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的几个策略论文

小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的几个策略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南”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的几个策略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教师要坚强对教法的探究与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

作 者:徐冬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刊 名:黑河学刊 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 年,卷(期): “”(9) 分类号:H09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法   学法   指导  

篇2: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的高段(五、六年级)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高中数学,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高中数学,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篇3: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

小学语文的高段(五、六年级)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高中数学,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高中数学,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教师或家长在这个阶段中,结合课堂教学,着重注意训练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篇4: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

[作者]  海口市教科所 吴爱宝

[内容]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预习题要避免千课一面的公式化倾向,要形式活泼多样,注意激发学生学文情感和求知欲望,促动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探索问题。

③操作性原则。

预习题的设计既要反映明确的学习要求,也要提示操作程序和预习要领。有了操作性的指令,学生就不会离开读书过程去机械思考问题,预习才能到位。

④可接受性原则。

预习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自学与探索新知识过程的第一步。预习新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过低,学生感到索然寡味,没有效果。

3.?预习评价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溃

预习的直接目的与作用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这种准备包括:对已知的复习;对新知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新知的难点并孕发质疑点;对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有布置,就要有督促检查。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亦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检查的方式很多,诸如试读、试讲、试译、复述、回答问题、看预习笔记等等。无论哪种方式的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讲评。讲评中以鼓励为主。讲评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是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教师评价引导得当。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三、教给预习的具体方法

1.常规性预习四步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概况。先把课文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有个初步印象。第二步,划出字词,查阅注解。划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查阅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写上注解。实在不能理解的,在听课时作为重点。第三步,标号分段,归纳大意。给自然段标号,再写出每段大意。根据自然段的大意再分出意义段,并试看归纳段意。高年级还可试着归纳每课中心思想。第四步,思考练习,提出问题。阅读课文后,看一看后面的思考与练习,然后试着做一做。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特殊性预习六法。

特殊性预习法是指读不同类型文章所采取的独特的方法,是相对“常规性预习法”而言的。“常规学法”是基础,“特殊学法”是发展。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能根据课文的某一特点进行预习,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四素”“六句”法。对于初学记叙文的学生,让他们在预习课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进一步要求从事情经过的记叙中,抓住主要的句子,分别从表述动作、听觉、视觉、感觉、思念和言语行为等方面加以理解。从而了解记叙脉络和具体感知各种行为记叙句的表述功能。因为记叙文主要是写“人做事”(或“拟人做事”),“人做事”的经过不外乎是通过六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方式进行。六种行为方式转换到书面表述,就是六种行为记叙句。

(2)实验演示法。教材中有些常识性的课文,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不易弄明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演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预习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皮球浮上来了》、《称象》、《捞铁牛》等课文都是讲浮力的道理,都可提示学生回家结合预习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3)填表法。有些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说明文,分门别类的,条理很清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训练重点,设计表格(表格内容栏可以有引例,也可以没有引例),让学生通过预习填写。表填好了,课文内容也就基本理解了。

(4)情境法。教学童话、寓言、故事以及状物写景之类课文,可以通过游戏、演唱、观察等活动,让学生预先感触有关情和景,激发兴趣,丰富感知,使其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预习《爬山虎的脚》,提示学生去观察“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状况。预习《春天来了》、《秋天》、《初冬》等表现季节特征的课文时,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观察秋景,或在课前教唱“冬天的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意向活动。由于形式新颖、活泼、有趣,内容又与课文印证相关,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又得到了学法的启迪。

(5)图示法。一是提示学生找寻或查看有关图片资料。如预习《长城》、《颐和园》、《南京长江大桥》等课文,可让学生找有关介绍它们的图片资料。通过看图初步感知宏伟建筑的壮丽。预习《动物的远游》,可以让学生查看地图,了解动物远游的历程。二是提示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图解,以解剖其纵横联系,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6)审题法。小学语文课文命题方式有以人物语言、以内容、以中心、以人物身份、以人物事迹、以人物名字、以处所或以环境命题等等。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作“窗口”或“眼睛”。我们预习课文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看到灵魂了。”学会审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预习中审清题意,自读时就有了正确的思维定向,就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重点。抓“题”预习,可以通过质疑、分析、抓题眼、联系比较等方法入手。如预习《飞夺泸定桥》一课,仔细审题,就知道题眼落在“飞夺”上。“飞”是速度快,“夺”是“强取”“抢夺”的意思。分析题眼后,初读课文,就不难发现作者是抓装飞”和“夺”这两个重点,一层一层展开情节的。进一步了解自然段的段意,又知道前四个自然段是围绕“飞”这个重点记叙的。后三个自然段是围绕“夺”这个重点具体记叙的。

通过审题法预习,我们就知道文章内容的选择、材料的安排、重点的确定及各段的层次都是围绕文题进行的。

篇5: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

[作者]  海口市教科所 吴爱宝

[内容]

第一节预习的学法指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预习课文。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预习”已进入课例,与“课文”、“思考·练习”匹配,成“三足鼎立”格局。叶圣陶先生早已断言:“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预习的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预习指导的序列层次

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习惯到习惯、由粗浅到精细的实践过程。指导中要有层次性,力求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新大纲关于预习的要求其序列层次是:

三年级: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四年级:学习预习课文。能自学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五年级:能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的'习惯。

二、讲究预习指导的一般策略

1.?预习进度应遵循从课内到课外,先扶后放的程序。

预习开始阶段,应将学生的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预习的时间和质量,有利于小学生在集体的制约、影响和带动下,学会预习。引上预习之路以后,即可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课外预习。逐步减少课内预习,循序增加课外预习。使学生逐步由被动预习过渡到主动的独立的预习。

2.?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符合“四性”原则。

“预习”列入新教材课例之后,教师要结合实际认真分解“预习”要求,设计具体的预习题目,以利学生更加明确预习的方法和具体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即针对教材训练目标、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能力,布置预习题目。

②趣味性原则。

[1] [2] [3]

篇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的几个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的几个策略论文

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摸索,通过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会学生自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规律,培养了自学习惯,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呢?

一、加强学法指导,育人为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习能力的发展总是与相应的情感、意志、毅力、兴趣密切联系的,没有自觉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态度,没有顽强的学习自主力,就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把握和自觉运用,也谈不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说,学生能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建立在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有对学生起着动力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法指导必须要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相结合,着眼于育人,使学生带有明确的动机,使学习具有相应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常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在学习上刻苦自学、立志成材的事迹,使他们树立信心,培养他们顽强学习的毅力。同时,我还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开展一些自学竞赛活动,如词语搭配、分层、分段,看谁做得对、做得快,来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同步推进,做到有机结合

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学法指导的经常化、具体化,获得切实效果,我认为主要途径应是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在教学中,首先是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和琢磨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已掌握知识的程度,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我在讲新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时,根据课文特点,指导相应而又具体的预习方法,如理清文章思路、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抓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分清内容主次的方法,同时在授课时我还注意更新教学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就要强化课堂训练,一方面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思考、质疑、讨论和练习,另一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自学为主线,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部充满着教法与学法、传授知识与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学会了学习方法,把学生领向自己学习的路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以《少年闰土》为例,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的特点”,侧重写的训练。

1依据教材特点,揭示规律,总结学习方法

在讲读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教材特点,揭示知识规律,总结出学习方法。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首先是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四点要求去初读课文,对内容先有个初步了解,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本课写了几个人,主要写谁,是通过几件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第三步是抓住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人物特点再精读课文,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思考分析:

(1)课文描写闰土的外貌,抓住了那些特点?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少年?

(2)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课文写了那几件?哪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3)从闰土讲的几件事中,表现了闰土的什么性格特点?

(4)在介绍闰土的四件事时,作者还写了自己的什么想法?他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我都让学生阅读解答。我很少说话,而且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正确的,我只要稍做小结就行了。之后,进入第四步,总结写作特点,揭示表现人物的几种常见方法:

①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

②突出典型目f例

⑧进行衬托对比。

最后布置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

2补充阅读,强化知识

叶圣陶先生早就倡导“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通过

“学会”逐步达到“会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学完一组课文,我立即向学生推荐一些同类型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学过的学习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思路,通过“再运用”提高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系列训练,知识得到了巩固、强化,学生对记叙文知识的掌握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3仿写片段,突破难点

在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写中巩固、深化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具体做法是根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和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两处显着特点,仿写一两个片段,促进知识迁移,使阅读中学到的读写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为综合写作训练搭桥,降低了作文“坡度”。在教学中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把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片段练习,安排到每课课后作业中进行。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训练有序。教有目的,使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方法,从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总之,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我认为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篇7: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一、精问导思学习法。即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问导思,让学生思有所获。在说明 文教学中,可用“引证提问法”、“因果提问法”、“递进提问法”、“逆向提问法”、“总结提问法”等侧 重精问用以导思。如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可采用“引证提问法”来“导”思。《雄伟的人民大 会堂》首先对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作了概括性的说明,课文本身采用的是按照参观路线和空间方位 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写的。教学中可设问:课文中选了哪些例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印证“雄伟壮丽”这一 特点。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答出:以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为例,分别从建筑面积、体积及 外观轮廓等方面加以证明,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人民大会堂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印象。 此外,还可提出:“壮丽”的“丽”是“美丽、好看”的意思,为了显示它的“丽”,课文又采用了哪些较多 的描写说明。学生们看书思考后即明白对“屋檐”、“柱廊”、“国徽”、“石柱”、“大铜门”、“屋顶” 、“五星灯”、“挑台”等的描写,都表现出人民大会堂不但雄伟,而且壮丽的特点。有的说明文,在文章的 段落结构上具有因果关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采用“因果提问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说明顺序确立 的依据,可采用“逆向提问法”。通过挖掘教材的`难点,采取不同的问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

当然,“导”思切忌“满堂问”,“导”问既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要适当地把握住启动学生灵感的突破 口。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提问的难易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中的偏差。

二、撮要学习法。一篇好文章,总是要有鲜明的主题,有作者的独见。教学中,只有抓住课文的关键,才 能使阅读有条理,主次分明。阅读课文时可使学生在自读时提纲挈领,运用序号和符号(圆点、圆圈、三角、横线、波浪线等),分出层次,勾画要点。这样,既可显示出文章整体结构,又便于理解文章的逻辑联系。如 《恰到好处》一文分为三个层次,可加上序号,总结其大意;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符号 标出;第二段中在论证什么是“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五个正面例子,应用符号划出来;第三段中在论证为什 么要做到“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三个反面例子,也应用符号显示出来,如此等等。在背诵上,也可采取“撮 要”方法。如用板书图示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要求及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板书图示,作为读书笔记,以进一步理 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有九句话,语意曲折,层次较复杂,机械记诵,既费时,又 易错漏句子。若指导学生理解其逻辑联系,画出结构图,照着它逐层诵记,就比较迅速、准确、牢固。

三、比较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或课外读物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冯谖客孟尝君》这两篇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信陵君与孟尝君的 性格特点;②侯赢与冯谖的性格特点;③两文的写法。通过两篇课文的异同比较,教学内容更

[1] [2]

篇8:心理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心理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要想适应未来的.社会,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作 者:李殿录  作者单位:鸡西大学,黑龙江,鸡西,158100 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2(5)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 

篇9: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作者]  孙旭

[内容]

目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呈现着千姿百态的可喜景象,从理论和教法两个方面在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尝试。然而综观这些教改的特点,笔者认为,始终忽略了“学生怎样学”的研究,而这个问题,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居于主动地位,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把教法与学法结合起来,是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必由之路。

篇10: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一、精问导思学习法。即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问导思,让学生思有所获。在说明文教学中,可用“引证提问法”、“因果提问法”、“递进提问法”、“逆向提问法”、“总结提问法”等侧重精问用以导思。如在教《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可采用“引证提问法”来“导”思。《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首先对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作了概括性的说明,课文本身采用的是按照参观路线和空间方位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写的。教学中可设问:课文中选了哪些例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印证“雄伟壮丽”这一特点。学生通过自读思考后答出:以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为例,分别从建筑面积、体积及外观轮廓等方面加以证明,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人民大会堂有一个鲜明具体的印象。此外,还可提出:“壮丽”的“丽”是“美丽、好看”的意思,为了显示它的“丽”,课文又采用了哪些较多的描写说明。学生们看书思考后即明白对“屋檐”、“柱廊”、“国徽”、“石柱”、“大铜门”、“屋顶”、“五星灯”、“挑台”等的描写,都表现出人民大会堂不但雄伟,而且壮丽的特点。有的说明文,在文章的段落结构上具有因果关系,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采用“因果提问法”。为了让学生掌握说明顺序确立的依据,可采用“逆向提问法”。通过挖掘教材的难点,采取不同的问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

当然,“导”思切忌“满堂问”,“导”问既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要适当地把握住启动学生灵感的突破口。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提问的难易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中的偏差。

二、撮要学习法。一篇好文章,总是要有鲜明的主题,有作者的独见。教学中,只有抓住课文的关键,才能使阅读有条理,主次分明。阅读课文时可使学生在自读时提纲挈领,运用序号和符号(圆点、圆圈、三角、横线、波浪线等),分出层次,勾画要点。这样,既可显示出文章整体结构,又便于理解文章的逻辑联系。如《恰到好处》一文分为三个层次,可加上序号,总结其大意;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符号标出;第二段中在论证什么是“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五个正面例子,应用符号划出来;第三段中在论证为什么要做到“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三个反面例子,也应用符号显示出来,如此等等。在背诵上,也可采取“撮要”方法。如用板书图示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要求及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板书图示,作为读书笔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有九句话,语意曲折,层次较复杂,机械记诵,既费时,又易错漏句子。若指导学生理解其逻辑联系,画出结构图,照着它逐层诵记,就比较迅速、准确、牢固。

三、比较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或课外读物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冯谖客孟尝君》这两篇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信陵君与孟尝君的性格特点;②侯赢与冯谖的性格特点;③两文的写法。通过两篇课文的异同比较,教学内容更易于落实。这种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运用比较学习法,有助于智能的开发。比较不仅是对同一范畴不同对象进行对比的手段,而且也被广泛用来对同一对象自身在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变化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对闰土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两次肖像描写,《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如果用比较学习法进行阅读,就能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四、设疑辨疑学习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般来说,设疑可分难点设疑,错处设疑,关键设疑,无疑设疑。有许多问题,学生不易准确把握,更不易理解掌握,教师如果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固然省事,但这种嚼食以哺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课文中的许多地方看起来平淡无奇,容易被学生忽视,其实,这些地方往往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巴金在《灯》一文的结束处有这样一句话:“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为什么要用“微笑”,而不用“欢笑”?显然这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的思想觉悟有关。用“微笑”一词还有什么妙处?它与篇首“窒息”相照应,从“窒息”到“微笑”,说明“我”的革命意识在增强,对抗战越来越抱有信心。还有一些课文有曲笔、奇笔、神笔,往往含蓄、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应设疑,激发学生辨疑。例如《蒲公英》一文,总结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蒲公英似的.孩子”的父母是怎样死的?当时日本是侵略者,作者为什么还对这个孤儿这样同情?通过讨论辨别明确:日本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带来灾难,而且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不幸。因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作品的反战主题。

五、补“缺”治“滥”学习法。当前,学生处在升学压力之下,对于课外阅读有着两种走向:一是让沉重的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只好成天围着课本、练习题转,其他一概无暇顾及了;二是虽然课业繁重,但仍有不少学生广泛地涉猎课外知识。具体做法可用补“缺”治“滥”来概括。

“缺”表现为知识面窄,实际能力差,即或得高分,实际上难免低能;“滥”则表现为观念错杂,辨析能力差,即或能有所知,也无非是大杂烩。这种状况,需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有“缺”补“缺”,有“滥”治“滥”。补“缺”,要从文化、历史的角度着眼作系统的考虑,可以结合课本所提供的条件,对相关的古今中外名著,有计划地由点到面,既纵向推进,又横向比较,指导学生阅读。

治“滥”比较复杂。一部分学生阅读面广,接触的东西也不等,教师首先要对一些可备一格的作品有所了解,了解学生阅读的热点,心中要有个底,然后再作具体的分析指导。例如学生爱看琼瑶、金庸、席慕蓉、汪国真等人的作品,教师应因势利导,作切实的指导。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谓教学有法,就是教学有一般的规律;教无定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允许教法各有不同。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和要求,以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篇11: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心得体会

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听了林教授的讲座后,使我明白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身为一名高年级的教师,我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对高年级学生的学法指导重点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感知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利用林教授讲座中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心得体会]

篇12: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有哪些方法

一、学法指导的教学法举例

1、教师示范,展示学法。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2、回顾小结,归纳学法。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会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二、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课标指出,九年级的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看来,单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是不够的,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阅读中。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阅读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1、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每天开放,充分发挥其作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每个学生都有家庭书柜,要求学生每月由家长陪同逛书店一次,每次自己购买所需图书2~3本,按时阅读。

有了图书资源,还应合理运用,否则形同摆设。因此,我们采用定时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2、推荐课外读物,做好书刊导读。随着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智力投资的加大,订阅少儿报刊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并非人人都有读书习惯。我们的做法是做好书刊导读工作,上好读物介绍课。我们经常给学生上读物介绍课,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儿读物,希望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例如,结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落叶》《动物过冬》《我会变》《晏子使楚》等课文,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常识、自然等课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于一体。

三、指导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对新课有大致的了解,不至于在上课时手忙脚乱。有的学生只顾着听,而没顾上记笔记;有的学生为了记笔记,对教师的详细讲解没有领会等等。这些状况表明学生没有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和速度,如果能课前做好预习学习就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在课上听讲和记笔记会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学生面对新的课文,要通读一遍,了解内容的大概,知道讲了什么事情,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要能找出新的知识点,找出自己不懂的语句,记下来或者做出标记,查抄工具书对阅读中不会的字词自我解决,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多问几个问什么,如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语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

预习离不开朗读,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语感,理顺教材内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针对有的学生不喜欢预习,应付了事的态度,可以布置预习提纲,然后在课上检查,能起到督促作用。在实际的预习指导中,教师要避免程式化、机械化。例如,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总是相同的几个问题,如作者是谁,书中讲了什么事情,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为了应付问题而在课文中找答案,没有自主预习的意识,预习往往断章取义,过后没有任何效果。另外,教师忽视了对学生预习的评价激励,造成学生对预习没有积极性,不感兴趣。

复习是学完一课后最好的学习环节,是为了防止遗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随着记忆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复习次数可以减少,间隔的时间适当放长。如果不及时复习,在用到时又要回头去学习,学习费力不讨好。复习还要讲究整体性,因为知识是一个整体,前后都有紧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正是这个道理。在复习时,要善于进行总结归纳,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如对比、类比等,这样复习起来就很容易掌握。复习要有时间规划,可以制定周复习计划、月复习计划,把这周、这个月的学习内容、考试测验,学习上的遗漏、错误进行梳理、巩固。

篇13: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有哪些方法

一、学法指导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是启蒙和基础时期,小学生面对陌生的学习,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行的。当然,如果引导的好,对学生的发展就起作用,学生从小就会学习;如果引导的不好,学生从小就有不正确的学习意识,影响以后的成长。尤其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学习方法的好坏也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看到本学科学法指导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一方面,学习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阶梯式向前,如果第一步没走好,那么,下一步就会走不稳,或者根本迈不了步。

语文学法指导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全过程,是指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其中起步阶段最重要。因此,从小学生开始学语文就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记忆的方法、朗读的方法、课后复习的方法等等,将无法面对以后学习上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另一方面,学习从宏观上来说是终身的,从具体上来说是学科学习所涉及的全部方面,即从听讲到课下、课外等等。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能扩展学习的途径,灵活运用知识,创新知识,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才能将学法教学落到实处。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能很好约束自己,往往在写字时,姿势不正确,结果导致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也影响了课上听讲和记笔记。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良好的写字姿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可是,很多教师的这种意识很淡薄,只顾着讲课,对学生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不理会,结果导致不少学生写字潦草,作业质量不高,常会因为字写得不好而扣掉分数。因此,教师要有强化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责任意识,要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当成学法指导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书写进行示范。教师漂亮的板书、规范的字体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比照教师去把字写好。其次,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教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头要摆正,不能歪着头写字;肩要平,身要直,纸放正;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教师还应时时监督和提醒学生。

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忽略了预习环节,认为只要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就行了。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反而会增加听讲和作业的学习量。课前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预习做得好,课上的听课效率就高,作业完成就快。预习是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从整体上知道讲了什么内容,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能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预习中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要记下来,自己先尝试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在课上专心听教师讲,这样,课堂学习效率就很高,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如果不预习,在课上教师讲的听不明白,只能留到课下再解决,学习效率肯定不高。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问题是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是学生的认知矛盾。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一字不差地去学,被教师牵着走,对知识缺少自己的理解,教师讲什么就记什么,教师问什么就从书本中找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质疑。尽管教师认识到学生质疑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然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质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应让学生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质疑,在内容的中心思想处思考质疑,在主要段落处质疑,从题目入手质疑。学生在提出质疑后,自己先进行解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部分疑问将会因自己无法解答而成为疑难性质疑,再向教师提问。经过这一番解疑之后提出的疑问,大多是有价值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上课时更好地听老师讲解。

篇14: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有哪些方法

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学生,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诱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关注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最后达到“我真行”的境界。

二、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需要。

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时,可告诉学生“不正”为“歪”来认识这个字,“拍”可直接用手势动作演示,猜这个字怎么写,还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过程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自学交流,有机通过“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形的呢?”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呢?”如教学“闪”、“问”等字时,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闪’字就是一个人躲在门里”;还有的说:“我在家学习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开门出去问问别人”等,通过交流记忆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促进口头语言、提高记忆、掌握了识字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把规定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材料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实践,进而形成习惯,掌握方法。

又如,阅读教学,教师要把理解课文所采用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去学习新的同类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段时,可以采取导读法,训练学生“美读”。通过读将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反复诵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地方,让学生读懂了这一节写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清、静、绿。

最后,让学生讨论:这短话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领悟出了作者写文章的真谛,并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课文第三段在写法上与第二节相似,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掌握了桂林的山也有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从而达到为不教而教。

三、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法的主阵地,学法指导要贯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抓好课内学法指导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外的指导,将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中去。如识字教学,教师要抓住社会资源来识字、积累识字量,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字,用课堂学到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广告、标牌、商标、包装袋等,边走边看,边认边读,还可让学生在班级发作业本时认识同学的姓名等,再在语文课上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能力。

相关专题 几个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