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呼唤师生交流-教育XX

薄荷尾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呼唤师生交流-教育XX

【简介】感谢网友“薄荷尾”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呼唤师生交流-教育论文(共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呼唤师生交流-教育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呼唤师生交流-教育论文

多媒体课件这个随着语文课改而走红的时代宠儿以其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受学生的喜爱;网络时代,资源共享,无数精美的课件网上一搜就能为我所用,方便快捷,直观生动,信息量大,增添了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因此,多媒体也赢得了教师的青睐。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少老师将一些符合母语教与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慢慢淡忘了,其中一个表现是对课堂上师生交流不够重视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师生交流的情况,因此那些使用了多媒体而忽视了师生交流的语文课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

一、沉浸文本——让师生的智慧共同闪光

在一些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目光投向多媒体的时间多了,投向学生的时间少了,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多媒体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表现和感受;用课件展示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缺少必要的讲解、启发、引导、评价。笔者曾经观摩过一节《济南的冬天》,在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济南冬天的印象。学生回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温暖可爱;济南冬天的雪是小雪,把小山装扮得很美丽……学生的回答表达了他们阅读文本的初步感受,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多向思维,品味语言的妙处。可是她没有这样做,而是安排了播放课件的环节,教师说:“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感受了济南冬天的可爱,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感受雪景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音乐伴奏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清晰精美的冬景图片,或舒缓、或快捷、或秀美、或壮观,教师不停地点击鼠标,画面从学生眼前一一闪过,令人目不暇接。

二、课堂范读——叩响心灵的歌唱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网络的普及为各种艺术元素进入语文课堂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动起来了,亮起来了,美起来了,似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让人赏心悦目,于是大多数课堂很难听到教师的范读了,代之以播放光盘或直接在网上同步播放,伴以画面,字正腔圆,给人以视觉听觉的享受。但是笔者认为,播放的录音再标准、再精美,也是不能代替老师范读的。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这样回忆她的国文老师朗诵《南归》的情景:“‘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情思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场景,在这样的范读氛围中,诗歌的情感不仅通过老师的声音,而且通过那微微摇晃的身子和贮满情思的眼神传达给学生,感染了学生,从而产生了师生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播放光盘当然是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倡导“美吟美诵”,即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他认为“美吟美诵”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文字是立体的——诵读使平面的文字达于立体;文字是交响的——诵读使无声的文字形成交响。老师恰到好处的吟诵,会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文本特定的意境中去,常常能唤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手写板书——最直接的临摹

板书常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课堂内容的“镜子”,是一堂好课“明亮的眼睛”。斯霞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好的板书对于提纲挈领地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握课文的关键问题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慎重考虑、精心设计……”《教师语言艺术》一书认为:新颖别致的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形象直观的板书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变化多样的板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板书应该成为一堂好课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精品,它是教师学识智慧、教学技艺的直观展示,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审美素养的综合反映,板书的作用实在不可小视。可是观摩了一些使用了多媒体的语文课,我们不能不感叹,板书正在逐渐远离黑板、远离语文课堂,键盘的敲击代替了手写板书,动漫演示代替了黑板演示,很多课堂的黑板成了“白板”,这是令人忧虑的现象。细细想来,真正的优秀老师,哪一堂课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其板书的独特个性呢?于形于神于色都会让人感叹其匠心独运,板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纲”,也不仅仅是个人风采的展现,教师书写板书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最直接的机会。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每节课都在黑板上写下工整美观的板书,几十双眼睛每天都在观察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怎样起笔、怎样收笔、怎样摆布结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示范,是一种最直接的临摹,是特殊的师生交流的过程;如果老师再适时作一点指导和要求,长时间耳濡目染,学生自然会用心观察揣摩,激发练字的兴趣。练字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写得一手好字,它本身也是磨练“心性”的过程,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当我们在感慨学生的书写日益“面目狰狞”、“满纸涂鸦”、“不忍卒读”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板书少了一份有益的示范、多了一分随心所欲甚至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呢?那种用课件展示代替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引起警醒,得到纠正。

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语文学习而言,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言素养,不管是传统的教法还是现代的教法,都应该为我们所选择。重视师生交流、深入研读文本、教师亲口范读、手写板书等教法是符合母语教与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母语教学的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应该继承和发展。

篇2:网络环境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初探论文

网络环境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初探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学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现,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師的抽样检测调查,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形成“心理疾病”。目前,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同时也对教师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网络环境,如何加强教师的适应能力,以及教师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与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一定影响。

1.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网络环境下,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可以促进教师角色适应能力,推动了教师从传统的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角色向学生的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合作者、知心朋友等综合角色转换;二是有利于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热情;三是可以提升教师人际交往的自由度,促进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四是网络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有利于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压力,培养教师宽容豁达的心理素质。

2.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开放性平台,各种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使沟通更加便捷,也使人际关系环境更为错综复杂,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特征,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产生了巨大冲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跟不上变革的形势,加深了教师的畏难情绪;二是网络发展形成的新的教育环境,使得在传统社会教育中独享的教师权威收到了挑战,网络资源的共享让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垄断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这一转变让教师一时手足无措;三是教师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速度,给教师带来了一种力不从心的心理压力,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丰富性、多渠道性和先进性,更使教师产生了深层次的危机感;四是过度依赖信息设备使教师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受传统工作制度的约束而更加自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会引发各种肢体综合症,发生生理疾病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初探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事业需要,是关爱我国教师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需要。因此,面对网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应该构建从社会、学校到教师自身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体系。

1.社会支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一是国家应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教师形象,增强教师地位,以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构建以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为使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二是社会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开通教师心理,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调整社会期望,不要求教师在短期内就具备处理网络环境下学生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给教师顺利适应网络环境提高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社会支持。

2.学校关怀,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一是要研究教师心理需求,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理解和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减少诱发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二是要采取必要措施协调处理好教师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组成团结一致的.教育团队,促进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三是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对教师进行教育新理念的灌输,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3.教师自爱,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一是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待人真诚,做事磊落,积极进取,提升自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在网络环境下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防止心理失衡,正确认识和评价网络、网络教育,恰当给自己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客观看待现代网络媒体有关教师的信息,避免以偏概全;三是要加强自身心理保健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扩大和融洽人际交流,提高自身压力应对技术和情绪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不懈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善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5月第1卷第5期:81—85.

[2]吴少怡.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林梅珍,曾忠毅.论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J].新余学院学报,12月第19卷第16期:101—103.

篇3: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田应静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

摘 要:为了保障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出发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策略

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利帮助,同时网络中不稳定的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识别信息,找到适合自身的保健措施,提高学生的自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效规避网络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迎接美好的明天。

一、挖掘网络环境中的心理教育资源

网络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根据其形式可以将其分成三类。首先是将网络作为教育资源载体,利用资源程序的代码制作功能强大的课件和教育软件,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开发周期,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令人耳目一新,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使用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可以增强教育的互动性、生动性、形象性和情境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其次是互联网平台中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这些网站中有着丰富的活动方案以及鲜活的教育个案,而且可以丰富教师的教育经验。另外,这些网站中有着大量的成功典范、社会热点和生活剪辑,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育的有力资源,提高心理教育的说服力、有效性。还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集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以往的教育方式是以说教为主的强制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指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通过制订行为准则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这样不但可以唤醒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管理活动,如学校网站BBS、班级QQ群等等,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建立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平台

学校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场所,学生一天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校外度过的,而且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不能只是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平台,集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比如,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开展健康教育的讲座,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备的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拥有更多和家长交流的时间,还可以开展健康咨询的活动,解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正确看待并处理学生上网的情况,既不能不管,也不能强行阻止,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我们老师要充分认识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好当前的网络环境大形势,真正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保障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徐万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篇4:师生网络交流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论文

师生网络交流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论文

师生课堂互动交流不仅是营造和谐氛围的方式方法,而且也是构建高效课堂必备的教育模式。随着手机功能的拓展和价格的适应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呈普及趋势,虽然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力等不良影响,但师生间通过网络进行谈心、答疑、祝福等对拓宽教育范围、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利于增进师生感情

据调查了解,师生间相互欣赏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学生给教师的一句问候,教师给学生的一次温暖,都有可能成为增进师生情感的无形力量。课堂上,由于学生思想观念异同,教师管理思路多元,难免会遇到学生想法与教师相左的现象,就容易造成师生间隔阂,进而影响课堂氛围。面对面交流总是存在表达的局限性,如果教师在课下能及时的通过“QQ”、电子邮件、班级群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就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现实思想,从而在教学管理中增进灵活性和多样性,起到化解矛盾增进理解的作用。针对学生早恋、沉迷游戏、思想偏颇等不良倾向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群讨论或者是单独交流的方式,站在兄长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利弊,建立良好的成长导向,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帮助,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增进师生感情,如把这种情感带到课堂就能转化为课堂效率的有效支撑。

二、有效树立学生信心

学生心理的复杂也给教学带来难题。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问某个问题有多少人不会,也许没人举手和发言就证明会了,其实沉默并不代表掌握。有部分学生碍于面子,怕问简单的问题让同学嘲笑或者是求知的思想不正确,不善问不愿问,这不仅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授课的进度,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长此以往日积月累,将会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网络答疑具有隐蔽性的优势,乐于被学生接受。当教师在批改试卷、作业发现学生课堂表现与实际掌握不符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学生进行网络上的询问和帮助,自愿积极的解答在文化知识上的所有疑惑,占据网络交流的主动权,因为教师主动学生就会感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求知认识上的误区,人际交流的强弱,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通过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转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念,克服狭隘的个性交流方式,增强自信心。

三、便于掌握教育进度

教育时刻紧跟时代需求。随着学生时代观念的多元,教育也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延伸出融合于文化教育的心理、励志等教育,这些教育对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作用。网络交流具有面对面交流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如网络交流可以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探析学生的深层思想,可以掌握学生的现实需求。透过学生网络上的种种表现,教师可以分析学生目前的思想观念,有哪些负面的消极的元素;划分层次区分对象,有多少人具有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并有针对性的记录,便于对症下药提前做好各项教学准备。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网络答疑的时间、内容、人员,掌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学生理解上存在的困难,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网络反馈,重新规划整理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容易传播低级思想,让学生沉迷游戏的不良影响,也有便于师生交流,推动课堂教育效率的积极因素。如果对学生采取经常性的网络行为引导、网络需求校正,换一种思维也许就能为教育服务,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探讨论文

摘 要:德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网络与大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进行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回避网络的影响。首先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大学生德育研究与实践中对于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三种不同理解;再以第三种关系为出发点,提出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核心,大学生网络德育应注重这方面的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德育;网络德育

1 对德育和网络的认识

1.1 对于德育的理解

对于德育向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狭义的德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另一种是广义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部分。为了在分析德育与网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本文选取狭义上的理解。

1.2 对于网络的认识

随着网络影响的逐渐深远,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网络所承载的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人们谈网络更多的是指网上资源。此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看待网络与高校学生的关系上,不约而同地将网络看作是主体,是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可能对学生造成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大学生是客体,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因此,面对网络的影响应该“趋利避害”。这种对网络与大学生德育关系的认识反映了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一种保护心态。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高校德育研究者更加关注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并把大学生网络行为本身纳入道德教育范畴,认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使用者,很大程度上是“利”与“害”的制造者,是网络和网络资源运用的主体。大学生自己同时也是“网络问题”的制造者,应该尽量减低大学生网民自己制造的“网络污染”,正本清源。

2 对大学生德育与网络的关系的探析

2.1 “并列”关系

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指将网络看作技术载体,德育是思想内容,网络和德育都可以独立存在,德育可以在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依托网络这种载体来进行。在这种关系中,网络基本处于价值中立地位,“能载舟亦能覆舟”,全看谁来利用、如何利用。

2.2 “包含”关系

所谓“包含”关系,是指将网络看作是文化环境,而德育是教育内容,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面临负面的.、消极的网上资源的冲击,德育必须加强和创新。

2.3 “同一”关系

所谓“同一”关系,是指将网络和德育统一成为一个整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德育”,即指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需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这样,网络及其资源才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认识中,网络既是一项技术,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但其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与使用者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法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约居里说的“科学是不会有罪过的,有罪过的只是那些滥用科学的人们”。恰当的使用行为可以使网络发挥出巨大的便利作用,相反,违反规则规范的使用行为则导致一系列的“网络问题”,甚至引发犯罪。

由于对网络与德育二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开展德育工作对策及效果的不同。当前高校网络德育研究和实践多是以第一、二种关系为前提展开的,在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措施上多是保护性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本文认为应该加强第三种关系下的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重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在运用网络和网络资源的同时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3 同一关系下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解析

第一,规范网络行为是“网络德育”的切入点和归宿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无非就是要让他们在意识和行为上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是意识的表现和结果,同时,行为的不断强化也可以辅助意识的形成。大学生网络德育也是如此,它应该首先从培养大学生规范的网络行为入手,以行为促进德育,再用德育规范行为,让大学生成长为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的积极维护者,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避开危险,这才应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高层次价值。

网络德育的归宿是要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氛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因此,高校不妨先从行为规范入手,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部门以及各类团学组织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将网络行为规范提到面上来约束学生行为,并制定切实的奖惩措施,以逐步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是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德育的基础环节。 第二,加强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规范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切入点,但对于大学生这样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对外界的好奇心正胜的群体,单靠对一些显性行为“就事论事般”的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也是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归宿,要保证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使规范的网络行为仍需要内在动力。规范的网络行为包括许多方面,仅以上述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几乎每条都与计算机使用者诚信与否、诚信的程度如何密切相关,因此,诚信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和核心,要保证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有效、自觉进行,加强诚信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环节。

诚信的内容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信是一种行为规范。从逻辑关系来看,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二者是体与用、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诚信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诚信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后引起学校对网络德育的关注一样,诚信教育也成为新时期从中小学到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本质性问题,而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许多表面性解决对策,如要求教育者提高素质、创新德育的内容、形式及效果;及时填补网络漏洞,增强防火墙功能,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以剔除和限制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法律惩治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偷窃、发布虚假消息、传播色情、制作病毒等违法、犯罪等行为。亦或提及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减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这种认识已经关注到了规范网络行为的内在动力问题,但有些宽泛空洞,难免影响网络德育的措施及效果。而诚信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和品德则集中地体现了网络德育所需要解决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诚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的外在行为方式;一种制度,反映了社会规则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一个道德范畴,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诚信状况,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还是一种价值理念,是对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防治利器。因此,诚信教育是网络德育的核心。

综上所述,在当前网络日益深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实环境下,认清网络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探究大学生网络德育的本质问题,是进一步研究教育措施、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关键。本文认为网络德育可以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现象深入实质,重点在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最终达到以内在思想道德素质指导网络行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主编.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借助网络优化地理教学,扩大了学生知识面,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重难点突破,培养了学生能力;有利于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网络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加强地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师生交流,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教学;优势;实践与思考

借助网络优化地理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此就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谈几点体会。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的四大优势

1.1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信息等使抽象枯燥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变得直观具体,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1.2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协同备课,便捷地获得日常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3有利于重难点突破,培养学生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突出、强化教学重点,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和解决,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1.4有利于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网络环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下面以《酸雨的危害及防护》一节为例,简要介绍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1课前准备

(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前面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酸雨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学生课前探究。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酸雨问题的办法,并制作相关的文档。

(3)制作推荐网站。教师针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收集相关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制作并推荐教学网站。

2.2教学流程: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协作互助→巩固反馈→思维拓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充分利用网页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

(1)网络导课,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收集酸雨问题的漫画、图片、文字、动画及视频等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观察课件中的漫画“雨中垂钓”,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网络展示,明确目标。在网络课件中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重庆酸雨怎样产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样防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快速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文档。

(3)网络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访问浏览相关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4)网络交流,协作互助。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还可以通过对酸雨的危害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解决的办法,然后进入“讨论区”进行交流,研究其可行性。

(5)网络测试,巩固反馈。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网络反馈给师生。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能有成就感,高分数段的学生同样有激励感,可将测试题分层设计为达标级、提高级、综合级。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情况,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评。

(6)网络延伸,思维拓展。布置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酸雨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3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

3.1转变思想观念,做个地理有心人: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而定。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地理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时上网时加以注意,下载可能有用的资料并分类保存,把这些资源直接变成自己教学所需的素材。

3.2提高教师网络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检索和获取信息和上传数据、文档;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

3.3加强地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协作的氛围,共同促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地理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

3.4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管理: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3.5加强师生交流:网络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络地理教学中师生不能完全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师生的面部表情及语音、语调所带来的情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所有这些情感信息的缺失都将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后的反馈中,加强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

3.6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面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网络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中的脱节问题及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28-29.

[2]武笑伟.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2011,2,23.

[3]郑晓磊.浅谈科际联系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4,53.

篇7: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论文

【摘 要】网络的发展,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开始了网络教学的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将我们彻底带入了信息时代,实现了人类智慧的连网,并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

校园作为知识文化的摇篮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入互联网,建设校园网络,并开始尝试网络教学。

二、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的思想核心是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构造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由学生主动建构,消化吸收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只有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案,将可以把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课件内容融合在一起,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而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课件,突出重点,全面综合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网络教学却可以做到了这一点。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网络教学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

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共享,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正是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使信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资源基础。

而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会促进教学关系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变。

4、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各个终端的学生个体可以即时发问,而教师可以及时回答。

交互的方式不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

也可以自由相互交流,在课件图文影像声情并茂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学生间的互相学习。

这种多双向交流学习一反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乐于主动接受教学信息并对网络教学充满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交互学习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了解到自己的进步,并作出调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网络教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解决情感互动问题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中突出教育思想功能,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的运用,二者并不是在对立的位置,两者也不是互不相容的,因此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情感互动就会在有声与无声间升华。

例如刚上课时播放一小段励志的小视频,课中穿插一些知识链接,课尾针对同学感兴趣的点展开讨论等,都可以促进情感互动。

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

2、循序渐进推进网络教学

不同于传统教学,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要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才能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当然,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普及的,这是一种不断摸索并逐步推进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

然后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条件也将会得到改善。

即便由于某些原因,我们无法全面普及网络教学,但是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的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果。

3、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师为了增加课堂容量,大量引入网络上的信息资源,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困扰,那就是大量的资料使学生眼花缭乱,无以下手。

学生可能来不及浏览一遍,就更不要说做笔记、思考、判断、消化的时间了,导致了学生学习漫无目的,无法控制网络教学的状态。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对网络教学容量认识走进了误区,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

所以盲目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容量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是片面的,所以教师更要协调好教材与网络的关系。

4、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

但是,又有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教师该充当一个怎样的教师呢?这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吗?当学生随意阅读教师该不该干涉?经过理论和实际的双重研究论证得出,学生是网络教学中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监督者,形成教、学想涨的良性交流与循环,非但不会削弱教师作用反而会增强。

四、结束语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

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和各种多媒体功能,我们要以校园网为依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何克抗.建构主义――网络教学的宏观模式论之一.

篇8: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也在不断的做出调整。声乐作为教学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网络环境对其已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展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声乐教学;思考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下的声乐教学必须由媒体、教师以及学生三要素共同组成。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理应是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媒体则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形成良好沟通的桥梁。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为教师教学活动增添更多的乐趣。将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的同时,促使网络设备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立足民族性与多元性,结合网络教学与音乐教学

对任何国家来说,音乐教学始终立足于本国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育作用与艺术作用的相互统一,促使时代性与经典性保持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相互统一。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应当挖掘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音乐作品。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学习音乐艺术的时候,感染情感,熏陶情感[1]。当然,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认识到,将网络环境作为教学平台,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中了解不同的音乐形态,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学生对此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后,才会形成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音乐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其实就是要将现代化人类学与音乐文化价值观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喜爱,并认识到保护多元文化的紧迫性,链接传统,认识到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形式,继承人类文化,对发展和保护文化的重要性。

二、结合网路教学与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与能力

对学生而言,综合能力的获得对其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能力来说,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人的素质包括了知识与能力,但是知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就教育理念发展历程而言,从过去的知识教育到能力教育,直至现今的素质教育,其实就已经在说明了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研究分析教育理念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发现,这种理念下的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同时重视受教育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展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因此,在这样一种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开展高度重视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就应当借助网络环境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音乐展开想象,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设相应的问题。如,教师播放一首音乐曲子之后,就可以询问学生音乐意境?音乐的风格是什么?音色、力度以及速度是怎样在演唱中进行变化的?教师借助网络技术来指导学生歌唱技巧,并加强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教师应当明白声乐作品演唱其实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但是任何一项创作活动都离不开创作背景,离不开生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的时候,为促使其能够尽快熟悉音乐风格,就可以运用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音乐形态,音乐文化等文字性的资料。另外,在指导学生歌曲创作的时候,针对信息化时代,教师就应当认识到信息化教学不应当局限于学生学习,还应让学生自己学会寻找信息,促使学生寻找到的信息联系。教师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中,均可借助网络技术来促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优美,感受曲子在此过程中变化,从而让学生完全进入到音乐的角色中。

三、网络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更应当重视学生思维的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借助网络环境,还应当突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便课堂教学实践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这样就可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以丰富多彩、活泼趣味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教师教学重视趣味性,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设计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展现声乐教学的开放性,这样就可以解放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音乐才能。实际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的意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网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认识到网络技术具备的价值。并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越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竺雯,洪翠笙.基于网络环境的声乐教学探讨——以地方工科院校声乐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6):233-234.

[2]柳建军,邹洁.网络环境下声乐教学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12(02):302-302.

篇9: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论文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论文

引言

如今我们处于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受益于网络新技术,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环境,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受到了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基于此,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受到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受到威胁

网络资源共享非常方便,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网络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价值观与信息,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待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三观,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以鉴定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弱,就很容易在网络中的不健康的信息所迷惑,不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对与错,价值分析能力受到限制。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

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于外界交流更加方便,可以让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得到宣泄,对于减轻内心压力很有利,但是這种网络环境下的交流并不具备直接交流的好处,如果一直处于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的交流会使得大学生的面对面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会逃避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学生还会出现极度压抑、烦闷的甚至是自闭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可以在网络中尝试所有在他们看来刺激、有趣的事情,也不用害怕被家长老师责备,或者是被同学朋友嘲笑,这样他们的行为就会无限的放纵,其行为与现实中的差异就会无限拉大,大学生内心的不正确的想法和愿望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得以实现,让他们对网络环境产生依赖,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混淆虚拟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最终出现人格分裂,导致行为异常或者是出现心理扭曲。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本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加入相关的思想整治教育课程,促进二者在内容上面的有机结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传授正面的网络道德知识,让学生的识别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在网络环境中识别出正确的观念与价值观,避免其心理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腐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大学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心理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最好使用比较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对其进行疏导教育,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时,需要将网络心理教育和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从而保证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具备健康的心理。

(二)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

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习惯相适应。但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化,所以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与全方面,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首先,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利用网站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愿意通过网站搜索来获得答案,因此可以建立起特色化的、与大学生要求相符的网站,在网站中创建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模块,通过网站吸引大学生,让他们主动的去查阅网站信息,积极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可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速度得到提高,让更多地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提供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由于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所以大学生会乐于向网络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问题,通过网络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改善不正确的想法和观念,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促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今已经进入到了网络信息化时代,所以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与网络环境不相适应,因此,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促进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工作队伍进行心理知识训练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能力,同时还要将网络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准确而详细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提出具体的应对办法。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众多严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上网成瘾,或者是孤独自闭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休学或者是轻生等,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并且和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学生性情更加温和,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帮助作用,让大学生能够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1:113-116.

[2]何华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101-102.

[3]冷震北.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83.

作者简介:王猛(1972-),男,满族,辽宁凤城人,辽东学院,副教授,本科,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篇10:浅谈如何提高网络教育中师生交流的参与积极性

浅谈如何提高网络教育中师生交流的参与积极性

网络技术的运用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分析目前网络教育中师生交流互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虚拟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初步构想,为增进师生交往的途径和效果提出了一些看法.力求完成学生在网络教育师生交往中的“价值主体”与“事实主体”的统一,增进师生间交流互动的积极性,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作 者:蔡由斌  作者单位:重庆市工业学校计算机中心,重庆,400043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34 关键词:网络教育   虚拟社区   互动性  

篇11: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开题报告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3月至2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12轮培训,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到简单课件制作、网络课件制作,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基本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市、区各级的技能竞赛,多人获奖,从而推动了教师个人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论文集:本课题研究的报告、总结、论文、案例、教案精编(内部印行,争取正式出版)。

2、专著:《扣开未来之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电子出版物:《求精中学优秀网络课件选》(若干辑)

八、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月至1月

(二)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1、202月――5月为准备阶段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2、年6月――8月为实施阶段

第一轮(2002年6月――8月),主要工作: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统计分析,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轮(2002年9月――20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继续开展研究;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并写出第二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检查。

第三轮(年9月――208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学科实现质的跨越;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写出第三期研究报告并接受中期检查。

第四轮(年9月――2004年12月),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出论文集;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为了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研究小组,分别在信息技术、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逐步互相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2004年12月――201月,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根据成果奖励优秀参研人员。

九、本课题组成员

1、课题领导小组

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

课题设计兼学术秘书:###

课题研究人员:

第一研究组:组长:###

第二研究组:组长:###

第三研究组:组长:###

第四研究组:组长:###

档案整理:###

篇12:网络环境下教育模式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

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采用千兆高速以太网,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100英寸电动玻珠屏幕、多功能讲台、监控摄像机、29英寸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篇13:中学生网络环境教育下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网络环境教育下的几点思考

中学生网络环境教育下的几点思考

汪敏静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一个阶段,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这正成为每个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初中生;德育

计算机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且集知识和娱乐于一体的特征深受中学生青睐。网络环境给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应对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问题,做好初中生的德育工作,这正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网络德育教育方面,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了解网络,以身作则

教师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才能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者应当也是受教育者,一方面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网络道德素养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所谓“先莫先于修德”,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此,学校应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培训,让教师在了解网络的同时,体会教师为人师表,必须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范。

二、了解学生,合理引导

网络资源兼具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特点,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庞杂的信息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惘,何况初中生自我约束力不足、道德规范意识不强,思想更容易被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呼吁社会净化网络环境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首先,向学生推荐好的学习网站和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面向中小学的网站有很多,其中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设有学习方法指导、例题分析、试题、疑题介绍等内容。

学生网络浏览信息最初带有盲目性,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如: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

其次,建立班级QQ群,通过学生的聊天内容,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涉及不健康的内容,我们要及时制止,删除这些内容,防止传播开来。

再次,学校建立网站、初中生贴吧,学生可以在学校网站上了解学校最新大事。在初中生贴吧,里面必须是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以此来感染、熏陶学生,时刻关注贴吧内容,发现有不健康、消极负面的内容,教师应及时清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合理指导

我们应该在网络环境下关注学生电脑,在网络服务器和学生电脑上安装防护软件,运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分级审查、限制,将不健康的内容过滤,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污染,安装防“黑客”、防病毒软件,保护电脑安全,使学生免受毒害。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中去,让他们正确利用网络,提高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我校初二一学生作品获得全省二等奖,同时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充分获得成就感。

四、因势利导,实施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网络德育方面的讲座,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责任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让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从而能够清醒地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还可在网上开设“网络问题咨询室”,结合现实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交谈,让他们在其中学到网络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网络环保意识,让他们具有公德心和责任感,从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全社会的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个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学校校园里,尤其是网络的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为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网络之间的互动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要求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不能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不能随意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能在网上散布不健康的言论等,而且阐述这些行为有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危害,使学生自觉地远离一切有损网络的行为,让他们知道网络社会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网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我们应该取其长补其短,充分发挥出它的效益,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电脑,更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网络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1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篇15:浅谈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论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论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影响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因素,并提出了具体 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 文献 ; 信息

一、影响文献信息开发的若干因素

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存在不少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 具体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传播落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快, 信息产业也走在前面,信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都快于西部地区。如上海、北京、南京、 广州、武汉等城市,由于文化教育事业发达,集结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带动了东部地区文献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于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得东西部在接受信息、获取信息、寻求信息和使用信息 的意识上,都形成了很大反差。当然,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这一差距逐会渐缩 小。但目前这种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文献信息资 源的开发利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还缺乏统一规划 和组织协调,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基本上还处于小范围协作和单兵作战状态。各图书馆多是按 照自己的设想、规划、资金、人员情况和标准独立作业,由此体现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分散 、重复、规模小、标准不统一等种种弊端,成为影响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之一。

近几年来,我国对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投入资金有所增加,但仍比较少。同时,投入 很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投资力度较大,内陆省份则相对薄弱。就 是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对文献信息资 源开发利用的情况也大不一样。投资的多少差距很大,有的相差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 倍。不少地方虽具备开发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但因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工作也不能正常发 展。实践证明,投资乏力,是目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

二、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议

文献信息资源开发,离不开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捕获信息,才能把 无序的信息转化为有序的信息,文献信息资源才能达到全方位、深度的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开发需要人才,不仅包括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而且还要有 计算机和软件设计专业人才;不仅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文献的收集、加工、分析、整理,而且 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利用和管理也要有专门的管理人才。全面加强人才培养是我国信息大发 展的需要,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只有培养出大批量的各类专业英才,文献信息 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市场定位点的选择很重要,定位点选择不正确就很难达到读者的需 求。例如,美国的“sci”(科学引文索引),就是以它的高质量来占领市场的,它所选择 的来源期刊都是经过严格的论证。市场定位策略要求信息资源开发者一定要根据不同读者群 众对产品属性的不同要求,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和个性,这样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再生性信息的生命周期比较短,读者层次比较高,要求量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信息资源 开发必须注意速度和时效,及时地对主要信息产品进行更新,并不断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 品档次,尽可能地预测读者将要产生的新的需求,生产新的产品,满足读者需要。要实现这 样的目标,一个单位难以完成,必须组织力量联合攻关。

鉴于我国的国情,比较理想的做法就是要在充分掌握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分布和开发利用 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建立起区域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网络,通过文献信息整体化建设,分工开发和综合性利用,打破区域界限和部门封锁,实现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依赖技术进步、应用先 进技术,是提高信息产品开发效率的重要举措。先进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产品开发 的效率,从根本上说,它是信息产品更新的主要原因。例如,国际互联网和各类信息网络的 迅速发展,激发了人们对网络目录的需求,而网络目录的出现,又极大地提高了各种专题目 录、综述、述评或预测类信息产品的开发速度。

在网络环境下,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管理,就必须在中央设立最高文献信息 资源管理机构,首先要在政策上寻求国家的支持,由国家集中授权,对各系统图书馆的经 费、人力、建立和完善图书馆评估体系,以及具有干预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等,实实在在地 发挥其统领作用。各省地图书馆管理中心则要完善机制,改变过去相互推委的局面,根据综 合管理的格局,明确由文化厅(局)主管,并给予经费、人力、物力的保证。

当然实施这样管理体制是有节制的。政府管理机构既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又不能统 得过死,而各实体图书馆则既要有相当大的自由空间,又必须接受国家政策指导。

在网络时代,我国的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是大势所趋。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个图书馆 的藏书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价值和地位,其生存与发展往往更多地依赖于协作与资源共享 。目前中科院、北大和清华大学的aptlin网络已实现opac联机编目和馆际互借等。1993年由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牵头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isais网络,也已基本实现该地区省市县级图书 馆与高校等系统图书馆的协作共建共享。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来统筹解决资源共享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 。同时,可通过社会化的运作,向社会筹借资金,建立资源共享基金,以补助各馆在资源共 享运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此提高资源共享单位的积极性,改善和强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柏光.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在高校行政人员管理中的运用[j].社科纵横 ,200 7,(12).

[2] 赵晓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解析及改革措施探求[j].世纪桥, 20__ ,(3).

[3] 姜芬奇.浅谈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及其提升[j].江西农业大学 学报,20__,(12).

[4] 陈超.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j].党史文苑,20__,(12).

[5] 黄德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j].宁德师专学报 ,20__. (4).

[6] 魏宁海, 李媛媛.论高校行政人员行政价值观的重塑 [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__,(1) .

篇16: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完全走进了小学校园,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到了信息技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型的信息流通渠道。网络环境给小学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起点和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给班级管理者带去挑战。面对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总计问题,找出优化对策,对于进一步推动小学班级教育的创新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策略

1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特征及影响

1.1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网络技术走入了小学校园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促进了小学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同时也让小学班级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班级管理的特征也随之改变。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小学班级管理来说,网络给管理方式带来的改变就是变得更加多元化,班主任不再似过去通过面对面与家长交流或者通过纸质的方式传达班级管理制度和重要信息,而是通过短信、QQ群、微信等方式进行交流,网络信息终端给班级管理者带去了极大便利。班主任可以及时的将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况传达给学生家长,家长反映的问题也能让班主任第一时间收到,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向学生展现丰富的管理方式,让沟通交流不单纯停留在课堂内,更是拓展到了课堂外,这也体现出了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延续性。

1.2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网络环境对于班主任管理班级带来了便利,对于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很大兴趣,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让教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提升教学质量。网络技术的应用,让小学班级管理变得多姿多彩,拓展了教育空间,开扩了学生视野。同时,班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得到减轻,有效提升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

相关专题 师生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