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教育论文

APT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教育论文

【简介】感谢网友“APTA”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对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教育论文(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等作用。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教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好的语文课外作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据调查,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约有80%的老师重视练习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学生情况的研究分析,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目的不明确。对为什么要布置课外作业、布置什么样的课外作业认识模糊。部分教师几乎每学完一篇课文后都是抄词语、做《评价手册》。课外作业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机械的抄写,让学生失去了完成课外作业的兴趣。

“度”不适合。有的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量太多,一晚上要学生抄一个单元的生字、词语或一下子完成两张测试题等,以至于学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写完,甚至有的低年级学生写不完,只能家长代劳。我们邻居的一个孩子,才读二年级,每天一回家就写作业,吃了晚饭接着写,所有作业写完已将近九点钟,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

有的老师为了便于批改,布置的作业就没有难度,只需抄抄写写,学生写时也不需动脑子,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语文能力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也有的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难度过大,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每学完一篇课文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对于那些连理解课文都成问题的学困生来说,这可能写好吗?

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许多教师感叹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不好或完成得很差,甚至有不完成作业的现象。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学生认为作业无趣。小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对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就只能被动完成,当然效果不佳。有些教师为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学生则为做作业而做作业,不管合适不合适,有没有作用,学生都得做。这样造成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本“消化”不了,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又得不到提高。教师呢,只管学生做了没有,效果如何则放在次要地位,从而造成课外作业不到位。

批改草率。很多老师都只为检查学生有没有做课外作业,批改时潦草地写上一个等第,毫无激励性的语言。有些老师片面追求作业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作业答案稍有违背的地方,都予以否认。办公室里常有这样的老师,拿着红笔,一脸怒气,在学生作业完成不认真的情况下,立马把那个不争气的学生叫来,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久而久之,不仅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甚至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对学习也有了一种恐惧感。

作业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据问卷调查显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语文课外作业不满意,有多数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老师的最大希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兼顾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准确、全面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内容,坚持课外作业布置“少而精”的原则,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力求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外作业的目的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是为巩固学生的知识,还是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教师应有清楚的认识。如为达到巩固字词的目的,一般一篇课文第一课时上完,可布置让学生抄写生字、课后的词语。如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老师可在新课之前布置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形式:上网、翻阅图书、调查访问等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自己积累的资料以记录、剪贴、照片、绘画等多种形式体现在专门的资料积累本上。如为了达到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的目的,教师可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为了检查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在文中选择重点词语让学生练习造句。如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学完《老师,您好!》或《我们爱你啊!中国》等诗歌后,可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来写一写自己的父母或家乡。如为了让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小镇的早晨》,我让学生观察校园的早晨,抓住校园早晨的特点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小练笔,学生有“法”可依,所以写得都不错。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这样的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二、把准课外作业的“度”

这里的“度”包括量度和难度。所谓量度就是作业量的多少,即花多少时间完成,有多少题目等。难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所布置的作业有多少学生能顺利完成。

首先,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量要适中,应符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合理控制作业数量,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量太少,不能起到训练的效果;作业量太多,学生做不完则会给学生造成负担。

其次,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时,要把准难度,要遵循大纲,吃透教材,把握年级段训练重点,要深入了解学生,考虑个体差异,做到难度有针对性。对于优秀的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提高题,如写小练笔、搜集相关的资料等。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重在巩固基础知识,就比较适合做一些字词积累、简单运用等。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思维潜能得到挖掘,努力争取把作业布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如教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我针对班上学生的差异,设计的课外作业是: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词语。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3、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三十年后,我又来到了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的完成,结果学生做得很好。

三、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与内容

教师不妨改变一下,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这就要老师尝试变化题型;或变换角度,以大语文观看待语文课外作业,如收听收看新闻,向家长复述课文等。更值得尝试的是,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课外作业,如绘画、设计、剪贴、摘抄等。如我允许学生在课外作业本上绘画,学生画上了一棵大树,在树根部写生字,在树干上组词,在树叶上造句,设计新颖,图文并茂,我对此加以表扬、鼓励,学生可开心了,一个个很用心地去完成作业,字也写得更棒了。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做了这样的作业:用三天的时间,走访老人,和他们谈一谈“裹足”、“小脚”,然后写一篇采访报告。又如学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让学生去收集像肖邦这样热爱祖国的音乐家,学生很快找来了很多音乐家的生平简介,有关音乐家的故事,他们的代表曲磁带,这样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又欣赏了名曲。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学完课文《负荆请罪》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排演课本剧,然后进行比赛,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演得很投入。

四、认真对待课外作业的批改

有些老师错误地认为,课外作业学校不检查,所以批改就比较马虎、草率。其实,课外作业中也体现学习者的书写习惯,语言风格,观念想法,价值判断以及种种情绪,因此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及时、认真。认真批改作业应该这样做:如作业要统一批改等第;正确使用各种批改符号;注明批改日期和作业订正的要求;加注激励性的批语和评语;书写认真、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认真批改作业还意味着老师应该从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与解答疑难困惑的同时,教育他们热爱生活,激励他们勤奋学习,为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们的成功快乐等,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提高。

如有一次,我翻开一本家庭作业本,一位学生在作业后面写上了这样的一段话:“魏老师,您昨天对我说的话我一定会牢记,您放心吧,我一定改正缺点,看我的表现吧!”我一想:哦,原来这位男生昨天我找他谈心,因为他最近上课老走神,我询问了原因并教育了他。没想到他还真听进去了。我马上在后面写上: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到做到!作业发下去,我发现这个孩子两眼放光,脸上非常兴奋。因为平时的课堂作业是不允许学生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写,所以,很多时候课外作业本就成了学生和我的“对话本”。有的学生向我倾诉烦恼,有的请教问题,有的学生还出题目考我。有些脑筋急转弯还真把我难倒了,我只好向办公室的老师请教,请教还不会的,只好上网查找,如果还查不到的话,我只好老老实实承认:对不起!这道题请赐教!这下那个学生可得意了,下次的作业中除了上一题的答案,又多了一题,这一题变成了选择题,降低了难度,真有意思。当然,作业中更多的是学生送上的一句句轻轻地问候、温馨的祝福。我嗓子哑了,学生马上在本子上提醒:注意保护身体,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我除了表示我的感谢,我也会用极为平常的一句赞语,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鼓励孩子们把字写工整,努力学习等。我们老师不要吝啬表扬,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多大的赏赐,而是要真诚地送去一份赞许。也许您的一句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甚至回味很多年!

另外,教师在作业的反馈上,也要做到及时,应区别情况及时讲评作业,并及时督促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或不规范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而是要经过系统地不断训练,反馈,再训练,再反馈……

总之,语文课外作业的布置,不可以简单地认为找几个题目或抄一些词语、背诵一段课文就解决了,更不可草率对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立足课内,注目课外,通过对作业形式和数量的改善、难度的控制、趣味性的提高,以达到精而少就能充分掌握知识的目的,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西部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西部小学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小学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短板,面临着教育机会不均、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手段“棍棒化”等问题。小学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奠基性的推动作用,是推动西部教育发展的坚实力量,促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因此,学校在改善学校物质环境的同时,应注重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家长和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关键词:西部;小学教育;对策

教育的发展往往与国家和地区的兴衰紧密相关。西部是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也是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小学教育作为西部发展的推动力量,理应受到重视与优先发展。

一、西部小学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国内其他地区同样获得较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障义务教育,因此相对来说西部小学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能得到基本保障,如走读生一天可以领两份“营养餐”,包括面包、饼干和水果。但与东部地区的小学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分配、教育机会不均

目前我国教育物质资源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尤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1]据相关数据表明,上海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已达91.0%,但西藏、青海等地达标率不到10%[2]。西部地区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即在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保证我国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人群能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由于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均能接受适当的教育,但民族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民族传统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从而导致男女生比例出现失衡。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H校中,六年级的男女比例为3:1。

(二)师资力量不足

青海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进入西部民族地区师范学校学习的民族学生给予政策照顾,旨在通过降低这类学生的入学分数来保证师范学校的生源,但这种做法却直接导致西部地区的教师质量不高,男女师资比例失衡。就笔者的实地调查得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三所小学教师数量为95人,其中男女教师比例为2:8,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占近40%,30岁以下的教师占15%,教师行业亟待注入新鲜血液。此外外地优秀人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不愿来西部工作,青海本地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则千方百计选择经济好的地方就业,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资源积累难以提高,青海省累计流失人数超过3万人,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5万人以上[3],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难以维持。

(三)棍棒式教学、逃学事件冷处理

教师普遍认同教学过程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A很肯定地向我这样说道:“我以前在江苏进修过,听过很多当地教师的公开课,确实如你们所说的,他们上课很有激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确实比我们强得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乐观。教师B认为西部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在于高海拔的相对缺氧的生活环境导致西部地区学生的智力不如东部地区,学生普遍注意力分散。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的教育质量,他们常采用棍棒式教育,“我们也不想通过棍棒式教育,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书本知识我们也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想提高学生成绩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体罚”。此外教师对待学生逃学事件的处理方式与东部不同。腼腆的五年级学生A逃学,没上学也没回家,家长和教师均没有外出寻找A,教师C解释道“这种事很常见,他们饿了会自己回家”,三天以后A确实独自回家了。而在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家长面对此类情况会选择报警而非置之不理。

(四)特殊儿童混班教学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东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青海地区,普通小学将特殊儿童纳入教育范围中,但在如何教育特殊儿童的问题上尚无定论。就一案例进行说明:三年级小朋友B,性格内向,看到老师时总是小心翼翼的样子。由于所带班级较多,我并不能认清所有学生,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B。直到班主任D告诉我这名学生家族遗传性智力存在缺陷,动作迟缓,我才注意到他。有次我的课结束,但因为要做眼保健操,必须要有教师守在班级中,我就暂时留在班级中了,实际上学生只是各自玩各自的。我无意间发现B似乎在拨弄自己的衣服,便走过去看看。原来因为天气较热,他想把自己的毛衣脱掉,但总是拉不开校服外套的'拉链,于是我帮了他。我在帮他弄时很多其他学生围了过来,我便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应帮助他人。我只是随便说了一句,效果却出奇的好。令我惊讶的是,自此之后,B常常在我上课之前的两分钟前递给我一些自己的零食,有时是一小撮蚕豆,有时是葡萄干或者板栗。这让我很感动,不是为这些零食,而是孩子愿意与教师主动交流,这是他交流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在这个班级中,特殊儿童进行一对一教育,学生对于诸如宋文明的同学并无特殊待遇。尽管在教育过程特殊儿童常跟不上学习进度,但教师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单独辅导。此外,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对于小学的重视度较低,更多关注的是初中。学生初中一毕业,考不上当地的高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去寺庙念佛经。青海省贵德县唯一的普通高中每年大约接收450名高一新生,而整个县城约有1000名初三学生,中考之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去出去打工或上职业高中,职高上完之后就回家放羊或从事某种技工类工作。由于政策倾斜,当地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二、青海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试图改善青海地区小学教育的现状首先应追本溯源,寻求其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在影响青海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诸多原因之中,最关键的是无法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的效率性以及社会观念存在偏差。

(一)财政拨款的效率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主要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义务教育支出资金80%由县级政府负担。对以青海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来说,相对固定的资金来源能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但在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县级政府的教育拨款无法确保其经费的配置效率。青海地区学校的特点在于建筑、设施配备与东部地区差距不大,但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因素上,如教师个人能力、师资培训方面投资等方面的比重较小。正是财政拨款的效率性存在不足,导致青海地区小学教育质量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二)社会观念的偏差

生态学理论主张个体的生存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微系统是个体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员,受到教育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长和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青海地区的大部分家长对教师职业持有以下观点,“你知道学生的家长如何对自己的孩子怎么说教师这个职业吗?他们往往说”你们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当个老师!””言外之意是在家长的认知系统里,教师这个职业是所有职业中最差或者最不屑去从事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存在偏见。教师的职业声望在西部地区处于偏低水平,这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相关,教育自身不被重视,使得教师职业声望较低。

三、促进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国统一的小学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实际,不能满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由于政策的适度倾斜,大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基础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但在经费使用多是用于改善学校的建筑环境,相对忽略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管理层对政府拨款的使用应具有谋划性,在积极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应加强精神环境的建设。教师的外出培训经费、各年级部相关学习活动的经费应有所增加,减少形式化的经费投入。此外,为促进各民族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学校多举办民族文化竞赛,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维护民族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的主体包括父母、教师以及社会人员。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应承担儿童教育的义务,重视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师的作用,主动与教师共同交流。由于西部地区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多是将孩子送往寄宿制小学,家长认为“既然孩子在学校学习,那么教师就要为孩子百分之百负责”,家长应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多方合力的过程,绝非单靠教师个人能够成功,因此家长应转变“教师负责制”观念;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应转变“棍棒教育”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棍棒教育是迫于无奈的办法,但教师应相信每个儿童是善良纯正的个体,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和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多与学生交流,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非此长彼消的过程;此外社会人员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间接因素,应树立“人人参与教育”的观念,而不只是以教育系统以外的旁观者自居,肯定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师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师职业声望,间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知识与技能、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1.培养“留得住”的师范生

高等教育的师范生是提升西部教育质量的后备军,改变西部教育滞后的现状必须将发展师范生教育视为先导性工作。西部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并不少,解决西部人才危机的关键在于如何留得住本地人才。师范生首先应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以确保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其次,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应鼓励师范生留在西部工作,尽管西部条件不如东部优越,但大学教师应注意搜集西部教育的现状资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第三,鼓励师范生深入西部贫困地区体验教学,使师范生切身体会到西部师资力量的不足,了解西部教育的现状。

2.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注重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提高薪酬待遇、实行轮换制教学,延迟退休年限等,使教师能安心工作,维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4]。学校应大力支持与鼓励教师培训进修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通过外出学习提高在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识能力,此外教育机构的相关领导应关注东部学校的相关信息,与东部小学教师和领导就学校建设和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注重借鉴东部的优秀教学经验,同时,应实时更新教学硬件,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性保障。

3.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人才

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多方力量集中的结果,促进西部教育发展需要东西部的协同合作。西部高校在提高自身师范生教育水平的同时,应积极吸收东部地区人才。自然环境恶劣以及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中东部教育人才望而却步。积极引进外地人才,首先应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向西部较为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借鉴经验;其次促进东西部文化交流,如江苏省对口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研究生支教行动已取得较好效益,建议西部地区应当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从中东部选派优秀大学生或优秀骨干教师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

作者:包钰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徐小洲.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中外比较[J].人民论坛,(12):18.

[2]冯建军.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而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37.

[3]顾华详.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4):34-35.

[4]刘岩红,王晶.论西部教育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8):159.

篇3: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

摘要:从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种种弊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小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病进行深入反思,从根本上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小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启蒙,是引导稚嫩的个体初步认知这个客观世界的重启蒙阶段,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去探究其现实状况,使小学教育以更加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小学教育;探索思考

1小学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学校办学条件无法与教育发展接轨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不断增加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中小城镇小学的办学条件已经大规模地发生改变,基本实现了学校“楼房化”,但高等的教育教学设备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却没有得到改革。由于当地经济相对大城市落后和中小城镇小学经济收入和运转经费的不足,教学设备就无法充分改善。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不断涌进,装备齐全的教师就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1.2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专业与授教无法一致,教学方法不能革新。此外信息也比较封锁,教师的知识领域无法迎合时代的潮流,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教学方面就会落后。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较低,从而导致教师队伍匮乏。

1.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农民趋近于进城工作,学龄人口的分布零散,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在教学资源不断改革中,大部分农村学校会面临并校。这样会导致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的儿童会集中在一所学校,学校的覆盖面积不断扩张,家与学校越来越远。在我国,人们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倡议。

篇4:小学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论文

2.1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健全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估和奖惩制度,增强其公平性和科学性。

2.2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有良好风气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关键。有着教师在工作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提供的设备、还有也是在班级学习的学习气氛,是创造美好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若是在上述中的都有着好的状态,依据些有保障的做法,就我国一些小城镇的实际条件而言,在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应该精力集中的努力的为学校多争取能够为教学人员创建出一个不受外界条件扰乱的环境,要添加学习设备和项目充分的利用在教学的辅助作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设备的精心配制,让教学设备彰显办学;精心使用,让教学设备促进学生成长;精心管理,让教学设备服务长足发展。教学特色在班级学习当中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对学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套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学情感;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要博采众长,要有特新意识。形成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尤为重要,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学习气氛和环境。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整合团队智慧,学会系统思考。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问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是人类智慧的伟大传承,而小学教育是未来一切教育的根基,我们只有在错误中成长,持续研究,纠正不当的问题,才能走出现状、打牢根基,使小学教育更加合乎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我想这将是教育工作者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庆韬.浅析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15).

[2]哈斯巴特尔.新课程下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15).

[3]司徒秀文.浅谈中日小学教育[J].留学生,2016(06).

[4]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鲁洁.值得每个中国人担忧的教育危机[J].教育实验与研究,1988.

[6]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张向中.人在学校日常教育时间中的共同成长—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幸福观[J].教育科学研究,.

篇5: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类健全人格的美育活动也已经在全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从建国以来,小学教育基本上都倾向于语文数学课程的推广,在艺术上的教育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是附属地位,虽然在教育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动,但音乐等艺术学科依然在小学初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初步得到了一定的认可,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中招考试加试音乐,分值高达50分。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学校硬件设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对其现状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一、音乐教育的地位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即“基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精神,主要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完美人格”。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不但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核心载体之一。

二、宝丰商酒务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小学是平顶山学院帮扶学校之一,小学距离县城15公里,学校占地面积3717平方米,建筑面积696平方米26间二层教学楼一幢,5个教学班,教师12名,在校学生182人。

(一)师资力量调查。该学校规模比较小,在职教师12名,其中名声乐教师一名;多名教师身兼数职,每位教师平均周课时量30节。

(二)教学设备调查。学校的硬件设备极度缺乏,目前上课还沿用原有的黑板讲授模式,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室;没有音乐教室,只有一台电子琴。

(三)音乐课程调查。据笔者以问卷、访谈方式调查该校学生:

1、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音乐,愿意主动去学习音乐,并对乐器有很大的兴趣;

2、90%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认真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且部分学生会说出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3、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4、课下学生会主动与其他同学去沟通,讨论课堂上所学的`音乐。在农村学校,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农村的孩子前期的艺术教育几乎是没有的。外加学生父母多务农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培养孩子的教育意识;甚至有的家长还反对自己的孩子学习艺术,觉得孩子们不应该学习这些,这也对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也不是太高,很多都是其他专业老师代课,还有些社会上的艺术家担任,他们大多数没有完整教学理念和教授手段,上课也仅仅是放放录音机,远远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

三、音乐课教学质量分析

(一)师资力量亟待提高。在当今形势下,宝丰商酒务小学音乐老师的音乐素养还需要得到加强。作为一名传授音乐乐艺的精神领袖,音乐老师不单能够对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经历进行总体性整合,并且对其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一定要深入到音乐作品中去,与作者的构思、乐律产生碰撞,把音乐中的内容变换成自己的感情,然后在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来,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孩子们在老师的情绪感染下顺其自然地接受实践,以演奏、演唱等音乐形式,由外而内、全身心地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并且很好地实现了音乐实践教学的目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当今的农村小学音乐老师,经过专业培训、接受过正规教育、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非常稀少,该校的情况也是如此。

(二)教学设备严重短缺。当前,宝丰商酒务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了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和稀缺的教师资源以外,还有硬件设备的极度缺乏。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宝丰商酒务小学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并且其他教室些许陈旧,音乐乐器方面也极度缺乏,孩子们几乎不能正常使用乐器演奏,另外其他老师存在对音乐学习的偏见。笔者还询问了宝丰商酒务小学的校长,问到音乐老师的情况,答曰:一无教师,二无设施,三无支持。

四、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确定其重要地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可见,艺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孩子们的成长需要音乐来增添乐趣,这样可以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做好铺垫。这一时期也是孩子们对艺术非常敏感的阶段,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接触艺术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在教育领域,教材的选择尤为重要,教师选择的歌曲必须要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教材的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认知,反映出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课本的制备应提供良好的知识层次,有助于老师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在作曲家的心里,他们用引导的方式去启发孩子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发展意图,开创他们的模仿和创造能力,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稳定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老师们必须正确的去引导孩子们,必须具有一定的经验。而当今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又极度缺乏,作为校方领导,必须去发现,并挖掘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机会,他们将是学校的另一笔财富。

篇6: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从高等学校的贫困生感恩教育现状出发,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校受助贫困学生知恩图报、爱国爱党、诚实守信等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孟子曰:人有五伦、五常、八德。感恩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核,其思想内涵包括忠于祖国、敬畏祖先、孝敬父母、尊长爱幼、敬师重友、珍惜自然、感恩社会等等。弘扬感恩意识就是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个人思想深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进而使博爱之心广泛传播,正能量得到纵深传递。当今高校贫困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现象,导致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深入分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精神冲击的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普遍缺失,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感恩意识也同样亟待加强。当代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为:

1)不知恩。对家庭亲情的漠视,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对朋友友情的漠视,是自私行为的表现;对社会恩情的漠视,是毫无感恩之心,漠视他人恩情,理所当然的享受帮助的表现。

2)不感恩。部分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认为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受资助后并没有报恩的行动。

3)不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资助,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受助的学生理应对社会及资助者做出力所能及的回报。但是其中不乏缺乏社会责任感,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其负面影响广而深远,如何避免高校贫困生成为高学历低情商的人,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思考。

2高校贫困资助工作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构成的主体,高校贫困生收到了社会的帮助、学校的培养、父母的养育、同学的友爱等,应学会感恩,然而,部分贫困生不知感恩,他们不懂回报,受到恩惠不言谢,受之泰然。在培育之恩方面,不热爱母校、不尊重老师,学生只关心个人前途与发展,反把学校、老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养育之恩方面,有的贫困生不知感恩父母,反而责备父母没有提供更好的生活,孝为立德之本,不孝敬父母,也难以关爱他人,关心集体,进而很难做出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情。如今,社会环境对人格培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部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生态意识淡化,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重要表现。只有懂得爱别人,才会珍惜自己,善待他人,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有了感恩之心,才会更加努力的回报社会、学校、父母对自己的培养,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才会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感恩意识不仅仅是针对个人,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2.2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问题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问题,对未来学生发展及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感恩教育常态化,感恩意识习惯化,不仅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是一项长期而间接地任务,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的课题。

3培养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的原则及有效途径

3.1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原则

3.1.1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就是要对此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发扬。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界的物质文明和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大多数家庭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都用在了物质发展上,忽略了对子女开展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过快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当代青年学生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逐渐的凸显出来,其中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只有认真了解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研究其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古今感恩教育的成功经验。立足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念、新的特点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教育需求,实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方法,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寻求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提出新理论。长期系统地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

3.1.2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感恩教育需要主、客体双方共同参与。因此,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贫困生在接受感恩教育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感恩这一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和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有意识地注意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贫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同时会养自私自利的思想,往往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作为直面这部分学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每名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过程中,帮助贫困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向贫困生灌输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耐心的纠正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教育,从而促使其树立感恩意识。

3.1.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良传统,感恩教育是有着丰富内涵的。要想使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运用典型事例作为主要素材,以传统文化理论作为教育理念,将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环节中不断融入感恩教育题材,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意识。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特别是贫困学生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宣传活动,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仪式、敬老助残活动、支援西部建设活动等等,让学生参与进来,特别是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作为受益主体参与进来,现身说教,从中体会并感悟那些伦理道德理论知识的深刻内涵,实现“理论内化”和“行动外化”之间的统一及融合,才是高校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3.2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

3.2.1继承传统道德,挖掘感恩资源。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忠、孝、义都是在进行感恩教育,忠即报君恩、孝即报亲恩、义即报友恩,三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积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道德要求更是深入人心。因此,要坚定不移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与时俱进,将传统道德文化与弘扬时代新精神相结合,以人为本,积极引导贫困生学习和弘扬传统美德,通过对贫困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与引导,使其反观自身,自觉意识并改正不知恩的行为,多给予大学生心理关爱和生活支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的生活态度,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暂时的贫困,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国家及个人,这会对其未来发展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3.2.2培养家庭环境,发挥教育作用。

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生活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树立感恩仪式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及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转变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贫困生对家庭的责任感,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双管齐下,不断增强贫困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感。

3.2.3注重学院培养,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是高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也是其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落实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培养的重要环节,经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及家庭感恩教育的熏陶,学校需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了解、体会并记住回报于人,唤醒他们感恩之心,学会回馈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尊重他人,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进而在走向社会之时,带入今后的工作、生活之中。

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提高感恩教育实施的科学性。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给学生带来榜样作用,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点拨学生识恩、知恩。

第二,通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开设感恩教育的课程,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范例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逐步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人格塑造中,引导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第三,利用多种校园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需要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并引导其注意到感恩意识对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通过制度建设、舆论宣传、系列活动等多维度共同努力,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增强其自我感恩意识,培养知恩图报的良好品质。在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在学习中,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爱岗敬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培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胸怀祖国,奉献社会,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根植到内心深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回报,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之一。接受恩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们,应学会感恩,常识感恩之理、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受助不知回报,贷款不想偿还,就是缺乏了做人的明理和诚信,是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常怀感恩之心,诚信地履行义务,并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感恩让施恩的人幸福,同时自己也感受幸福,这才是一名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应有的表现。

参考文献:

[1]付霆.感恩教育读本[M].四川大学出版社,.

[2]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

[3]陈孔国.师德养成读本[M].湖南大学出版社,.

[4]周晓峰,王志堂.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内涵、意义与途径[J].企业家天地,2011(2):36-37.

[5]李晓林.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淮北职业学院学报,(1):42-44.

篇7: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教学论文

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教学论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课程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发展前景广阔。在高职高专学校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从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中环境艺术专业的教育现状出发,探讨了促进该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热门学科,它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以培养“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环境景观设计、建筑小品设计及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课程涉及艺术设计、建筑工程、植物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其专业培养目标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率高,因而发展前景广阔。现在的许多高职、高专学校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然而,由于该专业的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了解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找出教学环节中的不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脱节,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应用型而非研究型人才为培养方向。然而,许多院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却并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体系仍旧是偏向于理论教学,教学设置重理论而轻实践;在教学方法上缺乏新意,仍旧照搬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缺乏激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惜将教学内容压缩,许多知识并没有讲透,学生听的也是一头雾水;在课堂教学中,仍旧以“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为主,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无法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滞后于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受市场发展变化的影响,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推陈出新的速度比较快。而且它作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课程涉及的领域广,诸如艺术设计学、景观学、植物学、工程控制学、建筑学等都是该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因而,任何一个领域的更新都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做出相应的知识调整。然而,受教学条件和教材本身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并不能在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置,因而落后于市场发展额需要;再加上许多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授课模式,课件内容无法及时更新,案例设计也比较陈旧。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许多用人单位也抱怨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水平不高,因而不愿意录用。

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实践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和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和动手操作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院校虽然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条件有限,模拟出来的实践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差很大;任课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方式传统,实践课的授课内容也与现实脱节;学生在设计方案时,过多地看重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实用性和可行性,仅凭感觉对待设计任务,因此设计出来的作品出现许多常识性错误,漏洞百出。

4.教师构成单一,不能满足学科融合的需要

教师队伍的素质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本专业人才,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相关的从业和实践经验。他们也许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还比较如鱼得水,但是到了实践课的时候,就会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这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许多时候,科班出身的教师在讲授一些有关建筑方面的课程时,远远不如建筑专业的教师讲得透彻。师资队伍的构成也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二、改进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对策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确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在教育方法上,改变以往的程式教学,变填鸭式的教学为探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探索精神;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进行创新探索,在教师提供引导和帮助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不同想法,让不同思想在讨论中交锋,最终得到真理性的认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形式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和发挥,同时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好感和学习热情。更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家级、省级的赛事,以开阔他们的眼界,通过和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行比赛,收获更多的实战经验。

2.注重教学内容联系专业实际发展状况

为了降低由于教材内容更新滞后带来的损失,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教师应该在教授课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或者网络资源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制作课件切忌懒惰,不能讲陈旧的内容重复使用。为了保证学生所学内容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专门订阅了一本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刊。每一期的学刊我都会认真地研读,并且将其中能够被学生理解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文章复印出来,分发给学生阅读。这样,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期刊,就能够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陷。

3.建立健全的实践课程体系

为了让实践课程有实质性的进展,我校专门与一家专业公司联手,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收获实战经验。这样,学生每隔一个月就有机会到该公司参观学习,并且在学期结束之后还会安排学生去该公司实习,由专门的人员带领。学生通过向这些在专业岗位上奋战多年的工作人员交流和讨教经验,渐渐学会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4.优化教师队伍

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录用时,可以适当录用一些诸如建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教师,这样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互补性。同时,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水平和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能够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讲解知识。不仅如此,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要,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这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才有能力上好实践课,才有能力教好学生。因此,不妨聘请一些行业高级从业人员来担任教师。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教师也要时常参加一些研修班来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入手,总结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能够对专业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人民大学出版社,.

许丽。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研究.现代装饰:理论,2011(5)。

篇8: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的思考及对策论文

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的思考及对策论文

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的思考及对策论文

王雅荣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吉林松原(138000)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但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学生在阅读品质上功利性、依赖性、浮浅性较为严重。

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⑴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

⑵当前思想教育的滑坡,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学生普遍自我欲望膨胀,个性自由迫切,淡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同时又害怕艰辛,缺乏奋斗精神。他们在这一思想支配下,不可能关注名著这些沉重话题的。

⑶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课外阅读如果不遮上一层“为了学习、为了成绩”的面纱,就难以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家长和学校面前。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名著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而当阅读与成绩挂上钩,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了。

面对如此种种,我们要转变观念,身体力行,谋求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以下是我对学生名著阅读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1开发利用资源,瀚海拾贝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都很强烈,吸收知识的能力很强,这就自然形成的阅读兴趣。如何让学生选取内涵丰富,学养深厚的长篇文学名著来阅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犹为重要。

1.1随文推荐,以点带面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等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

如阅读《空城计》时,在感受了诸葛亮的机智谋略之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典故,激起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好奇,景仰,评点,思考, 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三国人物的愿望,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探索三国历史的信心。

1.2渲染氛围,营造声势

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前,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片片段,设计一次有关水浒的语文活动,出一期有关水浒的板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感受水浒,体验水浒,在水浒的氛围里,不由得唤醒学生对水浒世界的向往,鼓舞他们阅读文本的信心。

1.3个别指导,以一激众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采取个别指导,逐个突破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多种方法,登山览景

读书有了方法,就象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①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

②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④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⑤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3开展多种活动,遍地开花

教师应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敲开语言的物质外壳,循文明象,循文悟道。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

4建立阅读档案,把根留住

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进行记录,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检查评比,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另一方 面为学生建立完整系列的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评价学生、展示学生,让学生把名著阅读留住。

以上是我对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思考和举措,也是对当前名著阅读教学的一种呼唤,呼唤名著真正靠近你我,温暖你我。

篇9: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

古代,医学被宗教神学束缚,自然哲学与神灵相结合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2]。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医学逐渐转成专业性的自然学科,但以技术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灭了人们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20世纪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知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医学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自然学科与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形式。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医学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内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伴随全球经济化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医疗现状的严峻,加之新型医学伦理问题的不断涌现,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费用高涨、医务人员思维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增加[4―5]。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提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医学人文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蚀,重专业轻人文。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实利原则严重侵蚀我国教育制度。学校偏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据统计,其中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

2、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相关课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课程的86%,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其应有的空间。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偏重于概念与理论原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不紧密,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传统化、应试化。

3、文、理、工分科以及医学专业化,及教学资源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人文素质依赖于终身的培养。但现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泾渭分明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业的老师对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师缺乏医科背景,导致课程趣味性或专业性不强。相关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及再评价体系。同时,作为人文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四、以中山大学为例,谈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山大学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医科教育质量。

1、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10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将医学人文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一项课程,定期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制定课程计划等,使医学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讲座、报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

2、大力开展“心系社会,医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医学标本馆展厅为中心,以爱心网站为对外窗口,依托医学模拟中心互动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提升中山大学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培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到“心系社会,服务大众”。组织青年医学生进行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优质的服务、前沿的'知识带入广东各社区街道、中学高校,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医学与社会,培养医者的博爱之心与挚诚情怀。联合地方医院,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开展身体检查、中医诊疗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的状况。将纸面上的医学人文教育转至现实生活中,将课堂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移步到课外,参与度高,受益范围广,医学人文教育成效显著。

3、开展“医心遗意,爱满人间”科普活动。4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医心遗意”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信息。在校园组织“感恩大体老师、践行医者使命”的横幅签名活动,在学校人体解剖课室张贴感恩标语、建立爱心纪念园区,为每一个大体老师打造一个专门的纪念盒,并设置图文展、留言墙,开展清明祭扫纪念活动,举办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科普之夜,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动中。中山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出版《生命华章》一书,切合医学人文主题,总结了遗体捐赠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公民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作用。

4、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安排医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医学生誓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三基三严”教育传统,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积极开展寒暑期预见习活动,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总结与展望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应完善课堂建设,在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第一课堂工作,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拓宽教学思路,充实教学大纲,打造医学人文教育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仍应着眼于第二课堂建设,以公益志愿活动、预见习等形式为载体,结合目前医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开展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及临终关怀活动、针对如今医患纠纷频发的现象,开设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针对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提供康复医学治疗与心理疏导服务等。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课程,高校应将医学人文素养纳入毕业及规范化培训考核之中,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勇于自我反思,成为德才兼备的理想医生。各高校应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医科学生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方针,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之上鉴往知来,培养出一批批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科研能力与临床素质于一身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01):71―72。

[2]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闻勤生,王旭霞。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05):479―481。

[3]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04):50―51+5。

[4]钟秀,蒋士美。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04):711―713。

[5]孙英梅,姚凤海,马丽娟。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04):93―96。

篇10: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论文

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法律教育的目标以及面临的问题

1、高校法律教育的目标

高校法律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法律教育对于大学生基本权益的保护、预防大学生的各种犯罪行为有很好的帮助。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将法律教育纳入到常规教育范畴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自己的保护,能够在社会上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能够利用法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另外,法律教育还有一个目标是对法治精神进行宣传,法治的精神在于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倡导人性的独立、尊严等。落实到大学生群体而言,通过法律教育的手段,可以使得大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得到有效地提升。

2、高校法律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水平还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指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将法律当成一种行为准则以及约束的方式。由于我国的法治现状、经济社会现状等诸多影响,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信仰,对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最终对法治化社会缺乏相应的信心。第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还比较低。法律知识是形成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是否够高的依据和标准。当前由于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系统化的法律教育,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程度也不够,因此导致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有比较明显的欠缺。很多大学生面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甚至不知道别人的行为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侵害,整体上表现出法律知识水平低下。第三,当前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各种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大学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制观念。除了遇到一些侵权行为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之外,还有可能出现大学生自身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的现状。

二、高校法律教育的对策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在进行法律教育时,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对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进行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接受更加全面的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等各种法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理解到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也能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法律以及破坏我国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另外,还可以不断地扩充课时,在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使法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以不断提升。

2、利用电视法制传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十分重要,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很多权益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过程中,要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提供一种比较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可以加强法制类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拓展,让大学生多了解一些违法案件以及相关的法律处理方式,从中学习相关的法律常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法治管理的局面,使得大学生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知道要如何进行权益保护。当然,电视媒体也可以多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法律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和顾问为大学生讲述相关的法律常识,法律专家利用实际的案件在高校开展讲座,大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大大提升。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层次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大学生法律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孝道、礼义等,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从而能够以身作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进而能够遵纪守法,并且能够给周围的人做好榜样,引导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都不断提升。在现代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以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载体,加强柔性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理解。文化的传播可以加强对各种传媒载体的利用,比如电视传媒、网络传媒、自媒体平台等,加强传统文化利用过程中各种媒介的融合,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转变成为有趣的教学形式,比如利用网络技术制作与优秀文化、法律常识相关的各种视频、教学软件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传统的思想品德、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还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转变成为表演素材,帮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进行互动学习,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4、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开展网络平台自我教育

在法律教育过程中,高校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大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该要学会进行自我教育,在任何时候都要以一定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践行法律精神。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引导其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意识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危害,从而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尽量对这些危害进行规避,采用法律手段提高警惕,对自己进行保护。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融合多种教学的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效果要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好。比如当前大学生一般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这就为大学生开展法律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及时交互和信息传播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开通相应的媒体账号,与大学生相互关注,大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到大学生对法律相关的问题,可以与大学生单独谈话,从而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法律常识。

三、结语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法律教育是提高人们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的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专业的法律课程,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从多方面着手,不仅要加强法律课程的教育,还应该要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危害的能力。

相关专题 作业课外