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dontbeyourself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dontbeyourself”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共18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物理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际性和趣味性;由此可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物理实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个或几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导入新课,笔者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就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举例子,例如,农具用时间久了,通常会放到石头上敲一敲,这样农具就结实了,这是利用了惯性;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就会把书本知识与实际例子相结合,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新知识也会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甚至还能活学活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游戏的方法,比如围绕教学内容把演示实验精心包装成游戏,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把一些复杂的难以操作的物理概念、实验,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既降低对知识的认知难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尊重所有学生,营造和谐课堂

一个班级中,学生间的成绩可能差距较大,但这不能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标尺。不论成绩好与坏,同学们的心理上都希望老师能够注意他,表扬他。如果课堂上只注意学习成绩较好的,而忽略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甚至讽刺、挖苦他们,那么很快我们的课堂要么沉寂的像一汪死水,要么难以控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这都不是我们老师想要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所有的学生,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尽量多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少一些讽刺和挖苦的语言;多一些期待、友善的目光,少一些失望、厌恶的表情;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物理课堂,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地满足学生学习心理需求。

3重视情感教育,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主动参加课堂练习,而这离不开老师的情感教育。在课堂上,老师不要只关心那些优秀的学生,要经常提问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引导他们回答,不断地肯定他们。事实证明,一些同学就是在老师不断的肯定下,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的,自己愿意来学习物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不仅仅是在传道,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真情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逐步唤起他们勤奋学习物理、追求进步的信心,优化他们的心理环境。

4优化学生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不同,有的同学学习物理很轻松,有的就很困难。如果老师一味地注重教学进度,就会拖垮学习困难的同学,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放慢教学进度,则对于尖子生就会“吃不饱”,陷入两难的处境。所以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采取鼓励的办法:对于简单的基础概念,让他们独自完成学习,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成立合作小组,让他们自发的展开研究,充分挖掘这些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对于学习困难的同学,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多鼓励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情绪,从而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学过程中,尽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贯穿于物理课堂教学,抓好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来,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篇2:作业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作业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充分体现教师的考察意图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要注重概念的讲解,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养、求知欲望,教师在留作业时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根据课堂上的学生表现来合理布置家庭作业。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学业,又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2.作业结构合理性

初中物理作业整体上分为基础强化练习、能力提高训练、课外拓展延伸三大部分组成,每次作业想把这三个方面包括其中是很难做到的,合理布置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物理观念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只让学生做单调乏味的重复性作业,物理作业的布置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人文思想,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做到换位思考,多从学生角度考虑作业的布置情况,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学生做物理作业时,是一个自我学习的历程,是在书本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作业的布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切忌随意性布置作业。例如,练习册中一到九题是课上作业,布置作业时。对题要有所选择,不能千篇 一律,班级中所有学生的作业不能都一样,因为每个班中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所以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研究探讨,根据他们实际学情设计适合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要有针对性,这样能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识水平。有效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

4.留精不留全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关教育部门严格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庭作业量,还给学生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人生经历。物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兼顾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作业情况,初中阶段的物理相对语数英来说,确实是一门较小的科目,但不是说物理知识不重要,而是在中考时所占的分数比例少,因此物理作业一定要少而精,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不要用题山卷海去压学生,迫使学生们无法呼吸,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要面对家长与教师的斥责,长此以往对学习失去了浓厚的兴趣。

5.教师对待作业要做到“有布置必检查”

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批改作业,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会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针对个体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困难,不让其掉队;如果是普遍问题,教师得进行自我反思,查找教学上的漏洞,及时补救,不能因为教师自己的行为,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业。我们要仔细检查学生的每次作业,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这样做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作业能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增加他们的学习任务,消耗他们的课外活动时间。但我们得清醒认识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

篇3: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论文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心态上,所谓心态决定成败就是这么个道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当前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要比以前要大得多,所以很多大学生在这种竞争中逐渐地扭曲了心理,逐步地走向了人生的反面。在学习表现上就是很多学生不去选择用真本事去应对考试,而是通过弄虚造假来达到个人的目的,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业有消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面临困难的'心理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这样学生就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学习成绩,这样他们就会通过自身努力在学习上有新的收获与突破,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要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要努力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可能最缺乏的就是实践能力,有的大学生自诩满腹经纶,有的大学生自夸学富五车。但是真让他们去处理一件事情、真让他们去进行决策管理、真让他们去经营生产,可能就会显示出很多不足。这种不足说到底是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就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实践就有了新的认识,就会重新看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就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就会通过实践去总结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再惧怕劳动、使学生不再拒绝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摸清思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总结经验。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只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浓,越来越注重自身发展,很少甚至不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这种思想和做法完全是错误的,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因此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爱国情操,要有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要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融入到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中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稳固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的情感和对人民的热爱,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客观冷静地看待世界、可以培养大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可以培养大学生成熟的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总之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和爱国情操是需要多方面教育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因为它能深入到学生的心理,它能从根本上稳定大学生的思想,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率的培养报效祖国的人才。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一个小型的社会里,也可以说是进入社会的前奏和预演,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迅速的进行成长和进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中去、更好地融入学校中去、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大学生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同学搞好关系,同学关系可以说是大学校园最重要的关系。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心理障碍,有经济不如人的障碍、有学习不如人的障碍、有参加各项活动不如人的障碍,因此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搞好个人的人际关系,从而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也要和教师搞好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对比中小学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学生和教师不仅是授业的师生而且更多的是平等的朋友,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太过深刻,所以看不清师生关系发生的变化,因此在处理和教师的人际关系时就会容易出现偏差,有的甚至和教师关系长期比较紧张,因此就要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改善与促进同教师的关系。

篇4: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一、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相对于社会和学校教育,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而深远。家庭是个体精神运动和心理活动的自始至终的成长环境,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并伴随个体的一生,“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家庭对个体人格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基本环境,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在与父母的融洽相处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活和学习态度都会比较健康,有利于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家庭不仅对塑造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心理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家庭给予的关爱多、支持程度高,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就强,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少了。笔者统计多年的心理咨询记录发现,家庭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父母的素质、家庭气氛的好坏及其教养方式等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魏鹏程采用自编《大学生成长状况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知识、行为与大学生的成长表现高度正相关。

二、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必要性

当前,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一)需要良好的家庭联系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

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变大,生活范围越发宽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像中小学那样紧密,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归属感,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却始终保持着。一些从未远离家庭的学生对家的依赖感很强,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经常逃课。期末时他们照样去考试,放假即回家,家长还以为孩子在大学认真学习,而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问题通知家长时,家长感到非常意外。家是人们永远的情感纽带,良好的家庭联系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归属感的形成有诸多不利,需要加以矫正。

(二)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而且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而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获得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它证书,使之成为步入社会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这些使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改革也带给大学生一些压力,特别是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一些学生及家庭倍感经济的压力。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承载着社会对他们的高期望,他们自身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那些在中小学令人羡慕的佼佼者进入高校后,可能在人才荟萃之地出现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感受到昔日辉煌不再有,找不到自我价值的闪光点,自觉跌入万丈深渊,使自己整个身心陷入困境。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三)需要父母的关爱才能有效消解一些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特殊家庭越来越多,容易成为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家长的支持。

1.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离婚率不断提高,离婚家庭增多,使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离异而处理不好亲子关系,那么就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较严重的阴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形成不易治愈的心理创伤,容易陷入自卑、苦恼、无助、愤怒甚至悲观厌世的恶性情绪中。比如,有个女大学生的信念是不结婚:因为在她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常常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诸多不是,所以让她形成“男人不可靠,恋爱和婚姻痛苦”的观念,所以她拒绝恋爱甚至不准备结婚,性格非常暴躁,特别是反感男生,这严重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影响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与追求。从2007年某校在对新生的心理测评中增加了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别是有关家庭的资料,结果发现,在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占50%左右;在不良性格行为的发生率上,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差异明显,问题比例高于完整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形成极端人格。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加倍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才会成为子女成长的良性因素。

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中国农村目前至少有2亿左右的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从而使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4]。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却影响深远。笔者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相互之间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甚至几年也见不了面,父母与孩子偶尔打打电话,简单问候学习和身体情况,亲情关系淡漠。有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个体的生活适应性[5],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心理距离,情绪不好时往往无法及时排解,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孩子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他们健康成长。

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分化可能会逐渐加大,贫困家庭可能增多。加之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在让更多学生能圆大学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高昂学费。高校扩招以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经济压力,还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很多期望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与毕业后还款的压力,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甚至自卑的状态,严重破坏了心理环境的平衡。虽说国家也逐步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等各项政策,《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虽然当年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总额574.11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增幅4.80%,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某男大学生,常常感到极度自责,因为家里太穷,自己考上大学,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家人为了让他圆大学梦以光宗耀祖,只得让其弟弟辍学打工挣钱供他上大学,所以他时常觉得自己愧对弟弟并感到身上的责任太重大,承载着全家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有时几乎要窒息。对这些学生而言,特别需要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需要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为大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过度保护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欠缺,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增多,这一问题尤其明显。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容易过度保护与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只关注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以“我”的单一结构出现,很少有“我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父母想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这也可能会剥夺孩子发展自身独立性的机会,甚至出现了一些始终都不愿独立的孩子,如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现象,这不仅是孩子不愿独立,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药家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孩子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他们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对策

一个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发生心理危机,不仅影响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甚至可能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如马加爵事件,这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将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职责正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中,也没有将家校合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并从制度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那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展家校合作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用和激发家庭的教育力量,帮助家长确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与学校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的大学适应。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比较淡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可以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增强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大学生家长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融洽的父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家庭或朋友较高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比拟的,是有效利用家庭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然而,很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未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时,可建议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在有一些高校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工作。如上海大学积极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以此增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同时向家长介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增强家长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能力,在家校互动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某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发给家长,以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给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效果较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方式

家访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效果最好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大学,由于不少学生是异地求学,这对于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工作,学校的一些院系由于人手不足,要做家访确实有很大困难,导致家访这一家校合作方式在高校往往被忽视。其实在高校还是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只是不像中小学那样范围广、频率高。在高校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一是要有针对性,绝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建档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筛查出一些存在心理困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院系相关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家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远程家访,不是到学生家里走访而是通过相应的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定时与家长互通学生情况,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方式要更加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话、短信、飞信、微信、E-mail、班级家长QQ群、MSN、微博以及专业网站等开展家校合作,这样可以使家校合作的心理教育方式更灵活,而且这些方式经济便捷、反馈及时、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在一些网络使用不方便的情况下,亦可以用传统书信联系,院系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汇总那些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适时心理动态,并给家长介绍一些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当然要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单纯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赖学生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更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力量的支持,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篇5:重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教育论文

重视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教育论文

物理实验大体可分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两大类。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师演示实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认为演示实验明了,易懂,没必要花时间做演示,更多的精力应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忽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演示实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把空洞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直观化,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现就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这一因素,教学时从生活中引入现象―――人能够安然无恙躺在“死海”水面看书,却不能躺在江面看书。学生在对此现象好奇之余,及时引导他们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猜想,笔者准备了盛有清水的烧杯、鸡蛋、食盐等器材。演示时,笔者把鸡蛋放入盛有适量清水的烧杯里,学生都看到鸡蛋沉到水底;随后,向烧杯里慢慢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在水里溶解,增大水的密度,此时学生惊奇的发现鸡蛋从杯底上浮到水面。

在教学《升华与凝华》时,为避免学生枯燥无味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教学时设计了《碘的升华与凝华》这个演示实验。演示时先让学生观察到常温下密闭玻璃管内的碘为固态小颗粒,然后把玻璃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来回均匀加热,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玻璃管内固态碘逐渐消失,整个玻璃管变成紫色。把玻璃管从酒精灯火焰上移开,玻璃管温度逐渐降低,又可以观察到玻璃管内的紫色碘逐渐蒸发消失。玻璃管内壁碘的固态微小颗粒逐渐增多。通过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从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二、演示实验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有的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同时涉及这些知识的实验不可能让学生一一操作,因此必须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来完成。

在教学《空气的力量》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大气压强的大小相当于质量约10吨的物体压在面积为1平方米的地面上产生的压强,学生个个惊讶,都持怀疑的态度。为了证明空气的确有很大的力量,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废弃奶粉铁皮桶,让学生用双手用力挤压,而铁皮桶无明显形变。随后在铁皮桶里装上适量的水,放在铁架台的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桶里的水沸腾,再用桶盖将桶口盖严,放在盛有水的水桶里,用手不断浇水淋铁皮桶,奇迹发生了,坚硬的铁皮桶塌陷进去。然后引导学生了解铁皮桶塌陷的原因:因为桶里的空气被水蒸气排出,当向温度较高的铁皮桶浇水时,桶里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桶内的压强大大减小,而桶外空气压强不变,就这样,桶外空气把桶压塌陷了。通过演示实验,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大气压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确信大气压有很大的力量。

初中物理教材中,还有许多像大气压一样抽象的知识需要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呈现给学生。如在探究《磁体周围磁场》教学时,把条形磁铁放在磁场演示板下面,用手轻轻敲击演示玻璃板,玻璃板内的小磁针分布成一条条有规律的.曲线。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深信磁体周围确实有磁场,认识到了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抽象的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实验演示,才能把这些知识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把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物理现象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对多数现象都有初步认识,通过演示实验,会使学生更深入认识这些现象的本质,使学生能把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时,学生知道潜水艇上浮和下潜都与浮力有关,但却不能更深入了解潜水艇怎样才能实现上浮和下潜。为了让学生弄清楚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的工作原理,笔者用一个注射器筒、针头、带橡皮塞的废弃玻璃小瓶、水槽制作了潜水艇模拟演示器。当向浮在水面的玻璃小瓶中用注射器筒注入适量水时(向潜水艇的压力舱中注入水),玻璃小瓶下沉(潜水艇下潜);当把小瓶中的水用注射器筒抽出时(潜水艇压力舱向外排水),小瓶上浮(潜水艇上浮)。通过实验演示,学生了解了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使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实验情景,使学生从实验中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提高认识,改变以“讲”代“演”的观念,让演示实验走进课堂,让素质教育真正在教学中得以实施。

篇6: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诸如此类意义。尚需理论界从不同学科去研究总结。对于基层学校而言,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意义主要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素质。

一、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一)教师参与有利于增强科研意识

(二)教师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才能

(三)教师参与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学中渗透心育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一)优化教师因素──注重主导性

(二)优化学生因素──弘扬主体性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乐学

2、培养良好的个性,使学生勤学

尽管教育理论强调要给学生们创设一种乐学的`情境,我们还应看到,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顽强的精神,随时同出现的困难做斗争。即使小学教学,也不能全是游戏而以趣味为主。教师常常发现,有些学困生其实智慧力并不差,只是缺少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已。在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引导学生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立志为理想的实现勤奋耕耘,锲而不舍,从小培养自己形成勤奋、刻苦、认真、仔细等学习必需的良好个性品质。

3、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方法得当则事半而功倍,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学习亦如此。学习指导是教学中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正如古人所言:要“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运用注意理论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运用感知的规律,教学生学会观察;运用记忆理论帮助学生正确复习;教以思维的知识使学生学会思考……

(三)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

(四)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多样性

三、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一)优化认知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合作

(三)培养耐挫折能力,使学生学会适应

(四)塑造良好个性,使学生学会发展

良好的个性是成功和成才的基础。由于个性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期。学校在心理教育中,应当把良好个性的塑造做为重要任务。学科课程是个性培养的主要渠道,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其教学内容蕴含着个性的丰富营养。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课堂教学对个性培养的作用,还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例如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老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个性培养的内容,充分利用,同时注意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有利于发展的良好个性,又使他们学会了靠塑造良好的个性促进自身发展本领。

篇7:展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数学教学中的展示方式

现如今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按照展示过程形式可以将展示教学方法分为口头书面、实物模型等三种。

①口头展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简洁、流利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或观点,一般适合在概念现象描述的教学内容中使用。

②书面展示,就是指学生在黑板上通过板书的形式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其他人,一般适合在证明、推理等教学内容中使用。

③实物模型展示,就是指利用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相关知识,一般可以用几何教学内容中。

篇8:展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难,因此往往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但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就会是一门趣味性学科。在此过程中,展示教学法能够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讲,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展示”教学能够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2.1展示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并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即使教师满怀热情,也很难带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将展示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现状。例如在“因式分解”的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书面展示或口头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处在了教学主体地位,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不但会集中注意力,而且会积极钻研,并与同学讨论合作,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课堂氛围更为活跃,教学效率也会更高。

2.2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开阔思路。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阔的思路,避免生搬硬套和钻牛角尖。在教学中通过展示,可以让学生巩固自身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帮助其他未掌握该知识的同学更好的理解,从而使整个班级的基础知识都得到夯实。若展示的学生出现了错误,经过教师指正后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警示其他学生避免犯同类措施,这也有利于整个班级学习水平的提升。另外,对于某些数学题目来讲,教师的解题思路往往会被习惯束缚,解题方法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思路的开阔。而通过展示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解题突破口,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快速解题能力。

2.3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新课改的标准中要求初中数学应该重视讨论,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一要求在展示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来交换不同的解题思路,互相启发,互相合作,从而更快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另外,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索兴趣,使其能够持有怀疑态度进行学习,对于展示过程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展示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科学分组。科学分组是落实小组讨论有效性的前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创设快乐有趣的情绪氛围,有利于学生和谐有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这里的科学分组包括合理安排小组人数、精心搭配小组成员、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及时进行组员调整、灵活选择分组方式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分组的合理性。

3.2自主预习。预习是精彩展示的关键。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一般分为三类:课前预习,阶段性预习,假期预习。其中课前预习最为关键。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强化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初步自主探索,带着问题上课,这有利于展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3有效讨论。课堂讨论组织和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精彩展示。展示课堂活动中的'课堂讨论应该按照目的性、启发性、适度性、兴趣性、循序渐进、全面性、发展性等原则进行组织设计,并且要保证讨论时间充足,不能只留于形式,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而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说说思考的过程和依据,还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真正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作用。

3.4高效展示。展示的内容展示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为展示而展示。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展示的准备与表达的过程中。展示的准备指学生对学案的预习和解答;展示的表达,指学生基于已有认知和能力,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规律、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做一个题,会一类题的目的。展示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就要做到简单的、机械重复的不展示,没有代表性的不展示,不是挖掘教材内涵的不展示。另外,适合展示的课型展示可以在各种课型使用,若内容较多较难,可以多用几节课展示,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多元化,动态化,不能照抄照搬,新课改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完成教材的内容。

4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展示教学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展示交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达到认知,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篇9:简化记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简化记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根据笔者长期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文总结出一些较为实用又便于记忆的学习方法,增强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物理知识;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

作者简介:唐顺宇,男,本科学历,中教一级,多年担任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成果优异,辅导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获奖。

作为物理教师,都知道初中阶段的教育对象是未经选拔的全部小学生,学生之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差异很大。物理学科是集语文基础、数学基础、物理知识和实践知识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初中生由于受到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知识积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还不具备综合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从物理教材的安排上来看,初中物理定性讨论的内容占用相当大的比例,而定量讨论的内容比例较小。其目的是使学生经过二年初中阶段的学习,对物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知识结构上来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学生观察、思考、综合的能力,增强了实验内容,力求使学生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轻松地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物理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就要对物理概念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并且有较牢固的记忆。而人脑对知识的记忆过程是一个反复、反复、再反复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记忆方法,做不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形成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长此下去,将会对物理知识失去兴趣。另外,物理概念、定理、法则等,如果不将它们与实际联系起来,不赋予它们“血”与“肉”,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去记忆,只能是枯燥无味的文字条款,靠死记硬背,其反复记忆的次数将会成倍的增加,而且遗忘得也快。这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较轻松且较牢固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又能做到灵活应用,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普遍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对有些物理概念,想给学生解释清楚,但由于受教材、大纲的制约又无法真正给学生讲清楚。好像我们在一种朦胧的境界中给学生传授知识,既要保证传授知识的正确性,又不能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给学生讲解的很透彻。而对学生来说,所能达到的水准也只能是学过这个概念,记住这个概念,争取会用这个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而对这样并不十分理解的物理概念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实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现象,人们记忆较深刻的,不容易遗忘的一些事情、一些知识甚至一句话,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和文字的趣味性。根据人脑记忆的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些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尽管从科学性上考虑并不十分严谨,但对学生的学习、记忆、应用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好处。

一、光的反射定律的记忆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定律。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目的。光的反射定律是说: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并且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的情况。其表述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从定律的文字表述上来看,因果关系的运用很严密。反射光线、反射角为结果,是因变量;入射光线、入射角是自变量。但是在实际运用反射定律作图时,其严密性就不一定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对于光路来说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光线沿入射光路方向入射,将沿反射光路方向反射。反之,如果沿反射光路方向入射,那么将沿入射光路方向反射。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记忆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做出结论,作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的一种补充记忆:

三线一面,

二线两边,

角度相等,

随着改变。

二、光的折射定律的记忆

光的折射是说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在两种界面一般会发生改变的一种现象。在初中物理的光学部分,只是定性讨论折射光线的大致走向,而学生所学到的光的折射也仅仅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一种较粗糙的规律。教材中对光的折射规律是这样描述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在讲解、演示光的折射规律时,限定条件光是由空气中斜射向水或其它介质中是必要的,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断丰富,作为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这一限定条件显得有点多余,而且还会限定学生的思维。 前面学过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3/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在玻璃中的速度为2/3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可知,无论光从哪种介质中入射,在哪种介质中折射,其角度的判定是:光在哪种介质的传播速度大,在这种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大,而且入射角、折射角的相对大小与光在这两种介质的相对传播速度大小相对应,它们可以是水与空气,也可能是水与玻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开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学习体会光的折射规律,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后,进行章节总结时,做出一种适合记忆的表述:

三线一面,哪块哪大,

二线两边,不要搞差,

角度相等,垂直入射,

随着改变。方向不变。

“哪块哪大”是指光在哪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在这种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就大。

三、有关热现象的记忆

在热现象有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对物态变化、吸热或放热的记忆都非常清楚,但遇到具体的问题,就会感到束手无策、错误百出。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是由什么物态变化为什么物态,这是由于学生受理解问题、认知问题、抽象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所制约。在教学工作中,笔者采用了一种直观的、不太规范的教学思路,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记忆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物态的区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到较好的应用。如:

由“无”变硬是凝华,

看不见的是气态,由硬变“无”是升华

能看见的是固液,由流变硬是融化,

有硬度的是固体,由硬变流是熔化,

能流动的是液态。由流变“无”是汽化,

由“无”变流是液化。

注:“无”并非在本质的无,而仅为人们看不见,直观上的“无”。

简化记忆法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是肯动脑筋的学生,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理解、思维,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学习天平的调节平衡时,就总结出“天平放平,游码放零,调节螺母,指针回零”的顺口溜。在学习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生电流和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知识时,要判断电流的方向或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就总结出“一个变了‘它’就变,两个变了‘它’不变”的判断要领,这些要领看起来有些显得粗糙,不合规范,但在这样一个不能讲得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太透的特殊学习阶段,可以使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十分简单。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指出了一种教学思路,我们如何才能使一门高深的学科变得大众化,变成一门通俗易懂的学问,变成一门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学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毕晓哲.浅谈物理知识记忆及教学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11).

篇10: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 要:本文探讨了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化解传统教学中的难点,结合实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或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得以展现,使单调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情景 模拟

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并积极思维,从而对实验所揭示的物理含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而加深了对概念或定理的理解。但课本中有些内容涉及到微观现象,在课堂上无法进行演示,就使得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难以学好物理。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就能把一些静态的物理现象变为动态展示,而且可以模拟一些三维动画,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减少学生在抽象思维中的难度。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在物理课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导入阶段,有时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置悬念,把问题展示给学生。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对主题进行深化和理解,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而这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

如教学“平抛运动”这节课,就可借助一段现代战争战机投弹的场景片段来引入:

“成排的炸弹呼啸着从飞机上投出……”

然后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提出下列问题:

“飞机一边飞一边投弹,那么,炸弹从刚出飞机舱到落地是否在同一个竖直高度上?”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论:炸弹从刚出飞机舱到落地不在同一个竖直高度上。接着,老师就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

“飞机要击中地面上的目标,为什么在到达目标正上方之前就要投下炸弹?”

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教学带着悬念进行。然后让学生分析炸弹刚出飞机舱时的状态,使学生理解炸弹运动是曲线运动;再利用曲线运动学过的知识,分析炸弹受力与它的初速度的关系。通过这些工作,就为平抛运动概念的提出做好了铺垫,也使得教学重点能够自然切入。

二、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微观和抽象的物理过程,可以模拟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或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例如在原子物理中,α粒子散射实验是现代原子物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实验,但就此实验的过程及特点,就目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状况,是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的。但是,如果此时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模拟进行,就可以将看不见的过程模拟出来。

三、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展示瞬时的物理过程,可以将一些复杂过程的细节或瞬时的现象生动地再现出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过程时间很短暂,物理现象呈现稍纵即逝的情况,如“抛体运动”、“气压实验”、“电磁感应”、“弹性碰撞”等等,学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此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这时如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次重复实验过程,使“静态”变成“动态”、“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成“低速”、“连续”变成“定格”,就能使得许多看不清、摸不着的实验变得有“声”有“色”,变“抽象”为“直观”。所有这些将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和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

现仍以“抛体运动”中的“平抛运动”为例:此实验是中学物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一般利用A、B两个小球同时落地的事实,来研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而实际实验中常因小球下落速度太快,使学生无法看清小球下落时的运动轨迹,只能听到两小球落地时所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完成实际实验后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动画特技“重现”实验过程,而且运用慢放镜头,那么,同学们就能“真实”地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对此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图画,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图画中的背景坐标分析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功,水平方向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且尽管两个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同,但它们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仔细测量平抛出去的球在相等时间里前进的水平距离,可以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这样“动”、“静”结合,加深了对“平抛运动”教学的认识。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其图文并茂、动静交融、富有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处理好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要围绕重点这个关系,巧借其容量大、形象生动、易激发师生兴趣等优势,就一定能在物理教学中大有作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张粉英《尝试情境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期刊:《物理教学》,3期10页。

篇11: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高中开展课件辅助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它更体现和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本文仅就多媒体课件在高中物理辅助教学中的模式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以简要探讨。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了课件教学,把多媒体课程资源来辅助物理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使物理中的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特别是物理教学中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还有一些物理实验可利用多媒体(flash)进行展示,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促进物理学科的教与学。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的掌握。利用课件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在课堂上的体现。但使用不当,也会有不少的问题。 下面,我分三部分谈谈近年来课件使用的一些体会。

一、课件教学概况

1.课件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机连接起来,演示所组织的资料进行教学。 例如,对平抛运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把飞机投弹的情形用多媒体模拟出来,对文字动画进行设置(飞入、空投、溶解、打字机等),配以飞机投弹的声音,并把炸弹飞行的路线也模拟出来,这样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间。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充分的表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物理只是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更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2.课件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自主的探究式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好相反。笔者认为,好的教育,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较科学、合理的。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一方面,多媒体的使用已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注意学生的学习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已经为学生设计好了最为合理、科学的学习方略,多媒体的制作过程,其实质便是教师在为学生的学制订策略,为学生的学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辅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内在认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课前,课上则主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理念。现代物理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课件有力支持。

例如,静电平衡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静电实验本身对空气湿度的要求很高,另外静电平衡的实际过程瞬息即逝,学生往往感到对此知识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只能生吞活剥地

接受,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能形象生动地把电荷移动,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这样一个过程给予展示,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为什么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有那么多条规律?

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探索物理学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形象的演示,师生的交流、讨论,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这种探究指导中,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便捷的复习和测试

在复习课上,可以利用一些辅导软件来复习和巩固某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这种课件教学内容的组织多按章节划分知识点模块,同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文、图并茂。

测试时可以利用一些智能题库,教师先调节好题型、题量、难度等,就相关知识点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的电子试卷。为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和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供了方便。

4. 促进情感教育,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通过实际生活实例展示,能够引领学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实际生活实例,模拟实际生活场景,从而提高其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帮助其从生活走向物理。

开展情感教学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课件的使用是开展情感教学的最佳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依托课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和将课本上的知识寓于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在课堂外使学生愿意亲近物理、谈论物理,对物理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经常用物理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将“物理眼光”转向更为宽阔的生活情境,存在哪些物理现象,有什么样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乐于了解物理、应用物理的态度。

例如:笔者在讲授“多普勒效应”时,预先录制了生活中的多种多普勒效应的声音:放礼花、飞机(汽车)急驰而过、火车鸣笛呼啸而过??,让学生亲身领略声音频率的改变,大大地增加了多善勒效应的直观性,可读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只要你有善于发现、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你会发现物理就在你身边。又如,笔者在组织教学“人造地球卫星”这一节内容时,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当年牛顿在高山顶上以不同速度平抛物体的场景,速度越大,落地点离抛出点越远;另一方面把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真实录象放给学生看,还播放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行模拟图,使学生对很抽象的天体的运动倍感亲切,拉近了与学生学习心理间的距离。

二、课件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课件不断广泛地用于课堂,这一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由“配角”取代“主角”地位的趋势,这样下去,单纯课件教学占领中学课堂,实质上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应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

1. 课件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削弱了教师教学基本功

完全由中学老师独立完成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许多课件是直接来自于开发商和网络。因此就出现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统一面对基本一致的课件,老师的个性难以展现。一节课下来老师常只有几个字的板书,优美的课堂形式下掩盖了老师的个性。课件限制老师个性的发挥,当然也就影响老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与提高,更有甚者,一盘课件在手,再也不需精心备课了,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2. 课堂变成“看片会”

有些老师相当于解说员,课堂也就好比是“看片会”,老师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课件的使用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始终在屏幕上,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课堂失去互动,失去沟通。在一位物理教师的观摩课中,用大量的例题来进行复习,教学设想很好,他把近二十题的典型例题制作在课件中,以文本的形式不断展现在屏幕上。课堂上只见教师操纵鼠标使一个个红色的答案飞入题目中,有一些同学快速阅读题目,报出自已的答案,有的对也有的不对,但很快又到下一个片了,还有部分同学是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一节课在观看中结束了。观察下,没有一个同学能做好笔记,课后学生拿什么来复习呢?大量的课堂时间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有效的师生交流与沟通,没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课件为中心。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其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有可能导致教学虚浮、花哨、不扎实

所有的课件都不能完全涵盖教学的本质内容,不能替代活生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否则学校为什么要分班教学呢?统一播放课件就行了。有的课件制作太注重观赏性,把太多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浪费。学生情绪激昂之余理论学习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老师也只能草草结束。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必须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的虚浮,否则都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责任重大,虚浮、花哨、不扎实教学必须杜绝。

4、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物理实验,弱化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于一些受时间、空间影响而不能在课堂演示的实验来说,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可以让学生观察的更清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什么实验都用课件来模拟,课件即使模拟得再逼真,但它毕竟是假的,这样就会使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物理学本质。因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它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基本途径。

三、几点建议

1. 充分认识课件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课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必要把课堂变成娱乐场所,引入课件教学也不是为了娱乐学生,而是要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活跃思维,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对现成的课件要大胆取舍,留下本质的东西,摒弃花哨、可有可无的部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能以课件作为教学的核心,本末倒置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2.不能过分抬高了课件的价值

一堂好课并不能唯课件是从,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课本身,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课件只能是一个辅助手段,是为了让教学效果得到更好发挥的一个桥梁。我们的课堂不能过分抬高了课件的价值,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即不要过于关注课件的效果,而忽视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

3.正确使用课件

所采取的图片和音频资料不宜过多,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采用的文字史料也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

在处理对课件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过渡语句来连接课件页与页之间的间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保持教学内容在他们头脑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做好笔记。

课件信息含量很大,很容易形成无重点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不同的形象来展示重点,并且要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应认识到:采用课件教学,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这对进一步贯彻

新课程基本理念,为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新型人才有重要的价值。课件既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绘图和书写的时间,又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加速感知、理解进程,化解了难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能缩短教学时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复担,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掌握学习的技巧以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在掌握课件教学的同时,也不能放松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不能过度依赖课件。

篇12: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问题,接受新知识,发现规律;同时形象地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练 控制变量 推理论述 构建模型

一、通过实验学会构建物理模型

在物理教学中,某些概念的建立需要理想化的模型才能实现,例如,电场强度E的建立过程、库仑定律的验证需要点电荷模型,油膜法测单分子直径需要建立球体模型,在动力学中要引入质点,还有单摆、理想气体、纯电阻、点光源等这些都是对研究对象本身的理想化;光滑表面、绝热容器、理想变压器、不计空气阻力等是把物体所处的环境条件理想化;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光的直线传播、弹性碰撞、等温变化等是把过程理想化。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中:原先的各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落体法、滴水法、闪频法等)或不够精确或过于复杂,唯独这个实验是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方法,得到了较精确的结果。但在实验中,必须选择适当的仪器测定线长和小球直径,还要正确释放单摆,使单摆在竖直平面内做小幅振动,这样才能看做单摆模型,应用单摆公式进行计算。

在研究落体运动时,铁片与小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可看到铁片下落得快;将小纸片揉成纸团再与铁片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可看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大纸片与小纸片揉成的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可看到轻的小纸团下落得快。通过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主动跳出“物体下落快慢与重力相关”的错误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空气阻力的影响。再通过对空气阻力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正是空气阻力的影响使得落体运动变得异常复杂,一时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从而启发学生从简单入手,抓住主要因素――重力,忽略、排除次要因素――空气阻力,把外界条件理想化,进而引出实验。

建立理想模型也可以用“理想实验”的方法。如电场强度的引入是用理想化的“检验电荷”考查电场中某点的性质,不同的检验电荷q及q′在同一点所受到的电场力分别为F及F′,并比较比值F/q与F′/q′,发现这两个比值相等,即等于一个恒量E,这同时说明这个恒量E跟检验电荷的电量q和它受的电场力F的大小无关,从而引入了电场强度。伽利略就是在从斜槽滚下的小球滚上另一斜槽,后者坡度越小,小球滚得越远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他的理想实验的,运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实验中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中学物理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是定量实验,学生需要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比较法、图表法。这些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经常使用。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所要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如欧姆定律的得出就利用了控制变量法。

类比是指新事实同已知事物间类似方面的比较。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能启发和开拓我们的思维,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是提出科学假设和探索新理论的重要途径,它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学生学习物理也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在研究单摆的周期时,通过比较得出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只与摆长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还有转化法,如学习电流时,对通过导体时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小灯泡发光)确定是否有电流通过;研究大气压的值时,用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研究大气压;由小磁针N、S极指向偏转,我们知道磁场的存在;我们通过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等,这些都运用了转化法。

图像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优点,能使物理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优化求解过程,有效、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就应该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这样,既可减少误差,又可使数据处理简单省时。

三、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推理及论述能力

分析与表述能力主要是指综合运用物理知识与基本操作,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以及对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解释说明的能力。任何一个实验,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或原理指导下设计的。这些理论或原理的本身就体现了实验的物理思想。课文中的每个实验无不闪烁着科学家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方式和实验装置的精巧构思,如库仑定律的验证、油膜法测单分子直径、半偏法测表头内阻、泊松亮斑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用清晰的语言描述实验背景和原理,从实验中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在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中,主要是通过演示,弄清原来的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最后归纳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对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只能借助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完成,所以要设计出一个实验判断电流的流向和电流计指针偏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难题,学生可以利用初中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推理论证,设计简单的实验的能力。

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就要进行数据的分析论证。这种特征通常表现为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因此在归纳时,就要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这些特征并归纳出结论。需要把有关数据的乘积或者比值拿来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和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的过程。

总之,物理的基础是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物理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而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最有效的手段,要充分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活动,通过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实验能力,擦出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张宪之.中国现代物理教学,.6.

篇13: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

作 者:陈进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华光中学 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 “”(7) 分类号:G44 关键词:情感教育   物理教学   心理健康  

篇14: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张静

摘 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现,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应成为学校各科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1世纪的社会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社会,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人类社会在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心理重负的时代。为此人类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资料和案例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感受更深。

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更大,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完善,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增加心理教育。

工作了十几年,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让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很深的了解,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它的重视远远不够。所以,尽管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在参加工作5年后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我想这对于我来说,做学生的教育工作会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头,即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叉口,

处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上,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无疑是中学生现在和将来成长成才、生活快乐、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5)能保持自己的个性。(6)有自知之明。(7)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8)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9)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10)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中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有着多种不同的概括,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强调两方面,即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

作为英语教师,我对学生的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特点是:

(1)随着年龄增长问题的发生或严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2)重点中学学生高于非重点中学。(3)男生比例高于女生。(4)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5)单亲家庭高于正常家庭。从教十几年来,班级里的孩子单亲家庭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问题,我想这就是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影响最明显的一点。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是个体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学校教育中需要重视的是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在我的班级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地上流了很多血,把同学们都吓坏了。原来是她用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后来经过我的了解,原因仅仅是她父母没有同意让她买她喜欢的一样物品。经过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沟通,她终于想通了,也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但是过后我感到很痛心也很后怕,现在的孩子心理就这么脆弱吗?有时甚至感觉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所以我想学校应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增加心理教育的多种教育渠道,在英语及各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现有的心理教育形同虚设,在分数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分数。其实,如果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知识传授法。在课上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调整认知,自觉进行心理保健。(2)行为训练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3)情景感染法。对有问题的学生,用榜样,周围的先进学生等来产生积极的影响。(4)辅导助人法。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可个别辅导,也可团体辅导。(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心理服务。(6)社会实践活动。多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心理教育的表演和对话活动。让学生表演和模仿某些情节,让大家体验和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帮助他人改正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要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多发挥良好的作用。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一切的方法和手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在现有的情况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应尽可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学习,既成才也成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24中学)

篇15: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论文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论文

论文摘要:当人类尽情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福祉时,人类的生活却越来越非人化。“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全面消退,表现在教育上,如为了让孩子将来多挣些钱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我们正在残酷地剥夺孩子的童年,将他们金色的童年消耗在繁多技能的学习和习题的演练中。教育中的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分数挂帅、文凭至上等功利主义思潮盛行,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民族使命和人类前途都被消解在日益膨胀的个人私欲之中。孩子们出现的人格缺失、心理失衡、情感荒漠等现象越来越让人揪心。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精神拜金主义科学技术物质欲望功利主义社会责任道德伦理

人似乎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文精神!

有不少学者指出,我们都是在一种缺乏人文关照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开始接受教育到走向社会一直如此。在学校教育中,虽然我们也开设了文史哲艺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学科,但不少老师迫于升学压力,把人文学科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来应付考试,而科学课程如数理化生等又专注于理性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两类知识在传授中都忽略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而成为空洞的教条,也就失去了价值导向功能和启迪益智的功能。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自由。成长于这种环境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在整个社会中应该具有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如何使学生从小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其健康成长?如何让人文精神教育重回校园?我们认为,除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程利国教授认为,在心理科学中,人文精神应该优于实证精神而居于主导地位。“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心理学,不单单要通过实证的手段去获取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升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让人们感悟到生命存在的社会价值。在当今世界,关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人的需要、人的创造力、人的自由解放和人际关系的协调等,已日益成为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聚焦点。这些聚焦点,正深深地嵌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把人看作是宇宙间的最高价值,肯定作为精神性的存在的人,他有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价值观念、实践准则和评价体系。它既包含狭义的科学精神中所存的求真、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又包含狭义的人文主义中的求善、求美、自由、本真的超越精神。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它追求一种“全人化”,它是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对人类社会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可见,任何时候缺失人文精神,必会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

人文精神关注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特别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人文精神本身就包含一种德育观念,一种教化倾向,这是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与德育,无论在内容方面(如怎样做人),还是在形式方面(如教化功能),都是直接相通的,甚至是直接同一的。德育作为育人的一门学问,是对人文精神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又正是德育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建立的现代德育更强调的是培养健全完美的人格,即在思想政治品德等部分德育精神之外,还要包括非认知心理因素,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格,如善于适应环境、承受困难,开创精神,善与人处等。要让学生具有端正的志向,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需要的多样才能。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仅靠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必须用人文精神去化育。这些,都涵盖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

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和实践人文精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心理素质是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发展整合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素质。它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性因素三个方面。

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各成分都得到健康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身就具有发展的功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一种发展的理念,提倡全人发展,全体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潜能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危机,为其终身发展和最终的自我实现奠定内在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具有为人服务的倾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具有辅导者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丰富与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精神心灵的需求与人格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好地实践人文精神呢?

1.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

人文精神以人为最高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把人的存在及其活动视为价值世界的核心,强调人是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一个社会要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发展人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充分发展,人们的潜能就得不到发挥,就无法贡献自己一份独到价值。所谓个人的个性发展,即把自己培养成具有主体意识而又富于真才实学的人,它是个人独特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天资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端正教育者的人性观。人性观是指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在学校中,要建立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制度,强调教育民主,强调尊重学生;要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教育工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探索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使个性不断完善。

2.强化养成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

养成是一个非认知心理过程的内化过程。教育者要重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强化学生在其非认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完成作用,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环境作为无形环境或隐性文化在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精神养成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是无形的、不易形成,形成之后又不易消失。人们都有这样的一种经历:在一个优美、整洁的环境中,你会不由自主地爱惜周围的一切,文明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只是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差别。正是这种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品质,才使得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挥作用,更有助于内化。

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人文的自觉,使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养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环境、充满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优美的艺术、意味深长的语言、优良的行为、可敬的榜样、多彩的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都可以使被教育者带着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受到教育,逐渐养成一种人文的自觉。

3.树立民主、平等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民主、平等的精神。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这一内涵时,首先应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严格界线,用一颗平常之心、平等之心与学生交流。“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总能使学生乐意亲近并视之为楷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学生在教师人格唤醒与鼓舞下,能逐步确立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崇高的理想、信念等,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表现出智慧的进发、道德的判断和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言行可以深刻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如何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如何权衡,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看待权威。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追求民主、平等,追求真善美,养成人文的自觉等方面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16: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道德培养的作用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道德培养的作用论文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了解世界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够成熟。面对紧张的学习任务和相对狭小的学校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形成或大或小的心理阴影,这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十分不利。基于这样的教学现实情况,从中学生角度探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及其在思想道德培养环节中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从多年的教学经历看,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中学生欢迎,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一步加大德育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正确的思想道德内容,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因此,本文从认知、情感、执行力三个层面讲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发挥其作用的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优势

(一)以个体为对象,深入学生内心。在中学教育中,传统德育教学方法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通过成功、正面的事例进行灌输性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健康教育则以个体为对象,根据学生内心独白,进行细致、针对性分析。从二者的区别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培养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个体性教育方式、单独性、封闭性交流可以从最短时间、最大成效的`接近学生内心,以心理测验、访谈调查的方式进行零距离接触,抓到其内心最大的阻碍物,打开心结,并引导其走到阳光、正确的道路上来。

(二)以具体事例引导,产生情感共鸣。在传统德育培养环节中,各种思想都是理论性和道理性的。遵守纪律、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都是教育者进行了单方面道理阐释,无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思想道德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具体事例、真实的人和事进行自然性陈述,让学生从事例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童话、小说、名著以及典型的事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事例对象,都可以成为打动学生内心的素材。通过关注着学生们的情感,通过改变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提供更正确、更合理的选择。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远比传统的理论说教更有价值性。

(三)以内心为目标,增强内驱动力。从传统德育培养结果上看,学校和教师会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思想报告和成长心得,并没有对其实际行动进行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教学培养环节不会强迫学生接受外界观点,而是将抽象性的内容(比如:毅力、坚持、先人后己、热爱集体等)进行心理层面的理解和引导,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养成良好的理解、接受、学习、执行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取舍,久而久之,其内心追求层次提高,内心驱动力明显增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在德育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内心入手,不断增强学生改变自己的欲望;传统德育教育从外部环境入手,制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部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其德育功能。

(一)完善“心理―德育”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中学阶段建立“心理―德育”机制,形成“一线教师―专业心理指导师―心理管理部门”的完整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发挥“心理―德育”机制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交流、日常观察、心理测试以及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课余活动。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加入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工作中来,全面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地发挥出这一机制的作用。

(二)丰富德育方面的心理评估指标,做好评估工作。心理评估指标和方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关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在学生心理评估指标、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中进行内容调整,增加德育方面的选择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案改善方面进行全面性评估。从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和体系中,吸收借鉴性内容,运用心理测试和诊断方法进行评估指标的完善。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成果会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得到增强。

(三)进一步整合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心理教育而注重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整、人格发展等。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培养存在着重叠性,有着多个共同话题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进行沟通,探讨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方法。在教育环节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由小见大,从人际交往的具体事例延伸至集体主义,又可以有大见小,从世界观塑造具体到人格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变通能力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以崭新的角度讲述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其认知、情感、执行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各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完善和补充,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辩证关系的研究[J].才智.(13).

[2]安晓斌,蔡明兰.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4).

[3]赖晓菡.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3(10).

篇17: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小思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我们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去把握它,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

一、克服嫉妒,培养宽容大度的健康心理

宽容就是气量大,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对人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涵养的外在表现。具有宽容心理的人,一般不为名利所困,活得洒脱,常常受人敬重。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心爱多狭窄,见人胜过自己就眼红,往往在背后使手腕,或说人坏话,或加害于人,将自己置于不宁之中。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十分有害,有已于人都不利。当今的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好胜心强,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学校教育要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培养其宽厚待人的健康心理。比如《待人要宽容》一课中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廉颇因不服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几次三番为难他,蔺相如一概容忍,最后终于赢得了廉颇的敬重,负荆请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容忍行为进行质疑、解疑,如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容忍廉颇的一再为难?从中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心理。然后通过读第二则小故事,从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赖宁的那种待人宽容的好品质。最后通过习题的辨析,以便让学生真正形成宽容的健康心理。

二、适应环境,培养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

有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及时快速调整自己的心诚,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境,这是一种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望的高水平健康心理,持有这种心境的人,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灰心,事业终究成功。而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常常会遇到一点点的小困难就而感到不顺心,为这些小小的事而烦恼、苦闷,影响了自己的进步。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有的还走上了绝路。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健康心理。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心理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心理。如《乐观向上》这一课,文中的张海迪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海迪在轮椅上还能为数千人治病,还学会了英、美、德、世界语等四种语言,翻译了几十万字的小说和资料。她还坐在轮椅上台为大家演唱,给许多青年朋友写信,热情地帮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她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目标,时刻想着为人民多做些事,在为人民服务中感受到工作的幸福,生活的乐趣。让学生通过对张海迪事迹的学习,谈谈对自己的启示,讲讲自己以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该怎么做了。通过讲故事,表决心,真正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认识自我,培养自尊心的健康心理

自尊自信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和身体,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在大家的尊重和爱护,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利益和尊严。小学思品教材中,不少篇目都蕴含自尊自信的健康心理教育因素。《要自尊自爱》一文中,讲的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故事。当时他在法国留学,常常受到洋学生的侮辱,徐悲鸿自信自己能超过洋学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最后他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为自己赢得了尊严,受到了法国人的尊重。这个事例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心理极好的教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面对洋人的歧视和侮辱,徐悲鸿是怎么做的?最后他成功了吗?然后通过让学生从徐悲鸿跟洋学生的对话中再次感悟自信的力量。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激发动机,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达到最佳的状态。坚定而愉快地进行学习,很少会由于出现一点差错而泄气。相反缺乏自信的学生会破罐子破摔。自信对于一个人事业成功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们要重视学生这种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说到做到,培养诚实守信的健康心理

做人要讲信用,取信于人,人家才会和你很好地合作。撕谎骗人,一旦被人看破,就会失去伙伴,被孤立起来。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思品课文中有不少是反映诚实守信心理品质的内容,教学时可渗透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顽强的毅力。课文《坚守信用》这一课,讲的是宋庆龄奶奶的故事。她少年时期,为了守住自己的诺言,整整等了一个小朋友一天。长大成名后,她仍是一位坚守信用的人。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引导学生提问:宋姐姐的身上哪种可贵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你?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感悟到宋庆龄奶奶那种坚守信用的高尚品质,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五、严格要求自己,培养顽强的毅力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毅力是一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指的是一个人做事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缩,这是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必备的品质。而让学生有这种毅力是非常的必要的,有的同学做事没有毅力,常常半途而废,这就是没有毅力的表现。课文《人要有毅力》讲的是普通的工人自学成材的故事。学习课文时,可让让学生质疑,李慰萱没上过大学,为什么能攀登知识的高峰,成为一名数学家?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人要有毅力。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锻炼,不怕挫折,勇于胜战困难。同时明白,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毅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毅力需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和自己身上的懒散、贪玩的习气作斗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毅力的人。

以上所谈,只是列举了教材中的其中一些内容。应该说,小学思品教材中还有很多材料都是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只要我们教师重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总能从课文中挖掘出教育因素的。让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努力吧!

篇18: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论文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论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总体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虽在智力上逐步趋于成熟,但由于长期处于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所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迎接社会外部环境的准备,特别是步入大学生活后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等等都会使得他们出现适应性问题,不能很好的融入复杂的环境,进而产生心理波动,出现困惑、迷茫等负面情绪,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内心崩溃或情绪失控等心理危机。因此,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通者。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辅导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关注心理异常表现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开展干预行动,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缓解紧张情绪,释放负面不良情绪,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众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清华大学心理研究室将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总结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把现阶段学生所处的主客观环境以及作辅导员实际工作结合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业的困惑。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我国的教育体制整体呈现“易进严出”的状态,当前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信息时代的一切都导致生活压力的剧增,因此当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以诸多学业负担会使得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加倍增长。部分学生由于从小顺风顺水,缺少挫折教育,特别是多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受从小教育环境的影响形成非常强的自尊心,因而对于考试、荣誉获取异常关注,极易形成焦虑症,自己将压力维度加大,出现心理问题。与之相对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校园环境的宽松,而不在乎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每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些娱乐活动上,甚至大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整日沉浸在虚拟世界。在学业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呈现出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旦学习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学习环境不能合理改善,就会导致自卑、孤僻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人际交往困难。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与社会趋势,造成大学生具有人际交往差、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不足、集体观念弱化、社会活动欠缺等鲜明的特点。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以上特点加之成长背景、性格、爱好、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摩擦、冲突;部分学生在交往中过分谨慎、缺乏自信,因此产生压抑、焦虑、自卑。久而久之,由于人际交往所带来以自我为中心、羞怯心理、角色困惑、心理不容等问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成长出现偏颇。

(三)情感观的偏颇。当地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严格教育,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我国相关青少年的感情教育以及性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教育,缺少责任感。没有性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双重问题时,极易步入歧途,盲目恋爱,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近年来高校学生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感情问题引发。据统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学生近六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观因素看:有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的学生则是为了排解寂寞,甚至个别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由于恋爱关系处理不当,经历恋爱与失恋的痛苦体验,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情感挫折与打击,因此很容易出现烦恼、失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诸多方面心理问题。

(四)就业压力过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这一人数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无疑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之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小压力。当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企业挑选状态使得大学生内心充满担忧和不安,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其次还有很多学生对自身有着过高的自我定位以及期望使得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受挫,产生落差感。还有部分同学陷入一种拒绝就业的潜意识中,通过不断的盲目考取各种证书来逃避工作实践机会,而这种盲目不仅劳民伤财,还很容易产生上述焦躁、逃避、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生活及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群体普遍性的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为意外的刺激而导致重大事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的辅导者、倾听者,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大学生群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明确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自觉担负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真正的导航者。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教学岗位和行政上的教师相比影响力强,而且还有多方位了解学生的特点,所以辅导员才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友善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是日常思政工作的中坚力量,很多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与大学生们的年龄差距较小,这有助于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心理逐步成熟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极其需要适当的途径倾诉。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一个平等友善的倾听者,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次,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注重信誉,尽力帮助学生,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言行来感召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针对与不同心理状态学生的沟通,采用差异化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风俗语言影响的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辅导员应该切实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学生总的心理情况,将不同性格、心理情况的学生进行分类登记,通过差异化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当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时,要疏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可通过多提供一些校内兼职信息的方式减轻其经济压力。而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因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则应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行疏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总之面对不同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切实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不能僵化呆板的使用千篇 一律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解决其心理压力,实现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事半功倍。

(三)通过集体感召,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生活一个显著区别于高中的特征就是较高的自由度。没有老师天天追着,也没有每天都能固定见面的同桌,更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因此,大学生极易出现孤独、偏执的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通过集体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归属感、荣誉感。而通过竞赛类活动,则可以提供一个竞争环境,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通过体验成功与失败使其更好建立强大的内心。而且通过集体活动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与异性接触的平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通过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接触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者团体活动的进行,辅导员建立好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有个整体而全面的把握,对一般学生共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及解决措施,同时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为蓝本,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较为细致的了解和跟踪观察,这样才会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马斯洛需求理论说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而当基础层级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成就的需求。通过实现某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得到其他人的赞赏或认同,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成就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利用各种干部选举机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能够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满足。通过委任某种职位来给予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承压抗打击能力,成功带给人的喜悦时暂时的,只有失败才能带给人受益终身的经验。要通过失败教育使学生今后面临挫折时不再消极沮丧,能够坦然面对挫折。

(五)引入激励机制,强化教育效果

人类需求的产生是有层级的,而这种需求背后的产生则需要适当的刺激或者激励。只有通过激励,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激励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良药,通过激励调动起学生们渴望进步的欲望。特别是当学生遭受失败的时候,一个善意的眼神、充满关切的鼓励往往比严厉的批评、嘲笑更有作用。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重塑信心,使学生重新斗志昂扬,继续努力。对学生可以适当的多表扬,多一些宽容,多一丝理解,用赞赏的眼光取代批评和误解,这样的做法会收到远超期望的教育效果。

三、结论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胜劣汰如此残酷的情况下,或许只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最终的成功,如果没有良好的高素质的心理能力必然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无法走向社会。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就有必要在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培养一流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从履行职责的规范层面,还是从关爱学生成长的道德层面上,都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不断在与学生沟通中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养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使每一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让他们在未来社会实践中实现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