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思考论文

在逃柿子椒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对高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思考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在逃柿子椒熊”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高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思考论文(共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对高中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思考论文

任何学科都是在概念的基础上某种关系的推理,因此高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也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要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上去从事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形成牢固而且正确的物理概念,并让学生在教学中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这对于高中物理课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变高中学生觉得高中物理难学的一种尝试。由于高中物理学的抽象性、强逻辑性,要使学生自然形成不难学的自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物理学的抽象与强逻辑都要从概念开始。可以从概念进行探索并进而掌握规律,逐步让学生感觉物理不是难的,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下面就从实际的教学体会来说说笔者的教学探索。

1立足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物理老师都是分科过后的老师,也就是理工科思维很强,但人文学科性思维欠缺,致使这些教师一贯有这样的认识:教学从纯粹的单学科开始,很少注重学生的当前认知情况,喜欢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来弥补学生学不会的情况,殊不知,这种方法短时间内是有效果的,但从长效上来看,最终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被磨平,学习效果降到最低。要想真正让学生对高中物理有兴趣或是培养起长效的学习效果,我们有必要先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立足人类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形成概念,让学生从感性材料认知,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概念并掌握规律。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笔者在听一个老师的公开课时,就听到这位老师给出的感性实例:当一个身高体壮的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小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这样的生活实例就是感性的,那么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不是那么的高深,不是和生活脱节的,自然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的疑问?”在此前提下的探究活动由于先前生活实例的刺激而热烈并具有实效,这种探究的刺激与优秀的效果,不仅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内部动机。所以这个老师的本节课最后反映是优秀的。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授物理概念时,也就是物理的起点时,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从学生生活实例中去寻找具体而贴切的事例,就会给我们的课堂添彩,就会让我们的课堂实现高效。所以从概念做起,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当然在物理教学时,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我们所呈现的事例要是学生熟知的事例,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用另一句话说就是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立足感性,走向理性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除了要给学生感性的生活实例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也就是说要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素养。这也是学生从概念入手,掌握规律的关键。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学生主体的不同导致不同结论性时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同时从教育学理论上看,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不同的现象因素给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这也是导致不同结论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我们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或者是受到相关因素的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上,如果学生就只是从打点器上看到现象,不会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排除打点上的误差,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理论产生错误的认知。

3立足结论,形成概念

在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让他们在自己实践或前面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般性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概念或是规律性的最终结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上述要求过高的话,但至少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具体性。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篇2: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论文

对于学生而言物理这门学科是比较困难的,而教师如果能使这门课的教授上有所提高,是有规律可寻的。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物理规律教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只有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课,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导入新课必须具有绚丽多姿的艺术色彩,必须讲究“新”、“趣”、“巧”。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学习物理规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物理规律 课堂教学 解决问题

学习物理规律时,要帮助学生明确,运用任何一个物理规律的基本思路,都应从规律本身中寻找,并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清运用规律的思路。比如对动能定理的运用,应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研究对象所受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除此之外,用资料导入(如物理学史料、科学家轶事、故事等),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巧妙的.选择和编排来引入新课,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热辐射”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煤灰救命”:“19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原封住了归路,船员们想了很多办法——挖、炸、锯、砍,冰层岿然不动,一切‘武力解决’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有位学者提议,把船上的煤屑、煤灰都铺在冰原上。奇迹出现了,冰开始融化,船线得以开通,船员们得救了。为什么煤屑、煤灰能使轮船摆脱困境、挽救船员呢?大家听了这节课就会明白了。”通过这个故事,生动地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思维顺着故事的情节进入学习物理的轨道。物理是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学科,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如果能在课堂上多举物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就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有用”,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比如磨刀时为什么要往菜刀上洒水?这是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会使钢铁的硬度降低,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可以使刀石间的热量被水带走,这样刀口的温度升得就不会过高了。像这样与物理知识有关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应当能解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很有好处的。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

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

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二、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可应用“合理推理法”。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

三、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比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由动能定理推导出来的,动量守恒定律是由动量定理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来的。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

四、物理模型教学方法

物理学所分析和研究的问题往往较复杂,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物理学中常采用“简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一个“理想化”模型。理想模型方法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模型很多,有的是对研究对象的理想化,比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理想气体等;有的是对物理条件的理想化,比如光滑、轻质、不计弹性、理想电表等;有的是对物理过程的理想化,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弹簧振子和单摆)。如果学生把这些理想化模型建立起来了,那么就能解决很多物理问题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综合题,由于物理情境比较复杂,已知条件多(有些已知条件还比较隐蔽),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及物理规律也比较多,一个缺乏经验的学生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而,教师要把自己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应用于实际,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教学中就像一台文艺晚会的导演一样,有效地调控着教与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高海山 高中物理新课改中体现的教学新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06期。

[2]魏越峰 浅议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与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07期。

[3]何必安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年,24期。

篇3: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理学科的教学也在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整体的认识,科学制定阶段教学目标

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必须制定出不同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地有长远的教学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高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规范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差异很大,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科,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找到快乐,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在高一就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前认真预习,知道这节课大概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上就有针对性地听,效果肯定很好,课后加以训练,使课上的内容更容易巩固。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训练。另外,对基础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譬如:必修一的第一章《运动》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最后,让学生学会规范。规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思考问题的规范,也就是应该怎样思考问题,思考的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思维就会非常混乱。另一方面,解答问题的规范,让学生在答题时书写工整,逻辑严谨。高二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课堂效果。要想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课,有针对性地选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节课,课后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另外,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二的学习,是为高三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才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高三阶段主要是综合应用,注重知识类比、总结、迁移。高三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复习时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结构,知识点间的联系、迁移等,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难点。往往复杂的问题会出现很多的'知识点,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怎样串联才能把问题解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好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并能解决。这样,学生对物理的复习会越来越有兴趣。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能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总结出的方法、结论等,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关键要引导好学生怎样去总结,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近几年高考大多数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来源于日常现实生活,在复习时,教师要注重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应该用什么样的物理规律来解决。

二、注重团队协作,让课堂更和谐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更好呢?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教育的观念要学会转变,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点滴。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以成绩来定学生的好坏,成绩好、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我们要肯定和表扬,但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也要鼓励,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样,学生会充分地信任你,会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相互协作,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的氛围会更融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协作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毕竟有限,怎样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我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相互协作,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能主动与别人合作,就能取长补短,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进步会越来越快。

三、注重教学过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

物理的课型有很多,基本分类有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评讲课、习题课等,不同的课型教学模式肯定会不同。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对于一些新授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教学,譬如:“楞次定律”的教学。前面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楞次定律主要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首先,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感应电流有方向,怎样来判断它的方向呢?然后,进行猜想: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再次,用实验验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量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来进行教学,但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不让一位学生掉队。选题时也应该分层,我可以在题目前标上“必做”和“选做”,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反馈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做题、回答等反馈,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无止境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才能更高效,更完美。

篇4: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概念是构建物理知识大厦的脊梁,我们要学好高中物理概念,首先就要对物理概念及其分类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也是有法可循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学生;感知

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是学好高中物理,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之所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概念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物理概念”,就是人脑对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生成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的生成是人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其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将构成概念的内涵,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和对比组成了概念的外延.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性反映,包括电荷、理想气体、匀速运动等;另一类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量描述,包括质量、电流、位移等,这一类一般又称为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保持和提取,因此笔者也将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分成习得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本文重点谈习得这个环节的策略,学生概念的习得过程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对应的习得策略主要针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项内容.

1.实验感知策略

所谓“实验感知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实验器材将某些现象反复重现,让学生通过感官来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进而提炼出对应的物理概念.实验感知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观察是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和物理仪器,对有关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获取相应的感性信息,为掌握事物本质积累对应的素材;(2)推测,推测是学生整理收集的信息,并由已知的结论对某些未知结论进行推测和判断,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概念化的猜想;(3)实验,实验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它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各类物理仪器或材料对已有推测进行验证,从而证实概念在对应范围内的正确性.例如,有关“机械振动”的概念,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树枝晃动、浮标起伏、钟摆摆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对应现象的共同特点;教师由此告诉学生这就属于“机械振动”,并鼓励学生推测出:机械振动就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进行的的往复运动;教师再通过实验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的运动情形,由此引导学生科学地建立“机械振动”的概念,并且逐步认识到“平衡位置”、“往复运动”、“回复力”等附属概念.

2.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在系统化学习物理之前,学生会自发地对生活现象或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一些概念,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体系,这里面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与物理现象有关,但是这些物理类的前概念往往由于其过于肤浅和主观,因此存在着不合理性,它们对科学概念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概念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转化前概念,相关策略就是所谓的“前概念的转变策略”.前概念转变策略的实施程序包括:(1)暴露,前概念一般具有隐蔽性,在组织概念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暴露出来,由此激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认知体系的动摇,为新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2)批判,通过实验、逻辑推理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前概念的'错误,由此产生重构概念的需要,同时批判前概念过程也正是新概念逐步建立的过程,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和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提问:一张纸和一枚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会更早着地?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回答硬币先着地,这就是前概念的暴露过程;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将纸揉成纸团后与硬币同时释放,却得到同时着地的结果,该现象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直接批判,学生对落体运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强烈,其后教师再通过毛钱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3.分层理解策略

分层理解策略是学生围绕所学习的概念,先通过现象来把握住核心,然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来分析其共性特征,再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并理解和运用概念.该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包括:(1)明确现象;(2)抽象概括;(3)总结结论;(4)理解运用.例如,在学生对“动量”进行学习时,教师先通过情境创设来让学生明确现象:小孩和大人相撞,谁容易摔倒?学生通过分析之后,明确彼此作用的效果应该由质量和速度乘积来决定,由此总结出概念:动量,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乘积.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处理中,对动量进行运用和理解,进而明确:动量属于矢量,其运算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动量属于状态量,对应某一时刻和位置;动量具有相对性,要明确参考系;动量的单位是kgm/s.当然,我们的概念教学,也切不可一谈概念、规律,就是实验探究,某些理论规律适合让学生在严谨地数学推导中实现规律认识的,这还是要求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理论推导来进行,由此才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规律.一旦教学方法得以确定,课堂情境的设定基调就确立下来.一般情况下,启发分析教学适合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新课;而讲授式教学则适合创设信息类情境,探究式教学自然需要营造探究型的情境.高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学习时,务必要匹配物理概念的具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物理课堂的价值,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篇5:对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论文

对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论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我省已从全面开始使用新教材,高中物理采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教科版”),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设计的探究实验较多,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较高。物理学本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实验起到了重要作用,物理教学自然也应该还原它的本色,要以实验为基础。

如今,新课程的主旨在于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物理课程。在物理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我觉得不能为应试而教学、为实验教学而教学,可以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人教版教材每章几乎都有实验探究课题,我们就应该充分地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品尝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实验探究法呢?所谓的实验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应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或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加以应用。如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习惯性行为呢?

一、利用课本资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比如高中物理必修1“走进物理课堂之前”,提到了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情况,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是质量不同的物体往往下落的快慢并不一样,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个研究课题,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去研究一下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的情况是否有区别,并研究它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一个星期后组织一节课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学生无形中就成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这样的研究对后面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也很有好处。这样的一节课学生很活跃,也很积极,对物理学习也更有信心、更有兴趣了。

二、利用生活实践,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

学生对某些问题引起了兴趣后,就相当于明确了某些实验目的,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来策划、设计实验和选择器材。比如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后给学生设计一个问题:飞行员对反应时间的要求是多少?怎么知道自己大致的反应时间?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各种想法,说明理论依据并选择器材进行各种实验。还可让他们去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招飞过程中怎么测试学生的反应时间,飞行员们又怎么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

这样学生对自由落体规律知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实验过程,做个用心的观察者,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有的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好玩,实验课很容易变成放鸭子。当然,如果学生充分利用实验“玩”出一些名堂来,我们应该加以鼓励。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会这里碰碰、那里摸摸,做了实验也不知道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结果实验做完了也不知所以然。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不能完全束缚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课本和上课要求,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要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去猜测、验证,在具体实验中大胆操作、读数、记录。也不能老担心学生会把仪器弄坏,从而限制他们的一些操作过程,要适当放开手,只要操作规范以及正确使用仪器,允许他们的操作过程有别于课本,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实验中,课本是利用钩码来做这个实验的,但效果并不好,我们可以参照以前课本上的实验过程来设计学生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按照参考实验步骤,用两根弹簧秤来拉作为两分力,有些同学偏偏不用两根来拉,故意只用一根而另一根用手或图钉来代替。也许有些教师一看到这种现象便会生气地说:“为什么不按课本要求来做?要求已将步骤写得清清楚楚了!”甚至有些教师会斥责其捣乱。其实学生这样做正说明他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像这种现象应该鼓励,我们要做的是和他一起思考这样做后能不能实现我们的实验目的。即使实验失败了对他而言也是一个收获,可以鼓励他去思考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还会觉得无聊和无味吗?

四、利用实验过程,做个更主动的探究者,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究表现为三种形式:

(1)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深入研究;

(2)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

(3)发现一种现象后,便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

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做一些思考,并把它形成于文字,写写小论文。比如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情况,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质量相差很大的不同物体下落情况一样呢?这就是由一种现象想到了它的反面。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为什么人碰到高压电会被电死而小鸟站在高压电线上却平安无事呢?

学习物理如果能在有足够兴趣的.基础上把握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将是轻松的、积极的、更高效的。用好实验教学对推动物理教学的改革、对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在实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对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教育过程本身也有了全新的感受。“过程即是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是走向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将教育过程看作是把凝固文化激活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意识到经验型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们还应成为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篇6: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的论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

1.转变课堂角色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习的过程也显得比较被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转变这一思想,将自己定位成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替代以往的“传授”,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

2.转变教学方法

(1)重视提问的互动作用。教师应该做好备课工作,提前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亮点,设计出一些问题用于课堂中,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形成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2)认真地研究和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显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材的“迷信”是不可取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也已经过时。教师只有在充分发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趣味性地讲解课本知识,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有效传递物理思想。

二、重视网络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利用广阔网络资源的具体形式,这不仅可以拓展知识,还能够活跃课堂,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平台。多媒体可以展示图片、声音和立体的动画,这些丰富的内容能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例如让学生观看模拟的自由落体运动、磁场匀速圆周运动、电场内平抛运动等过程,利用动态的视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奥妙,这可能比教师直接的语言描述效果更好。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的物理课堂会变得更加精确,也更符合课堂对互动与交流的要求。另外,还可以利用物理的实验性质,在学生拥有扎实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理论融入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体会到学好物理的实用性。比如测量重力加速度、探究音调与频率关系等等。

三、小结

总之,新时期的物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趣味的教学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并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7: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分层次教学的思考论文

一、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分层

高中物理分层教学不仅要做好学生分层,而且还要做好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课后作业等方面的分层,而对于学生分层这一基础性分层,本文不再一一赘述.在高中物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的层次与学生层次一一对应,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进步与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学习好的学生会觉得简单,而学习差的学生则会觉得很难,所以,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各个目标之间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逐层地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部进步.例如,进行“机械能”教学时,笔者为A、B、C三层学生设计相应等级的教学目标,1.全面掌握和理解不同机械能的计算公式;2.掌握不同条件下不同能的正确转化;3.动能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A层学生的目标是只需全面掌握第一个基础目标即可;B层次的学生则要在掌握第一个基础目标的同时,完成第二个目标;而A层次的学生就要完成全部三大目标,特别是第三个拓展性目标.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能够在顺利完成相应目标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分层

分层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要确保一堂课既有针对全体学生的环节,又有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环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环节以基础教学为主,而面向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环节则以拔高练习为主,推动学生的整体提高,对于C层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物理学习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因此需要教师的重点关照和指导.B层次的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只需为他们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即可.而A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只需在完成基础性学习之后,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合作学习,让他们能够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对A层次的学生要设计更高的学习要求,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推动他们向更高水平迈进.例如,进行“摩擦力”教学时,笔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内容:(1)如果用雪橇在水平冰道上运送木材,总重量为4.9×105N,一匹马拉雪橇匀速前进的水平拉力为980N,请问冰道与雪橇之间的摩擦因数为多少?(2)假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角度为30°滑道匀速下滑,那么滑道与运动员之间的摩擦因数是多少?对于C层次的学生只需利用所学公式计算出(1)题的答案即可,而对于A、B层次的学生不仅要正确计算出题(1)答案,而且要计算出题(2)答案,让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物理的课后检测分层

课后检测可以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高中物理分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后检测分层的重要性,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要将作业分为两部分,包括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基础部分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必做题,拓展部分则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对应同一知识点根据不同要求,设计难度不一三道小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相应等级试题.对于C层次学生而言,在做好基础题的前提下,要选择一道简单的拓展题来做,这样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让他们有所进步.对于B层次的学生而言,就要做最少两道拓展题,这样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得到显著提高与进步.对A层次的'学生而言,在做完基础题的同时,还要做完全部拓展题,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迈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布置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课后作业时,笔者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C层次学生只需做好课后题,B层次学生既要做好课后题,也要完成一定量的拓展题,而A层次的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和课外延伸题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模拟考试题目,这样将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此外,在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确保分层教学实施的高质量.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让学生在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现提高与进步.另一方面,教师一定要将分层教学理念贯彻于教学始末,精心设计教学,科学组织课堂,一定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实际,为他们创造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做好上述两方面,才能确保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高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分层教学应有的课堂作用.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坚持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基础上做好学生分层,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的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篇8: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的思考论文

摘要:高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尝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了解不同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适时做出动态调整以适应学生物理水平的变化。本文基于“初中物理创新一点”的角度,在创新教育的策略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研究,实践表明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策略明显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

1引言

高中物理课程开设的初衷就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分组讨论”、“注重实践”以及“联系生活”三个方面介绍高中物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策略,以期对该领域的教学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分组讨论,激发创新思维

在新课标改革体制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物理实验室资源开展课堂分组活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组成员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真切的物理科学知识,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集体的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还提高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能力。例如《电流》一章,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即《电流》一章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电流的产生与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要求学生在基本的电流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电流的特性,并且会合理运用。在课程深入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在反复巩固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自由讨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与产生的原因。每个小组是一个既定的团体,教师根据小组协作的最终成果进行打分。在小组两个成员中,一人负责静电现象、一人负责静电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将讨论结果反馈给教师。各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并且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讨,不会出现“有人做,有人看”的现象。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比自己单独完成任务更认真。这样一来,高中物理教师的创新教学成果就会事半功倍,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重视趣味实践,发展创新精神

中学生因为敏感性的存在,会对外界的一切科学事物的睁开“好奇的大眼睛”,对接触和了解到的物理科学有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物理实验课堂环境足够有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学习效率颇高。教师可以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情境教学,还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机会。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会选择不同的事物或活动,该阶段的趣味实践培养为他们今后的择业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标改革体制下,高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设置趣味实践环境,增加实验器材的趣味性,充分重视趣味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创新精神。教师在讲授《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课时,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上开展,让学生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进入到一个“测量物体的速度”的新天地。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测量物体的速度,学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运动物体速度的方法,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进入神奇的物理世界。实验过程中,老师并不直接干涉学生的过程,只是作为引导者和旁观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探讨神奇的物理世界。笔者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发现在实验趣味实践环境下,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充满动力。该章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将这些趣味画面收集起来,整理成班级资源库并制作成PPT,日后在课堂上给大家再次演示解说,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4联系生活,增强创新意识

物理作为一门崇尚理性的学科,其意义在于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物理看作是一种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工具。高中物理创新教学的实质在于将学生带入一个熟悉的物理情境,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让物理学习更加生动,学生的知识面、思维与能力得到全方面培养。课外延伸角度的正确选取更在于使教师能轻松容易的教学,使生活中的事物成为教学服务的得利工具。高中物理作为基本学科,更需要辅之以有趣的生活铺垫作引导,同时建立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基本认知,不失物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的培养。在高中课堂讲授“力学”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各种“力学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原理,对弹力、摩擦力、重力有基本概念上的认知,继而依旧延续传统物理的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课本知识的研读上。在此之后,以“生活化”的角度进行课堂延伸,以课堂问题将学生带入生活物理情境,在生活中自然感知物理力学知识的存在,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掌握力学知识过程中,把所学灵活应用、服务于生活,这也便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价值的本质体现。此类做法不仅一定程度上对于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的实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深层理解。

5结束语

虽然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发挥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局限性比较大,空间、时间等制约是不可避免的。本文笔者研究的创新教育教学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时间、空间问题,能让学生真实地贴近物理科学,从而培养其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8).

[2]孙玉红.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25).

篇9: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论文

1、前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重科学探究,不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实际应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探究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2、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具体而言,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等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3、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3.1 探究氛围须民主、自由、宽松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营造高度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极其重要。

首先,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被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将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课堂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营造平等开放式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和信任,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2 探究过程须循序渐进

1)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2)合理启发,适时设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如果遇到某些内容学生不太了解,教师就需要及时加以引导。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要制订好计划,就要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表格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做事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探究的结果。教师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从中选择最佳。对设计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加以积极的指导。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准确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5)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并改进探究方案。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3 探究评价须过程化、多元化

探究式教学注重过程、情感、交流与合作、科学精神。因此,在评价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变,以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首先,注重过程评价。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主要体现在探究过程中,因此要根据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方案设计的周密性、探究的实效性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其次,注重多元化评价。

①平时考查与考试相结合。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能力是一个人稳定的、潜在的、综合的心理特征,能力测验具有受记忆力影响较小,并且无法突击准备的特点。

④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定量分数值,还要注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情感因素,如学习态度的变化、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等。这些都可以用定性的专门术语来描述评价。

⑤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实现自我目标。

此外,探究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是相对而言的,它们之间并不排斥,两者常常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只有灵活地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优势互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助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10:少数民族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及应对思考论文

1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设施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通常都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当地经济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当地高中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阻碍了教学投资的途径。存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陈旧、物理实验器材不完善等问题,使得一些应用的物理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不能给予学生直观的物理知识感受,阻碍了物理教学实践的开展,从而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

1.2课程设置不科学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物理教学水平提不起来的间接原因。一般情况下,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学校物理教学的现状以及本校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从而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传授物理知识。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的课程设置只是按照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简单的设置,从而导致当地高中物理教学水平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教师不能够有效培养的学生的同时,学生也不能有效地吸收和消化知识。

1.3教学计划不合理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物理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物理知识,然后渐渐地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但是在经济、知识、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落后的教学计划显然是不够的,难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4缺乏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缺乏是高中物理教学水平提不起来的直接因素。一位具有高素质、高情操、高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授学生知识,同时还能根据课堂的形式,采用有效的方式带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物理知识带来的魅力,全方面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吸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更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通常都是经济落后,生活、教学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致使当地的教师资源不稳定,无论是当地高中还是各个阶段的学校都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从而导致高中物理教学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1.5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整个学习过程要保持一个严谨的态度。但是由于物理枯燥的学习过程,多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保持厌学、消极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保持一个这种态度,那么教师不仅无法有效的开展物理教学,学生也会一直的堕落下去,从而让物理教学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主要有消极、害怕、厌倦等一些学习态度。

1.6缺乏实验课

物理是一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学科,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上,更多的实践应该在是物理实验当中。但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一般情况下的物理教学都没相应的实验,不能将物理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2优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案

2.1增强师资力量的投入,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我国的教育部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到当地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必须加大当地的教师投资力度,根据少数民族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援助计划,最大化改善当地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果当地的高中教师资源得到了改善,那么势必会提高当地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能够合理、有效、科学地开展物理教学。

2.2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我国高中基础教育的根本出发,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高中教学中教学方式的不足。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出发,让高中物理教学能够鼓励学生去创造和想象,在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了自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2.3构建物理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欲望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物理学生的教学氛围。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就应该提升学生课堂的主导地位。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数课堂的主导者、引领人,学生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不会去自主思考问题。

2.4增加物理实验教学的次数

物理知识是要体现在实际生活当中的,所以说,实验是组成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最吸引学生的环节。教师在课堂当中尽量做一些物理实验,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次数,为学生创造学习物理知识的意境。例如,在进行大气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个小实验,用纸片将装有水的水杯倒过来,之后将水杯倒过来,纸片不会掉下来,水杯中的水也不会滴出来。通过这个小实验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转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物理教学的过程比较枯燥无味,但是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枯燥,而是愿意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3结束语

在对人才日以需求的今天,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应该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只有培养出有效的少数民族人才,才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从而促进当地的发展。

作者:李秋林 单位:拉萨那曲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梁周昌.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李秋林.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66.

[3]赵银兰.基于蒙古族文化生活的中学物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

[4]麦麦提吐尔逊?努尔麦麦提.新课改背景下喀什地区少数民族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

篇11:对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对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论文

摘要:分层教学的优点在于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所有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更好地开发其智力潜能;同时,分层教学也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分层教学;学生主体;教学管理;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些都是因“才”施教的理论依据。分层教学则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进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即“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针对开设平行班并“统一教学、统一指导”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策略,是兼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才”施教并促进所有学生最好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故“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重要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分层教学中学生分层、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等过程的实施,有利于所有学生水平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高专会展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生源层次不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据初步统计,目前上海设立会展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三十余所,大部分都开设了会展英语专业课程,有些学校已经招收了数量可观的学生,但其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师资力量稀缺、资格标准不明确、会展专业英语教材系统不健全、教学手段缺乏创新、重国家考级英语而轻会展专业英语的学习。显然,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任重而道远。根据我国目前高职高专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并结合世博会的大背景审视高职高专的会展专业英语教学,不难发现,在口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合作交流模式下的分层教学成为一种逻辑的必然。教育部高教司57号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而分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能同时用母语和英语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思考、学习、工作并进行交际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职高专《会展英语听说》分层教学实践

笔者第二学期的授课班级为08会展1班(32名学生)及08会展2班(34名学生),课程名称为《会展英语听说》。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包括会展英语口语在内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尚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高专会展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故笔者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自9月起至6月,以《会展英语》(听说篇)为教材,实施了分层教学的实践活动,即通过为不同学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难度有别的课程内容以达到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程度的班级学习的目的。笔者根据学生20该门功课的综合成绩,结合《问卷调查》中的本人意愿,将学生分为实验班(s班)和对照班(d班)进行授课。分层教学在我院尚属首次尝试,总的来说,其教学实践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并考取了相关证书;中等水平以及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改进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其学习潜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掘,更重要的是,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概言之,笔者通过“合作交流模式下会展专业英语口语分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即采用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反思教学实验研究法,针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把会展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作为研究客体,深入调研,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分层教学入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积极探讨适合高职高专的会展专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服务于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工作,拟为未来我国高职高专专业英语(如会展英语)口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二、对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

(一)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学生主体多层次、目标设定多层次、教学过程多层次、考试评价多层次等情况决定了其工作的难度,故在实施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如学生对分层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等,故教师应对分层教学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并认真研究以寻找有效的对策。

1、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负担或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或放弃学习,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问卷调查并告知学生,分层教学是以学生能否取得进步为判断得失的标准,是为了全体学生共同、最好地发展。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即分层主要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资源。在学生做出选择前,教师把各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并且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定位。作为大学生,学生们独立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都较强,也比较理性,因此教师可以相信并尊重他们的选择。笔者还建议,对班级应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而不是“好班”、“差班”或“a班”、“b班”等名称。

2、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选择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及手段,对于能力与水平有差异的个体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法:

(1)对于学习兴趣较浓、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建议教师在讲授法之外相应地采用讨论法与研究法,鼓励他们发现学习,自主学习。

(2)对于对英语缺乏兴趣,基础薄弱且自控力差的学生,教师要在严格要求、加强督促和检查的同时,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放低起点,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从提高兴趣入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安排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对词汇和新知识进行趣记巧学,创建轻松快乐的学习英语的氛围;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和爱心,热情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信心。

3、分层教学后学生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d班(即对照班或传统意义上的“差班”),有时缺勤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因为固有的学习习惯比较懒散,缺课是“家常便饭”;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没有进所谓的“好班”而自暴自弃;有些纯粹逃课的学生即使到教室,也不会认真听讲或积极互动。这部分学生十分典型,他们基础差,对学英语几乎没有任何兴趣,于是采取或消极或反抗的方式拒绝学习。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否则容易造成所有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这也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尤其要避免的问题。

4、学生对于层别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因此分层要注意灵活性,教师应以动态的眼光对待分层,要允许学生做出改变。我们采取试听两周(6课时)的方式,即学生在两周内可以随意换层听课,通过亲身感受确定自己的选择。确定后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是会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经过一个阶段(如以半个学期即8个教学周,24课时为第一阶段),对变化较大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但不建议调整幅度过大或调整频率过高。

5、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分层教学。对于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要淡化对“分”和“层”的看法,即教师不必在学生面前过多地强调他们是哪一个层次,应该做些什么,尤其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例如,不建议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过多地使用“我们是a班(或实验班),所以我们应该……”等语言,以免在学生心理方面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但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层次的目标和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效把握,避免流于形式。其次,分层教学要求教师要更深、更广地钻研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这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势必会增大,课内外管理的范围也会拓宽,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及时沟通、精诚协作。建议教师帮助学生或参与建立班级学习的网络互动平台,如飞信、qq群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学习,也方便教师通过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答疑解惑的同时,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1、为了使分层教学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校方应在加强教学环节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包括试题库、考生档案等在内的分层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和以校为本的课程教学体系并进行与本校教学研究相适应的专业英语教学的专门研究。

2、校方可以通过教学督导组织的'座谈、教学观摩、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汇集并科学处理和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原有教学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程序,从分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通过合理设立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然后进行量化分析和控制,为完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使教学管理和评价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权威性。

3、分层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要求很高的工作,故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刻不容缓。首先,校方要关心教师,合理减轻教师工作量,丰富教师业务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分层教学活动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标准、教材实践等多方面的学习、研究和探讨。其次,校方需增强师资,制定并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创新、积极参加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支持在校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外出访问进修等。

4、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托,它决定了教与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故尽快编写适用分层教学的教材显得尤为迫切。现在分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授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选择的教材,是根据所教班级进行内容或形式的选取而没有体现“分层”这一需要,所以笔者建议,分层教学应依据教学大纲,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分层教学教材编写小组,根据教学的各“层”目标,进行教材的编写,以配合分层教学的实施和考核。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教材的编写应特别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尽量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水平,注意教材的思想性、趣味性、实用性,把握好教材的正确导向,不要为“编教材”而编教材而使分层教学教材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三、结束语

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随着教育观念、教学设备、教学管理以及师资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分层教学的天然特性,即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已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解决英语教学质量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在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方面发挥了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又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达到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使学校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和谐教育的发展,在新的教育时期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brown,gale.discourseanalysi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brown,h,h.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regents,1994.

[3]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绮,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姜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9).

[6]金花漫.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5(3).

[7]李玉明.分层教学之管见[j].教育探索,(3).

[8]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2: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对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

文/赵彦军

摘 要: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的过程,这些因素通过课堂45分钟教学得以勾连和融合。教师应从教师、学生、备课、上课四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学生;备课;上课

执教高中物理多年,我所理解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勾连学生与教学任务的媒介与桥梁。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学生的学情与学历、教材的整合与难易等,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从教师、学生、备课、上课四个方面,谈谈我对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优秀教师贵在不断反思

优秀教师不会教死书,他们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段,都会做出反思。高中物理新课改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物理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一个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订补救方案。

另外,我一直坚持一课一研,即争取与其他教师每次课前交流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课后汇总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逐渐养成了学习吸收他人的教学思想,反思调整自己教学失误的习惯。这对自己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

二、学生――以生为本强调了解学生

经常听老师们说,对自己任教的几个班的学生分不清、认不全,然后感叹自己年纪大了。年纪大、记忆力衰退这都有情可原,但对于自己的教学对象不清楚、更不深入去了解,这其实是很危险的。

了解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对全班学生整体学情的把握,然后应该是分层次研究,最后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了如指掌。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够谈如何去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物理学科方面的优势与欠缺之处,最后才有可能对每一类每一位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关于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全面快速地把握学情,我有以下几个做法:

1.利用课前、课后、自主自习、空堂等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时间,分批分类找学生谈话,并关注他们的学习、听课情况,()询问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在哪方面需要老师的指导等。

2.在有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要老师解决时,我们必须抓住机会,除了帮助他们解决好这次的问题外,应多问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看看学生掌握的如何。由此把握这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想动向等。

3.对于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检查和评改,尤其要汇总本次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由此来推知学生近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了解到教师自己在讲课时哪些地方没讲清,没点透,便于做好下一步的教学调整。

三、备课――课前备课重在双向结合

我们在把握了学情的基础上,课前备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研究教材,每一节在整个章节中有什么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避免低效课堂,争取课堂不留遗憾。

在学生于教材之间,教师要发挥好勾连与媒介作用,体现在备课上必须做好学情与教材的双向结合,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方案时,有两点很关键: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力求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与接受能力出发,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问题除了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外、尽量联系生活,尽量有趣一些。在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时,教师要预见到学生在什么地方会卡住,如何进行引导和点拨等。

2.提前预见学生实验中的成与败。在实验项目和数量上,现行的物理新教材比旧教材都有所增加,尤其是探究性的实验。教师设计的实验要力求直观、形象、有趣、有效。备课时教师还要明确哪些实验会让哪些学生去独立设计和操作,通过实验,我们要让学生得到怎样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中有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等。毕竟,游刃有余的课堂状态,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期望的。

四、上课――高效课堂注重启发点燃

我们的课堂不是塞满,而是启发是点燃。启发学生的物理思维,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情境设置得新奇一些,更易于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学习“自感现象”时,我先用实验的方式导入本节内容,并设置这样的问题:由通电线圈中自身电流变化所引起的磁通量变化,是否能引发电磁感应?学生都很好奇,我安排大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实验后,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了实验的感受,通过学生亲自感受电压的威力,他们对本节内容的印象十分深刻。

本次实验,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电压的探究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高效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沈建民。高中物理学习策略及其教学对策浅探。中学物理教与学,(3)。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实验高中)

篇1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论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思考论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侧重于物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与开展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规律学习的动态化和灵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妙设计探究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要想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首先要设计针对性的探究问题.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探究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紧扣教材,有效的分析学情,并且整合相关的教学因素.探究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新鲜感,具有探究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并且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做到难易适中,数量适当,这样才能大大的优化探究式课堂的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设计的高中物理探究问题要经得起学生的探究,让他们不断进行假设和验证,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物理教师的课堂讲授,多数都是陈述性讲解,要真想设计出有效的探究问题,需要花费一些精力.针对探究问题,教师切勿为了问题而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目标性.比如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生活,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和研究是可以解决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规律》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面,你发现没有,打开一盏灯时和打开所有的电器时,灯光的`亮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学生依据生活常识回答:“不一样,因为开的电器数量越多灯光越暗.”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进行总的评析,经过问题的探究和教师的评析,让学生明白一个物理现象:并联的电阻越多,总电阻就减小,电路中的总电流就增大,导线电阻分得的电压就会增大,电灯分得的电压就会减小,从而变暗.这样通过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不但让学生了解了生活常识,还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针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教师也可以巧妙的利用物理实验进行问题设计,也可以针对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等等.

二、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在探究中习得知识

针对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要想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并且敢于探究.物理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的辅助者,一方面需要有效的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既定的问题探究情境下习得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在探究的轨道上寻求结论.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可以从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实验入手,让学生不断的提出新问题,预设新假设,然后汇总相关的信息进行答案的挖掘.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是物理老师会引导,尊重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勇敢探索.比如学习《电阻定律》时,教师可以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路灯经常坏,即使安装质量好也是如此,经常出现被烧坏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呢?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生生讨论.原来发现这个和上述灯光变暗的问题物理原理是一致的,只不过是逆过程而已.假如学生是维修人员,让他们紧接着在思考如何延长路灯的使用时间呢?有的学生通过思考说:“并入一个电阻.”教师举例子证明并联一个电阻是行不通的.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找出最佳方法,把两盏路灯串连起来.这样,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学生能层层深入地进行探究,并且在探究中习得知识.

三、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物理实验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发现很多新问题还能尽快的习得知识,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开展探究式授课的时候,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巧用知识迁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实验中,测定某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以及一段电阻丝的电阻率ρ,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ab是一段电阻率较大的粗细均匀的电阻丝,R0是阻值为2Ω的保护电阻,滑动片P与电阻丝接触始终良好.问题1螺旋测微器测得电阻丝的直径见图2,则d=.问题2闭合电键,调节P的位置,将aP长度x和对应的电压U、电流I数据记录如表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U-I图象,可得E=V;内阻r=Ω.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作U/I和x关系图线.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最为强烈的,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升探究式授课地有效性.探究式课堂真正的实现了课堂的回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巧妙的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给与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探究的方向;利用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大大提升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14: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论文

浅谈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论文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①。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可以断言,能否遵循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宋晓梦.顾明远:中小学应分别侧重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N]光明日报2009,08-25.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王策三教授在《关于研究阐明教学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关专题 高中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