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论文

九一长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九一长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论文(共1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素养教育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许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的质疑与创新.比如物理知识构建中常常用到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种完善的科学理论,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但对于学生来说却不是如此,根据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思想,学生的探究学习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因而质疑与创新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份.从物理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定律的形成事实上也经历了怀疑、证实的过程,因而今天我们提出让学生以质疑和创新的态度来学习这些知识,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

二、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中笔者主要围绕高中物理的重要定理与定律,以课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研究.从大的思路上看,主要让学生对重要定律和定律的探究中,对于实验思路的确定,对于实验步骤的设计,对于实验器材的选择,对于实验结果的评价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实现在质疑中培养质疑能力,在创新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目标.课例一: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研究.(由于本研究侧重于质疑和创新两大关键词,因而在本课例中的常规教学要求就不再赘述.)这一研究中,学生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力的分解的描述;二是为什么力的分解与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这实际上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时候学生的观念都是由于教师主导下的重复而生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直观认识.于是我们大胆让学生去质疑,而学生的质疑结果其实不外乎两类:一是力的分解可不可以不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去分解?二是力的分解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有多少种结果?对于学生这样的质疑,我们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一个力从数学的角度去分解,理论上有无数种结果,但考虑到物理的现实意义,因此数学分析的结果必须接受物理实际意义的检验;一个力的作用中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用效果(如斜面上的物体产生压力和“下滑力”两种效果),因此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往往符合实际需要.这样的质疑与分析过程虽然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可以高效地扫除学生在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认识误区,从而给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个质疑: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传

统教学中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的.但一旦我们让学生质疑,学生仍然会有疑问:力的合成与分解怎么偏偏就与平行四边形产生了关系呢?即使跟学生强调“这是实验的结果”,事实上也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于是笔者引领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创新,在研究中我们称之为“头脑风暴”,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问题(教师陈述)平行四边形属于什么学科的知识?(学生回答)因此我们说力的合成与分解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际上是用什么知识描述什么知识?(学生回答)经过这样的问答之后,下面的任务就交给学生:寻求数学知识解答此物理问题的合理性.结果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就表现出来: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的学生开始研究力的表示(有向线段)与数学的关系,有的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矢量方面.这一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请教数学老师等方式,终于认清了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背后,是数学上矢量运算规则.而这样的认识有什么好处呢?给后来的力矩知识的学习、洛伦兹力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课例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上学生的质疑主要是:自然界中,机械能真的守恒吗?这一疑问看似不合理,其实却非常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众所周知,物理发展史上关于永动机的研究至今也没停止,侧面说明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规律.因此在这一疑问的引导下,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理解.学生的思路也体现出了创新的一般步骤:一开始是寻找正例,结果发现根本就无法穷尽,因而无法完全证明;随后再去寻找反例,即看有没有不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也将搜集的有关永动机的从古至今的研究并整理出来给学生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反思这一教学方式,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三、研究的总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其实高中学生只要给了质疑和创新的机会,他们总能给教师一些惊喜:提出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而且就算是在教师一眼就看出的质疑,事实上也反应了学生的一种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情;而学生在创新中的表现则呈现出一种发散的状态,不同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总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还都是可行的,比如说在动量守恒中学生的一些创新实验,有学生提出可以将两辆质量相等的小车之间压一个弹簧,然后通过弹簧将两车弹出的距离,来判断两车动量是否守恒.这样的设计吻合了系统不受外力的情形,且效果明显,不能不说是学生的一个创新(尽管教师可能是熟知的).总而言之,这一课题研究给笔者带来的收获是很大的.当然,从长远来看,这一课题还有不断发掘与研究的价值,相信随着笔者的认识不断深入,随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这一研究还会收获更多的成果.

篇2: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论文

摘 要:一、STS教育的内涵 所谓STS,就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它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方面组成,即STS研究,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STS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改变科

关键词:教学方法论文投稿,物理教学论文发表,高中物理论文发表

一、STS教育的内涵

所谓STS,就是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它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方面组成,即STS研究,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STS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改变科学和技术的分离为目的,重在扭转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之有利于人类。STS教育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科学教育理念。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公民。STS教育重在理解科学、社会以及技术之间的联系,面向全体公众,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为其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任。它也要求教育者重视对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教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

二、高中物理教育和STS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中物理教育是具有基础性质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中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内涵。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上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STS教育和高中物理教育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比如说教学目标和教育宗旨。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STS教育将引导高中物理教育从现在所面临的教学窘境中走出来,实现教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第一,高中物理教育的发展道路是由STS教育理念指引的。STS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思想,将科学、技术和社会结合起来并对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宗旨进行探究。现在的素质教育与STS教育的思想相类似,STS的核心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高中物理教育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依然有传统教育应试理念的烙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与现在提倡的教育理念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物理教育是类属于自然科学的,这和STS教育的科学性是相联系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STS教育对于指引物理教育走出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包含的范围来说,高中物理教育是STS教育的缩影。STS教育既包含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也包含公民的道德修养,旨在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因此STS教育是通过探究科学、社会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出提高公民整体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简单的去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STS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加大,高中物理将会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体,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掘问题,彰显个性化教学观念。这将是对STS教育理念的正确贯彻,所以说高中物理教育是STS教育的缩影。

三、高中物理教育中渗透STS教育的策略探究

目前在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安排中仍然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但是我们不可忽视STS教育在其中的应用。STS教育的实现要妥善处理好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要处理好教材中的STS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进行挖掘。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充分全面的.熟悉了解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教材,这是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现在的高中物理教材中在很多方面都渗透了STS教育理念,有很多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物理知识,例如学生们熟悉的“练一练”,“演示实验”等,课后还有“STS”、科学足迹等都体现了STS教育。教师则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实例,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寻找教材中包含的STS教育素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发现STS教育渗透的内容,整理教材中的STS知识点,结合课本资料适时拓展课外素材,与学生共同解决教材中的STS习题。第二,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渗透了STS教育的,有部分模块是专门为学生学习设计的。在高中物理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学生也需要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从生活实际和课后的阅读材料中让学生找到他们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形成学生自己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第三,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新课程和STS教育理念下要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要求教师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改变过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STS教育。例如在习题课、实验课等中都可以合理渗透STS教育。让学生自主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实验分组让小组同学共同探讨解决办法,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将会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对STS教育有自己的认识,渐渐地将其运用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STS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发现了物理教育和STS教育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策略提出了基本的建议。旨在使现在的物理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当代公民,使之为社会的发展建设更好的服务。

篇3: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创新素养教育教学论文

一、创新素养教育的实践价值:时代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

创新是国家核心发展理念。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创新是全国教育大会重要精神。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6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且提出:“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新驱动是自治区三大战略之首。2017年6月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的代表会召开,党委书记石泰峰在报告中提出宁叟要大力实施“三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脱贫富民战略、生态立区战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发展,这是立足宁夏区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于解决制约宁夏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禀赋。《大学》中写道:“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周易?系辞上》中写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些古代典籍体现的思想就是创新推动时代的发展。

二、创新素养教育的现实成就:变革了基础教育课堂模式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政协的关心支持下,在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的不懈努力下,宁夏创新素养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一是教育理念得到转变。坚持转变理念先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远程资源等多种方法,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和教师的育人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许多学校的办学观念有了新转变,比如银川市第一幼儿园提出”对每位孩子都有创新期待”的办学思想;固原回民中学提出“每个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个学生不求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的教育思想;吴忠盛元小学提出“让生命成长打上创新底色”,重视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和活动引领,将创新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教学实践变成了常态。二是褪盖面不断扩大。从2015年启动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以来,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教育厅的持续推进,到2017年实验试点学校(幼儿园)从3个市、县(区)的16所扩大到覆盖全区所有市、县(区)的649所;参与实验试点的教师从1200人扩大到4.3万人;学生从1.3万人扩大到46.2万人。实验学校从城市学校逐渐扩大到了农村学校,涌现了诸如隆德县张程小学等创新素养教育课程非常有特色的乡村学校。各实验县区、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相互借鉴,创新素养教育正在形成规模效应。到2018年秋季,全区初中及以下学段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实施创新素养教育。三是理论探索不断实现突破。提出了创新素养教育的概念,对创新素养进行了理论阐释,列举出了创新素养的组成要素,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式。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区分学前教育阶段、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阶段等不同学段学生在创新素养培养方面不同的心理特征。研制出了适用于创新素养教育的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评价量表,研制出了对创新素养教育成果评选的案例、创客故事、创新项目、论文等四大类成果评价量表。各地各学校也形成了许多创新教育实践的模式、课程和方法。四是创建了“4+2+N”新模式。“4”就是4个评价体系,即上级部门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4个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牵动作用,促进创新素养教育;“2”就是两个读本,即对教师如何实施创新素养知识读本和家庭教育中如何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知识读本;“N”就是N种教育方法。

三、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综合施策破冰前行

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从示范学校建设、教学方法提炼、中考改革驱动、家校共育等若干层面来促进宁夏创新素养教育的纵深推进。示范学校建设。创新素养教育工作主要任务中的一条就是“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引领”。遴选出在创新教育制度、设施建设、课程建设、经费保障、师资配备、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创新成果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自治区级“创新素养教育示范校”,以点带面,引领和促进自治区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提炼。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所以要提炼适合创新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推进,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教学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又要汲取现代教学方法的精华,还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年龄特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素养教育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活动为方法的理念,如先学后教、问题教学、结构化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教学、情景教学、发现教学、尝试教学、讨论教学、跨学科教学等教学方法,都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发创造性的目的。评价改革驱动。各地要用好教育厅下发的创新素养教育评价四张量表,进一步完善对县市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创新素养评价体系。我们还要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发挥好评价对培养创新素养的“指挥棒”作用。宁夏中考改革的变化:一是全科开考,音乐、美术、书法、综合实践等科目的具体考试由学校组织;二是命题变化,不单独出说明书,增加开放式题,提高命题质量。这体现了“综合评价、注重能力、彰显特长、创新导向”的改革特色。试题设计立足学科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创新素养教育的内容,将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逐步推进试题的开放性和答案的非标准化,增加探究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考试形式既有闭卷考试,也有开卷考试;既有语言课的听说考试,也有实际操作检测。强化初中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过程评价来促进创新素养教育的落实。家校共育促成。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自治区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家校共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为落实创新素养教育目标,学校要密切联系家庭,指导家庭教育,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导向护航,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家校共育创新素养教育课程建设;培养家校共育专业队伍,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家校共育专题活动;积极开展家校共育课题研究;积极宣传家校共育成功经验;实施家校共育监测评估。宁夏正在编印《创新素养教育家长读本》,依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长培训,把创新素养教育的相关理念、内容、目标及学校开展的创新素养教育导向传递给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家校共育的创新素养教育体系。

篇4:高中物理教学中科普的渗透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普的渗透论文

一、渗透物理科普知识,明确物理教育目标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他们往往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很难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课本知识有所了解,而不知道该怎样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科普知识,明确物理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万有引力与航天”时,教师应该在其中渗透相应的科普知识内容.因为这部分知识和科普相关,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在“万有引力”提出之前的被当时人们所接受的相关理论,如“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等.当然,其中还涉及“航天”的知识,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科普.教师可以这样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飞天’梦,而这一梦想在现代的航天事业中得以实现.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开始,中国开始踏进国际航天领域.”教师对这一内容进行科普,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物理科普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二、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教材上的有限知识,或者偶尔会参照练习册上的内容对物理知识进行拓展.由于物理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教师这样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这些课外书籍中的科普内容,使学生将物理知识和科普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丰富物理教学的外延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例如,在讲“电磁原理”时,教师可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对其进行讲解.由于这部分知识和“电磁原理”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与“电磁原理的应用”相关的课外书籍,如“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原理”等.通过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原理,磁悬浮列车可以悬浮前进.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也结合该原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使学生从中了解相应的科普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物理学习.由此看来,高中物理教师应该主动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让学生根据科普知识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结合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通常只是讲述其过程和原理,而没有对其在现实中的一些应用加以说明.学生虽然通过物理实验能够对相应的知识点加以了解,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该有效结合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利用科普知识加深对于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教师应该有效结合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针对“摩擦力”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将瓶子的盖子盖好.然后用力拧瓶子的下端,让瓶子的下端产生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快速拧开瓶盖,就会发现瓶盖飞出数米的距离,同时瓶口处还出现了“白雾”.在这个实验中,教师结合了科普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内容.当然,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力和压强”的关系进行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有效结合,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印象,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综上所述,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高中物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理科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教师应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讲述科普内容,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加深他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首先,教师应该渗透物理科普知识,明确物理教育目标;其次,教师应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中的科普知识,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教师应该有效结合物理实验和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篇5: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

摘要:物理学科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随着现代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高中物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从教学思想、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加以创新,从而有效地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端正,养成学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品质。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进一步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的开展,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研究与实践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人文精神毫无关联,但是通过实际的分析以及对物理发展历史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科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密切相关的。人文精神的渗透进一步提升了物理学科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一代代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例如张衡、爱因斯坦都具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只有将人文精神和学科发展相联系,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实用性,才能促进物理学科的发展能够切实为促进社会进步服务。同时,教师就如同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效果也是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的,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化。

篇6: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论文

1.1实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兴趣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人文精神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先导,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的调动关乎物理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高中生还未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及接受能力尚不发达,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相比初中较为复杂,知识体系庞大,难免存在知识抽象、知识晦涩难懂的问题,学生一味机械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而缺少对物理知识的'反思及运用,使得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因此,教师不能一味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教授,也要适时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向学生传递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例如,针对“凹透镜与凸透镜”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即首先配备一个凸透镜和温度计,而后带领学生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指导学生将凸透镜对准太阳光,使光线在凸透镜表面汇聚成为一点,此时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仔细观察温度的细微变化。通过此次物理实验,学生不仅较好的掌握了凸透镜及凹透镜各自的物理作用,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也感悟到了实验的重要性,而实验的思维模式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1.2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念: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举措,也是改革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物理知识较为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较高,求知欲十分旺盛,学习效果较为理想。随着课程深度的加大及教学内容的增多,物理知识逐渐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理论性的特点,物理知识难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物理学习遇到了瓶颈,物理教学工作很难较好的开展,物理教学收效甚微。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物理教学方式的单一陈旧和物理教学环境的枯燥无味。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增强物理课堂的人文气息,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并做好角色扮演工作,营造公平、自主、自由、大胆的物理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第二,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制定特色化的发展方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难题,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及劣势,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创新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养成尊重科学的思想观念。

1.3注重训练学生的人文精神:学生人文精神的训练和强化是进行物理学习、改善物理学习现状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进行物理模型抽象、物理知识研究的基础性能力[2]。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于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自由活泼的学习与思考环境,不能将物理问题的解答模式单一化、固定化,而要善于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发散性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从而对物理知识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及掌握。此外,教师要注重对物理发展历史的反复讲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深厚文化背景知识的保证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以此强化训练效果,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养成学生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智慧。

1.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彰显物理学科的人文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改善物理学习效果、改革教学模式,使得物理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服务,彰显物理学科的现实性意义和人文价值。因此,要改变仅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物理教学模式,避免填鸭式的物理知识灌输,使得物理学习切实有效。物理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外出开展课外活动,深入大自然,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讲解,使学生对相应的物理知识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理解;教师应多多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及物理发明创造,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此外,高中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上,而要拓展教学视野,将教学内容运用于生产实践。

2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校及教师要从实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人文精神、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观念、注重训练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彰显物理学科的人文价值等方面出发,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将人文精神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恒.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14:63.

[2]张友生.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4,10:253-254.

篇7: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物理创新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今高中教学的现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内容枯燥、考核方式单一,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多样化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创新

1、引言

物理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个传统学科的背后,教师工作者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去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大胆开拓、大胆创新,更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去创造更多的知识,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这种传统学科创新模式的探讨,是许多教学工作者都热衷讨论的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解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教育内容,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实施教育创新,这样会使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2、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物理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而且在高考考试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在高考这样的升学压力下,传统的高考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能在高考中考出好的成绩,因此,大部分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针对高考而设计的,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设计的,对基础知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后,再对学生开展题海战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提高的只有应试能力,对于创新能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的教学要求,也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课堂对知识进行口头的传授,课下通过布置大量的书本作用来巩固课堂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对所学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也导致了许多的学生对理解较难的物理更多的是恐慌。

(2)教学设备落后。在知识摄取如此方便、快捷的今天,平时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对知识的需求了,而目前大部分的教学设备都比较陈旧,只是简单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往往不能满足高中生对于知识更新的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枯燥。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往往是选用理论性较强的教材进行教学,毕竟缺乏趣味性。而物理学科是大家公认的比较难懂的学科,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而且有时候是模糊不清的,知识点显得比较凌乱,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赶进度,而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女生,教师的这种表现更会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和逃避心理,反正这么难,要不会大家都不会,我不会就肯定不会考,这样下来,学生不会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对物理就越来越恐慌,对知识的掌握更是似是而非,知识体系更是缺乏系统性。

(4)考核方式单一。高中教学的终极考核方式是高考,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考核工作也是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成绩来决定对知识掌握的好坏,这样的考核方式根本不会激发学生的什么学习兴趣,学生只会变成考试的机器,为了考试而去学习,考的内容就去学习不考的内容就不去学习,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这样学生不会得到全面的发展。而物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理论和实践也没法结合,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改进考核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去培养学生。

3.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而不是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应该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前期的.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的巩固,学生应该融入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自己教育进度的开展,更应该去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将学生真正带入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行多样化教学。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教学设备的落后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了内容的枯燥和学生的排斥,教师应该变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不光光是把学生送入他们理想的大学,更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创造力。高中生也应该转变对物理学科的认识,不应该机械的去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而是应该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敢去大胆的提问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对知识实现真正的掌握。教学方法应该采取一些活泼的教学方式,融入小组讨论、实验教学,选取那些由浅入深的教材要增加教学工作中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

(3)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物理现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去模拟生活情境;实验演示也更要贴近生活,并要列举生活中的应用到物理知识的实际状况,并通过原理来进行讲解。比如学生在学习有关电学方面的知识,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更要融入课外实践,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安排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去思考,这样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体验去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器具去做实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篇8:儿科教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论文

儿科教学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论文

一、在职业院校儿科课堂中有效融入人文素养

(一)在教师方面多培养优秀教师、名师

要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出外学习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此外,作为职业院校,要“以教促评”多培育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可以突出特色,可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给其他教师有益的启示。在临床专业儿科学课堂中融入人文素养不仅要依靠本校教师的资源,还应该要重视邀请文化界名人来教授文化课或者做讲座,多邀请研究临床教育的名师或教授来学院授课。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有利于本校教师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的视野,开阔教师的思路。

(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模式

要想让人文素养教育落实到位,需要在职业院校的工作者改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请一些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专题讲座,或者让老师亲临儿童医院实地学习等形式。利用这些形式让儿科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接受过差不多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评析、讲解、总结等教学手段进行课堂讲授,就很难吸引职业院校的学生。学生吸引不到课堂上,如何谈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儿科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就成了奢谈。在寻求教学方式时,教师要仔细研究文本材料。无论哪个出版社的教材,他们在选择文本材料时都会综合考虑这些情况,目的是让儿科教学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状况,让学生热爱儿科学课程,在无形之中接受中国的文化,从而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教师要把人文素养教育融于临床儿科教学课堂之上

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文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揣测编者编写的目的意义,仔细研究教材的框架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力图了解编者目标的前提下全面掌控和把握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材料,以便于在教学中融入。一般而言,教材的前言都会把作者编写的主要想法和结构框架列出来,我们要了解编者的编写目的,研究他们的思路,再把他们的思路和自己的.工作经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性结合起来探索教学方式。比如学生在学习小儿循环系统疾病时,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要点,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护理,因为该类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动,造就该类患者孤立、融入性差的心理特点,故也要有心理上的护理,再依据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的依从性较高的学习特点,老师在讲授该类疾病时要告之学生,要对这种疾病的孩子多尊重和重视,多关心爱护,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能像正常孩子那样有良好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活动受情绪的驱动,情绪对认知活动起到组织或瓦解的作用。摆正情绪协调、组织认知活动,负情绪破坏和阻断认知活动。[2]故良好的情绪是儿童的认知活动更好的发挥和表现,对疾病的恢复也起到有益的影响。

(四)要在职业院校实施人文素养

还应该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策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能适合“90后”学生的接受心理。但是在职业院校临床教学中,儿科学课程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地方,如儿科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儿科教学队伍主要是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配备比例不均衡,在职业院校担任该课程教师鲜有经验丰富的教授级人才,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会影响临床儿科学这门课程人文素养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人文素养在课堂中的融入,由此,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尤为重要。

(五)教师在融入人文素材时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气息

要把学生带入本地文化气息浓厚之地进行参观考察,接受本地人文素养的熏陶。如在许昌,就可以利用学院周围的文化氛围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人文教育。利用周六、周日带领学生参观关羽挑袍的,使同学们从中领会信任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中,把这种精神传输给学生,如在讲儿科中的静脉穿刺等各种技能操作中,首先让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良好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操作任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3]所以在人文浓郁的景点感受人与自然之间宁静和谐相处的妙处,深入了解文化名人生平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了解他们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是如何努力的,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时候遭遇了磨难,他们又是用怎样的精神面貌来应对的。通过具有浓郁文化的人文景点的实地考察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结语

众所周知,职业院校重点是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作为合格的准职业人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与修养。职业院校在培养准职业人的时候一定要把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起来,这就需要重视在职院校儿科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各个高校也应该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篇9: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中价值观的渗透论文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主要的任务在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专业水平, 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影响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 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轻重有度。然而当前, 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 普遍有忽视价值观教育的倾向, 教师不会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欠缺责任感的行为也是不管不问, 只是关注学生最后的成绩。所以, 教师对于价值观教育的忽视, 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价值观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恶劣影响。

价值观念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积极有效的价值观念培养, 可以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课堂内容探究与班级活动中勇于探索未知, 在出现问题与错误时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自身行为及接触到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而且, 有效的价值观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学科知识, 为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有效贡献, 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的帮助之下, 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感。

在教学中, 很多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学习效果, 所以,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师也要自然的融入情感教育, 让学生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多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都对物理充满着好奇与向往,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怀揣热情。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被复杂抽象的物理公式与原理所击退, 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减少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另外, 由于对物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核, 给学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负担, 因此, 学生在学习欲望方面变得越来越低, 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变化, 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

二、从生态观念的角度, 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上价值观的培养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 学生是鲜活的学习主体。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主动接受知识, 并且分析知识的具体特点。对于每一位高中学生来说,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对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后, 要在生活中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社会比较, 揣摩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 从而提高学生对自身优势与劣势的评估准确度。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不断拓宽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渠道, 促进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学知识的理解深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这三维目标在培养学生功能上各有侧重, 且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互相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 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点, 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 设计更加贴合学生实际的价值观教育, 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觉察和理解, 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活动,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 使得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严格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三、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促进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渗透

在高中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 在练习题的设计创编过程中, 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 将这些生活化的元素与价值观教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提高学生对于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度。题目的难度将直接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作用, 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 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所以, 在编制习题的时候, 教师要完成这些教学目标, 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 道德素质的发展, 要让这些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让学生在实现了目标之后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促进学生认知态度能力的发展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 首先源自于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 学生头脑中对于客观事物的评价, 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也反映出来学生对于万事万物的评价标准。所以,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态度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水平。

在我国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 学生普遍存在物理难学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都缺乏对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导致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 产生了情感态度和认知思维方面的偏离,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多畏难情绪,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信。所以, 没有积极的物理学认知态度, 学生也很难对物理学习做到高效的吸收和实践。

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的学科教学要加强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培养, 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念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芬, 王春征, 张亚茹.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8) .

[2]黎东波.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 (2) .

篇10: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论文

一、注重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前必须转变教学角色,明确教学流程,要求学生单独学习后再进行组内、班内交流,最后由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教学活动的起点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时,如果直接介绍教学内容,学生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此时可以通过以前学过的感应电流、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等知识引入定律内容,因为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接着要求学生开展组内交流、分析、归纳实验现象,探讨如何通过楞次定律对感应电流的方向加以判断。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并积极参与组内交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问,给予提出新方法和新思路的学生称赞和鼓励。然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开展班级交流,分享并补充组内交流的成果,解答组内学习中残留的疑问或分歧,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扩展学生的思维,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给出总结性点评。针对学生没有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深化教学内容,适当指导、启发学生,促进其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和改善。这样教师就成功转变了教学角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生本理念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合作学习。在分组时,教师应当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构建团队,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能力、学习成绩等。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所以教学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和角色等,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互相进步,在负责自己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负责自己组内成员的学习。比如,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同学无法理解传送带速度、方向的变化对物体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布置一道经典传送带题目,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答对,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总成绩排名。这时,组内成员就需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需要向能力较差的`学生认真讲解传送带的原理,使其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另外,教师应科学引导和组织,保持高度耐心,慢慢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监督各小组的学习,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

三、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需要适当改变学习方式,将生本理念融入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作为了主体和中心,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很难区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教师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其是否能高效吸收。为解决该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能再完全依赖教师或教材,为他们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比如,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如车轮上的花纹、磁悬浮列车、给二胡的弓上涂松香、车轮做成圆的、用滑轮溜冰鞋走路等,接着让学生思考自己还知道哪些摩擦力,并让其总结摩擦力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取代被动学习,勇于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重视考核方式的优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进步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考核方式对于渗透生本理念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在每堂课中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生本理念的内容与含义制定与其相对应的发展性评价。与此同时,对课堂教学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还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观察学生投入的情感、课堂互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参与度,将这四个因素作为考核指标。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不局限于传统、陈旧的笔试答题,可以适当引入知识趣味竞赛,或者评价实验过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等。

例如,在学习完《牛顿第一定律》后,由于内容比较复杂、抽象,许多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举办知识竞赛,每组轮流出题,题目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涉及重力、惯性等,难易度适宜。教师根据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正确率等评出该堂课的最佳学生与最佳小组,鼓励学生进步。综上所述,在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物理课程中,教学目的、教学角色、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教师应当巧妙地运用这些改变向学生渗透生本理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生根发芽。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体会到素质教育的本质。

篇11: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尝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了解不同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适时做出动态调整以适应学生物理水平的变化。本文基于“初中物理创新一点”的角度,在创新教育的策略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实践表明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策略明显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

1引言

高中物理课程开设的初衷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分组讨论”、“注重实践”以及“联系生活”三个方面介绍高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以期对该领域的教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分组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在新课标改革体制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室资源开展课堂分组活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成员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真切的物理科学知识,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集体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还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电流》一章,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即《电流》一章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电流的产生与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基本的电流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电流的特性,并且会合理运用。在课程深入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在反复巩固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自由讨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与产生的原因。每个小组是一个既定的团体,教师根据小组协作的最终成果进行打分。在小组两个成员中,一人负责静电现象、一人负责静电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将讨论结果反馈给教师。各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且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会出现“有人做,有人看”的现象。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更认真。这样一来,高中物理教师的创新教学成果就会事半功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重视趣味实践,发展创新精神

中学生因为敏感性的存在,会对外界的一切科学事物的睁开“好奇的大眼睛”,对接触和了解到的物理科学有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物理实验课堂环境足够有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学习效率颇高。教师可以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情境教学,还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机会。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会选择不同的事物或活动,该阶段的趣味实践培养为他们今后的择业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标改革体制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设置趣味实践环境,增加实验器材的趣味性,充分重视趣味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创新精神。教师在讲授《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课时,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上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进入到一个“测量物体的速度”的新天地。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物体的速度,学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运动物体速度的方法,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进入神奇的物理世界。实验过程中,老师并不直接干涉学生的过程,只是作为引导者和旁观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探讨神奇的物理世界。笔者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在实验趣味实践环境下,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充满动力。该章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将这些趣味画面收集起来,整理成班级资源库并制作成PPT,日后在课堂上给大家再次演示解说,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4联系生活,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作为一门崇尚理性的学科,其意义在于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物理看作是一种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工具。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的实质在于将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物理情境,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让物理学习更加生动,学生的知识面、思维与能力得到全方面培养。课外延伸角度的正确选取更在于使教师能轻松容易的教学,使生活中的事物成为教学服务的得利工具。高中物理作为基本学科,更需要辅之以有趣的生活铺垫作引导,同时建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基本认知,不失物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的培养。在高中课堂讲授“力学”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各种“力学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原理,对弹力、摩擦力、重力有基本概念上的认知,继而依旧延续传统物理的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研读上。在此之后,以“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课堂延伸,以课堂问题将学生带入生活物理情境,在生活中自然感知物理力学知识的存在,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掌握力学知识过程中,把所学灵活应用、服务于生活,这也便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价值的本质体现。此类做法不仅一定程度上对于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的实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深层理解。

5结束语

虽然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局限性比较大,空间、时间等制约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笔者研究的创新教育教学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时间、空间问题,能让学生真实地贴近物理科学,从而培养其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8).

[2]孙玉红.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25).

篇12: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素养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主要的。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渗透需要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与人合作素养的渗透,赏识素养的渗透,平等待人素养的渗透。都是学生职业素养应具备的。

关键词:职业素养;赏识;渗透;平等待人;与人合作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包括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所谓学生的素养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简短的说,学生的素质或人的素养就是学生的质量或人的质量。而职业教育则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在职业技术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是主要的。特别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种渗透需要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在新课标中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与教师争论。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语文课改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有了一定的收获。

1与人合作素养的渗透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师生平等合作,生生平等合作,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这时学生才会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与成就感。我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对父亲的话的含义进行了分析探讨,学生各抒己见,总的看法是父亲的话是鼓舞儿子最终走下山的动力,更是指引儿子今后走出困境的法宝。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心灵互助使儿子脱离险境的追重要的因素。从文章内容、到学习方法,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学习中再次感悟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素养。

2赏识素养的渗透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同时学会赏识别人。在我的语文课上,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各样的表扬方式:口头说———“你真棒!”“你的想法太好了!”“你想象力真丰富!”;动作赞叹———竖起大拇指,微笑点头只要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赏识就会给学生足够的“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久而久之,同学之间也学会了新上和互相欣赏。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们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会赏识别人,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虚心好学的品格和精神,以至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做一个虚心好学的好员工。

3平等待人素养的渗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学生听是主流,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实质上也漠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我们老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在我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把抄写背诵等客观类型的作业交给学生自检自评。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感受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岂不乐哉。以作文教学为例,我采用下发评分要求,学生先自查,小组在互查,最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评改。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上的有点,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借助白板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让我们教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种平等待人的舒心方式。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营造轻松浓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摈弃以往把语文课堂变成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施舍知识的场所,摈弃家长制、霸道者的教风,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这样的课堂氛围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自己的修养,形成良好的素养。

篇13: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社会意识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社会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和世界,有时代感和危机感,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淡了六种现代公民应普遍具有的社会意识:改革开放意识、竞争发展协作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统一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科学探究意识。

关键词:物理教学;社会意识;改革开放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最根本的在于人的素质和人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而社会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改革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

我国每个人都要有清醒的认识,增强自主,竞争务实的新观念。

我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让学生参与教法改革。

如学完《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一章组织学生观察自家和亲朋好友家的家电情况,发现大部分家庭原来的手录机、电视机换成了现在的音响、彩电、VCD、也增添了电话、冰箱、空调等。

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体会“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的现代社会意识。

二、竞争、发展、协作意识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每个人都将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

在物理教学开展实验操作比赛,改进课本实验,课堂知识竞答等活动中,逐渐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浮力和升力》一章中,我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小实验来说明“气流速度快压强小”的原理,看谁设计得合理巧妙,大家纷纷踊跃参加,设计出五六种与课本不同的方法。

智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学生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制作也往往是多人共同协作的结果。

比如国产新型战机歼-10就是由两万多人经过十年的研制才获得成功的。

又如波音747也是由世界上五百多家公司生产零部件最后在波音公司组装而成的。

所以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优秀品格。

三、科学、技术、社会(STS)统一意识

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

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在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也应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各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实验操作、现场调查、教据分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物理知识。

比如学习了机械能的能量转化,可涉及小电站是如何发电的;学习惯性,可联系学生自己坐车的感受;学习了电磁继电器,可让学生设计报警器等。

而且教学也要随时代有所改变,尽可能地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作为教学内容介绍给学生,如低温超导体、纳米材料等。

并可让学生了解一些可以接受的物理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环保意识

早在192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宣言指出:“为现代人和后代子孙保护和改善环境,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目标。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城市中垃圾污染等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保护环境,提倡绿色GPP,实施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

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环保意识,发展人们解决和改善环境的技能,培养人们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如:让地下水评估;化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尝试对温度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也可以组织报告会介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及环保科学新成果,如韩国世界杯的足球场下埋着的垃圾,为足球场提供能源,并联系当地实际讨论山区退耕还林的意义。

五、节能意识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当今世界的三大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率较低,利用率也较低。

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量大。

我们应教育学生提高节能意识,注意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如讲到了《电功和电功率》一章时,我曾与学生讨论研究冰箱内外温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如何节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使用节能产品。

六、科学探究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推动剂;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

科学探究便是创新的具体实施。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重结果,而忽略建构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就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内容,还要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体会学习乐趣。

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就可采用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过程,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应结合事实,融会新课程理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为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不懈的努力。

篇14: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的社会意识

当今社会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地球日渐“缩小”,以知识经济为主线构成的高科技人才较量战,在向我们逼近。

科技兴国,唯一的出路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得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社会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为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物理教学中社会意识教育的渗透。

一、节能意识

能源是人类生活、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高速发展,能源的需求和消耗量愈来愈大。

目前的许多资料显示全球常规能源已面临危机,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政府已将能源问题列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因此,结合燃料的有效利用,热机的能流图等知识的教学,告诉学生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能意识

二、科技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火箭、无线电提通信常识、电子元件等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现代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超导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措施.因此,通过介绍科学家牛顿,焦耳、安培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增强学生热爱科技献身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的科技知识。

三、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四大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噪音污染,使我们居住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使人们呼吸污染的空气,饮用污染的水,吃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折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大气压”“噪音的危害及控制”、“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全球气候。

同时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能源,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保护自然掌握更多知识,使人类去开发太阳能、风能、海洋能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又无污染的新能源。

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机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全人类应重视的问题,让环保意识成为行动,保护我们人类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让它充满生机,这才是我们创造高度文明的基本的前提。

四、创造意识

创造就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它是人类好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才是具有生命的民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产,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重新设计,这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每一位教育者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发挥课堂主要渠道作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育。

如在学习《浮力》一节后,要求学生自制一个密度计,不附加任何条件限制,结果90%的同学都成功了,且分别用了四种不同的材料,学生都为这次自己的创造成果激动,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

物理实验教学是大家共认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习题教学中也不应放弃这种机会。

教师在讲授习题时要有创新举措,指导学生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多题一解,如义务教材《电阻的串联》例2: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完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后,让学生合上课本独立思考,自由解答,学生共用了3种解法(R2=U2/I2,U1/R1=U2/R2,R2=R-R1)学生在解题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当然,社会意识教育是个立足长远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只有当教师时刻树立社会意识教育观,就会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对学生渗透社会意识教育。

中考物理“社会意识类”题型【3】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下面就中考试卷中出现的注重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意识的试题归类分析.

1 科技意识

例1 (20湖南株洲)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有90%因发热而损失,而新型的LED灯(发光二极管)发光时几乎不发热,从而减少了电能的损失,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下面有关普通白炽灯和LED灯工作过程的比较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B.LED灯的发光原理是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

C.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光能

D.LED灯提高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有利于节约能源

解答 白炽灯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大部分白炽灯会把消耗能量中的90%转化成无用的热能,只少于10%的能量会成为光.所以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热能.而新型的LED灯(发光二极管)发光时几乎不发热,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提高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有利于节约能源,所以只有C的说法不正确,故选C.

点评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反映当代科技成果的试题,既是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对学生科技意识的评价.新型的LED灯(发光二极管)发光时几乎不发热,从而减少了电能的损失,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科技创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

2 环保意识

例2 (年湖南衡阳)2011年3月27日20:30,“地球一小时”活动又在全球开展,熄灭灯光,关灯一小时,向全世界发出“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地球一小时”活动号召每个人承担责任,为确保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全球许多个城市、许多人参与活动,政府、企业、社区积极加入.目前,“地球一小时”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环保行动.

篇15:高中物理教学STS的渗透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STS的渗透论文

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教育实施的目的就是要改观这一现象,它注重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机地结合,从而不再是让学生单单学习物理的死知识,而是更多地突出实验和实践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更多地体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其具体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

STS教育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STS能力,追求把科学、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能力联系起来的交叉学科教学,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高中教育目前存在的文理界限明显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扭转知识的单一和片面的教育形势。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即纸上谈兵的知识型和理论型人才,这样就非常容易被未来的职业所淘汰。而STS教育强调注重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关系的认识。因此,STS教育是当前条件下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可行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使教学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性转变

STS教育能够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动态问题及时地渗透到物理问题教学之中,使得有关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就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课本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开拓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社会和生活方面的知识、能力水平,改变教学观念,使中学物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将得到极大地扩展。

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武装我们未来的社会公民,使他们能与社会协调发展。STS教育正符合这种科学方法,它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周围环境相联系。所以,利用STS教育思想开展物理教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教育思想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好充分准备。总体来说,STS教育的实施具有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重大意义。

篇16: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历史课程的教学功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对于史实有更为全面而清晰的认知,合理的展开教学过程的设计也能够很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很有意义。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性格、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都会在这个时期慢慢形成。教师如果能够透过有效的教学引导来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很多教学知识点的领会,这也会促进学生内心的成长与成熟,这才是高质量的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发挥的积极功效。

一、充分了解学生,找到合适的渗透点

渗透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教师如果缺乏对于学生性格的了解,盲目的采取一些并没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模式,这不仅难以展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可能会收获负面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要了解学生的一些想法与观念,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找准教学内容的有效渗透点,进而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本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素材,不少内容都是很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蓝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在课堂上得以渗透。这个时期的学生通常情感非常丰富,容易被很多人或者事所感染,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对于一些典型的人物事迹加以渲染,并且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这将会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比如:可以给学生们讲鉴真东渡的史实,讲述鉴真的经历,“鉴真东渡,历时十年,第一次东渡,在官府干预下,东渡胎死腹中;第二次东渡,在狼沟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鉴真镇定自若,高诵经文,安定了众人的情绪,终于将船驶回……第五次东渡,这次很不幸,遇到飓风,船被吹到了海南岛,历时一年才返回扬州,鉴真也因病双目失明,65岁时东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这个故事中有着很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鉴真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力,这也是很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种品质。这类故事也会带给学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积极的心理素养与意志品质能够慢慢得以滋生。

二、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作为依托,这也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的一点。教师要尽可能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创设更多能够凸显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更好的环境与空间。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各种困难,这是对于学生克服困难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间的积极的合作交流,这不仅能够集合众人的智慧,这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这些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且能够为知识教学带来辅助。我在讲《夏、商、四周的兴亡》一课时,首先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材中找一找夏、商、西周兴亡涉及到的时间、人物、地点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性;然后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来探讨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锻炼如何沟通交流,当遇到困难时,由学生自己合作解决,使学生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透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这也会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好的基石,这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模式。

三、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种客观评定,教师的评价内容与评价形式也会对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带来一些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这同样能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优点与进步,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认可。同时,在教学评价时不要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关注的要素。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下,往往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且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教师的积极评价还会影响学生的心态,并且能够很好的转变学生的观念。在课堂上,教师有时可以适当增加自评或互评环节,如:让学生谈谈你认为今天谁表现的最出色?设计这样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谈出理由,深入的学习知识,也让学生学到了如何正确的、真诚的对待他人。教师要善于透过积极正面的教育评价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教学引导,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并且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吸收,都会带来很好的辅助。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合理的展开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很好的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够找到合适的教学渗透点。同时,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氛围,这样才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得以渗透。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教学评价也很重要,这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并且促进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吸收都会带来很好的辅助。

【参考文献】

[1]苗登.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S1期

[2]钱钧.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设计新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03期[3]王美华.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J].科学大众期

[4]牟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索师生互动―――以“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程为例[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年04期

[5]王剑方.以情育人以境树人―――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06期

[6]蔡晓玲.浅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J].才智2009年09期

篇17: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堂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紧紧抓住语文课堂教学这个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志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美文朗读

朗读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最直接、最有效地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美文朗读的能力,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特别是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语言精彩动人。课堂教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体会到课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指导学生提高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让整个心境浸润,体验爱、憎、哀、乐的美感,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佳作,可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情朗读,把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融汇成自己的情感,潜移默化,形成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词中的豪放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读出文中的情感美;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要读出文中的情理美。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不同课文美的特点,捕捉形象,指导学生运用生动优美的有声语言去描绘画面,让美的声音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直觉形象,激发情感,采取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方法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有效方法。

读得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读得声情并茂,营造好课堂教学朗读的氛围。于是,语文课堂教学就读出情味了,读出趣味了,自然审美教育就寓在其中。

二、让课堂教学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结合起来。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阐述问题或是设计提问,恰当地嵌入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启发学生合乎情理的“回忆和联系”。例如:学习《赤壁赋》,想象赤壁清风明月之夜,词中的意象美;聆听李白的《蜀道难》,感受“噫吁d,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壮美;学习《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从太史公汗未尝不发背沾衣的痛苦煎熬中,体会“《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深邃美……

那么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首先,善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情景,以境诱人,以情动人,寓教于乐,调动起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徜徉在自由美妙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敢于和乐于联想和想象。其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指导方法,让学生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和技巧。第三,联想和想象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能够根据一定的审美需求去创造美,抒发美的情感。

三、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深化美

语文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理解文本,正确的评价美和创造美,达到深化美的境界。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学会剖析美的本质属性,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感悟,写出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实现了一次思维的飞跃。鼓励学生大胆地深度解读文本,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我与地坛》,原来对文本的理解,似乎停留在相对肤浅的感性层面上,关心残疾人的痛苦,珍爱生命,进而倡导青年要顽强开辟成功之路。又如教育子女要通过自身设想、自省感悟,更加深刻地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事实上,解读文本,探究文本中一些体现哲理思辨和人文价值的深层意义,挖掘文本,引导学生进一步体悟文中生命的意义,对生活认识的思想飞跃,以及文中对“母爱”的理解等等。正是深厚的母爱召唤,作者才从绝望、悲观、焦灼的噩梦中挣扎出来,凭着不倦的努力,奋发向上,最终成为一位有相当影响的青年小说家,凸显了生命的宝贵意义。如此,语文课堂教学就深入了文本,评价文中审美的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起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

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创新作文,是写作审美内化过程的质的飞跃。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教学的最佳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解读,新颖独到的感悟文章就会诞生。例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一位丰富性格美的人物形象,立足文本,把握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细节描写,分析和评价杜十娘在争取自由幸福的道路上,显示了聪明机智、沉着老练的特点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美。以恰当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义愤,认识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被毁灭的思想意义。点燃起写作的内在动力,依托文本,超越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学生就可以写成有见解、有个性的好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用心挖掘,遵循教学客观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开拓,让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篇18: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语文教学营造争鸣氛围

思考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对问题有了兴趣,这时候教师更要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爱提问和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向教师发问时急切渴望教师的解答,但是我认为,此时教师不宜急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给予解答,而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分析和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归类解决,一般的情况下:

第一类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和掌握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出课文外或有时甚至是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讨论,并寻求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具有创见看法和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激励大胆创新,争取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热烈学生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的问题教师可放手将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获取满意的答案,同时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第三类问题,虽然复杂些,也许教师始料不及,但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或乱分析或给予不正确的答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善于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创新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活动,使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掌握自学本领,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执着于每一个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实施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主要是尊重学生个性尊严、尊重学生存在价值、发挥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相信他们会创新,有创新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去想象、去创造、去发展,并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理。关于创新教育方面,我很欣赏优秀教育工作者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他上课高度民主化。他在教课中,首先每篇课文学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用哪种方法进行教与学,一节课结束后,上得如何,全由学生举手表决决定,一堂课学生举手表决多的有20多次,他的这种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它的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创新教育的做法,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篇19: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总结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专题 素养高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