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赏识教育的融合论文

猪小怪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学语文与赏识教育的融合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猪小怪”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与赏识教育的融合论文(共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语文与赏识教育的融合论文

小学语文与赏识教育的融合论文

一、努力让赏识教育震动学生的心灵

一个班集体往往由几十名学生组成,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和教育他们,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对于高低起伏的学生,我们不能选择和淘汰,更不能拒绝他们。尤其对于基础较差、能力不强、性格脆弱的学生,应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做到避其短而扬其长,以不断增强他们的进取意识和成功信念。在一次习作批改中,我真正地被打动了“:我长得矮小,头发黄黄的,在老师、同学们和爸爸妈妈的眼里,就像是童话中的丑小鸭一样……虽然我学习很用功,但成绩还是不够优秀。怎么办呢?”经过一阵酝酿,我这样写道:“或许你不知道,在老师的心目中,你是班级里学习最勤奋的学生之一。上次把《游园不值》诗改文的作业中,你是很成功的,老师现在还记得那些话呢。你是一个令人欣赏的孩子!”自那以后,这位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生活中也由沉默寡言而变得逐步活跃起来。毕业前夕,他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令人唏嘘不已。

二、努力让赏识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田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善于沟通,通过经常性地联系与交流,能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重视、关爱、帮助和温暖,他们就会从中源源不断地获得一种师爱的动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许多种方式,如直接聊天、当面说教,电话、手机信息和网络联系,尤其是语文老师,还可以通过周记阅读和作文批改的途径进行师生沟通。多少年来,笔者经常运用互说童年趣事、互相“捉错、揭短”等方式,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动、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我经常用“一字师”故事和韩愈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来鼓舞学生。玩得最多的一项是“相互捉错”游戏:在课堂教学中,在作业和作文批改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捕捉“读错音、写错字、说病句”,每周进行一次汇总和评比,愿赌服输、绝不耍赖,谁赢了就要当着全班称呼对方“你就是我的小老师!”或者“老师,你赢了!”这种“以赛激趣促学”的活动让学生非常受用,而且能收获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努力让赏识教育敲开学生的'心梦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心理和被赏识欲望,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便利和优势来尽量满足他们。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我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体现法布尔逐步走向科学殿堂的一组词语,“如果找准了,就说明你已经具备法布尔‘善于观察’的科学潜在素养”。可爱活泼的小学生为了获得这种赏识,“不用扬鞭自奋蹄”,非常认真地投入到课文阅读之中。此外,笔者经常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有益于学习、有益于教育的快乐性活动,如课文复述比赛、名人轶事演讲、科学成才故事比赛等,以此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一些缺乏竞争心理的小学生,实行轮换助教制度,让大家在比较中产生竞争。此外,还通过教师手中的非权力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家庭施加适当的影响,对孩子们的心梦实行“共同敲开、联合激发”,效果比较明显。

四、总结

学生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理想抱负都可通过赏识教育来不断地调动、挖掘和激发。这也是考量师德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准。

篇2:赏识教育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论文

赏识教育中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论文

赏识教育,是一种将先进教学理念与人文思想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应用赏识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获取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明确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赏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心理和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在课堂上表现的不够活跃,学习主动性很低。对此,教师可以应用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一边讲解课堂内容,一边提问学生,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赏。小学生大多喜欢获得赞赏,教师的称赞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加活跃。

第二,赏识教育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小学生的年级较小,对教师通常会持有比较严重的敬畏感。这样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惧怕发言,不敢向教师请教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应用赏识教育,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会带给学生亲近和温和的感受,从而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让学生更加勇于发言,积极发问。

第三,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小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相关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学生的表现。一些学习成绩原本很差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也许成绩依然不理想,但却比过去好一些,教师如果仅根据学生的成绩判断,这些学生属于差生的行列。小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心理素质较差,努力却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很容易因此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一直在努力进步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肯定,会大大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落实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赏识教育在师生交流中的应用。根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小学生对教师通常比较敬畏,所以在课堂发言中常常会表现得比较紧张,甚至不敢发言。对此,教师可以应用赏识教育,在课堂提问和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关注学生表现的亮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拉近师生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害羞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作业情况,主动找他了解存在的问题,先表扬其学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地方,然后指出存在的某个问题,耐心地询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说出更多疑惑和问题,从而加深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优化调整。

第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常只学会了比较基础的写作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常常难以找到写作的灵感和动力,最终逐渐丧失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应用赏识教育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最初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所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幼稚,教师在批阅时,应当注意,不能直接指出学生的不足,而要先分析学生作文中写的比较好的部分,给予肯定和赞赏,然后再指出不足的地方,将优点与欠缺之处并列提出,在稳定了学生心理态度的同时,为学生指出作文的改进方向。对于比较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读给学生听,或者贴在教室中供学生参考和阅读,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作文中的亮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优秀作文中学习到写作技巧,另一方面能够让写作文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鼓励与赞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思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赏识教育,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些学生会表现得比较紧张,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一部分之后,让学生先停下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赞赏,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为他加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与鼓励,从而使学生的心态更加放松和自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和表达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赏识教育,能够在教学的多个部分发挥良好的作用。一方面,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赏识教育中,学生能够更好得面对自身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身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将赏识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论文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颂和赞扬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应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拓展,成功的语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却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简单的读书、识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职能的发挥,学生无法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富有内涵的东西,语文教材内的德育教育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会讲解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能会讲雷锋的一些事迹,这些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赞扬伟大的人格、品味壮丽的山河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透彻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再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这些语言语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含义的束缚,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中各种景观的看法,同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美丽。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也会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无论是在文章形式还是在文章内容上,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习语文也离不开“读”这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4]。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读精背”,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古诗往往语句简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这些古诗文时,也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资源更为丰厚,且形式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阅读材料,即这些阅读材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切不可选择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读物。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用赞美的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学××做好事》《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类写作题材,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发表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力求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12):61-62.

[2]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5):48.

[3]苏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361.

[4]尚卫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课外语文:教研版,(5):136.

篇4: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思路论文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思路论文

摘要:赏识教育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信心;批评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需要的是被关心、被赏识、被尊重。来自赏识的激励作用,可以激发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战胜学习上的一切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一、运用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作业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检验,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有一个了解,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做出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鼓励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及时修正错误,正确评价可以使学生进步,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

二、在批评教育中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地进行表扬,在赏识教育的时候也要进行批评教育,老师在赏识的'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会使学生较为轻松地接受,因此也建立起教师的权威,双方都乐意接受。

三、使用心理暗示法帮助学生塑造良好行为

小学生都非常崇拜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孩子们都会记在心里。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方法,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巧妙的暗示,就像一盏指明灯,引导着孩子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小小的暗示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当行为,使学生感觉到阳光般的温暖,从而使学生进步和成长。四、将赏识教育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进行赏识教育,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说:“大家读得都很好,如果我们重视每个句子的语气,就会更好。更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所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学生在第二次阅读时,就更加完美了。我们在赏识教育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然,赏识教育也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总而言之,赏识教育是一种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自信,使学生感到自尊,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是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积极向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锐宁,叶芃.重审“赏识教育”[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

[2]赵俊.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思考[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3]司绍喜.浅谈“愉快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

[4]郭月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

篇5: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越来越突出。这便要求老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俗话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便是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由微小的优点发展成大的潜能,逐渐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以下是我本人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对赏识教育的理解的对策,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作用

1.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每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了解小学生的心思和心态,主动和小学生做朋友,发现学生的潜能,对其赞扬和鼓励,小学生受到鼓励后,便会对学习兴致高昂。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多角度来观察每个小学生,尊重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掘每个小学生不同的潜能,进而进行激发,使每个小学生都对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

2.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有力竞争

赏识教育便是教学中的一种思想,其目的便是让学生能够有好的人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发展。那么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班上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赏识,便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比、学、赶、帮”的良好条件,以此便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有利竞争,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

3.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有些小学生可能反应比较慢,没有那么的聪明,所以这些小学生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和他人的有效评价,长期下来便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对这些学生的一点点进步,进行积极的肯定,让小学生树立起信心,进行自我肯定,这样便能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格。赏识教育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赞贤小学郭忠英学习兴趣、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尊和自爱;还可以检查小学生自己的学习进步状态等等,所以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思想。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措施

1.善于运用正面暗示法,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

小学生们年龄小,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拜程度甚至超过了父母。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专业文化修养和自己的仪态等,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老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老师要善于运用正面暗示法,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教学实施的非常顺利,也使小学生在日复日的熏陶中努力学习,以老师为榜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坚持理性激励的赏识准则

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对于学生的语文赏识教育,一定要具体实在。如果太容易得到的表扬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用的,对于学生来说,不实在的表扬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还会导致他们养成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作思维力、信心和进取心,学习好的学生会感觉老师在敷衍,差生会觉得老师是迁就他们,所以这样的激励方式对学生没有任何意义,会觉得老师这不是尊重。由此可见,赏识教育不应该随便进行,而是要抓准时机和实际,坚持理性的激励原则,这样才能够逐渐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评价艺术

赏识教育的途径便是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的,而评价尺寸的把握非常重要。第一,要重视公开和及时的表扬。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们,对于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第二,坚持表扬的长期性。小学生年龄小,喜欢听赞扬的话,所以老师要切合实际,对于学生实际表现中优秀的地方加以表扬,然后坚持表扬的长期性,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掌握批评的尺寸。有表扬就有批评,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有进步。当然对于批评的尺寸一定要拿捏好,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可以采用反问的句式、开玩笑的句式或者单个批评的形式等,这些都可以让小学生意识的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进,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对于小学的学生是非常受益的,老师要准确把握孩子们的心理,对症下药,让学生们通过赏识教育的思想,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式的重要性,这便是老师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尚来洪.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苑教育,(23)

【2】姜建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新课程(下),(01)

篇6: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的促进论文

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的促进论文

赏识教育是由周弘老师提出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理念,这一教学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小学生具有好胜心和自我意识强烈的发展特点,赏识教育理论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充当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还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满足感,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赏识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我价值,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总结经验。

“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赏识教育的价值。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赏识教育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这一问题谈谈见解。

一、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理念一经推出很快就形成了一股赏识教育热潮,赏识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赏识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学校大环境的限制,教师存在的认知误区,赏识教育流于形式,教育评价单一,缺乏策略等。这些问题导致赏识教育走入误区,背离初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做出改变,真正发挥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策略

1.树立赏识教育理念,提高质量。首先,教育者要意识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将赏识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把赏识教育发展为学校教育的特色,使小学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努力下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树立正确的赏识教育理念可以深入思考并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缺乏赏识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赏识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满足小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具体来说,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有关赏识教育的报告会,让教师交流心得,积累教学经验,取长补短,还可以让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和研讨会等,提高赏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创造赏识教育环境,加强渗透。小学生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因此实施赏识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从环境入手,给予小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创造良好的赏识教育的环境,宣传激励性教学。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教室、食堂、宿舍、楼道等场所张贴含有激励意义的名人名言,将激励性的学校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学校生活的细节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校刊校报的形式,使赏识教育无处不在,也使小学生树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3.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阅读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这也是实施赏识教育,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疑惑,带着疑惑进入课堂,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精神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适时表扬学生,通过赏识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自信。

4.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互动。交际性是语文课的一大特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对这一特点的体现。教师要降低预设程度,减少课堂干预,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沟通和交流,抒发自身感悟。

教师不要着急“上课”,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主动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倾听,并在倾听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思考,尊重学生意愿。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印象,深化理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仔细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天赋,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可以说,教师的鼓励是对学生良好品质养成的最佳助力。

5.优化评价方式,关爱学生。教育评价对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合理的评价方式直接导致赏识教育受到局限,使赏识教育的策略单一而枯燥。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优化评价方式,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教师要明确一点,教育评价并不等于分数的量化。因此,教师的赏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和作业情况,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真所谓:“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无形生命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通过多种教育引导的方法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快乐学习”,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教学策略,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篇7:小学语文教学的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关爱学生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始终不变并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师形象。如何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要不但备好课,更要对学生进行无限地关爱,给予他们最大的爱心,使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心教学;赏识教育

“敬业爱生”是全体教师长期来共同塑造的良好形象,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全面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关爱学生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始终不变并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师形象。如何让孩子们在心情舒畅的环境下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要不但备好课,更要对学生进行无限地关爱,给予他们最大的爱心,使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本文笔者从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关爱学生的学习,给予他们赏识教育的尝试。

一、爱向全体同学

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让他们感悟到语文的伟大美,也能对语文由此产生极大的兴趣。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应该是给予学生最大的爱,并且我们要倾向于全体同学,不能只是部分学生,否则就会引起学生认为的“偏向”。所以,对每个学生献出爱心。因此,我们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决不能放弃对他们的爱。我们要对学生给予尊重、宽容、公平,哪怕是智商低下的,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学生”,更不能去讽刺、挖苦没有按照教师意指去做的学生。首先,尊重学生。英国的哲学约翰洛克曾经说道:“家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也说道:“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尊重是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境界。我们在孩子们幼小成长心灵中要给他们种下尊重的种子,教育是最能体现尊重的,因为尊重是人的第一需要,当儿童们成长的初期更要以尊重为基础使他们长大成人。他们的幼小心理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走向成熟和丰富积累知识的。在学习中,孩子们时刻都想得到老师的尊重鼓励,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学生更爱老师的情感,由此也会出现一种敬佩自己的老师,渴求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正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尊重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我们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朋友,通过尊重激励学生听课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使学生养成公平正直、仁爱善良、光明磊落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公平关爱学生。平等待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教师不能给学生留下偏向的印象。特别在素日的学习生活中,注重那些细微的语言行为。例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回答问题,不能只是提问几个学习好的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对问题深层的可以提问那些学习好的;对浅显一点的问题可以问及基础弱的学生。这样就可以人人都能被提问到,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当和孩子们谈心的时候,也要顾及到不同的孩子,在排座位的时候更要体现着公正平等的思想。我们在平时的讲课中时刻都要注意到的:对学生不能说三道四、指桑骂槐;也不能让孩子们没有面子,下不来台;更不能随便就会和家长回报,打小报告什么的;不要在说话时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不要忽视学生的任何闪光点,等等。

二、多鼓励学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满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自豪。”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了。通过赏识教育师生关系就会增近,学生更会喜欢自己的老师,继而会更加地努力学习,越是这样越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誉,学生也就会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夸奖和表扬,从有利的方面进行诱导学生,激发孩子们的最大潜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给予学生赞许的眼神等,让孩子品尝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或期望,能够激发出孩子自信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力量。在批语的时候,多写一些激励的评语。这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是创新精神。

三、发挥率先垂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时时刻刻地注意自己的行为语言,做到言传身教,使他们能够耳濡目染。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们要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才能得以更好地激发。总而言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刻刻地对学生进行着赏识教育,特别是当今的新课标实施,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发挥出创新能量,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

篇8:语文教学与三生教育的融合探讨论文

语文教学与三生教育的融合探讨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三生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水平的优化提升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围绕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选取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三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融合

所谓“三生教育”,即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三种基础性教育事业理念的缩略化总称,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实现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目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思想理念指导要素。语文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工作课程内容构成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将“三生教育”思想指导理念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工作相结合,对于切实提升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具备深切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展开简要阐释。

1“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

1.1“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助恰当有效的教学实践形式,帮助学生群体切实实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珍爱生命等具备基本性特征的思想观念认知基础,促进学生自身以积极化的具备充分正能量特征的行为模式,发展自身的专有化生命体验行为,扎实促进自身的生命体验质量水平,实现幅度显著的优化提升,继而实现最优化的生命价值状态和生命意义状态目标。

1.2“生存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存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实施形式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手段,引导和助力学生初步学习掌握基础性的生存知识理念,具备基本生存技能应用项目的实践活动能力,在养成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环境保护理念的实践背景下,实现对人类基本性生存发展演进规律的清晰化和准确化把握,切实提升自身在特定社会历史实践环境条件背景之下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性创造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生存思想观念。

1.3“生活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方法,指导学生实现对基本生活理念要素和生活常识要素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对具体生活活动过程的实践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获取带有充分个体化特征的生活体验,建构和发展具体的生活性认知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督导中小学生个体顺次形成基于个人层次、家庭层次、团体层次、民族层次、国家层次,以及人类共同体层次的生存实践发展目标。

2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

从实践性分析视角角度阐释,“三生教育”基本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具体化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应用,有效实现了对“生命价值”以及“生命存在和发展形态”等思想理念要素范畴的深度关注,并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人”作为宇宙中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形式,在生命体验过程的形成演进过程中,所具体展现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行为模式演化表现水平。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日常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三生教育”基本指导理念在具体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的`融合性应用,应当关注生命实践要素,以及生存本领培养和提升要素的具体表现价值。比如语文教师在开展以《描写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本班学生实地参与植树造林或者是花卉种植实践活动,促使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项目,清晰认识“树木”和“花卉”等植物品类,作为具备异质存在特征的“生命形态”,与人类在存在形态层次的差别。语文教师还可以督导本班学生,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某种花卉类植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开展持续性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特征观察过程,初步揭示特定花卉植物的周期性生命发展演化特征,并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特定花卉植物对象的周期性生命形态特征发展演化规律,具体总结其彰显和涵盖的具象化生命品格。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的课堂讲评环节,教师可以在全面点评本班学生的习作文章基础上,借由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和展示若干种具备优秀生命品格的植物类型,其中涉及了胡杨、梅花、绶草等等,在开阔学生的观念认知视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现对生命品格认知水平的显著优化提升。事实上,实现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与“三生教育”指导理念的相互结合,应当在帮助中小学生真切认识生命形态和生命品格特征的基础上,扎实促进中小学生自身生存行为实践能力的优化提升,推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

3结语

针对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本文从“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以及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两个基本角度展开了简要分析,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伯忠.论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语文建设,,(24).

[2]訾小广.怎样把情感教育融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J].中国成人教育,,(6).

[3]卜繁燕.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能力教育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实施――以屈原《橘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4]郭胜.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

[5]左姗华.试论高职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

篇9: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论文

益智游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比较常见,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到益智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解答问题,感受到解题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逻辑能力。益智游戏与数学知识一样,都是比较注重思考以及逻辑判断,介于这个共性,益智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相得益彰。益智游戏需要有充足的耐心与信息,在思考中进行数学问题解答,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根据“100以内数字的四则综合运算”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一些带有括号的、加减与乘除混合的运算,这些运算很容易出错,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点,设置一些益智小游戏。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列出许多四则混合运算的算式,根据班里学生的数量与学习程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组进行竞赛练习,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游戏规则是答对得分,答错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益智游戏刺激下,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计算出算式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学生具备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数学中的难题。学生在游戏中与老师之间、彼此之间都能进行更多的交流,课堂融洽、欢愉的氛围,有效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得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角色扮演类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角色扮演类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十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角色扮演类游戏优势在与能综合其他多种游戏的开展方式,游戏故事内容多种多样,游戏的路线也能随着的游戏规定者的意愿进行转变。角色扮演类游戏的情境设计比较复杂,需要经过教师的仔细考虑才能完成;角色扮演类的场景一般都是在现实空间中虚拟情境,需要具备较大地趣味性,这样才能发挥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角色扮演类游戏中的情景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涉及了数学知识,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固定的情境中,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深刻理解与体会课堂知识,也能在游戏中学会运用学术知识,感到到数学知识的大用处。比如,在元角分的认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像“小小收银员”的扮演游戏。教师给出若干个物品,标出物品的价格,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分别扮演收银员与消费者,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物品,然后进行结算。学生在物品的“买卖”中充分认识元角分的进率,利用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境巩固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角色扮演类游戏比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3动作类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目前,动作类的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融合也比较常见。动作类的教育游戏具备游戏的趣味性,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变为游戏顺利开展的工具,变为游戏的内容,数学知识能很巧妙地融入到游戏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像数学思维能力、智力等,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剪纸、绘画、实验等形式来进行动作类游戏,比如让学生在剪纸活动中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特点。或者开展一些竞赛性质的小游戏,锻炼学生的智力、脑力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体力、技巧以及合作能力,学生在竞赛性质的动作游戏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使得小学生的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思想上接受数学知识的熏陶与培养,进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感受生活中数学。教师要注意游戏规则要尽量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游戏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按照规则进行游戏,保证游戏开展的有序性,避免出现课堂氛围过于活跃而难以控制的情况。小学生天生好动,加上游戏的刺激可能会充分流露出本性,加上一定的游戏规则,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游戏能有序进行,实现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的价值,继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4总结

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文章从益智游戏、角色扮演类游戏以及动作类游戏进行分析,这样的观点还缺乏进一步创新,笔者会秉承一线教师的重担,积极探索与创新,为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探究出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运玲.探索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105+107.

[2]张俊花,王小根.教育游戏与小学数学融合途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72-74.

篇10: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浅谈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本质不是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能在教学中直接起唤醒和激励作用的力量,我认为当推赏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曾告诉我们,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得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爱和尊重的渴望。其实,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即便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毫不例外。因为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随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渴求别人的羡慕、好感与赞扬,特别企盼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赏识。由此可见,运用赏识教育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的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诗意追寻。

一、关爱和尊重--赏识之灵魂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课堂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圣殿,而是发展生命的乐园。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理念。关爱、尊重,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本质,更是赏识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宽容学生的个性,支持学生的创见,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鼓励学生克服种种困难。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小男生:父母离异,寄住在外婆的家里。因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双亲的呵护,性格内向,郁郁寡欢。他每天都蜷缩在座位的一角,那胆怯的眼神似乎怕见到春天的阳光,让人瞧着好心痛!下课的时候,我只要一走进教室,总会挤点时间,温和地“赶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业,和他一同读课文。天长日久,同学们似乎都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围过来与他谈天说地,看着他又害羞又激动的样子,我总是喜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他的小脑袋,渐渐的,他敢于和同学们亲近了。当他第一次在课上主动地站起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的时候,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从容地有条理地回答完问题后,我仍然激动地凝视着他,赞许地频频点头,半晌都没有回过神来。他似乎也很兴奋,不时地用眼睛瞅着我,这时,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孩子的心贴得好近、好近。这次小小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他成了一个敢于发言而且爱笑的阳光男孩。这件事也使我更加明白:教师应该善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敏锐地捕捉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点,并及时地给予赏识,把爱的阳光洒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田,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独特的生命个体。只有对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善意宽容,才会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温馨的课堂里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二、理性的激励--赏识之原则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但不需要付出努力,垂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去珍惜?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这样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优等生感到老师在敷衍,让学困生觉得这是在迁就。因而,在学生的心中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感受到的不仅不会是尊重,反而会是虚情假意。可见,赏识不应该是泛滥的洪水,而应该是鲜活的溪流,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1、精当的指导性

赏识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评判”,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估计,进而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常听教师说“你很可爱”、“我很喜欢你”,诸如此类的“赏识”语句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没有让学生明白“你什么地方做得好,让人感觉很可爱,值得我喜欢”,学生也许会感到高兴,但绝对盲然。因此,这种赏识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力。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读得很好,再接着读下一段”,如能换成“你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果能放慢语速,尤其是读第二句话时语气舒缓一些,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针对性强,不仅会使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还会让他们感到一种受关怀后的温暖。

2、强烈的启迪性

赏识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手段,它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赏识不仅应该让学生感到兴奋,更应该给他们以启迪。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比喻小弟弟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比喻恰当贴切”,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说明小弟弟的眼睛亮。”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问:“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心灵的纯洁与可贵。

3、多元的融合性

赏识的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或长期重复使用的。是当众表扬还是在办公室里表扬,是口头奖励还是物质奖励,是热情洋溢还是冷静客观,这要视受赏识者的年龄、个性等而定,不可以随意为之。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更需要热烈的奖赏之词;对于自信、含蓄的学生,可能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就可以尽传其义;对于调皮、爱捣乱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对于容易骄傲、爱张扬的学生赏识的方式应该内敛,包含期待。

三、科学化的艺术--赏识之情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赏识教学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去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

1、春风微雨,不着痕迹

微笑是一种不露痕迹的赞许和信赖,它会让学生觉察到老师的一份温情与爱意。既然甘为人师,就请别吝啬于你的微笑吧!给予学生一次真诚的微笑,一下轻柔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青睐的眼神都会让他们享受到那种受重视、被赏识的快乐。记得有一次,我抽了班里一位柔弱的小女孩背诵课文,她腼腆地站起来,如临大敌,结结巴巴地背了两句便停了下来,怯生生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微笑着走过去,柔声地对他说:“别紧张,好吗?再想想,我能给你提示一下吗?”她望着我充满信赖的眼光,咬了咬嘴唇,坚定地摇了摇头,稍稍稳定了一下情绪,居然很顺利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我仍然微笑着回到了讲台,这时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小女孩的眼里已噙满了泪花,她那感激的眼神冻结在我灿然的微笑里。在语文学习中,有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她从此再也没有胆怯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之于学生的这份绵绵的爱意,这份微妙的赏识,却会让成功的学生享受快乐,会让受挫的学生得到鼓励,会让懦弱的学生获得勇气,会让落后的学生感觉善意。

2、情感激荡,意境深远

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需要“语文味”。赏识的语言同样可以如此,绝不是那种老套的“你真棒”、“很好”等。我在上《海底世界》一课时,将男女生分片断朗读课文,效果很好。我颇为动情的品评:“男生声音洪亮,奔放而整齐,女生声音甜美,圆润而柔和。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进入深海的探索者,坚定沉着;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传说中的美人鱼,楚楚动人;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掀着巨浪的海面,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妙的海底,趣味无穷。”学生自豪地笑了,情绪高涨。念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下课后我走出教室,他们还陶醉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这种形象化的充满感情的赏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鼓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意识到什么是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并且还领会了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方面所取的作用。

3、惩罚有方,批评有度

提倡赏识教育并不等于拒绝批评,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批评是赏识教育中独特的一环,在赏识理念的指导下,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可能是面带微笑,充满幽默与轻松。但它离去的时候,会给你留下严肃的背影,使你警觉、反思,给你以智慧的启迪,具有“励志”性,催人向上。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出自一名小学生之手的两幅画。这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想知道小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便偷偷地打死了校长宠爱的小狗,校长了解了他的想法后,对他做出了独特的惩罚:画两幅图--小狗的骨骼图与血液循环图。他不得不为此查资料,认真地研究小狗的内部结构。由此,他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且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位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既让过失者认识到错误,又保护和发展了过失者的好奇心,让过失者在处罚中得到了探索欲的满足,使感性的知识得到了理性的升华。再如,一位教师评价他的学生在黑板上有些哗众取宠的写着又高又大的字时,幽默地说:“你写的字都对,但‘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这种“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

总之,赏识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学生无形生命的支柱,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经意间磨损了学生应有的信心和勇气。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世界上没有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是最合适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去发现,我想,这应该便是富有诗意的赏识教育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赏识教育浅谈]

篇11: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身上的正能量,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章探讨了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提出从营造赏识氛围、强化班级凝聚力、寻找赏识契机三个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气氛;凝聚力;契机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以相信和解放学生为基础。而相信和解放学生的前提是赏识学生,通过赏识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一、营造赏识氛围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人类更需要尊重,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信任与鼓励,认可与欣赏,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能够自信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激发自身的潜能。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应充分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赏识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被肯定和被认同,在被肯定和被认同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应树立学生“能做好”的观念,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是优秀”的感觉。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奖出来的。”这其实就是在说利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为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欣赏的态度和语言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即使想要放弃,也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赏识而重新树立信心,超越自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一天中教师夸奖某一位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天内该学生的情绪都很高,并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班级活动上都很积极,其实这就是由于学生感受到了“我能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赏识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突破自我,走向成功。

二、强化班级凝聚力

除了教师的`赏识,同学的赏识对小学生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对学生间的赏识有促进作用。但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对集体、同伴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悟,所以小学班级中的凝聚力相对薄弱一些。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为集体着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班会。在班会中,一方面,学生需指出班级活动中的不足,而每个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说明近期自己看到的其他人的优势,特别是他人表现突出的部分,更应该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班会,强化了班级的凝聚力,沟通了学生的情感,彼此间进行了赏识,学生在相互赏识中发展了友谊。

三、寻找赏识契机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优点

赏,即欣赏和赞美;识,即肯定与认可。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获得赏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天赋较多,因而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赏识就偏多,但有的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较好,只是教师没有发现,因而获得赏识则较少。例如,有的学生对美有着较强的感悟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颜色搭配;有的学生对音乐感悟较深,听过一次的旋律可以迅速记住并唱出来。因此,教师就要充分进行赏识教育,赞扬学生的这些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争取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转化到其他方面。如学生的音乐感悟较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或诗词改编成词曲来记忆。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既然能快速记住曲调,那么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很快,不过是平时未尝试,如果尝试寻找方法,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会尝试记忆学习内容。

(二)捕捉契机,适时引导

好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赞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若能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可激发起学生的勇气,唤醒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因此,教师要捕捉赏识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的优点的发展。例如,教师发现某学生朗读课文富有情感,普通话流利,教师就应在其朗读后抓住该契机,及时表扬和鼓励,并让该学生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课文,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语文水平;再如,有些学生每次看到教师和其他同学都会礼貌地打招呼,教师就可以在选拔班干部时,让该学生担任礼仪宣传员,使其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引导、号召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礼仪知识。总之,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育中逐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继续保有其闪光点,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借助主体性教育行为,让学生将教育要求内化在自己的行为内,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赏识教育不但可以被看成是操作技巧,也能被看成是教育的智慧。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继而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海燕.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23):14-15.

[2]陈菲.浅谈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教研),(11):12-13.

篇12:语文赏识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语文赏识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1、关爱是赏识教育的源头

对学生的关爱是赏识教育理念得意推广和贯彻的根本,老师只有用心地发现学生的优点,懂得欣赏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觉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某些学生比较调皮好动,如果老师是以一种关爱的眼光看待的话,便会觉得学生生性活泼,并且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明白是非,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的方式让学生改正错误。也就是说老师对于学生的行为和结果都是以一种肯定的、关爱的角度来看待,这样会带来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氛围。例如对于班级某些学生的学业退步,老师可以用一种长辈或者是朋友的立场去主动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跟不上的原因,从学习和生活上关注学生,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爱,并且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了语文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2、尊重是赏识教育的重点

尊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彼此之间缺少了尊重,那么会容易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麻烦。在教育上同样如此,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和运用赏识教育,老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要知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烈的,而且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老师不能采取强制性的`管束方式来管理学生,这只会增加学生的厌恶感甚至让学生产生抵制的情绪。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学生的某些想法老师也要慎重地思考和对待,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学课堂上能够获得独立自主,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活力。

3、公正是赏识教育的基础

不少老师仍然存在着“优等学生,差别对待”的教育观念,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老师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但是对于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甚至总是在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老师便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长期下来,优生更加优秀,差生更加落后,最终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这对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赏识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老师务必要确保对每位学生的公平对待,做到不偏心,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只对事不对人”的教育观念。具体来说,老师树立了公正的赏识教育理念,那么就会平等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相同的表现机会。对于表现优良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表现不良的学生要及时地指出和点拨。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感受到公平公正感,并且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举个例子,老师让学生们翻译一篇古文,差生能够很快地、正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优生认为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任务,并没有认真的执行,最终花费了很多时间翻译出来的文章错漏百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并不能轻视差生的学习成果,也不能为了庇护优生,为其找任何借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公平公正,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平等的环境,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案的有效开展。

4、鼓舞是赏识教育的保证

一般来说,学生在收到鼓励和肯定后,会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且勇往直前。事实上,很多老师并没有重视对学生的鼓舞,对于那些表现有进步的学生,老师认为是应当的;而对于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老师便直接指出他的不对,甚至是严厉地批评,防止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教学模式看起来高效,但是实际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学生开始不愿意听老师的教育,总是要和老师对着干,久而久之,语文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被打破,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的优点,对其加以表扬和赞赏,而且还要懂得正确鼓舞学生。并不是说无论什么情况都要鼓舞学生,这可能会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甚至使某些学生趾高气扬,骄傲不满,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篇13: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的成长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学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态,反思语文教学活动,将赏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给予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从赏识教育的内涵出发,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赏识教育,希望可以带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些借鉴和思考,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注入动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赏识教育

一、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学科,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赏识教育是学习的动力。教学行为的根本并非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鼓励以及科学的引导。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语文学习的思想包袱,对语文学习更加有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越来越要求教育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赏识教育的应用也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展现,引导学生不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期望效应是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具体指的是:假如教师对学生十分喜爱而且对这些学生充满期望,一段时间过后,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相反,假如教师对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厌恶,那么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品行都会退步。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寄予希望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注,学生会有一股上进的力量对待学习以及自己的言行,萌生不负众望的心理观念。并且学生的优点以及积极的行为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时,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和信心,更加坚定做个好学生的信念。反之,如果成为老师漠视的对象,学生会以消极的情绪态度对待一切,并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使得学生的学习成长陷入恶性循环。一直以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一般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单纯的判定学生的好与坏。无论哪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存在积极的因素,也存在消极的因素,并且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对与错,教师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面对对与错,而且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有益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强化优势,改善弱势,积极情绪打败消极情绪,在老师赏识教育的指导下,更容易获得进步。当学生在学习进步时,需要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夸赞。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和安慰。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理解性的沟通,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

当前,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以及感悟,发挥自主性进行知识的认知和改造个性化成长。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爱,课堂是一个不再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平台。语文学科本身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感知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抓住学生身上的亮点,及时地给予学生赞许和鼓励,让学生感知到自己的亮点,树立学习信心的同时能够着重放大自己的亮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性格相对内向和孤僻,由于缺乏关爱和温暖每天都郁郁寡欢,学习精力也不够集中。每当课间,总会刻意地坐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做作业,解答他课上的难题。跟他沟通一下今天发生的开心与不开心的事,久而久之,同学们也会陆续的围过来,看见他脸上慢慢露出越来越多笑容,感到十分的欣慰。渐渐的发现,在课堂上他开始主动的回答问题,并且思路条理敏捷,我向他回以赞许的眼神,看到他似乎也很兴奋,随后语文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小小的付出,换来了学生巨大的进步,慢慢变成了一个学习好又阳光的大男孩。

(二)给予学生理性的激励

教师给予学生的赏识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是需要得到理性的激励去释放无穷的潜力。对学生的赏识性激励不能是没有原则或者不切实际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容易让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甚至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降低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迁就和敷衍。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理性的鼓励,不要滥用赏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避免过于笼统而盲目随意的赏识,要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公正的评判,给予学生具体性的`赏识,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启迪性的赏识,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智力得到拓展,挖掘学生更多的潜力,不断的给予学生正向的力量,让学生一步步地在学习中提升自己。

(三)优化赏识的方式

学生正处于一个活力四射并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对于一些带有时尚气息的新鲜词汇更加热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能够释放一些新鲜的带有赏识性的词汇进行交流,不仅能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在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班的两名同学获得了学校语文知识竞赛的一等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的同时更是对自身语文知识储备的一种认可,在语文课堂上对此事进行宣布时,我赞扬这两位同学很给力,看到学生一边笑一边很兴奋的样子,对于其他的同学更是一种激励。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一个动作,都是赏识教育的表现形式,赏识并不是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而是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力量,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给予学生温暖和积极向上的成分,让这些转化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赏识教育的融入给语文教学活动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激励使人进步,给予人无穷的力量的同时还能够激发人内在丰富的潜能。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更多正向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在成长中学会学习、快乐学习、轻松学习。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赏识教育的参与者,应该积极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和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语文学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薛如莎,刘培华.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之我见.中华少年,,(09).

[2]李成龙,钟富华.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16.

[3]张仁琼,徐彬彬.探寻语文教学本真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16.

[4]王建军.对语文教学中“文”和“道”关系的再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16.

[5]崔国名,李春和.语文教学之“相机而动”论———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J].教学月刊,2016,(09).

篇14: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发挥教育合力论文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发挥教育合力论文

当前,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家长们也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前几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就在“赏识教育”横行天下的时候,英国赫尔大学正努力想办法推行“挫折教育”,希望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变成“心灵上的强者”。他们的理论是:生活是艰难的,但你必须学会应对,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受欺负时不会自怨自艾,失败后则能卷土重来。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呢?

一、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二、“挫折教育”不是吃苦教育,而是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比较争强好胜,有一天,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她很不高兴,竟然在班上说,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很多人仍缺乏共识。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三、保持对孩子的适度期望和正确评价,让“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产生最佳合力

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孩子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如果期望过高,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关的。家长既要相信孩子能做好、有发展的潜力,又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特点出发,在日常行为中找到教育契机,从缺点中找到闪光点,运用赏识鼓励的方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争取成功。另外无论孩子做事成功还是失败都要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改进,从而逐渐明确是非标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

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作为教育者,仅仅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着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教不好的小朋友,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只有运用好教育智慧,透彻理解“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概念,理清本质、灵活运用,才能直抵教育的真谛。

篇15:赏识教育的小学体育教育应用论文

引言:

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励至关重要,无赏识,无教育。也许一个夸奖,一句激励,能让一个孩子受益终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阶段,也是打好身体基础的时期,减弱批判性教育的比重,让学生重拾自信心,学生有兴趣接受体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身心状况,结合赏识教育,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提高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赏识教育的概念

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表扬或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此来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并纠正不良行为。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失败,允许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就像是农民种庄稼,总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不能因为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小差错,就将庄稼苗连根拔起,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减少指责和抱怨。当代很多家长或是教师崇尚批评教育,认为批评才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其实起到了反作用,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难懂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赏识教育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用新颖的教育方式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赏识教育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得到一定的尊重与赏识,而不是将孩子的错误放大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提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同孩子的不同优缺点,不同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待。

二、如何利用赏识教育

(一)结合赏识教育,寻找适合的教育时机,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学习知识与锻炼身体同等重要,亦是相通的,所以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习惯以及品质。用细致的观察寻找最恰当的方法与最合适的时机,把握好机会,提升学生的兴趣与自信,通过这种方式能更有效率的利用赏识教育。那又该如何运用,何时运用赏识教育呢,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不仅要抓住时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欣赏,也要注意到出现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细节。比如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帮助别人,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或者是在学习中的进步与努力,学生的上进心等等,有的品质,有的行为并不明显,所以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在这样的行为下,利用赏识教育,学会赞同学生的做法,在小事中将赏识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生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除了对热爱体育,热爱运动的孩子提供更多的鼓励之外,也要帮助那些并没有对运动表现出很大兴趣的孩子,找到他们兴趣的切入点,剥茧抽丝,利用赏识教育来提升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身心素质。(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总是以教师讲课来达到学习知识,加强运动的目的,并没有真正注意过孩子是否对运动知识真正有兴趣。仅仅通过间断的测试与锻炼来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水平是不全面的。也不能仅仅为了达到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将教学拘束于框架之中,失去了教育原有的活力,也没理解教育最本质的目的。现今教育最重要的是“人”的培养,不只是身体素质,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强大,才能支撑血肉,才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打造良好的身体素质。赏识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中有着足够的分量。比如,有些孩子的身体素质本身就不如普通孩子,先天性身体虚弱或者是肥胖,或者是对运动并无兴趣,这时候孩子就需要一些鼓励,比如“你已经做得很棒了,再努力一些,你将比现在还要优秀”或者“不要灰心,你要相信自己,你比以前的自己更美好了”。当学生进行高难度的运动时,可能会有些孩子丧失信心,这时候更需要老师的鼓励,但不能过分的给孩子太多的赞美,要让他们在失败中超越自己。对于兴趣比较低的孩子,要采取更新颖的教育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了解这个年级的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加之适当的欣赏的目光,让所有的孩子身心共同发展。

三、结论

小学体育中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共同发展,以适应后期的教育和社会的进步。如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法”、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法”等等,都是最好的例子。不要只看重体育里的优等生,加强了优等生的培养,使其他学生产生等级观念,使得他们讨厌体育,讨厌运动。单纯的批评会使所有学生丧失对体育的信心与兴趣,只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形成主动参与运动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促进学生体能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不只有超群的才智,高尚的品质,也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引用:

1.冉武霞,《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赵巍,《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第6期。

3.安晓丹,《浅谈赏识教育》;《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第23期。

篇16: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论文

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论文

一、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融合中,很多高校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融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融合层次较低。混合学习根据混合的复杂程度,有四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层次,即元素的结合、整合与融合、协作与合作、超越和扩展。[3]目前虽然有不少学校做了部门整合的尝试,但很多仍然是一块牌子下分几个部门办公,貌合神离。个别做得较好的高校,进行了部门和办公人员的合并,甚至在教材、面授辅导等个别元素或环节中进行了整合或相互借鉴,但缺乏整体的融合规划,在招生要求、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还继续延用原有的体制,充其量仅仅达到了混合学习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与人们所期望的深度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当然这其中有高校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则是来自于原有教育体制之间的阻隔与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条块划分。传统教育要与网络教育深度融合,还有待于对现有成人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做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2.融合过程中壁垒重重

(1)入学机制紊乱。目前普通高校中成人教育招生入学组织主体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自主权相对较小。而网络教育则采取的是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自主划定录取分数线,有完全的办学自主权,宽进机制非常明显。同一高校,同样的成人学历文凭,较为相近的学习方式,在入口机制上却不统一,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混乱,不利于高校的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生源规划,给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也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2)教学过程分块管理不利于融通。教学过程的融合是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融合的关键[4],但在融合的实践中,却也面临种种问题,不利于相互之间的融通。首先,在学籍管理方面,学生信息虽然都需在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进行学籍注册,但同一高校在该网上的操作却有不同的通道,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想从成人教育转入网络教育,或是从网络教育转入成人教育,却无法实现,自然也无法实现学分互认。其次,大部分高校,成人教育还在延用原有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同一高校的同一专业与网络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出入。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很难深入。最后,成人教育采用固定的学习期限,而网络教育则采取学分弹性学制,不同的评价体制,造成了两种教育形式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也是融合中所面临的问题。

(3)校外支持服务体系的融合也面临难题。在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二者都采取的是与校外支持服务体系―――校外站点合作办学的模式,要进行教育形式上的融合,对校外站点进行融合也是必要的举措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两种教育形式主办高校和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定位、职能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合作双方在责权利方面的不一致,使二者在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方面面临较大困难。

3.技术媒体建设或改造需要较大的投入

(1)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融合,必须要有新的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但建设新的技术系统或更新原有的网络系统,需要有较大的持续的经济投入,而这又和急遽下降的成人教育生源量形成了较为尖锐的矛盾,基于成本与效益预期的考虑,使部分高校犹豫不决。

(2)校外站点开展一种教育形式,在设备和人员、物资方面较为充足,但若把两种教育形式融合,校外站点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基于利益的考量,校外站点的贯彻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关于融合中的几点思考

1.融合不可以一蹴而就,而是要与时俱进,分步实施

(1)在招生方面,可以先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教育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比如同一所高校,根据市

场情况,在同一地域,可以整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在该地区尚未被广泛接受的教育形式,适当减少招生的专业类别,集中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2)在教学环节,对于二者的融合可分步实践,逐步融合。其一,找好突破口,做好双方的结合。可以先从相同专业的相同课程入手,找到融合的突破口,优先尝试统一教材、统一安排辅导、统一学籍管理等较易实现的部分,逐步推进两者之间的结合。其二,教学环节逐步推进,做好双方的有效组合。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的统一开始,逐步在教学进度的安排、作业、考核等方面做好整合[5],统一支持服务和融合校外支持服务体系,实现双方的基本整合。其三,统一规划,做好整合。即逐步打通管理平台、学习的平台、服务平台之间的阻隔,统一规划招生专业,做好成人教育与网络教育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尝试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尝试建立学生可自由选择教育方式,自由在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进行互转互认机制,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2.在信息通道上,区分对待,彰显各自的优势

混合学习原理的'核心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信息通道和媒体选择方面,我们也可以采取区分对待:

(1)以理论传授为主的专业,成人教育向网络化倾向。对于较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文科类专业,我们尽量考虑使用网络教学,“逐步将函授教育过渡到现代远程教育”[6],成人教育的函授面授辅导,也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网上视频答疑系统、交流社区等予以实现,以期节省成本。

(2)以技能性为主的专业,网络教育传统化。而对于不适合于开展网络教育的专业,比如美术等技能型专业,可以采用函授、业余的方式。理论部分选择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操作部分,可以有效利用教室、实验室等信息通道,开展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展,以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方式可多元化,信息通道对应多层次配备。对于某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或者非学历培训,比如教师班主任管理或者新课改等课程或培训,可在网络、面授等基础上,把学生在单位的实践或实训基地的业绩纳入考核,不仅要关注学习的效果,更要关注实战中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

3.在媒体选择上,以资源建设为核心,注重实用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与设备可用于教学过程。比如IPAD、智能手机等一些新的便捷终端,也用于学习领域,而传统的和网络的通道依然是主流,所以媒体的选择与信息通道的组合,要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要注意到,技术只是一种载体或传递通道,所以关注点更多的应放在载体所承载内容―――资源的建设。知识内容应降低颗粒度;资源类型尽量数字化;在资源压缩方面要兼顾容量与品质;着力抓住资源这个核心竞争力,让技术为资源服务,以优秀资源提升技术的品位。

相关专题 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