甚至是高校学生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只有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才能开拓眼界和思路,才能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健康科学的发展。

3.高校体育与区域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

3.1更新观念,加强理论研究

观念的更新是发展的基础。要对区域体育和高校体育重新认识,重新定位。根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要加大对区域体育的建设,合理调整、拓宽教育方向。促进区域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协调发展与资源互补,积极推动区域体育的'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的区域化。同时要加大对二者间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形成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3.2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体育活动

在教育社会化的背景下,学校要适当扩大自己的教育范围,充分认识到区域体育对学校体育的补充和促进,加强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间的交流合作。就目前区域体育硬件设施比较缺乏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其优势,向社会提供其场馆和设施,提高学校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以此方便区域群众借此开展体育活动,达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区域体育则需要依托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和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

3.3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社会体育能力

要使区域体育能够健康、科学的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的素质的体育专业人员来对之进行指导和管理。高校中的体育教师普遍都具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具有较为完善的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方法和执教经验等优势,如果他们能到加入到社区体育当中来担任指导和管理工作,可以填补区域体育在发展时所需要的理论保障和指导人员的空缺。高校的体育师资雄厚,人员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过硬。但就参与社会服务的情况而言,高校体育人员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内的体育赛事的指导工作,而非区域内普通体育活动的指导。我们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高校体育人员愿意参与到区域体育相关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当中,但是由于缺乏适当的途径和平台而无法实现。就高校学生而言,他们也很乐意以志愿者或者是低偿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区域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这不仅使得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更符合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3.4利用科研教改加大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推广

高校内可以借助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进行体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推广。一方面有效合理地利用科研经费来补充体育活动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借助体育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科研项目的实践环节,从而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发展。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体育实践指导能力,更是明确了体育科研和教改的发展方向。在充实学校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更促进,推动了区域体育的积极发展。

3.5汇集社会力量,发挥政府部门引导力量

高校体育能否实现与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不是单纯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一方或者是双方。它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与推动,特别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宏观引导。在我国,虽然高校体育于区域体育分别服务于体育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但是二者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特别是资金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指引。只有政府的相关部门很好地认识了高校与区域体育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对二者间存在的不协调的因素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制定相关的法规进行指导和保障,才可能从根本上促进二者间的协调与促进,并解决二者在共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

4结论

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是社会对高校与区域体育的必然要求。这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互相联系才能够共同发展,尤其是地方高校。二者的协调,离不开高校与社会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与参与。与此同时,我们也倡导更多的中小学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加入其中,进而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网络,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进一步开拓广大体育工作工作者的研究工作领域。

篇11:体育游戏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体育游戏与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体育游戏由于健身效果非常好,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学生也乐于参加,因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广泛的应用体育游戏。实际上,体育游戏是一种古老文化,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随着民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体育游戏是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娱乐手段,也是我国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的一种方法。本文首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其次对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体育游戏的作用进行了阐释,最后对探讨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正确运用,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游戏;高校;体育教学

尽管体育游戏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时间并不长。我国真正开始对体育游戏这门学科进行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尽管取得了非常大研究成就,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并未真正的发挥出体育游戏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体育游戏学科,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只是初步阶段,还未形成科学的系统,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游戏只占了一小部分,甚至没有,因此要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真正的运用体育游戏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体育游戏的特征

1、有利于锻炼身体。体育游戏与智力游戏相比,在锻炼智力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而且更偏重于锻炼身体。体育游戏要求学生自身运动,因此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锻炼身体。另外,体育游戏的编排人员也会通过某种手段赋予游戏特定的锻炼价值,以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锻炼身体这是体育游戏最为重要优势,也是其区别与其他游戏类型的主要特点。2、趣味性强。游戏本身就是为了愉悦身心,通过游戏学生能够在精神上感受到快乐。这是体育游戏能够吸引众多对象的关键所在。当然也正是因为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才愿意参与其中,为此,体育游戏编排者也应该注重趣味性的融入,否则体育游戏的功能将大大降低。3、规则性明显。任何体育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但是这是有一定的规则限定的,否则也就无法将其称之为游戏,而是单纯意义上的玩耍。也正是有规则,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才会有斗志,有兴趣,抱着必胜的心理,这样教学过程才不会感到厌烦。4、综合性强。体育游戏的素材非常多,可以说,无论哪一种体育项目,都能够成为体育游戏的素材,教师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学生就可以进行游戏,另外,体育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运动技能、运动战术的能力。因此体育游戏的综合性非常强,几乎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够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来进行学习。5、体育游戏并不是以创造物质财富为目标。无论是组织人员,还是参与人员,其对体育游戏所抱有的目的虽不相同,其最终都不能为了创造物质财富。组织人员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身体,而参与者则主要是因为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或者成就,并不是财富。6、既能够运用假设的手段,也可以应用虚构的手段。虽然游戏来源于生活,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生活,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真实生活。体育游戏编排人员利用假设与虚构的方法,创设情境,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这样也能够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作用

1、具有教育作用。学生在游戏期间,不仅对自我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对社会的认知也会更加的清晰,从而提高自身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且因为体育游戏几乎都是全体游戏,需要全员参加,参与者只有互相的信任,互相的配合才能够获得成功,因此这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

2、具有健心的作用。体育游戏所创设的情境,通常都是轻松愉快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游戏,不仅能够开阔思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是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正确的对待输赢,同时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忘记烦恼与忧愁,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良好的作用。

3、具有健身的作用。体育游戏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健身。有些体育游戏是专门锻炼身体某一部分的机能,也有些体育游戏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身体的平衡以及协调能力,总之,几乎所有的体育游戏都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体育游戏教学

大学生属于青年时期,其生理与心理特点有利于体育游戏教学的开展。

1、生理特点与体育教学大学的体育游戏可适当增加力量性和对抗性练习,促使骨质增厚,骨周径变粗,骨重量增加。青年的肌肉成分也在发生变化,大肌肉群得到发展,小肌肉群也得到发展,运动能力、灵活性和协调性均得到提高,身体肌肉的发展较为均衡。因此,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采用具有一定的难度,或较为复杂,并趋向于较强竞争性的游戏。青年期心脏重量和容积基本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根据青年的这一特点加大运动负荷,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2、心理特点与体育游戏教学青年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对自己的内部状态和内心世界有深厚兴趣,要求深刻了解自己;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要求自立或独立;充满对未来的理想。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以复杂多变,开动脑筋的游戏为主,可多进行一些力量性和耐力性的游戏,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运动质量,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复杂的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阶段,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有所成,体育游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带着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学生的特性在此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此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能够达到目标。因为体育游戏的特点突出,作用明显,这使得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拥有者非常大的空间,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1、准备活动高校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将体育游戏巧妙的插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够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有所成。一定要注意,体育游戏并不是单纯的玩耍,因此教师务必在准备活动中做好安排,不能为了提高学生兴趣,一味的进行体育游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应用体育游戏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在课堂常规组织的过程中,应用体育游戏。所谓课堂常规组织,就是利用某种方法在上课之时,能够将学生马上组织起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体育游戏来做到这一点,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应用报数游戏、反向动作游戏等。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即会进入到课堂之上,而且都处于比较亢奋的状态,利于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其次,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中应用体育游戏。上课之处,教师一定会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以便让学生身体的惰性逐渐消除,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以便能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在教学中,根据一般性准备活动要求,选择一些体育游戏代替传统的慢跑。跑动中的“听数抱团”,“蛇形跑”,“拉网捕鱼”等可使学生跑出欢乐,跑出兴趣。最后,体育游戏运用于专项准备活动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使与完成基本部分内容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和器官,以及各系统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选择创编一些动作、性质和结构与基本部分的内容大体相似的体育游戏作为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2、基本技术教学阶段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体育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3、身体素质练习阶段身体素质练习艰苦、单调,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练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通过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提高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

4、教学结束阶段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体育游戏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游戏能够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而高校体育教学则为体育游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平台。高校体育教师如果能够切实的发挥出体育游戏的作用,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言,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我国对体育游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也不足,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想真正的利用好体育游戏还有一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白微.论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02).

[2]许小珍,樊明康.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

[3]曾秀霞.体育游戏在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4).

[4]裴岚.浅析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

[5]李杉.浅谈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

篇12: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愉悦、轻松,它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其形式呈现多样化。高校体育则主要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锻炼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强调有效提高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重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休闲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延伸正好迎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使得体育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已经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正在逐步的增设休闲体育课程,向同学们传授休闲体育知识以及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正确的休闲体育行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正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体现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发生变化,课外活动呈现多样化。许多普通高校增设了一些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休闲运动课程,例如:网球、游泳、击剑、轮滑等等。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越野、滑雪等等。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强调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

2)由于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开展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由此导致各类学生体育社团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因经费不足而逐渐被取消;

3)学生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观;

4)高校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不够完善,缺乏对学生正确休闲体育消费观的引导;

5)高校休闲体育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不能科学指导学生的休闲体育。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整合的研究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随着休闲体育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的是一种将休闲体育作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对于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树立休闲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样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休闲体育活动。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体育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体育社团中,拥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同学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而且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大学中休闲体育社团的建立不仅代表了大学生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更为休闲体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课余教学作为课外活动的延伸,按照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高校中开展休闲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在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的同时,使学生真正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因此体育教学中要将休闲体育活动融入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融合发展已经广泛兴起,休闲体育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中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转变势必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推动高校体育进入发展到新的阶段。

篇1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论文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论文

1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两者之间的联系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要使高校与社区体育充分地合作互动发展,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对体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地配置体育资金,使体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逐渐形成一个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篇14: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论文

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论文

1.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概述

体育强国目标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自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后,体育强国又再次被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体育强国意识的不断强化,我国体育强国的概念和涵义不断外延,人们开始对体育强国的表现形式、内涵、本质以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予以高度关注。体育强国是一个多维的综合体,其内涵涉及到了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还包括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管理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它们的发展程度很高,并表现出强劲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体育强国,就必须在以上几方面都有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也就是说一个体育强国,既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体素质上,还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和在世界体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要表现在社会体育的普及、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科技水平的提升方面,还要表现在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繁荣、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法制的建设方面。有学者主张将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政府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作为评价体育强国的一级指标,并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强国被赋予不同内涵,评价标准也将会随着体育强国内涵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而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社会体育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制约了体育强国总目标的实现,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必须是衡量体育强国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标准。社会体育在今天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国家颁布的相关体育法对其有了较为准确的界定。社会体育普遍被称为群众体育,但事实上,社会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两种不同的形态,他们产生于不同社会背景,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如果随意将两者进行混淆或相互代替并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所以应当对清晰定义社会体育概念,从体育本质角度出发对所谓的群众体育、大众体育、民生体育概念进行梳理,由此正确解析社会体育内涵。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不同,它具有参与主体全民性、活动范围普遍性、时间自由性、参与自主性等特征,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2.体育强国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1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

2.1.1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

所谓体育本质是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主要以身体动作为手段来增强体质,促进人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最终使人达到最佳发展状态。我们对体育强国内涵的理解可以从体育本质出发,其内容包括能够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有助于提升体育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发展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引导人们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价值观念等。概括而言,体育强国的本质是使这个国家人民的体质相较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先水平。社会体育是一种体育活动,其本质属性是人的.身体运动,目的是增强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人们可以自愿参与、自由选择。社会体育具有娱乐和健身两个功能,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有助于增强人的生命魄力,使人获得情绪释放的舒适感、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能将人的能力显示出来,使人在自我能力实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至上快乐。从健身功能方面来说,社会体育能够调节人的身心,使人活力散发,且具备更强的外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增强人的体魄。总之,社会体育能够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这与体育强国的本质相契合。所以从体育本质来看,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本质的体现,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础。

2.1.2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

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水平决定着社会体育发展水平,衡量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时首先就应考虑社会体育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评价体育强国时必然离不开社会体育这个指标,即使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具有很高水平,但是若社会体育发展水平较低,这个国家也就不是体育强国。国内外经验表明,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其必须具有强大且持久的竞技实力,而拥有强大的竞技实力必然是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为基础的。就我国体育现状来看,社会体育发展仍然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体育,实现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提高全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体育事业发展目标。

2.2体育强国的目标推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

一方面,体育强国的目标使我国社会体育的存在问题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人们一味将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等同起来,而没有从多维角度去把握体育强国内涵;体育人口比例存在问题,在某个时段、某个区域内,接受体育教育、参与体育训练、进行身体锻炼和娱乐等与体育事业有着密切关系且具有统计意义的社会群体数量占人口总量的比例较低;现有体育设施、场地较为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国民体质以及学生体质水平较低,甚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些都与体育强国应拥有的水平相背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社会体育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另一方面,体育强国这个总体目标为未来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建立以人为本且符合体育本质的体育制度,使体育强国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更加契合;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社会体育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体育市场化水平;加大社会体育法制化建设,以立法形式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明确规定社会体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倡导社会人民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解决地方政府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体育设施欠缺的问题,使人们的体育权利真正得以实现;另外,还要加强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指导水平,同时重视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使我国顺利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3.结语

总之,社会体育的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体育强国的目标推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体育强国这个总目标上认识社会体育现存的体育人口比例问题、体育场地设施问题、学生体质和国民体质逐渐下降问题等,明确未来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增强社会体育市场化程度、深入社会体育法制化建设等推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增强民族体魄,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而真正实现体育强国目标,使我国体育事业达到高峰。

篇15: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评价体系优化论文

摘要:

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课程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课程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评价体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同样也不例外。但是从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使高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文章在深入分析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有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篇16: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评价体系优化论文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高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因此高校的教育质量是非常关键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依赖于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只有具备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的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进行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缺陷和弊端,这将直接影响评价的效率[1]。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深入分析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评价体系优化的有效路径,对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专题 资源共享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