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设置构想论文

屋里然的爆炸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设置构想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屋里然的爆炸头”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设置构想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浅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设置构想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被列为专项选修课。①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校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在对它进行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武术教材。②此后,在1983年、1988年、1991年等不同时期,相关部门对武术教材作过修订。武术教学对武术进入学校,武术形式的统一化、标准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21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到来,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身心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教育学著作、武术文献资料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

(2)专家访谈法。就相关问题访问教育界、武术界专家和体育院校学者。

(3)教学测量法。本课题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级立项课题,考评组为除立项组成员外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的教师和教育学任课教师;实验测量对象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共48人,女生18人,男生30人,均分为2个班)。以新课程内容为实验条件进行教学实验,由考评组对实践结果进行考评记录,并做出期末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成绩评估。

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多且形式单一,学习乏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有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上,相对于体育院(系)武术专项教学,其内容难度较小,学时分配也较少;相对于非体育高校武术普修或选修教学,其内容较为丰富,学时安排也较多。纵观多年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其用于技术上课时间大约为每学期60课时。内容以初级套路为主,学生主要学习一套初级长拳、一套长兵和一套短兵。

2.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武术按其运动形式期,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③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功法为基础,套路为形式,搏斗为目的,要求三者均衡发展互相补充,任何在习练过程中出现偏重都是不科学的。在高校武术普修课教学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的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

第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很难向套路以外的传统武术形式拓展。

第二,教师不具备散打、擒拿搏斗知识和功法训练的基本知识。

第三,教师对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理解不够,不能把技击攻防练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3.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动作、了解武术运动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和武术教学能力。其中,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只有重视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才能胜任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现有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却过分注重学生的套路形式演练,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的设置原则

武术普修课教学是培养体育师资,培养学生武术专项基本技术和武术教学能力的过程。其教学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整体性,在继承和发展前提下使学生全面地接触和学习武术。首先,应淡化套路形式,套路作为记录优秀传统搏击文化的载体,认真学习和掌握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全部的上课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套路的学习和演练上,对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则过于狭隘。其次,应还原和丰富武术的内容,增加散打和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武术的内涵。

2.技击性原则。即充分考虑武术的根本属性——技击属性,通过武术普修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本领,提高学生的攻防格斗仪式。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实战技术。在讲解内容上,突出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应用时机。在练习内容上,注重队攻防格斗技术动作的练习。

3.健康性原则。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项目的.培养和形成,适当增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项目形成的套路,如八式太极拳、24式简化太极拳、木兰扇等。

4.综合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在培养武术专项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识图自学自练和课堂教学能力。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从事多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和教学,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这就要求体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武术识图自学自练能力、课堂组织与教学能力。

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武术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发现,试验对象学习积极性提高,运动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反馈较以往有明显转变。考评组在对实验对象考评结果中发现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运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通过试验,我们初步提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构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武术礼仪、武术套路技术、功防格斗技术、擒拿与解脱技术、教材与教法五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课时分配和考评方法。

1.武术礼仪。主要包括抱拳礼、抱刀礼、持棍礼、持剑礼等。采用随堂授课方法,共2个学时,最后采用组期末终结性评价。

2.武术套路技术。内容为初级三路长拳和长短兵各1/2,或者太极拳和长短兵各1/2。采用课堂授课,共38学时。考评组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3.攻防格斗技术。内容为摸肩游戏、定步徒搏和散打基本技术。采用课堂授课,共12学时。对学生进行期末终结性评价。

4.擒拿与解脱技术。内容包括腕部(金丝缠腕、跪地求饶),肘部(压肘、搬肘、托肘),头部(推、搬及锁喉等),裆部等擒拿与解脱技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共8学时。教师随堂考评。

5.教材与教法教学。主要有中学武术教材识图自练及示范讲解(组织教学)。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布置作业,共4学时。同学自评与教师考评相结合,随堂考评。

以上课程设置同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武术礼仪首次作为技术内容考评指标,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二是武术套路主要内容分为1、2类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学内容。三是学时分配为理论数据,可根据具体教学加以调整。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传统武术普修技术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对此,我们应注重整体性、技击性、健康性、综合发展等原则,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注释: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98.

②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

③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6.

篇2: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转变为“健康第一”,课程设置也引入新的理念和模式。由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为基础的体育教师。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也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高校体育或者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基础的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和全民体育素质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应当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本文通过针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同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1相关核心概念

1.1体育教育专业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自身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能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热爱体育教学以及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强我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其次,体育教育专业也是高校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对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2课程的概念

课程并不是具体的概念和标准,目前对课程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某种方式所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以及实习等的影响。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培养相应的教学人才所采取的一种模式,模式的范围包括学科的种类和内容、活动等。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等。

1.3课程设置的概念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需求所选定的学科种类和学科安排。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进度和种类的设立上,以及不同阶段的课时安排和学习计划。课程的设置一般由教学专家和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概念来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此基础上先分析几个国外的课程设置对比国内的课程设置,从而找出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国内外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俄罗斯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1)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完整性(2)专业课程比例大、种类多(3)实践活动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4)选修科目不多与俄罗斯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比,我国在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上与之相似,十分重视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技能,并且专业课程的比例高。其余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在重视课程专业性的前提下忽视了基础体育教育课程,一般的高校只会根据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和范围开设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而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基础知识上只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很少能通过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不仅存在基础体育课程在理论学习上与实践脱离,同时还有一些专业课程也缺乏实践的课时。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比如技术课程的考核虽然结合了学生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但是教师都是将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导致理论知识与技术没有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国内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将技术、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大多数教师只是侧重于其中的两个方面。

2.2美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注重基础体育课程。基础体育课程种类多、范围广、学分多(2)运动技术课程多。专业课程主要形式为专修科。通常课程设置中还提供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种类多、知识面广。(3)增加与体育相关的新专业和课程。比如娱乐休闲、营销等相关的课程,这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学习方向。与美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我国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与之相似,尤其是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等,这些课程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也是我国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过在人文、自然科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大多数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为主,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同时我国的课程结构也是以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但是由于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篇3: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3.1优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33(2):143-146.

[3]姚璐,李克良,夏重华,等.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开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D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例[J].冰雪运动,,37(3):35-41.

篇4: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动态多元化设置构想论文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及动态多元化设置构想论文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开办时间尚短,积累的成熟经验较为有限,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教学、教学等很不适应的,尤其不符合知识经济所倡导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学科内容消除重复交叉现象、构建立体多元化专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构想。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多元化;设置;改革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中,货币金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并加以具体,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一是公司财务管理,二是金融市场。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从实践上看,大致有四种设置方式:(1)按管理主体设置;(2)按管理对象设置;(3)按管理环节设置;(4)按多元标准设置。

表1-财务管理专业体系设置表

设置方式 按管理主体设置 按管理对象设置 按管理环节设置 按多元标准设置

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

法人理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 投资管理

筹资管理

利润分配 财务预测

财务决策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 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专题研究

优缺点 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各种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环节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单门课程内容紧凑。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则因开设这种综合课程而使某些新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另外,逐个部门去讲授容易重复,实际上往往只能突出某一行业而难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共性知识。 对于专题教学比较有利。

课程的整体性较差,对有关难以作相互联系的,如预测中的筹资就离不开投资。另外,如此设课,财务管理原理部分的内容也较难安排。 以财务管理循环过程为基础,课程体系层次清楚,系统有序,程序性较强,可以避免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分离或交叉问题,各分支课程与原理部分不容易重复,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以管理环节为框架,也便于分别吸收和容纳现代财务管理的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各种业务内容逐一罗列,未顾及管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没有从管理对象这一整体出发做到各环节知识的有机整合,给人以散乱的印象,不利于从整体上研究解决问题。 如财务管理学原理按环节设置授课内容,中级财务管理按管理对象设置教学内容,高级财务管理按行业或特殊业务设置内容。这样不仅学科体系相对完整,内容上也较丰满。

但是按环节和按对象如何结合,也是一个难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上。从西方(主要是美国)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看,他们按管理层次分设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级课程,遇到的问题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的教科书易于解决,而第二种课程无现成理想的教科书可供使用。

适应对象 在职干部培训。 大专和本科在校生 中高级在职干部培训,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即,低端以管理内容为设置主线,高端教育以问题导向方式设置。具体安排可以考虑大专及本科以管理内容设置,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以管理环节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或按管理层次设置,分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

――――――――――――――――――――――――

主要:

[1]袁广达:入世后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3)。

[2]姚正海,梁栋桢:论全球化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高等研究版)(9)。

[3]赵息,鹿娟: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科学版)2003(9)。

[4]张凤林:新时期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11)。

[5]郭冰,郭泽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见,《财会月刊》2003(4)。

[6]赵自强,韩绘萍:对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交叉互补问题的探讨,《经济师》2003(5)。

[7]陆正飞: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3)。

[8]张敦力:论美国名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财务与会计》2003(2)。

[9]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

篇5:合作学习在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实验性研究

合作学习在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中的实验性研究

本文作者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操普修课教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对同伴关系、学习兴趣、技术等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差异显著.

作 者:李勋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体育系,河北,衡水,053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合作学习  体操普修课   教学实验  

篇6: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教学现状论文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教学现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开展研究发现:武术专选缺乏理论教学;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且学生参与实践较少;武术专选教学开展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水平参差不齐,其学习武术动机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山西省高校现今的武术专选教学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关键词: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现状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武术已经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具有健体防身、锻炼意志、竞技观赏等多方面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应在精神方面加强宣传力度,对此较好的办法就是把武术广泛推广,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对武术的爱好与乐趣。启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武术被列为高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这对实现我国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积极的影响。既然有明文规定,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对高校生的健康状况也就更加重视,各学校在体育课中加入了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等内容,而且实行了体育加分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还可提高他们的防身意识,丰富在学校的校园生活。武术作为中国的国宝,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武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并且对武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现今山西省高校的武术专选教学因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

1研究对象和与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大学、大同大学、长治学院、忻州师院、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6所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的教学现状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武术专选班学生150名和教师12名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电子全文检索系统,查找大量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的期刊、杂志和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制定武术专选班教师和学生两种问卷。对选定的体育教育武术专选班教师发放问卷12份(每校2份),有效率为100%;针对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每校25份),回收148份,有效率98.7%,回收率99.3%。1.2.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通过Excel表进行常规处理,为本文提供事实依据。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师资现状与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班的授课教师平均年龄为36岁、习武年限平均为10~、学历大都为硕士,以此来看,山西省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师大都为中青年教师,精力较为旺盛,都有一定的武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的保证,但也存在经验不足、专业不精的可能。武术专选教师的擅长拳种情况的调查中,58%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传统武术类,25%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竞技长拳类,17%的武术专选教师擅长散打拳击类。可见,大多数武术专选教师擅长传统武术类,故所教内容多为传统类武术项目,学生所学内容也就相对较局限。

2.2教学内容调查与分析

武术专选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各高校均能正常开设武术专项理论教学,但其一学期学时数最多也只有8个学时,同样都为武术专选教学内容,但两者的时数却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学生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不均衡现象,由此可见,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分配比值不合理的。八成开设武术专选课的高校选用了刀术,五成高校选择器械类的枪术、拳术类的形意拳,开设器械类剑术的只有三成,开展格斗类教学内容的仅有16.7%,而对于功法这一教学内容却并没有开展。

2.3武术专选班教学开展情况

通过对山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自己掌握武术专业相关理论情况非常满意的占比例23%,但仍有约13%的学生对自己理论掌握程度是不太理想的,这就说明武术专选理论教学开展的课时少,导致学生武术专项理论知识欠缺。不太满意的比例占10%、不满意的比例2%,这一结果较理论情况是好的,对自己技术掌握较满意的人数比理论方面的高出12%,而不满意的比例也较理论方面减少了1%,这就表明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较为注重的是武术专业技术部分的教学,对理论教学较为缺乏。这与学生对武术专项理论和实践掌握情况的满意度是有较大关联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掌握武术专项理论和实践的满意度,若安排合理,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升。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任老师,兴趣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所教内容是抱有积极态度的,是比较感兴趣的,这将极大地提高武术专选教学的质量;而另外一小部分不感兴趣的学生与其学习武术的动机可能也有很大关系。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实用性,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2%、34.5%,武术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的比例最高,占37.2%,这几点说明山西省高校对于武术专选的理论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用性较差。在师生交流方面,有21.6%学生经常与教师在课上进行交流与研讨;超过一半的同学只是偶尔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这部分学生占62.8%;15.6%的学生从未和老师进行提问和交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不合理,缺乏理论教学。这样将导致武术专选的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内涵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无法得到理解。在武术专选教学内容中,实践部分基本采用套路教学,教学选用内容大都陈旧、死板,学生的可选择性不够,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武术专选教学开展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学生自己水平参差不齐,其学习武术动机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2建议

武术专选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应加强课外训练辅导。针对武术专选学生武术基础水平参差不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这一现状,高校在招生时应设立一定的“门槛”,在开班之前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另外,正因为武术专选学生大部分武术基础一般,更应注重功法的练习,所教授内容不宜过深,但要有专业性,合理分配武术专选理论与实践学时数。学习精简套路,适当加入攻防技击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练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7(5):61-63.

[2]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体育科学,,22(1):35-37.

[3]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0(8):1115-1116.

[4]刘旭东.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

[5]王耀文,王云杰.武术段位制内容纳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研究[J].武术研究,,8(4):61-62.

篇7: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摘要:近年来,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升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国家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创办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巨大的挑战下,必须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改变学生传统思想中对“一专多能”的认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受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一专多能;培养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中“一专多能”的释义

1.1、传统思想上的“一专多能”

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转多能”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普遍认为“一专”是指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既有“一技之长”;“多能”则是在掌握自己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学习与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并掌握其基本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

1.2、新时代下的“一专多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且能通宵本专业之外的运动技能,具有扎实、全面和牢固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这是“一专”。“多能”是指在本身所学的体育专业之外,具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文化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能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它能让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写得以生存。

2、“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2.1、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

根据上文中“一专多能”的`释义中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专”主要是专在“体育”上。首先,要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与其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要“专的宽、专的深、赚的全面”;其次,掌握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正确的使用体育场地以及场地;最后,在平常的运动中,熟练掌握一些营养保健、紧急救护、运动康复等相关知识。

2.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给人的感觉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那些不与体育挂钩的知识。当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等必须要经过考试,开自己的俱乐部也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2.3、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高校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3、“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

3.1、专项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学院都会设置专项课,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的状况来设置专项的种类。本校体育科学学院开设的专项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操和武术八大专项。大学四年,对自己所学专项勤加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掌握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在毕业以后可以拿得出手。除了自己的专项之外,也要通宵其他的体育专业知识,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等。

3.2、思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担任体育教师一职,有些学生会这样想:“我们是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体育活动这一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由我们来管”,学校一定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时刻记住: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3、大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多能”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要仅仅围绕体育进行学习,一定要多学习一些非体育的知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

3.4、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培养途径可通过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实践锻炼,体育科研方法课、查阅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总结、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脱离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3.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在学校内不但要有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依然可以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赛事,并能做好裁判工作。另外还应具备社会指导员、身心健康咨询、给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体质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6、其他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

4、“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依据“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摒弃专才思想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置、训练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我国先后提出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在第5套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计划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要求;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以及课余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

(4)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4.1、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极少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完全学分制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4.2、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合理,而且更需要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抓好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科学的设计好个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各专业之间的学习,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拓宽学生非体育知识的知识面,为体育专业学生补上原本薄弱的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习和运用知识。

4.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更离不开实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受社会的竞争,积累更多经验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4、其他

通过“第二课堂”全面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意识、风险意识、计划组织、敬业精神等素质。

5、结论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把“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当做首要任务,结合其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5.

[2]范斌.高校体育专选课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娄金梅,彭春生.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

篇8:对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现状分析论文

一、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分析

从表1看出教学大纲规定普修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有体操专项教学,其余三所没有专项。但是通过对老师的问卷调查得知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只有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师范大学能全部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另外三个学校只能部分实施教学内容,甚至有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单双杠三个学校无法完成教学。

二、体操教材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各个高校在教材的选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同一年相同年级使用不同的版本和不同出版时间的教材,但是教材的出版时间都是选择1985年以后的,而且各个学校在选用教材出版时间上都在向本年靠拢,到各个高校使用教材在编写者上有很大的不同。到教材的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编写者基本相同。这说明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趋势上有相同的认识。

三、体操教学学时比例、学期安排的调查分析

1.教学时数的对比分析

教学时数也就是课时,课时分配应根据该学科的性质、作用、教材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如体操这样的基础性学科,内容多、练习多所以用的时间也较多。但通过对5所高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学时安排体操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

2.学期安排的比较分析

体操必修课的安排上,5所高校都安排了两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以上。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校在体操教学的总学期数逐年递减,但是从开始到20又开始教学的每年安排的学时上升,学期数没有增加。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20到20学期安排都是三个学期,但是一周上课的次数减少,两个学校在第三学期的`2次/周减少到1次/周。年到20江西师大和赣南师范学院在上体操课的学期数上都减少到两个学期,江西财经大学在年到2005年虽然安排的学期数减少,但是总的教学次数没有减少。

四、江西省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在职体操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改革的主题在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新时期的体操教学需要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文化层次、崇高敬业精神的专业体操教师。

1.体操专项教师年龄、学历状况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在20名体操专业教师中,25一35岁的教师有9人,占45%,36一45岁的教师有8人,占40%,46岁以上3人,占15%。由此可见目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师队伍年轻化,老中青搭配较好。年轻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比较强,可以给教师队伍带来新鲜气息和活力;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又比较丰富,可以在教学上给年轻教师起榜样作用。

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1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体操教师占总人数的86%,而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体操教师却为空白。虽然学历与体操教学质量不能划等号,但体操内涵的表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模式的引进却与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背景教育、职后培训状况调查分析

体操是一项早期专业化与直观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作为一名体操专业教师如果没有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和教育实践经验,对体操教学的“质”和“量”是难以保障的。我们通过对20名教师接受专业教育背景及职称的情况调查得知接受过l-3年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40%,接受过4-8年的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总人数的40%,而没有接受过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只占10%,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过以上体操专业训练和学习的占调查总人数的10%,同时有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0%和40%,助教占10%,由此可见体操专业教师专业结构和专业教育背景分布比较合理。

3.体操教师性别结构分析

高校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及多种课型的发展变化,要求男女生分班上课。因此,就提出了对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的相应要求。从调查的20名体操教师结果显示,男教师为18名,占总体的90%:女教师2名,仅占总体的10%。全国普通高校抽样结果显示,男性占64.4%,女性占35.6%。相比之下,江西省女性体操教师低于全国水平25.6个百分点,女体操教师比例偏低。

参考文献: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立平.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类课程设置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杨波,马海涛.论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4]汪正毅,陈丽琼等.21世纪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改革方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5]戴文忠,杨桦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12-420.

[6]董新阳,任冀军,杨文运.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115-116.

篇9: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的思考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的思考论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采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及技能。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七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的需要,通过对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的搜集,详细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针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创新创业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三、河南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河南省七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总课时,必修课比率(%),选修课比率(%)分别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115、612、2727、77.56、22.44,河南大学2052、828、2880、71.25、28.75,河南师范大学1530、638、2168、70.57、29.43,安阳师范学院1630、1044、2674、60.96、39.04,洛阳师范学院2108、558、2666、79.07、20.93,南阳师范学院1941、688、2629、73.83、26.17,商丘师范学院2030、432、2462、82.45、17.55。

课程学时比例中,必修课学时百分比最高的为82.45%,最低的为60.96%。选修课学时百分比最高的为39.04%,从总体来看,在河南省七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选修课所占的课程比例普遍低于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所规定的比例。

四、新常态下的社会与体育人才的需求因素分析

(一)创新创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社会需求方面来看,中小学和社会服务类行业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主要领域,体育的社会服务行业有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社会指导、体育用品管理人员等,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还很小。

(二)创新创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第一,学历的需求。第二,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需求标准为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五、课程设置与创新创业间的因素分析

通过创业需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三者的关系分析来看,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人才培养的前提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基础。在学校教育下,依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培养的人才创新创业是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课程设置也是依据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反过来,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科学,个性型人才。2.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小,有待调整。3.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就业规划不明确,学校就业指导不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建议

1.加大对学生在学校、社会、休闲、娱乐、竞技等与体育相关领域的培养,具备各种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2.关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专业结构的调整应在保留传统专业的基础上,以创新为目标,增加交叉学科的设置。3.保证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锻炼,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并认识自身的不足。

篇10:浅析基于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解读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新论文

浅析基于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解读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新论文

摘要: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本论述高等教育的专著。他所提倡的自由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方面。

关键词:自由教育;解读;专业设置;新走向

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大学的理想》是由纽曼于1851年任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时所发表的一系列演讲组成的,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书中主要阐述了他理想中的大学。他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正在兴起,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大学运动刚刚开始,洪堡提倡的专业教育思想等都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大学以功利主义为导向,力图培养实用人才,这与当时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古典大学的大学精神相异,打破了古典大学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以纽曼为代表的学者们仍然坚守阵地,提倡并宣扬自由教育等思想,构建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这意味着,一方面,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另一方面,大学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以增加知识为目的。

一、自由教育

在古希腊时代,智者的出现及此后所进行的“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是自由教育的雏形。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是自由教育的进一步延伸。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对自由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义,“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绅士教育是面向公众的,同时主要培养人们的教养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他还指出,自由教育尽管并非专业教育,但它却具有真实的和充分的实用性。他认为:“事实上,‘好’是一回事,‘实用’是另一回事;但我想把它归结为一条,那就是,实用的并不总见得是好的,但好的必定是实用的。”也就是说,纽曼提倡自由教育,但并不完全排斥专业教育,他承认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但反对在教育中带有功利性和过分强调实用性。

纽曼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绅士,通过大学传授普遍的知识,开化人们的心智,提升人们的品位,训练人们高贵而有教养的举止,并使他们具有和谐的心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知识结构等具有很大启示,但他所提出的自由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注重广博的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纽曼所提出的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次形成了对垒,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大启示。

专业设置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规格。重温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和滞后性,专业设置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及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趋势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

我国高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专业设置,但专业设置的特点主要是自上而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过大,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受到限制,市场的导向功能未能起作用。因此,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我国高等教育几经改革,高校目前已拥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但政府仍保留着对“目录”外专业与控制性专业的审批权,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并没有真正下放到高校手中,因而不能调动学校专业建设的积极性,高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也缺乏洞察专业设置新趋势的主动动机。另外,高校对于热门专业重复建设,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预测,市场导向功能受到忽视,专业设置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致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过大。

2.滞后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的更新和拓展速度加快,而我国专业设置主要是政府集权式,市场对专业设置的导向功能被弱化,微观调控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所以高校设置了很多“滞后性”专业。学生在就业之后就会发现知识和技术相对过时,以致出现了“回炉”现象。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校学生的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错位,使得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本浪费,造成高校发展的恶性循环。

3.单一

纽曼提倡的自由教育可谓博雅教育,不仅注重智力的培养,还注视思维的训练。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过于狭窄,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专业性过强,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基础薄弱。此外,过分重视专业课程,忽视通识课程,这些对于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纽曼的自由教育虽然在当时看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毕竟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出现功利性日益明显、忽视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畸形等现象,这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反思自由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

三、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新走向

专业设置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汲取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的精华,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具有新的发展走向。

1.高校应准确定位,明确专业设置方向

高校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三类,其各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和学科建设特点,也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发展前景。明确高校类型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先决条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专业设置重复化,还能够突出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最终能够避免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此外,政府下放专业设置权力给学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来设置专业,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业,使学校能够灵活、迅速地进行专业调整,由此学校更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从而突出办学特色。

2.发挥市场调控功能,调节专业设置

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承认“好”的知识,但没有极力推崇“实用”的知识。然而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设置不能忽视市场的导向功能。市场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要参考依据和价值导向,新时代的高校发展应重视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功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体系。另外,专业设置自主权的增大,使高校能够最直接地了解本校就业率及相关市场信息,迅速调整专业设置,避免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做到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

3.实现专业交叉与专业融合,促进跨专业发展

当前,高校学生专业知识狭窄、学科知识单一、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这些限定了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后发之势。因此,高校要促使不同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发展跨专业的专业设置,这样才能形成多样化和独特化的专业,培养创造型人才。同时,高校推动跨专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科知识更新与创新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21世纪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而专业设置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处理好政府、市场和大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功能,突出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高校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导功能,这样就能促使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实现多样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何玲,伍思云.略探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24(增).

[4]汪晓村,鲍键强,池仁勇等.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7).

[5]卢小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篇1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根据师范性特点,从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出发,对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开展、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条件、考核与评价、师资力量等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贵州省各高校篮球专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篮球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开设质量的好环坏,将直接影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肩负着为我省中小学培养合格的篮球教师的重任,也是为我省输送优秀的、高质量的“复合型”篮球人才。通过对我省十二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不足之处,为我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系)分管教学领导、篮球专选课教师和学生(共十二所: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阳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毕节学院、铜仁学院、安顺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其中省属4所,地州8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国内有关篮球专业理论及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12所院校体育院(系)网站访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访谈调查法

通过对我省部分高校教学领导的访问,了解当前高校篮球专选课的教学情况。向他们了解篮球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篮球专选课程设置等。

3、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任务,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开展、学生来源、课程设置、教学条件、考核与评价、师资力量等进行调查。问卷于9-11月对各高校分管教学的领导、任篮球专选课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对教学领导发放问卷12份,回收11份,回收率91.7 %,有效回收问卷11份,有效回收率91.7 %。

(2)对任专选课教师发放问卷48份,回收40份,回收率83.3%,有效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83.3%。

(3)对专选学生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91.7%,有效回收330份,有效回收率91.7 %。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现状与分析

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课程目标研究

培养目标是指课程开发的教育价值,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依据[1]。从表1中可以看出,贵州省各高校的培养目标都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新方案》中确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的指导思想。教学能力排在首位,其次是学校体育管理、和课外体育活动,说明了把学生培养成为能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以及社会体育等复合型人才,极少数学校还是以培养中等或中等以上学校。因此将篮球专选课程的目标概括为:“通过篮球专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篮球运动基本技术、战术、基本技能,掌握与运用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和篮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篮球课程教学能力和运用篮球运动手段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指导能力。”[2]

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学生来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学生入学前篮球基础的情况见表2。

目前在贵州省只有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有特招高水平运动员权力。表2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90%学生在考入大学前很少从事体育运动,他们许多人对体育并无兴趣,报考体育专业主要是担心考不上大学才不得以而为之。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州师范院校这种情况较为明显,在调查的330名学生当中,其中有297名学生是由于文化课水平低才报考体育教育专业,只有30人在入学前是一直从事篮球训练。有3人是特招的高水平运动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在现行办学方针及政策指导下,体育教育专业录取新生时文化课分数线和体育技术分都相对较低,除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在特招生时对体育技术考试进行专项技术考试外,其余高校的学生都是参加普通高考体育技术考试入学,考试项目为:100米、原地三级跳远、铅球、800米。因此,许多体育成绩优秀、专项运动能力突出而文化课成绩低的学生被挡在门外,而那些身体素质一般、专项能力薄弱但文化课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则走进了校门。从生源上看,虽然各院校基本上都是面向全国招生,省内学生和省外学生比例为6:1,说明我们的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生源的素质要远远落后于其它省市。

(二)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设置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开课时间上,师范类高校基本上都是从第5学期开始,虽然贵州大学是我省唯一一所211的大学,但才开办体育教育专业,所以篮球专选课开设时间和课时基本上参照师范院校,贵州民族学院也是如此。这符合主干课程安排在前三年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学生基础较差,且接触篮球时间短,在进入大学经过一年篮球普修学习以后再进行篮球专选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院系都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方案进行教学。现执行的是168-216。而216学时中,在第六学期中基本上都进行1-2个月的教学实习,还减少40-80学时,因此,在这么短的教学时数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值得深思。教学时数的大幅减少,使许多教师根本无法按要求、保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导致学生专项能力的严重下滑。调查中,大部分院系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篮球课程的教学,原有的教学过于系统、完整、全面,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调查结果显示,专家都认为应该首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40%的专家认为应该增加课时,说明在教学内容、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改革篮球专选教学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适应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同时也能够缓解课时压缩所带来的压力。因此大部分教师对一再缩短教学时数是有抵触的。

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内容比较分析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5%、85%。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大纲上规定的技术与理论学时进行授课,理论知识单独授课的课时较少,主要是因为大多学校没有室内篮球馆,受雨天临时安排,内容主要在规则及裁判法、竞赛组织与编排等方面,说明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引起重视。篮球课程内容沿袭着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竞技运动的一整套方法、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忽视相应原理、方法的学习。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根据课程方案及球类课程指导纲要进行,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篮球课程目标的需要,还要考虑到篮球专选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学生和社会实践需要以及与学校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3]。

通过篮球专选教材分析,目前各高校篮球专选课教材沿用普修课教材,没有征购和使用专选教材,说明了我省在教材管理、使用等方面欠缺。领导和任课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的认识淡薄,重视度不够。所以,篮球教材内容上要突出教材的基础性、时代性、知识性、健身性、竞技性。精简不必的内容,删减不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同时大量补充适合中小的非正规竞技运动与篮球游戏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内容,增加篮球运动健身知识,体能训练等内容,其目的使篮球课程真正体现出自身的魅力与价值,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

(三)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现状分析

1、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现状分析

篮球教学方法是在教师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够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篮球的意识而采用的方式手段。它对篮球教学、训练、比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和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及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教师教学中采作常规教学方法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传统模式,而一些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表象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虽有运用,但运用的频率相对偏低。说明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上,存在着思想观念转变速度较慢,或是无法掌握前沿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或是停留在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初浅认识上,以致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不符合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的“说”、“教”能力,增加学生的篮球学科理论知识显得十分重要[4]。因此,篮球专选课既要让学生掌握学校篮球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还要掌握娱乐篮球、群众篮球开展的方法与手段,从而为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打好扎实基础[5]。

2、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学条件现状分析

从任篮球专选课教师人数上看,每所高校至少有2至5名篮球专选教师,基本能满足专选课的教学。调查篮球体育场馆情况中获知,有5所高校建有篮球馆,分别是省属4所和遵义师范学院,另外有3所高校篮球馆在建设中。但室外篮球场较多,能够满足基本教学需要。但无法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贵州特别在第二学期受梅雨季节的影响更大,如果在阴雨条件下,无形中造成课时的减少,致使课程目标无法完成,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虽然近几年各院校在教学条件上已有较大的改善,但有的院系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为了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应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

多媒体使用情况看,都没有固定的多媒体教室提供固定使用。调查表统计显示,需申请占25%、临时调用占91.7%,都因雨天上不了技术课后临时调用安排上理论课,除有5所有体育场馆学校理论课不受雨天限制外,其他学校的理论课都是雨天后改上理论课的。因此,理论课受雨天影响课时没有保障。从而也影响到技术课的教学。而且调查中使用多媒体的教师比例为:经常使用40%、偶尔使用30%。从不使用30%。说明了高校教学设备落后,无法保证教师随时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也反映了部分教师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

从专选学生人数上看,有的学校多达40人,少则20人,基本上没有一所学校对专选班学往人数加以限制,这是因为,我省地州都是后升本的院校,受招生人数的限制,各校基本都开设了篮球专选课。在调查中大部分任专选教师都同意专选学生人数在15-20人为宜。因此,望教务部门及院系领导考虑篮球专选的特殊性。在人数上给予支持。以便保证教学质量。

(四)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考核与评价

关于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评价方法的基本情况见表4。

篮球专选课的考核,是对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半的院系篮球专选课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30%的院系采用综合评价;采用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方法的院系仅占10%。这说明贵州省各院系的评价方法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在现行的《课程方案》中,总成绩是由理论成绩、技术成绩、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理论部分的考核内容都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考试形式都是闭卷形式。

调查了解到各高校评价考核评价内容是已设定好的,说明项目的设置不是很合理,与实践有一定的脱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学生喜欢的位置设定自选项目和选考项目。在新形势下考核中没有表现出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应该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基本技术;重课外实践能力(参赛比赛、裁判工作、带队比赛;重科技创新;重团队建设。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除教师必备的内容要加强外,适当增加一些专门训练内容。

(五)贵州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教师队伍基本调查分析

表5说明,我省篮球专选教师教授的比例偏低,而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高,职称的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上看, 46-60岁有13人。这显示出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呈年轻化状态。据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域在35~51岁[6]。因此,这预示着我省高校体育篮球专选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从整体上已进入创造性工作的“黄金”时期。从学位看教师仍以学士学位为主,但近几年我省体育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有了较大改善,主要原因是我省地州院校都是20后相继组建的新兴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在我省的展开,各高校都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求,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促进了体育教师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高,虽然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大学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比例应大于50%的规定相比较,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35%,且博士人数实没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学历层次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结论与建议

(一)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篮球“复合型”人才

从贵州省篮球专选课的课程设置目标看还是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就业选择不再局限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这一角色,更多的毕业生将会愿意从事社区体育工作,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需求的篮球“复合型”人才。

(二)在有限学时内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该课的学时、学分情况来看,各高校学时量低,学分不一,造成贵州省体育教育篮球专选课的发展不平衡,各学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希望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安排最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加强篮球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从篮球专选课教学方法和条件看,教学方法单一,以传统教法为主,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少,应征购篮球专选教材,专选学生人数每班应控制在15-20人为宜。希望高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校教学需要。

(四) 改进教法,对学生实施科学考核

从教师的教学和考核的方法与形式来看,存在教法和考核的方法不灵活、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等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个体差异,可根据学生喜欢的位置设定自选项目和选考项目。打破原有的评价体系标准,根据学生、学校、系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考评体系;考评应简单化,直接化,通过考评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注重自身发展,培养有特点的学生,使他们在考评中不落后。

(五)加强学习,提高学历

从篮球师资情况看,教师人数基本满足日常教学,教师的职称基本合理、年龄、学历比较合理,但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建议教师还应在专业理论和技术方面继续加强学习,以满足项目发展的需要,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

参考文献:

[1]王新平.中、日、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3):86-87.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球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3]彭健民等.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球类综合课程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119-121.

[4]许奋奋,郑华伟.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3):57-60.

[5]姚维国等.对运动训练专业篮球理论与实践主修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0(9):113-116.

[6]李福.科技人才品格结构[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34-175.

篇1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的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的论文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至连续三年从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20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三、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培训方法相比,微格教学法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剖l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其优势非常明显,培训效果也十分理想,它所具有的操作简捷、省力及教学环境的可设置性、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反馈的直观及时准确性、观摩借鉴的可重复性等都是传统培训方法无法比拟的,而其特有的要求被培训者反复进行角色变换的特点(即在学生――执教者――评议者――指导者之间反复转换)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教学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培训效率,这种“教学技能综和训练模拟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培训方法人工式培训的落后状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培训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

篇13:浅析对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必修技术课教学模论文

羽毛球的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羽毛球运动是意识、技战术、体能、心理素质的综合较量,由于羽毛球技术复杂,教学内容多,羽毛球教学对学生体能和心理能力都有很高要求,但现阶段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羽毛球技术基础薄弱,很多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技、战术的学习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技术水平提高较大而教学实践等能力低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羽毛球课的教学与训练中如何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同时注重加强对羽毛球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校羽毛球必修课教学与训练的新方向。新的羽毛球教学指导纲要中强调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并突出教学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分析研究原有的羽毛球必修技术课传统教学模式,发现其优势和弊端,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新的羽毛球必修技术教学模式体系意义重大。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现行的羽毛球必修技术课教学经常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中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的中心是教师和教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对教材教法缺乏“创意思考”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探索性课题,缺乏师生问答、小组讨论、验证学习等环节,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练”的规律制约了“学”的规律;以“教”的尊严限制了“学”的主动,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建议采用“以培养基本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和“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一、教学基本内容系统全面,突出个性发展。

在羽毛球教学实践中,除了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经常采用“以培养基本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准备部分安排学生进行羽毛球战略战术、正手反手高远球等基本内容的“教学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能力,加速由“学”到“教”的转化过程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方面,羽毛球的运动基本技术,如发球技术、发球的站位方法、接发球技术、接发球的准备姿势、接发球的站位方法、接发球的方法、基本步法、羽毛球步法的特点、击球技术等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关于羽毛球的一系列相关内容,如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战术及其运用,包括战术指导思想、单打基本战术、双打基本战术、混合双打基本战术等,也要让学生充分掌握。

在传统的教学中,羽毛球教学方法包括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纠正错误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等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灵活变换。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作用都是相对的,没有一种是毫无用处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作用大小是随不同对象、不同教学阶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不同的组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并且用重复训练法,按照示范让学生学习、模仿,从而达到学会和掌握规范动作的目的。相似动作模似练习法是指运用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动作结构和用力环节基本相同或相似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并加以科学引导和合理安排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技术动作,加快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为促进技术动作更快掌握,用学生所熟悉的其它相似羽毛球技术动作练习,加深羽毛球技术动作环节的掌握,如掷羽毛球、掷垒球、掷石子等动作都相似羽毛球上手击球的'动作,加深“抬臂、举臂、闪腕”等一系列动作环节的感性认识。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动作,用形象的比喻。如:握拍如握手;握拍的松紧如同抓住小鸟要既不让它飞走也不捏死的感觉。再如网前正、反手的挑球动作,主要是前臂完成内旋、外转动作,为了强化前臂内旋、外转动作,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体前作划“∞”的练习。从而有得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技术动作。徒手挥拍的练习,也是羽毛球必修课上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羽毛球运动的挥拍速度,主要和击球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和前臂、手腕、手指的快速力量素质有关,击球动作不正确、不协调,必然会影响人体在击球时的发力,挥拍的速度也就受到影响。所以,进一步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提高自己身体的协调性,是提高拍速度的首要环节。徒手挥拍的练习就可进一步纠正和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提高击球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从而提高挥拍速度,以及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多球练习法用定点发球或给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多球练习对掌握技术、提高技术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多球练习不会因为场上运动员击球失误而中断了连续击球的机会。多球练习法可以用于不跑动或少跑动的情况下熟练基本技术;也可在跑动当中练技术、练球路配合和提高身体素质。多球训练是羽毛球项目常用的提高专项耐力的训练手段。多球训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球数、组数和不同的轮换人次均会对训练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专项特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技术(包括手法和步法)结合起来进行练习称为组合练习。这种练习的特点是通过一定的套路配合,把手法与步法、进攻与防守等技术在前场和后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基本技术在比赛中的实效性。进行组合练习时,最初应将移动路线和击球落点固定下来,以便掌握综合技术,然后再过渡到不固定移动路线和击球落点上的练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促进。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羽毛球必修课教学模式应坚持人本理念,体现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对知识、技术、技能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给学生提供羽毛球项目的完整的概念,突出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创造能力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具体有以下几点要做到:

(1)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合该项目的教学条件,是保证在短时间内形成正确动作技能的有效条件,起到一种非自然强化作用。

(2)培养部分学生骨干,让其在教学中起到“小先生”的作用,提高非自然强化反馈信息的传输量和利用率。

(3)确定练习的适宜难度负荷。在教学中,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水平,来设计练习难度负荷,使练习的方法和手段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从而发挥项目的自然强化作用。

(4)利用标志点、物等教具来调整练习难度。标志物、点等教具在教学中可用来对学生练习中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帮助和限制,以突出强化作用事件,使本来完成困难的练习变得轻松自如。

(5)充分利用身体各感觉机能的相互作用。各感觉机能相互作用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先决条件,充分发挥视、听、位置、皮肤感觉与身体感觉的相互作用,能强化正确动作,消除错误动作。

(6)适时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练习始终处于积极的认识活动之中,防止机械练习,可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学习的进步程度。

(7)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比赛。使学生在比赛实践中体验运用技能成功的感觉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强化作用事件的发生,以教学比赛来强化所学技能。

运用“以培养基本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和“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羽毛球必修课教学,无论是对学生技术的掌握,还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都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且均优于常规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内容的决策者和教学实践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和消极的“客体”变为主动的、有个性和自我追求的“主体”。因此,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促进教学环境的和谐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以培养基本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和“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羽毛球教学中的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模式,其在羽毛球必修课教学中的运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建等.浅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羽毛球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战线,

[2]王淑英.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技术课教学模式的现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0,6

[3]乌尔里希·菲舍尔、乌韦·沃尔夫著,王悦译.《羽毛球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篇1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与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学技能培训的优化模式。

关键词:微格教学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教学技能培训 试验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从2002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三、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培训方法相比,微格教学法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剖l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其优势非常明显,培训效果也十分理想,它所具有的操作简捷、省力及教学环境的可设置性、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反馈的直观及时准确性、观摩借鉴的可重复性等都是传统培训方法无法比拟的,而其特有的要求被培训者反复进行角色变换的特点(即在学生——执教者——评议者——指导者之间反复转换)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教学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缩短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培训效率,这种“教学技能综和训练模拟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培训方法人工式培训的落后状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培训教学技能的优化模式。

相关专题 浅谈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