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葵宝洲洲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葵宝洲洲”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新课改在语文教学中带来的变化教育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关键词:观念 方式 形式

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由于对新课改最初的迷惘、茫然,到渐渐的认识、实践及至现在的掌握、运用,经历许多探索,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所幸的是,经过实践,学校教学工作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新”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目标强力驱动下不断推进,使我们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挑战。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

为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有效,县领导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工作来抓。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全过程,特别开展了大量扎实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教职活动,如集体备课、不同课型的探讨、多层次的探讨课等,使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个学生身上。“学习新课程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活动已在全县展开。他们在使用现行教材、现行大纲的条件下,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育实验为突破口,改革教育教学,推动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新课程能否顺利地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将是新课程思想与我们旧有的教育思想碰撞、思辨的过程。

二、课堂面貌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是以教为中心,教育方式是”师命生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宰,教学变得民主化了、人为化了,教师的权威与尊严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地位,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激励的是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命令性和指令性的语言少了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讽刺与挖苦几乎没有了。教师不再是以身自居,不再以师自尊,而是和学生一起共同成长,这种具有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正在我县中小学校逐步形成。

2.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注重教师的教。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新课程的教学变为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教师注重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和经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论教的原则,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教学是过程序化,教师是怎么备课的,就怎么上课,追求答案的'标准与统一,教学思想僵化。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把教案看成是预设的,把过程看成是动态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从多角度解决问题,让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发问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向教材和教师挑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学习。

4评价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单一的评价,而新课程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并且加强了社会、家长的联系。评价更注重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评价具有整合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的评价采取了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奖励评价、等级评价、抽测评价等多种方式。体现了评价的灵活性、实效性和客观性。

三、教研形式的变化

在课改的推动下,教师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迎接新的挑战,在教研活动中,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主评人员一言堂的局面,努力营造大家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氛围,以教研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让老师们感受自己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含义,树立教师正确的理念,课程改革是每个教师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别人逼我这样做。

总之,我县经过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角色变了、教学方式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习兴趣浓了、独特性得到了拓展,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更有活力了,教研氛围更浓了,教学质量提高了。

篇2:新课改的实施带来哪些变化论文

新课改的实施带来哪些变化论文

摘要: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积极探索;合作学习;新课改

一、师生的角色变化

过去的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相沟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1、明确任务。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教师开始就提出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全班交流。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同时还包括方法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

3、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在合作中应规范学生行为,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二、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许多教师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使用不够灵活。现在教师们意识到,教材只是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达到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四年级的“用数学”时,学习位置与方向,让学生说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哪个方向或偏哪个方向,学生走时能亲自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数学课程观,不再把数学课程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是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学科性,更要体现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找规律”时,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有规律的事物,正好刚过完六一儿童节,教室里有很多装饰如彩旗、灯笼和花等等,学生们发现彩旗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间隔排列;灯笼是一个紫色一个红色间隔排列。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又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收集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亲自体验。如四年级“数学广角”里种树的问题,学生可以到室外亲自体验一下多少个间隔种多少颗树,最后自己总结出结果:种的棵树比间隔数多一个。有的教师在教学小统计以后,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表的制作;有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摆摆、说说,在探究中学习,得出多种算法,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通过学习,改变了一些旧的评价观念,过去重视终结性评价,现在更注重过程性评价,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已转向多样化互动评价,尊重个性差异有了新举措,注重了反馈、激励功能,更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评价具有了全面性,由重甄别转向激励、提高。有的教师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公正评价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有的教师采用家长、学校、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改变了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做法。有的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或周记,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方式正逐步改变,不但参与新课程实施的师生有了上述所说的变化,还带动了其他年级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教的是旧教材,走的是一条新路子。

篇3:认识新课改后在课堂中的地位变化论文

认识新课改后在课堂中的地位变化论文

新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因此,政治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改革后教学活动中教师地位的变化,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一、正确认识由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由于现代科学知识更新迅速,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尤其是新课改后,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来源的优势地位更加不复存在。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教师越来越像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在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一地位上的转变。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设置、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正确认识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建设者和开发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发挥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就思想政治课而言,它的可联系性很强,其内容可涉及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等,仅凭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势必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就需要教师去补充、去创造、去升华。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广泛寻求对学生有益的教育资源。当教师正确认识到这一变化,可以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使教材与时事知识融为一体,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变化

古语云:“严师出高徒。”而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严教”的市场却越来越缩水,课堂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做到乐教,因为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即“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对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后进生,理解后进生,关心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鼓舞、鼓励,从而尊重教师,激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听得投入,学得扎实,记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只有进一步转变角色,才能适应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篇4: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关于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后,语文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想使得语文课堂不断充满生机,就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如何能够更加高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1、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文化性

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又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理论工具。语文对于信息的传递与获取具有直接的影响,是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基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作为主体,将课文进行段段分析,详细介绍各段的含义,殊不知却将文章的整体含义拆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出现了分离。然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依照教科书、标准答案、考试卷、教学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有统一的大纲要求。教师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成了行政教育部门各项教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变成了模式教学。课堂上没有审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以及思想的交流。语文的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积极性。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人文因素放在教学任务的突出地位,目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语文的文化性,又要突出其实践性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应当使两者充分结合形成统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方法值得反思。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对于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缺少相应的认识,认为改革之后的教学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淡化、削弱,只重视语文人文精神的教学,而对基础的字词句缺少相应的重视,甚至根本没有提及。还有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改革已经过时,反而忽视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上更是很少提及。课堂的教学氛围虽然激烈、热闹了,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但是却缺少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更没有对于优美语言段落文字的分析鉴赏,而且还缺少必要的字词训练和积累。如果说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字功底都没有,又何谈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写出的文章也会语病百出、错别字比比皆是,就更难达到作者当时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减少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课模式。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自我讨论、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少讲或者是不讲,一些教师错误的观点意识,认为学生的讨论时间多了,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就是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实际上热烈的讨论背后却脱离了开始的主题。课堂上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诵读上,若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互相讨论,任由自己的喜好展开交流,那么一节课后学生对于课文重点还将不能区分、把握,这样课程结束不仅没有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反而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符合新课改要求,但若只是一味的、没有根据的表达观点,又并非符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那么只会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要想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就必须让教师在课堂上的“引路”、“主导”与学生的“创新”、“自主”有机结合。

3既要交流学习,又要独立思考“竞争合作、组织互动、人人参与”是新课改后的新型学习的方法。交流学习,让学生们的思想观点在自由的课堂上相互碰撞,更能激发同学之间的思考。无论在平时的语文课堂还是公共课程上,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交流学习,在一节课之后,表面上显得激烈、热闹,事实上却收获较少,不能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在交流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提出问题就开始展开讨论,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只能是有表无实的泡沫课堂。语文课堂不能缺少思考、理解、品读。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充分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使得学生之间各取所长,实现真正的交流与合作。所以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到:

一、组织好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活动,加强交流学习中的引导,充分实现教学目标;

二、积极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能力,传授其交流沟通的正确学习方法,注重交流学习的教学评价;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的创新思考。

篇5: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论文

一、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除了应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备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自古至今,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浓厚坚实的文化基础,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览群书,扩大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培养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师情感丰富,尊重学生,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快,心智和理智都得到发展。

(二)围绕语文课本知识,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挖掘课文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接受真善美的陶冶,从内心深处培养起尊重他人、负责任、讲团结、顾全大局等良好品德。用教材的真实事迹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内心认可职业素质,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培养并形成他们自身的正确的价值观、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教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可以向学生讲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三星产业陷入低谷,三星集团会长向员工朗读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号召员工学习在逆境中坚强的精神,最终三星产业渡过难关。

(三)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从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入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学生就业增添砝码

中职语文教学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应培养学生将来的实际应用能力。应用文是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沟通关系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的重要途径。比如:他们在面试与应聘之前就得写好一份得体、有个性的求职信。如果写的格式错误、词不达意,那么就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佳的印象,同时也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机会。有一些学生即使勉强就了业,工作中连一篇像样的工作计划与总结都写不了,那么到更理想的岗位将是梦想。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要重点介绍求职信、计划、总结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在口语训练教学中,重点介绍求职面试时自我“推销”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如今,单位招聘员工时不再以文凭为第一标准,对求职人员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对中职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求职时要过的第一个关口。招聘面试时,一些说话流利的学生往往首先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当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应付招聘面试,更重要的是,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会为今后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语文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解课文、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来回答,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多动口、多说普通话创造机会。在讲析课文时,遇到优美散文或是一些文字出众的段落,教学内容可以以朗读为主,或者教师给学生范读,或者给学生听音频。范读完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朗读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通过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口语训练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例如,上课前五分钟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看完要求学生说出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说话的胆量,而且锻炼了口才。

(四)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专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对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像会电专业的,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真细心的工作表现;而对于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要求就会不一样了,他们就更应该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需求改变教学的目标,培养专业对口的职业素养。

二、结语

总之,学生是中职院校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其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熏陶,加强相关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6: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论文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2.要重视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教师了解、收集教学效果的信息,可用个别谈话、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法。

3.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二、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应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小学开设语文课,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就是维护民族尊严、维护民族感情的表现。

2.利用语文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初中语文所选教材的作者的刻画下显得景色绮丽,风采诱人,美不胜收:范仲淹笔下春和景明、烟波浩淼、岸芷汀兰的“洞庭湖”;刘鹗摄下的澄明如镜、湖光山色、芦花摇曳的“大明湖”;老舍描绘的鲜花遍地、鸟语花香、眼明神爽的`“五月的青岛”;宗璞勾勒的绿意逼人、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一幅幅烙上“中国心”的画卷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的人。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学习祖国的英雄人物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记载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史实:如《活板》中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中国石拱桥》中“长虹卧波”的赵州桥,《口技》中那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还有那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情操的熏陶。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语文教师应通过教学让这些英雄人物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随时准备报效祖国。

三、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论语》使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学》让学生领悟“天下无难事,只要肯为之”的哲理;《种一片太阳花》令学生了解“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事业才能长盛不衰”的含义;《散步》叫学生晓谕“扶老携幼,勇担人生责任”的内涵……语文教师应通过这样的语文教材去启迪学生感悟人类的价值观念,去体会人类的美好情操,使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种类有很多,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象扩想、补想、续想、联想、反想、拟想、推想等。

创造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让同学们用作文题目《“0”的联想》、《“?”的联想》等,多角度地去写作。语文老师还可以用《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勤能补拙与勤未必能补拙》等题目开展辩论赛、议论文写作等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习惯的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创造性思维也就得到了初步培养。

五、强化语文的社会功能,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叶老曾说过,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文这一生活与工作都不可缺少的工具。评价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优劣,不是看他语文知识掌握的多少,也不是看他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主要看他运用语文素质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观念,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以期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以上是我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些粗浅认识。实际上语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许多问题还有待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

篇7: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文/王红兵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8: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结合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发展的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以教师为辅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努力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与学生人格平等的地位上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所有的学生,尊重个体,真诚交流,和学生实现零距离接触,努力使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二、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强调:要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要有创新意识,更新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这一点上,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支配者的角色,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的观念。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辅导,学生主体”上来。所以,教师就要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适时的指导,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交流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以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每位学生的真情表白,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耐心,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充满挑战与创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自由,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他们才能自主地思考、探究,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创新。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改就是要改革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既专又博”“一专多能”的新知识体系,挖掘开放的综合课程资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其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认真研读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树立“用”教材而不是“讲”教材和“学”教材的观念。只有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用“活”了教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相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才会真正“活”起来。再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最终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如果限制太多,答案可能就会千篇 一律;相反,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可能就会出现理由充足的各种不同答案。这就是说,如果“统一”的要求太多,就会限制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以及问题的回答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多种答案并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作者单位 甘肃成县化垭农中)

篇9:新课改下语文实践在论文

新课改下语文实践在论文

一、实践的过程要突出操作性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告诉我们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是运用知识技能的手段,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既然是实践课,就应以实践为中心,让学生观察、阅读、习作、动脑、动手、动口,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既增长了才干,又优化了个性。只有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一系列的锻炼,才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实践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语文实践课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依据,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立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如果有较强趣味性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知”的目的,所以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效果,才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其智力。怎样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践课堂呢?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巧妙设计多种形式,如表演式、游戏式、辩论式等。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材范围来设计,力求灵活多变。

三、实践的层次具有阶梯性

在语文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上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发展,不能跨度较大,使学生在实践课中有一种跳一跳可摘到果子的快感,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难度偏小而乏味,也不会因实践的跨度太大而失去信心。如教学《找春天》,分别设计“找春”、“赏春”、“颂春”的多媒体片段,逐层深入,具有层次性,使学生保持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绪,消除了学生注力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实践气氛要保持和谐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实践课堂效果的有力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往往影响着每一个学生,一个表情严肃、面孔冷漠的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和学生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寓教于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有把课堂变成学生温馨愉悦的乐土,把干巴无味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质问变成真挚的叮咛,才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的心门。如何创设实践课的和谐氛围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期望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喜欢老师在平等的位置引导他们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方案,给学生充分的自立表现机会。

五、实践的节奏要有张弛性

语文实践课离不开活动这一主题,学生把已有的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再次巩固,但在实践的内容上不宜安排得过密,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大脑长时间紧张,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感到疲劳,引起烦躁不安,冲淡了实践活动的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达不到好的效果。可如果一堂实践课在内容上过于松散、拖沓、缓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很难调动起来,导致实践课堂没有“动”的气氛。所以实践课的节奏应注意张弛有度,教师要严格把好度,使实践课堂成为真正运用语文知识的课堂,从而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总之,小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求知欲旺盛,对实践课的要求多种多样。在小学语文实践课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要深钻教材和课标要求,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

篇10: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一、语文教学营造争鸣氛围

思考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对问题有了兴趣,这时候教师更要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爱提问和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向教师发问时急切渴望教师的解答,但是我认为,此时教师不宜急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给予解答,而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分析和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归类解决,一般的情况下:

第一类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和掌握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出课文外或有时甚至是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讨论,并寻求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具有创见看法和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激励大胆创新,争取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热烈学生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的问题教师可放手将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获取满意的答案,同时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第三类问题,虽然复杂些,也许教师始料不及,但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或乱分析或给予不正确的答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善于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创新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活动,使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掌握自学本领,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执着于每一个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实施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主要是尊重学生个性尊严、尊重学生存在价值、发挥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相信他们会创新,有创新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去想象、去创造、去发展,并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理。关于创新教育方面,我很欣赏优秀教育工作者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他上课高度民主化。他在教课中,首先每篇课文学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用哪种方法进行教与学,一节课结束后,上得如何,全由学生举手表决决定,一堂课学生举手表决多的有20多次,他的这种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它的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创新教育的做法,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篇11:浅谈在新课改中的美术教学

浅谈在新课改中的美术教学

浅谈在新课改中的美术教学

[摘 要] 当前,美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始,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每堂课,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对培养、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美术 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努力改变过去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传授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倾向,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以及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等基本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文化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美术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力的机会。在活动中,教师应如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呢?就自己在美术课改教学实践中的整体思路作粗浅的阐述。

一、观察了解学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方面,现代激烈的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养,一个具备全面素养特别是艺术的人才能真正适应现在的社会。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多种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以外,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和态度得到发展,充分认识人类和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广阔的、多样的、复杂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学生学的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要从生活中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学,才会有所创新。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如在命题画创作中,如果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命题限制了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对另一个主题感兴趣或是对此命题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时,而教师依然采取集体教学模式,就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时,教师应通过个别交谈和辅导,顺应学生创作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尽可能使每位学生的创作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当然也不是盲目迎合学生的每一个兴趣,可顺应学生的需要,临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适时引导学生,满足其表现需要。例如在五年级《哆来咪》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境:让学生摸一摸老师带来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借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用触觉体验瓶子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面引导学生想象,这么多相同的瓶子会有什么用呢?而后教师在添加了不同量的水发出的声音产生了什么变化,为本课渐变的制作、绘制的教学作好铺垫。

其次是了解学生所处年龄的发展阶段。在美术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发展水平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来配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例如:低年级上有些学生仍处在涂鸦阶段,还不能准确地再现画面。我就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材料,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对那些已经跨越涂鸦阶段的孩子,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

二、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环境,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以往的美术教学常常采用由教师讲解,强调要记住或防止易出错的环节或部分,再由学生操作,这样使学生过于被动、依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术教育要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应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讲授色彩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不同的色彩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或热情奔放、或冷酷忧郁、或轻松宁静、或温馨激动。引导孩子去感知色彩的世界,不是灌输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绿的树等概念化、模式化的色彩知识。如果这样,长此下去,就会失去对色彩的敏感和独见,画面的色彩会变得公式化,显得死板,缺乏生气。而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孩子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对周围人、事、物的看法和愿望。应让孩子通过认真的观察、比较,结合自己的感受多画自己对生活中色彩的那种感觉和喜好,不要画概念化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的多涂抹“好看的”、“有趣的”、“有意味的”画面色彩,在不经意的涂抹中流露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如三年级《会走的小人》和二年级《会转的玩具》教学时,前者在讲授本课重点对称形状的制作方法时,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老师发的纸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研究对称形状的折剪方法,小组互相交流,形成公识。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突破难点。后者在完成会转的玩具作品后,让学生与小伙伴、好朋友相互展示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引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积极地开发创新思维。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基本上以临摹或简单的绘画技法为主。他们所画的房子就是一个三角形屋顶加上一个长方形,再加上一个田字形窗户。树画得像蘑菇,甚至连太阳的位置都差不多,缺乏想象力,存在思维上的定势。当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还是照书本上画吧”。如果不打破这些定势,思维就不会活跃,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每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看谁想的多,最有独到之处。

例如,一年级《奇妙的撕纸添画》一课的教学,由于本课意在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先随手撕了一个形状,让学生认真观察,看看谁的小眼睛最灵,说说想到了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使我惊奇万分,有的说像落下来的树叶,有的说像座小山挖了个山洞,有的说倒过来就像太阳沿着山坡在下山,有的说像骆驼的头……。在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时,我让学生自己来制作完成,学生兴趣高涨,积极性很强,不一会儿,许多有新意的作品就跃然纸上了。不少学生还不停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喜悦之情。

又如五年级《石头说话》一课,通过让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先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再启发学生根据石头的外形、材料、肌理进行联想,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作品内容就丰富多了。

四、追求发展,促使评价方式的改变。

评价欣赏是美术活动的最后环节,往往被忽视,其实精彩的评价欣赏,也能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采用集体评价,自由欣赏,自我评价欣赏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如教学生从色彩的运用,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创作等不同侧面来欣赏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使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浓,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更加丰富!

首先考虑评价的多角度多方面。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与过人之处,只是有的是我们没发现或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而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加以肯定、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学习。

其次要注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限于语言的肯定、赞美,也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表示。所以给学生的鼓励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肯定和奖赏也是有力的。

评价的方式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对他们的创作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学生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以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讲究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视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

总之,随着新课改深入开展,美术这门学科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改变原有的教学形式,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去主动的学习,相信自己,学好本领,让美术绽放出更美丽的光彩。

篇12: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篇13:“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教育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陶冶情操 自我完善 深处的情趣和韵味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进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情感教育又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下面就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

首先,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习的人只有触及到情感的深处,才能和文章一起产生共鸣,才谈得上理解作品创作意图,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只有进入了情感的境界,才能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再次,语文教学中的“情”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促进人格的完善。

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兴、观、群、怨中,读者既增强了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情感,这样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收到了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

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把教材中的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在课堂上运用好自己的情感,首先要在教学每个部分的内容时,努力去开掘,去发现,去撷取和积累情感,并用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把它传达给学生。

有声语言的基础是标准流利和富于情感变化的普通话,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的语言才能很好地传情:有些情,需要激昂慷慨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深沉舒缓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懊恼愤怒的语言;有些情,需要轻松流畅的语言;有些情,需要描述性的语言。出色的朗读能读出字句的音乐节奏,读出文段的情感色彩,著名的语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中的朗读教学,并把它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还有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主要用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情感,它对有声语言起辅助作用。教师在使用有声语言时,适当地加上一些无声语言,如面带微笑、板起面孔、怒目相视、点头示意、摇头晃脑、举手挥臂……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只有把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些文章,学生在反复玩味后很快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有一些较深奥的文章,如古代诗歌、外国文学和“五四”时期的作品等,就要求老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情感引导,可以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事理有更深的理解。

但教师毕竟不是演员,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忘乎所以,失去理智,弄巧成拙。对那些落后腐朽的情感,绝不能大肆渲染,并作形象的抒情。另外,教师也不应把私人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影响正常的课堂情感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还有,在学生不守纪律时,也应克制自己的不快情感,不轻易发火,以免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要争取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

总而言之,要教出语文深处的情趣和韵味,让学生向学、乐学,达到培养新型创造性人才的目的,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上下一番功夫。

相关专题 新课改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